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新客站在什麼地方
擴展閱讀
北京哪裡有韓妝專櫃 2025-05-14 19:31:20
福州適合溜娃去哪裡玩 2025-05-14 19:24:12
福州哪裡有賣廢舊電視的 2025-05-14 19:23:27

天津新客站在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 2022-08-04 14:17:43

Ⅰ 天津站站台是怎麼分布的

613、680到B站台,621到A站台。推薦坐621或680。A的意思是始發車,在側廣場。

BC的意思是過路車,在南廣場地下隧道,BC之間的區別是上下行。680有B也有C,但是613的缺點是沒有C,只能單向到天津站。

Ⅱ 聽說天津站改了!誰知道天津新火車站現在在哪裡

天津臨時客站位置臨時客站位於河東區東興路東興立交橋一側,由河東方向前往,不用上橋即可到站,由河西方向過來則需過橋才能進站。臨時客站由原某商業局倉庫改建,在原花鳥魚蟲市場縱深方向,毗鄰登發裝飾城和南方燈具城,與白金宮大酒店相對 T182/T183次特快列車是從漢口--哈爾濱 從2007年1月15日凌晨開始T182/T183次特快列車將在天津的臨時火車站停靠(天津市河東區東興立交橋東側的月牙河火車站) ) 列車到達天津的臨時火車站時間是:早上06:33分 從天津的臨時火車站發車的時間是:凌晨06:41分 原來T182/T183次特快列車到達天津站(東站)的時間是早上的06:29分,現在到達天津新的列車臨時車站的時間比原來晚4分鍾) 原來T182/T183次特快列車列車從天津站(東站)發車的時間是早上的06:37分,現在從天津新的列車臨時車站發車的時間比原來晚4分鍾) 從天津火車臨時站下火車後在臨時站周圍有許多的公交車如:30路.47路.48路.666路.856路.862路.912路,8路,7路,5路,24路,97路,836路,621路 5路由丁字沽至月牙河火車站,延長路段為:和平路、北安橋、勝利路、新開路、成林路、紅星路、津濱道輔道進月牙河公交站;從月牙河公交站發出車輛行走泰昌路、津濱大道、紅星路。延長路段中途增設:第一醫院、新貨場、昌海公寓、陳家溝子、新開路、李地大街、李公樓、華北醫院、天津工業大學、東風立交橋、泰興南路、東興立交橋站。 7路由北站至月牙河火車站,延長路段為:新開路、成林路、紅星路、津濱大道輔道進月牙河公交站。延長路段增設:天津工業大學、東風立交橋、泰興南路、東興立交橋站。 8路由體育中心至月牙河火車站,延長路段為:北安橋、勝利路、新開路、成林路、紅星路、津濱大道輔道進月牙河公交站。延長路段增設:第一醫院、新貨場、昌海公寓、陳家溝子、新開路、李地大街、李公樓、華北醫院、天津工業大學、東風立交橋、泰興南路、東興立交橋站。 24路由西站至月牙河火車站,延長路段為:興安路、廣場橋(大沽橋)、海河東路、六緯路、八經路、八緯路、十三經路、津塘路、東風地道、紅星路、津濱大道輔道進月牙河公交站,延長路段增設:天津站、七經路、八經路、十二經路、長城公寓、十四經路、十五經路、東風地道、泰興南路、東興立交橋(返回火車站方向在五經路增設大沽橋站)。 97路由雙水道至月牙河火車站,延長路段為:解放路、奉化道、大直沽三號路、津塘路、東興路、津濱大道、津濱大道輔道進月牙河公交站;從月牙河公交站發出車輛行走泰昌路、津濱大道。延長路段增設:小劉庄、福建路、怡安文泉公寓、河東體育場、大橋道、中山門二號路、月牙河車站。

Ⅲ 京津城際鐵路天津站的具體位置

天津站簡介
天津站位於天津城市中心,地處天津市和平、河東與河北三區交界處,坐落在天津市中心的海河之濱,是天津市最主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天津站站址在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郵政編碼300010。天津站原稱老龍頭車站、天津北站,天津西站建成後,改稱天津東站。
天津站始建於1886年,1888年10月通車運營。1892年在車站西約500米處另設客運站,當時稱老龍頭車站。是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車站。1900年,車站毀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戰火之中。戰後重建了車站。1949年改為天津站。天津站於1988年重建,是將舊稱老龍頭車站拆掉以後改建、擴建而成的。2007年開始再度進行改擴建,於2008年8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天津站是地處京山線、津浦線和京九線(聯絡線)三大幹線天津樞紐上的重要客、貨、運車站,也是天津市主體客、貨運輸站。也是全國大編組站之一。是天津市最大的鐵路客、貨運輸車站。天津站離北京站137公里,離哈爾濱站1275公里,隸屬北京鐵路局下轄天津鐵路分局管轄。現為特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發到;辦理整車承運前保管;不辦理危險貨物發到。
天津站歷史
1877年,為了供應北洋海軍、輪船招商局、天津機械局(兵工廠)需用的煤炭,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下令,成立開平煤礦公司。為了把煤運到最近的海口,煤礦公司請求修建一條唐山到北塘的鐵路,然而遭到清政府的反對。開平煤礦公司只好申請把鐵路線縮短,僅修唐山到胥各庄(今豐南)一段。從胥各庄到閻庄(今寧河附近)則開掘運河,連接已有的薊運河,通至北塘海口。這個可笑又無奈的請求總算勉強被通過。1880年10月中國第一條鐵路——唐山礦井到胥各庄的鐵路正式開工,全長9.67公里,1881年11月8日通車,命名「唐胥鐵路」。1887年(光緒十三年)唐胥鐵路延修至蘆台,到1888年經塘沽修到了天津,全長130公里,命名為「津唐鐵路」。
據史料記載:津唐鐵路正線為單線運行,鋼軌採用每米24公斤輕軌(站線為18公斤),其軌距採用了世界「標准軌距」即兩軌間的距離為1.435米。天津火車站初建時站線為兩股(後擴建為九股,俗稱「下九股」)、「月台」(站台)一處、簡陋公事房數間。
1888年(光緒十四年八月)天津火車站先建在海河東岸的旺道庄。車站運營之初的運轉、貨運和客運等部分同設於老龍頭貨場內。1892年(光緒十八年)在旺道庄西側「半里許」(該站西約500餘米),在季家樓、火神廟兩村附近(即1987年天津站改建前址)又興建了新設客運站,包括花車房、機車房、候車房、公事房、站台等建築。這就是俗稱的「老龍頭車站」。移址後的車站,因地處海河東岸「老龍頭」地區(即原「馬家口」至「老龍頭渡口」今廣場橋至解放橋下游一帶)故俗稱「老龍頭」火車站;奠定了天津作為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後來成了京山與津浦兩大鐵路干線的交匯點。
1900年「庚子兵變」(光緒二十六年)車站被毀,1902年原址重建了更加完善的車站,命名為「天津紫站」,並在車站廣場中央構築「老龍頭」紀念碑一座(後拆除)。1911年,「天津紫站」更名為「天津東站」。為組織國際聯運業務,在第一站台裝設了上下行共用,進、出站信號機,並於1930年10月10日在第一站台(國際站台)成功地開出了第一列國際列車。
在「老龍頭」車站曾見證過兩次中國人民反擊外國侵軍的場面。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時,在車站第一月台上,義和團阻擊了英國海軍中將百摩爾率領的4列北上軍車。在反擊沙俄軍佔領老龍頭車站的戰斗中,義和團首領張德成、曹福田各率軍團,還有「紅燈照」和清軍董福祥部隊一起,猛攻沙俄侵略軍。坐落在三岔河口的水師營炮台也炮擊老龍頭車站敵軍,打得侵略者在站房上「皆掛白旗」。老龍頭車站也成廢墟,後來才重建。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天津站又成為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軍交鋒的戰場。寧殿武指揮的保安一中隊全殲了駐守車站的日軍一小隊。
1951擴建老車站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因「戰火」等因素,天津車站沒有較大的發展。
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天津站得到了改建和擴建。擴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候車室,直至1988年天津站改建前,客運量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倍。
1987年,經天津市政府和鐵道部決定,並經國務院批准,天津鐵路樞紐改造工程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工程。於1987年4月15日開工,1988年10月1日正式竣工,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了站名——天津站,自此,天津東站更名為天津站。作為樞紐改造「兩點(天津站、南倉),兩線(南曹聯絡線、北環復線)」之一的天津站,同時啟用1988年擴建後天津站。
1988年10月1日,新建的天津站竣工啟用了。高大的主站樓房和矗立在在樓頂高66米的圓柱形鍾樓,雄偉挺拔,面臨海河。左側有天津郵政大樓,右側是銷售百貨精品的龍門大廈。主站房廣場前是海河及橫跨海河的解放橋,以及對岸的高樓大廈。
天津站在昔日老龍頭車站基礎上,再次改建、擴建,總建築面積達62674平方米,客運車場有6個旅客站台,接發客車能力由原來的46對增加到95對。候車能力增加到1萬人。站房和橋梁工程結構堅固,工程總體布局得當。採用高架候車,上進下出,南北兩面開口的設計方案,流程合理,便於旅客疏散。立面設計簡朴、明快,外表美觀,富有民族特色。進站口是圓形大廳,廳的穹窿頂部繪畫著精美的精衛填海油畫。站內設施先進,配套齊全,有現代化的電視問詢、計算機售票、檢票、電子顯示牌等八大電子服務系統。是最好的現代化火車站之一。
車站主要運輸設備設有天津站客車到發場、貨車到發場和編解場各一個;客車庫2個(存放編解客車);天津北站客車到發場、調車場。車站主要客運設施設有天津站候車大廳,行包樓1座,售票大廳1座,站內4個售票處。旅客地道1座,行包地道1座。車站主要貨運設施設有天津南站、天津站南貨場、天津北站北貨場和天津北站南貨場。
天津站新站
實施擴建工程後的天津站2007年1月,天津站實施擴建工程,2008年8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天津新客站建成後的站房包括城際北站房、高架候車室、地下進站廳、無站台柱雨棚及高站台、東西側旅客地道、東西側行包通道、既有南站房,總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客站遠期年發送旅客量將達四千萬人次。
客站外圍,南北廣場改造景觀,東側重建李公樓立交橋,西側新建五經路地道,站場中部新建南北廣場聯系通道,形成圍繞新客站的環形交通疏解通道。
高架候車室北站房首層為進站中央大廳,二層直通高架候車室;屋面結構採用大跨鋼網架,外檐裝修採用新型石材和玻璃幕牆;東西方向呈單邊內凹亞鈴狀,總建築面積2.67萬平方米。高架候車大廳最大跨度為54米。地下進站廳位於地下一層,建築面積1.24萬平方米。東、西旅客出站地道位於地下進站大廳東、西兩側,寬度達到18米。
客流乘降採用「上進下出」與「下進下出」兩種方式。「上進下出」指:進站旅客從既有南站房和新建城際北站房進入高架候車室,分別在普速、高速、城際候車室候車,出站旅客從東西兩側地道出站。「下進下出」指:從地鐵2、3、9號線出站口行至地下換乘大廳,再經地下進站大廳乘電梯進入城際、高速鐵路站台乘車,實現「零換乘」,出站旅客從東西兩側地道出站站台。
無站台柱雨棚覆蓋全部站台,南北方向共5跨,總建築面積達80850平方米。客站站場總規模為10台18線,自北向南依次為京津城際車場,4台7線;津秦高速車場,3台6線;普速車場,3台5線。
天津站交通樞紐站房形象設計方案是集普速鐵路、京津城際軌道交通、津秦客運專線、地下直徑線、城市軌道交通、公共交通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涉及十幾個工程子項目,幾十個專業,功能復雜、介面繁多,是目前國內最大且復雜的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分為前廣場工程、後廣場工程樞紐和周邊市政交通工程。其中,後廣場工程包括:軌道換乘中心、新建鐵路站房工程、公交中心、停車樓等;市政交通工程包括:李公樓立交橋、五經路地道、海河東路隧道等,形成一個環形交通疏解通道。
天津站換乘交通樞紐地下部分共有四層:地下一層配合市政開發為交通層;按照天津市總體規劃,地鐵2、3、9號線將引入客站,分別位於城際站房地下二、三、四層;地下二層為地鐵2、3、9號線車站的站廳層;地下三層為地鐵2、9號線的站台層和地鐵3號線的設備層;地下四層為地鐵3號線的站台層。地鐵2號線車站為側式站台車站,9號線採用一島兩側式站台形式,3號線車站為島式車站。
天津站交通樞紐工程范圍以天津站前、站後廣場為核心,東至李公樓立交橋,西至五經路,南至海河,北至新開路區域。建成後的天津站交通樞紐將以軌道交通集中換乘為核心,其他交通方式為補充,結合前後廣場的改造工程的實施形成行人優先、人車分流的綜合換乘樞紐。
天津站交通樞紐工程於2010年全部竣工,對緩解天津站地區交通擁擠的局面,形成城市軌道交通骨幹網路,構建完善的城市立體交通體系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於形成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地區之間的便捷通道,擴大對外經濟聯絡,推動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和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
天津站臨時站
為保證天津火車站交通樞紐工程的順利進行和車站內部整修改造,天津站搬遷至新建的位於河東區東興立交橋附近的臨時客站,即月牙河火車站。自2007年1月15日零點起,天津站臨時客站正式投入運營,天津站現址於2007年1月15日至2008年8月1日停止辦理一切旅客列車的到發。2008年8月1日,天津站整體改造完成。2008年8月1日天津站恢復運營,天津月牙河臨時客站正式結束了歷史使命。

Ⅳ 天津又幾個火車站

天津共有3個大的火車站,東站,西站,北站

天津火車站始建於1888年,初站址建於「旺道庄」。於1892年,移址至海河畔「老龍頭」處。故隨地名稱「老龍頭」火車站。

1877年,為了供應北洋海軍、輪船招商局、天津機械局(兵工廠)需用的煤炭,李鴻章下令,成立開平煤礦公司,首次用機械在唐山開掘了第一個豎井。為了把煤運到最近的海口,公司請求修建一條唐山到北塘的鐵路,然而遭到清政府的反對。開平煤礦公司只好申請把鐵路線縮短,僅修唐山到胥各庄(今豐南)一段。從胥各庄到閻庄(今寧河附近)則開掘運河,連接已有的薊運河,通至北塘海口。這個可笑又無奈的請求總算勉強被通過。1880年10月正式開工,全長9.67公里,1881年11月8日通車,命名「唐胥鐵路」。1887年唐胥鐵路延修至蘆台,1888年展築至天津,全長130公里,命名為「津唐鐵路」。

據史料記載:津唐鐵路,正線為單線運行,鋼軌採用每米24公斤輕軌(站線為18公斤),其軌距採用了世界「標准軌距」即兩軌間的距離為1.435米。天津火車站初建時站線為兩股(後擴建為九股,俗稱「下九股」)、「月台」(站台)一處、簡陋公事房數間。

4年後,於1892年5月,將該站西移「半里許」(約500餘米)在季家樓、火神廟兩村附近(即1987年天津站改建前址)建成了一定規模的車站。移址後的車站,因地處海河東岸「老龍頭」地區(即原「馬家口」至「老龍頭渡口」今廣場橋至解放橋下游一帶)故俗稱「老龍頭」火車站;進入上世紀初,因「庚子兵變」車站被毀,翌年(1902年)原址重建了更加完善的車站,並在車站廣場中央構築「老龍頭」紀念碑一座(後拆除)。為組織國際聯運業務,在第一站台裝設了上下行共用,進、出站信號機,並於1930年10月10日在第一站台(國際站台)成功地開出了第一列國際列車。

進入三四十年代,因「戰火」等因素,車站沒有較大的發展。至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擴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候車室,直至1988年天津站改建前,39年來客運量急劇增長,日均辦理旅客人數達65000人次,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倍。1987年,經市政府和鐵道部決定,並經國務院批准,天津鐵路樞紐改造工程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工程。於1987年4月15日開工,1988年10月1日正式竣工,作為樞紐改造「兩點(天津站、南倉),兩線(南曹聯絡線、北環復線)」之一的天津站,同時啟用。

天津新客站位於天津市河東、河北兩區的交界處,與著名的原「萬國橋」(今解放橋)遙遙相對,向右是郵電樞紐大樓,向左是車站行包綜合樓和商業樓「龍門大廈」。站前站後共設4個廣場(即主廣場、副廣場、解放橋廣場、與子廣場),總面積為81000平方米。新客站不斷更新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實行了全國微機聯網售票系統,客運引導系統和行車調度綜合信息管理系統。並在始發終到列車中,增加了優質空調車、在京津間開啟了「神州號、動力車組」,它由四組車底組成,每天往返12趟,為津京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未來的車站功能是:隨著京滬、京山、京秦三大幹線電氣化的改造,將目前有污染的內燃機,全線掛電網實行電氣化,天津至廣州等部分長途旅客列車將更換豪華型新車底,給旅客提供一個舒適、現代化的旅行空間。未來車站還將在城區大量減少車站轄管貨場、城區鐵路干線逐漸向「外包線」發展,車站與地鐵連通,使城市功能更趨完善。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城市人口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間移動、交換,以減少人口移動所佔用的城市道路資源和帶來的交通阻塞,充分體現出現代化交通的優越性和城市管理中的人文關懷。

Ⅳ 沽水流霞的天津站

天津站位於海河風景線的中心。天津站原為「老龍頭火車站」,始建於1888年,是全國最老的車站之一,但站舍簡陋,設施落後。於1987年4月,天津新客站開始建設,1988年10月建成,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了站名。 主站房的中央圓廳,直徑40米,高21米,中部是由10根石柱圍合而成的高大空間。中央圓廳的頂部,是一幅目前國內最大的穹頂油畫--《精衛填海》,由著名油畫家秦征等人創作。
此外,還有朱子平和李家旭創作、王之江監制的鑲嵌在南出站口的浮雕壁畫《盤古開天》,曹德北創作的裝飾在飲席候車廳的壁畫《玉蘭花鳥》,李長有創作的裝飾在基本站台候車廳的壁畫《津東第一關》、黃國忠創作的裝飾在餐廳的壁畫《陽光·生命》,黃宗瑞、楊明、李志國創作的裝飾在餐廳的大型壁畫《海之曲》。另外還有書畫家王學仲、孫其峰、肖朗、溥佐、趙松濤、孫克綱、王頌余、慕凌飛等創作的一批書畫珍品。 天津站前身「老龍頭火車站」是當年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紀念地。1900年6月15日晚,八國聯軍的1700多名沙俄侵略軍攻佔了「老龍頭火車站」,於是義和發卻了一場攻打「老龍頭火車站」的激烈戰斗。天津義和團發動了呂祖堂壇口的首領曹福田,擔任這次戰斗的指揮者。6月18日,曹福田率領數千名團民,協同部分清軍,合力攻打火車站,雙方激戰10多個小時。侵戰略軍支撐不住,假裝投降「皆高掛白旗,以示不戰」。曹福田識破這是緩兵陰謀,繼續同敵人展開搏殺,殲敵500多名。後來,義和團幾度佔領火車站,又幾度退出,一直到天津城陷落之前,戰斗始終沒有停止。一位西方記者評論「老龍頭火車站」戰斗時說:「華人此次甚勇敢,為從來所未見,向尚不信其有此耐戰之心,目下觀之,彼等之勇猛及耐心之處。較被圍西人之心更勝矣。」

Ⅵ 天津站的相關資料

天津火車站始建於1888年,初站址建於「旺道庄」。於1892年,移址至海河畔「老龍頭」處。故隨地名稱「老龍頭」火車站。

1877年,為了供應北洋海軍、輪船招商局、天津機械局(兵工廠)需用的煤炭,李鴻章下令,成立開平煤礦公司,首次用機械在唐山開掘了第一個豎井。為了把煤運到最近的海口,公司請求修建一條唐山到北塘的鐵路,然而遭到清政府的反對。開平煤礦公司只好申請把鐵路線縮短,僅修唐山到胥各庄(今豐南)一段。從胥各庄到閻庄(今寧河附近)則開掘運河,連接已有的薊運河,通至北塘海口。這個可笑又無奈的請求總算勉強被通過。1880年10月正式開工,全長9.67公里,1881年11月8日通車,命名「唐胥鐵路」。1887年唐胥鐵路延修至蘆台,1888年展築至天津,全長130公里,命名為「津唐鐵路」。

據史料記載:津唐鐵路,正線為單線運行,鋼軌採用每米24公斤輕軌(站線為18公斤),其軌距採用了世界「標准軌距」即兩軌間的距離為1.435米。天津火車站初建時站線為兩股(後擴建為九股,俗稱「下九股」)、「月台」(站台)一處、簡陋公事房數間。

4年後,於1892年5月,將該站西移「半里許」(約500餘米)在季家樓、火神廟兩村附近(即1987年天津站改建前址)建成了一定規模的車站。移址後的車站,因地處海河東岸「老龍頭」地區(即原「馬家口」至「老龍頭渡口」今廣場橋至解放橋下游一帶)故俗稱「老龍頭」火車站;進入上世紀初,因「庚子兵變」車站被毀,翌年(1902年)原址重建了更加完善的車站,並在車站廣場中央構築「老龍頭」紀念碑一座(後拆除)。為組織國際聯運業務,在第一站台裝設了上下行共用,進、出站信號機,並於1930年10月10日在第一站台(國際站台)成功地開出了第一列國際列車。

進入三四十年代,因「戰火」等因素,車站沒有較大的發展。至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擴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候車室,直至1988年天津站改建前,39年來客運量急劇增長,日均辦理旅客人數達65000人次,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倍。1987年,經市政府和鐵道部決定,並經國務院批准,天津鐵路樞紐改造工程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工程。於1987年4月15日開工,1988年10月1日正式竣工,作為樞紐改造「兩點(天津站、南倉),兩線(南曹聯絡線、北環復線)」之一的天津站,同時啟用。

天津新客站位於天津市河東、河北兩區的交界處,與著名的原「萬國橋」(今解放橋)遙遙相對,向右是郵電樞紐大樓,向左是車站行包綜合樓和商業樓「龍門大廈」。站前站後共設4個廣場(即主廣場、副廣場、解放橋廣場、與子廣場),總面積為81000平方米。新客站不斷更新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實行了全國微機聯網售票系統,客運引導系統和行車調度綜合信息管理系統。並在始發終到列車中,增加了優質空調車、在京津間開啟了「神州號、動力車組」,它由四組車底組成,每天往返12趟,為津京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未來的車站功能是:隨著京滬、京山、京秦三大幹線電氣化的改造,將目前有污染的內燃機,全線掛電網實行電氣化,天津至廣州等部分長途旅客列車將更換豪華型新車底,給旅客提供一個舒適、現代化的旅行空間。未來車站還將在城區大量減少車站轄管貨場、城區鐵路干線逐漸向「外包線」發展,車站與地鐵連通,使城市功能更趨完善。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城市人口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間移動、交換,以減少人口移動所佔用的城市道路資源和帶來的交通阻塞,充分體現出現代化交通的優越性和城市管理中的人文關懷。

Ⅶ 天津東站介紹

東站好像沒有吧。北站,西站反而歷史長一點。好像是。

Ⅷ 天津原來的老龍頭火車站原來在哪個地方

天津火車站始建於1888年,初站址建於「旺道庄」。於1892年,移址至海河畔「老龍頭」處。故隨地名稱「老龍頭」火車站。
1877年,為了供應北洋海軍、輪船招商局、天津機械局(兵工廠)需用的煤炭,李鴻章下令,成立開平煤礦公司,首次用機械在唐山開掘了第一個豎井。為了把煤運到最近的海口,公司請求修建一條唐山到北塘的鐵路,然而遭到清政府的反對。開平煤礦公司只好申請把鐵路線縮短,僅修唐山到胥各庄(今豐南)一段。從胥各庄到閻庄(今寧河附近)則開掘運河,連接已有的薊運河,通至北塘海口。這個可笑又無奈的請求總算勉強被通過。1880年10月正式開工,全長9.67公里,1881年11月8日通車,命名「唐胥鐵路」。1887年唐胥鐵路延修至蘆台,1888年展築至天津,全長130公里,命名為「津唐鐵路」。
據史料記載:津唐鐵路,正線為單線運行,鋼軌採用每米24公斤輕軌(站線為18公斤),其軌距採用了世界「標准軌距」即兩軌間的距離為1.435米。天津火車站初建時站線為兩股(後擴建為九股,俗稱「下九股」)、「月台」(站台)一處、簡陋公事房數間。
4年後,於1892年5月,將該站西移「半里許」(約500餘米)在季家樓、火神廟兩村附近(即1987年天津站改建前址)建成了一定規模的車站。移址後的車站,因地處海河東岸「老龍頭」地區(即原「馬家口」至「老龍頭渡口」今廣場橋至解放橋下游一帶)故俗稱「老龍頭」火車站;進入上世紀初,因「庚子兵變」車站被毀,翌年(1902年)原址重建了更加完善的車站,並在車站廣場中央構築「老龍頭」紀念碑一座(後拆除)。為組織國際聯運業務,在第一站台裝設了上下行共用,進、出站信號機,並於1930年10月10日在第一站台(國際站台)成功地開出了第一列國際列車。
進入三四十年代,因「戰火」等因素,車站沒有較大的發展。至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擴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候車室,直至1988年天津站改建前,39年來客運量急劇增長,日均辦理旅客人數達65000人次,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倍。1987年,經市政府和鐵道部決定,並經國務院批准,天津鐵路樞紐改造工程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工程。於1987年4月15日開工,1988年10月1日正式竣工,作為樞紐改造「兩點(天津站、南倉),兩線(南曹聯絡線、北環復線)」之一的天津站,同時啟用。
天津新客站位於天津市河東、河北兩區的交界處,與著名的原「萬國橋」(今解放橋)遙遙相對,向右是郵電樞紐大樓,向左是車站行包綜合樓和商業樓「龍門大廈」。站前站後共設4個廣場(即主廣場、副廣場、解放橋廣場、與子廣場),總面積為81000平方米。新客站不斷更新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實行了全國微機聯網售票系統,客運引導系統和行車調度綜合信息管理系統。並在始發終到列車中,增加了優質空調車、在京津間開啟了「神州號、動力車組」,它由四組車底組成,每天往返12趟,為津京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未來的車站功能是:隨著京滬、京山、京秦三大幹線電氣化的改造,將目前有污染的內燃機,全線掛電網實行電氣化,天津至廣州等部分長途旅客列車將更換豪華型新車底,給旅客提供一個舒適、現代化的旅行空間。未來車站還將在城區大量減少車站轄管貨場、城區鐵路干線逐漸向「外包線」發展,車站與地鐵連通,使城市功能更趨完善。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城市人口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間移動、交換,以減少人口移動所佔用的城市道路資源和帶來的交通阻塞,充分體現出現代化交通的優越性和城市管理中的人文關懷。

Ⅸ 天津,共有幾火車站呢急需!

天津共有3個大的火車站,東站,西站,北站

天津火車站始建於1888年,初站址建於「旺道庄」。於1892年,移址至海河畔「老龍頭」處。故隨地名稱「老龍頭」火車站。

1877年,為了供應北洋海軍、輪船招商局、天津機械局(兵工廠)需用的煤炭,李鴻章下令,成立開平煤礦公司,首次用機械在唐山開掘了第一個豎井。為了把煤運到最近的海口,公司請求修建一條唐山到北塘的鐵路,然而遭到清政府的反對。開平煤礦公司只好申請把鐵路線縮短,僅修唐山到胥各庄(今豐南)一段。從胥各庄到閻庄(今寧河附近)則開掘運河,連接已有的薊運河,通至北塘海口。這個可笑又無奈的請求總算勉強被通過。1880年10月正式開工,全長9.67公里,1881年11月8日通車,命名「唐胥鐵路」。1887年唐胥鐵路延修至蘆台,1888年展築至天津,全長130公里,命名為「津唐鐵路」。

據史料記載:津唐鐵路,正線為單線運行,鋼軌採用每米24公斤輕軌(站線為18公斤),其軌距採用了世界「標准軌距」即兩軌間的距離為1.435米。天津火車站初建時站線為兩股(後擴建為九股,俗稱「下九股」)、「月台」(站台)一處、簡陋公事房數間。

4年後,於1892年5月,將該站西移「半里許」(約500餘米)在季家樓、火神廟兩村附近(即1987年天津站改建前址)建成了一定規模的車站。移址後的車站,因地處海河東岸「老龍頭」地區(即原「馬家口」至「老龍頭渡口」今廣場橋至解放橋下游一帶)故俗稱「老龍頭」火車站;進入上世紀初,因「庚子兵變」車站被毀,翌年(1902年)原址重建了更加完善的車站,並在車站廣場中央構築「老龍頭」紀念碑一座(後拆除)。為組織國際聯運業務,在第一站台裝設了上下行共用,進、出站信號機,並於1930年10月10日在第一站台(國際站台)成功地開出了第一列國際列車。

進入三四十年代,因「戰火」等因素,車站沒有較大的發展。至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擴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候車室,直至1988年天津站改建前,39年來客運量急劇增長,日均辦理旅客人數達65000人次,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倍。1987年,經市政府和鐵道部決定,並經國務院批准,天津鐵路樞紐改造工程被列為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工程。於1987年4月15日開工,1988年10月1日正式竣工,作為樞紐改造「兩點(天津站、南倉),兩線(南曹聯絡線、北環復線)」之一的天津站,同時啟用。

天津新客站位於天津市河東、河北兩區的交界處,與著名的原「萬國橋」(今解放橋)遙遙相對,向右是郵電樞紐大樓,向左是車站行包綜合樓和商業樓「龍門大廈」。站前站後共設4個廣場(即主廣場、副廣場、解放橋廣場、與子廣場),總面積為81000平方米。新客站不斷更新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實行了全國微機聯網售票系統,客運引導系統和行車調度綜合信息管理系統。並在始發終到列車中,增加了優質空調車、在京津間開啟了「神州號、動力車組」,它由四組車底組成,每天往返12趟,為津京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未來的車站功能是:隨著京滬、京山、京秦三大幹線電氣化的改造,將目前有污染的內燃機,全線掛電網實行電氣化,天津至廣州等部分長途旅客列車將更換豪華型新車底,給旅客提供一個舒適、現代化的旅行空間。未來車站還將在城區大量減少車站轄管貨場、城區鐵路干線逐漸向「外包線」發展,車站與地鐵連通,使城市功能更趨完善。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城市人口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間移動、交換,以減少人口移動所佔用的城市道路資源和帶來的交通阻塞,充分體現出現代化交通的優越性和城市管理中的人文關懷。

天津火車站開通「電話問詢訂票服務系統」,天津火車站新近推出「電話問詢訂票服務系統」,市民通過撥打普通市話60536053,可以24小時查詢全國旅客列車到發時刻、天津站各次旅客列車動態信息、天津站售票信息、各次旅客列車票價等10個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