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運河酒業質量如何
擴展閱讀
廈門什麼車可以載人 2025-05-15 06:46:20
坐地鐵進廈門北站如何進 2025-05-15 06:25:34
福州武夷燒鵝在哪裡 2025-05-15 06:24:58

天津運河酒業質量如何

發布時間: 2022-08-04 00:10:34

A. 山東運河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38度運河濃香型白酒多少錢一瓶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6

B. 天津市運河兩岸是不能建大型商業項目嗎

可以,目前已經有這個規劃。
西青區在運河邊規劃建設華僑城運河水街。近日項目建設傳來新進展,項目位置披露,西青區中北鎮、東萬卉路與卉錦路、御河道交口預計竣工時間確定,2021年11月27日。
天津華僑城運河水街文旅項目開始施工,總工期782天,預計2021年11月27日竣工。
該項目地處中北鎮核心商圈,是華僑城在津打造的首個親水性商業街區。佔地面積5.8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32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18億元,主要建設商業及酒店。
作為運河文化發展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青區政府堅持「文化是靈魂,業態是核心,親水是特色,建築是亮點」的發展理念,對大運河西青段實施整體規劃建設,以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為軸心,以「天津文化旅遊新典範、現代化城市新中心」為目標,
以「一軸多片區」進行總體規劃,涵蓋西營門、中北鎮、楊柳青、辛口鎮等多版塊,開創文旅產業新紀元,讓百姓共享大運河文化帶來的美好生活。
今年3月,西青區區長白鳳祥在做客天津新聞廣播《區長訪談——2019怎麼干》特別節目時介紹,運河水街充分將水景、燈光、建築風格、人文商業,有機疊加,讓人在休閑社交、歷史溯源的同時,一覽運河之美。街區內集合主題特色餐飲、休閑社交、家庭親子、文化創意為一體,圍繞華僑城特有的文化旅遊資源優勢,打造津門消費打卡目的地。
同時,街區還具備影視文化拍攝基功能。該項目周邊地鐵公交形成立體公交體系,四通八達。

C. 淮北隋唐大運河酒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淮北隋唐大運河酒業有限公司於2016年01月07日在淮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謝偉,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生產與銷售白酒、紅酒、米酒、保健酒、飲料(茶飲料類)等。
法定代表人:謝偉
成立時間:2016-01-07
注冊資本:1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60000015185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淮北市相山區人民路北側BA-5幢205室

D. 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如何讓它更加熠熠生輝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將大運河建成美麗的綠色生態帶,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態產品的需求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為改善大運河沿線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文化傳承融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疏浚,全線通水。古大運河再次泄洪,可以改善運河兩岸的生態環境,讓城市更宜居;也可以促進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讓它們更加繁榮。

天津市靜海區九選閘樞紐南運河水閘於當日開閘,來自南方的水通過南運河與天津本地水匯合。至此,京杭大運河全面被淹。很多人可能不明白改善水源的條件是什麼。事實上,京杭大運河被淹沒後,那麼就不會有積水,這樣可以更好地將水輸送到沿海地區。同時,京杭大運河的供水也可以改善周邊的生態系統。

E. 有沒有與天津這座城市有關的酒的傳說啊

直沽酒與天津衛的由來

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
金滅遼後於1153年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燕京為中都。由於漕運與鹽業的不斷發展,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一帶日益興盛。金代末年,為保障中都及漕鹽儲運的安全,約在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河口建立了「直沽寨」。因此「直沽」二字是天津城市發展過程中最早的名稱,直沽寨則是天津最早的建置。

據史料記載,天津白酒釀造業早在元代初期(元至元十九年1282)試行漕運(南糧北調),糧船從江蘇太倉劉家河啟碇,飄洋過海,從大沽口進入大直沽,再改換內河糧船,往運河運到大都(今北京)。大直沽則是由南而北長途販運糧食的重要港口。元代《接運海糧官去思碑》刻著這樣的字句:「直沽素無佳釀,海舟有貨東陽之名酒者。」這就說明早在元代初期天津已能造酒了,只是酒造的不夠好而已。但大直沽是北方造酒的最早地區卻是無可非議的事。當時叫「燒酒」,釀制的高粱酒叫白乾燒酒。歷史上由元到明,都是靠南糧北調供應軍需民食,因此北方各地歷來嚴禁用糧食造酒,大直沽則因距離運糧聚散地最近,因此燒酒作坊在不生不滅中一直延續下來。 明朝初期,燕王朱棣為了奪取皇位,率兵在三岔河口渡河南下,兵發滄州取得了勝利。於是將當時渡河的海津鎮命名為「天津」。意思是此處是天子之津梁,天子經過的渡口。永樂二年(1404)在三岔河口西岸築城設衛,這才有了天津衛。朱棣當了皇帝後,定都北京,而北京的糧食仍靠南方供給,三岔河口的漕運就顯示了它無窮的魅力。當時政治、經濟形勢穩定發展,史稱「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之盛世。作為海河五大支流匯合處的天津衛,對我國北方經濟繁榮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百業俱興中,釀酒業方興未艾,「御河之水」成為釀酒業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天津衛」號稱「七十二沽」,其中,大直沽不僅成為漕糧轉運碼頭和商品集散地,而且是天津經濟、政治、貿易、文化等中心,引得達官貴人,一方富賈,風流雅士,文人墨客雲集在此。「海流千派合,舟楫萬方通」(明代曾棨《過直沽》)。好一派「萬年壯麗留畿甸,千里清香上御廚。」的壯觀情景。

《天津詩鈔》見朱竹垞(彜尊)所纂《明詩綜》載無名氏(《天津縣志》作徐公)《直沽棹歌》三首。其一曰:「天妃廟對直沽開,津鼓連船柳下催。釀酒未終舟子報,柁(舵)樓黃蝶早飛來。」意思是說,天妃廟所對的大直沽地方,漕船在柳下河邊都擠滿了,還沒等新酒釀好,舟人就以黃蝶飛至卜得神仙要來吃酒。看,連神仙都等不及了,可見直沽酒的誘惑力有多大。
清朝的詩酒文化

清康熙、乾隆二帝均巡幸過西沽。乾隆皇帝一共來天津10次,一般路線是順北運河到達三岔河口,進入海河(或南下南運河)。作為海運和漕運的必經之處,乾隆皇帝深感此地位置極其重要,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在此地專門修建有「皇船塢」,作為龍船停靠維修場所。
乾隆十三年(1748年)2月初,年僅38歲的乾隆皇帝攜帶孝賢皇後,由北京順運河南下。二月初四離開通州,來到天津,受到隆重接待。乾隆皇帝乘坐的龍船名「安福艫」,長九丈三尺、寬一丈九尺;孝賢皇後乘船名「翔鳳艇」,長八丈四尺、寬一丈六尺,後面是一支龐大的宮廷船隊。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暮春時節來到天津,《續天津縣志》記載:天津連續遭遇水災,乾隆皇帝下旨安排救災事宜。又親自來到北運河,查災情,勘堤防。並親筆賦就了御筆詩兩首,這就是流傳後世的《西沽二首》。詩雲:「西沽三水匯流處,南北運河清貫中。徒時堤防寧有是,要當善道備宜通。」「郡城清曉返巡鑾,逶迤西沽策馬觀。行過煙村大堤接,御舟早已候河干。」返京時,大批送行的官民沿河歌舞歡呼。這個熱烈場面連乾隆皇帝也被感動了,他寫詩:「安撫御艫溯海河,夾堤十里備笙歌。迫因希澤方愁己,一任排當懶聽他。」詩中「十里笙歌」是指海河兩岸經三岔河口一直到北運河,大批歡送的官民歌舞歡呼。三岔河口地區與乾隆皇帝有「不解之緣」,史料頗為豐富,乾隆皇帝首次來天津時正值「年富力強」,第十次來津時,已經白發蒼蒼84歲高齡。
由於直沽白酒以小麥、大麥和豌豆制曲,高粱為主要原料,在「粟貴生齒繁」、「貧者難糊口」(見崔旭詩:《燒酒》),特別是軍需民用無不仰給於江南的時代,用糧造酒不僅遭到貧者反對,亦為官府禁止。因此,山東平原人、清乾隆甲戌(1754年)翰林董元度在《天津雜詩》中仍稱「河豚入市思拚命,滄酒盈樽不遺愁」,而不見直沽酒的蹤影。
清乾嘉詩人唐芝九《各色酒》中,才給直沽酒以全新評價:「茵陳玫瑰五加皮,酒性都從葯性移,還是高糧滋味厚,寒宵斟酌最相宜。」高糧就是高粱白乾酒。天津的「直沽老白乾」已被詩人所承認了。更後,詩人崔旭在《津門百詠》中更說得直接了當:「名酒同稱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隨著時間的推移,酒量越流越涌,酒香越飄越遠。《天津志略》載稱:「天津燒鍋最盛時多達二十七家,大直沽竟佔十六家。」又說:「天津酒業尚稱發達,大直沽一帶尤為最富之區,所制白乾酒質高味醇,世稱佳釀。」
走出國門

此後,大直沽白酒不僅站住了,而且隨著歲月的推移,酒量越流越涌,酒香越飄越遠。除在本地銷售外,還依靠汕頭幫、福建幫、廣東幫、上海幫運銷各地。鑒於直沽高粱酒質優價廉,便爭先來大直沽聘請釀酒技師為他們建造酒廠。如廈門商人聘請了富有釀酒經驗的技師劉金凱,在廈門開設了晉源酒廠,專門從事生產白酒;另一位釀酒經驗豐富的周洪有,受聘到新加坡鄭綿友酒行;還有一位經營酒業的李鳳桂,受聘到新加坡乾源酒行。隨後,義聚永的經理來到香港和新加坡,拜會當地華僑的知名人士,聽取他們品酒的意見,大作宣傳。大直沽白酒從此走出國門,香飄萬里。後又相繼打進美國的舊金山、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一位法籍華人提供的資料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校級軍官在負傷養傷時,才配給一杯『直沽老白乾'飲用」。因為直沽高粱酒在國際市場上頗具名聲,銷路廣、獲利豐,引起日本人的嫉妒。他們想用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奪走我們的市場,但是他們又不會做高粱酒,本國又不出產高粱,於是他們一方面從中國的東北進口高粱,另一方面到中國來請制酒師傅。日本人請來請去請到了大直沽,請出大師傅崔秀嶺,二師傅崔鴻禧,帶領趙玉元、翟玉山、李恩起、張雙喜、尚青侶等7人,簽訂三年合同,去神戶傳授制酒技術,並實際釀造。這些人在日本幹了六年才回國,這事大約是在1914年至1920年左右。

痛心的是大直沽白酒在發展中受到極大的挫折。先是軍閥混戰,使生產調敝,市場購買力下降影響了酒的生意;後是日本侵略軍的侵佔,糧食奇缺,造酒相當困難。大部分在八年抗戰期間倒閉;再後是抗戰勝利,國民黨官員腐敗無能,物價飛漲而又洋酒大量傾銷,大直沽白酒已是奄奄一息,瀕臨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