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津三大怪是什麼
天津三大怪是:
自來水腌鹹菜,恆大煙見抽不見賣,汽車沒有騎車快。
這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於天津的一句順口溜,被老天津人幽默地稱為「天津三大怪」。
淵源:
1、自來水被引入天津,但因為海河受到海水倒灌的影響,天津的水質苦咸,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不少市民發現自來水格外咸,「那時的水熬稀飯自然就是咸飯,水無法用來沏茶,甚至洗頭之後,頭發都會粘在一起,不過還沒有到能腌鹹菜的程度」。
1983年引灤入津工程竣工,天津徹底結束了喝苦鹹水的歷史,那句「自來水腌鹹菜」,也就成了人們憶苦思甜時常說的一句話。
2、當時天津的卷煙分「甲、乙、丙」三個檔次,檔次越高,價位就越高。恆大煙的特殊之處,在於並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還得有「關系」。除了供應天津外,恆大煙還供給其他地區,在東北,恆大煙甚至被稱為「路子煙」。
3、當年騎著自行車飛奔在馬路上,穿梭在人流中,是一件極其時髦的事情。有時候,他們年輕人和公交車同時起步,卻能比公交車更早到達終點,「每超過一輛車,我們就吹口哨、唱歌,甚至向司機舉手示意。不過公交車司機脾氣似乎特別好,很少按喇叭」。
⑵ 彩禮錢放在娘家是不是會讓婆家對我有看法我是獨生女為什麼這么不值錢
一、天津獨生女彩禮放在哪裡
天津獨生女的彩禮通常會讓閨女帶會婆家,其實就是帶回自己的小家,錢款可以存在女孩的名下,這樣女孩會比較有安全感。女孩可以自由來選擇如何去使用這筆彩禮,既可以用來給孩子花,也可以存下來以防婚變後自己和孩子沒有退身之路。有時候娘家會把這筆錢留下,即使是留下,娘家人通常也不會亂花,因為老兩口並沒有多少開銷,存起來是因為買國債產生利息可以給閨女留著,怕閨女亂花。
⑶ 誰有天津十大怪
衛嘴子耍詞兒快 自來水能腌鹹菜, 自行車比汽車快, 馬路邊往房山邁,(當年天津的馬路極窄 ) 煎餅果子按套賣, 狗不理名楊海外, 吃大米來不就菜,(形容稻米好吃) 因嘴典當人不怪,(典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 人間百態袖中揣,(指泥人張袖中捏泥人的技術) 木版做出名畫來。(楊柳青年畫)
⑷ 天津八大怪
天津新一怪:上訪上法院,不如交通要道坐排老太太;
天津新二怪:不肯闖天涯,他鄉再好不如在家賣白菜;
天津新三怪:騎車還打的,自行車乘大發車人車混帶;
天津新四怪:直轄無人睬,京津滬變京滬穗無人傷懷;
天津新五怪:呼喚陰間鬼,寒食鬼節十字街頭焚紙哀;
天津新六怪:餐館價格低,滿漢全席敢與京城排檔賽;
天津新七怪:都市國際化,百年老街名樓名店統統拆;
天津新八怪:非典一流行,各家各戶鞭炮齊鳴像喝彩。
⑸ 二進榮國府的劉姥姥,都把什麼財物帶回家了,怎麼做到的
劉姥姥二進榮國府,在《紅樓夢》第三十九回,劉姥姥帶了新收的蔬菜瓜果,去賈府看老太太賈母,她原本是為了報答當年賈府的救濟之恩,恰逢賈母想要找個積古的老人說話,姥姥因此便被鳳姐留下來住了幾日,她因此有幸見識到了如詩如畫般的大觀園。
第二天一早,鳳姐就開始拿劉姥姥尋開心了,先是拿花插了她一頭,然後大家開始游園,先去了瀟湘館,後在秋爽齋(探春處)吃的早飯,期間鴛鴦和鳳姐合計著讓劉姥姥頻頻出醜,劉姥姥也有心討好,惹眾人鬨笑不斷。
劉姥姥後去了寶釵的蘅蕪苑,出來後在綴錦閣看戲,之後她參加賈府眾人的游園宴會,在行酒令環節,不到一會兒的功夫,劉姥姥就出了幾次洋相,一句「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更是把在場所有的人都大笑不止。劉姥姥哄著老太太開個心,令黛玉等金陵眾釵都笑得喊痛。
之後賈母去稻香村休息去了,劉姥姥迷路,醉卧在怡紅院寶玉床上。
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竟投了賈母、鳳姐等人的緣。幾天後,劉姥姥拿了賈府送的米、一百多兩銀子、衣服果子什麼的回家了,滿載而歸。
那麼問題來了,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究竟從賈府帶回家多少財物?其中又能給我們的啟發?
劉姥姥來的時候,是一手牽著板兒,一手背了兩麻袋野意,一路風塵走著來的。
劉姥姥回去的時候,是坐著賈府的車子,由兩個小廝,把半炕財物搬到車上,看著風景滿載而歸。車上的衣裳物品吃的用的,還有日後生計,湊在一起,幾乎就是她的幸福晚年和女兒女婿的後半輩子。
這些東西雖然賈府不過九牛一毛。但於姥姥而言,卻重如泰山。劉姥姥是知道輕重的。你看她與賈母辭別,即便賈母在病中,她也在旁邊靜等久候。這份知禮感恩,也是周到妥帖。
而高貴的王夫人兩次共給銀120兩,卻始終迴避客套,才是真正的不通人情世故。
誰真心,誰有恩,姥姥拎得清,更托得住。
這趟買賣從支出與收入上來看,劉姥姥好比穿條釣白魚,空手套白狼。且還不是贏幾個小錢那麼簡單,她是得到敬服、收回尊嚴,載譽而歸。她是功成名就。
從投資和回報來看,劉姥姥投資微乎其微,底盤還極干凈。後頭獄廟相見,劉姥姥拼救巧姐,更是大恩不言謝。兩邊且都是大贏。
古來名臣將士出生入死半世也不過如此,劉姥姥憑的是什麼?
劉姥姥憑的是她幾十年歷練的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值多少錢,劉姥姥把它變現給你看了。
如何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活著,劉姥姥也做給你看了。
這就是姥姥二進榮國府給我們的啟發。
⑹ 天津有那三大怪事阿
天津三大怪:
自來水腌鹹菜(指的是引灤工程之前天津人喝鹹水的苦澀);
恆大煙見抽不見賣(是反映了市場物資的匱乏);
汽車不如自行車跑得快(是指臨建棚到處蓋,公交車在"臨建"迷宮的艱難處境)。
⑺ 可否講一講去女朋友的姥姥家,帶些什麼合適
去女朋友的姥姥家,給女朋友的姥姥帶一些水果糕點就可以了,還有給姥爺帶一些煙酒,沒有必要帶太貴重的禮物,畢竟兩個人還沒有到結婚的那個地步,還沒有成為一家人,不需要帶太貴重的禮物。
⑻ 天津八大怪是什麼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八大怪「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益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五、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六、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七、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八、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⑼ 天津四大怪~
1.汽車沒有自行車快
2.自來水能腌鹹菜
3.馬路比胡同高,胡同比院子高,院子比家裡高
4.馬路沒有直的
以上四大怪都是以前的事了
⑽ 在天津為什麼姥姥帶孩子的現象居多
說起這種現象的增多,我覺得有以下四個方面:
1.獨生女
我有個認識十多年的朋友,她弟弟小時候夭折了,家裡就她一個,也是非常寵愛的,一直不會做飯,後來結婚生了娃,姥姥就過來幫她一起帶娃,做家務,後來又生了二胎,又接著幫忙帶。
2.婆婆不在了
有的朋友婆婆過世了,生了娃,自然姥姥會照顧坐月子,條件好的後來請保了姆,有的經濟壓力大,要早點上班,後來就姥姥幫著帶了,如果還有孫子要照顧,乾脆送到老家一起帶了。
3.婆媳矛盾
畢竟婆媳矛盾是一直難以調和的矛盾,兩代人在很多觀點上還是有隔閡的,現代年輕人很多也是家裡慣著長大的,自然受不了被婆婆說,尤其是育兒觀念的差別,沒辦法把孩子放心交給婆婆帶,那麼自然是會讓姥姥帶得多了。
4.婆婆不願意帶
這里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婆婆本來就是有工作的,以前都是做的領導,自己的孩子都嫌帶的累,現在退休了,就想清閑的過下自己的生活,不想帶孩子。另一種就是婆婆是農村的,
姥姥家是在同一個城市的,讓婆婆到大城市去帶孩子,出於疼孩子就去帶了,但帶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帶孩子的責任重大,而且自己在大城市生活無法適應,語言不通,形成很大的失落感,媳婦又不會願意讓婆婆把孩子帶回老家,最終,還是由姥姥帶得多。
總而言之,不管是姥姥帶孩子還是婆婆帶孩子,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自由和愛的環境下,健康快樂的長大,這肯定才是每個人都願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