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大野戰軍
第一野戰軍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它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組編野戰軍的指示,1946 年4月,陝甘寧晉綏邊防軍整編為5 個野戰旅,王世泰任司令員;晉綏軍區組成下轄4個野戰旅的晉綏野戰軍 ,賀龍任司令員 、李井泉任政治委員。1947年3月 ,上述兩支部隊成立西北兵團,同年 7月,定名為西北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一 、第二、第三縱隊、新編第4旅、教導旅等 。至同年10 月,又新組編第四、第六縱隊。948年7月,相繼又成立第七、第八縱隊。1949 年2月,西北野戰軍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所屬各縱隊依次改編為第一 、第二 、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軍。同年 4月,中央軍委決定將第十八兵團( 轄第六十 、第六十一 、第六十二軍)、第十九兵團(轄第六十三、第六十、第六十五軍 )撥歸第一野戰軍建制。同年10月,第一野戰軍將原轄的 6個軍改編為2 個兵團:第一兵團( 轄第一、第二、第七軍 );第二兵團(轄第三、第四、第六軍)。1947年3月,國民黨軍23萬人,向西北野戰軍只有 2 萬多人駐守的西北地區發動進攻。西北野戰軍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英勇作戰,連續取得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沙家店等戰役、戰斗的勝利;1948 年2月,先後又取得宜川、陝中等戰役的勝利,於4月收復延安;同年8~11月,相繼進行了澄郃、荔北戰役和冬季攻勢 ;1949 年7 ~ 12 月,進行扶(風)眉(縣)、蘭州、寧夏等戰役,並進軍新疆,解放了西北全境;同時以一部分兵力配合第二野戰軍進行西南戰役和以後的向西藏進軍。第一野戰軍經過兩年半艱苦戰斗,共殲滅國民黨軍51萬餘人,俘將級軍官 197人,在戰斗中,第一野戰軍官兵犧牲 1.8萬人,其中團以上幹部50人。第一野戰軍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野戰軍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它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及地方部隊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組編野戰軍的指示 ,
1945年冬,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整編為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轄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等5個縱隊。1946年6月底,以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的第三、第六、第七縱隊和冀魯豫軍區主力一部,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1948 年5月,改稱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1949 年2月,中原野戰軍編為第二野戰軍,轄第三、第四、第五 3個兵團。第三兵團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軍;第四兵團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軍;第五兵團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軍。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1945年9~11月,先後取得了上黨、邯鄲戰役的勝利;1946年 7月~1947 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又取得破擊隴海路和定陶、鄄城、晉南、豫北等戰役的勝利;1947年6月30日~1948年10月,又取得魯南戰役勝利,隨即挺進大別山,進軍豫西,與華北野戰軍密切協同,縱橫馳騁於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的廣大地區,殲滅大量國民黨軍;1948年11月~ 1949年1月,與華東野戰軍一起,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巨大勝利,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華東和中原地區 。1949年4月 ,第二野戰軍與第三野戰軍、第四野戰軍並肩發起了渡江戰役,突破了西起湖口 ,東至江陰的國民黨長江防線,解放了南昌等城市和皖、贛 、浙、閩廣大地區。1949年11月~1950 年4月,在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主力部隊協同下,進行西南戰役,解放了四川、貴州、雲南、西康;隨後,又抽調一部分主力部隊進軍西藏,促使和平解放了西藏。解放戰爭時期,第二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00餘萬人,其中投誠、俘虜 160 余萬人 。在戰斗中,第二野戰軍官兵犧牲 3.7 萬餘人 ,其中團以上幹部200人 。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三野戰軍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它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在華中的新四軍大部和山東的八路軍一部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的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組編野戰軍的指示,1945 年10月,由進到山東的新四軍主力和留在山東的八路軍主力,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1946 年 1月,改稱山
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黎玉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一、第二縱隊和第7、第8師;1945年11月,留在華中解放區的新四軍組成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下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縱隊。1947年初,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轄第一 、第二 、第三、第四 、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二縱隊。1949 年1月15日,華東野戰軍改稱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4個兵團 :第七兵團轄第二十一、第二十二、二十三 、第三十五軍 ;第八兵團轄第二十四 、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三十四軍;第九兵團轄第二十、第二十七、第三十、第三十三軍;第十兵團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
十一軍。另1個特種兵縱隊。 從1946 年6月以後,華東野戰軍取得了蘇中、宿北、魯
南、萊蕪、孟良崮戰役的勝利;1947 年8月,主力挺進魯西南,進軍豫皖蘇,與晉冀魯豫野戰軍密切協同,縱橫馳騁長、淮河、黃河、漢水之間的廣大地區,殲滅大量國民黨軍;內線作戰部隊在此期間,也取得了膠東、濰縣、兗州等戰役的勝利;1948 年9月,主力部隊先後取得了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的巨大勝利 , 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華東和中原地區 。1949 年4月,與第二野戰軍並肩發起渡江戰役,突破了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國民黨長江防線,解放了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接著 ,進軍福建 。至1949年10月 ,全部解放華東大陸及其沿海大部島嶼。解放戰爭時期,第三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45萬餘人 ,在戰斗中 ,第三野戰軍官兵犧牲11萬多人,其中團以上幹部195人 。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四野戰軍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它是以抗日戰爭轉入反攻後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的。日本投降後,中共中央於1945 年9月19日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大批中央領導率 2 萬名幹部進入東北,並成立了東北局。接著,山東軍區機關及所屬第1、第2、第3、第5、第6、第7師等約5萬餘人,新四軍第3師轄4個旅3萬餘人,加上陝甘寧、冀東及其他各解放區抽調部隊共10萬人,推進東北。同年10月31日,成立了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 年1月,改為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至同年10月,部隊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5個縱隊又4個獨立師(旅),並建立了10個炮兵團及戰車、高射炮兵大隊等特種兵 。1948 年 1 月 ,東北民主聯軍改稱為東北人民解放軍,又先後新成立了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縱隊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組編野戰軍的指示,同年8月,北人民解放軍 整編為東北野戰軍 , 轄第一 、第二兵團 。1949年春,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 ,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下轄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4個兵團 :第十二兵團轄第四十 、第四十五、第四十六軍 ;第十三兵團轄第三十八、第四十七、第四十九軍;第十四兵團轄第三十九、第四十一、第四十二軍;第十五兵團轄第四十三、第四十四 、第四十八軍及兩廣縱隊;1 個特種兵司令部(轄炮兵、裝甲兵、工兵部隊及1個鐵道兵縱隊)。1946 年10月~1947 年10月 ,東北民主聯軍進行了新開嶺 、臨江等戰役。1947 年5月後,連續取得了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的勝利 ,迫使東北地區國民黨軍收縮於長春、沈陽和錦州3個地區。1948年9~11月,東北野戰軍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巨大勝利,解放了東北全境;隨即進入山海關,同華北野戰軍一起,於1948年12月~1949 年1月,取得了平津戰役的巨大勝利 ,解放了北平、天津等城市。1949 年5月,第四野戰軍從武漢以東團風到武穴間強渡長江,解放了武漢。
同年 6 月以後 ,在第二野戰軍配合下 ,進行了衡陽 、廣東、廣西等戰役,到同年12月底,全部解放中南大陸,並配合進行了西南戰役。1950年5月1日解放了海南島。解放戰爭時期,第四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 180 余萬人。在戰斗中,第四野戰軍官兵犧牲6萬人,其中團以上幹部178人。為中國人民解 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解放軍四大野戰軍所屬部隊排行榜最近軍委又在裁軍,不知道這一輪後還能有多少英雄部隊能倖存下來,不管是倖存的還是裁減的,都是我們解放軍的精華,都是戰爭年代涌現無數烈士和英雄,戰功彪炳的部隊。我寫下此文,紀念那些犧牲的烈士,紀念那些偉大的英雄,紀念我們英雄的部隊!
⑵ 解放戰爭期間,四大野戰軍各有哪些戰績
同意樓上 ,
共產黨犧牲的還好,算個烈士.國民黨最慘了,抗日戰爭中好不容易活過來,在內戰中死去家人還將為之感到恥辱。
⑶ 有哪些野戰軍
194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下達了《關於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將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將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將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將原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將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編為「華北野戰軍」,受毛澤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在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形成了五大野戰軍:「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華野」。
第一野戰軍有彭德懷、王震、楊得志、許光達、賀炳炎、彭紹輝、郭鵬、余秋里、羅元發、鄭維山等著名虎將。
第二野戰軍有劉伯承、陳賡、楊勇、陳錫聯、王近山、杜義德、周希漢、王秉璋、曾紹山、秦基偉等著名將領。
第三野戰軍有陳毅、粟裕、皮定均、陳士榘、宋時輪、許世友、王建安、韋國清、成鈞、陶勇等著名將帥。
第四野戰軍有林彪、羅榮桓、蕭勁光、黃克誠、鄧華、譚政、劉亞樓、李天佑、陳伯鈞、洪學智等一批 「猛將」、「怪才」。
華北野戰軍有聶榮臻、徐向前、羅瑞卿、蕭克、楊得志、楊勇、楊成武、蘇振華、耿飆、胡耀邦等一個個聲震中外的著名將帥,都曾在這支部隊中戰斗過。
【相關鏈接】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西北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中原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http://wmj007.blog.china.com/200701/150287.html
⑷ 遼沈、平津兩大戰役主力是四野吧怎麼成一野了
遼沈戰役是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為主要領導的第四野戰軍為主力的參戰部隊,分打錦州,困長春、圍四平、攻塔山、占沈陽等多次局部重要戰役來實現的戰役總合,統稱為遼沈戰役。第一野戰軍和其他野戰軍屬於配合部隊,但也牽制了國民黨當時部署在華北、中原地區的主要兵力,起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控制戰略全局的主要作用!平津戰役是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和第一野戰軍華北軍區聶榮臻司令員所部,共同組成的「平津戰役總前委」由林彪為總前委書記(聶榮臻原為林彪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部下,即:八路軍129師的副師長,羅榮桓當時為師政委,三人原來就是老搭檔)分「和解北平方式」、圍打天津方式、全殲傅作義嫡系35軍等方式,解決的華北戰役,後改為「平津戰役」,加之,淮海戰役等系列戰役的勝利,奠定了新中國的早期成立!因此,第四野戰軍功不可沒,軍事奇才---林彪對建立新中國還是有重要貢獻的......
⑸ 四野的前身是哪些部隊組成的
四野,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是由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後進軍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各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逐步發展起來的。 締造者是林彪、羅榮桓。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隨即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進入東北,會同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作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援助下,向東北大舉運兵,企圖消滅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獨占東北。為打破國民黨的企圖,中共中央依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一批部隊和幹部挺進東北,會同東北原有部隊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先後調進東北的部隊有:八路軍山東軍區直屬隊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師,第5師一部,魯中、濱海、膠東、渤海等軍區主力部隊各一部,共6萬餘人;新四軍第3師(轄第7、第8、第10旅,獨立旅)3萬餘人;陝甘寧邊區第359旅、警備第1旅、教導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兵學校等萬餘人;晉綏、冀中、冀魯豫各1個團。以上連同先期進入的冀熱遼部隊一部共11萬餘人。同時,延安及各解放區的黨政軍幹部約2萬人,也陸續進入東北。10月31日,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運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隊到達東北後,一面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一面著手發動群眾,清剿土匪,組織和發展武裝。到年底陸續成立了錦熱、遼寧、遼東、遼西、遼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個軍區,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兵力發展到27萬人。
1945年1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東北民主聯軍把工作重心轉向距離國民黨占據的大中城市較遠的城市和鄉村,以師(旅)為單位開始有重點地分散到東北各地,發動群眾,清剿殘余偽軍和土匪,建立根據地。到1946年3月,全區殲滅土匪7萬餘人。在這期間,對部隊初步進行了整編,將原來劃分的軍區先後合並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二級軍區,實行新老部隊合編,以主力的大部劃歸各軍區指揮,重新調整了各省軍區和軍分區,抽調少數主力部隊充實地方武裝。後因情況變化,東北民主聯軍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進行了為時1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殲敵萬餘人,打擊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氣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的談判。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對東北的斗爭方針和中共中央東北局《關於東北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決議》(「七·七決議」)精神,決定利用國民革命軍戰線延長、兵力分散、暫難繼續大舉進攻的時機,進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殘余偽軍和土匪,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同時,加緊部隊的整頓和建設。8月至10月間,先後以山東第1、第2師及原濱海支隊為基礎擴編為第7縱隊,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以華中第3師(欠第7旅)組成第2縱隊;以山東第7師及華中第3師第7旅組成第6縱隊。以上連同前已編成的第3、第4縱隊,陝甘寧第359旅和南滿獨立第1、第2、第3師,全區共有野戰軍5個縱隊、1個旅、3個獨立師,約12萬餘人。為加強以炮兵為重點的特種兵建設,至1947年3月,建立了9個炮兵團,27個營,120個連,1個戰車大隊,1個高射炮大隊,並以東北炮兵學校為基礎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發展起來的騎兵部隊,組成10個騎兵團和1個騎兵支隊;成立了護路軍司令部,將原分散各地護路部隊3400餘人,統一整編為7個團,以維護和保證鐵路交通的順暢。此外,還分別成立了東北軍政大學、東北醫科大學和炮兵、工兵、測繪、通信、軍需、汽車、航空、外國語等各種專業學校,有計劃地訓練各種人才,以供部隊發展和作戰的需要。
為打破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進攻計劃,1946 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東北民主聯軍舉行新開嶺戰役,在遼寧寬甸西北地區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接著,又集中南北滿主力進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殲滅國民黨軍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進攻轉為防禦,東北解放區也得到了鞏固和擴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軍區之冀熱遼軍區及所屬部隊共8萬餘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兵力達46萬人。
⑹ 我國解放戰爭中時期的三大戰役名稱,四大野戰軍名以及司令員分別是那些將領
遼寧-沈陽(遼沈戰役)
北平-天津(平津戰役)
淮陰-海州(淮海戰役)
西北野戰軍(西野、一野)
彭德懷司令
甘泗淇政委
閻揆要參謀長
下轄8個軍15.5萬人
王震、許光達等隸屬西野
中原野戰軍(中野、二野)
劉伯承司令
鄧小平政委
陳賡、王樹聲等隸屬中野
華東野戰軍(華野、三野)
陳毅司令
粟裕、許世友等隸屬華野
東北野戰軍(東野、四野)
林彪司令
羅榮桓政委
劉亞樓參謀長
譚政、蕭勁光等隸屬東野
按開國將帥的等級來說,東野的人才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