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怎麼畫吊橋

天津怎麼畫吊橋

發布時間: 2022-07-24 07:27:29

❶ 天津公路上的檔位是怎麼畫的

P檔是停車檔位,R檔是倒車檔位,N檔是空擋,D檔是前進檔位,L檔低速擋。
手動擋汽車上檔位是以數字的形式顯示的,只有自動擋和手動擋一體汽車的檔位是使用字母表示的。自動變速箱使用起來特別簡單,重點在於理解不同檔位的含義,在實際駕駛中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檔位,這樣更容易控制車輛。

❷ 橋梁遠景圖

橋梁遠景圖 作者:茅以升 少年朋友們,你們都該聽過牛郎織女的神話吧,牛郎和織女原是天上的兩顆星,據說他倆都是神仙,每年在「天河」上的鵲橋相會一次。這「鵲橋」就是喜鵲搭的一座橋,它們真是傑出的橋梁工程師——你們想想看,這天河該有多寬啊!同時也可見橋梁的重要,雖是神仙,也還需要橋。 據說世界上第一座橋(不算那大樹倒過河的天然的橋),是猴子造的。那時還沒有人,一大群猴子要過河,就由一個先爬上河邊的樹,然後第二個上去,抱著第一個的腿,第三個再上去,抱著第二個的腿,如此一個一個地上去,一個抱一個,就連接成為一長串的猴子;再由地上的猴子把這一串猴子推動得搖擺起來,好像盪鞦韆一樣,這樣越盪越遠,就把這一長串猴子甩過河,由尾巴上的最後一個猴子,抱住對岸的一棵樹,這一長串猴子就形成一座橋,地面上的猴子就可在橋上爬過河了。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有橋,很難查考,但是可以肯定,一個民族有了文化就有橋,橋是文化的表徵。我們祖國有4000年的文化,就有4000年的造橋歷史,其中最突出的是1300多年以前造成的「趙州橋」,位於河北省石家莊附近。這座橋自從造好以後一直到現在還能過車走人,從未中斷過,它的外貌就好像是一座現代化的橋梁。當然,我們祖國大地,到處都有橋,有各式各樣的橋,有的造橋技術是世界上領先的。你能設想,假如我們中國不會造橋,我們中華民族能夠發展到今天嗎?所以我們要感謝我們祖先中的造橋的勞動人民,是他們的智慧和力量使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無數的古橋,現代車輛還能在那些古橋上通過。 橋是路的「咽喉」,沒有它就過不了河川,跨不過山谷。比如長江,號稱南北「天塹」,就因為它過去沒有橋,所以在我國歷史上造成了幾次南北分裂的朝代。但是我國一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就在這「天塹」上,先建成「武漢長江大橋」,接著又建成更宏偉的「南京長江大橋」。至於在黃河、淮河、珠江等河流上建成的橋梁就更數不清了。 橋梁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上發展很快,可以說,現在已經沒有什麼不能造的橋了。要說橋長,在美國已經有了一座跨過大湖的橋,共有2217孔,長達38公里。要說橋大,目前在日本正修建一座跨過海峽的橋,一個孔就長達1780米。照這樣發展下去,將來就有可能在亞洲和北美洲相隔85公里寬的「白令海峽」上,造起一座橋,人們坐上汽車,就可周遊五大洲,不管它什麼太平洋、大西洋的阻隔了! 說起來,這並不奇怪。橋是什麼?不過是一條板凳。兩條腿架著一塊板,板上就可承擔重量。把這板凳放大,「跨」過一條河,或是一個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橋。在這里,板凳的腿就是「橋墩」,橋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腳」,就是「基礎」,板凳的板就是「橋梁」。一座橋就是由這三部分構成的。橋上的車輛行人,靠橋梁承載;橋梁的重量,靠橋墩頂托;橋墩的壓力,通過基礎,下達土中或石層。 然而,橋梁、橋墩和基礎這三部分的花樣實在多。橋梁架在兩頭橋墩上,可以是平直的,叫做「梁橋」,也可以是向上彎起的,叫做「拱橋」。如果在兩頭橋墩上,豎起兩座高塔,塔頂上跨過鋼繩,鋼繩下面吊起橋身,橋身上走車行人,這就叫做「吊橋」。普通的橋,不過這三種,但每種都有層出不窮的新花樣。譬如「拱橋」裡面就有「雙曲拱」,是我國工人發明的。「吊橋」裡面就有「斜拉橋」;更有一種「吊橋」,不用橋墩,而把整個橋身,吊在河邊的石山上。所有這些現代化的橋梁,五花八門,談也談不盡。人類智慧是無窮的,今天以為新的大橋已經了不起了,可是明天、後天的橋,更是了不起。那時來看今天的橋,也許會感覺到,為什麼以前的人,會那樣笨呢? 現在就讓我來作為幻想家,為將來的橋梁,繪出一幅「遠景圖」吧! 有人說將來飛機多得不得了,人人都可在天上飛,還要什麼火車、汽車,更不需要橋梁了。我想不見得。飛機的速度雖無止境,但地球還只是這么大,而且人口也在增多,將來人們全都坐飛機上了天,擠來擠去,還能飛得快嗎?這就不能不發揮陸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潛力了,因而橋梁還是少不了的。不過,那時的橋梁就不是今天的樣子了。 將來的橋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長江大橋那樣大的橋,幾個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時所有建橋的材料,都可在工廠里通過自動化,預先製成「標准構件」;造橋時,在水裡把它們拼裝成為橋墩;在橋墩上把它們架設成為橋梁,一口氣作業,幾乎是才聽說造橋,就看見「一橋飛架」了! 將來的橋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現在用的各種「合金鋼」及高強度「混凝土」會由「高分子」新材料來代替,重量輕而強度高。橋梁構件的製造,一律自動化。橋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機器人」操作,動作靈巧,由人在水上指揮。橋墩基礎,不必沉到那麼深,在輕松的土質中,可以加進「凝固劑」,把軟土變成硬土。架橋時,全用「電腦」控制的各種機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勞動力。採用了這些新技術,當然橋的成本就低了。 將來的橋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橋的輪廓和組成部分,會安排得為大地生色,為江山添嬌。橋的「構件」不再是現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頭尾同樣粗細,而是全身肥瘦相間的。各個構件都配搭成各種姿態,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橋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橋上的人行道上還有小巧玲瓏的亭台樓閣,讓人們在這長廊中穿過時,「勝似閑庭信步」。 將來的橋一定造得很低。現在造橋的費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橋長而在橋高。因為橋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漲船高,橋就更要高了。橋一高,兩岸的路面也要高起來,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橋,這種橋的下面是陸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橋」,引橋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橋」的工程還大。現在有一種「活動橋」,橋面很低,平常走車,等到有船過橋時,就把一個「橋孔」開開來,等船過去再關上。但是因為橋孔的開關很慢,對於走車過船都不方便,因而這種橋雖然便宜,卻用得很少。將來的橋梁,可就大不同了。橋孔可以用極輕的材料如玻璃鋼製成,開動橋孔的機器,也比現在的靈活得多,因而開橋、關橋的時間可以大大縮短。而且橋上有自動遠距離控制的設備,有船過橋時,它會自動打開橋孔,並且預先對兩岸路上的車輛發出信號,讓它們知道橋下正在過船。等船一過去,橋孔立刻自動關好,車輛可以很快地過河,這樣對於水陸交通,兩不妨礙。 將來一定會有沒有水中橋墩的大橋。現在的鄭州黃河鐵路橋,長約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橋墩。但到將來,像這樣的長橋,或者更長的橋,如果有需要的話,只要一個橋孔,就可跨過江了。江中沒有橋墩,對於過船、過水,當然好得多。這樣長「跨度」的橋,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適宜於跨海。 將來在很深的水裡造橋,不必把橋墩沉到江底,而把橋墩做成空心的箱子,讓它浮在水中。橋上無車時,它就浮得高些;橋上有車時,它就浮得低些。這高低當然不能相差過多,以免行車困難。同時,還要把各孔橋梁,從橋的這一頭到橋的那一頭,牢固地聯系在一起,使整個橋梁成為一體,車在上面走,不致顛簸不穩。 將來的橋不一定是直通通的,而是可以彎曲的,車子過橋就轉個大轉彎。這是因為橋兩頭的路都與河身平行,與橋身垂直,如用筆直的橋,橋兩頭的「引橋」就不易布置了。現在公園里有「七曲橋」、「九曲橋」等,一段曲向左,一段曲向右,為的是點綴風景,並非使橋轉彎。將來的彎曲橋可就大不同了。問題在於橋孔的長度。每孔橋搭在兩頭橋墩上,如橋身彎曲過甚,橋墩就支持不住了。可以設想,這種彎曲的橋身,不靠下面的橋墩的支持,而靠空中的纜索懸掛,纜索是固定在兩岸的石山裡的,這個彎曲的橋身,不就可以自由轉彎了嗎? 將來也會有很小很輕便的橋,可以隨身攜帶,遇到小河,隨時架起來,就可在上面走過河。這種「袖珍橋」也許是用一種極輕極軟、強度又極高的塑料,製成極薄的管子,用打氣筒打進空氣,這管子就成為一根非常堅硬的桿件。用一些這樣的塑料桿件,預先造成橋的形狀,把它們折疊起來,放在身邊,如同帶雨衣一樣,在走到河邊時,打打氣就架起一座橋,豈不是不用「望洋興嘆」了嗎? 將來還會出現「無梁飛渡」。那時的車子裝有利用高壓空氣的「浮力」設備,在高速度時,車子就會稍微離開地面,不靠地面支持而飛速前進,遇到小河,就能一躍而過。這種長了「翅膀」的車子,越來越多,將來在大河修橋時,只要在水裡造幾個橋墩,當車子跳上第一個橋墩,由於橋墩的反擊,再跳上第二個橋墩,不論河面多寬,多跳幾跳,也就跳過去了,這樣的「無梁橋」,該算是最進步的橋吧!
作者介紹: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中國橋梁學家、土木工程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字唐臣,江蘇鎮江人。先世經商,祖父茅謙為舉人,思想進步,傾向革命,曾創辦《南洋官報》,是鎮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遷居南京。6歲讀私塾,7歲就讀於1903年在南京創辦的國內第一所新型小學——思益學堂,1905年入江南商業學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礦學堂講演時,指出開礦山、修鐵路的重要性,堅定了茅以升走「科學救國」、「工程建國」的道路,他從此更加奮發讀書,把建設祖國視為己任。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總平均92.5分,為該學堂歷史上所罕見。1916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系。次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專業碩士學位。1921年獲美國加里基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橋梁桁架的次應力》的科學創見,被稱為「茅氏定律」,並榮獲康奈爾大學優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質研究獎章。回國後,曾任交通大學唐山學校(唐山交通大學)教授、東南大學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北洋工學院院長、杭州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院長、國民黨政府交通部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建國後,歷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鐵道部鐵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第二屆副主席、名譽主席,北京市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九三學社第五至七屆中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會高級會員,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協會會員。30年代,茅以升在錢塘江大橋工程技術上的成就曾令國外同行對中國的橋梁建築工程師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漢長江大橋建設過程中,茅以升擔任由中外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解決了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中的14個難題。1979年應邀訪問卡利基—梅隆大學母校時,校長授予他「卓越校友」獎章,以表彰他對世界工程技術方面作出的貢獻。 1982年被美國國家科學院授予外籍院士稱號。1933年領導設計、修建杭州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橋。他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1959年擔任人民大會堂結構審查組組長,為這個歷史性的重大建築貢獻了自己的技術、經驗和智慧。茅以升是中國現代橋梁工程學的重要奠基人。作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餘年中當過五所學校的教授、兩個大學的校長、兩個學院的院長。他積極倡導科普教育,撰寫了《橋話》《中國石拱橋》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茅以升從小好學上進,善於獨立思考。他10歲那年,過端午節,家鄉舉行龍舟比賽,看比賽的人都站在文德橋上,由於人太多把橋壓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壓在茅以升心裡。他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結實的橋。從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橋,不管它是石橋還是木橋,他總是從橋面到橋柱看個夠。茅以升上學讀書後,從書本上看到有關橋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關橋的圖畫就剪貼起來,時間長了,足足積攢了厚厚的幾大本子。 茅以升中學畢業後,先考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系。1916年畢業後,由唐山路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清華學堂官費保送留美,成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報到。誰知該校注冊處主任傲慢地說:「中國唐山這個學校從來沒有聽說過,必須經過考試,合格後才能注冊」。經過考試後,茅以升的成績極佳,便給他注冊為橋梁專業研究生。從此以後,唐山路礦學堂畢業生保送到美國康奈爾大學讀研究生的,特許不再經過考試這一關了。茅以升於1917年獲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專業碩士學位,1919年獲美國加利基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橋梁力學第二應力》,這篇論文,在當時具有世界水平,因而榮獲加利基理工學院頒發的金質研究獎章。1919年12月,24歲的茅以升毅然回國,在交通大學唐山學校任教授。茅以升說:「回顧我的讀書生活,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橋,為我一生事業建造了堅實的橋墩。」茅以升學成回國後,先後任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教授,南京東南大學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學(現河海大學)校長,天津北洋工學院院長兼教授,江蘇省水利局局長,交通部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北方交通大學校長,河北理工大學名譽校長等職。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主持修建我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兼用的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他採用「射水法」、「沉箱法」、「浮遠法」等,解決了建橋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從此,茅以升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橋一起留在祖國各地。經過5年的努力,茅以升終於將現代化的錢塘江大橋建成。 9月26日,是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65周年紀念日。65年前的今天,以茅以升先生為首的我國現代橋梁工程先驅在錢塘江上建成了中國人自己設計和施工的第一座現代鋼鐵大橋,在中國橋梁工程史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錢塘江大橋開工於1934年。當時,浙贛鐵路正在興建,要與滬杭鐵路銜接,需在錢塘江上架設一座大橋。錢塘江乃著名險惡之江,水文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其水勢不僅受上游山洪暴發之影響,還受下游海潮漲落的制約,若遇台風襲擊,江面常逞洶涌翻騰之勢。錢塘江底的流沙厚達41米,變遷莫測,素有「錢塘江無底」之說。因此,民間有「錢塘江上架橋——辦不到」的諺語,工程技術界也認為在錢塘江上架橋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茅以升先生少年立志於橋梁事業,後又負笈美國,於康奈爾大學和卡利基理工學院專攻橋梁專業並獲博士學位。他看到祖國江河上的鋼鐵大橋均為外國人所建,頗為痛心,決心為中國人爭氣,架設中國人自己的大橋。於是迎難而上,慨然受命,自任橋工處處長,請同學羅英任總工程師,寢饋於斯,志在必得。 建橋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打樁。為了使橋基穩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個橋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樁,木樁立於石層之上。沙層又厚又硬,打輕了下不去,打重了斷樁。茅以升從澆花壺水把土沖出小洞中受到啟發,採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沖出深洞再打樁的「射水法」,使原來一晝夜只打1根樁,提高到可以打30根樁,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建橋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是水流湍急,難以施工。茅以升發明了「沉箱法」,將鋼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壓氣擠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業,使沉箱與木樁逐步結為一體。沉箱上再築橋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開始時,一隻沉箱,一會兒被江水沖向下游,一會兒被潮水頂到上游,上下亂竄。後來把3噸重的鐵錨改為10噸重,沉箱問題才得以解決。第三個困難是架設鋼梁。茅以升採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運法」,潮漲時用船將鋼梁運至兩墩之間,潮落時鋼梁便落在兩墩之上,省工省時,進度大大加快。 錢塘江大橋是一座經受了抗日戰火洗禮的橋。建橋末期,淞滬抗戰正緊,日軍飛機經常來轟炸。有一次,茅以升正在6號橋墩的沉箱里和幾個工程師及監工員商量問題,忽然沉箱里電燈全滅。原來因日軍飛機轟炸,工地關閉了所有的電燈。錢塘江橋冒著敵人的轟炸,終於於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 錢塘江大橋建成後,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傑出貢獻。建橋紀念碑的碑文記錄了這段悲壯的史實:「時值抗日戰爭爆發,在敵機轟炸下晝夜趕工,鐵路公路相繼通車。支援淞滬抗戰、搶運撤退物資車輛無算,候渡百姓,安全過江,數以數十萬計。當施工後期,知戰局不利,因在最難修復之橋墩上預留空孔,連同五孔鋼梁埋放炸葯,直至杭州不守,敵騎將臨,始斷然引爆,時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當時先生留下『不復原橋不丈夫』之誓言,自攜圖紙資料,輾轉後方。」為了阻斷敵人,茅以升受命炸斷了親手建造的大橋,這是何等悲壯的義舉。抗戰勝利後,茅以升實踐誓言,又主持修復了大橋。建橋、炸橋、復橋,茅以升先生始終其事,克盡厥責。 錢塘江大橋建成於抗日烽火之中,再生於和平建設之世。她不僅在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斗爭中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一頁,而且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使滬杭與浙贛兩條鐵路相連接,使錢塘江兩岸由天塹變通途。通車65年以來,她為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和當地經濟的繁榮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錢塘江大橋既是我國橋梁建築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國橋梁工程師的搖籃。茅以升先生把工地辦成學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參加工程實踐,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橋梁工程人才。我國一些重要橋梁工程,如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的一些負責人都曾經歷過錢塘江大橋建設的洗禮。 錢塘江大橋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展示了中華民族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茅以升先生為首的我國橋梁工程界的先驅在錢塘江大橋建設中所顯示出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敢為人先的科技創新精神,排除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永遠是鼓舞我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不懈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又接受修建我國第一座跨越長江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任務。1955年9月,大橋正式開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計劃提前一年零三個月。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舉行落成典禮。武漢長江大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桁梁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其中車行道寬18米;下層為鐵路橋,寬18米。正橋長1155.5米,連同兩端公路引橋,總長1670.4米。大橋將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銜接起來,成為我國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並把武漢三鎮聯成一體,確保了我國南北地區鐵路和公路網聯成一體。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會堂時,周恩來總理在審查工程設計時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簽名來保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對黨的工作極端負責,他對人民大會堂的結構設計作了全面審查核算,最後簽了名。 茅以升一生學橋、造橋、寫橋。他在中外報刊發表文章200餘篇。主持編寫了《中國古橋技術史》及《中國橋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種文本)。著有《錢塘江橋》、《武漢長江大橋》、《茅以升科普創作選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他自1954年起當選為一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1987年10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為我國和世界橋梁建築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89年11月12日病逝。

❸ 天津城市建設的速寫怎麼畫阿都沒有畫過,跪求畫法!!

速寫,最主要的就是抓住他的特點,
結構,概況。,
速寫是不要求細節的,
一定要抓住特點,
比例掌握好。

❹ 關於橋的資料與圖片

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燦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橋的類型,若以建橋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磚、竹、藤、鐵、鹽、冰橋等之別。
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也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但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竹橋和藤橋。主要見於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一般只用於河面較狹的河流上,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種索橋,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後來出現了竹索橋、竹浮橋和竹板橋等。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前者屬於索橋類,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後者屬於梁橋類,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在江西見一例。
鹽橋和冰橋。主要見於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前者主要見於青海鹽湖地區,後者主要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若以橋梁的結構及外觀形式分,則主要有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但這種木柱木樑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樑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灞橋等。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明,於是出現了石橋墩,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但由於石墩上的木樑不耐風雨侵蝕,於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保護橋身,此橋型(廊橋)後多見於南方,但最早都見於黃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樑或石板橋,構造方便,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後,在福建泉州地區十分盛行,創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樑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稱單跨梁橋;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便稱雙跨梁橋;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浮橋。又稱舟橋、浮航、浮桁,因其架設便易,常用於軍事目的,故也稱「戰橋」--一種用於數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於水上的)連鎖起來並列於水面,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以系纜。隋大業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隻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索橋。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稱:「窺不見底,影戰影栗。」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拱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出現較晚,但拱橋結構一經採用,便迅猛發展,成為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見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狀,又有五邊、半圓、尖拱、坦拱等之分。橋面一般鋪石板,橋邊做石欄桿。拱橋的形象最早見於東漢畫像磚上,是由伸臂木石樑橋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文獻記載見於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石拱橋的發券,明以後,尤其在清代,則盛行用整券,即「桶狀發券」。
此外,其它特種造型尚有飛閣和棧道、渠道橋和纖道橋,以及曲橋、魚沼飛梁和風水橋。
「飛閣」,又稱閣道、復道,即天橋。古代宮殿樓閣間的跨通道。《三輔黃圖》:「乃於宮(指漢末央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秦漢皇宮樓殿間聯以閣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稱復道。秦始皇築閣道由阿房宮通驪山,人行橋上,車行橋下,堪稱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棧道」,又稱棧閣、橋閣,單臂式木樑橋。在山區陡峭的地方,架木鋪成的道路。
「渠道橋」,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橋梁。也即在橋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於金代的山西洪洞縣惠遠橋。故今山西民間尚有「水上橋、橋上水」的俚語。「纖道橋」,一種為便於拉纖而建造的、與河流平行的帶狀長橋。多見於浙江境內的運河地區。有的長達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紹興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纖道橋,建於清同治年間,橋長380餘米,115個跨,橋面用三塊條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橋」,園林中特有的橋式,故也稱園林橋。橋與徑、廊均為園林中遊人賞景的通道。「景莫妙於曲」,故園林中橋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橋,以形成一條來回擺動,左顧右盼的折線,達到延長風景線,擴大景觀畫面的效果。曲橋一般由石板、欄板構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欄桿低矮,造成與水面似分非分、空間似隔非隔,尤有含蓄無盡之意。

❺ 吊橋示意圖

(1)從支點O作拉力作用線的垂線,從支點O到垂足的距離就是繩的拉力的力臂L;如圖所示; (2)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其作用點為重心P,由此可畫出重力的示意圖,如圖所示:

❻ 天津站到古文化街沿途的橋叫什麼

一,天津站前廣場出站正對的是解放橋,又叫法國橋,萬國橋,是一座開啟式鐵橋,天津的標志之一。
二,向西行第一座是大沽橋,一座雙拱吊橋,由大小不同的日,月雙拱吊起橋體,原址是廣場橋同廣場一同拆除,因是大沽路的起點而得名。
三,再向西是北安橋,這也是一座老橋,上下都有西方建築風格的裝飾,為海河游輪的通行曾原址提升。困連接河北區與福安大街而得名。
四,再下來是進步橋,一座漂亮的上拱吊橋,一個拱吊起左右兩個橋體,是在東浮橋原址上建成。由於在進步道上而得名。
五,最後一個是金湯橋,取固若金湯之意,老鐵橋,平津戰役會師處,現為玻璃橋面的步行觀光橋。

❼ 天津海河上的橋有哪些!

天津橋梁簡介

中國七大水系,幹流僅有七十多公里的海河,像一棵主幹不高卻枝杈繁茂的大樹,蔭及數省市。處在「九河下梢」的天津,也成為一座帶有濃厚「橋文化」色彩的城市。她和許多臨江河近水域的城市一樣,不同年代建造了大量各式各樣的橋梁。吊旋的解放橋、金剛橋,平轉的金湯橋,平拖的金華橋……建城歷史並不太長的天津,若沒有近代以來大量造型各異的開啟式鋼橋,她的「橋文化」歷史不會在全國享有令人矚目的地位。橋梁專家茅以升有一句話:「幾乎全國的開合橋都集中在天津」。

下面來給您詳細介紹
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經說過:「幾乎全國的開合橋都集中在天津,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種『特產』」。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是個多河道的城市。
萬國橋1926年建成(現解放橋)

天津河多、水多,橋梁也多。

天津早期的橋梁,大都是跨越小河和溝渠的小木橋或小石橋。

在天津,海河、南運河、子牙河、北運河等,流經市區的一些較大河流,早期都是依靠渡船,連接兩岸交通。

隨著漕運和鹽業的發展,天津日益繁榮。從清康熙末年到同治末年,在一些重要交通河口開始修建浮橋。

天津最早的浮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地點在現今的紅橋區西沽。當時,有這樣的記載——「制巨艦,貫以鐵索,排列水面為浮橋。從此行旅往來如履平地。」

歷史上,「浮梁馳渡」曾經是天津的八景之一。

天津城歷史上著名的浮橋有:鹽關浮橋、院門口浮橋、北大關浮橋、大紅橋浮橋、大夥巷浮橋等。

「地當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車。」到了清朝末年,天津已經成為中國北方繁忙的商貿中心。隨著城市的發展,浮橋已經不能滿足交通的需要,於是改建正式橋梁。清代光緒13年即1887年,天津的第一座鋼結構大橋建成。為了滿足河道通航的要求,這座橋的橋面高,縱向坡度陡,橋面高懸在空中,好象長虹凌空飛架,所以又有「虹橋」之稱。1924年,虹橋被洪水沖毀。為了通行,臨時在這里建了一座浮橋,叫做大紅浮橋。1933年開始在這里籌建新的大紅橋,四年以後大紅橋竣工。工程費用共計26萬元,資金由天津海關附加稅中提取。

清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天津第一座懸臂式開啟橋在直隸總督行館前的南運河上建成,取名金華橋。它替代了原來院門口的浮橋,老百姓俗稱這座橋為老鐵橋。

1917年,南運河改造時,又將其移建於北門外的北浮橋處,仍然稱為金華橋,這座橋也是我國最早的開啟式鋼橋。

1902年,在老龍頭火車站前修建了平移式的老龍頭開啟橋,它替代了原來的老龍頭浮橋。1926年,在老龍頭橋的旁邊又新建了一座懸臂式開啟橋。因為鋼橋當時處在各國租界地之內,所以被稱為萬國橋。以後,這座橋又先後被改稱為中正橋和解放橋。這座橋在籌建時,曾經有17家承包商投標,設計方案達31種,是當時中國開啟橋中工程最大的。花費白銀125萬兩,也是海河上造價最高的一座橋梁。

20世紀60年代中期,有關部門曾對這座橋進行開啟試驗,結果運轉良好。專家證實,天津的解放橋也是全中國舊鋼橋中唯一還能開啟的橋。

1903年建成的金剛橋,老百姓俗稱新鐵橋。由於橋面較窄,1924年在旁邊又另建一座新橋,新橋仍沿用金鋼橋的名稱,由美國施特勞斯公司設計並供應材料,中國大昌公司負責安裝。新建的金鋼橋是立轉開啟,形式很像古代護城河上的吊橋。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橋在當時還安裝了抗地震的設施。

20世紀初期,天津市的橋梁建設進入由浮橋、木橋改建為鋼橋的歷史性跨越。

1906年,由13條木船組成的東浮橋也改建成鋼橋,或許是因為鋼橋結實,固若金湯,因此取名「金湯橋」。它中孔作水平旋轉,成為啟閉式橋梁中的一個新品種。這座橋是由天津與奧地利、義大利租界領事署及電車公司合資修建的。

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分東西兩路在橋上會師,金湯橋又成為天津長夜破曉的象徵。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年來,天津市的橋梁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如果把天津海河以及流經天津的南、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上的橋梁數加在一起,總共有一百多座,這在全國大城市中是屈指可數的。一座座彩虹般的橋梁,構成了天津獨特的景觀。

1985年建成的海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最大的垂直提升式鋼結構跨河大橋。橋的總長度為903米,中孔跨度64米,為活動孔。在活動孔兩側建有45米高的提升鋼塔架,作為開啟通航道。大橋開啟時,凈寬60米、凈空高31米,比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都要高。

建成於1987年12月的永和大橋,是一座採用先進建橋技術修建的大型公路橋。它結構新穎,為鋼索斜拉懸掛的橋梁結構形式,因此也叫斜張橋。永和大橋全長510米,中孔主跨徑為260米,橋面寬14.5米,兩岸的門式塔柱高55.5米,共有44對鋼質纜索。

1988年,在日本舉行的「世界橋梁博覽會」上證實,在同類型的橋梁中,永和大橋的主跨度在亞洲是最大的。

在繁華的市區,在廣袤的原野,一座座現代化的橋梁巍峨起伏,強烈地表現出天津國際化大都市的英姿。

回眸歷史、展望未來,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橋與天津的水、天津的路;橋與天津人、與天津的經濟、天津的文化交織在一起,將演繹出更加雄壯的篇章。

1917年,南運河改造時,又將其移建於北門外的北浮橋處,仍然稱為金華橋,這座橋也是我國最早的開啟式鋼橋。

1902年,在老龍頭火車站前修建了平移式的老龍頭開啟橋,它替代了原來的老龍頭浮橋。1926年,在老龍頭橋的旁邊又新建了一座懸臂式開啟橋。因為鋼橋當時處在各國租界地之內,所以被稱為萬國橋。以後,這座橋又先後被改稱為中正橋和解放橋。

這座橋在籌建時,曾經有17家承包商投標,設計方案達31種,是當時中國開啟橋中工程最大的。花費白銀125萬兩,也是海河上造價最高的一座橋梁。

20世紀60年代中期,有關部門曾對這座橋進行開啟試驗,結果運轉良好。專家證實,天津的解放橋也是全中國舊鋼橋中唯一還能開啟的橋。

1903年建成的金剛橋,老百姓俗稱新鐵橋。由於橋面較窄,1924年在旁邊又另建一座新橋,新橋仍沿用金鋼橋的名稱,由美國施特勞斯公司設計並供應材料,中國大昌公司負責安裝。

新建的金鋼橋是立轉開啟,形式很像古代護城河上的吊橋。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橋在當時還安裝了抗地震的設施。

20世紀初期,天津市的橋梁建設進入由浮橋、木橋改建為鋼橋的歷史性跨越。

1906年,由13條木船組成的東浮橋也改建成鋼橋,或許是因為鋼橋結實,固若金湯,因此取名「金湯橋」。它中孔作水平旋轉,成為啟閉式橋梁中的一個新品種。這座橋是由天津與奧地利、義大利租界領事署及電車公司合資修建的。

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分東西兩路在橋上會師,金湯橋又成為天津長夜破曉的象徵。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年來,天津市的橋梁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如果把天津海河以及流經天津的南、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上的橋梁數加在一起,總共有一百多座,這在全國大城市中是屈指可數的。

一座座彩虹般的橋梁,構成了天津獨特的景觀。

1985年建成的海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最大的垂直提升式鋼結構跨河大橋。橋的總長度為903米,中孔跨度64米,為活動孔。在活動孔兩側建有45米高的提升鋼塔架,作為開啟通航道。大橋開啟時,凈寬60米、凈空高31米,比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都要高。

建成於1987年12月的永和大橋,是一座採用先進建橋技術修建的大型公路橋。它結構新穎,為鋼索斜拉懸掛的橋梁結構形式,因此也叫斜張橋。永和大橋全長510米,中孔主跨徑為260米,橋面寬14.5米,兩岸的門式塔柱高55.5米,共有44對鋼質纜索。

1988年,在日本舉行的「世界橋梁博覽會」上證實,在同類型的橋梁中,永和大橋的主跨度在亞洲是最大的。

在繁華的市區,在廣袤的原野,一座座現代化的橋梁巍峨起伏,強烈地表現出天津國際化大都市的英姿。

回眸歷史、展望未來,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橋與天津的水、天津的路;橋與天津人、與天津的經濟、天津的文化交織在一起,將演繹出更加雄壯的篇章。

有人說: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橋就有了詩意。天津是一座以『水文化』為依託的城市,橋對於每一個天津人來說,都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沿海河而建,水量豐富,渡口眾多。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本不便利的渡口逐漸被各種橋梁代替。

那麼,天津第一座橋是什麼時候架起來的呢?這還得從清雍正八年,也就是1730年說起。當時的天津,人口不斷增多,城區也逐步擴大,貿易的往來使修路架橋成為頭等大事。當時的五品官員孟周衍,籌集捐款,請人設計建造了天津的第一座橋。取名為:鹽關浮橋,又叫東浮橋或孟公橋。這是一座由13條大木船連接而成的浮橋。橋面上鋪設活動木板。因經費所限,當時修建的橋梁簡易粗糙。

直到1906年也就是光緒32年,天津有了有軌電車。因鋪設由東浮橋到老龍頭火車站的路軌,津海關道和奧、意租界領事署以及天津電車電燈公司,共同出資,將東浮橋拆除,改建為永久性的鋼梁鐵橋,取名「金湯橋」。寓意為固若金湯。

「金湯橋」全長76.4米,寬10.5米,分為三孔。這座橋的最大特點是一個開啟式橋梁,其中較大的孔徑為固定跨,兩孔為平轉式開啟跨,用電啟動。

開啟式又稱開合式。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曾在著文點評津城鐵橋,稱贊可開可合的橋是天津的特產。他在書中寫道:「合時橋上走車,開時橋下行船。一開一合,水陸兩便。這是一種經濟型的橋梁結構,當時在中國這種橋絕無僅有,在天津開了先河」。

「金湯橋」的建立,對周邊的商業往來起了很大的暢通作用。而確定金湯橋真正歷史意義的是1949年解放天津的時候,那幕激動人心的勝利會師。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性的決戰,打響了三大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在解放天津的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南北兩部於1949年1月15日在橋頭會師,使歷史悠久的天津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裡。所以人們又把金湯橋叫做會師橋。

金湯橋做為目前國內僅有的三跨平行開啟式鋼橋,經過近百年的使用,使橋梁局部構件已經嚴懲銹蝕損壞,成為名符其實的「危橋」。

金湯橋作為目前國內僅存的三跨平轉式開啟鋼橋,經過近百年的使用,橋梁局部構件已嚴重銹蝕損壞,成為危橋。為了保護歷史文物及更完整地保留該橋歷史價值,2004年5月10日金湯橋再次經過重修,這座具有近百年歷史、曾見證天津解放的鋼橋終於又重新恢復了原有的功能。

坐落在中山路南端、橫跨海河之上的金鋼橋,連接三岔河口兩岸,是目前天津市內重要的交通橋梁之一。金鋼橋是1903年直隸總督袁世凱為開辟河北的發展而決定修造的。當時還特聘了英、日、兩國工程師設計修建的。

金鋼橋全長76.2米,俗稱老橋,之所以取名「金鋼」,是「堅如金鋼」之意。由於不能負重,金剛橋最終在1922年不得不重建。新建成的大型鋼梁新橋在1924年春天竣工,位置在舊橋下游18米處,仍沿用舊稱「金鋼橋」。

從1924年建成至1996年,金鋼橋已走過了72年的歷程,並再次成為危橋,天津市政府決定改建。新的金鋼橋於1996年年底建成,為雙層拱橋,下層橋利用舊橋墩改建為三孔鋼與混凝土組合的箱梁橋。為了給大家留一個歷史的懷念,天津市在重建時特意在金鋼花園內修建了一個舊「金鋼橋」的模型,供遊人參觀。

解放橋建成於1902年,「年齡」和金剛橋相仿。在解放橋還沒有建造時,法國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游老龍頭車站附近(即現在的天津站),修建一座橋梁,當時被稱為老龍頭橋。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開始修建此橋,橋梁共分四孔,採用變高度的連續鋼桁架。由於城市交通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開始籌建新橋。1926年新萬國橋建成(即今解放橋),遂將舊橋拆除。

新建的萬國橋於1923年開工,1926年竣工。原定工程費用以100萬兩白銀為限。開工以後,造價大為提高,主橋增至152萬兩,拆除舊橋等增至39萬兩,共計190萬兩白銀,遂成為海河上造價最高的一座橋梁。性能良好至今通車無阻。解放後,萬國橋正式更名為解放橋,一直沿用至今。

緊鄰解放橋的是解放路。在這條街上,匯集著各國在華的銀行,如英國的麥加利銀行和匯豐銀行,美國的花旗銀行等,形成了當時中國的金融中心。這條街上的建築也獨具特色,即有氣勢雄偉的羅馬式建築,也有古樸的哥德式建築,它集近代建築大成於一地,被譽為近代建築展覽會。當時萬國橋的名字也正是從這里演繹而來。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解放橋得到了充分的保養和維護,並經過了多次修繕。解放橋這座百年鐵橋又展現出了新的風采。「沽水流霞」的景色,和與解放橋遙相呼應,又形成了天津的一大風景。

❽ 怎麼根據cad圖紙用revit建出吊橋的模型

根據cad電子版圖紙,用revit繪制吊橋模型的方法如下:
1、按照圖紙,分工協作,組建橋墩、梁板、橋面等BIM專業小組,制定統一的BIM標准,比如命名標准等。
2、先繪制標准段吊橋族,標准段可以復制後,重復利用,不同之處,進行修改,可以提高繪制的效率和速度。
3、繪制構件的方法一般有點畫法、矩形畫法、直線畫法等。
4、進行各專業的BIM成果整合,根據BIM需求實施BIM的相關應用:
(1)BIM模型的分析應用:其中包括碰撞檢查、施工等模擬模擬能力。
(2)BIM模型的管理控制應用:進度工期控制、造價控制、質量管理、安全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物資管理、三維交底等管理控制等工程管理控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