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近天津有藝術品拍賣鑒會嗎我有一個清永正款的壽山石印章想鑒定出手,請老師們給予幫助解決!
到天津文物看看。
以下為藏品交易與拍賣常識:請仔細閱讀,避免上當受騙
藏友問某某公司是否正規?是不是騙子?可靠嗎?
任何單位都是法制注冊營業的,至於服務質量,收費的標准,得自己去考察衡量,一定謹慎避免高收費,不成交造成的傷害。
特別是誇口說保證能成交的公司,十有八九騙費用的公司。
法律規定正規單位不能收購倒賣古董,其次個別單位以現金收購古董為名,讓藏家先鑒定,真品就現金收購,其實他們沒有買家,忽悠藏家交完鑒定費後,藏品一鑒定,故意告訴你的東西是假的。
注意:
1.個別藏家故意散布某公司的負面消息,其目的是,阻止別人去參加,自己參加的藏品好賣出去,這種聰明是一種低級錯誤。一個公司藏品徵集數量少,買家自然少,成交率更低。
2.國內保利,嘉德,其次外資企業佳士得,蘇富比,目前不對外徵集藏品,也未設任何辦事處,個別拍賣業務員說我能幫你送進去,這是騙人的。
3. 還有一種騙子叫家族式騙子,散布各種「正規拍賣公司的負面消息」,
讓那些糊塗藏家打消去正規大公司的念頭,最後急著出手藏品被他們牽著鼻子進入他們設的詐騙陷阱,騙到你財物兩空,直到你失去信心為止。
散布這些負面消息的人員大部分是那些騙子公司的業務員弄得小號,讓本來就亂糟糟的國內市場更亂,真假難辨好在其中漁利。
4拍賣公司業務員拉皮條,拉不到業務也互相詆毀其他公司,導致國內似乎沒有一家好單位。
就覺得保利嘉德好,但人家不對外徵集,再好也對大家沒用。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一: 行業劃分
古董拍賣,鑒定,交易目前大部分單位集中的上海,北京、青島。藏家參與前一定多比較,多了解,避免上當受騙,祝您發財。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二: 關於拍賣資質與文物拍賣資質
「文物」是國家備案發掘的藏品叫文物,或者從文物商店購買的藏品,叫文物。
老百姓手裡的藏品屬於民間收藏藝術品,不屬於文物。老百姓的手裡的藏品,可以自由開古玩店,擺地攤等自由參與買賣交易。
有些藏家問你單位有文物拍賣資質沒?這屬於知識稀少的提問,只要你的藏品來源不是從文物商店購買的,國內98%的拍賣公司,藝術品經營公司都可以給你拍賣,交易。
文物拍賣資質,國家指定交易法院沒收資產,處理古董的公司,老百姓手裡的藏品與文物沒關系。屬於自由買賣,無需任何資質。
2015年國家為了鼓勵文化市場發展,取締各類資質的阻礙,只要在工商注冊的任何單位都可以經營收藏藝術品業務。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三: 瘋狂的混亂鑒定
關於當前混亂的古董鑒定,一件古董拿去分別給八位專家看,能出四種不同的結果,每位專家各有各的觀點,所以不要去糾結,藏品投放市場,有人買,這才是真理,很多專家都是靠收鑒定證書費騙人的。
還有機器檢測都是人為操作,騙收鑒定費的。很多藏家給自己的藏品買了一堆鑒定證書,到頭來一樣沒人要。
鑒於瘋狂的混亂鑒定市場,買家都是自己相信自己的眼光去購買藏品,作為藏家只要把藏品能投放到一個靠譜的單位,就等於成功了一大半,無需購買哪些沒用的證書。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四: 拍賣的風險
拍賣有風險,建議大家謹慎參與,頂級品牌單位近些年的真實付款成交率不到50%,行情整體不樂觀。
有藏品大家盡量找古玩城老闆去推銷賣掉,或者擺地攤處理掉,「拍賣」屬於有錢人的風險投資,不適合普通老百姓參與。
特別是天天給你打電話的公司,並不是你的藏品值錢,主要為收你的圖錄費,鑒定費、出關費、什麼保證金等一個個陷阱等著你,
國內正規單位,誰跟你啰嗦,誰給你打電話?個別收入低,經濟困難的藏家,醒醒吧,幾百萬、幾千萬沒那麼好做夢。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五: 正確判斷
藏友問某某公司是否正規?是不是騙子?可靠嗎?
任何單位都是法制注冊營業的,至於服務質量,收費的標准,得自己去考察衡量,一定謹慎避免高收費,不成交造成的傷害。
特別是誇口說保證能成交的公司,十有八九騙費用的公司。
法律規定正規單位不能收購,倒賣古董,其次個別單位以現金收購古董為名,讓藏家先鑒定,真品就現金收購,其實他們沒有買家,忽悠藏家交鑒定費後,藏品一鑒定,故意告訴你的東西是假的。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六: 畸形發財心態
因為很多知識匱乏、家庭困難,無知的農民朋友在巨額估價的誘惑下,估價2000萬的藏品,先交5--20萬的服務費,他們想著只要我湊夠20萬,等於2000萬就到手了,所以有抵押房產的,變賣生產工具牲畜牛羊的,東湊西借的,把20萬交給拍賣公司後,然後把工作辭了,田地也荒了,忙著去預定寶馬名車,算計准備去買別墅,朝三暮四等錢換媳婦的都有。盲目參與導致家破人亡的事跡時有發生。
很簡單的問題,很多藏家分析時就出問題了,試想一下,假如你委託四件東西最少能成交一件,你立刻就是百萬富翁,如果那麼容易發財的話,乾脆把房子賣掉委託上100件東西,最少成交兩件,得到500萬也很劃算,對不?
今年大拍,十副齊白石的畫,只成交了2副,那也是騙子嗎,古董拍賣想成交就得多參與。
保利,嘉德為什麼不收低端藏家的東西,因為成交了大家高興,失敗了大家說騙子,
所以藏家繳費了,有些東西不容易成交,導致藏家很郁悶,下結論為騙是不合理的。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七: 比較實力
正規單位【像正規的保利嘉德,都是近千平米的辦公室,藏品放在辦公室與藝術大廳買家隨到隨看】除此之外,行業內95%的小拍賣單位,租個實際使用面積60平米的小辦公室,藏品簽訂委託合同後,把近千件藏品堆放在潮濕的地下室里,不見天日存放大半年,然後等到拍賣的幾天才拿出藏品,小酒店花五六千元租個場地,著急上火的預展一兩天走個形式,等於完成拍賣活動,這種方式幾乎沒有賣東西的任何希望。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八: 什麼是靠譜拍賣
目前90%的拍賣公司,,電話頻繁忽悠沒腦子的老百姓參加,徵集上1000件後,就開始准備拍賣會,拍賣會的整個過程,就是去酒店租兩天場地,把1000件藏品展示一下,等於在預展,看看酒店裡住宿的客人有沒有要的。
兩天的預展現場,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前去觀賞藏品的人,除了幾十個委託人在預展現場來回瞎出溜,幾乎沒有任何買家到場觀看,兩天預展結束。
第三天開始拍賣,拍賣會場在座的95%是藏家委託人,也就是賣東西的人,為了掩飾藏家,這類拍賣公司話費100元僱傭一些無業遊民,老弱病殘來充當買家,舉牌子。
我參加過七次拍賣,時常看見一些拍賣公司的買家大老闆,拍賣到中午吃飯時,現場搶牛奶,搶麵包。
狼狽不堪,拍賣結束暗中一打聽,屬於雇來的失業低保戶。
稍有思想的老百姓就能看出門道,其次一個小拍賣公司,不去招商,租個80平米的辦公室,那來的買家,憑什麼給你能賣出去東西,說實話還不如你自己去擺地攤的效果好。
靠譜的拍賣,就是觀察這個公司的實際營業方式,具體給藏家做了那些可以看得到的真實服務,看不到的服務就是假的不靠譜的。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九: 看服務與行情
【引用資料-----青島華錦拍賣,公爵拍賣】:
拍賣公司是一個服務行業,要做的優秀首先做好服務,滿足各類藏家的需求,
第一:對於高端藏家:我們做高端星級服務
第二:對於經濟困難擺地攤層次的低端藏家,
【我們提供不成交不收取任何費用的中檔次服務】
讓藏家輕松愉快參與,讓藝術走進生活,正確引導收藏市場。
引用資料:中國嘉德拍賣
不好的現象需要抵制,改變風氣大家應該互相學習、探討、研究。收藏愛好者應該把自己水平提高,進一步深化收藏文化,進入文化領域,而不是簡單的收藏,收藏不能狹隘地只為經濟利益,而是為了愛好、傳承我們國家的文化,幾年以後它給你帶來的經濟利益只是個附加值而已。文博系統的混亂也造成了市場的混亂,收藏的混亂。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十: 合理的估價
藏品想成交,一定估價要合適,價格符合市場行情,在哪裡都有機會交易。
【引用資料---青島大前門集團拍賣】:
關於藏品估價:通俗點說,你家有個漂亮閨女,嫁個普通人老百姓比較隨便,嫁個村長,一個村裡就一個村長,這個可以有機會,嫁給縣長、也是可以奢望的,,,哪嫁給市長、你覺得好嫁嗎?-------很多思想不成熟的藏家,在藏品的估價要求上,理想根本不是把閨女嫁給省長那麼簡單,把一件低端藏品要求拍賣百萬、千萬、無疑是把閨女必須要嫁給國家主席。
保利拍賣: 藏品的市值是藏品自身創造的,炒作的時代即將過去。
**********
**********
**********
國內目前有2000家拍賣單位,其中98%的單位都是收費的,當前不成交不收取任何費用的單位目前有
北京保利拍賣、 (不普通藏家徵集)
北京嘉德拍賣、 (不普通藏家徵集)
北京瀚海拍賣、 (不普通藏家徵集)
上海榮寶齋拍賣
上海老城隍廟
上海朵雲軒
青島華錦拍賣,
青島公爵拍賣,
青島中藝拍賣
青島典藏拍賣
山東銀座拍賣
青島麒麟閣拍賣
以上單位藏品不成交,沒有前後期費用,不收你一分錢費用,按時拿走即可。
其次登陸拍賣新聞網,首頁有12家記者親自采訪驗證的正規不收費拍賣公司,
注意:錯版幣的鑒定,主要和同年份的錢幣對比圖案,差別越大,錯版就越嚴重,價值越高,無需找專家。
⑵ 天津博物館的館藏精品
清末 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此瓶由一塊大的翡翠料拋開製成一對,高42.8厘米,口徑9.6×5.4厘米。淡翠綠色,間少許淡粉色,色澤均勻柔和,美麗晶瑩。蓋有桃形鈕,蓋身及瓶兩側鏤雕纏枝菊花紋,頸肩鏤空花耳上各套一活環,瓶身光素,拋光勻細,橢圓圈足,足下附座,上陰線刻獸面紋。尤其是對花、葉紋飾採用鏤雕技法,雕琢更為精細,頗具阿拉伯地域風格。
翡翠以其深穩凝重、變幻莫測的翠綠色和溫潤柔美的特性受到舉國上下的喜愛,特別是以慈禧為代表的統治階層的青睞,傳說慈禧寧要翡翠飾物而不要金剛石頭飾貢品,官員們則投其所好,選上等的翡翠進奉,以求名利,因此翡翠又有「皇家玉」、「玉王」之稱。
清 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
清(1644-1911)
高6.6厘米 底寬9.58厘米
壽山石為中國名石,因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壽山一帶而得名。壽山石「質地脂潤,柔而易攻」,早在南朝時期,壽山石便被當作較為珍貴的雕刻用材料。
天津博物館藏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通高6.6厘米,寬9.9厘米,實屬傳世尚均雕刻名品。彌勒盤坐,面目祥和,體態敦厚,左手伏膝,右手挽串珠,頭部刻有細細的頭發,服飾上亦有龍鳳及勾蓮紋。作者最大限度地把握住了人物體態及容顏的特點,衣服上的紋飾則運用較為細膩的線條,刀刀清晰,密而不亂,正所謂「運刀如運筆」。背部陰刻隸書「尚均」款,是彌足珍貴的壽山石雕作品。 清 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一對)
清乾隆(1736—1795)高25厘米 口徑6.7厘米 底徑6.5厘米
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其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
三代琺琅彩瓷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琅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琅時的色彩圖案。施色勻凈是康熙琺琅彩的最大特點;雍正初年時琺琅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乾隆琺琅彩繪受西洋畫影響很大。色彩特點是:杏黃細膩而泛紅,藍色鮮艷,胭脂紅色濃而透明。
天津博物館藏的一對清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6.5厘米。這對勾連瓶,撇口,長頸,長圓腹,假圈足。頸部藍色地,朱紅色條狀圖案,作螺旋狀繞頸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錐剔出鳳草紋,黃地開光繪三組寶相花紋,色彩光亮油潤。瓶里及底均施淡綠釉,釉表呈現折光不強的皺紋,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色方款。此瓶富麗堂皇,採用軋道工藝裝飾手法,體現了清乾隆崇尚華貴艷麗的審美風尚。
明 萬曆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明萬曆(1573—1620)
高8厘米 口徑39厘米 足徑18厘米
明代是中國瓷器對外輸出的重要時期,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將中國的大量青瓷和青花瓷帶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到了明中期,隨著中國民間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瓷器的對外輸出也逐漸擴大,除了景德鎮的各類瓷器外,華南地區的一些民間瓷窯也生產出一批用於外銷的瓷器產品。
天津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明代紅綠彩羅經文盤就是當時漳州窯生產的一種外銷瓷器。此盤高8厘米、口徑39厘米、 足徑18厘米,侈口、斜壁、圈足、外底無釉呈硃砂色。口沿一周紅彩籬格紋,盤內心正中用紅彩畫雙圈,內環書簡式羅經文二十五個字(即干支八卦),中心書寫「天下一」三字,寓意著船舶之所在地為天地正中,以此來寄託平安、祈求吉祥的願望。盤內壁繪五組紅彩卷枝花紋,間隔處繪五組綠彩浪花鯉魚跳躍,構圖主體鮮明,色彩明快華麗。 清 無款 萬笏朝天圖卷
清(1644—1911)絹本 設色 縱56.3厘米 橫1706.7厘米《萬笏朝天圖》卷,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乾隆南巡至蘇州,官員百姓接駕的場景,可讓二百多年後的我們對這一盛事有了更為直觀的印象。為了完整展示這幅瑰麗的長卷,天津博物館在《耀世奇珍》 展廳中特置專櫃將17米巨制完全展開,將其全貌第一次完整呈現於廣大觀眾面前。
清無款《萬笏朝天圖》卷,為磁青絹地金碧山水人物畫長卷,卷高56.3厘米,卷長則有17米多。卷首鈐有「宣統御覽之寶」印璽,為清宮舊藏。「萬笏朝天」本是形容蘇州天平山筆架峰群石林立,狀似群臣朝覲天子時所持的笏板,在這里則是將地方官民迎接聖駕的場面冠以此語,語意雙關。畫面由蘇州城郊開始,以城西天平山為中心展開,連接支硎山、靈岩山一帶的名勝古剎。觀音院、放鶴亭、聽雪閣、高義園、白雲泉等著名景觀歷歷在目,描繪准確而細致。畫卷色彩富麗,氣勢恢宏,將蘇州城的山川景緻、市井風俗和官民盛大的迎接乾隆皇帝御駕的場景栩栩如生的再現於17米的長卷之上。
圖畫重點描繪靈岩山、天平山一帶,地方文武官員身著朝服與耆老、縉紳在空曠處排列跪伏,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則穿黃布或黃絹外褂,手執高香跪接御駕的場景。南巡的主角乾隆皇帝本人的形象在圖中並未直接出現,而是以茂密的林木掩映中微露一角的杏黃傘蓋代替,有學者研究認為這種繪畫方式可能與本圖作為南巡補記或前期路線准備的匯報進呈本有關。本圖的作者已無從考證,在卷尾的署款我們可見「恩給知府職銜臣范瑤恭進。」范瑤為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後裔,世居蘇州,曾任大同知府,正是他組織畫士將乾隆南巡蘇州的場面描繪出來的。
宋 趙孟堅 水仙圖卷
趙孟堅(1199—約1267),字子固,號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朝宗室。善畫梅、竹、蘭、石,畫法揚無咎。尤善畫白描水仙,用筆爽利流暢,風格淡雅。
天津博物館藏趙孟堅《水仙圖》卷為紙本,縱25.6厘米,橫675厘米。全卷以白描(中國畫的一種繪畫形式,是用毛筆墨線勾描輪廓)線勾為主,以細長流利而勻凈勁秀的線描勾勒花葉,用淡墨暈染出陰陽向背,同時也反映出作者超然脫俗的清高氣節。
《水仙圖》卷原無題款,僅在畫尾上角鈐一朱文方印「彝齋」。包首有乾隆行書題簽「趙孟堅白描水仙真跡」。卷首趙孟堅自題書法水平不高,是後人作偽妄加的。拖尾有元代潘純題詩,但元代張楧、劉笏、張伯淳三人題跋,乃是從《趙子固水仙圖並題長卷》移錄的。此卷「用筆尖細、流利,坡草尤極飄灑飛舞,從畫筆以至紙質、墨氣來看,確是宋人真跡無疑。」趙孟堅的傳世作品不多,天津博物館藏《水仙圖》卷保存完好,是研究趙孟堅筆墨風格的重要資料。
此卷曾經明代項希憲、杜瓊收藏,後入藏清內府。《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有著錄。解放後入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現天津博物館)。 明 硃砂荷魚澄泥硯
明(1368—1644)長24厘米 寬15.4厘米 高2.2厘米
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館藏精品展中陳列有一方「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在燒造工藝和雕琢構思上皆有獨到之處。此硯作魚形硯身,呈朱紅色。硯背襯以荷葉,荷葉及魚周於燒制前均著黑色,是極為稀見的古代文房藝術精品。
硯作魚形,與「余」諧音,荷魚相配,寓意連年有餘,吉祥富貴。硯背上方隸書:「給諫公賞」;中間另刻楷書小字銘:「離塵垢 伴文人 腹中書滿 同上龍門。」落款「宋開蕤」;下方刻有銘文兩行:「初頤園大司馬贈 宋開萊藏」。
此外,硯台盒蓋之上亦刻銘文曰:「澄泥荷魚研 初頤園家舊物,河間吳棠湖購得收藏」。可知該硯後被清末書畫家、收藏家吳潯源先生收藏。1954年,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由天津著名文物收藏家徐世章先生的親屬捐獻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明 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
明(1368—1644)
直徑18厘米 高10厘米
此硯石質蒼黑純凈,石鼓形。直徑18厘米,厚10厘米。硯面開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硯堂,水池之上有「內府之寶」方印,印兩側各一篇顧從義摹刻的「石鼓文」。硯底中部縱開長方形凹面,內書「石鼓」、「子子孫孫用之永保」、「東海顧從義摹勒上石」,凹面兩側亦分刻兩篇「石鼓文」,凹面之上刻有朱善旂題銘,表明他於道光辛丑(1841)年重資從曹紹橚處購得此硯並珍藏。硯體一周摹刻六篇「石鼓文」。
硯盒製造亦考究,紫檀木質,形狀亦仿石鼓。盒蓋一周雕刻花卉紋飾,中間鑲嵌白玉螭紋裝飾。盒身一周刻程瑤田《石鼓硯記》及孫效曾題詩。
顧從義(1523—1588),字汝和,號研山,上海人。官中書舍人,大理寺評事。他學識淵博,工書法、善繪畫。因得賜宮中之物石鼓硯石,即在其上摹刻石鼓文,便成今日所見之硯。為此硯作記、題詩的程瑤田(1725—1814)是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朴學代表人物之一;孫效曾是清乾隆年間進士,善書法。這些題記、詩文更為此硯增加了文化意趣。 清 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
清宣統(1909-1911)長12.7厘米 寬12.7厘米 高10厘米
銀質,鈕為一蹲曲的龍形,龍體刻畫精細,龍形威武庄嚴。印面呈正方形,鐫陽文滿、漢兩種文體的篆書「祺皇貴太妃之寶」七字。龍鈕印是尊貴的象徵,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使用,此印即是清朝皇族用印。
印文中所及祺皇貴太妃原本是清咸豐皇帝的端恪皇貴妃,佟佳氏,系滿洲鑲黃旗頭等侍衛裕祥之女。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生,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三月二十五日,納入宮中,侍奉咸豐帝。佟佳氏並非通過八旗選秀進入皇宮,而是直接由母家接入皇宮,在清朝可說是唯一的特例。端恪皇貴妃是咸豐皇帝所有後妃中最後去世的,是清朝唯一一位歷經五朝的後妃,亦是定陵妃園寢最後一個入葬的妃嬪,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此印系清宣統皇帝為皇祖重製玉冊,改鐫玉寶時所制的銀印。清王朝滅亡後,宣統皇帝溥儀曾在天津靜園居留過一段時日,他帶出宮中的各種文物很多都留在了天津,此方印也在其中。從印文和鈕制看,這枚太妃印反映了清王朝的後妃用印製度,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研究清朝歷史的重要物證。此印是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方清朝後妃用印,它體積大,鐫工細致,是非常難得的珍品。
戰國 長於君相室鉨玉璽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長3.3厘米 寬3.3厘米 高1.1厘米
白玉質,覆斗鈕。文字鐫刻精美,為白文「長於君相室鉨」六字。此璽為一枚戰國時期的官璽,長於君是人名,相室是職官名。人名與職官名連署,在古璽中非常少見,極為珍稀。周叔弢先生捐贈。 戰國 楚王盦悍鼎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通高53厘米 口徑45.5厘米 腹圍148厘米
鼎,是殷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此外,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 天津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王鼎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該鼎附耳,直腹,獸蹄形足,並附蓋,蓋上有環和三個變形的鳥狀鈕,共有銘文六十字,分布在鼎蓋內、口沿、腹部等處。銘文記載了楚幽王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鑄成此鼎的經過並用於祭祀的史實。楚幽王,熊(寫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228年在位。 楚王鼎出土於安徽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傳說中的楚王陵所在。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墳塋被打開,出土文物中以青銅禮器居多。壽縣銅器,是楚國器物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土,震撼了中國文化界,同時也使各地文物商販雲集,地方官紳強取豪奪。當時的政府聞訊將繳獲的七百餘件文物封存於縣教育局,後移交省圖書館,解放後入藏安徽省博物館。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銅器流至天津寶楚齋李氏,後入藏天津博物館。
楚王鼎就是這批楚器中形體較大、銘文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銘文一樣的楚王鼎同時鑄造了兩件,另一件保存在國家博物館。
秦 旬邑權
秦(公元前221-前207)
高6.5厘米 口徑8.3厘米 底徑9.5厘米
八角棱體,正視截面呈梯形,中空,器頂口有一長方形橫梁。橫梁左右兩側有陽文篆書「旬邑」,權體八面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詔書。詔書書體為小篆,古樸勁健,兩詔銘文在秦權中較少見。
旬邑為地名,在陝西省。此權是秦始皇統一全國衡制,由政府頒發的標准衡器。
⑶ 網上哪裡買壽山石比較好
可以去博寶商城,或者淘寶上也能找到一些賣壽山石的。在淘寶上購買建議找那些信譽度為鑽石的商家,最好在3顆鑽左右,如果有皇冠的建議遠離。理由:一價格太便宜,跑量的沒什麼有收藏價值的東西;二有可能信譽做假吸引買家;三即使皇冠價格不便宜,至少要看對方經營多久,據我所知玩石頭的一般有固定的圈內,買者基本都去實體店鑒定後購買,有的不太願意相信網路,何況現在有價值的壽山越來越少,有許多又難免濫竽充數,所以買家要思量。
⑷ 去哪裡買壽山石擺件好呢
收藏鑒賞壽山石雕,應該有以下三看:
一看「因材施藝」是否恰當。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我們在鑒賞和選購壽山石雕作品時要看雕刻藝人在「因材施藝」方面的獨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應用各種傳統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鑒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總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壽山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在博寶網寶珍商城有壽山石擺件專場,要買的話就去那裡好了。
⑸ 天津哪裡買到好的壽山石,而且價格還公道
壽山石價格不同,還要看看石頭本質。壽山石 石頭過多,你想買些好便宜好的石頭。最好是來《福建省福州市樟林村》看看,這里價格都不錯。從這里出去的石頭拿到北京或是天津都翻4-5倍多的價格!
⑹ 天津的博物館里有什麼
館藏精品
編輯
玉器
清末 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此瓶由一塊大的翡翠料拋開製成一對,高42.8厘米,口徑9.6×5.4厘米。淡翠綠色,間少許淡粉色,色澤均勻柔和,美麗晶瑩。蓋有桃形鈕,蓋身及瓶兩側鏤雕纏枝菊花紋,頸肩鏤空花耳上各套一活環,瓶身光素,拋光勻細,橢圓圈足,足下附座,上陰線刻獸面紋。尤其是對花、葉紋飾採用鏤雕技法,雕琢更為精細,頗具阿拉伯地域風格。 [5]
翡翠以其深穩凝重、變幻莫測的翠綠色和溫潤柔美的特性受到舉國上下的喜愛,特別是以慈禧為代表的統治階層的青睞,傳說慈禧寧要翡翠飾物而不要金剛石頭飾貢品,官員們則投其所好,選上等的翡翠進奉,以求名利,因此翡翠又有「皇家玉」、「玉王」之稱。 [5]
清 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
清(1644-1911)
高6.6厘米 底寬9.58厘米 [6]
壽山石為中國名石,因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壽山一帶而得名。壽山石「質地脂潤,柔而易攻」,早在南朝時期,壽山石便被當作較為珍貴的雕刻用材料。 [6]
天津博物館藏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通高6.6厘米,寬9.9厘米,實屬傳世尚均雕刻名品。彌勒盤坐,面目祥和,體態敦厚,左手伏膝,右手挽串珠,頭部刻有細細的頭發,服飾上亦有龍鳳及勾蓮紋。作者最大限度地把握住了人物體態及容顏的特點,衣服上的紋飾則運用較為細膩的線條,刀刀清晰,密而不亂,正所謂「運刀如運筆」。背部陰刻隸書「尚均」款,是彌足珍貴的壽山石雕作品。 [6]
瓷器
清 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一對)
清乾隆(1736—1795)
高25厘米 口徑6.7厘米 底徑6.5厘米
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其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 [7]
三代琺琅彩瓷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琅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琅時的色彩圖案。施色勻凈是康熙琺琅彩的最大特點;雍正初年時琺琅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乾隆琺琅彩繪受西洋畫影響很大。色彩特點是:杏黃細膩而泛紅,藍色鮮艷,胭脂紅色濃而透明。 [7]
天津博物館藏的一對清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6.5厘米。這對勾連瓶,撇口,長頸,長圓腹,假圈足。頸部藍色地,朱紅色條狀圖案,作螺旋狀繞頸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錐剔出鳳草紋,黃地開光繪三組寶相花紋,色彩光亮油潤。瓶里及底均施淡綠釉,釉表呈現折光不強的皺紋,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色方款。此瓶富麗堂皇,採用軋道工藝裝飾手法,體現了清乾隆崇尚華貴艷麗的審美風尚。 [7]
明 萬曆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明萬曆(1573—1620)
高8厘米 口徑39厘米 足徑18厘米 [8]
明代是中國瓷器對外輸出的重要時期,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將中國的大量青瓷和青花瓷帶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到了明中期,隨著中國民間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瓷器的對外輸出也逐漸擴大,除了景德鎮的各類瓷器外,華南地區的一些民間瓷窯也生產出一批用於外銷的瓷器產品。 [8]
天津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明代紅綠彩羅經文盤就是當時漳州窯生產的一種外銷瓷器。此盤高8厘米、口徑39厘米、 足徑18厘米,侈口、斜壁、圈足、外底無釉呈硃砂色。口沿一周紅彩籬格紋,盤內心正中用紅彩畫雙圈,內環書簡式羅經文二十五個字(即干支八卦),中心書寫「天下一」三字,寓意著船舶之所在地為天地正中,以此來寄託平安、祈求吉祥的願望。盤內壁繪五組紅彩卷枝花紋,間隔處繪五組綠彩浪花鯉魚跳躍,構圖主體鮮明,色彩明快華麗。 [8]
書畫
清 無款 萬笏朝天圖卷
清(1644—1911)
絹本 設色
縱56.3厘米 橫1706.7厘米
《萬笏朝天圖》卷,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乾隆南巡至蘇州,官員百姓接駕的場景,可讓二百多年後的我們對這一盛事有了更為直觀的印象。為了完整展示這幅瑰麗的長卷,天津博物館在《耀世奇珍》 展廳中特置專櫃將17米巨制完全展開,將其全貌第一次完整呈現於廣大觀眾面前。 [9]
清無款《萬笏朝天圖》卷,為磁青絹地金碧山水人物畫長卷,卷高56.3厘米,卷長則有17米多。卷首鈐有「宣統御覽之寶」印璽,為清宮舊藏。「萬笏朝天」本是形容蘇州天平山筆架峰群石林立,狀似群臣朝覲天子時所持的笏板,在這里則是將地方官民迎接聖駕的場面冠以此語,語意雙關。畫面由蘇州城郊開始,以城西天平山為中心展開,連接支硎山、靈岩山一帶的名勝古剎。觀音院、放鶴亭、聽雪閣、高義園、白雲泉等著名景觀歷歷在目,描繪准確而細致。畫卷色彩富麗,氣勢恢宏,將蘇州城的山川景緻、市井風俗和官民盛大的迎接乾隆皇帝御駕的場景栩栩如生的再現於17米的長卷之上。 [9]
圖畫重點描繪靈岩山、天平山一帶,地方文武官員身著朝服與耆老、縉紳在空曠處排列跪伏,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則穿黃布或黃絹外褂,手執高香跪接御駕的場景。南巡的主角乾隆皇帝本人的形象在圖中並未直接出現,而是以茂密的林木掩映中微露一角的杏黃傘蓋代替,有學者研究認為這種繪畫方式可能與本圖作為南巡補記或前期路線准備的匯報進呈本有關。本圖的作者已無從考證,在卷尾的署款我們可見「恩給知府職銜臣范瑤恭進。」范瑤為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後裔,世居蘇州,曾任大同知府,正是他組織畫士將乾隆南巡蘇州的場面描繪出來的。 [9]
宋 趙孟堅 水仙圖卷
趙孟堅(1199—約1267),字子固,號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朝宗室。善畫梅、竹、蘭、石,畫法揚無咎。尤善畫白描水仙,用筆爽利流暢,風格淡雅。 [10]
天津博物館藏趙孟堅《水仙圖》卷為紙本,縱25.6厘米,橫675厘米。全卷以白描(中國畫的一種繪畫形式,是用毛筆墨線勾描輪廓)線勾為主,以細長流利而勻凈勁秀的線描勾勒花葉,用淡墨暈染出陰陽向背,同時也反映出作者超然脫俗的清高氣節。 [10]
《水仙圖》卷原無題款,僅在畫尾上角鈐一朱文方印「彝齋」。包首有乾隆行書題簽「趙孟堅白描水仙真跡」。卷首趙孟堅自題書法水平不高,是後人作偽妄加的。拖尾有元代潘純題詩,但元代張楧、劉笏、張伯淳三人題跋,乃是從《趙子固水仙圖並題長卷》移錄的。此卷「用筆尖細、流利,坡草尤極飄灑飛舞,從畫筆以至紙質、墨氣來看,確是宋人真跡無疑。」趙孟堅的傳世作品不多,天津博物館藏《水仙圖》卷保存完好,是研究趙孟堅筆墨風格的重要資料。 [10]
此卷曾經明代項希憲、杜瓊收藏,後入藏清內府。《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有著錄。解放後入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現天津博物館)。 [10]
硯台
明 硃砂荷魚澄泥硯
明(1368—1644)
長24厘米 寬15.4厘米 高2.2厘米
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館藏精品展中陳列有一方「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在燒造工藝和雕琢構思上皆有獨到之處。此硯作魚形硯身,呈朱紅色。硯背襯以荷葉,荷葉及魚周於燒制前均著黑色,是極為稀見的古代文房藝術精品。 [11]
硯作魚形,與「余」諧音,荷魚相配,寓意連年有餘,吉祥富貴。硯背上方隸書:「給諫公賞」;中間另刻楷書小字銘:「離塵垢 伴文人 腹中書滿 同上龍門。」落款「宋開蕤」;下方刻有銘文兩行:「初頤園大司馬贈 宋開萊藏」。 [11]
此外,硯台盒蓋之上亦刻銘文曰:「澄泥荷魚研 初頤園家舊物,河間吳棠湖購得收藏」。可知該硯後被清末書畫家、收藏家吳潯源先生收藏。1954年,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由天津著名文物收藏家徐世章先生的親屬捐獻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11]
明 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
明(1368—1644)
直徑18厘米 高10厘米 [12]
此硯石質蒼黑純凈,石鼓形。直徑18厘米,厚10厘米。硯面開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硯堂,水池之上有「內府之寶」方印,印兩側各一篇顧從義摹刻的「石鼓文」。硯底中部縱開長方形凹面,內書「石鼓」、「子子孫孫用之永保」、「東海顧從義摹勒上石」,凹面兩側亦分刻兩篇「石鼓文」,凹面之上刻有朱善旂題銘,表明他於道光辛丑(1841)年重資從曹紹橚處購得此硯並珍藏。硯體一周摹刻六篇「石鼓文」。
硯盒製造亦考究,紫檀木質,形狀亦仿石鼓。盒蓋一周雕刻花卉紋飾,中間鑲嵌白玉螭紋裝飾。盒身一周刻程瑤田《石鼓硯記》及孫效曾題詩。 [12]
顧從義(1523—1588),字汝和,號研山,上海人。官中書舍人,大理寺評事。他學識淵博,工書法、善繪畫。因得賜宮中之物石鼓硯石,即在其上摹刻石鼓文,便成今日所見之硯。為此硯作記、題詩的程瑤田(1725—1814)是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朴學代表人物之一;孫效曾是清乾隆年間進士,善書法。這些題記、詩文更為此硯增加了文化意趣。 [12]
印璽
清 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
清宣統(1909-1911)
長12.7厘米 寬12.7厘米 高10厘米
銀質,鈕為一蹲曲的龍形,龍體刻畫精細,龍形威武庄嚴。印面呈正方形,鐫陽文滿、漢兩種文體的篆書「祺皇貴太妃之寶」七字。龍鈕印是尊貴的象徵,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使用,此印即是清朝皇族用印。 [13]
印文中所及祺皇貴太妃原本是清咸豐皇帝的端恪皇貴妃,佟佳氏,系滿洲鑲黃旗頭等侍衛裕祥之女。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生,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三月二十五日,納入宮中,侍奉咸豐帝。佟佳氏並非通過八旗選秀進入皇宮,而是直接由母家接入皇宮,在清朝可說是唯一的特例。端恪皇貴妃是咸豐皇帝所有後妃中最後去世的,是清朝唯一一位歷經五朝的後妃,亦是定陵妃園寢最後一個入葬的妃嬪,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13]
此印系清宣統皇帝為皇祖重製玉冊,改鐫玉寶時所制的銀印。清王朝滅亡後,宣統皇帝溥儀曾在天津靜園居留過一段時日,他帶出宮中的各種文物很多都留在了天津,此方印也在其中。從印文和鈕制看,這枚太妃印反映了清王朝的後妃用印製度,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研究清朝歷史的重要物證。此印是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方清朝後妃用印,它體積大,鐫工細致,是非常難得的珍品。 [13]
戰國 長於君相室鉨玉璽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長3.3厘米 寬3.3厘米 高1.1厘米 [14]
白玉質,覆斗鈕。文字鐫刻精美,為白文「長於君相室鉨」六字。此璽為一枚戰國時期的官璽,長於君是人名,相室是職官名。人名與職官名連署,在古璽中非常少見,極為珍稀。周叔弢先生捐贈。 [14]
青銅器
戰國 楚王盦悍鼎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通高53厘米 口徑45.5厘米 腹圍148厘米 [15]
鼎,是殷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此外,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 [15]
天津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王鼎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該鼎附耳,直腹,獸蹄形足,並附蓋,蓋上有環和三個變形的鳥狀鈕,共有銘文六十字,分布在鼎蓋內、口沿、腹部等處。銘文記載了楚幽王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鑄成此鼎的經過並用於祭祀的史實。楚幽王,熊(寫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228年在位。 [15]
楚王鼎出土於安徽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傳說中的楚王陵所在。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墳塋被打開,出土文物中以青銅禮器居多。壽縣銅器,是楚國器物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土,震撼了中國文化界,同時也使各地文物商販雲集,地方官紳強取豪奪。當時的政府聞訊將繳獲的七百餘件文物封存於縣教育局,後移交省圖書館,解放後入藏安徽省博物館。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銅器流至天津寶楚齋李氏,後入藏天津博物館。 [15]
楚王鼎就是這批楚器中形體較大、銘文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銘文一樣的楚王鼎同時鑄造了兩件,另一件保存在國家博物館。 [15]
秦 旬邑權
秦(公元前221-前207)
高6.5厘米 口徑8.3厘米 底徑9.5厘米 [16]
八角棱體,正視截面呈梯形,中空,器頂口有一長方形橫梁。橫梁左右兩側有陽文篆書「旬邑」,權體八面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詔書。詔書書體為小篆,古樸勁健,兩詔銘文在秦權中較少見。 [16]
旬邑為地名,在陝西省。此權是秦始皇統一全國衡制,由政府頒發的標准衡器。
⑺ 天津什麼地方鑒定田黃石比較權威
天津市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技術研究院
天津市華苑產業區開華道26號
022-23078907
天津市地質礦產測試中心
天津市南開區紅旗南路261號
022-2366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