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瓷器叫什麼
擴展閱讀
廈門海有哪些的寺廟 2025-05-20 23:16:52
上海拍牌多久以後付錢 2025-05-20 23:16:09
福州哪裡有傢具廠招工的 2025-05-20 23:16:06

天津瓷器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23 03:00:43

1. 天津哪有賣景德鎮瓷器

天津市河西區解放南路的環渤海裝飾城靠近解放南路立交橋的東側有個號稱「天津小瓷都」的市場,你可以到那裡看看;距離此地最近的公交車站叫「鬱江南里」站;
有這么多線路的車: 校線5路 20路 96路 186路 606路 628路 659路 665路 682路 688路 954路

2. 天津哪家古玩瓷器店最好購買比較放心

美盈閣位於天津鼓樓西街2號樓2層208,以交流經營明清,民國各時期瓷器精品為主,美盈閣總經理趙銳先生以誠信待人和嚴謹治學的眼光對廣大愛好者鄭重承諾:所購藏品,如假終身保退.此舉在天津古玩行里曾引起不小的震動,在一貫以靠眼力買東西,一經售出一概不退為古老規則的特殊行業中,能創建這樣有悖"傳統"的經營方式當屬一種革新之舉,為大多數愛好古瓷卻又不是內行怕買到贗品的發燒友們支撐起一片純凈的收藏天空.美盈閣電話:27359629
(摘自天津日報)

3. 天津哪裡有專門賣瓷器的小店

我到看見過一個地方,應該是在和平區河北路與昆明路附近,那有一個通信大樓,旁邊的門聯賣瓷器的,好象有日本瓷器,還有什麼特色的瓷器,去看看,慢慢走能看到的

4. 天津成城瓷庄存在於什麼時期

瓷器是古代中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燒出所謂的「原始青瓷器」;東漢時期燒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晉南北朝而到隋唐時代,制瓷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時期,我國制瓷業進入了發展興盛時期,創燒出了許多新的品種,由單色釉發展到多種彩色釉,裝飾紋樣繁華復雜;由名窯的此消彼長,最終使江西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下面結合考古出土資料,極其簡略地介紹中國古代瓷器在歷朝的主要發展。

在殷商時代出現的「早期青瓷器」,最早屬於鄭州二里崗時期,標志著中國瓷器的起源。在鄭州商代中期居住遺址和墓葬中,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中期墓葬中也都出土一批「早期青瓷器」。商代晚期的早期青瓷在河南安陽殷墟,輝縣琉璃閣,河北藁成山東濟南大辛庄,山東益都,江西清江吳城等地都有所發現。早期青瓷器選料尚不夠精,工藝較簡陋,器型品類較少,釉層厚薄不勻,而且容易剝落,與成熟的瓷器尚有一定距離。

西周時期早期青瓷發現比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陽,陝西西安,甘肅靈台,安徽屯溪,江蘇溧水,江蘇句容等地遺址與墓葬中均有發現;器類、胎釉等方面較之商代有了較大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下游如江、浙、贛等省及東南閔、粵、桂、湘、台等省區,中原如預、晉等省都出土了大量早期青瓷器,胎質細膩、成型端好,釉質均勻、器類增加。在浙江,發現了發現了燒造早期青瓷的龍窯窯場(一說殷周時期湘、贛一帶已有發現),也有用圓窯燒造早期青瓷,用陶瓷碎片及扁圓形墊珠,未見更先進的窯具。戰國晚期,早期青瓷的燒造因為楚文化的東進而出現一次中斷。秦、兩漢又見一些同類的產品,東漢是「早期青瓷」終結期。

東漢時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現期。古代工匠在浙江上虞一帶燒成了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細致,瓷胎已燒結,胎釉結合緊密,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釉色純正,透明而有光澤。此時還出現了黑釉瓷。此時龍窯有了很大改進與提高,出現了斜底直筒狀墊座、束腰喇叭形墊座、三角支釘等專門的窯具。東漢時期是中國瓷器使上的重要階段。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制瓷業有了很大的進步,浙江越窯青化瓷器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江蘇宜興、浙江溫州、浙江金華以及川、鄂、湘、贛等地的青瓷燒造,也都各有特色。兩晉時金華婺州窯在粗質瓷胎上首先應用了化妝土。東晉浙江德清窯的產品中出現光亮如漆的黑釉瓷。在南方青瓷器中出現了褐色點彩乃至釉下彩繪新工藝。北朝後期,在北方出現了白釉瓷器。這一階段除了龍窯的改進,北方出現許多饅頭窯燒制瓷器,許多新型窯具出現了,例如高大粗壯的各式墊具、坯件疊燒時用的各種間隔具,還有精微的泥點托珠、盂形墊具、三角形分叉窯具,等等;南方瓷業中出現了最早的匣缽燒造。這一時期青瓷發展到極高水平,並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隋唐五代時期,形成了中國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產青瓷為主,北方以生產白瓷為主。青瓷以越窯產品的質量最高,白瓷以邢窯產品質量最高。這一時期是重要的窯具「匣缽」普及發展的時期,使得瓷器製作與造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胎壁由厚重趨向輕薄,底足由平底、餅形足變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窯內煙熏污染,從而保持了色澤純凈,器物造型趨向於輕巧精美。這時還出現了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級品類,長沙窯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溫釉下彩、釉上彩新技術。中國瓷器的外銷出現了較大的規模。

兩宋、夏、遼、金時期是中國古代瓷器的繁榮時期。瓷器的品種繁多,釉色繽紛,除了官窯之外,民營的次窯興起。根據產品在工藝、釉色、造型、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形成了不同的窯系。比較著名的有北方地區的定窯、耀州窯、鈞窯、磁州窯,南方地區的景德鎮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德化窯,等等。其中自然包括享譽已久的「官、哥、汝、定、鈞」等名窯。此時除了龍窯燒制外,出現了由龍窯改進的階級窯。在青花彩瓷出現之,兩宋、遼、金瓷器達到了造型、施釉、紋樣裝飾等工藝的最高水平。

元代是古代瓷器發展的重要時期,起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德化窯等名窯繼續發展。景德鎮窯開始使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二鋁的含量進一步提高,燒成溫度由此也可以相應提高,燒出了頗具氣勢的大型器。元代還燒製成功卵白色的「樞府」釉。在景德鎮等地白瓷高度發達的基礎上,高溫釉下彩品種——青花、釉里紅瓷器普遍出現,成為中國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

明清時代的制瓷業以景德鎮為中心,御窯廠(官窯)製品更是窮極精麗,可以說是千年中國古代瓷器的高度總結與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種產品的主流,以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的水平最高。彩瓷發展到空前繁盛的時期,明代初年以銅紅釉水平較高,明成化年間以鬥彩著稱,弘治年間出現低溫黃釉,正德年間出現孔雀綠釉,嘉靖時期出現五彩,清代釉色

5. 天津德慶仁出品的瓷器是那個時期的

德慶仁瓷庄是光緒時期至民國時期國內著名瓷庄,據目前傳世的瓷器考證,店鋪為兩個,分別有「天津德慶仁」和「保定(保陽)德慶仁」,其代表作品以仕女圖居多,但魚藻紋畫面更為生動,是當時名噪一時的著名瓷庄。

6. 天津都有哪些博物館收藏瓷器,具體點!!!

到博物館看收藏的瓷器,這叫「霧里看花」或「走馬觀花」,瓷器又不能上手,怎能辨別她是真的.仿的.做假的,您以為博物館收藏的瓷器都是真品呀?要打很多問號的!那樣會把您誤入真假不分的收藏歧途的!!我倒是建議:1:您去藏友家裡多看看,上上手,聽聽他人看法,談談自己的意見,取長補短,互通有無;2:上網真假藏品多了解,這將對您有百意而無一害,看看別人家對同一物件是怎樣評論的,多關注高手的評論;3:要跟眼力好的高手多聯系:您要上路快,一定要跟對人,眼力最好的他說是假的,您就去發現假在什麼地方,他說是真的,您就去記住真品是什麼樣的。如此等等......

7. 天津瑞昌祥造瓷器是什麼年代 有什麼歷史

天津紅店瑞昌祥,是專營瓷器百貨老店之一,始建於清代,店主系山東章丘舊軍孟家,坐落於客商雲集的估衣街西口。瑞昌祥最初只經營瓷器,以後才兼營百貨,到二十世紀初已發展到相當規模,成為當時天津著名的店鋪之一。1937年日本侵華,瑞昌祥由於種種原因無法經營下去,於同年宣布歇業。謝謝

8. 天津的博物館里有什麼

館藏精品
編輯
玉器
清末 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此瓶由一塊大的翡翠料拋開製成一對,高42.8厘米,口徑9.6×5.4厘米。淡翠綠色,間少許淡粉色,色澤均勻柔和,美麗晶瑩。蓋有桃形鈕,蓋身及瓶兩側鏤雕纏枝菊花紋,頸肩鏤空花耳上各套一活環,瓶身光素,拋光勻細,橢圓圈足,足下附座,上陰線刻獸面紋。尤其是對花、葉紋飾採用鏤雕技法,雕琢更為精細,頗具阿拉伯地域風格。 [5]
翡翠以其深穩凝重、變幻莫測的翠綠色和溫潤柔美的特性受到舉國上下的喜愛,特別是以慈禧為代表的統治階層的青睞,傳說慈禧寧要翡翠飾物而不要金剛石頭飾貢品,官員們則投其所好,選上等的翡翠進奉,以求名利,因此翡翠又有「皇家玉」、「玉王」之稱。 [5]
清 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
清(1644-1911)
高6.6厘米 底寬9.58厘米 [6]
壽山石為中國名石,因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壽山一帶而得名。壽山石「質地脂潤,柔而易攻」,早在南朝時期,壽山石便被當作較為珍貴的雕刻用材料。 [6]
天津博物館藏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通高6.6厘米,寬9.9厘米,實屬傳世尚均雕刻名品。彌勒盤坐,面目祥和,體態敦厚,左手伏膝,右手挽串珠,頭部刻有細細的頭發,服飾上亦有龍鳳及勾蓮紋。作者最大限度地把握住了人物體態及容顏的特點,衣服上的紋飾則運用較為細膩的線條,刀刀清晰,密而不亂,正所謂「運刀如運筆」。背部陰刻隸書「尚均」款,是彌足珍貴的壽山石雕作品。 [6]
瓷器
清 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一對)
清乾隆(1736—1795)
高25厘米 口徑6.7厘米 底徑6.5厘米
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其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 [7]
三代琺琅彩瓷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琅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琅時的色彩圖案。施色勻凈是康熙琺琅彩的最大特點;雍正初年時琺琅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乾隆琺琅彩繪受西洋畫影響很大。色彩特點是:杏黃細膩而泛紅,藍色鮮艷,胭脂紅色濃而透明。 [7]
天津博物館藏的一對清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6.5厘米。這對勾連瓶,撇口,長頸,長圓腹,假圈足。頸部藍色地,朱紅色條狀圖案,作螺旋狀繞頸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錐剔出鳳草紋,黃地開光繪三組寶相花紋,色彩光亮油潤。瓶里及底均施淡綠釉,釉表呈現折光不強的皺紋,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色方款。此瓶富麗堂皇,採用軋道工藝裝飾手法,體現了清乾隆崇尚華貴艷麗的審美風尚。 [7]


明 萬曆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明萬曆(1573—1620)
高8厘米 口徑39厘米 足徑18厘米 [8]
明代是中國瓷器對外輸出的重要時期,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將中國的大量青瓷和青花瓷帶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到了明中期,隨著中國民間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瓷器的對外輸出也逐漸擴大,除了景德鎮的各類瓷器外,華南地區的一些民間瓷窯也生產出一批用於外銷的瓷器產品。 [8]
天津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明代紅綠彩羅經文盤就是當時漳州窯生產的一種外銷瓷器。此盤高8厘米、口徑39厘米、 足徑18厘米,侈口、斜壁、圈足、外底無釉呈硃砂色。口沿一周紅彩籬格紋,盤內心正中用紅彩畫雙圈,內環書簡式羅經文二十五個字(即干支八卦),中心書寫「天下一」三字,寓意著船舶之所在地為天地正中,以此來寄託平安、祈求吉祥的願望。盤內壁繪五組紅彩卷枝花紋,間隔處繪五組綠彩浪花鯉魚跳躍,構圖主體鮮明,色彩明快華麗。 [8]
書畫
清 無款 萬笏朝天圖卷
清(1644—1911)
絹本 設色
縱56.3厘米 橫1706.7厘米
《萬笏朝天圖》卷,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乾隆南巡至蘇州,官員百姓接駕的場景,可讓二百多年後的我們對這一盛事有了更為直觀的印象。為了完整展示這幅瑰麗的長卷,天津博物館在《耀世奇珍》 展廳中特置專櫃將17米巨制完全展開,將其全貌第一次完整呈現於廣大觀眾面前。 [9]
清無款《萬笏朝天圖》卷,為磁青絹地金碧山水人物畫長卷,卷高56.3厘米,卷長則有17米多。卷首鈐有「宣統御覽之寶」印璽,為清宮舊藏。「萬笏朝天」本是形容蘇州天平山筆架峰群石林立,狀似群臣朝覲天子時所持的笏板,在這里則是將地方官民迎接聖駕的場面冠以此語,語意雙關。畫面由蘇州城郊開始,以城西天平山為中心展開,連接支硎山、靈岩山一帶的名勝古剎。觀音院、放鶴亭、聽雪閣、高義園、白雲泉等著名景觀歷歷在目,描繪准確而細致。畫卷色彩富麗,氣勢恢宏,將蘇州城的山川景緻、市井風俗和官民盛大的迎接乾隆皇帝御駕的場景栩栩如生的再現於17米的長卷之上。 [9]
圖畫重點描繪靈岩山、天平山一帶,地方文武官員身著朝服與耆老、縉紳在空曠處排列跪伏,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則穿黃布或黃絹外褂,手執高香跪接御駕的場景。南巡的主角乾隆皇帝本人的形象在圖中並未直接出現,而是以茂密的林木掩映中微露一角的杏黃傘蓋代替,有學者研究認為這種繪畫方式可能與本圖作為南巡補記或前期路線准備的匯報進呈本有關。本圖的作者已無從考證,在卷尾的署款我們可見「恩給知府職銜臣范瑤恭進。」范瑤為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後裔,世居蘇州,曾任大同知府,正是他組織畫士將乾隆南巡蘇州的場面描繪出來的。 [9]


宋 趙孟堅 水仙圖卷
趙孟堅(1199—約1267),字子固,號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朝宗室。善畫梅、竹、蘭、石,畫法揚無咎。尤善畫白描水仙,用筆爽利流暢,風格淡雅。 [10]
天津博物館藏趙孟堅《水仙圖》卷為紙本,縱25.6厘米,橫675厘米。全卷以白描(中國畫的一種繪畫形式,是用毛筆墨線勾描輪廓)線勾為主,以細長流利而勻凈勁秀的線描勾勒花葉,用淡墨暈染出陰陽向背,同時也反映出作者超然脫俗的清高氣節。 [10]
《水仙圖》卷原無題款,僅在畫尾上角鈐一朱文方印「彝齋」。包首有乾隆行書題簽「趙孟堅白描水仙真跡」。卷首趙孟堅自題書法水平不高,是後人作偽妄加的。拖尾有元代潘純題詩,但元代張楧、劉笏、張伯淳三人題跋,乃是從《趙子固水仙圖並題長卷》移錄的。此卷「用筆尖細、流利,坡草尤極飄灑飛舞,從畫筆以至紙質、墨氣來看,確是宋人真跡無疑。」趙孟堅的傳世作品不多,天津博物館藏《水仙圖》卷保存完好,是研究趙孟堅筆墨風格的重要資料。 [10]
此卷曾經明代項希憲、杜瓊收藏,後入藏清內府。《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有著錄。解放後入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現天津博物館)。 [10]
硯台
明 硃砂荷魚澄泥硯
明(1368—1644)
長24厘米 寬15.4厘米 高2.2厘米
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館藏精品展中陳列有一方「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在燒造工藝和雕琢構思上皆有獨到之處。此硯作魚形硯身,呈朱紅色。硯背襯以荷葉,荷葉及魚周於燒制前均著黑色,是極為稀見的古代文房藝術精品。 [11]
硯作魚形,與「余」諧音,荷魚相配,寓意連年有餘,吉祥富貴。硯背上方隸書:「給諫公賞」;中間另刻楷書小字銘:「離塵垢 伴文人 腹中書滿 同上龍門。」落款「宋開蕤」;下方刻有銘文兩行:「初頤園大司馬贈 宋開萊藏」。 [11]
此外,硯台盒蓋之上亦刻銘文曰:「澄泥荷魚研 初頤園家舊物,河間吳棠湖購得收藏」。可知該硯後被清末書畫家、收藏家吳潯源先生收藏。1954年,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由天津著名文物收藏家徐世章先生的親屬捐獻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11]


明 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
明(1368—1644)
直徑18厘米 高10厘米 [12]
此硯石質蒼黑純凈,石鼓形。直徑18厘米,厚10厘米。硯面開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硯堂,水池之上有「內府之寶」方印,印兩側各一篇顧從義摹刻的「石鼓文」。硯底中部縱開長方形凹面,內書「石鼓」、「子子孫孫用之永保」、「東海顧從義摹勒上石」,凹面兩側亦分刻兩篇「石鼓文」,凹面之上刻有朱善旂題銘,表明他於道光辛丑(1841)年重資從曹紹橚處購得此硯並珍藏。硯體一周摹刻六篇「石鼓文」。
硯盒製造亦考究,紫檀木質,形狀亦仿石鼓。盒蓋一周雕刻花卉紋飾,中間鑲嵌白玉螭紋裝飾。盒身一周刻程瑤田《石鼓硯記》及孫效曾題詩。 [12]
顧從義(1523—1588),字汝和,號研山,上海人。官中書舍人,大理寺評事。他學識淵博,工書法、善繪畫。因得賜宮中之物石鼓硯石,即在其上摹刻石鼓文,便成今日所見之硯。為此硯作記、題詩的程瑤田(1725—1814)是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朴學代表人物之一;孫效曾是清乾隆年間進士,善書法。這些題記、詩文更為此硯增加了文化意趣。 [12]
印璽
清 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
清宣統(1909-1911)
長12.7厘米 寬12.7厘米 高10厘米
銀質,鈕為一蹲曲的龍形,龍體刻畫精細,龍形威武庄嚴。印面呈正方形,鐫陽文滿、漢兩種文體的篆書「祺皇貴太妃之寶」七字。龍鈕印是尊貴的象徵,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使用,此印即是清朝皇族用印。 [13]
印文中所及祺皇貴太妃原本是清咸豐皇帝的端恪皇貴妃,佟佳氏,系滿洲鑲黃旗頭等侍衛裕祥之女。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生,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三月二十五日,納入宮中,侍奉咸豐帝。佟佳氏並非通過八旗選秀進入皇宮,而是直接由母家接入皇宮,在清朝可說是唯一的特例。端恪皇貴妃是咸豐皇帝所有後妃中最後去世的,是清朝唯一一位歷經五朝的後妃,亦是定陵妃園寢最後一個入葬的妃嬪,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13]
此印系清宣統皇帝為皇祖重製玉冊,改鐫玉寶時所制的銀印。清王朝滅亡後,宣統皇帝溥儀曾在天津靜園居留過一段時日,他帶出宮中的各種文物很多都留在了天津,此方印也在其中。從印文和鈕制看,這枚太妃印反映了清王朝的後妃用印製度,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研究清朝歷史的重要物證。此印是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方清朝後妃用印,它體積大,鐫工細致,是非常難得的珍品。 [13]


戰國 長於君相室鉨玉璽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長3.3厘米 寬3.3厘米 高1.1厘米 [14]
白玉質,覆斗鈕。文字鐫刻精美,為白文「長於君相室鉨」六字。此璽為一枚戰國時期的官璽,長於君是人名,相室是職官名。人名與職官名連署,在古璽中非常少見,極為珍稀。周叔弢先生捐贈。 [14]
青銅器
戰國 楚王盦悍鼎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通高53厘米 口徑45.5厘米 腹圍148厘米 [15]
鼎,是殷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此外,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 [15]
天津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王鼎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該鼎附耳,直腹,獸蹄形足,並附蓋,蓋上有環和三個變形的鳥狀鈕,共有銘文六十字,分布在鼎蓋內、口沿、腹部等處。銘文記載了楚幽王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鑄成此鼎的經過並用於祭祀的史實。楚幽王,熊(寫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228年在位。 [15]
楚王鼎出土於安徽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傳說中的楚王陵所在。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墳塋被打開,出土文物中以青銅禮器居多。壽縣銅器,是楚國器物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土,震撼了中國文化界,同時也使各地文物商販雲集,地方官紳強取豪奪。當時的政府聞訊將繳獲的七百餘件文物封存於縣教育局,後移交省圖書館,解放後入藏安徽省博物館。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銅器流至天津寶楚齋李氏,後入藏天津博物館。 [15]
楚王鼎就是這批楚器中形體較大、銘文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銘文一樣的楚王鼎同時鑄造了兩件,另一件保存在國家博物館。 [15]
秦 旬邑權
秦(公元前221-前207)
高6.5厘米 口徑8.3厘米 底徑9.5厘米 [16]
八角棱體,正視截面呈梯形,中空,器頂口有一長方形橫梁。橫梁左右兩側有陽文篆書「旬邑」,權體八面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詔書。詔書書體為小篆,古樸勁健,兩詔銘文在秦權中較少見。 [16]
旬邑為地名,在陝西省。此權是秦始皇統一全國衡制,由政府頒發的標准衡器。

9. 天津哪有賣藝術品瓷器的,像德化瓷,景德鎮瓷之類的

沈陽道古物市場在錦州道上幼兒園旁邊,友誼新天地對面 有一個專賣德化瓷的店,都是名家瓷器帶證書的。往裡走還有一家專賣景德鎮現代瓷器的店。

10. 7億古瓷片裝出天津瓷房子,為什麼門票50元會遭遊客吐槽

中國的歷史很廣闊,而且,因為有幾千的文明史,所以給我們留下了文化瑰寶,對於這些古跡,還會進行專門的保護,有一些古跡甚至被開發成了旅遊景點,這些景點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參觀

對此許多遊客對於該房子都是表示有怨言的,甚至不少都吐槽過,這些瓷器原本都是很有價值的,但是經過這么一裝點,對於該瓷房子,很多人表示簡直是浪費了這些瓷器。尤其是密集恐懼症患者,看到這些瓷房子,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會在這座建築屋裡覺得空氣都不新鮮了,對於此事你們怎麼看呢?會來看這座瓷房子嗎?歡迎大家發表留言自己對瓷房子的看法。

旅遊地點:瓷房子位於天津市和平區赤峰道7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