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地勢低窪能造成什麼影響
擴展閱讀
鷹潭高鐵到杭州怎麼坐 2024-05-05 04:14:18

天津地勢低窪能造成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 2022-08-11 17:16:33

A. 當海平面上升0.3米或1米時,會對天津造成哪些影響

全市一般海拔2-5米。最北部燕山南麓的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00-500米之間。九山頂為天津市最高點,海拔1078.5米
塘沽地勢低窪平坦,海拔高度1.3-3.8米
當然這只是平均高度,但是請樓主放心,只要海平面在現有基礎上提升的高度不超過2米,就不會對天津產生任何影響!

B. 天津洪澇災害形成原因

我全部是自己原創 不夠800字 你自己添加一下吧

天津位於中國華北平原東部沿海平原處,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其中降水變率大是造成其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中國夏季風的進退使得雨帶的北進南退,正常年份,7月雨帶將會推到天津,短時的暴雨就會造成天津地表水過多。由於季風的不穩定,當夏季風強的時候,雨帶會長期影響華北,造成天津夏季雨水多於正常年份。
同時天津又位於海河的入海口,海河上游5大支流同時漲水,匯入幹流,幹流流經地區地勢平緩,泥沙淤積嚴重,導致泄洪能力不足,而上游又無足夠的蓄洪滯洪空間,引發洪澇災害。
另外,天津的城市建設也導致地表水下滲減弱,而城市排水功能較為落後,不能滿足及時排水的需求,使得市區內積水嚴重。

C. 為什麼地勢低,受水患影響大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果處於低窪地帶,那就可能遭受到洪水的沖擊。到了夏天,雨季來臨的時候,洪水聚集在一起,最終都會流入低窪地帶。所以,地勢低,受水患影響大。

謝謝,希望能幫到你。

D. 天津經歷過哪些自然災害

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間發生水災387次,天津被淹70多次。從1907年至1948年的四十二年間,天津被淹7次,市區遭洪水侵襲3次。以1801年的洪水為最大,淹沒天津舊城牆26級磚塊,水深約3.9m。1890年永定河決口,天津市也遭洪水襲擊。

1917年9月,天津市區被洪水浸泡兩個月之久,水深1m,街道行船。

1939年汛期,暴雨積水,津城部分地區頓成澤國。7月諸河水系陡漲,侵佔天津兩年的日寇及偽政權,不顧淪陷區中國人民死活,不但不採取防汛抗洪措施,反而於8月7日炸開南運河楊柳青附近的碼頭、桑園兩處大堤,洪水便向津城西南窪地狂奔,到10日大水已把整個天津市區包圍。20日,海光寺西南牆子河決口,洪水由南門外灌入市區,市民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被淹70餘天,市區78%地區被淹,郊縣的9/10被洪水所劫,受災人口達15萬戶、80萬人,水深1-2m,1.4萬多戶房屋倒塌。中原公司一樓被水淹,敵偽「華北建設總署」在這里臨街的建築物牆上,鑲上「天津水災高度永久紀念」的標志,一直保留至今。日本侵略者乘水泛船巡視街頭。八里台一帶的高台地上,築起成片新搭的窩棚,有的災民賣兒賣女維持生活。這次水災損失摺合小米25億kg以上。水災過後,瘟疫猖獗,許多人家沒死於水災,卻接連死於霍亂。由河北省逃到天津的難民有5萬餘人。

1963年8月上旬,華北地區出現大陸創記錄的特大暴雨、南子牙河、大清河、滏陽河暴雨中心降雨量達2050mm,降雨量超過1000mm的地區達5560kmz。海河各支流越過京廣鐵路的洪峰流量達78000m』/s,而海河幹流的泄洪能力僅為1300m』/s,連同其它河道也不超過4600m』/s,造成大水災,使天津市受到嚴重威脅。在中央部署下,河北省積極組織抗洪,天津市動員了近100萬人參加防汛斗爭。在充分利用水利設施,並打開了津浦鐵路25孔橋泄洪,利用團泊窪滯洪,擴大入海等措施,擴大了泄洪入海通道,確保了天津市區的安全。但洪水在海河流域造成了6145萬畝農田受災,糧食減產30多億kg,棉花減產250萬擔,房屋倒塌1450萬間,鐵路被沖毀75km,損失總額達60億元,接近天津市全年生產總值的一半。

1985年8月2日下午,新港碼頭遭強海潮襲擊,潮水漫過新港船閘橋面,直瀉閘內。潮水通過下水道倒灌,碼頭上部分貨物被淹。平均水深0.3m,最深處達0.5m。1985年8月19日適逢大潮,加之台風影響,最高潮位達5.5m,塘沽沿海及海河口一帶水深0.5-2.0m,受害面積5.9kmz。初步統計結果,國家和人民財產損失達5620萬元。大潮過後,為加固加高防潮堤,又耗資700餘萬元。

1988年7月7日10-17時,全市平均降雨43.9mm,由於降雨時間長、強度大,超過了排水管道的承受能力,造成市區25處積水,最深0.3-0.4m。全市原有漏房和嚴重漏雨及危房21392間,7日大雨後,又發現了漏房8930間。7月21日6-22時,市區降雨120mm,海河水位上漲0.3m,造成市內低窪地區出現51處積水片,使參加保險的50多個企業和近百戶居民家庭財產被積水浸泡,損失50萬元。

1989年6月8日凌晨一場大雨,使河北區新開路地道積水1m多深,過往該地道的行人車輛被迫繞行鐵路沈莊子道口,使其從6至17時處於擁擠堵塞狀態。

1991年9月1日傍晚,突降大到暴雨,塘沽區大沽影院附近地勢低窪,積水0.5m左右。

E. 天津地形

天津市的地形以中心城區為界,是西高。

天津地質構造復雜,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積物覆蓋。地勢以平原和窪地為主,北部有低山丘陵,海拔由北向南逐漸下降。

北部最高,海拔1052米;東南部最低,海拔3.5米。全市最高峰:九山頂(海拔1078.5米)。地貌總輪廓為西北高而東南低。

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種地形,平原約佔93%。除北部與燕山南側接壤之處多為山地外,其餘均屬沖積平原,薊縣北部山地為海拔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

(5)天津地勢低窪能造成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一、位置境域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位於東經116°43'至118°04',北緯38°34'至40°15'之間。市中心位於東經117°10',北緯39°10'。

位於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北南長189千米,西東寬117千米。陸界長1137千米,海岸線長153千米。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河海要沖」和「畿輔門戶」之稱。

二、氣候

天津地處北溫帶位於中緯度亞歐大陸東岸,主要受季風環流的支配,是東亞季風盛行的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臨近渤海灣,海洋氣候對天津的影響比較明顯。

主要氣候特徵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風,乾旱少雨;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氣爽,冷暖適中;冬季寒冷,乾燥少雪,因此,春末夏初和秋天是到天津旅遊的最佳季節。

冬半年多西北風,氣溫較低,降水也少;夏半年太平洋副熱帶暖高壓加強,以偏南風為主,氣溫高,降水也多。有時會有春旱。天津的年平均氣溫約為14℃,7月最熱,月平均溫度28℃;歷史最高溫度是41.6℃。

三、水資源

天津地跨海河兩岸,而海河是華北最大的河流,上游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00多條,在中游附近匯合於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

五河又在天津金鋼橋附近的三岔口匯合成海河幹流,由大沽口入海。幹流全長72公里,平均河寬100米,水深3-5米,歷史上河通航3000噸海輪。

流經天津的一級河道有19條,總長度為1095.1公里。還有子牙新河、獨流減河、馬廠減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還鄉新河6條人工河道,總長度為284.1公里。

二級河道有79條,總長度為1363.4公里,深渠1061條,總長度為4578公里。天津還多次引黃濟津,並有一定數量的地下水。

F. 天津市的土壤質地肥力

天津土壤資源

一、土壤類型的形成及分布

(一)土壤是土地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天津市區域小,但受氣候、地貌、植被、成土母質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仍形成多種土壤組合形式。北部中低山、丘陵區,在成上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地帶性土壤褐土。廣大平原區,地勢低平,地下潛水位較淺,土體受地下水頻繁作用,產生草甸化過程,形成了隱域性土壤淺色草甸土,即潮土。在低窪易澇、長期或季節積水窪地,因水漬作用產生沼澤化過程,形成了隱域性土壤沼澤土。在沖積平原及海積平原區的微地形較高處,一定礦化度的地下水,在強烈蒸發作用下,產生地表積鹽,形成鹽漬化土壤。在海積沖積平原區,由於地下水較淺且礦化度高,加之海潮的影響,形成了濱海鹽土。

天津市的土壤在淋溶、淀積、粘化、草甸化、沼澤化、鹽漬化、熟化等成土過程中,形成了多種土壤類型,共6個土類、17個亞類、55個土屬、459個土種。

(二)土壤類型分布

1.棕壤

分布在薊縣北部海撥700一900米以上的山地八仙桌子一帶,面積7.98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0.07%。在暖溫帶半潤濕氣候的山地針闊葉混交林覆被下,有苔蘚、莎草生長。林中光照不足,夏季高溫多濕,冬季寒冷,枯枝落葉緩慢分解,積累大量有機質。蓄納降水而使薄層土體得到充分淋溶,無石灰反應,粘化淀積作用明顯,表層好氣分解物隨水下滲,使土體變成棕色,鹽基不飽和,呈微酸性反應。

2.褐土

分布在薊縣,面積785.91千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74%。從海拔750米以下的廣大山地、丘陵、到山麓平原均有分布,垂直帶譜出現於棕壤之下。土壤通體為褐色,發育層次明顯,一般由耕作層、淀積粘化層兩個基本層段組成。心土質地比較粘重,由於淋溶作用不同,有的有石灰反應,有的沒有,土壤呈中性或微鹼性。

由於山地高度、坡度的差異,褐土土類呈現不同的微域分布,形成不同的亞

類:

(1)粗骨性褐土:分布在山地上部和陡坡。植被破壞,土層薄僅20—30厘米,土體內有石塊、石渣,土壤侵蝕嚴重,表土多流失。只宜發展林牧業。

(2)淋溶褐土:廣泛分布於低山丘陵及洪積扇,占褐土總面積的60%。土體由於淋溶作用強烈,無石灰性反應。

(3)石灰性褐土: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含礫質10%左右,發育在石灰岩母質和洪積沖積母質上,全剖面呈強石灰性反應。

(4)褐上性土:發育在洪積沖積物及人工堆墊土上。成土時間短,無明顯褐上特徵。

(5)復石灰性褐土:分布在低山丘陵區。復被有具石灰反應的表上層,心土及底土無石灰反應。土體厚薄不一。

(6)潮褐土:分布在洪積扇中下部,地下水位在2.5—3.5米的山麓平原和潮土交界處。既有褐土特徵,又有潮土特點,有銹紋銹斑。由於水分狀況較好,地勢低平,坡度干緩,很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較高,大部分為糧、棉、油、菜高產田。

3.潮土

我市沖積平原廣闊,地面平緩,平原中河流密布,水系縱橫,泛濫沉積歷史較久,並有古黃河泛濫沉積地帶,交接窪地、河間窪地星羅棋布,造成土壤的多樣性。

潮土是我市面積最大的土類。面積8368.66平方公里,約佔72%,多分布在寶坻、武清、寧河、靜海及各郊區。潮土直接發育在河流沉積物上,承受地下水影響,並經耕種熟化而成。潮土土體構型復雜,沉積層次明顯,土體構型和質地排列受河流泛濫影響在不同地段呈現很大差異。地下水的狀況也很大程度上影響潮土的特點。由於地下水埋藏淺,可借毛管作用上升至地表,呈現明顯的返潮現象。地下水的頻繁升降,氧化還原作用的交替發生,影響土壤中物質溶解、移動和積淀,土壤剖面中形成明顯的銹紋銹斑。經長期的人類耕作,耕作層中土壤疏鬆多子L,有效養分表土顯著高於心土,作物根系的穿插打亂了原有的沖積物層次。低平地區,由於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礦化度也高,易鹽漬化,形成鹽化潮土。一些窪地,土壤質地

偏粘,內、外排水條件差,地下水位高,受季節性積水短期積水作用,土壤在潮土的基礎上具有明顯的沼澤化過程,土色較灰暗,底部具有灰色的潛育層,往往夾有大量沙姜。濕度增大,形成濕潮土。

潮土由於墾殖前生草時間短,有機質積累少,墾殖後作物秸桿又大量攜走,雖然施用—些有機肥料或進行秸桿還田、種植綠肥等,土壤有機質累積量仍不多,但經人為耕作墾殖,水肥氣熱條件均有很大改善,土壤肥力有所提高。

潮上分為普通潮土、褐潮土、脫沼澤潮土、鹽化潮土、濕潮土、鹽化濕潮土等6個亞類。

4.沼澤上

即濕上,面積約30小89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壤的2.6%。窪淀在淹水條件下經歷潛育化過程,形成了沼澤土。在積水和還原條件下,土壤中形成蘭灰色潛育層,嫌氣條件有利於有機質積累,故有機質含量較高,沼澤土主要分布在——些大窪底部,如大黃堡、七裏海。因河流沖積物的不斷覆蓋,窪地逐漸抬高,地下水位相對降低,加之大規模的興修農田水利,改善排水條件,多數沼澤土產生脫水現象向潮土過渡。

5.水稻土

淹水條件下,由水耕熟化發育成的土壤類型。由於稻田淹水時間短,種植年限相對較短,加之水旱輪作,因此天津市水稻土特徵並不典型。

6.濱海鹽土

分布於塘沽、漢沽、大港等區,面積約813.56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壤面積的6.97%。由於海水影響,地下鹹水的浸漬,具明顯的潛育層。地下水礦化度在10克/升以上,部分地區可高達30克/升以上。

分析天津市土壤的分布規律可見,地形是制約全市土壤分布的主要因素。北部中低山丘陵及洪積扇分布地帶性土壤褐土和棕壤。非地帶性土壤主要受地形和成土年齡的作用,隨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成土年齡由長至短,土壤分布依次為:潮土 ——鹽化潮土一沼澤土一鹽化濕潮土一濱海鹽土。

1.棕壤

表層有枯枝落葉,下層多為腐殖質層,含有機質和全氮較多,結構多為團粒狀,PH值5.86—6.63,呈微酸性。但土層薄、坡陡,侵蝕比較嚴重。

2.褐土

腐殖質層較薄,有機質及氮素含量較豐富,但磷素較缺。此類土壤一般質地適中,耕性及結構良好。由於地下水位低,礦化度亦低,沒有鹽鹼化的威脅,PH值呈中性和微鹼性,適種性廣。

3.潮土

系天津市沖積平原的基本土類,其形成與熟化受河流性質、沖積物沉積層次以及人為耕作的影響很大。因此,土地構型復雜,剖面中沉積層次明顯,其質地排列受河流泛濫沉積的影響差異很大。

土壤質地是土壤的基本性質之—,它指示土壤中各種粒級的不同比例所表現出的粗細沙粘程度。土壤質地和質地層次排列不同,土壤性狀也各異。對耕性、土壤水分、空氣、養分的存儲和釋放、熱量狀況都有直接影響。

沙質土:耕作容易,適耕期長,降雨和灌溉後滲漏嚴重。排水快、保肥保水性、抗旱能力差。由於粒間孔隙大,土壤通氣良好,有機質分解快,養分含量低,而且易流失,耕層有機質含量一般在1%以下。此類土壤適宜發展經濟作物和林果生產

壤質土:沙粘配合適當,質地適中,農業生產性狀良好,具有適當的保水保肥性、通氣透水性,又有良好的耕性,發老苗也發小苗,耕層土壤有機質一般在1%以上。

粘質土:質地粘重,耕作困難,適耕期短,耕後易起坷垃,粒間孔隙少,通氣透水性差,有機質分解緩慢,保水保肥性強。

天津市地處九河下梢和濱海地區,多為靜水沉積,土壤質地以粘重為主。全市土壤中,重壤及粘土約佔40%,中壤佔21.8%,而沙土及沙壤不足8%。沙土多分布在武清永定河故道和龍鳳河老泛區及北辰區西部。潮土的質地與肥力相關,質地愈粗,養分含量愈低。

4.濱海鹽土

濱海地帶土壤大多質地粘重,但含鹽量大,PH值多在8以上,有機質在0.39—1.84%之間,全氮含量在0.03—0.1%之間。土壤含鹽量一般在0.6%以上,鹽分組成以氯化物為主。地下水位小於]米,地下水礦化度高達30毫克/升,應因地制宜加以開發利用。

(二)土壤鹽漬化

天津市多退海之地,在暖溫帶半濕潤氣候下,春季蒸發作用強烈,地下水中的鹽分沿土壤毛細管,隨水分上升到地表,水散鹽存,易在平原微域地貌引起積鹽。尤其是濱海地區,成土母質含有大量鹽分,加之海水的入侵,土壤在強烈蒸發下,表層強烈積鹽。因之,歷史上鹽漬化土壤較多。除上述自然因素外,渠邊滲漏、大水漫灌、稻田和旱田的插花種植以及排灌不配套等等,抬高·了部分地區的地下水位,致使土壤產生次生鹽漬化。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按照輕度鹽化(0.2— 0.3%)、中度鹽化(0.3—0.6%)、重度鹽化(0.6—1.0%)的標准,全市共有鹽漬化土壤302萬畝,其中輕度鹽化218萬畝,中度鹽化78 萬畝,重度鹽化5.5萬畝。

1991年,全市開展土壤養分動態監測,按照全國統—標准,即輕度鹽化(0.1—0.2%)、中度鹽化(0.2—0.4%)、重度鹽化(0.4—— 0.6%)、鹽土(>0.6%)的鹽分分級,全市土壤鹽漬化土壤為364萬畝,其中輕度鹽漬化218.9萬畝,中度鹽漬化113.7萬畝,重度鹽漬化23萬畝,鹽土8.27萬畝。

G. 關於天津自然災害的論文(400-600字)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H. 地勢低的房子風水好不好

低勢住宅濕氣重。低地是積水之地,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即使有再健全的排水設備,也無法根除低勢住宅濕氣重的問題。
如果遇到大台風或是難得一見的水患,低地就更容易遭水淹。低勢住宅光線暗。太陽照射時間短,陽光不足。遇上下雪天氣,低地的積雪比高地的要厚,且不易融化,使得低地的濕氣更重更陰暗。地勢低影響財運。地勢低窪排水不暢,會影響居住者的財運。
風水學上認為「山管人丁,水管財」,可見水影響著人的財運。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帶來財運。能帶來財運的通常是指活水,緩緩流動的清水,有著生命能量的水。而黑石鋪的積水則是死水,渾濁、污染、發臭的水。而且地勢低的房子風水吉氣肯定會薄弱許多,因為地勢低,周邊環境可能被其他建築遮掩得非常密實,氣流不順,自然吉氣就難以進出。
我們在買房的時候,一定要多方位的考慮,為保家人身體健康,生活美滿,要盡量避免居住在地勢低窪,排水不利的房屋。當然還是要專業的風水師來看。建議大家通過寶銘易文化資源站來進行科學的命理預測哦~

I. 天津市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是什麼與什麼共同作用的結果

天津地處擴張的太平洋板塊,褶皺的凹陷區域,地層穩定,地勢低窪,自古以來就是九河下梢;由太行山沖積物與古黃河水帶來的沉積土壤,共同造就了今天天津的地形;由於當時水源充足,魚蝦資源豐富,沖積與沉積地層土壤肥沃,至少唐宋時期,就會有人在現在天津中心海河區域繁衍居住,(依據宋朝水滸傳就有天津附近的滄州快活林);由於天津處於華北出海口,商業發達,解放後又是直轄市,所以繁華至今。

J. 地勢窪會對房子造成什麼影響

1.建在地勢低窪處,若遇山洪爆發,水土流失、也容易淹沒,可能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2.屋內地面低,地下水位則偏高,室內濕度大,如果長期呆在房子里,很可能患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等等。因此,房屋地基四周應把溝渠疏通,以降低地下水位。
3.地勢低窪、土質濕軟的地方,可能終年濕度較大,雨季里牆壁、地板容易潮濕,夏日裡蚊蟲必然較多。而地勢較高、土質板硬的地方,則濕度相對偏小,即使住在一樓,一般也沒有潮濕的感覺。
4.風水方面地勢低窪之地,陽光不足,濕氣不散,多發病,不利人的健康,陽光不足的房子,多有邪氣,人居不吉,在現代好多開燈以拒邪,用大燈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