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租界都有什麼捕房
擴展閱讀
夏門坐高鐵到深圳要多久 2025-05-15 04:53:08
cz3000到廣州哪個區 2025-05-15 04:52:17

天津租界都有什麼捕房

發布時間: 2022-07-09 01:59:12

❶ 巡捕房是什麼時候

它是租界的產物,租界消失之後它就不存在了。
租界的收回
租界是中國近代史中影響中國政局的因素之一。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多在租界內策劃。比如辛亥革命時期湖北軍政府和清政府的談判就是在其內部壓力下,受到外國勢力的干涉而選擇在上海的英國租界展開。此外,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也是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開(後轉移到嘉興)。包括五卅運動在內的大量示威遊行路線也多經過租界,以示對外國勢力的不滿。租界在中國作為主權喪失的象徵,中國歷屆政府都在為收回租界而與租借國展開收回租界的談判。1917年開始,各地的租界被中國政府陸續收回。
以下是部分租界收回的時間表:
1917年,中國北洋政府參加歐戰協約國,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收回了漢口德租界、天津德租界和天津奧租界。
1924年蘇聯宣布放棄原俄國在華租界
1927年1月3日 武漢國民政府在共產黨的支持協助下,成功收回漢口英租界
1927年1月10日 武漢國民政府在共產黨的支持協助下,成功收回收回九江英租界
1927年3月24日,國共北伐軍進入鎮江後,英國領事懷稚特主動撤退巡捕,共產主義青年團特支與國民黨市黨部派工人部長去上海總工會學習組織工會的經驗,返鎮後數天時間,火柴廠、麵粉廠等十幾個大廠與行業領先成立了工會組織。鎮江商會會長陸小波率領商團進入租界,接收工部局、巡捕房,改由鎮江公安局設立警署。全體英國僑民撤出。因此,該租界的行政管理權這時已被收回。到4月份,風雲突變,國民黨清黨,延至1929年11月15日,才正式舉行收回鎮江英租界的典禮。
1930年9月17日 國民政府收回廈門英租界
1931年1月15日 中國政府收回天津比利時租界
比利時在天津雖有租界,但比租界設立期間,並未做何開發建設,甚至連一座標志性建築亦未建。1927年1月27日,中國北洋政府與比利時進行雙邊條約談判,比方便宣布,願將租界歸還中國。1929年改為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的南京國民政府與比進行了相關談判,終在當年8月31日在津簽訂了《比利時交還天津比國租界協定》,只是延至1931年1月15日,雙方才互換了協定批准書,從而完成了租界交接的所有法律程序。
1943年3月30日 日本將杭州、蘇州、漢口、天津四處日本租界交還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宣布「收回」除了香港租界外的所有的在華租界和租借地。租界雖然名義「收回」了,但租界內的外國公產一直無法收回。例如上海的租界雖早已取消,但法方迄未交回公產十四處。這些產業均系過去法國帝國主義憑借不平等條約的特權取得的,公產不收回,租界就不是真正的「收回」。真正完全的取消租界和收回外國公產,以及各種外國特權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❷ 清末明初的時候,有哪些國家在天津租界有租界地,或者說活動場所呢謝謝!

1、天津英租界始設於1860年,是外國在天津設立最早的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這就是所謂的「原訂租界」。

2、法國租界地

天津法租界始設於1860年英租界設立之後。界址為:東、北臨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東南與英租界毗鄰。不過,天津初期的對外貿易並不興盛,來到這里的少數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東門外三岔河口的宮北大街,僅有天津英租界內建造了少數房屋。

3、美國租界地

天津美租界約設於1862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共佔地一百三十餘畝。

4、天津德租界

在天津存在的時間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借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

5、日本租界地

天津日租界始設於1898年。最初,日本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廂東南,劃定了租界與預備租界的范圍;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劉庄劃出停船碼頭。

6、天津俄租界

始設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及海河左岸(東、北岸)的大片土地。由於這一區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德國從中調停,俄國同意改劃原訂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交還中國,俄租界遂分為東、西兩區。

7、義大利租界地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布為意租界。

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佔地近八百畝。

8、奧地利租界地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鍾河(今獅子林大街),佔地一千餘畝。

9、比租界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庄,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佔地七百餘畝。

❸ 天津歷史上的九個租界分別在哪裡

1、天津英租界始設於1860年,是外國在天津設立最早的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這就是所謂的「原訂租界」。

2、法國租界地

天津法租界始設於1860年英租界設立之後。界址為:東、北臨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東南與英租界毗鄰。不過,天津初期的對外貿易並不興盛,來到這里的少數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東門外三岔河口的宮北大街,僅有天津英租界內建造了少數房屋。

3、美國租界地

天津美租界約設於1862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共佔地一百三十餘畝。

4、天津德租界

在天津存在的時間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借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

5、日本租界地

天津日租界始設於1898年。最初,日本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廂東南,劃定了租界與預備租界的范圍;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劉庄劃出停船碼頭。

6、天津俄租界

始設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及海河左岸(東、北岸)的大片土地。由於這一區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德國從中調停,俄國同意改劃原訂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交還中國,俄租界遂分為東、西兩區。

7、義大利租界地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布為意租界。

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佔地近八百畝。

8、奧地利租界地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鍾河(今獅子林大街),佔地一千餘畝。

9、比租界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庄,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佔地七百餘畝。

(3)天津租界都有什麼捕房擴展閱讀:

天津租界開辟之後,西方文化對天津各個方面的影響不斷滲透。租界的建設對天津的城市建設起到了促進和示範的作用。天津租界除了影響天津城市風貌的改變之外,租界文化還通過與教會有關的教育、報刊雜志等影響著天津人的文化生活。

由租界教會創辦的學校、醫院、報刊和雜志,代表著不同國籍、不同政治利益,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文化殖民。但是它們同時又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呈現出多元性、多樣性的特點,客觀上促進了天津文化的多元融合與發展,在近代天津邁向現代大都會的初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❹ 天津租界的各國租界地

英租界工部局(市政廳)戈登堂,1976年震損,拆除後改建為天津市人民政府大樓。
天津英租界始設於1860年,是外國在天津設立最早的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這就是所謂的「原訂租界」。
此後,英租界又經過三次擴張:中日甲午戰爭後,英國擅自將租界自海大道擴張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將原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不久,又繼續將租界擴張至牆子河外。至此,英租界東臨海河,南沿馬場道至佟樓,西至海光寺大道(今西康路),北沿寶士徒道與法租界毗鄰,共佔地六千餘畝,是各國租界中最大的一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英租界由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租界成立
天津法租界始設於1860年英租界設立之後。界址為:東、北臨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東南與英租界毗鄰。不過,天津初期的對外貿易並不興盛,來到這里的少數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東門外三岔河口的宮北大街,僅有天津英租界內建造了少數房屋;天津法租界內甚至沒有任何法國機構,只有1個供英美僑民使用的宗教建築合眾會堂,法國在天津的主要活動就是位於三岔河口的望海樓天主堂,連法國領事館都設在臨近的宮北大街。
兩次擴張1870年6月發生了天津教案,外國僑民紛紛移居租界,天津英租界首先得到開發經營。由於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國力不振,天津法租界一段時間內仍不見起色。直到1880年代才開始著手進行市政建設。
法租界劃定後,即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是擴張至牆子河(今南京路),此後又越過牆子河擴張至老西開,並在老西開建立起天主堂、主教府、醫院和學校。1916年竟出動警察強行將老西開佔領。此事激起了天津人民和全國人民大規模的反法斗爭,是為著名的「老西開事件」,終使老西開未能正式並入法租界。經過不斷擴張,法租界共佔地兩千八百餘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法租界由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租界繁盛1900年以後,由於海河航道得到疏浚,同時挖出的泥沙又填平了各國租界中的大片沼澤,使得天津的投資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天津法租界的商務活動也趨於繁盛,民國初年,天津法租界內興建了眾多精美的歐式建築。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兵變,華界的北門外大街、宮南大街、宮北大街遭到士兵搶劫、毀壞,華人商業大批轉移到法、日租界,在法租界內主要集中在杜總領事路(梨棧大街,今和平路)。在中國北方傳教的天主教會各大修會的賬房—首善堂(遣使會,設在承德道21號)、崇德堂(耶穌會,在河北東南部獻縣等地傳教,設在營口道20號)、普愛堂(比利時聖母聖心會,在內蒙古傳教)以及立興洋行(法國)、先農公司(英國)、儀品公司(比利時)等各國企業紛紛在這一帶進行房地產投資,買地蓋房出租。
1920年代,在法租界內的杜總領事路與福煦將軍路(今濱江道的大沽北路至南京路段)十字路口陸續建成天津勸業場、天祥商場、泰康商場等商業設施,以及國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館,渤海大樓、浙江興業銀行等眾多整齊美觀的西式建築,形成天津最繁盛的商業中心。當時,天津的中外上流社會人士主要聚居在天津英租界今五大道區域,而勸業場一帶則成為他們進行消費、娛樂的區域。
法租界東至海河,南沿寶土徒道(2013年的營口道)與英租界相鄰,西至小埝(2013年的新興路),北沿秋山道(2013年的錦州道)和日租界毗鄰。 原美國兵營(今天津醫科大學東院)
天津美租界約設於1862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共佔地一百三十餘畝。
美租界劃定後,恰值國內南北戰爭進行,無暇對租界進行開發;美國政府遂於1880年聲明放棄在天津的租界,但清政府並未接收。直至1902年,美、英兩國政府私相授受,將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但美國要求對原租界保留一定的權利。這樣,天津美租界便成為英租界的南擴充界。 天津德租界在天津存在的時間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借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飭令天津海關道同駐津德國領事商談劃定租界事宜。同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天津道李岷琛與德國領事司艮德簽訂《天津條約港租界協定》,允許德國在天津永久設立租界。天津德租界東臨海河,北接原來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東,南界小劉庄,面積為1034畝。
自1900年起,德租界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後佔領了北洋西學學堂(今海河中學)、三義庄、桃園村一帶,以及東樓、西樓附近,共佔地四千二百餘畝。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宣布將天津德租界接收。1921年德國政府聲明,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條款,中國政府正式將天津德租界收回。 天津日租界始設於1898年。最初,日本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廂東南,劃定了租界與預備租界的范圍;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劉庄劃出停船碼頭。
自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後,日本先將預備租界及最初未能劃入日租界的天津城廂東南閘口繁華區列為擴張租界;同時與法國暗中商定,將部分法租界的擴張界劃給日租界,並強迫清政府予以承認,條件是將小劉庄停船碼頭交還中國。經過擴張,日租界東北臨海河右岸(西南岸),東南與法租界毗鄰(錦州道),南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北起閘口至福島街(今多倫道),再向西南至南門外大街和海光寺共佔地兩千八百餘畝。
天津日租界設立後,一直是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華北地區的基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隨同收復淪陷區,將天津日租界收回。 天津俄租界始設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及海河左岸(東、北岸)的大片土地。由於這一區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德國從中調停,俄國同意改劃原訂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交還中國,俄租界遂分為東、西兩區。
俄租界西區位於海河北岸,東至火車站西側拉普切夫路(原二經路,今天津站西側),西南至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北至京山鐵路。俄租界東區,自海河轉彎處向南,迄大直沽(今十五經路),東至京山鐵路,西臨海河,與英、法、美、德租界隔河相望,共佔地近六千畝。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時代在華的一切特權,包括租界。後經雙方談判,天津俄租界於1924年正式由中國政府收回。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布為意租界。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佔地近八百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意租界由中國政府收回。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鍾河(今獅子林大街),佔地一千餘畝。
天津奧租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1919年,由中國政府收回。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庄,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佔地七百餘畝;此外,自大直沽村西至京山鐵路,比利時還劃定預備租界一塊。
天津比租界自劃定後,並未進行開發。後經中、比雙方談判,中國政府於1931年將天津比租界收回。

❺ 天津舊時的俄租界在現在天津的什麼位置俄租界現在還保留有哪些歷史建築

天津俄租界分為西區與東區,俄租界西區位於今天的天津市河北區,俄租界東區位於今天的河東區,面積僅次於天津英租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的天津俄租界已經不復存在,天津俄租界的建築也已經難覓蹤跡。

俄羅斯路-今一經路

拉普切夫路-今二經路

莫斯科路-今河北區三經路

夫拉季沃司托克路-今河北區四經路

波哥拉尼路-今河北區五經路

哥洛司托夫路-今六經路

頓河路-今七經路

伊爾庫茨克路-今八經路

李涅夫卡路-今九經路

伏爾加河路-今十經路

領事路-今十一經路

花園路-今十二經路

亞歷山大羅夫路-今十三經路

阿列克謝也夫路-今十四經路

科斯特羅馬路(已廢)

貝加爾路-今十五經路

彼得堡路-今河北區建國道與河北區五經路交口至天津站世紀鍾段

波哥基洛夫路-今進河北區步道與河北區五經路交口至天津站世紀鍾段

哈爾濱路-今河北區自由道與河北區五經路交口至天津站世紀鍾段

河岸路-今河北區大沽橋至河北區解放橋的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海河東路河東區段

尼古拉路-今六緯路

波別路-今七緯路

烏拉爾路-今八緯路

克里木路-今九緯路

高加索路-今十緯路

阿穆爾路-十一緯路(已廢)

西伯利亞路-十二緯路(已廢)

羅曼諾夫路-今西錦路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俄租界俯拍圖

❻ 高分急求關於舊上海灘的一些資料~~

上海法租界(法語: 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位於上海市盧灣和徐匯兩區內。近代中國4個法租界中開辟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另外三個是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沙面))。同時也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公共租界)。

設立

1849年開辟。

擴張

1900年小幅擴張。1914年大擴張:法新租界,20年代發展成上海最好的住宅區。

收回

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

--------------------------------------------------------------------------------

居民

法國僑民

上海法租界旁的徐家匯是天主教法國耶穌會在華活動的兩個中心之一(另一個是河北獻縣),各種教會機構——聖伊納爵堂、主教府、好幾個修道院、天文台、印刷所、藏書樓、男女中學等等形成規模龐大的教會區。江蘇、安徽兩省的天主教都是從這里衍生而來。1861年6月29日,法租界內建成第一座天主教堂(洋涇浜聖若瑟堂)。震旦大學和廣慈醫院位於法租界的中心地帶。在外地的天主教修會和教區也紛紛在上海法租界設立帳房,經營房地產。

相比之下,法國對華貿易不夠興盛,法租界內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家法國商行,出口生絲到里昂。

英美僑民

1920年代,在公共租界經營的英美商人,紛紛選擇在法新租界營建住宅。美國人在貝當路興建了美童公學和國際禮拜堂。

白俄難民

沙俄時代,俄國在上海的勢力較小,1915年有402人,住在法租界的只有41人。

1917年十月革命後,有7000名俄國難民蜂擁抵滬,大批貴族。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後,又有大批俄僑從哈爾濱轉移到上海。30年代上海俄僑總數為1.5萬到2萬人。 1934年,法租界有俄僑8260人。(公共租界1935年有俄僑3017人)。他們在法租界修建了2座漂亮的東正教堂:聖母大堂和聖尼古拉斯堂。

白俄在上海虹口提籃橋一帶站穩腳跟後,都設法移居到法租界居住。1920年,法租界僅有210名俄僑,1934年,增至8260人。他們多數居住在法租界中部呂班路、環龍路、金神父路一帶,在霞飛路中段開設服裝店、麵包房、咖啡館。使得霞飛路成為上海最浪漫的一條商業街。

白俄移民中有不少音樂家、舞蹈家和畫家。在他們的帶動下,歌劇、芭蕾舞在上海盛極一時。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樂隊成員大部分是俄國人。他們還培養了一批出色的中國音樂家,其中包括傅聰。

華籍居民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上海法租界因為大量華人湧入,才開始興盛起來。1910年,上海法租界內華人超過10萬。抗戰前將近50萬。孤島時期更增加到825342人。同時,華人商業區也從公館馬路經八仙橋逐漸延伸到霞飛路東段。

上海法租界也是幫會組織的大本營,黃金榮和杜月笙的發跡之處。

1920、30年代,西部的法新租界住宅區,有不少中國上層人士在此構建花園別墅。

--------------------------------------------------------------------------------

管理

○公董局

○巡捕房

分區捕房共6個:

1.中央捕房:盧家灣薛華立路。

2.麥蘭捕房:老北門公館馬路。

3.霞飛路捕房。

4.福煦路捕房。

5.貝當路捕房。

6.小東門捕房。

❼ 巡捕的公共租界的巡捕

在公共租界里維持治安的警察被稱為「巡捕」。「巡捕」一詞取自「巡捕盜賊姦宄」之意,這是中國古代治安官吏的職責所在,清政府在京畿地區就設有「巡捕營」。在那個西學東漸的啟蒙年代,將英語中的PoliceMan翻譯作「巡捕」看來最為妥帖。盡管,後來國內組建了現代化的治安機構,並廣泛使用「警察」的稱謂,但公共租界卻一直沿用了富於中國傳統色彩的「巡捕」。 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古代並沒有專門的警察制度。中國人最早見識到現代警察的形象便是清末租界內的巡捕。公共租界建立之初,只僱傭了幾名中國更夫每晚擊竹報更,兼以巡邏鳴警。1854年7月,工部局成立後,立即決定「為了維護租界的治安與清潔」,設立巡捕房,公開招募巡捕,並聘請香港資深警員克萊夫頓擔任督察員,領導這一新的機構。公共租界的第一批巡捕共有32人,除克萊夫頓外,還有副督察員馬西根及29名普通巡捕。他們的月薪按照級別從30元到150元不等。
隨著租界的不斷擴大,巡捕的人數也不斷增加。到1935年,公共租界下轄中央捕房(現址為上海市公安局)、老閘捕房(現址為上海商業職校)等13個巡捕房,6000餘名巡捕。早期的巡捕都是以英國人為主的西捕,1865年以後,相繼出現了華捕、印捕、日捕和俄捕,其中又以華捕佔了大半。
雖然,西捕的人數僅占巡捕總數的10%左右,但他們待遇相當優厚,巡捕房還開設圖書館、彈子房、遊艇俱樂部專為他們服務。與之相比,華捕的薪金只有西捕最低月薪的七分之一。巡捕不僅負責維護公共租界內的社會治安,而且還為私人提供保安服務。1930年,工部局發出布告,對巡捕有償服務明碼標價。僱傭一個西捕,一天(按8小時計算)為20元,日捕10元,印捕8元,而華捕只有4元。
1905年,清政府設立仿西制設立巡警部,清政府管轄區內有了正式的巡警,民國時期改稱警察,但租界區內的警察仍稱巡捕,直到抗戰勝利收回租界,巡捕的稱謂才正式在中國歷史上消失。巡捕的職能 在上海近代史上,公共租界的巡捕可謂臭名昭著。他們不但破壞中國革命,逮捕共產黨員,並「引渡」給中國當局,使劉華、羅亦農等一批傑出的革命家慘遭屠戮;向手無寸鐵的群眾開槍,釀成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而且與黑社會沆瀣一氣,擾亂一方平安。1934年春,一個扒竊團伙在公共租界的車站、戲院、百貨公司頻頻作案,氣焰囂張,巡捕房卻遲遲未能破案。原來,竊賊早就買通了巡捕,且多達65人。華捕中還有許多著名的幫會分子,如偵緝股督察長陸連奎、劉紹奎,特務股督察長譚紹良等,正是由於他們的「關照」,常玉清、顧竹軒等青幫大亨在租界內得以橫行。
說起「紅頭阿三」,老上海人都記憶猶新。這些身材魁梧、腳登皮靴、頭纏紅巾、巡邏在馬路上的印度巡捕曾經是舊上海的街頭一景。或許大多是驍勇善戰的錫克人的緣故,「紅頭阿三」們執行起巡視任務來,頗為蠻橫,不過,也會有碰釘子的時候。
20世紀初,京劇大師蓋叫天等人常在公共租界與法租界交界的洋涇浜畔練功。當時的洋涇浜還未填浜築路,一座座木橋橫跨在兩岸。一天,蓋叫天練功後沿著洋涇浜走回家,邊走又邊練起「打飛腿」,還發出了「啪啪」的響聲。一個印度巡捕見狀,即以「擾亂治安」為名,要抓他去巡捕房。面對這蠻不講理的「紅頭阿三」,年輕氣盛的蓋叫天飛起一個掃堂腿,冷不防將印捕摔了個狗啃泥,隨後箭步穿過木橋,到了法租界。公共租界的巡捕不能越界抓人,氣得那印捕望「浜」興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開進了公共租界,前後延續80多年的公共租界及其巡捕體系一起湮沒於歷史之中。

❽ 清朝神操作,幾個騙子如何在天津辦了一個假租界

這幾個人開辦假租界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假租界裡面外國房屋都和其他真租界相同,即使是國外的人看起來也沒什麼差別,平常的老百姓更是看不出來,所以都誤以為真。



我覺得這還是因為當時中國人的骨氣不夠,硬氣不足,所以才導致了幾個騙子也能夠瞞天過海辦了一個假租界,我們都知道當時的租界其實是外國人在中國圈地的一個表現,但是當時的中國人卻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所以才會導致假租界的形成。

❾ 天津共有幾個國家的租界美國兵營在天津的哪比利時磚窯在天津的哪

原天津美國兵營,坐落於當時的天津德租界5號街(今河西區廣東路1號),該建築目前為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該建築現為天津醫科大學。
比利時磚窯在今天的天津市自行車廠附近,就是原來的尖山公園
九個租界

❿ 老閘捕房的詳情

1905年12月18日(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上海公共租界發生「大鬧會審公廨」事件,大批示威群眾包圍老閘捕房,將其底層和一樓的建築被市民燒毀,印捕對示威群眾開槍,死傷數十人。1906年,工部局在捕房周圍築起10英尺的高牆,以防範沖擊捕房事件的再次發生。
20世紀初,地處租界繁華中心的老閘捕房轄區經常成為反政府地下政治活動的地點,如在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期間,老閘捕房探目張玉榮協同西探,在界內大小客棧逮捕形跡可疑的革命黨人。1928年12月9日,老閘捕房探目在北京路877號拘捕了正在開會的共產黨人30人。1931年1月17日,老閘捕房探捕在三馬路東方旅社、天津路中山旅社先後逮捕共產黨員36人,後被引渡給淞滬警備司令部。1933年3月28日,老閘捕房在山西路五福弄9號拘捕了中華海員工會黨團書記廖承志等人。
1925年5月30日下午3時37分,守衛老閘捕房的外國巡捕向和平請願的遊行隊伍開槍,打死4人,打傷9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1905年,老閘捕房轄區東起山東路山西路,西到護城河,北起蘇州河,南到洋涇浜。1938年,該捕房轄區調整為:北部邊界從虞洽卿路橋(含該橋)沿蘇州河往東至山西路橋,東部邊界由山西路、福州路、山東路(不含)向南至愛多亞路,南部邊界從山東路南口沿愛多亞路(以該路中心為界,南面屬於上海法租界)向西至虞洽卿路,西部邊界為從愛多亞路至虞洽卿路橋之間的虞洽卿路(包括路東房子及路面在內)。
1930年代初,公共租界工部局將老閘捕房南京路大門堵封,改由貴州路門口進出[3]。原五卅慘案流血地點——老閘捕房南京路大門處改建為商鋪,即今南京東路766-772號的大光明鍾錶店。1959年5月26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12月7日重新公布為上海市紀念地點。1985年5月,上海市文管會在遺址勒石紀念並舉行揭幕儀式。
1949年以後,老閘區與黃浦區並合,於是將貴州路101號老閘捕房的原址改辦培光中學,1985年改為上海市商業職業技術學校。目前,商職校里仍保留著解放前老閘捕房的牢房舊址供人參觀。1985年1月18日,老閘捕房舊址也被公布為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