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市區有哪些歷史古跡
1、『海 河』
(1)海河起自天津市西部的金鋼橋,東至大沽口入海,全長70多公里,橫貫天津市區。流域面積26.5萬平方公里,是子牙河、大清河、南運河、北運河、永定河5大水系的入海通道,兼有排澇、蓄水、供水、航運、旅遊和環境保護等綜合功能。
7、『薊縣風光』
薊縣居津京唐承四市的腹心,古稱漁陽,是天津的歷史文化古城,境內山青水秀、峰巒疊翠、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聞名遐邇的盤山、黃崖關長城、翠屏湖、石趣園、遼代白塔、唐代獨樂寺;還有以「八仙」在此野餐小憩的神話故事命名的八仙山、號稱「天津第一高峰」的九山頂、有觀賞與科研價值的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水伴石生的大峽谷。
8、『七裏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七裏海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寧河縣西北部,是海退後形成的古瀉湖潮窪地。潮白河南北貫穿,將濕地分為東、西七裏海,總面積約為9500公頃。七裏海生物物種多樣,是許多珍稀和瀕危野生動物遷徙、棲息、繁殖的基地。
(2)水生植物涉及12群落,植物200多種,國家保護三類植物3種,主要植物為蘆葦;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一類動物11種,二類動物14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達10多種。
B. 天津有什麼名勝古跡
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天津東部的東麗、津南、大港、塘沽、漢沽、寧河一帶。國務院於1993年4月批准建立。包括總面積200平方公里,距今7000年的古代海洋遺跡--貝殼堤、牡蠣灘、七裏海濕地生態系統。貝殼堤和牡蠣灘都是7000年來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古海洋遺跡。天津的四道貝殼堤與現在的渤海灣大體平行,略呈半月形,由西向東推移。牡蠣灘是由牡蠣殼體堆積而成,直觀地反映出古代海灘的變遷。寧河的七裏海,是典型的瀉湖濕地生態系統,這里水域遼闊,蘆葦繁茂,生物種類繁多。自然保護區的貝殼堤、牡蠣灘和濱海濕地的規模之大,為西太平洋各濱海平原所罕見,也是世界淤泥質海岸所罕見的珍貴海洋地質現象,對於古地理、古氣候、海洋生態、海陸變遷等多學科研究有重要科學價值,是極其寶貴的天然海洋博物館。
圍坊遺址
【圍坊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圍坊。南北70米,東西50米,為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文化遺存,是目前天津地區發現最早的古文化遺址。圍坊遺址的堆積大致從距今6000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3000年前,長達3000年。其堆積包含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兩大歷史時期的遺存。新石器時期的遺存又分為兩層,下層出土以黑灰陶為主,接近龍山文化。在夏、商、周時期的遺存中,發現有房基、窖穴、陶器和青銅器。陶器上出現了三角劃紋,此為京、津、唐地區獨具特色的遺存。
巨葛庄遺址
【巨葛庄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南津南區巨葛庄。因此處有巨大的蛤蜊崗子,又稱巨蛤庄。是距今3800~3000年前的海岸線遺址,其貝殼堆積厚2.5米,長約5公里,寬200多米。此處分布有一片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存,是天津濱海平原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屬戰國時期的一處村落遺址。
西釣台貝殼墓
【西釣台貝殼墓】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北。貝殼墓較為罕見,其墓底鋪貝殼,四壁以貝殼砌成後經火燒烤,並以貝殼封頂。隨葬品有陶制禮器、生活用具和青銅武器,均為戰國中、晚期遺物。貝殼墓的發現,豐富了戰國時期喪葬禮俗資料。
邦均西周遺址
【邦均西周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面積約6萬平方米。這里是西周前期的居住址,西周中期以後至戰國的墓葬區。出土有銘文為"十乍氏鼎"的青銅鼎、銘文為"戈父丁"的簋和其它陶器、銅器等物。
張貴庄戰國墓
【張貴庄戰國墓】位於天津市東麗區張貴庄南2.5公里處貝殼堤上。發現於1956年,曾進行過兩次發掘,清理了戰國墓葬33座,其中18座墓中發現陶器、銅器、象牙、水晶隨葬品,具有燕國文化特徵,屬戰國早、中期墓葬。
田莊坨先秦遺址
【田莊坨先秦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北寧河縣田莊坨村,面積25萬平方米。是天津濱海平原上最早發現的先秦古遺址。出土有夾砂紅陶、灰陶及筒瓦、陶紡輪、板瓦等。較珍貴的有"半兩""燕明刀"幣、青銅器、鐵器等。
秦城遺址
【秦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寶坻縣辛務屯潮白河北岸。遺址大體為長方形,東西約800米,南北約600米,城牆尚存,但西南角已遭潮白河侵蝕破壞。城牆殘高5米,寬20多米,為夯土築牆,夯土層厚10~20厘米。此城廢棄約在西漢末年。出土文物以秦漢時代居多,有石斧、青銅劍、陶器殘片等。較有價值的是秦塔式紐銅印、漢青銅盆、"大富牢罌"陶瓮。該遺址為天津市早期城址之一,處於西漢雍奴縣治的位置。
泉州故城
【泉州故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城上村。泉州是西漢時期設置的縣治。遺址東西600米,南北500米。城牆為夯築,寬17米,夯層厚10厘米,殘高約2米。城址東北部是永定河。城址內遺存豐富,出土文物較多,並曾在東南11公里處的雙口鎮發現印有"泉州"二字的陶罐、陶缽和陶盆殘片。初步分析,該遺址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是建有豪華建築的聚落址,在西漢初年又築起城牆。
邦均漢墓群
【邦均漢墓群】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盤山南麓的丘陵地帶,分布范圍約1平方公里。大部分是長方形單室磚墓,也有的墓有前室、後室和耳室。隨葬品有罐、盤、耳杯等陶器,還有半兩、五銖等銅錢。已發掘的最大的一座墓長10米,寬6米,隨葬品數量也較多,除陶器外,還有奩、熏、燈、龍柄勺及銅鏡、瑪瑙珠等。
西釣台古城遺址
【西釣台古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城垣大體呈方形,東西520米,南北510米,城址文化層距地表1.4米,文化層厚0.5~1.1米。城內以西漢時期文化遺物為主,也有戰國時期的遺物。城址周圍分布有較多的漢代墓葬及戰國時期遺址。該城址為西漢時期"東平舒"縣治所在,是天津市南部近海地區較重要的一處西漢城址。
鮮於璜墓
【鮮於璜墓】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高村鄉蘭城村東南。鮮於璜在東漢安帝初年任雁門太守,食俸2000石,死於安帝延光四年(125),終年81歲。其墓早年被盜,1977年發掘時,屍骨和隨葬品均凌亂。墓為中型磚室墓,通長14.7米。雖曾被盜,但發掘時仍獲銅、玉、石、陶等隨葬品70多件,有不少罕見珍品。有一件通高85厘米的陶倉,准確塑出建築結構和扛糧入倉的人物。出土最為珍貴的是漢故雁門太守鮮於君碑,該碑現存天津歷史博物館。圭首、額陽篆書"漢故雁門太守鮮於君碑",兩側線刻青龍、白虎;額陰線刻朱雀。碑通高2.42米,寬0.82米,前後兩面篆刻隸書銘文,共827字,書法端莊凝重,筆觸渾厚有力,在漢書中獨樹一幟,為漢碑中的珍品。碑文也有一定史料價值。
別山漢墓群
【別山漢墓群】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別山鎮。墓群所在地勢較高,據縣志記載,此地原有"七十二坨子"。坨子直徑50米以上,經考古工作者調查和發掘,證實此處是一規模宏大的東漢豪強家族墓地。有一座未曾被盜的墓出土有金、玉、銅、陶、琥珀等各種隨葬品150多件,有成套的青銅兵器、車馬器和"七竅玉",其中"金馬書刀"的鎏金字細如發絲,銅鏡、玉豬等工藝奇巧。
東灘頭墓地
【東灘頭墓地】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東灘頭村東。1982年清理了3座墓,其中以1號墓規模最大。這是一座東漢晚期墓葬,整座墓室按漢代庄園建築布局修造。前面有3條墓道,中間一條長達10米多。墓室長15.4米,寬10.1米,築4個主室和2個耳室,後面又修有甬道和墓道,全墓通長39.7米。另有圍繞墓室的迴廊,修有14個可容入人的小室,全墓達22室。在墓道、迴廊和墓室入口留有多處題記。這種完整莊園結構的墓室在全國是首例發現。此墓早年被盜,所剩隨葬品幾乎都是陶器、陶偶,皆施綠釉,富麗多彩。其中尤以一座陶制方形望樓頗為壯觀,高1.36米,邊寬0.7米,3節6層,惟妙惟肖。
軍糧城遺址
【軍糧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東麗區軍糧城鎮西。為高出地面近1米、邊長數百米的方形土台,當地居民稱為"土城子"。古時,唐朝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侵擾,在幽、薊一帶駐扎重兵,所需糧餉均由海路運至軍糧城一帶轉輸,故在海口北側建城儲糧,稱軍糧城。城址遺存散布大量瓷、陶碎片,均為唐代瓷器,數量最多的是青釉瓷碗,深肚實心圈足,為唐代早期出品。在城址東南的塘窪、楊台等地,還有多處唐代墓葬,曾出土帶有青龍白虎浮雕的大理石棺,唐代流行的海獸葡萄銅鏡和大批唐代風格的胡人俑、陶制明器等。
黃崖關古長城
【黃崖關古長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綿延於天津城北薊縣北部的崇山峻嶺之中,建於北齊天寶初年。明隆慶初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任薊州總兵,又對長城進行了整修。薊縣境內長城長41公里,其中石牆21.5公里,磚牆2公里,敵樓52座,墩台14座,利用山崖為天然屏障而未築城牆的16.5公里。東起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西止北京市平谷縣將軍關。設一關六寨,即黃崖口關、左強峪、船倉峪、連道峪、青山嶺、太平寨。全線寨堡牆垣皆存,沿線有水關、攔馬牆、哨鋪等建築。1984年9月,天津市開展了"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集資修復了太平寨和黃崖關兩段,全長3000多米,是目前全國已修復長城中最長的地段。黃崖關長城集中了各種類型長城的建築形式,與周圍山嶺的奇、險、秀融為一體。修復時,在黃崖關正南建立了黃崖關長城博物館,展示各種出土文物,還建造了長城碑林,人們能夠觀賞到歌頌長城的墨跡碑刻。
千像寺石刻
【千像寺石刻】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千像寺建於唐開元年間,遼統和、明正統年間曾重修,全稱為千像佑唐寺,得名於寺前溪谷間巨石岩壁上的千佛像。佛像共150多尊,均為摩崖線刻,最高者2米有餘,頗具盛唐風格。寺後有"契真洞",洞口刻"無量壽佛"四篆字,洞內有浮雕菩薩坐像一尊,近2米高,為天津僅存的石窟佛像。千像寺碑有"京東第一碑"之譽,為遼統和五年(987)立,通高3.3米,碑文行、楷兼用,1600餘字,記載唐遼時期盤山史況和千像寺來歷,有較高史料、書法價值。
天成寺
【天成寺】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蓮花嶺北。又名福善寺。唐建,遼重修,清亦修葺並擴建。1942年為日本侵略軍焚毀。1980年重建。天成寺倚翠屏峰,分上下兩層。上層有大殿、配殿、月亮門、古佛舍利塔及磚砌長老和尚靈塔、普化和尚塔和清乾隆"御制盤山碑記"等。下層有"江山一覽閣"和游廊。寺外復建卧雲樓。
古佛舍利塔
【古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天成寺塔。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天城寺大殿西側。始建於唐,遼天慶年間重修,明末又作修葺,為盤山最高大的古代建築,通高22.63米。塔為八角密檐13層,每個檐角懸掛銅鐸,風吹聲響悅耳。塔基以花崗岩須彌座和3層磚雕仰蓮組成,塔身有仿木磚雕,通體飾淺黃色。1980年又修葺。
定光佛舍利塔
【定光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主峰--掛月峰頂,海拔864米。塔旁峰壁刻"去天五尺"、"一覽眾山小"等摩崖題記。定光佛舍利塔傳說因山頂顯現佛燈而得名。塔為3層八角形,下為石砌須彌座,塔身磚砌,中空如亭,通高13米。建於唐代,遼、明兩代重修,1985年又大規模修整。定光佛舍利塔凌雲指天,百里可見,成為盤山風景區的標志。
獨樂寺
【獨樂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始建於唐代,遼統和二年(984)重建。因建於獨樂河畔,故名為獨樂寺。佔地面積1.05萬平方米,由山門、觀音閣和東、西配殿組成。主建築觀音閣為3層,通高23米,是全國現存較古老的木結構樓閣。閣中央聳立遼代所塑的"十一面"觀音像,高16米,是全國目前最大的泥塑之一。四壁是明代重描的彩繪明王及十六羅漢壁畫,高3米,總長45.35米,風格開朗奔放,姿態各異,是研究中國繪畫和佛教史的重要資料。閣下檐上懸"觀音之閣"額匾,相傳為唐代詩人李白所書。山門面闊3間,進深2間,斗拱相當於立柱的一半,顯得粗獷有力,是典型的唐代風格,為全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山門內塑有哼哈二將分列左右,是遼代泥塑的上品。獨樂寺已有1000餘年歷史,歷經20多次地震考驗均安然無恙,被譽為建築史上的奇跡。
白塔
【白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建於遼統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明嘉靖、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磚結構,通高30.6米。塔基由花崗岩砌成,呈八角形。塔為須彌座,塔身出檐3層,下層為密檐式,磚雕斗拱、欄桿等仿木結構;上層作喇嘛式;塔頂為十三天和銅剎,造型特殊,為印度?堵波和中國傳統風格相結合的形式。清乾隆年間在白塔前修建觀音寺一座,故白塔也稱觀音白塔。1983年修繕時,發現許多塔藏珍貴文物,如遼代刻花玻璃瓶、琥珀小塔、水晶龜形盒和明代鎏金銅像等。
漕運遺址
【漕運遺址】位於天津城西北武清縣河西務鎮西北3公里處東倉村和西倉村一帶。是元朝管理漕運的總司所在地和元大都外圍最大的倉儲基地。元代大都的供給完全依靠江南漕運,漕運管理機構稱京畿運司,其總司即設在河西務。下設14座儲倉,各倉遺址下埋藏豐富,歷年出土大批文物,以瓷器居多,包括全國各名窯產品,不乏珍品。
御衣局記碑
【御衣局記碑】現存天津市薊縣文物保管所。元大德八年(1304)邵權記。碑陽頂端篆刻"御衣局記",碑文正書,記載御衣局建立經過及規模。該碑文是重要的地方手工業史料。
天後宮
【天後宮】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區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俗稱"娘娘宮"。與福建莆田湄州媽祖廟、台灣北港朝天宮並稱中國三大媽祖廟。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舉行酬神演出及聚會娛樂的場所。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明永樂元年(1403)重建,以後曾多次擴建修葺。建築物有戲樓、幡竿、山門、牌坊、鍾鼓樓、前殿、正殿、後殿,是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築。1985年進行了大修,辟為民俗博物館,展示天津歷史發展、民間風俗等。天後宮附近還是天津早期商業和民俗活動繁華之處,現已闢建為富有中國味、天津味、古典味、文化味的"古文化街",古樸典雅,熱鬧異常。
潮音寺
【潮音寺】位於天津市塘沽區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內。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當時名為"南海大寺"。明嘉靖年間重修,御筆更名為"潮音寺"。民國初年,大沽籍海員捐資修葺了山門、正殿和後殿。1992年,又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佔地5124平方米,由三層大殿、四座配殿、一座柳仙亭和南北跨院園林組成,古樸典雅。潮音寺歷史悠久,曾經是塘沽地區經濟、貿易、文化和民俗活動的中心。
玉皇閣
【玉皇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玉皇閣大街。建於明宣德二年(1427),萬曆年間重修。玉皇閣原建築包括牌坊、山門、鍾鼓樓、配殿、六角亭、大殿和清虛閣,是天津市區規模最大的道觀。觀內主體建築清虛閣是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築,上層內供玉皇銅像,周圍有迴廊欄桿,可登臨遠眺。
文廟
【文廟】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東門里大街。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後又幾經擴建。佔地13萬平方米,因天津歷史上行政設置的變化,而形成東側為府廟,西側為縣廟。兩廟規模略差,但布局大致相同,均由萬仞宮牆、泮池、明倫堂、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東、西配殿組成,是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的傳統式建築群,雕梁畫棟,黃琉璃瓦頂,金碧輝煌。廟前橫街上有兩座二柱三樓式木牌坊,分別鑲"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額匾,為天津市區僅存的兩座過街牌樓。文廟是天津市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群,1985年修葺並重建縣廟影壁、泮池和欞星門。
漁陽鼓樓
【漁陽鼓樓】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中心十字街北口的牆門洞之上。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座鍾鼓樓建築。原有鍾、鼓二樓,明天順三年(1459)合建為一樓。明正德、嘉靖和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重修,最後一次重修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通高7米多,上為青瓦九脊大頂的木結構建築,墩台為磚石砌成,四面設有拱型券門通道,巍峨壯觀。前檐正中是"古漁陽"三字匾額,為康熙二十三年(1684)薊州知州張朝宗所題。後檐門額"畿東鎖鑰"為道光十四年(1834)薊州知州華浚手跡。登上鼓樓,薊縣古城風光一覽無余。
文昌閣
【文昌閣】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南運河畔的楊柳青鎮。始建於明萬曆四年(1576)。閣中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天啟二年(1622)曾焚毀,崇禎七年(1634)重建。清咸豐三年(1853)再次重建。通高15米,磚木結構,三層,六角型,六脊瓦頂,有6個龍頭各銜一脊,正中為寶珠,設計奇巧。六面檐角懸鈴鐸,朱椽黛瓦,風吹鈴搖,為運河上一大景觀。舊時,每逢農歷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文人墨客、社會名流集聚祝壽,鍾鼓喧天,十分熱鬧。
清王爺陵
【清王爺陵】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小港鄉和孫各庄鄉。與清東陵隔山相望,重山環繞,風光秀麗。6座陵墓現尚存部分建築遺跡和墓碑,自東向西分別為和碩榮親王陵、和碩理密親王允?陵、和碩憲親王福全陵、和碩純靖親王陵、貝子品級直郡王陵、多羅恂勤郡王陵。各陵之間相距100~500米,均南向,有陵園、親殿、配殿、地宮及寶頂等,地宮多用漢白玉或青條石建造,兩側一般都有陪葬墓。各王陵中以和碩憲親王福全的陵墓最大,福全為順治之子,康熙的親兄,戰功卓著,陵寢結構與皇陵大致相同,建築宏偉。
大悲院
【大悲院】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26號。是天津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院。由東西兩院組成,西院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因供奉一尊3.6米高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而被稱為大悲院。初時規模不大,至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時擴大。東院建於1940年。大悲院內珍藏著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鐵、石、木佛像數百尊。並曾供奉過唐玄奘鼎盛大法師靈骨。1976年地震時損壞較重,1980年整修一新。院內正殿供奉明代所鑄7米高的銅鑄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天尊閣
【天尊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城東北寧河縣豐台鎮。建於清康熙年間,咸豐年間重修,是供奉元始天尊的道觀。天尊閣通高17.4米,宏偉挺拔,為三檐歇山式木結構樓閣,下層是天尊閣,中層是王母殿,上層是紫微殿,九脊歇山頂。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附近建築全部倒塌,惟天尊閣巍然屹立,為震中地區僅存的古代高層建築。
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大寺前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後經多次重修和擴建。為木結構宮殿式伊斯蘭教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禮拜堂可容納1000人同時禮拜。所有建築的屋頂瓦件、門窗裝修和磚雕、木刻都採用花卉或幾何圖案,既嚴格遵循不使用偶像和動物紋飾的伊斯蘭教義,又保持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風格。大寺內外懸阿拉伯文、漢文匾額和楹聯61幅,是全國保存古代匾聯最多的清真寺。該寺規模大於天津其他清真寺,故稱清真大寺,天津市伊斯蘭教協會設在該寺。
呂祖堂
【呂祖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是供奉八仙之一呂洞賓的道觀。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天津興起,"乾"字團首領曹福田率靜海一帶義和團來津,在此設總壇口,領導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侵略。為中國惟一保存較完整的義和團總壇口遺址。1976年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1985年修復後辟為天津義和團紀念館。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塘沽區大沽口海岸南岸。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防要隘,自明代中期開始便在此構築炮壘,以後經多次擴建加固,逐步形成海防要塞。至清光緒元年(1875)時,還增設了歐洲鐵甲快船、碰船、水雷船,使大沽海口成為中國人民抗擊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前沿陣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義和團運動時期,大沽口炮台多次受到帝國主義侵略軍的破壞,至今尚存以"威"、"鎮"、"海"三字命名的3座炮台,成為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見證。
望海樓
【望海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橋口北端,原名"聖母得勝堂",清同治八年(1869)由法國天主教會建立。佔地面積3608平方米,磚木結構,正面為3個塔樓,呈筆架形,南北長53.5米,東西寬16.2米,高12米,鍾樓約高10米。同治九年(1870)六月爆發了舉世震驚的"火燒望海樓事件"。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建。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將教堂再次焚毀。光緒三十年(1904)再次重修。1976年地震損壞嚴重,1983年進行了大規模修繕,面目一新。1985年進行了近20年來的第一次大彌撒。
紅燈照黃蓮聖母停船場
【紅燈照黃蓮聖母停船場】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紅橋區舊賈胡同北口南運河岸。是當年義和團婦女組織"紅燈照"的水上壇口。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義和團運動中,婦女組織"紅燈照"的首領林黑兒自稱"黃蓮聖母",領導青少年婦女協助義和團站崗放哨,救治傷員,其所乘大船常停泊於賈家胡同北口的南運河上,成為水上壇口,香火極盛,深得民眾擁戴。
魯班廟
【魯班廟】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佔地800平方米,由山門、大殿和東西配殿組成。中國民間奉魯班為木工祖師,各地祭祀魯班,往往於某寺廟一隅設位,而天津薊縣單獨建魯班廟,屬全國罕見。薊縣魯班廟大殿為磚木結構,一斗三升交麻葉斗拱,九脊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用料精良,工藝精細。
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位於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後陸續擴建。佔地6082平方米,建築以北方四合院為基礎,集南北建築之大成,還融合了西洋建築風格。整個宅院建築有3條主軸線,中軸線為通道、垂花門;東側主軸線以內外4個四合院貫穿;西側主軸線還有佛堂、穿山游廊院、抄手廊院、戲樓、花廳等。院內建築大多是磨磚對縫,門窗柱廊均有十分精美的雕刻,其中磚雕出自清末磚雕藝術家"磚刻劉"之手,為民間工藝之精品。石家大院幽庭深院一層接一層,走馬觀花也得1小時,被譽為"華北第一民宅"。
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門內大街。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天津的廣東人集資興建。建築規模宏大,具有嶺南建築風格,華麗精美,為國內罕見。主體木結構的戲樓更是獨具特色,十幾噸重的螺旋藻井高懸舞台之上,不僅突出了建築和裝飾雕刻精美技巧,而且起著共鳴音箱的作用,使全場聲響效果極佳。廣東會館也是一處革命舊址。1912年孫中山首次路經天津赴京,曾在此發表重要演說。五四運動期間,鄧穎超和覺悟社部分成員在此演出過革命戲劇;五卅運動期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此成立了天津市總工會,領導工人的罷工斗爭。1985年維修加固,辟為天津戲劇博物館。
霍元甲故居和陵園
【霍元甲故居和陵園】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小南河村。霍元甲是近代愛國武術家。1989年按舊制修復的故居為青瓦土坯牆農家小舍,北房3間,堂屋掛有1909年在津拍攝的霍元甲遺像。像兩側為次子霍東閣題寫的唁聯"一生俠義,蓋世英雄"。東屋為霍元甲生前卧室。東西屋陳列有各種珍貴實物資料及霍氏生前所用兵器、傢具、農具等物。故居院內西南有兵器房,為霍元甲當年習武放兵器之地。故居周圍空地辟為"元甲公園"。霍元甲1910年9月14日逝世於上海精武會。次年,其弟子扶柩歸里,葬於小南河村南。1991年建成霍元甲陵園,包括陵墓、紀念碑、演武場、紀念館等。這里將成為霍元甲研究中心、武術訓練中心和國際精武交流中心。
梁啟超的"飲冰室"
【梁啟超的"飲冰室"】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是兩座毗鄰的義大利式小樓。梁啟超字卓如,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維新變法的先驅,大學問家,康有為的門生和得力助手。1915年舉家定居天津,初時是梁親自設計的一座兩層意式小樓。1924年,在樓旁又由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設計,再建一幢典雅的書齋,取名"飲冰室"。"飲冰"典出《莊子·人間世》,在此藉以銘刻革命維新之時內心焦灼之感。飲冰室為灰白相間的兩層樓,正面3個拱門,兩側9級台階,前有一水池,上塑一噴水石獸,常年噴水不斷。梁啟超後期的學術研究、著述以及為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所作的學術講演均在此進行,直至病逝。
李叔同故居和書法碑林
【李叔同故居和書法碑林】李叔同即弘一法師,是天津出生的中國文化名人,被譽為"津門才子"。故居坐落在天津河北區糧店街62號。宅院規模宏大,佔地1400平方米,有60多間房屋,虎座的大門樓內,有四套成"田"字排列的四合院,除居室、客房、書房外,還有游廊和花園。室內陳設古樸別致,院內有一西式書房名"意園"。1990年為紀念李叔同誕辰110周年,在故居附近一座佔地625平方米的傳統園林式建築中建立了李叔同書法碑林,在近百米的展線內鐫刻有李叔同一生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74件,真、草、隸、篆各種書法齊全,展示了李叔同高超的書法藝術,書法內容也反映了他的愛國理想和品德。碑林有李叔同銅像,高1.2米,像背後大理石上嵌刻有李叔同青年時代所作《滿江紅》詞記。碑林中還鑲刻有著名書畫家詠懷李叔同的書法作品。
C. 天津市歷史古鎮有哪幾個
天津北塘古鎮,說它是古鎮因為已有600年的歷史了,幾乎與明朝同時建立並繁衍生息。「一個小漁村,半部晚清史」,這是史學家得出的結論。
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歷史上華北"八大古鎮"之一,它地處海河尾,海河在這里畫了一道美麗的弧線向東而去。昔日的葛沽是水鄉,放眼望去,盡皆為水。環顧四周,湖、港、坑、塘星羅棋布;河、溝、渠、池縱橫交織
天津楊柳青古鎮坐落於千年古鎮楊柳青鎮南、光明路以西,東臨氣勢巍峨的文昌閣,西接「津西第一宅」石家大院,南靠古老的南運河。
天津古文化街位於天津市東北角。時常坐車打它身邊經過,卻從來沒有想進去看一看。總覺得在繁華喧囂的都市中間,夾著那麼一隅歷史文明的見證地
D. 天津的景點介紹
獨樂寺
獨樂寺位於天津北郊的薊縣城西門內,它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相傳這里是唐代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唐的誓師之地。他喜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命名為「獨樂寺」。該寺始建於唐代。主建建築山門和觀音閣為遼統和二年(984)重建,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代表作。山門屋頂為五脊四坡形,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虎殿頂山門。觀音閣通高23米,上下兩層中間設一暗層。樑柱接榫部位因位置和功能不同,共用斗拱24種,建築上以手法高超著稱。
天後宮
天後宮建於公元1326年,歷來香火很盛,特別是每年農歷3月23日,娘娘誕辰的時候,這里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等。百戲雲集,萬人空巷,熱鬧非凡,宮南、宮北大街又是傳統的集市貿易市場,天後宮在歷史上是海運的終點碼頭、傳統的貿易集市和全城的游樂中心。現已修復古文化街包括天後宮及宮南、宮北大街,全長580米,寬7米,除了宮前戲樓及兩端的牌樓為仿清大式建築外,其餘建築都是仿清民間小式建築。
大沽口炮台遺址
大沽口炮台位於天津市東南60公里塘沽區海河於渤海的交匯處,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河要隘。炮台始建於明代後期,清代多次進行修正。中國軍民冊曾在這里多次浴血抗擊外國侵略者,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間,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國主義列強入侵,1858年(咸豐八年)5月,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大沽口炮台失陷;1860年的侵華戰爭使天津淪為半封建、辦殖民地,開辟為通商口岸。
盤山風景區
位於天津薊縣城西北12公里處。尤其以「上盤之松,盤中之石,下盤之水」著稱,峰石各抱地勢,競相崢嶸。掛月峰如銀鉤掛在半空;九化峰象九朵蓮花盛開一樣;真可謂峰峰相依,峰峰各異。從丁路蓮花嶺進山,夏日驕陽似火,而進山卻樹樹木森蔭,層巒碧染,萬壑堆青,清風送爽,十分幽黯恬靜。行不遠,就見迎面巨石上刻「入勝」二字,對面西浮青嶺的石壁刻有「四正門徑」。轉過山彎,有一巨石如元寶,名「元寶石」,上刻「此地有崇山峻嶺怪石奇松」。
天津廣播電視塔
天津廣播電視塔,簡稱天塔,建於1991年,總高度為415.2米,此高度在世界鋼筋混凝土電視塔中列加拿大、多倫多塔、俄羅斯的莫斯科塔、中國上海的「東方之珠」塔之後,為世界第四、亞洲第二高塔。她坐落於市區西南部河西區八里台聶公橋以南、紫金山路與津鹽公路匯合處的三角地帶,西靠風景秀麗的水上公園,北鄰壯觀的八里台立交橋,周圍是旅遊區。廣播電視塔佔地300畝,坐落在波光粼粼的天塔湖中央,猶如一劍穿天,直插雲霄。塔區70%是水域。這里地勢開闊,環境優美,四周是綠化帶。鮮花簇擁,草木葳蕤,湖光塔影,相映生輝,是這一帶景觀的特色。圍塔的湖面上,三層跌水相接,水簾噴珠,勢如流瀑。湖內有音樂噴泉,噴涌的泉水與美妙的音樂相映成趣。天塔塔身呈拋物線狀,塔樓為飛碟型,從整體上看線條極為簡潔、流暢、挺拔。在塔身248-278米處,設有望廳和旋轉餐廳,旋轉餐廳可同時容納200餘人就餐。遊人可以通過望遠鏡俯瞰津門,旋雲盪胸,彷彿御風游天,頓生悠悠情思。在美妙愉悅的感受中,人的心靈也會在無限寬廣的天地間得到凈化。這種感覺,用「天塔旋雲」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南市食品街
位於繁華的舊商業中心南市,佔地2.5公頃,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這里不僅雲集了全國各地的珍饈美饌、風味小吃,而且建築別具一格,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整個食品街像一座宮殿,顯得古樸庄嚴。它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經營名特食品為主的新型市場。這里有全國各地的風味,有川、魯、粵、湘、蘇、浙正宗大菜,有甜、咸、干、稀回漢民俗小吃,有意、俄式的西餐、快餐,也有山村野味、時令海鮮、鄉村便飯、仿膳佳餚等。
霍元甲故居
霍元甲故居位於南河鎮小南河村。霍元甲的棺木於1898年4月29日遷葬於此。這里已經成為增進國內外精武友人來往的紐帶、弘揚民族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也是世界各地數萬精武門人恭仰和朝拜的聖地。海河為天津市風景軸線,流經全市,全長74千米,從市中心蜿蜒流過,是引人注目的風景游覽線。河段上橋梁風格各異,河面遊船往返,兩岸高樓林立,岸邊公園綠樹成蔭。「海河文化廣場」綠草如茵,噴泉怒放,群鴿飛翔。
塘沽洋貨市場
塘沽洋貨市場位於塘沽區撫順道,臨近天津開發區,地處津塘公路河北路立交橋西南側。塘沽洋貨市場是華北地區首家建立的專門進行進口貨交易的市場。由於其特別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自建立以來,發展很快,1992年9月6日起已全天候對外開放。經過3期的擴建,這個市場的建築面積已達1.6萬平方米,固定攤位2000多個,市場還增設2個大型停車場。經營品種有汽車、摩托車、家電、照相器材、服裝、手錶、打火機、音響等。
西開教堂
西開教堂全稱天主教西開總堂,又稱老西開教堂、法國教堂。位於和平區濱江道獨山路,坐西南朝東北。1916年由法國傳教士杜保祿主持修建。抗日戰爭時期,老西開近34公頃的中國土地被法租界鯨吞。西開教堂因地處法租界,又是法國傳教士建造,故舊時津民亦稱之為法國教堂。教堂建築面積1891.95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採用法國羅曼式建築造型,正廳從正門兩側到底部的祭台,有兩排(每排7根)共14根立柱,形成三通廊式。中殿以疊式復合方柱廊,支撐大小半圓券頂。中央高大的穹窿頂,通過八角形鼓座與支撐拱架券頂。中央高大的穹窿頂,通過八角形鼓座與支撐拱架券廊柱相連。室內八角形的穹窿頂及側窗均以彩色玻璃嵌作畫。內牆彩繪壁畫,裝飾華麗,充滿宗教神秘氣息。教堂入口左右築有塔樓。三座穹窿頂均略向上拉長,以木構架支撐,表面以綠色銅板覆蓋,上置十字架。1976年大地震中,兩座前塔樓圓頂的底座嚴重震損。1979年動工修繕,1980年秋竣工,正式對外開放,恢復宗教活動。
文廟
文廟又名孔廟,在南開區東門內大街,是奉祀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明正統元年(1436),天津衛指揮使朱勝將住居一所視為學宮,首建堂齋、公廨。正統十二年大成殿落成,始稱衛學,為天津地方教育官學和尊祀孔子的廟宇。清雍正三年天津衛改天津州。九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衛學亦稱為州學、府學。雍正十二年(1734)在府學西側擴建明倫堂,總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是天津市區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
E. 天津的十大名勝古跡有哪些
天津的十大名勝古跡有:海河、張學良故居、大悲禪院、鼓樓、古文化街、五大道小洋樓、海河意式風情區、薊縣風光、七裏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靜園。
海河:
座落在河北區南端,曾是天津近代史上義大利租借地的中心區,已有近百年歷史,原有街區及建築基本保持原貌,是至今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義大利文化集中地。在這個區域的周圍有諸多著名的近代和現代歷史名人故居,有梁啟超飲冰室、李叔同故居、曹禺故居和袁世凱、馮國璋宅邸等。
薊縣風光:
薊縣居津京唐承四市的腹心,古稱漁陽,是天津的歷史文化古城,境內山青水秀、峰巒疊翠、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聞名遐邇的盤山、黃崖關長城、翠屏湖、石趣園、遼代白塔、唐代獨樂寺;還有以「八仙」在此野餐小憩的神話故事命名的八仙山、號稱「天津第一高峰」的九山頂、有觀賞與科研價值的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水伴石生的大峽谷。
七裏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七裏海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寧河縣西北部,是海退後形成的古瀉湖潮窪地。潮白河南北貫穿,將濕地分為東、西七裏海,總面積約為9500公頃。七裏海生物物種多樣,是許多珍稀和瀕危野生動物遷徙、棲息、繁殖的基地。水生植物涉及12群落,植物200多種,國家保護三類植物3種,主要植物為蘆葦;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一類動物11種,二類動物14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達10多種。
F. 天津十大名勝古跡有哪些可以說說嗎
1、大悲院,是天津地區保存完好、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由舊廟和新廟兩部分組成。舊廟為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殿內珍藏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鐵、木。石造像數百尊。新廟為1940年創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配殿、耳房和迴廊構成。殿內舊有唐僧玄奘靈骨。
8、大沽口炮台遺址,素有津門海防要隘之譽。天津是北京的門戶,清咸豐八年為加強海防,確保京畿安全,在天津建炮台6座,分以威、震、海、門、高5字為名號,另一座建在北岸石壁上。 大沽炮台興建於道光二十年,共有炮台四座,大炮三十尊,駐軍八、九千人。
9、石家大院,是清代津門八大家之一石萬程第四子石元士舊宅。始建於1875年,佔地6000多平方米,由大、小四進院落組成,規模宏大,建造精巧,有「華北第一宅」之稱。
10、五大道小洋樓,天津有近千幢漂亮的小洋樓,古舊韻味引人入勝,英式、法式、德式、俄式、意式等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物爭奇斗妍,天津又被稱為「世界建築博物館」。
G. 天津市歷史古鎮有哪幾個
H. 平遙古城是什麼時候修建的
平遙古城牆的修建約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城牆結構只是以土夯築起的屏障,防禦能力不高,及至後來金兵入侵,殺戮平遙百姓5000多人,財產損失慘重。因此,明朝初年統治者出於抵禦北方外患的考慮,明令全國各府、州、縣城建造磚石包砌的城垣以加強防守。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平遙於現在的舊城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將城牆的外側和上部進行包磚、更新城樓、增設敵台、瓷城、吊橋設施,使城牆更加堅固。其後歷經多朝的增建,一直到萬曆年間,整個城牆的規模才逐漸完善。清康熙四十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遂又在四面修建大城樓,從此城池更顯得壯觀而宏偉。古代舊制京城的范圍為九里平方,一里約為0.5千米;諸侯都城或後來的州郡府城,大的七里平方,小的五里平方;縣城一般為三軍平方。平遙古城便是按照這禮序標准建造的
I. 天津有什麼古文化景點呢
古城遺韻
一、黃崖關
位於薊縣的黃崖關地處京津唐與承德的交會處,屬於“津門十景”之一-。地理位置險要,是古代北部之敵進犯京都的要沖,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值得一.看的景點有黃崖正關、太平寨、點將台、寡婦樓、王帽頂山等。黃崖關正關又叫做八卦城,因為城內有“八卦街”而得名。八卦街由數十條死巷、活巷錯位構成,漫步其中,令人有撲朔迷離之感。
●小貼士.
從天津每天有兩趟火車到薊縣,分別為早7點30分和晚7點,在薊縣再轉乘至各景區車即可。
六、天津鼓樓
位於城中心,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名為鼓樓,實為鍾樓。鼓樓的大鍾直徑1.4米,高2.3米,重約1500千克,被譽為天津的“鍾王”。原鼓樓於1952年因為城市建設而拆毀,現有鼓樓為之後修復的。鼓樓展示了天津從古至今的歷史風貌,樓上的鍾還可以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