1. 全國各地有名的小吃有哪些拜託了各位 謝謝
100個名小吃 1.台北:鴛鴦火鍋 很多香港藝人都為之瘋狂,據聞郭富城在離開時就把火鍋材料打包回去再過癮。火鍋最重要的是湯底,有多少店就有多少種湯底,但沒有人知道湯底的材料和製作方法。跟吃川菜一樣,火鍋的麻辣程度是分等級的,鴛鴦火鍋是一半辣一半不辣,任君選擇。有別於其它火鍋的是,材料里不可缺少的是鴨血,還有豆腐、牛肚、牛什、雞肉等。價格豐儉由人,摺合人民幣100元到上千元。 2.高雄:蚵仔煎 蚵仔高雄特產,是殼類海產的一種。先用線粉攪拌蚵仔,然後把雞蛋打散放油煎,讓雞蛋包著蚵仔,像雞蛋餅一樣。 3.台南:炒鱔魚 台南特產。佐料有糖、鹽,以及九王,雖然用炒的做法,但魚依然可以保持鮮美,還帶著淡淡的甜味。 4.香港:燒臘 燒臘包括燒鵝、乳鴿、乳豬、叉燒以及一些鹵水菜式。一般是先用秘制的醬汁腌制一段時間再放到爐里烤,燒鵝、乳豬皮脆,肥美,口味略帶廣東人喜愛的甜味。深井燒鵝、花田乳鴿是其中的「老字型大小」。廣東人逢年過節上香拜神都會帶上乳豬,電影(視)開鏡也喜切乳豬圖吉利。鹵水菜式相對清淡,鹵水鵝掌(翼)、鹵水鴨腎等。 5.哈爾濱:得莫利燉活魚 哈爾濱郊區靠著馬路邊有一個叫得莫利的小村莊,村裡人在路邊上開了個小吃店招待路上歇腳吃飯的過路人。把豆腐、寬粉條子和烏蘇里江里撈上來的鯉魚燉在一起吃是老鄉們吃個熱乎的老做法。後來菜的做法不脛而走,傳遍了城裡的大街小巷。哈爾濱人說: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歡吃西餐和東北大菜,咱們吃得莫利燉活魚去。 6.大連:咸魚餅子 咸魚餅子從當地農村流入城市,現在所有小館子大飯店都吃得上。魚是秋天的海魚,有棒魚也有黃花,巴掌長,放了姜蔥鹽腌,腌好了用油煎的焦黃。餅子是陳年的苞谷面摻了豆面白面發的。把大鍋燒上水,餅子貼在鍋四周,想吃啊?等著熟吧! 7.梅州:客家釀豆腐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稱,中原人「衣冠南遷」到這里,不但帶來了讀書皆上品的風氣,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黃色,把豬肉魚肉做成的餡「釀」入其中,放進蔥花,香油,盛在雞湯瓦煲內燜著,直到香氣四溢。想來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時無麥可包餃子,才創出如此美味。 8.齊齊哈爾:殺豬菜 過年了,村裡一戶人家殺了頭豬,這後腰腿的都是好東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麼吃?這就有了殺豬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腸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齊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膩,要切成片放進過鍋里煮了過油,然後和酸菜、血腸一起燉。農村裡灶膛火映著大娘的臉,鍋里放了姜蒜的燉菜煮得咕嘟,咕嘟。等這殺豬菜傳到了城市,城裡飯店加多了工序,用足了料。 9.湛江:本地雞 湛江舊稱「廣州灣」,與茂名、陽江等地飲食習慣相通,湛江菜屬粵西菜之列講究粗料精製,原汁原味。湛江本地雞一度風行廣州食肆。正宗的湛江雞選自湛江信宜縣吃穀米和草長大的農家土雞,是生長速度慢或生下頭一窩蛋小母雞,這樣的雞肉質纖維結實,易積聚養分。做好的雞外表金黃油亮,入口皮爽肉滑,香味濃郁,再加上一碟香油蒜汁蘸料,「惹味」得很! 10.延安:羊腥湯 延安好吃的東西很多:洋芋擦擦甘泉豆腐子長煎餅,最應該嘗一嘗的是羊腥湯。羊肉,羊雜加上作料熬的湯,原料做法簡單的很。圍著羊肚手巾的老鄉蹲在一起,手裡捧著冒著熱氣的羊湯,在四季平均氣溫只有9攝氏度的延安,這個冬天不太冷。 11.西安:涼拌驢肉 驢肉具有補氣血,益臟腑等功能,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民諺。陝西關中盛產馳名全國的「關中驢」。自清代咸豐年間起就有鳳翔臘驢肉,古時驢肉只有生熟兩種吃法,現在又多了驢肉湯鍋和驢肉炒菜,加入了川菜和葯膳作法,肉美、味鮮。 12.湘潭:毛家紅燒肉 毛家菜因毛主席故鄉而聞名,毛家紅燒肉主席贊不絕口。正宗的毛家飯店位於湘潭韶山沖,這里的紅燒肉選的是五花腩,把五層三花的肚腩肉用冰糖八角桂皮先蒸再炸後入鍋放豆豉作料,做法非常講究和復雜。做好的毛家紅燒肉色澤金黃油亮,肥而不膩,十分的香潤可口。 13.廣州:老火靚湯 煲湯是廣州主婦的必修課。地道的廣州人沒有不喜歡喝湯的,不管是家裡作的還是大小館子里賣的,廣州的老火靚湯不外乎一個目的——滋補!夏天冬瓜煲排骨加扁豆,赤小豆降火,冬天花旗參煲雞祛寒。如果你剛到廣州,上了計程車司機大佬會告訴你:這里的水很熱氣呀,臉上會長痘痘,要喝湯吃涼茶…… 14.順德:菊花魚生 順德自古都是富庶之地,當地人勞作之餘,喜用本地物產精心烹調,互相品評,整體廚藝頗高,廚師輸往廣州、港澳及東南亞一些城市,「食在順德,廚出鳳城」。順德菜式以清、鮮、爽、嫩、滑為特色。在聞名的炒牛奶、頂骨大鱔之外,菊花魚生也更具是代表性風格。還有順德大良鎮的雙皮奶、陳村的魚餅…… 15.延吉:狗肉火鍋 到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不吃狗肉可不行。跟全國其它地方一樣這里也流行吃火鍋,朝鮮人的狗肉火鍋。特色鍋底,燉的是狗肉,狗雜狗排骨。除了鮮就是辣。可能是延吉太冷,因此狗肉大補還要加辣椒。一年四季吃,夏天吃最好,治感冒! 16.長春:地三鮮 我國民間歷來有立夏之日嘗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的習慣。說起這地三鮮,指的是新鮮下地的時蔬:莧菜、元麥和蠶豆(或是蒜苗),炒在一起吃的就是鮮嫩。到了長春,地三鮮成了當地的名菜。現在也有把土豆、茄子、辣椒炒在一起三鮮。這可是地地道道的東北菜。 17.佳木斯:酸菜豬肉燉粉條 東北人愛吃燉菜,吃起來名堂也多,什麼大鵝燉土豆、小雞燉蘑菇、豬肉酸菜燉粉條子,還都能顧名思義,也無一不是寒風里臘月天吃的鄉土菜。東北高棵大白菜腌漬的酸菜切成的火柴梗子粗細的絲,幫白葉綠,久煮不糜。本地的土豆粉則易熟耐煮,出鍋黃白鮮亮用筷子挑起簡直是春柳倒掛。用殺豬時煮肉和骨頭的老湯,放入爆炒過的五花肉文火燉出的豬肉酸菜粉條子,可口的香氣繞屋脊! 18.沈陽:四川火鍋 就像在其它城市,四川火鍋一樣風行於沈陽的大街小巷。四川火鍋的味道厚重講究鮮辣不但和東北菜的濃烈粗獷相似,也正投了沈陽人脾氣對了沈陽人的口味。說起來吃辣,東北人也是佼佼者,其實真正到了沈陽四川火鍋店的老闆們才感覺找對了地方,沈陽人的熱情簡直讓他們把這里當成了第二故鄉。 19.呼和浩特:蒙古烤肉 馬背民族的地道風味是烤出來的。等你進過了蒙古包,喝過了奶茶,雙手接過熱情好客的牧馬人雙手遞過來的哈達!等你圍著熊熊篝火,享受著草原徐徐微風送來的烤肉香,你肯定會想起「風吹草底見牛羊」。 20.北京:水煮魚 「麻上頭,辣過癮」,本是重慶的名菜,如今卻在京城流行得一塌糊塗。間接反映了川菜在北京的重新崛起和東北家常菜的沒落。水煮魚工序簡單:將新鮮的魚切成薄片,用鹽稍稍腌漬一下,再上滾水氽。真正味道的好壞關鍵取決於麻椒、辣椒原料的好壞以及熬制紅油的水平。 21.吉林:狗肉湯 在吉林的朝鮮飯店,所有的狗肉湯都是當天的新鮮肉一天一燉,沒有老湯。這樣做出來的狗肉湯叫清湯。要吃狗肉,名堂多了狗肉燉豆腐、狗肉乾白菜、狗肉火鍋。可不管你吃什麼樣的狗肉,一碗狗肉湯可少不了,這一碗湯入口,回味一下,覺得鼻腔里都有了香氣這狗肉才會越吃越香。 22.深圳:重慶老火鍋 深圳好像是一個很容易登陸的城市,什麼風格的飲食都能找到一席之地,當然現在最熱的是火鍋。一家叫深圳易的網站就推出了「火鍋」的飲食專題。重慶火鍋、(火加巴)子火鍋、原汁原味古法火鍋、潮泰火鍋、肥牛火鍋、徽派火鍋、「譚魚頭」火鍋、日式火鍋……好一場火鍋大比拼!重慶火鍋以麻辣為主,咸鮮、酸辣味兼有,分清湯火鍋、紅湯火鍋和鴛鴦火鍋。它以調湯考究見長,具有原料多樣,葷素皆可,適應廣泛,風格獨特,場面熱烈等特色,因而最熱辣鵬城。 23.珠海:黃骨魚 四川人吃的黃辣丁,南方人叫做黃骨魚。珠海是一座吃慣海鮮的城市,又多移民,沒有什麼自己的菜系,只好嘴大吃四方。這款時興的黃骨魚,就是湘菜出品。 24.廈門:水煮活魚 這道菜近年的走紅至少說明胃口一直非常挑剔甚至頑固的廈門人對川菜的認同,很多人把這歸結為這個城市外來人口的劇增所導致的外來菜式在廈門的大舉登陸。僅2000年一年,廈門這個人口僅60萬的小城稍上檔次的川菜館就新開了近30家。但水煮活魚的味道也的確不錯,雖用料簡單且大眾(草魚),烹制方法也未必奇特(水煮),但其辣與鮮的奇妙結合既滿足了廈門人對魚類海鮮持久不易的好味,同時也是其傳統「沙茶情結」在整個川菜流行大趨勢中的延伸。 25.龍岩:酒醉河田雞 這稱得上是一道客家經典菜了,前些年曾在閩粵的一些城市(如福州、廈門、潮州等)流行,但是在龍岩,即便現在川、湘菜已席捲全國,這道酒醉河田雞仍然可稱上是長盛不衰。出自長汀的河田雞號稱世界五大名雞之一,據說以三黃(嘴、腳、毛)三黑(兩翅、內側、尾端)三叉(冠頂及兩爪)著稱,但這道菜最絕的卻是在酒上,只有用客家酒釀烹制才能做出集鮮、嫩、香於一雞的美味。 26.成都:泡椒墨魚仔 一個叫「毛了」的作者是這樣寫川味海鮮的:自從海鮮變節從了川菜以後,它彷彿煥發了它的第二春!鐵例之一便是泡椒墨魚仔。這菜全靠四川的泡海椒(子彈椒),要選色澤鮮紅、體大肉厚的海椒,泡的也需恰到好處。成菜紅白分明,賞心悅目!泡椒的味全在墨魚仔裡面,還帶點回甜的味道。 27.宜賓:黃辣丁魚火鍋 長江邊上的黃辣丁,是「巴實黃辣丁」。啥叫「巴實」?這是四川話,就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意思。在宜賓做出的黃辣丁不是紅燒或清蒸,而多是川菜的吃法,黃辣丁魚火鍋,肉質鮮嫩,無比。 28.長沙:干窩帶皮蛇 2000年口味蝦在全長沙市狂熱,家家餐館、排檔無一不做口味蝦,而隨著近期草龍蝦的斷檔,與它一同出道的口味蛇就順勢佔了上風。口味蛇與口味蝦有異曲同工之妙,把蛇剁成條同樣是用湖南的特產辣醬、大料、香葉、青紅尖椒,蔥姜味精一燉猛煨。大火炒制後還用子火煨透、入味。淋了汁擺在盤中,肥肥的蛇段已被浸得通體紅亮,蛇肉緊實,絲絲泛著透明的油光,順著肌理一咬,彈性十足的蛇肉在舌間就漸漸化成了香氣,那種隨後覺出的辣,辣得人猛吸涼氣卻也欲罷不能。 29.海口:砂窩文昌雞 號稱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雞因產於海南文昌市而得名,重約1.5千克左右,傳統吃法是白斬,最能體現文昌雞鮮美嫩滑的原汁原味。同時配以雞油雞湯精煮的米飯,俗稱「雞飯」。海南人稱「吃雞飯」即包含白斬雞在內。在全國砂鍋一片熱的影響下,海南的文昌雞也有砂鍋化趨勢。 30.三亞:紅咖喱金瓜加積鴨 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其養鴨方法特別講究:先是給小鴨仔餵食淡水小魚蝦或蚯蚓、蟑螂,約二個月後,小鴨羽毛初上時,再以小圈圈養,縮小其活動范圍,並用米飯、米橡摻和捏成小團塊填喂,20天後便長成肉鴨。其特點是,鴨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間夾一薄層脂肪,特別甘美。再加以紅咖喱與金瓜,更顯活色生香 31.南昌:藜蒿炒臘肉 鄱陽湖的草,南昌人的寶——說的就是這道菜。南昌與九江兩大城市聯手製造的這道菜雖不昂貴,卻是江西人的愛物,一有機會就點給外地朋友和離開江西太久的人吃。藜蒿是鄱陽湖區特有的一種水草,中醫認為其味甘、性平、微毒,可清熱、利濕、殺蟲。藜蒿取其嫩莖與臘肉合炒,加些韭菜才能「襯」出藜蒿的「原香」。結局是臘肉咸香柔軟,藜蒿脆嫩香甜。湘菜中也有這道菜,但是取藜蒿根炒,且陸上藜蒿不夠香脆。 32.贛州:贛南小炒魚 很多人不小心把贛南小炒魚說成贛南炒小魚,大謬。「魚餅」、「魚餃」和「小炒魚」合稱贛州「三魚」。贛南小炒魚是明代凌廚子首創的地方風味菜,吃到今天還流行。因為是小酒(贛州習慣稱醋為小酒)炒魚而得名。小炒魚選用鮮草魚,去掉魚頭魚尾,批成塊狀,加以生薑、四季蔥、紅椒、小酒(醋)、醬油、水酒等作料烹飪而成。色澤金黃、味鮮嫩滑、略帶醋香。 33.萍鄉:辣子炒薰肉 「江西人辣不怕」,辣在萍鄉。因為毗鄰湖南的關系,萍鄉人在吃辣上煞是生猛,據說連水蒸蛋都要放辣椒末。辣子炒薰肉則是典型的辣菜,但辣味補給到了薰肉身上,使薰肉香的抒發更加酣暢濃烈。 34.吉安:井岡山煙筍燒肉 八百里井岡是竹的海洋,不同品種的竹筍易製成筍干。將煮過的筍用炭火焙烤乾,因為呈黑褐色,叫烏煙筍。以其燒肉,肉味甘美,而筍味綿長。 35.安順:炒餌塊 餌塊燒、煮、炒、鹵、蒸、炸均可,炒餌塊最顯餌塊的風采。把餌塊切成寸方小薄片,加火腿片、酸腌菜末、大蔥、韭菜、豌豆尖炒制,澆以甜、咸醬油,拌以少許油辣椒,吃起來香甜濃厚,咸辣醇正,色彩豐富,濃烈如油畫。 36.銀川:雪花羊肉 雪花羊肉為一貫以腥膻味厚著稱的羊肉製造了一種最浪漫輕盈的聯想。此菜以熟白羊肉片去皮拍松,切成骨牌塊又加料漬勻。再用鮮牛奶、雞蛋清拌進了雞肉、鱖魚肉的細茸,入小籠屜蒸透後撒上了百合粉,復雜的工序至此還遠未結束,將抽打起泡的雞蛋清分別舀在蒸透的羊肉塊上才是形似雪花冰瑩玉潔的由來。坐勺上火,再層層加料、勾芡,最後淋入雞(鴨)油,一道造型爽亮,入口松軟鮮嫩,如雪花之即融的"雪花羊肉"這才終於大功告成。用工之考究實在很有些賈府茄子的味道。 37.柳州:螺絲雞 能進晉式滿漢全席的二十四座底,成為席面24道菜中的一味,螺絲雞確有非凡之處。而事實上這種下蛋雞的市場價並不貴。 38.瀘州:魚頭火鍋 四川火鍋起源於長江與沱江交匯處的川南重鎮瀘州,這里的火鍋業興旺,造就了許多品牌的火鍋店。魚頭火鍋有長江鮮魚黃辣丁、沙鍋魚、半湯魚,家常麻辣,鮮美而不燥火,川南風味突出。 39.敦煌:雙塔魚 敦煌食風受草原游牧民族的影響較大,「烤全羊」是市內所有飯店、賓館必有的一道菜。但「安西三絕」——飲鎖陽酒,品瓜州瓜,食雙塔魚,是安西也是敦煌飲食文化之源流。鎖陽酒以葯固精壯陽,瓜州(即敦煌)出蜜瓜已有3000多年歷史。周穆王宴請西王母及諸侯即有瓜州蜜瓜;雙塔淡水魚肉脂細嫩爽口,為今日敦煌「大漢雄風」、「盛唐氣象」、「敦煌新景」、「市井百吃」四大美食系列之中的保留菜單。 40.泉州:薑母鴨 泉州人嘴饞,古城美食街上,**薑母鴨大受歡迎。泉州人「補冬」買雞鴨蝦蟹,圖方便則買現成的薑母鴨。泉州的薑母鴨分別從**和廈門傳過來,是閩菜烹飪一絕。薑母鴨有咸、淡、辣三種口味製作,做法是猛火開、溫火燉、補葯下鍋翻三翻,起鍋油而不膩,口味獨特,流香溢彩。 41.彭州:九尺板鴨 彭州的鵝鴨脖子都特別長,伸遍川西,整個平原都在流口水。彭州是成都近郊素有養鴨傳統的市,九尺鎮是彭州的小家禽集散地,農民將一隻只剛宰殺的鵝、鴨裝上車,運往成都,成都人吃「九尺鮮鵝腸火鍋」正上癮。最「常青樹」的還屬九尺板鴨,它已是四川名「鴨」級的美食了。 42.南陽:鎮平道口燒雞 一定要在南陽的梅溪肘子、肉丸扣碗、白土崗辣子雞等美食中選一道,南陽人忍痛割愛還是選了道口燒雞。你吃過整雞一抖骨肉分離的燒雞嗎?從清宮御膳房的御廚那裡出來的燒雞秘方,成就了三百年口碑的道口燒雞。 43.邵陽:爆炒豬血丸子 邵陽人會做生意,湖南發噠大財的都是些邵陽人。寶慶豬血丸子,亦稱血粑,是邵陽的傳統食品,主要原料是豆腐,先用紗布將豆腐中的水分濾干,然後將豆腐捏碎,再將新鮮豬肉切成肉丁或條狀,拌以適量豬血、鹽、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許麻油、香油、味精、芝麻等佐料,攪拌勻後,做成饅頭大小橢圓形狀的丸子,放在太陽下曬幾天,再掛在柴火灶上讓煙火熏干,煙熏的時間越長,臘香味越濃。也有做一鐵架,架下用火爐焚燒鋸木屑、糠皮、谷殼或木炭熏烤,此種熏法特別講究火候,不能過急過猛,否則口味不佳。丸子熏干後即可食用。但最流行的吃法是爆炒了。 44.西雙版納:傣味拼盤 北緯21度10分—22度40分,東經99度55分—101度50分,西雙版納是地球上北回歸線沙漠地帶上唯一的一片綠洲。香芋草烤魚、香竹飯、油炸青苔、炸牛皮之後,最應該品嘗的大概就是這道傣味拼盤了。 45.天水:天水雜燴 天水被譽為「隴上小江南」。報人范長江先生《中國西北角》寫道:「甘肅人說到天水,就等於江浙人說道蘇杭一樣,認為是風景優美,物產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在天水呱呱、天水漿水、天水豬油盒、秦安麻腐饃、秦安肚絲湯等小吃之外,還有更受歡迎的天水雜燴。把雞蛋清和蛋黃攪勻,攤成薄餅。取鮮五花肉剁碎,放入鹽、粉面、花椒後拌勻,加在兩層薄蛋餅中間壓平,上籠蒸熟,切成條形,便做成夾板肉。以夾板肉為主,配以響皮條、丸子,澆上雞湯,撒上蔥花、香菜、木耳等,盛入湯盆,量足湯多,葷素搭配,邊喝邊吃,不油不膩,味道鮮美。 46.周庄:萬三蹄 萬三蹄、萬三肉、焐熟藕、腌菜莧,萬三野鴨等已成為周庄美食的代表。尤以「萬三蹄」為最,相傳江南巨富沈萬三「家有筵席,必有酥蹄」。萬三蹄以豬腿為原料,佐以調料,用旺火燒煮,經過蒸燜,皮潤肉酥,湯色醬紅,肥而不膩,咸甜適中,肉質酥爛,入口即化。它的吃法更是特別,在兩根貫穿整隻豬蹄的長骨中,將一細骨輕抽而出,蹄形紋絲不動。以骨為刀,蹄膀被順順當當地剖開,讓人們分而食之。萬三蹄已經成為周庄人逢年過節、婚慶喜宴的主菜,意為團圓,遊客則拎著真空包裝的新鮮萬三蹄走。 47.烏魯木齊: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的鮮美其實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是因為「用手抓」,而是因為新疆當地的羊、當地的水還有當地的烹飪方法。整隻羊去皮去內臟,放大鍋中,以天山雪水煮之。待要起鍋時抓大把鹽撒入鍋中,或者直接以出鍋羊肉蘸鹽巴,便可大快耳朵! 48.伊犁:馬肉 伊犁馬聞名天下,伊犁馬肉不由分說勝過天下馬肉。以調料熟煮馬肉之後,大刀片之,碼於盤中,立時可食,其肉質貴在香而不膩,經久耐嚼。然馬肉畢竟還屬於「昂貴」食品,即便是在伊犁,吃馬肉也只能是偶一為之的「大餐」。 49.喀什:饢坑肉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到了喀什不吃饢坑肉只能算白跑一趟。維族人家家門口都有一個用來做饢的土坑,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把抹上佐料的整隻羊封閉在饢坑內,暗火慢烤。烤到一定時辰,打開饢坑,香氣四溢,用「十里」形容不為誇張。 50.鄭州:鯉魚三吃 鄭州也喊振興豫菜,但又自嘲:凡是需要振興的東西,離滅亡也就不遠了。鯉魚三吃是鄭州的名菜,從前那鯉魚是要號稱黃河鯉魚的,飯館買回鯉魚來,必須在清水池裡面養兩三天,把土腥味吐干凈,才可以撈出來下鍋。現在這種講究就有點奢侈了,不過一魚三吃還是讓人食指大動。一半干吃,一半糖醋瓦塊,頭尾雜加蘿卜絲做湯,最有意思的是把糖醋汁拌一窩線面條吃,跟杭州西湖醋魚拌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51.開封:芝麻翅中翅 到開封你要吃正宗的豫菜——這里可是千年開封府啊!豫菜的用料一般都很家常,妙在調味和火候。芝麻翅中翅其實就是腌雞翅外裹蛋汁再蘸芝麻,放油中炸。炸熟的蛋汁酷肖蟬翼。豫菜中難得有這樣美麗又美味的菜。 52.洛陽:連湯肉片 洛陽喜歡吃水席,幾十道菜,湯湯水水下來,吃得人連呼過癮。連湯肉片是水席中不可缺少的名菜,又以主營豫菜的老店「真不同」所做為最佳,它以精瘦肉為主料,木耳、金針、大綠豆等為輔料精心製作而成,肉片滑嫩,微酸利口。 53.安陽:扣碗酥肉 中原地帶安陽,口味偏淡,但近年來川菜、粵菜、東北菜接連進入,到飯館吃飯,安陽人喜歡各種菜式都點一點。當地的傳統菜式八大碗依然受歡迎,紅白喜事尤其少不了。以現在的口味而論,扣碗酥肉最具繼續傳揚的潛力。傳統小吃三不粘、粉漿面其實最能代表安陽飲食的特色。 54.石家莊:抓炒全魚 從傳統菜的角度看,石家莊太年輕了,年輕得沒有自己的特色,所謂的石家莊菜,其實就是吸收了京、魯等地菜系特點,再加以創新而成。本地菜里有一道抓炒全魚頗見石家莊人的這種「胸襟」。抓炒全魚用的是大鯉魚,精彩之處在於刀功。端盤上桌,一盤菜就佔去三分之一桌面,好吃又有氣氛。 55.大同:燴菜 大同人口味雜,不講究,各路菜系照單全收。基尾蝦、紅燒甲魚這些都是上面子的,實惠又好吃的燴菜其實被當地的廚師操練的最到火候。燴菜有點東北菜的味道,土豆、白菜、粉絲、豬肉一鍋燉煮,大魚、大蝦也不吝下鍋,暖胃。 56.秦皇島:清蒸海鮮 到秦皇島去自然要大啖海鮮,當地人喜歡清蒸海鮮,不管是螃蟹、蝦還是蛤,放上水,清蒸,吃的時候蘸點姜醋汁,那個鮮!吃海鮮是有季節的,螃蟹一年兩季,四月底開始吃皮皮蝦,當然也可以不論季,吃養殖的,在秦皇島人眼裡那就不叫海鮮了。近年來燒烤海鮮開始流行,有一種小雜魚叫青皮子,細長,脊背那兒有點青,不能炒著吃,只能烤著吃,有味道而且特便宜,當季的時候5元錢可買兩斤、兩斤半。 57.太原:過油肉 太原的餐館被粵、川、京、魯菜占據了,本地菜系叫得上名字似乎還就是些面點小吃。過油肉也有點面點小吃的意思,不過它正兒八經是當地的一道頗受歡迎的傳統菜。選用上等精肉,切成薄片,外面薄薄蘸一層雞蛋勾成的芡,在油里氽一下,撈出來,煸炒,隨便哪家飯館都會做,做出來的味道也相差無幾。雖則名字讓人疑心,味道卻是香而不膩,值得一試。 58.南京:蘆蒿炒香乾 鹽水鴨現在還是南京人待客不可或缺的一道菜,但每每要歉疚地加上一句:現在這鴨子是越來越肥了。外地人來南京,慕名要吃的是蘆蒿炒香乾,南京人也以「桐蒿只有南京才有」而自居。其實產桐蒿的地方多了去,但都沒有南京人對待素菜的那份精細。南京人吃桐蒿,一斤要掐掉8兩,單剩下一段乾乾凈凈、青青脆脆的蘆蒿桿兒尖。炒香乾也是「素」炒,
2. 天津哪裡有吊爐燒餅外地給寄嗎
天津賣吊爐燒餅的幾乎現在看不到了,往外地寄也寄不了。
3. 錦州老字型大小都有哪些(最好是詳細的)
人和美茶食店,錦州的老字型大小,裡面的「芙蓉糕」很好吃!位置在現在的金暉大廈。
益發和茶食店,小時候很喜歡吃裡面的「薩其馬」,位置在現在的漢口街、解放路東南角,被錦一順給吃掉了!
白家鍋烙在當時~那是相當的美味!老位置在現在五中東牆對面的角上,原來是不到150平米的店面,中午人爆滿(這是在80年代中期)。
三角地食品店,位置在現在的三角地農貿大棚,裡面有我愛吃的天津產大樓牌朱古力豆!
西門浴池,位置在現在萬通公寓旁小塔的西面一點,那時候人家就是「地暖」了!一到周日人也是很多,不過可以在裡面洗上一天,有床的!
服務樓浴池,位置在現在的雲飛街(解放路)交通銀行,那時候(80年代)裡面的裝修可是檔次很高的,還有包間……
站前飯店,就是現在的位置,不過是一樓(現在已經出租了吧),裡面有面條、炒菜,我第一次去可能是一歲多吧(聽爸爸媽媽說的)。
文化電影院,現在的影都,那時候是日本人的房子(好像是),座位中間還有鐵柱子,好多老電影都是在那看的。
鐵北電影院,現在的福祥酒店,《少林寺》就在那看的。
兒童電影院,位置在現在七中的西面胡同里,後來變成錦州木偶劇團了,後來成為倉庫,後來就蓋樓了。演過《自古英雄出少年》。
文寶齋,位置在廣廈後面,裡面賣的都是美術用品,那裡有我的夢……
五芳齋,位置在現在的老馬路大德堂葯店北面,二層小樓,真正拿手的是「蟹黃包」!吊爐餅是五芳齋黃了之後,員工們自己弄出來的。
林西路自由市場,那時候哪裡買的衣服在錦州就算是很前衛的了,年輕人都喜歡到哪裡買東西,價格還便宜(當然是相對的)。
廣東街,當時「高檔」服裝的集散地,那個年代彪馬的一條黑色牛仔褲買到180元,受奢侈了!裡面還有一家德州扒雞店,可以堂吃的,三五個人叫上兩只扒雞,喝上一箱易拉罐的「強力啤酒」,檔次不必現在的君王府差!
長征餛飩,位置在現在的中央大街美程化妝品店,仿照杜雞餛飩也有棋子燒瓶。
錦州飯店,位置在現在的中央大街中段。
大食品,在現在的燒鍋大坑金凌對面,那時候裡面的食品可是錦州最全的食品店。聽聽這名字就知道了!
鍾鼓樓,位置在現在的步行街(大塔附近),邊上有很多小的飯店,那可是錦州城最古老的一條街!
伊斯蘭飯庄,現在在英特東面,原來在老馬路與上海路路口的東南,到現在我也認為那裡的豆腐腦、涼糕、糖蜜果是最好吃的!
杜記餛飩,老店就是現在的解放路上的那家,是一家唐山的店幾十年前在錦州開的,我也走過全國不少地方,吃過很多餛飩、抄手,最好吃的、最鮮的還是家鄉的杜記餛飩!原來每每有外地的朋友來,早餐到那裡吃是必不可少的。吃過之後,朋友當然是贊不絕口!
......
上述這些地方95%都黃了,原因多方面的。
4. 沈陽有什麼特產
沈陽的特產有:老龍口白酒,張久禮燒雞,法庫牛肉,不老林糖,克拉古斯香腸,八王寺汽水。
(1)老龍口白酒,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老龍口酒創始於建於1662年(清康熙元年),釀造歷史悠久。產地位於長白山余脈與遼河沖積平原的過渡地帶,地下水源屬礦泉水質,宜於釀酒。老龍口釀酒的窖池經過幾百年的馴化富集了黴菌、酵母菌等種類繁多的微生物,為釀酒提供了呈香呈味的前驅體,形成了「濃頭醬尾,綿甜醇厚」的獨特風格。老龍口品牌被授予「中華老字型大小」的稱號。
5. 沈陽北市場發展史,誰能告訴我,就是哪個年代有什麼變化的那種,感謝!
北市場地區地處沈陽市和平區北部,東以北三經街為界和瀋河區相望,南以市府大路為界與遂川街道相鄰,西以南京北街為界與西塔街道辦事處相連,北以哈爾濱路為界與北道口街道辦事處相接。轄區面積0.95平方公里,戶籍戶數9997戶,人口34253人,下轄總站路、皇寺路、北市、市府路4個社區。是一個集購物、文化活動、旅遊觀光、宗教活動與一體的繁華地區。面積約50萬平方米,規劃面積約120萬平方米,是沈陽市三大商業板塊之一。
目錄
北市場的娛樂寺廟文化
飲食文化
戲曲文化
服飾文化
其他
北市場的建築
北市場的歷史張作霖—北市場初建者
北市場—逐步退化消亡
北市場—改造箭在弦上
北市場的規劃北市場的娛樂 寺廟文化
飲食文化
戲曲文化
服飾文化
其他
北市場的建築
北市場的歷史 張作霖—北市場初建者
北市場—逐步退化消亡
北市場—改造箭在弦上
北市場的規劃
展開
編輯本段北市場的娛樂
北市場集購物商住、餐飲娛樂、旅遊文化、金融典當於一體,總商業沈陽著名商街市府大路、南京北街、和平北大街、北三經街、皇寺路、北市一街等環繞其中。聞名遐邇的北市名吃美食、洗浴休閑、古玩花卉、茶舌曲藝、垂釣漁具……,日夜流淌著盛京四方老城夕日的繁華。
寺廟文化
寺廟文化,借市政府改善宗教寺廟周邊環境之機,按歷史原貌重修皇寺碑樓、重建鼓樓、鍾樓,恢復盛京八景之一的「皇寺鍾聲」。恢復「跳韃送鬼」等正常宗教活動,充分體現我國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同時挖掘寺廟文化資源,請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將白駱駝瑪哈噶喇金佛的史實,雕刻成漢白玉駱駝卧地馱金佛的雕像,並將清歷代皇帝及文人墨客寫的有關實勝寺的寺詞,刻成碑立於寺內,廣泛收集有關實勝寺和太平寺(錫伯家廟)的一切正史、野史,編輯成冊。在搶救古寺廟文化的同時,將實勝寺和太平寺周邊破舊建築動遷改造,按照藏格式建築風格,修建古文化商業檔口,主要經營文物古玩、青銅玉器、古舊書刊、碑貼字畫、金石篆刻、文房四寶、書畫裝裱,擬將位於南湖公園北門的古董市場及南昌街的文房四寶市場遷入,在實勝寺周邊形成東北最大的古文化市場集散地。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和食文化。沈陽東北地方風味不少,但都比較分散,沒有形成集聚性效應。其民族飲食文化優勢和輻射功能還不突出,應該把這些東北地方風味集合在一起,產生裂變效應,重點體現我國北方民族的飲食文化特點。所以說,改造後的北市場應該是集東北民族飲食文化之大成者。 它既有茶肆、酒樓、經營東北名酒,還應有陽春白雪似的滿漢全席。更應有眾人津津樂道的風味小吃。它既包括叫賣:小豆腐、水豆腐、菜豆腐、豆面卷、粘豆包、粘火燒、粘糕、打糕、冷麵、羊湯、油炸糕、酸菜粉、酸湯子、蕎面餄餎、辣椒燜子、菠蘿葉餅、錦州小菜、朝鮮鹹菜、小土豆、四季面、熏雞架等小吃攤位;也包括經營:老邊餃子、李連貴熏肉大餅、馬家燒麥、楊家吊爐餅、老山記海城餡餅、那家館白肉血腸、鐵嶺李記壇肉、遼陽蔥花缸爐、吉林鮮族風味、黑龍江德莫利魚等精品飯庄。這一飲食文化的載體,應以北市一街為主通過弘揚東北民族飲食文化,把北市場建成東北最火的美食王國。
戲曲文化
戲曲文化。北市場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是全東北戲院最集中的地方。重建後的北市場,更應突出東北地方戲的特點。在劇種上,包括鐵嶺二人轉、遼南皮影戲,奉天落子,海城戍搶戈更應突出東落子、海城戲叭喇、阜新蒙古劇、遼南戲、評劇、木偶劇、北方越劇。在曲種上,應包括,單出頭、拉場戲、東北大鼓、太平鼓、八角鼓、昆高笛曲、相聲、評書、西河大鼓、山東琴書、快板書、數來寶、子弟書、蒙語說書、好來寶、三老人、判捎里、鼓打鈴等。在演員隊伍上,應以專業團體為主,以民間藝人為輔,我們沈陽市的雜技團、曲藝團、評劇院、歌舞團、棋社、柔道隊人才濟濟,它應該是既能在國際大賽上奪金掠銀,也能在北市場為人民群眾獻技獻藝。這個范圍應以沈陽大戲院、青年居以場一帶為主,根據北市場原貌,追溯歷史,場館建設以小型為主、格調典雅、古樸、環境舒適、清新。結合於茶肆、酒樓、遊客在肆中品茗飲酒,吃風味小吃,同時欣賞到東北地方戲曲文化,其爾陶陶。
服飾文化
東北服飾文化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服飾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生瞬特色的風格和體系,其中以滿族服飾為主。滿族婦女的典型服裝為衣裳連屬的旗人長袍,即旗袍。後來演化成中國最具生氣勃勃的傳統女裝。有「國裝」的美譽。在改造後的北市場,凡是涉及到民族風情的場所,服務人城應穿上各自民族特點的服裝,以展示芳訓廠民族服飾文化的風采。 商品文化。也稱旅遊商品文化旅遊商品作為反映一個城市歷史文化風貌、民情、經濟發展狀況的載體,必須充分體現地方特色並在設計上突出個性化。每一個沈陽人都知道,外地人來沈不知道買什麼東西帶給家人,本地人離沈不知道帶什麼禮品送給朋友。老一輩的拿手貨如紅梅味精、紅雙喜高壓鍋,已退出歷史舞台,那麼,什麼是我們沈陽的「南京板鴨」、「上海五香豆」「北京果脯」?沈陽的旅遊商品文化積淀很深,就看我們怎麼發揮。如:錫伯族發明的獨具特色的嘎拉哈,如將小巧玲瓏的羊嘎拉哈(學名「臏骨」)塗上彩色,飾以錦盒,附以說明,就是一種充滿民族風情的旅遊商品。另東北錫伯族、滿族是一個強悍的民族,「騎射」乃「滿洲之根本」那麼良弓射箭都可以作為旅遊商品。還有彈弓、冰嘎(佗羅)纓鞭、毽子、翻繩等等,都可以作為旅遊小商品,而且獨具特色的東北民族風情,如翻繩,又叫翻股或翻牛槽,花樣繁多.趣味橫生,能充分表現女孩子們嫻熟的手指技藝和聰明才智,在風味食品上,藉助北市場的名牌效應,利用東北的優質大豆、花生等,生產北而場牌鹽豆、風味花生、怪味苞米豆等。
其他
還有民俗文化、商業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就是這些文化的統一,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東北民俗義化體系,這個體系的轟現形式,就是在改造後的北市場適時組織北市場東北民俗文化節(廟會)。它包括東北風味美食節、古文化節、民俗風情節、民族服裝節、抓嘎拉哈大賽、雜技節、戲曲節等,宣傳地產品,重振北市場雄風,促進沈陽和世界…
編輯本段北市場的建築
北市場皇寺路是沈陽最負盛名的旅遊黃金走廊,其傳統文脈和老城故事激盪百年,實盛寺、錫伯族家廟、滿洲省委舊址、基督教堂、老北站……,吸引著無數中外遊人流連望返,臨街矗立的中國當代第一石雕——過街牌坊和中國當代第一鑄銅像——清代十二帝王雕塑,氣勢恢弘,令人神往。 坐落於北市場的皇寺曾為清廷皇家寺廟,供奉有金佛一尊,後遺失。今人於北市場前修建清朝十二皇帝像。
編輯本段北市場的歷史
到沈陽北市場的歷史,就不能不從皇寺談起。今天的沈陽人.多數知道皇寺廣場、皇寺路,只有少數人知道皇寺,去過皇寺的人更是寥寥無幾。皇寺,全稱「蓮花凈土實勝寺」,因清皇太極賜建,也稱「皇寺」。又因喇嘛教有紅教、花教、白教、黃教之分,而實勝寺喇嘛為黃教.戴黃帽,寺院建築也是黃色,又有「皇寺」之稱。實勝寺這座落於和平區皇寺路二段12號。始建於沈陽故宮落成的那一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成於崇德元年(1638年)。建實勝寺的起因,據《清代全史》 第一卷載:「後金天聰九年( 1635 年),皇太極滅強大一時的蒙古察哈爾林丹汗,林之妻囊囊太後及額哲太子歸順,並獻出中國歷代傳國玉璽、瑪哈噶喇金佛和金字佛經,後用白駱駝載之,行至盛京(沈陽〕西郊三里(現皇寺)卧地不起。」《陪都雜述》中記載:「白駱駝墳在城西五里即當日載瑪哈噶喇佛來者。」 皇太極得知後,賜在此地建喇嘛廟。為表示他對喇嘛教的重視和信仰的虔誠,為炫耀他征服大漠南北蒙古族部落的功績,取名「蓮花凈土實勝寺」。並親賜『蓮花凈土實勝寺』大印一枚。此後,皇太極在每年的正月(舊歷一日)上旬都要率領諸家親王、大臣和前來朝賀的蒙古各部烈到實勝寺拜佛。
張作霖—北市場初建者
1921年,張作霖為開通地面、繁榮城市,旨在發展民族經濟,與外國商埠地競爭,下令在皇寺地區「十間房」附近,開發北市場。隨後,奉天衙門放地號, 一些大商人、大地主爭先恐後領地、租地、建房。幾年功失,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北市、民生、中原三大百貨(今沈陽百貨大樓舊址);中央大戲院(今沈陽大戲院)、大觀茶園(今遼寧青年劇場)、共益大舞台(今北市劇場)三大劇場。奉天座(今民族電影院)、保安電影院(今群眾電影院)、雲閣電影院等 3 家影院。後來又陸續有了金店、飯店、浴池、葯房、妓院、茶社、大小客棧、服裝店、鍾錶店、放款店、理發、照相、花會、煙館、賭局、當鋪等,不勝枚舉。隨著商業的發展,人煙日益稠密。說書的、唱戲的、摔跤的、賣葯的、拔牙的、修腳的、耍猴的、點痣的、賭博、算命的、變戲法的跑馬戲的、演驢皮影的、說相聲雙簧的、打把式賣藝的,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另外,民以食為天,市場繁榮、人氣鼎盛.推出一些地方小吃,如:起褶包子、青絲玫瑰的油茶麵、恰鉻面、神面、碗地、涼粉、煎餅果子,片粉、切糕、五花糕、冰糕、燒餅等。如:老邊餃子、三合盛包子、三盛軒壇肉、順發園鍋烙、常家館燒麥、普雲樓八鍋醬肉、春發祥的肚、於家館的魚、公樂飯店的燒海參、潤泉居的陳紹清酒,林林總總譽滿奉天。正是:酒肆林立、人聲鼎沸、旗幡飄盪、茶坊溢香。當時的北市場以「匯集五行八作、輻揍商賈遊人」的繁榮著稱,是與太原街、中街齊名的沈陽三大繁華地區之一。可與當時的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相媲美。
北市場—逐步退化消亡
解放後,人民政府在保證經濟繁榮的前提下,加大了對北市場的改造力度,使北市場、中街、太原街這三個商業組團,在和平區乃至沈陽市的商業活動中,呈三足鼎立之勢。 1990 年6 月,全國勞動模範、市人大代表、北市百貨大樓營業員王巧珍寫出『改造北市場、擦去舊社會痕跡,的代表提案。隨之,以改造北市場平康里宜春衛妓院舊址為前奏,拉開了大規模改造北市場序幕。緊接著,一些開發公司相繼人主七市場,劃地開發。開發的結果讓人可喜可嘆:可喜的是,低矮的房屋沒了,高樓大廈立起來了,舊貌變新顏;可嘆的是,享有歷史盛名的北市場正逐步演變成居住區。這種缺乏總體規劃性的改造開發,既有悖於發展經濟、改善生活這一城建主題;也有悖於市委、市政府改造北市場的初衷。很快,奉天幾家最大暴集中的戲園子,隨著城市開發建設消亡了;全國有名的喇嘛教寺廟 ― 皇寺(蓮花凈土實勝寺),今臼車馬稀,每天晨少的門票收人僅為可冷的幾元錢。佛門聖地,喇嘛們以賣酒為生,同時陷人違章建築的包圍之中;享有盛名的沈陽八景之一的皇寺鍾聲已名存實亡,令人可悲可嘆。 1927 年 10 月正式成立的中共滿洲省委(舊址),這個「沈陽市青少年教育基地過去號聲陣陣,隊旗飄飄。如今,門可羅雀,早已淹沒在一片棚戶區的危房險廈之中。昔日在北市場集中了清代的、民國的、宗教的、少數民族的眾多歷史痕跡;集中了五幣和\作、令人眼花繚亂的人文景觀,這在沈陽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但事,今天隨著城市改造的日益深入,隨著各開發公司的利益驅動,北市場在逐步退化,這是沈陽的遺憾。
北市場—改造箭在弦上
去年,遼寧省人民政府描繪了 2000 年底以前改造完省內 14 個城市棚戶區的宏偉藍圖。棚戶區居民得此喜訊,奔走相告,額手稱慶。北市場地處沈陽中心城區無論是房屋現狀,人口密度,還是佔地面積完全符合省建設廳頒布的《遼寧省城市棚戶區界定標准》,這次北市場未列入沈陽棚戶區改造計劃,完全是市有關部門考慮北市場將來作為商業用地的良苦用心。北市場地處沈陽城區版圖的中心點,東鄰市府廣場接新北客運站,西靠西塔鮮族風情街連太原街商貿區,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在達個中心點上,恢復拓展北市場功能,對繁榮沈陽經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今,北市場「肥肉」成了眾矢之的。欲分一羹者有之,欲肢解者有之,欲鯨吞者有之,這種開發改造的目的無非是建公建或商品房,以謀取部門或局部利益。北市場的改造,既關連著省政府棚戶區改造計劃的落實,也關連看市商業區布局規劃的落實,更關連著一個激活沈陽經濟發展的起動點。因此,搶救北市場的歷史文化經濟底蘊是當務之急,是為前人了願,今人造福、後人積善的德政。 令人欣慰的是,在眾多房地產開發公司窺伺北市場的時候,我們的市政府領導深諳培育大市場的真諦,於1997年春,斷然制止某開發公司在北市場僅存的15萬平方米未開墾的處女地上搞商品房開發的行為,使北市場華豐里得以逃此一劫。否則,北市場這個高附加值的大有潛力的商業用地將變成住宅小區,那麼,我們將鑄成歷史大錯,將愧對先人,今人、後人。當年市領導的正確決策,實乃北市場的幸事,也是和平區的幸事,更是沈陽經濟、文化、歷史發展的幸事。
編輯本段北市場的規劃
首先是功能、風格的定位。北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有其深遠的歷史背景,它既區別於西塔鮮談特色;也區別於太原街、中街的現代購物特色;更區別於一般的娛樂場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沈陽走向世界,必須有濃郁的東北地方特色,建築只有根植民族文化傳統的沃土,才有世界履性,才是城市之魂。北市場的規劃應遵循這一原則。而這一點恰恰是沈陽的弱項。一個有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品位的城市,對任何內外賓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也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沈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自己標志性的東西,這一天,沈陽才能在與其它城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加強沈陽的民俗文化功能和輻射力,內容是多方面的,但重塑北市場,無疑是提升沈陽品位的一項重要內容。
開放分類:
地名,沈陽,商業區
6. 大連有好吃的小吃嗎
大連的小吃——燜子
很多人大概都有這樣一種體驗,到過一座城市,記不住那裡的風景,卻忘不了當地的小吃。實際上,許多地方是以小吃揚名的。大連街的小吃又如何呢?這就要從大連人的飲食習慣說起了。
大連人絕大多數是山東人,飲食上自然以魯系為主,特點是麵食多、餡食多,餃子、包子、餡餅、鍋貼、餛飩、面條之類,好處是連菜帶飯、連湯帶水,好吃又方便。百年前,天津街一帶的老店在門前支起炭火爐子,架起大鍋,又烙又蒸,吆喝著賣。專賣餛飩捎帶燒餅的小販挑著兩頭沉的擔子走街串巷,起早貪黑。
上個世紀初,大連街上已有10萬之眾的苦力,大多無家口,一天三頓都靠街頭小吃,或蹲站,觸目皆是。那些干著扛麻袋包或拉洋車等重體力活的漢子,用兩個饅頭或燒餅夾住豬頭肉狼吞虎咽。饅頭也不是純白面做的,是全麵粉、苞米面、高粱面,甚至在苞米面里摻進橡子面。這樣的伙食被稱為「改善生活」,墊飢抗餓,但不經常有,出不了大力氣或掙不到工錢的人是享受不起的。更多的人,更多的時候是早、晚就著鹹菜喝苞米粥,盡量少吃干糧,一頓飯,幾分錢。
解放初期,大連城市人口已逾80萬,掛著4個幌子、相當於現今四星級的飯店多了起來,那可不是絕大多數市民能去的地方。市民上街,如果要吃點東西,還是直奔小吃而去,最普遍、最受歡迎的小吃是燜子。燜子歷史悠久,為大連特有,算得上是大連的人文小吃,如今四五十歲的大連人,誰沒吃過正宗的大連燜子呢?外出謀生者,思念家鄉,燜子的滋味恐怕也會充盈在夢境中。燜子幾乎與大連這座城市是同時誕生的,山東人闖關東,在大連周邊地區廣種高產的地瓜,由地瓜加工成澱粉,除了做粉條粉皮以外,就是摻上水,揉成團,像切豆腐那樣切成許多啤酒瓶子蓋那麼大的方塊,放在平底的油鍋上煎烙,做出的燜子,外焦內嫩,盛在碗里,加進佐料,很合大連人的口味。燜子屬於精細食品,雅俗共賞,最喜歡光顧的是女人和小孩。現在吃燜子基本上都用方便筷子夾,而多年前,人們還是用自己「窩」的鐵絲去叉,叉起來的燜子和夾起來的燜子,吃起來味道就是不一樣。
咸魚餅子是大連街頭小吃中的另一塊招牌。大連三面環海,早期以捕魚為生,為了早點靠岸賣出海貨,漁民必須早出海,有一頓飯是一定要在海上吃的,吃咸魚餅子省事、方便。對一般市民來說,以前冬季新鮮蔬菜少,只有白菜蘿卜,調劑菜餚時,經濟實惠又隨處可買的小魚兒就成為家庭主婦的首選,家家戶戶每年都要鹽漬和晾曬一些咸魚,咸魚和苞米面餅子成為最佳組合,家中吃飯、外出帶飯都少不了,漸漸走上街頭,成為著名小吃。
有些小吃也很有名氣。像硬如石塊、抗咬抗餓又耐放的杠子頭面餅,金州驢肉包,天津街的吊爐餅、狗不理包子、各種糯米食品、熏肉大餅,還有流動於街巷中的烤地瓜,還有豆漿、豆腐腦、油條、麻花,都是一些店裡和街頭都能做、店內和店外都能賣的、人們耳熟能詳的小吃。
後來,大連廣納天下客,也兼容了許多外來小吃,茶蛋和街頭小亭中做出的煎餅裹雞蛋成為最潔凈、最方便實惠的小吃。新疆羊肉串這種燒烤小吃,加進大連特色的眾多海味內容,使街頭燒烤更加豐富和火爆,夜幕中,華燈下,大連人圍坐在燒烤周圍,呼朋喚友、高談闊論,大吃燒烤、大口喝酒,盡顯豪爽本色。燒烤的食物品種還有擴展之勢,似乎引領著街頭小吃的潮流,尤其是在夏季,有的燒烤攤幾乎通宵達旦,吸引著眾多的男女青年。
近年來,像台灣小丸子、武漢臭豆腐塊、香港烤腸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南方精緻小吃紛紛北進大連,小吃街上花樣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這些外來小吃雖然別具風味引人品嘗,但肯定替代不了大連的舊有小吃,大連人對本地的傳統小吃還是情有獨鍾。
嚴格說來,眼下到大連落戶的麥當勞、漢堡包和肯德基都算不上名菜大餐,也應列入小吃之列。大連青年,尤其是大連女孩,俏眉明眸,拿著它們,在鬧市中旁若無人地邊走邊吃,也是一道風景。
在大連,有的人靠經營小吃發家致富,干出了一番事業。有的小吃源遠流長,百年不衰,必定會長久存在下去。有的小吃,像咸魚餅子、燜子,已經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星級飯店中佔有一席之地,只不過增加了一點點花樣,本質並沒有改變。外地人從大連街的小吃上,可以看出大連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個側面,因為小吃也是一種文化
7. 天津哪兒還有賣吊爐燒餅的
南市·好想吃啊··懷念··
8. 和平有哪些風景名勝有哪些著名的土特產
沈陽市和平區(景點:東北解放紀念碑,實勝寺,五里河公園,科學宮,渾河樂園,中共滿洲省委舊址,八一公園,夏宮水上世界。 特產:楊家吊爐餅雞蛋糕·絹花『)天津和平(景點:瓷屋,天主教西開總堂,顧維鈞宅,慶王府,華蘊博物館,解放路金融街,五大道歐陸風情,天津藝術博物館,張學銘舊居等等(有點多)。特產:泥人張彩塑·桂發祥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孩梨等(還有好多,看起來好好吃))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景點:熱水漂流、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熱龍溫泉、天上人間溫泉、林寨古村、陽明公園等。特產:和平香菇·魔葉米粉王·綠湖春·和平白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