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四大著名風箏產地是
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是我國四大著名風箏產地
㈡ 風箏的產地有哪些
1、濰坊
山東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濰坊國際風箏節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自一九八四年開始,迄今已連續舉辦三十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遊人前來觀賞、競技和游覽。
2、陽江
廣東陽江於一九九三年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風箏之鄉」,此後,陽江市把每年重陽節定為風箏節。陽江市最有自己特色的風箏要算「靈芝」。這種風箏呈橢圓形,頂上是一片白雲,下面是一隻活蹦活現的小鹿,口含一靈芝草在不停跑動。風箏的頂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塗上油,接在弓架上張開,在空中迎風「汪汪」作響,方圓數公里都能聽到它的鳴叫聲。
3、開封
開封風箏歷史久遠,種類繁多,扎工精細。開封風箏大體可分為6類:硬翅類風箏:如大腳燕、蟬、等;軟翅類風箏:如鷹、蝴蝶等; 串類風箏:如串雁、巨龍等; 桶形類風箏(或稱立體風箏):如龍亭、火箭; 板子類風箏: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龍亭風箏和巨龍風箏最有名氣。「巨龍飛騰」大型風箏長200餘米,頭部重20千克,騰空後,氣勢恢宏,動人心魄。此外還有無骨架類風箏。
㈢ 風箏的種類
1、軟翅風箏:即一般常見的禽鳥風箏。它的升力片是一根主翅條構成翅子的下布是軟性的,沒有主條依附,主體身架多數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數是禽鳥或昆蟲。鷹、蝴蝶、蜜蜂、燕子、仙鶴、鳳凰、蜻蜓、寒蟬、螳螂等皆屬此類風箏。
2、硬翅風箏:常見的元寶翅任務沙燕風箏即屬此類。它的特點是升力片(翅)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翅的形狀,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通風道。翅的端部向後傾,使風從兩翅端部逸出,平著看象元寶形。
3、龍型風箏:主要以龍頭蜈蚣風箏為主,也是濰坊風箏的一大特色。
4、板子風箏:即人們傳說的平面形風箏。從結構和形狀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體,無凸起結構,風箏四邊有竹條支撐。此類風箏較多見,扎制容易,飛升性能好,又適合表現多種題材,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一種。
5、立體風箏:一般採用折疊結構的骨架,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如宮燈、花瓶、火箭等。
6、運動風箏:運動風箏又叫特技風箏,又稱雙線風箏或復線風箏。一般為三角形、滑翔傘狀、眼鏡形。運動風箏在我國是新近興起的運動項目,與傳統風箏不同,運動風箏不僅有單線的,還有雙線的、四線的,可在空中做一些動作。
(3)天津無骨風箏濰坊什麼風箏擴展閱讀:
風箏的構造: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志、動物、蝴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有人設計出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而上。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餘人來放。
㈣ 中國風箏的七大門派有哪些
有北京風箏,天津風箏,四川風箏和濰坊風箏。
(4)天津無骨風箏濰坊什麼風箏擴展閱讀:
北京風箏。明、清以來,北京就是風箏的傳統產地,以製作精巧而著稱,製作一隻風箏一般要經過十道工序。早些年,風箏是琉璃廠的特色之一,以傳統風箏最具特色,在琉璃廠一代卻已經難覓其蹤跡。
北京風箏的代表作是沙燕風箏(又叫京燕風箏)。其代表人物有兩家:一是出生於風箏十佳的金福忠兄妹,50年代中法合拍的彩色影片《風箏》中的精美風箏,就出自他們手中。另一家是名譽中外的「風箏哈」,1983年在美國舊金山「國際風箏表演比賽大會」上獲特別獎的瘦沙燕和串風箏,就是當時「風箏哈」的傳人哈亦琦的作品。北京箏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不少名家新手,在風箏的製作上各有千秋,有的擅長扎制巨型風箏,如長達90米、120節的巨龍;有的擅長扎制小巧玲瓏的風箏,如僅幾厘米的小掌燕等等。
㈤ 山東濰坊風箏的代表作品是什麼
「龍頭蜈蚣」風箏為山東濰坊風箏的代表作。全長一百多尺,由龍首、軀干(數十節)和龍尾三部分組成。各部分可相對獨立,而又聯為一體。放飛時,先起尾部,後起軀干,最後數十節立體部件所產生的提升力,把幾斤重的頭部慢慢拉起,整條蜈蚣便起飛登天。進入蒼穹之後,象巨蟒在凌空御風,氣勢非幾,蔚為壯觀。另一種微型龍頭蜈蚣風箏,僅有紅棗大,可裝入火柴盒中。
㈥ 我國風箏的四大主要流派。
濰坊風箏、北京風箏、天津風箏、四川風箏四個主要流派
http://www.chinavalue.net/Group/Topic/2131/
㈦ 清代風箏的主要產地在哪裡
清代北京、天津和濰坊都是風箏的主要產地,這三個地方的風箏都很有名,被尊為傳統的「風箏三大流派」。
清代佚名所著的《北平風箏譜》中收集了200餘種北京風箏。在眾多的北京風箏中,有一種性能最好,對全國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風箏,那就是外形像一個「大」字形的「沙燕兒」。這「沙燕兒」又稱「扎雁兒」、「沙雁兒」等。
「沙燕兒」的頭是燕子頭的平面變形,它的眉梢上挑,兩眼有神,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對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會想到燕子。它甚至比真燕子更加可愛。
清代的人們紮成了胖沙燕和雛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條秀美的少女,紮成「瘦沙燕」,還有按照恩愛夫妻紮成「比翼燕」等。
人們在「沙燕兒」的膀窩、腰節和前胸、尾羽等處加上蝙蝠、桃子、牡丹等吉祥圖案,以寓意著幸福,長壽和富貴等美好的願望。就這樣,人們把一個原來是黑色的燕子,變成了生動活潑的燕子。
在清代北京風箏史中,「沙燕兒」就是經過了這樣一個由擬形到擬神,再由擬神到擬人,又由擬人到超人的發展過程。
在這個過程裡面,可以千變萬化,容納極其廣闊豐富的內涵,但又萬變不離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兒而不是別的什麼。
清代北京「沙燕兒」的結構簡練,它只是由5根竹條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兩根竹條在端部彎曲而形成形狀特殊的「膀兜」,這能使沙燕兒在風小時也能起飛,風大時也能穩住,它的飛行性能絕對優於其他類型的風箏。
清代康熙年間,由北京「沙燕兒」演變成的風箏品種很多,它的變種已經遍及了全國。如山東濰坊外號叫「跑破鞋」的硬翅魚和人物風箏;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軲轆鍋子」;南通的「五音螻蛄」等。
在清代時,天津風箏的種類繁多,但都是以軟翅的風箏為主。清代天津人運用軟翅結構,不僅可以做成飛鳥或者昆蟲的翅膀,還能做成神仙人物身邊飄浮的祥雲,以及金魚身邊游動的鰭,甚至還可以很多小的軟翅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大風箏。
例如清代天津風箏藝人們用很多蝴蝶圍繞著花叢而組成風箏,取名叫做「百花齊放」,還有用很多鳥圍繞著鳳凰組成「百鳥朝鳳」等,都是當時的傑作。
在放飛技巧上,清代天津風箏也有很多「絕活」,如在一根主線上,由很多支線連著10多隻甚至幾十隻小燕子,它們放起來繞著主線上下飛舞,互相嬉戲,甚至可以以假亂真,被人們稱為「群燕」。
同時,清代天津風箏在結構上的特點是「扣楔」、「拆折」和「盔頭」。天津風箏的骨架很多地方是「楔」和「卯」結合,根本不用線綁。這種風箏的結構拆折很是精巧,一隻很大的風箏都能拆開折起來,放進很小的盒子里,攜帶非常方便。
還有,天津人用棉紙在模子里粘成薄殼,然後做成各種風箏的頭部,這樣就可以不受扎架糊紙的局限。這種「風箏頭」重量輕,外形又美,這便叫「盔頭」。天津的魚、蝦、蟹等水族風箏和福、壽、喜等字形風箏也堪稱一絕。
清代天津風箏的製作技術,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清代風箏古籍中可證實天津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和蝴蝶等10種風箏。清代晚期,天津還有一個著名的風箏藝人,他叫魏元泰,他對天津風箏製作技術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魏元泰從事風箏製作有70多年,他先後研製了圓形立體類和軟翅風箏,還創造了折翅風箏,他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
清代晚期以魏元泰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面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和彈性大的毛竹,顯然用料十分考究。
清代天津風箏在繼承傳統製作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造型更加美觀了,彩繪也更加精美了。將風箏放飛在晴空中令人賞心悅目,又可以放於室內以供觀賞,所以風箏無疑是民間工藝的珍品。
在清代晚期,與天津風箏一起爭奇斗艷的,還有山東濰坊的長串風箏。山東風箏歷史也非常久遠,其中以濰坊最為代表。濰坊是我國的「風箏之都」。
同時,濰坊也是我國的風箏之鄉,這里製作風箏的歷史悠久,屬我國三大風箏派系之一,與京、津風箏齊名鼎立。
濰坊風箏題材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民間生活氣息。在明清時期,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根據地方誌《濰縣志》中關於風箏的記載:
清明,小兒女作紙鳶,鞦韆之戲,紙鳶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可見清代末期,濰坊已經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風箏花樣不斷翻新,也涌現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中以龍頭蜈蚣最為突出。清代的濰坊風箏在繼承傳統技藝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最終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