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曲藝有多少年
擴展閱讀
廣州市黃埔區多少人 2025-07-09 20:16:38
貧困學生如何向深圳求助 2025-07-09 20:14:20

天津曲藝有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2-09-04 06:57:55

『壹』 快板書的藝術家

2001年3月23日「紅旗渠杯」全國快板書藝術大賽,這次邀請的嘉賓評委張志寬是李潤傑先生的得意門生,而參加表演打擂的王文長、羅峰、張楠、江南則是張志寬的徒弟。
15歲就踏上藝術之路,已在舞台上馳騁了40個春秋的張志寬一提起快板書就顯得興致勃勃:「我是黨培養了多年的演員,去年才從天津曲藝團調到天津曲協從事行政工作,在此期間也搞過一些大型活動。馬上要進行的快板書大賽是天津市今年為老百姓辦的二十件大事之一。天津是曲藝之鄉,許多曲種的發源地是天津,許多老藝術家也在天津,許多曲種的代表人物同樣還在天津,尤其是快板書,它的創始人、我的恩師李潤傑先生就生活工作在天津,他的藝術影響了幾代人。我本人也是中國快板書委員會的會長。另外,天津的觀眾喜歡曲藝的非常多,快板書演員也很多,很有群眾基礎,所以最終選定這次活動在天津搞。快板書是一種傳統的曲藝形式,當代的快板書演員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搞創新,因此,這次大賽要求全部的參賽作品都是1998年以後創作的新段子。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些作品不僅水平高,而且也充分反映了我們生活中的新內容、新變化,我相信,天津的觀眾對這個活動一定會感到滿意。」

『貳』 天津是曲藝之鄉,天津的京劇名家都有誰有什麼特點

天津當代的京劇名家太多了,不管是相聲還是京劇,再或是快板,都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一直覺得天津人很幽默,而且嘴皮子非常利索。至於說到京劇,天津的名家其實是有很多的。

京劇鼎盛期的名家有點多,像「四大名旦」、「前後四大須生」、「南有周信芳,北有梅蘭芳」、「通天教主王瑤卿」、「四小名旦(李世芳、宋德珠、毛世來、張君秋)」等,此外還有楊小樓、葉盛蘭、龔雲甫等眾多名家藝人。

『叄』 天津是北方曲藝的主要發源地,其中哪一項劇種源於唐山一帶,在天津發展壯大。

評劇

評劇又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代表戲種之一,主要在華北、東北等地流行。它是在蓮花落、蹦蹦戲的音樂基礎上,逐步吸收並借鑒梆子、京劇的唱法形成的。

評劇的唱腔屬板腔體,曲調流暢自然。它的板式結構分為尖板、搭調、大安板、慢板、小安板、三捶、倒板、垛板、流水板,並有反調。伴奏以板胡為主,打擊樂器與京劇大體相同。

在近百年的歷史中,評劇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花為媒》、《牧羊圈》、《打金枝》、《杜十娘》、《人面桃花》、《玉堂春》、《馬寡婦開店》等。在現代戲的創作中,評劇也碩果累累。《小女婿》、《劉巧兒》、《金沙江畔》、《祥林嫂》、《江姐》、《洪湖赤衛隊》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肆』 號稱曲藝之鄉的天津,到底有多少種曲藝

我所熟知的天津曲藝有六種,分別是相聲、評書、快板、時調、單弦、京東大鼓,天津不僅是經濟大城也是曲藝之鄉,所以在這座人文歷史悠久的城市裡就匯集了很多種有特色的曲藝。天津位於九河下梢,緊挨北京,無論從地理位置來講還是從居住人群來講,都比較復雜,所以天津的曲藝有很多也並非本土流傳,絕大部分都是從外面傳進天津,不過卻又很多曲藝都是因為天津給發揚起來的,比如相聲就是最初誕生於北京,結果被天津發揚起來,成為了天津的一大麴藝。

四、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在我國相當有名,可以說在天津的曲藝界里是最具有代表的一類曲藝,它來自於民間的小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本土山歌”,採用了靠山調和數字說,當唱靠山調時採用的是快板,當說數字說時採用的是慢版,不過整個時調全是用地道的天津話演唱,所以聽起來十分的爽朗豪放。

『伍』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楊柳青,木版年畫 ,泥人張彩塑, 天津皇會, 葛沽寶輦會 ,楊柳青民間佛道樂, 林亭口高腿子高蹺 ,北倉「蟲八蠟廟小車會

楊柳青

楊柳青年畫為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高蹺

天津海下文武高蹺老會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漕運文化、碼頭文化、鹽業文化等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下文武高蹺老會。京津一帶高蹺分為京、衛、海三大流派,「海下」高蹺,即指天津衛「海下(舊指從天津衛有一條向東南方向的海大道直達大沽海口)」一帶民間花會中的高蹺(亦指津南區鹹水沽和葛沽一帶)。天津海下文武高蹺在木腿子上有長短之分,武高蹺要比文高蹺矮一些。該會的表演器具有:腿子、行頭、道具、頭棒、腰鼓、鐃鈸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陸』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有名的藝術形式有:相聲、天津時調、天津快書、話劇、跨鼓中幡、高蹺、耍獅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獨有的曲種,它產生於清末明初,1900年時已有專業藝人演唱。這個曲種唱腔包括靠山調、鴛鴦調、膠皮調等民間小調。專業藝人出現後,對這些民間小調進行了加工改造和創新,使之成為反映時代風貌、社會生活,並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曲種,定名為天津時調。

京東大鼓起源於京東香河、寶坻一帶,演唱簡單,所唱段子多為"蔓子活"(連台本)。後經劉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興盛起來。劉文彬嗓音粗獷寬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純朴,引人入勝。劉文彬之子劉少彬繼承其藝。今天津曲藝團郝德寶,女藝人王韞秋,業余演員董湘昆,都深得劉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觀眾喜愛。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傳入天津較早,由於西河大鼓所唱多為"蔓子活" ,如"楊家將"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觀眾,二、三十年代在東興市場、河北鳥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觀眾捧場。其中女藝人馬增芬於1936年所唱的"繞口令"一曲,風靡津沽。

相聲

相聲是一種歷史較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盡管相聲藝人供奉的祖師是漢代的東方朔,但這個曲種的真正形成和發展起來卻是在清同光年間。早年北京有窮不怕(朱少文)、萬人迷、李德錫等人在天橋鬻藝,為相聲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天津話劇

在中國話劇歷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早期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第一個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個到外國學習現代戲劇藝術,並把西方寫實劇首先介紹到中國來的,就是張伯苓的九弟張彭春。

單弦

單弦,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弦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早期單弦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台上。40年代,天津單弦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西城板

83歲的馬雲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西城板是誕生於天津老城廂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種,吐字發音完全是天津話,說唱都極富鄉土氣息,是天津土生土長的曲種,其吐自發音完全是天津話,不論說與唱都極富鄉土氣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壯激昂,唱法和曲調接近語言,內容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眾喜愛。當年在茶樓演出時,常座無虛席。民國初年,天津城北門臉有寶和軒茶社和海銳茶社,是專演西城板的地方。現在這個曲種已基本無人會唱,近於失傳,殊為可惜。
天津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書朝廷:「天津之地,水陸咽喉,所系甚重」。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為歷朝畿輔首邑和我國連接海內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天津地區在特有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祖先們創造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兒文化特色。在天津眾多的民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柳青木版年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她創始於明末,鼎盛於清朝,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是維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紐帶。


中國南北水陸交通命脈的京杭大運河開通和天津漕運的興起,使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經濟日益繁榮,加之鎮外盛產杜梨木,非常適宜雕刻畫版,楊柳青木版年畫即隨之興起,並日益走向興盛。曾於此時全鎮及周邊村莊呈現出「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盛況。

由於歷史原因,楊柳青年畫曾一度衰落,尤以抗日時期損失慘重,瀕臨滅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經過多次的搶救、搜集、挖掘、整理,使之枯木逢春。

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加之採用刻繪結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繪制細膩、色彩絢麗,被公推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首。更以其歷史積淀厚重和文化連續性的特徵而揚名海內外,是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的一種綜合的集精神與實用、歷史和現世的物化成果,具有歷史進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歷史時代風貌的「網路全書」。挖掘、搶救、保護楊柳青木版年畫,對研究天津地區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畫,乃至中國美術史等方面均體現出重要價值。她是中國年畫藝術的代表,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市楊柳青木版年畫於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專業性試點項目。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津京劇 京劇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由徽調、漢調、崑曲、梆子等藝術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發,形成於北京,具有獨特風格的,很快遍及全國的一個戲曲劇種。初始時,並沒有「京劇」這個確切的名字,曾出現過「二黃」、「平戲」和「京戲」的稱謂。在它孕育、形成時期,(約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劇首先傳入了京都的門戶——天津。同治中期,皮黃又由天津傳至上海。

天津雖不是京劇的發源地,但就其對京劇的傳播、張揚、促進,乃至於光大方面來講,是呈顯著之勢的。究其原因是,天津有著適宜於京劇發展的地理環境(地處陸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與人文環境(有著愛戲、懂戲的觀眾)。

從大量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京劇的萌芽開始,幾乎所有的京劇名家精英都曾魚貫津門獻出他們最拿手的,或新創作的劇目。如在聲腔曲調和舞台語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劇演員、「京劇老生前三傑」之一的餘三勝,「後三傑」譚鑫培、南派京劇創始人之一王鴻壽,李桂春、蓋叫天、楊小樓、周信芳以及後來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著名表演藝術家來津演出了他們的拿手好戲。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名丑第一人劉趕三、「後三傑」之一的孫菊仙,創立了武生「黃派」的黃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趙美英等京劇名伶,將眾多的劇目呈現在天津京劇舞台上。天津「票房」的實力也非常強大:竇硯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雲、王頌臣等名票不僅自己能唱,還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問藝於他們的京劇名家,如余叔岩、孟小冬等。而嚴范孫、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不僅素好京劇,而且還積極倡導戲曲改良,親自組織演員創編新劇目,從而成為清末民初天津戲曲改良運動的中堅力量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水路交通運輸主要靠擺渡浮橋和陸續建的可開啟的鋼橋。中國革命著名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就是在金湯橋會師的。
人生禮儀紛繁復雜,多姿多彩。雖為工商大都會,但思想仍有較濃厚的封建小農經濟意識,崇尚封建孝道和倫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子孫滿堂,以養育5男2女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諸禮莫不以祈求福壽安康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彩禮重聘。無論娶媳聘女皆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奢靡至極在所不惜。喪葬之禮更為奢華,縟節俗例兒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殯,重棺槨,重壽衣,事死如事生。舊時,祝壽講究宴請賓朋,請戲班唱堂會,並有男不過10(逢10),女不過9(逢9)之風俗,尤對66歲生日格外重視,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之俗諺。
津人為公好義,受元代漕運及居民多為明代屯兵後裔人口雜處五方影響,碼頭習氣、行武之遺風尚存,民眾多聚義互助,熱心公益,不僅有水會、杠子房、小大院等社會公益職能組織,還因其商貿發達,成立了許多相對具有約束力的民間職業社團組織及客商寓居津門所建的會館、鄉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鄰里之情,但攀比之風頗重,好散財「買臉」。
長期漂泊無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團聚、好熱鬧,鍾情年節時令的慶賀活動。尤其對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火爆、喜慶,盡力渲染和營造年節氣氛,並形成諸如「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的春節期間特定的傳統食俗慣例。
民間信仰廣泛龐雜,清中葉以前,共有各類廟宇500餘座,儒、釋、道及民間或地方崇拜諸神無所不有,廟宇之多,全國罕見。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特別是對神靈的信仰目的性極強,多隻祈求保佑現世生人,功利色彩較重。
在諸多民間信仰中尤以對海神天後崇拜頂禮至極,並將其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護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護神。津門歷史也多與天後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而且對天津經濟、文化、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面均產生重大的影響。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受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及世俗欣賞需求影響,地域特色濃郁。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麵塑、木雕、石雕、根雕、楊柳青年畫、塘沽版畫、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相聲、時調、大鼓、快板等大眾化戲劇和曲藝在津十分興盛,這些戲曲雖大都起源於他鄉農村或城市社會下層,但最終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藝術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紅」,從而使天津成為中國主要戲曲藝術產生的搖籃。特別是名角兒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紅叫響就難以走向全國,過「天津關」是演員能否成名的標准,因而天津也是培養戲曲名家的搖籃。戲曲的繁榮也使茶園、戲園業大興,成為舊時民眾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
民間音樂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演出團體多以老會、聖會呼之。法鼓、大樂、十番、杠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十分普及,各會所在社區居民均以公益事業視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日自娛自樂,為茶餘飯後消遣樂事。逢年過節或重大廟會活動出會表演,為本社區爭光添彩。聞名於世的天津皇會,在舉辦期間,曾是民間各道樂舞老會、聖會大顯身手,爭妍斗艷之大好機會,故每逢皇會舉辦之時,全民熱情參與,最多時有110多道會的表演,近5000餘位演員。《天津天後宮皇會行會圖》中就有於此的詳細記載。這一調動全民情結,達到萬人空巷的民間盛會終成為當時「全國各省唯一的神話盛事」。這些民間音樂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間花會所繼承。
民間游藝競技項目十分豐富,民喜運動,除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競技游藝項目外,部分群體以玩鳥、玩鷹、斗蛐蛐等為樂事,少年兒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藝競技項目則多室外追逐內容
租界社區僑民則多以舞會、音樂會、賽馬會、擊劍、草地網球、水上快艇、板球、馬球、回力球等為消閑方式,這些項目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獨特風韻,本網站圍繞天津地區漢民族民俗進行描述,並以記敘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民俗事項為主。同時以「舊時」一詞作為斷代時間標志,將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范展現在世人面前。

『柒』 天津曲藝有哪些種類

1、鐵片大鼓

鐵片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較有代表性的漢族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該曲種以演唱時敲擊鐵片(實為銅片)而得名。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大鼓藝人王佩臣在天津使之成型的曲種,流行於天津、北京地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脫胎於清代中葉產生於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於京津地區。解放前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調。藝人演唱則多見於拆唱節目中,專演此曲種者很少。最早有鍾萬起、金小山等,稍晚有曹寶祿、王子玉等。自金萬昌出,經其加工創新,這一曲種才煥發了新的青春。

3、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發源於河北三河、香河、北京平谷、天津寶坻等京東地區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主要樂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挾銅板,右手擊鼓外,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和揚琴。由於伴奏及曲調簡單。

4、相聲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

5、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是中國曲藝曲種之一。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

河北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制新腔,專唱短篇曲目,稱京韻大鼓,屬於鼓詞類曲藝音樂。

『捌』 什麼是天津曲藝

天津曲藝之鄉

曲藝,是我國民間說唱藝術的統稱。有人說它起源於春秋,興盛於唐、宋。到了近代,我國曲藝已蔚為壯觀。那時侯,報刊雜志的封面人物很多都是曲藝演員。特別是天津,由於天津人文地理環境因素,天津人那時候有許多人喜歡曲藝。從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之後,天津就成為了京都門戶水陸要沖,有著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和五方雜處的人文環境,於是就形成了天津人所特有的市民文化,而最具特徵的市民文化就當屬是曲藝了。在崔旭於清道光初年所撰《津門百詠》里,就有「戲園七處賽京城,紈絝逢場各有情,若問兒家住何處,家家門前有堂名」這樣的竹枝詞。

歷史上的天津城市建設,是以外鄉人口陸續遷入而隨之組建壯大擴展的。這些外鄉人士將各自家鄉的娛樂形式帶到了天津,促成多種聲腔曲種在天津地界的既激烈競爭,又相互借鑒吸收和多元化繁衍,這是造成天津地界曲藝活動日益繁榮的契機,也是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傑出的民間曲藝藝人的有效保證。當時出現了小黑姑娘、林紅玉、小映霞、小嵐雲、小彩舞、孫書筠等一大批說唱藝人,活躍在舞台上,其中以劉(寶全)、白(鳳鳴)、張(曉軒)京韻大鼓三大流派最為著名,可謂享譽全國。

天津之所以被稱做是曲藝之鄉,還因為多種的曲藝形式都是在天津形成和繁衍的。比如說像天津時調、天津快板,都是天津所特有的。而京韻大鼓、京東大鼓、鐵片大鼓、快板書等等就是在天津形成的。像相聲、評書、單弦還有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就是在天津興盛和繁衍的。曲藝在天津昌盛不衰幾度輝煌並產生過許多大師級人物。

相聲是曲藝的一個品種,源於北京,興盛於天津。清末民初至建國前夕,伴隨天津沿海城市的發展,相聲這門藝術趨於成熟,相聲界京津著名演員「八德」均成名於天津。

馬三立是天津土生土長的相聲藝術大師,追求朴實、自然、本色,藝術特點是沒有舞台腔,在聊天、耳語般的親切交談中,不露聲色地進入他所諷刺的人物中去。馬三立的藝術感染力來源於語言滋味取勝,而絕無輕佻嬉戲。天津的曲藝沃土培育了數以百計的相聲藝術家,相聲藝術家的作品又豐富了天津的文化藝術環境,使天津成為全國著名的相聲名家的搖籃。(圖為相聲大師馬三立)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這一盪氣回腸的名曲家喻戶曉、耳熟能詳。許多人都是通過駱玉笙演唱的這首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主題歌《重整河山待後生》領略了京韻大鼓的魅力,記住了駱玉笙的名字。駱玉笙,藝名小彩舞,4歲起隨養父戲法藝人駱彩武在上海、武漢演出。1934年,駱玉笙拜鼓王劉寶全的弦師韓永祿為師,學習「劉派」大鼓曲目。1936年開始在天津演出。由於她嗓音甜美,音域寬闊,韻味醇厚,高低咸宜,其師韓永祿為其設計的唱腔悠揚動聽,「嘎調」尤為激越感人,很快便唱響津門,被譽為「金嗓歌王」。

『玖』 天津的曲藝形式的著名人物有誰

天津之所以被稱做是曲藝之鄉,還因為多種的曲藝形式都是在天津形成和繁衍的。比如說像天津時調、天津快板,都是天津所特有的。而京韻大鼓、京東大鼓、鐵片大鼓、快板書等等就是在天津形成的。像相聲、評書、單弦還有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就是在天津興盛和繁衍的。曲藝在天津昌盛不衰幾度輝煌並產生過許多大師級人物。
1.相聲
相聲是北方曲藝曲種。以語言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劇性藝術。在相聲形成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其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藝術手段。語言明快幽默,模仿維妙維肖,諷刺犀利辛辣。相聲一般由「墊話兒」、「瓢把兒」、「活」、「底」等部分組成,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由一位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由兩位演員出台,一問一答。群口又稱「群活」,由三人以上演員表演。 天津是培養相聲名家的搖籃。最早相聲演出在清末。20年代,天津相聲進入繁榮發展階段,津京兩地相聲演員頻繁往來,許多相聲演員在天津演紅後,又赴全國各地。光緒初年,北京藝人玉二福來津長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揚名的相聲演員有「八德」:裕德龍、馬德祿、李德錫、焦德海、劉德志、張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們都曾來津演出。天津的著名相聲演員有李德錫(藝名萬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稱)、張壽臣(有「幽默大師」之稱)、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藝名小蘑菇)、郭榮起、常寶霆、蘇文茂、劉文享、高英培、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聲傳統曲目有300餘段。
2.評書
曲藝曲種。形成於清初,第一代藝人為王鴻興,所傳弟子為「三臣」、「五亮」。「三臣」指安良臣、鄧光臣、何良臣。「五亮」不詳。評書只說不唱,表演者一人,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氣氛。評書藝術以結構嚴謹取勝,一部長篇包括幾個「柁子」(段落),一個柁子可分為幾個「梁子」(故事),一個梁子又分為若干「和子」(懸念)。說書技巧主要有四種:一是「開臉兒」,表現生動具體的人物形象;二是「擺砌末」,描述人物活動環境;三是「賦贊」,贊美人物或景物;四是「垛句」,也稱「串口」,誇張地描繪人物、景物及事件。這些技巧,是用以烘托氣氛,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說書時,以說書人口氣敘述的,叫「表」,摹擬書中人物音容笑貌的,叫「白」,評說書中人物作為的,叫「評」。天津評書藝人有王致久、張傑鑫、常傑淼、陳士和、姜存瑞等.
3.單弦
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弦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早期單弦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台上。40年代,天津單弦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4.天津快板
本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子板數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曲目多為反映現實生活的短篇。
5.京劇
京劇是在清朝道光年間傳入天津的,同治年間,天津京劇開始興盛。天津作為中國北方戲劇藝術的發祥地之一,素有戲曲「南北交匯的大碼頭」之稱。在梨園界曾經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就是「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錢」。所以當時凡是京劇界的名家,幾乎沒有沒到過天津一展風採的。像劉趕三,孫菊仙,章遏雲,厲慧良,張春華,正說明天津在京劇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1956年,天津京劇團正式成立,除市京劇團外,還有建華、建新、榮新、塘沽等京劇團體。著名演員有楊榮環,趙松樵等。文革時期,除市京劇團外,其他京劇團體一律解散。天津京劇團演出的劇目只有「八個樣板戲」。直至80年代,天津京劇才再獲新生。始建於1936年的天津中國大戲院是中戲劇舞台史上一個重要的演出場所,「四大須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以及各著名行當流派創始人都曾在這里登台演出過。廣東會館(現改為天津戲劇博物館)是天津現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會館建築,裡面保存有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古典式戲樓。梅蘭芳、楊小樓、孫菊仙等人都曾在此登台獻藝。這里還保存著許多京劇名家的道具和戲裝、文物等。[1] 著名的天津京劇演員有:楊寶森、李榮威、厲慧良、丁至雲、張世麟、林玉梅等。
6.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起源於50年代,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纊、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著名的天津快板演員有:李潤傑、張志寬等。
7.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清末民初以來流傳於天津(主要在船夫、搬運工人、手工業者、人力車夫中傳唱)。它淵源於明、清以來的時調小曲,又和很多地區的民間小調有密切關系。它用天津地方語的字音演唱,內容通俗易懂,腔調高亢爽朗,具有濃郁的天津鄉土氣息。著名的天津時調演員有:王毓寶等。
8.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古老戲曲劇種之一。在民間它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和河北農村為基地,逐漸向鄰近省市傳播。建國後,天津河北梆子劇團成批恢復和建立,天津復興劇社、移風劇社、益民劇社、民主劇社相繼成立。之後,天津成立了國營河北梆子劇團。
9.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中國曲藝曲種之一,屬板腔體鼓曲,起源於北京以東的河北寶坻(今屬天津市)、香河地區,於20世紀20年代確立於天津。著名的天津京東大鼓演員有:劉文斌等。

『拾』 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間曲藝:天津時調

天津不光是我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同樣它也是我國藝術文化中心。 天津文化 中包含著許多特色的當地民間曲藝,接下來我我將為大家介紹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間曲藝:天津時調。我我將從它的藝術特色和傳承意義兩點出發。

藝術特色
天津時調是天津土生土長的一種曲種。其原名叫「時調」,源於下層社會流行的民歌、小調。如有來自手工業者自編自唱的「靠山調」;有來自於青樓妓院的「鴛鴦調」(俗稱「窯調」);有膠皮車(人力車)的車夫們,在勞累之餘,坐在自己的車簸箕上哼唱的一種「膠皮調」和來自民間生活的「拉哈調」等。靠山調,大約產生於清同治末年或光緒初年,緔鞋作坊里的工匠每當日落時,坐著小馬扎(用木條或木棍交叉組成支架,坐處用帆布帶綳扎而成),背靠房山自編自唱的一種曲調。

內容多是抒發內心的感慨與憂愁。這種小調,被人們稱之為「靠山調」。後經演唱者不斷完善,創造出新的曲牌,如「悲秋調」、「解憂調」、「怯五更調」、「小五更調」、「反正對花調」等,這種所謂「九腔十八調」,成為「靠山調」的基本調式。拉哈調(「拉哈」為天津土語,指作事不認真),是由流行在河北和天津一帶的民歌小調「糊塗調」、「撒大潑」等演變而成。此調的旋律以天津方言為基礎。

因字行腔、拍節也是一板一眼,常以對唱的形式出現。像《要婆婆》、《要女婿》等都是傳統的名唱段。這些小調先後流傳到妓院,經過青樓妓女們的哼唱,又被稱之為「窯調」。後來經過文人和歌妓們的改編革新,形成了時調。

時調在詞句、腔調和板式等方面都與其他曲種有別。它在詞句上,全篇最多不過五六十句,甚至只二三十句,就能把整個內容表達出來;唱腔上,周而復始地反復唱定型的曲譜;板式上,只有慢板、二六和快板三種。詞句的規律是四句為一番,每番第三或第四句後面加一襯腔,即「哎哎喲」。唱詞有七字句或五字名,可以加「三字頭」或襯字,句尾多押平聲,以陽平為合格(因天津話多為陽平)人這種格調多用於靠山調。

時調的「數子」不分頭尾,都可用五言句,且也不限於四句為一番。可根據情節分成幾段。拉哈調則不受句、番數的束縛。在節奏方面,靠山調是慢板,數子是快板,拉哈調是二六板。在演唱上,靠山調是唱,數子是說,拉哈調是半唱半說。總之,天津時調的腔調豪放,演唱時爽朗潑辣,不拘謹滯澀,很能表達天津人的性格和情感。

傳承意義
天津時調最初主要流行於天津底層市民聚集的南市、河東地道外、紅橋區鳥市、和平區等處的曲藝演出場所,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後,對「靠山調」等進行成功改革,使之成為主要的演唱曲調,並創作出許多精品節目。「文革」前期天津時調又一度陷入危機,改革開放後重獲生機,日趨振興,一些傳統曲調、曲目恢復上演。但近年來天津時調發展又面臨嚴峻的考驗,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生存危機,亟待扶持和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