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丹麥為什麼要在天津領事館
擴展閱讀
天津哪個溫泉適合年輕人 2025-07-11 02:39:27
廈門如何要求換隔離酒店 2025-07-11 02:14:47

丹麥為什麼要在天津領事館

發布時間: 2022-08-25 05:59:36

㈠ 中國人如何才能在丹麥居住買房

中國人可以選擇投資移民或者和丹麥人結婚取得永久居住權,即可購買住房。

具體如下:

1、需要有銀行存款證明。

2、需要有護照。

3、換好當地貨幣丹麥克朗。

4、文件簽字。報價、購買文件、過戶,都需要簽字的。

5、使館授權。必須到領事館授權。

(1)丹麥為什麼要在天津領事館擴展閱讀:

在丹麥買房,居住區域的選擇非常重要。例如Frederiksberg區,那是哥本哈根的小「曼哈頓」,房源少,房價高。

在2009年看上了該區域一棟高層公寓里的一套80平方米帶陽台的兩室一廳,由於當時正處於房價低點,那套房子的總報價約179萬丹麥克朗。雖然房子裝修陳舊,但由於房價誘人,看房的人依然絡繹不絕,買家報價不斷攀升。

哥本哈根市下轄很多區域,選擇面大,房價差別也大。我們曾一度考慮在市中心區購房。但其中個別區域如Noerrebo區治安混亂,時有搶劫、槍擊案件;Valby區又有所謂的「貧民區」。

由於所處區域不同,個人所得稅稅率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區買房,每月工資中要扣的稅比住在Frederiksberg區就要高出兩個百分點。

而在那些環境好、治安好的所謂「富人區」,例如Gentofte、Hellerup、Charlottenlund、Lyngby區,好房子太貴,便宜點的房子又太舊,維修費用太高。總之,要找個性價比高的房子一定要多花心思。

在丹麥買房子是可以和中介討價還價的,私人的房子一般有商量的餘地。但若是銀行收回的房子就很難再談價格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丹麥的房子有全產權和半產權之分。

所謂的半產權就是購買者只擁有房子的使用權,此類住房價格相對低廉,需交納地產稅而不必交納房產稅。而在丹麥的外國人如果拿的是短期工作簽證,那麼銀行是拒絕提供貸款的,這也增加了購買全產權房子的難度。因此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制定置業計劃非常重要。

此外,在丹麥銷售別墅需要向購房者提供「房屋質量報告」。它包括對房屋狀況的評估和維修費用的估算。如果購房者不放心的話也可以自費請房屋評估公司再做鑒定。這種房屋評估報告也是購房時討價還價的重要依據。

聘請當地律師代理買房事宜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律師會負責審查房屋所有相關文件是否真實有效,量身定製購房合同中的部分條款。同時,也會分析房價是否合理,並可替客戶再次討價還價。如果房子報價太高或者存在質量隱患等,律師會建議終止購買行為。這種情況下只需支付律師咨詢費即可。

選好了房子接下來就是貸款的問題。至於如何貸款,跟誰貸款,利率選擇都需要做全方位的考量。一般來說,房貸公司的利率相對比較低,但是最多隻能貸房價的80%。

借貸者在通過銀行信用評估的情況下,就可以得到銀行的全額貸款,但弊端是銀行的利率相對較高。比如在2011年初,房貸公司的一年期浮動利率為2%不到,固定利率為4%,而銀行貸款的利率在8%左右。

由於銀行利息較高,丹麥人通常選擇房貸公司和銀行相結合的方式獲得購房全額貸款,具體就是購房資金的80%跟房貸公司貸款,其餘20%跟銀行貸款。兩種貸款方式互為補充。不管是房貸公司還是銀行的貸款,都可以選擇固定利率或者浮動利率。

在當前歐洲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浮動利率會比較低,但同時浮動利率變動的風險也較大。房貸公司固定利率貸款的期限一般為30年,在貸款時,可以選擇前10年只還利息,不償還本金,這樣前10年的還貸負擔相對較輕。有不少家庭就選擇這種方式,在前10年先償還利息比較高的銀行貸款部分。

購房者每月用於償還貸款利息的支出部分還可以享受免稅,即用於償還房貸利息的工資收入是不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的。那麼在租房租金和買房的還貸金額相等的情況下,家庭用於住房的實際支出方面,買房比租房更具吸引力。

㈡ 天津英租界的租界歷史

1860年12月,英國駐華公使卜魯斯依據《北京條約》中「准許英國僑民在通商口岸租地賃屋」規定(並沒有規定設立租界),照會直隸總督恆福,強令劃出英租界。
清咸豐十年(1860年)9月11日中英雙方交換了中英《天津條約》批准書,同時簽訂《續增條約》
(即《北京條約》)。《續增條約》第四款規定:「續增條約畫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貿易,均照經准各條所開各口章程,比例劃一無別。」成為英國在天津強劃租界的依據。1860年12月17日英租界開辟。初期面積約460畝。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一帶。後來不斷擴展,形成東臨海河,北面沿寶土徒道(現營口道)與天津法租界毗鄰,西到海光寺大道(現西康路),南沿馬場道到佟樓。 為了避免填築土地等方面的開支,起初旅津的英商大多不願入居租界,而是在天津城內外租地買屋。盡管如此,由於當地的中英貿易發展迅速,1861年已有41艘英國商船在英租界新建的碼頭停靠,1862年增至69艘,故而英租界在開辟初期即得到較快的發展。 界內很快建成一批洋行,建成英國、普魯士、丹麥、葡萄牙等國的領事館,還建成檯球房、籃球場、俱樂部等娛樂設施。
天津租界的較大發展始於1870年。當年6月,天津教案發生。憤怒的天津民眾打死法國領事豐大業等人,並燒毀望海樓教堂及法國駐天津領事館。事後心有餘悸的外國僑民們認為,入居租界要比在華界雜居安全得多,因而紛紛遷入租界,使紫竹林租界加快了發展步伐。此時,英租界內已設有英商的高林洋行、匯豐銀行,德商的禮和洋行、禪臣詳打粵眾多的洋行、銀行。其中尤為著名的是被稱為英國「皇家四大行」的怡和、太古、仁記、新泰興洋行。為了促進貿易的發達,英租界當局致力於興建新式碼頭,並安置了各種港口設施。
1883年,天津地方官府也用得自租界碼頭的碼頭捐捐款,建成自租界碼頭至天津城的沿河石路,大大便利了城區與租界的交通。於是,天津原來的航運中心三岔河口嘈運碼頭逐步衰落,英租界成了天津的貿易、航運中心。此後,天津的對外貿易增長得更為迅速。18世紀70年代初期,天津的對外貿易總值為1000多萬海關兩,1889年增至3124萬海關兩,1894年又增至4427萬海關兩。這樣,天津一躍成為全國名列前茅的重要通商口岸,天津英租界也成了所有英國專管租界中最繁榮的一個。界內建成成排的高樓大廈,建成維多利亞道等交通幹道,還建成作為工部局所在地的巨型公共建築戈登堂。不過在此期間,天津法租界和天津美租界仍沒有多大變化。從1870年起,法國在普法戰爭中一敗塗地,隨後長期陷入侵略越南和中國的戰爭,對華貿易便一蹶不振。在19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每年抵達天津的法國商船至多隻有數艘,有時甚至沒有一艘。在這種情況下,法祖界就失去了興盛的基礎。美租界的情況尤為特殊。於是,在第一個時期即發展時期中,天津的租界中始終是英租界一枝獨秀。 從1895年起,天津租界進入第二時期即全盛時期。從這一年起的8年間,德、日、俄、比、意、奧等6國先後在天津開辟租界,英、法、德、日等4國的租界分別得到一次或數次的拓展,使天津形成幅員為縣城8倍的8國租界夾峙海河的形勢。同時,隨著中國與有關各國大規模地開展修治海河的工程,較大的外國商船已可直接駛抵天津租界;而從海河中挖出的大量泥沙又填平了英、法、日等國租界中的成片沼澤,使得天津租界的投資環境得到很大改善。
1897年3月31日,天津英租界向西擴展到牆子河。這個擴充界(英語:British MunicipalExtension)有1630畝。1902年10月23日,面積131畝的天津美租界並入,成為天津英租界的南擴充界(英語:Southern Extension)。1903年1月14日,天津英租界再度向牆子河以西擴展了3928畝,稱為推廣界(英語:British Extra Rural Extension)。
1923年6月,黎元洪曾宣布將民國政府遷往天津,實際是天津英租界,並在當地發布總統指令和總統任命,並設立議員招待所,使天津英租界一度成為民國大總統的駐地以及沒有內閣的政府所在地。 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對英國積極援華、道義譴責日本的態度極為不滿。同時,日本的侵略使其與英國在租界的矛盾迅速發展,國際租界的存在已然成為日本建立「東亞新秩序」的巨大障礙。於是,1939年,日軍幾乎同時對天津英租界以及上海、鼓浪嶼的租界發起進攻。由於天津英租界地處華北一直是中國民族主義者開展反日活動的理想基地,且流通中國官方法幣並存有相當數量中國政府的白銀儲備,因而日本將天津英租界作為突破口。
英國與日本關於天津英租界的矛盾早在1938年9月即初現端倪。9月底,英租界當局根據日本軍事當局建議,逮捕了一名據稱是抗日游擊隊領導人的蘇清武。日方要求英租界當局將此人予以引渡,英方卻稱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此人將租界作為反日活動的基地,於是,雙方僵持不下。而英國政府內部也就是否向日方移交蘇清武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克萊琪和英國駐天津總領事賈米森認為「如果蘇清武被證明有罪,就應該交出他」。但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和英國外交部遠東司的大多數成員卻不贊同,他們認為「日本在天津事件上的施壓是其『新秩序』方針指導下的一個龐大的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而這個政策旨在把英國在華勢力及利益完全排擠出去。因此,英國方面應當對此持強硬態度。」英國外交部傾向於卡爾的意見,以證據不足為由拒絕移交。
在英國與日本圍繞著移交蘇清武的問題爭執時,著名的親日派人士、天津海關監督兼華北聯合準備銀行天津支行經理程錫庚於1939年4月9日晚在天津英租界內的大光明戲院遭遇狙擊暗殺。英租界逮捕了四名嫌疑犯。日本當局要求將此四人移交日方。克萊琪和賈米森擔心日本可能會武力佔領租界,認為「如果武力佔領真的發生,那麼,我們將不能像在上海的情況那樣指望得到美國的援助。」他們要求外交部同意交出這四人。但卡爾表示反對:「採取這一行動良心難安,而且將很難向重慶交待。」外交部最終認同卡爾的觀點,遲遲不肯移交四人。6月5日,日方向天津英當局發出最後通牒,稱英方若不在二日內將暗殺程錫庚之嫌疑犯交出,則日方將採取必要步驟,封鎖英租界。賈米森和克萊琪要求向日本做出讓步。克萊琪說:「在這最不適當的時候,我們用自己在華北的地位冒險,僅僅為了法律上的細節捲入與日本的嚴重沖突當中,坦率地說,我不能理解。」卡爾卻反駁說:「這個問題更主要是道義問題,而不僅僅是法律上的問題。」最終,哈里法克斯指示賈米森:「如果沒有明確犯罪事實的令人信服的,而不是在日本人威脅下產生的供詞之外的證據,我將不打算移交刺程案四嫌犯。」他決定採納卡爾的建議,由英國、日本、美國各出一人組成調查委員會。但這一建議並未被日本接受。6月14日,日本正式封鎖天津英租界,造成英租界內正常生活的停頓,史稱「天津英租界危機」。
日本此舉引起了英國的強烈反應。日軍對出入英租界的英國人不分男女都要脫衣檢查,致使英國輿論為之嘩然。英國開始考慮對日經濟制裁的問題,首相張伯倫在下議院暗示,除非日本解除封鎖,否則英國有可能進行經濟報復。15日,英國商務部向外交部提交對日經濟制裁的若干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廢止1911年的英日條約。17日,英國官方對外宣稱,如果天津局勢至本周周末仍未改善,則英國可能有三種經濟報復的方式: 「 一、取消日本原享之最惠國待遇;二、廢棄1911年英日條約;三、對進口日貨一律加征重稅。 」 然而,隨後的歐洲的局勢對英國日益不利,德國的閃電戰屢屢得手,西歐、北歐相繼淪陷,6月,號稱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的法國也向德國投降,英國在歐洲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新任首相丘吉爾領導下的英國更力主對日妥協,盡快解決天津危機。最終,英國不顧中國的反對,於1940年6月12日與日本正式簽訂天津協定,在天津存銀問題上向日本妥協。至此,英日在天津問題上達成一致。日軍解除了對天津英租界長達372天的封鎖,天津租界危機由此平息。 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成立於1862年,總部設在戈登堂,間接地受英國駐中國領事館和英國外交部的領導。1899年,天津英租界推廣租界的董事會下也成立天津英租界推廣租界工部局,組織狀況與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基本相同。1919年1月,天津英租界原訂租界、天津英租界推廣租界與天津英租界牆外租界合並,組成一個統一的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其組織狀況與原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基本相同。天津英租界董事會設立之後,也相繼成立了董事會的執行機構: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當時的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設財政處、工程處、警務處、電處務、水道處和衛生醫官處等處。
此外,天津英租界內還先後設立過六個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和其訂立保管契約的保管團,分別為:紅牆道球場保管團、債券保管團、空地保管團、英文學堂保管團、天津公學保管團和養老金保管團。
天津英租界工部局還設有八個市政委員會:電氣委員會、醫務委員會、自來水委員會、工程委員會、機要會計委員會、學校委員會、警備委員會、義勇隊委員會。這八個市政委員會的委員由天津英租界董事分別兼任,董事長兼任各委員會委員。 天津英租界設立伊始,商業不是十分興盛,天津教案發生後,外國人及洋行紛紛從天津城廂遷入租界。天津設立最早的洋行多為英商經營,地點也多設於天津英租界。後來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和天津英租界環境的不斷改善,洋行數量逐年增多。1936年,英國在天津開設的各類洋行達68家。在天津英租界的英商洋行經營范圍廣,涉及范圍從鴉片到各種機器、軍火,因此英商洋行在進出口貿易方面,長時間處於主導地位。其中,英商的怡和和太古兩家洋行壟斷著天津的航運事業並在英租界河壩設有專門的碼頭和倉庫。當時,天津英租界界內比較著名的洋行有:高林洋行、怡和洋行天津分行、太古洋行天津分行、新泰興洋行、仁記洋行鴉天津分行、安利洋行、永豐洋行、永昌泰洋行、亞細亞火油公司天津分公司、永盛洋行、保祿洋行、英瑞公司等。
天津英租界擁有兩處商業區:東南部邊緣的小白樓和中部的黃家花園。小白樓商業區為白俄聚集區,開設有眾多服務於各國駐軍的酒吧、舞廳、西餐館、服裝店、美容店等,俄國色彩濃烈。而天津租界早期的餐飲、服務業多集中於英租界,19世紀90年代前後,天津英租界已出現彌納客店、施磨斯客店、蘭士顛茶點店等西式餐飲、服務行業。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利順德飯店、皇宮飯店、泰萊飯店、英國鄉誼俱樂部、維克多力餐廳和西湖別墅等 在租界的教會和華人推廣教育的同時,由洋人創辦的報刊雜志也紛紛涌現,報社大多位於英租界和法租界。1886年11月6日,英籍德人德璀琳在天津英租界內創辦了天津第一份報紙《中國時報》。這份報紙最初為英文周刊,撰稿人多為如丁韙良、丁家立等精通中國文化的傳教士,最具特色的是其專門翻譯刊登中國的新聞、上諭以及「其它一些任何中國報紙都無法與之相比的消息」,在當時被稱為「遠東地區最好的報紙」。1894年3月,英國建築師裴令漢(William Bellingham)在英租界工部局的支持下創辦《京津泰晤士報》(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停刊。
到20世紀30年代,洋人在天津創辦的報紙達40餘種,其中絕大多數辦在英、法租界並有教會背景。[17]這些報刊雜志在傳播新聞的同時,也起到了開民智的作用。19世紀末至20世界初,隨著社會各階層逐漸認識到開民智的重要性,供市民免費閱讀報紙、雜志和書籍的閱報處大量出現。到20世紀30年代初,天津有近30家中外通訊社,發行報紙30餘種,總發行量超過29萬份,本地發行達18.7萬份。如果按當時天津有閱讀能力的人計算,日均2.5人就擁有一份報紙。此外,還有多如牛毛的各種小報。 天津租界成立之後,隨著英國僑民的不斷到來,各種近代體育活動首先在天津英租界得到廣泛的開展,各種運動協會和運動俱樂部紛紛在天津建立,天津最早的公共體育場也開始在英租界出現,二十世紀前期,天津英租界成為天津近代體育運動的中心。
1862年,天津賽馬會成立並舉行了天津的首次賽馬運動,天津賽馬會也成為天津英租界里最早的運動俱樂部。此後,撒紙賽跑會、天津草地網球會、天津婦女草地網球會、天津草地網球協會、天津浮水會、天津冰球會、天津壘球會、天津馬球會、天津板球會、天津高爾夫球會、天津青年體育協會和天津業余無線電協會等運動協會相繼在天津英租界成立。在運動場地方面,1895年1月由英租界納地捐者集資所設俗稱為「英國球場」的公共體育場在英租界落成,1926年,民園體育場落成,並舉辦過多項大型賽事。

㈢ 多少個國家在中國有大使館,他們分別在哪些城市中

主要大使館有以下這些,包括地址和電話: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大使館 光華路28號 65321120,65321119
阿根廷共和國大使館 三里屯東51街11號 65322090,65322142
澳大利亞大使館 東直門外大街21號 65322331-7,65321724
奧地利共和國大使館 建國門外秀水大街21號 65322062,65322063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大使館 光華路42號 65322521,65323706
白俄羅斯共和國大使館 東直門內北中街4號 65326834
比利時王國大使館 三里屯路6號 65321736
巴西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光華路27號 65322883
加拿大大使館 東直門外大街19號 65323536
智利共和國大使館 三里屯東41街1號 65322074,65321591
剛果共和國大使館 三里屯東41街2號 65321658
古巴共和國大使館 建國門外秀水南街1號 65322822
塞普勒斯共和國大使館 塔園外交人員辦公樓2-13-2 65325075
捷克共和國大使館 建國門外日壇路 65326902-4
丹麥王國大使館 三里屯東51街1號 65322431/2
埃及共和國大使館 日壇東路2號 65321825,65322760
衣索比亞大使館 建國門外秀水南街3號 65325258
芬蘭共和國大使館 塔園外交人員辦公1單元111樓1號 65321817,65321806
德國大使館 東直門外大街5號 65322161-65,65321181
希臘共和國大使館 光華路19號 65321391,65321588
匈牙利共和國大使館 三里屯東直門外大街10號 65321413,65321432
印度共和國大使館 日壇東路1號 65321856,65321908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大使館 三里屯外交人員辦公1樓 65325488,65325484-87
伊朗共和國大使館 三里屯東61街13號 65322040,65324870-73
以色列大使館 三里屯東2街2號 65322131-34,65322187
日本大使館 建國門外日壇路7號 65322361
肯亞共和國大使館 三里屯西6街4號 65323381,65322473
科威特國大使館 塔運外交人員辦公2-4-1 65326458
馬來西亞大使館 東直門外大街13號 65322531-3
墨西哥合眾國大使館 三里屯東51街5號 65322574,65322070
蒙古國大使館 建國門外秀水北街2號 65321203,65321810
莫三比克共和國大使館 塔園外交人員辦公樓1單元7樓9號 65323664
緬甸聯邦大使館 東直門外大街6號 65321488
荷蘭大使館 亮馬河南路4號 6531
紐西蘭大使館 日壇路東21街1號 65322731
奈及利亞大使館 三里屯東51街2號 65323631
挪威大使館 三里屯東街1號 65322261
阿曼蘇丹大使館 亮馬河南路6號 65323276
巴基斯坦大使館 東直門外大街1號 65322504
秘魯大使館 三里屯外交人員辦公樓2單元82號 65324658
菲律賓大使館 建國門外日壇路1號 65321872
波蘭大使館 建國門外日壇路1號 65321235
葡萄牙大使館 塔園辦公樓2-15-1/2號 65323497
大韓大使館 建國門外大街1號國貿中心4層 65052587
羅馬尼亞大使館 日壇路東2街 65323879
俄羅斯大使館 東直門北中街4號 65321267
沙烏地阿拉伯大使館 三里屯北小街1號 65323926
新加坡大使館 建國門外秀水北街1號 65324825
西班牙大使館 三里屯路9號 65321986
斯里蘭卡大使館 建國門外建華路3號 65321861
蘇丹大使館 三里屯東2街1號 65323715
瑞典大使館 東直門外大街3號 65322736
瑞士大使館 三里屯東5街3號 65322736
泰國大使館 光華路40號 65321903
土耳其大使館 三里屯東5街9號 65322650
烏克蘭大使館 三里屯東6街11號 65324014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大使館 塔園外交人員辦公羅1單元9層1號 65322112
美國大使館 建國門外秀水北街3號 65323431
越南大使館 建國門外光華路32號 65321155
辛巴威大使館 三里屯東3街7號 65323795
南斯拉夫大使館 三里屯東6街1號 65323516
尚比亞大使館 三里屯東4街5號 65321554
委內瑞拉大使館 三里屯東路14號 65321295
突尼西亞大使館 三里屯東街1號 65322435
坦尚尼亞大使館 三里屯東亮馬河南路8號 65321491

㈣ 求近代天津半殖民地的歷史狀況

舊天津曾經設有20多個國家的領事館

1840年,英、美、法等列強為擴大侵略,加強了對天津的控制,紛紛在津設立領事館。因英租界開發早、規模大、位置適中,故各國駐津領事館多設在英租界。

美國領事館最初設在咪哆士道(今泰安道與浙江路拐角處),1939年後遷到利華大樓(今解放北路中段西側)。

法國領事館最初設在望海樓教堂(今獅子林橋東側),後於1923年遷至法租界領事館路(今承德道東口),為二層混合結構,現為市測繪處辦公用房。

俄國領事館由俄商開辦的薩寶石洋行(位於今張自忠路獅子林橋附近一條胡同里)代辦。後於1903年,在俄租界(今河東區十一經路88號)新建領事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該址改為蘇聯駐津總領事館。日本侵佔天津後,1942年該址改為日本海關辦公處,解放後曾為市政府直屬招待所。1983年建大光明橋時拓寬道路,該址前院被佔用,現址由市鄉鎮企業管理局使用。

德國始設「領事代辦處」,後升格為領事館。1907年,在德租界威廉路(今解放南路281號,今市政協右側)興建新館,建二層樓房兩幢,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1945年由中國政府接收
意國駐津領事館1909年建成,坐落在今建國道74號,佔地9422平方米,建築面積1830平方米,為意式花園別墅建築。現為中共河北區委辦公用。

日本領事館設於清光緒元年(1875),租用美國僑民一所住宅,後遷入泰安道與解放北路交口處、利順德飯店斜對過一所樓房辦公。1902年升格為總領事館,1909年遷入日租界榮街(今新華北路),1915年再遷宮島街(今鞍山道)。

芬蘭領事館設在英租界海大道(今大沽北路)。

加拿大領事館設在英租界維多利亞道(今解放北路)。

最初,一些國家的領事事務由其他國家或在津洋行代辦———如奧地利、荷蘭的領事事務由英國代辦;丹麥的領事事務由俄國代辦;瑞典、挪威、比利時的領事事務,分別由禮和洋行、樂利洋行、仁記洋行(舊址均在今解放北路)代辦。

後比、奧兩國分設領事館———比利時駐津領事館設在華比銀行內(今解放北路建行天津分行)。原奧地利駐津領事館辦公樓於2003年5月,在海河綜合開發工程房屋拆遷中被發現。該建築建於1902年,面積12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