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隸書是出自什麼年代
隸書出自秦朝,由程邈在獄中所整理而成。
隸書的起源: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隸書也叫「隸字」、「古書」。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
到東漢時,撇、捺、點等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1)天津隸書哪個省擴展閱讀:
隸書的結構特點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2、起筆蠶頭收筆燕尾
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3、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這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條基本路子。不過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圓,就不易掌握好隸書的方。因為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著篆字的弧勢,所以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於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4、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我們知道篆字不用點,即使用點也只是一種渾圓點。而隸書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於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連點(水旁)、四連點(火旁)等等。
此外,隸書還將篆字中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大開了書寫的方便之門,後來楷書更發揮了這種方式,更允許筆與筆間出現銜接痕跡,甚至筆斷意連。
5、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不現痕跡,而隸書則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這與後來的楷書已很相近。
2. 天津屬於什麼省
屬於直轄市,並不屬於哪個省。 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四個直轄市。
天津,簡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2)天津隸書哪個省擴展閱讀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位於東經116°43'至118°04',北緯38°34'至40°15'之間。市中心位於東經117°10',北緯39°10'。天津位於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北南長189千米,西東寬117千米。陸界長1137千米,海岸線長153千米。
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河海要沖」和「畿輔門戶」之稱。對內腹地遼闊,輻射華北、東北、西北13個省市自治區,對外面向東北亞,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3. 天津屬於哪個省份
天津是直轄市,不屬於任何省份,直轄市跟省的級別是一樣的。
1、天津和河北省 山西省 山東省 香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一個級別,我國有4個直轄市 是北京 天津 重慶 上海 。
2、天津是直轄市,是省級的行政單位,天津就相當於一個省,直接歸中央管。
3、直轄市是許多國家的最重要省級行政區,此名稱主要被中國、朝鮮、韓國、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所採用。字面意義,即直接由中央政府所管轄的建制城市。直轄市往往需要較多的居住人口,且通常在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上具有重要地位。
4、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特別行政區4種省級行政單位,其中,共有4個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
5、明顯的區位優勢和經濟政治優勢,在國內主要城市中經濟體量靠前,直轄後能夠輻射,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的發展,且應與原有直轄市保持一定距離,例如原四川省重慶市為計劃單列市,國內政治經濟地位較為突出。
4. 劉炳森隸書的特點有哪些是否可作為學習的方向
可以學但不可死學。最好還是尊法漢隸
劉炳森,天津武清人,中國著名書法家。1937年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山水科,1962年後任故宮博物院助理技術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館員、研究館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先後擔任全國青聯常委,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七屆委員、第八、九、十屆常務委員。2005年2月15日凌晨4時因患肺癌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
隸書特色
隸書是一種最好寫的書體,同時也是一種最難寫好的書體。說它最好寫,因為他的筆畫最簡單;說它最難寫好,因為它的筆畫過於簡單。所以,有人一天就學會了寫隸書,但一輩子也未能把隸書寫好。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代書法家用心於隸書者便為數甚少了。
劉炳森以隸書立足當代書壇,是當今最著名的隸書書法家,但也是最有爭議的書法家,爭議的焦點便是劉炳森隸書的雅俗問題。劉炳森先生從他出名之日起,就將自己置身於這種爭議之中。這固然是書家個人的問題,但也是一個歷史問題。從隸書的發展來看,這種書體確實與「俗」更為貼近一些。首先,最初的隸書使用於下級官吏———或可直接呼之為「俗吏」中間;其次,隸書的點畫在五大書體中是最簡單的,書體本身便有「俗」的特徵;第三,成熟的隸書具有工巧、秀麗等世俗的審美特徵。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隸書作為一種書體,它本身便具有「俗」的意味,某種程度上說,它是一種俗書。
隸書以漢代隸書為其極致,而漢隸又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階段。西漢隸書風格拙樸,風神接近篆籀,相對高古一些,「雅」一些;東漢隸書則趨於工整秀麗,相對「俗」一些。劉炳森隸書,主要取法《華山廟碑》、《乙瑛碑》,面目與二碑極為相似。對《華山廟碑》,前人評說竟不能一致。清朱彝尊於《西嶽華山廟碑跋》中雲:「漢碑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唯延熹《華岳碑》變正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而劉熙載於《藝概》中則稱「若《華山廟碑》,旁薄郁積,瀏漓頓挫,意味尤不可窮極。」康有為雲:「漢分佳者絕多,若《華山廟碑》實為下乘,淳古之氣已滅,姿致之妙無多。」實為下乘,淳古之氣已滅,姿致之妙無多。」(《廣藝舟雙楫》郭宗昌則跋曰:「割篆未會,時或肉勝,一古一今,遂為隋唐作俑。」顯然,同樣一塊漢碑,個人的看法竟然相左如此。撇開個人偏好,我們看到的《華山廟碑》點畫寬扁,波畫明晰,結構緊湊,字字勻稱,章法布白(其實是布黑)也極為停勻,無疑是徹底擺脫篆書的標准隸書。朱彝尊所謂「方整」、「流麗」頗能中的,而「奇古」則純屬子虛烏有。康南海的「淳古之氣已滅」倒是頗為中肯。所以,《華山廟碑》純屬清秀華麗一路漢碑,是成熟漢隸的代表作,風格近乎甜俗。劉先生鍾愛的另一個漢碑《乙瑛碑》與《華山廟碑》情趣相近,是他風格的補充。雖然劉炳森也學過《張遷碑》、《石門頌》等其他風格的漢碑,但他的吸收是非常謹慎的,他學習《張遷碑》只是為了克服《華山廟碑》的飄浮;而對《石門頌》的學習,則又是為了克服《張遷碑》的拘謹。劉炳森隸書的面目,始終離《華山廟碑》不遠。
首先,在用筆上,劉先生講究勻凈。劉炳森隸書中很難看到飛白筆法,他似乎在極力迴避這種筆法,而對線條的滋潤、光潔有著骨子裡的偏好(這很能讓人聯想起「館閣體」來)。在用筆的力量分配方面,劉先生也處理得非常「公平」:橫畫一律較粗,豎畫一律較細,這種筆法雖然看上去非常賣力,卻並未顯現出應有的力度,究其因,主要是用筆上鋪毫與聚毫運用不當所致。鋪毫使線條呈扁平狀,這種線條雖然表現出一定的寬度,但卻喪失了應有的厚度,缺乏立體感,給人以單薄的絲綢或布條等扁平物體的感覺,而且又給人以筆始終浮在紙面上,不能入紙的感覺,自然缺乏力度。聚毫所寫出的線條則相反,它表現出一定的立體感,給人以破空殺紙、力透紙背的審美效果。古錢幣文字就有這種審美感染力。按說,兩種筆法並無優劣之別,關鍵是如何使用。劉先生將聚毫用在豎畫上,鋪毫用在橫畫上,橫粗豎細,加劇了字形的扁平感,極大減弱了書作的體積感和感染力。
在結字上,劉炳森隸書呈現出「滿」的特徵。無論是多筆畫字,還是少筆畫字,劉先生都將每個字處理得四角填滿。對於筆畫多的字來說,這么作要容易一些,對筆畫少的字,就需要將筆畫加粗加厚,這樣的結果便是大小齊平,如古人所謂「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給人的感覺便是「狀如運算元」,缺乏變化、缺乏生氣、缺乏生動活潑的氣象。
章法上,劉炳森隸書更是突出了這個「滿」字。他的書作,不僅每個單字四角布滿,整個作品的四角依然填得很實,每字每行端正筆直,壁壘森嚴,彷彿一個無比嚴肅的儀仗隊!劉先生幾乎對古人「計白當黑」、「以虛當實」的審美觀充耳不聞,採取排斥的態度。
當代書壇,大概沒有第二位書家能像劉先生這樣將隸書寫得如此標准、如此到位、如此嚴謹。像劉炳森先生這樣毫無浮躁之氣,深入繼承傳統的精神,幾乎需要所有書家認真學習。但對劉先生本人來說,卻缺乏了一種求變的精神。孫過庭有「平正」、「險絕」、「平正」的三階段說,劉炳森雖然已經將隸書「寫好」了,但這種「好」仍屬於第一個「平正」階段。也許是他的隸書得到了更多認可的緣故,他至今仍然陶醉在「寫好」的境界之中。隸書雖然近「俗」,但將隸書寫得高古奇崛者大有人在。我們必須說明,劉炳森隸書得到的更多是世俗社會的認可,或者說只是完美地完成了書寫(或稱為寫字)任務,他的隸書,很難說已經達到書法藝術的高境界,這就難怪有人要說劉先生的隸書是「隸體美術字」了。
5. 關於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由於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
6. 華文字體隸書是誰寫的
華文隸書的創始人是劉炳森。劉炳森(1937.8.17-2005.2.15),著名書法家和國畫家,字樹庵,號海村,幼年自號劉五先生。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出生於上海,祖籍天津武清。2005年2月15日凌晨4時因患肺癌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
7. 漢代十大隸書分別是那碑
十大漢代隸書碑刻是:
1. 石門頌
石門頌,著名摩崖石刻。東漢建和二年十一月由當時漢中太守王升撰文、書佐王戎書丹刻於石門內壁西側的一方摩崖石刻,現藏於漢中博物館。
石門頌全面、詳細地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經過。
2. 乙瑛碑
《乙瑛碑》,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與《禮器》、《史晨》並稱「孔廟三碑」,歷為書家所重。
《乙瑛碑》書風頗嚴謹,富素樸之趣,是漢隸成熟時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後人學習隸書最佳範本之一。
3. 禮器碑
《禮器碑》漢永壽二年(156年)刻,藏山東曲阜孔廟。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
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
4. 華山碑
漢代隸書代表,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四月刻,此碑與《禮器碑》一樣被譽為漢隸中典範,結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齊整,波磔秀美。
碑原在陝西華陰縣西嶽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毀於地震。隸書,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
5. 鮮於璜碑
《鮮於璜碑》書風古樸雄健,渾厚凝重。其用筆以方為主,方整內斂,遒勁端莊,渾厚有力,斬截爽利。
鮮於璜碑是建國以來所發現的最具價值,最具影響,最完整的名碑,原碑現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6. 衡方碑
《衡方碑》也是漢代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用筆極為有力,筆畫豐潤,在轉折和撇、捺處尤見功力,形成外方圓的效果。
其結體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張揚外露,體方整嚴峻,有下緊上松之感。
7. 史晨碑
《漢史晨碑奏銘》,又稱《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漢史晨謁孔嚴後碑》、又稱《史晨後碑》,兩碑同刻一石兩面。
此碑為東漢後期漢隸走向規范、成熟的典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與《禮器碑》《乙碑》一起,並稱為孔廟三大名碑。
8. 西狹頌
《西狹頌》摩崖石刻位於甘肅省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魚竅峽中,碑文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又稱《惠安西表》。
頌文主要記載了東漢武都郡太守李翕率眾開天井道的歷史政跡。摩崖頌碑呈長方形,縱3.06米,橫3.75米。現位於甘肅省成縣天井山魚竅峽。
9. 曹全碑
曹全碑漢中平二年(公元185)立。高272厘米,寬95厘米。明萬曆初合陽縣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10. 張遷碑
《張遷碑》
《張遷碑》碑石原在山東東平州(今山東東平縣),今置泰安岱廟炳靈門內。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
該碑用筆以方為主,許多筆畫稜角分明,筆畫之間粗細對比並不強烈,而筆筆飽滿,字內布白較少,厚重感、體積感較之其他漢碑尤為明顯。
8. 天津書法家隸書誰寫的最好
張建會
9. 現代隸書大家有哪些。。。
大家有劉炳森,天津的孫其峰,龔望老先生等等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