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大學屬於哪個部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大眾溫泉澡堂 2025-07-08 10:07:27
北京小金星幼兒園怎麼樣 2025-07-08 09:36:20

天津大學屬於哪個部

發布時間: 2022-09-23 04:55:01

Ⅰ 天津市天津大學郵編

天津市南開區天津大學郵編是300072

天津大學簡介: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經國家院系調整定名為天津大學,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確定的16所國家重點大學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

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佔地總面積18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2.5萬平方米。學校校園環境整潔,景色優美,被譽為花園式學校,每年4月中旬的海棠季吸引上萬市民前來參觀。學校衛津路校區有兩座總建築面積為2.6萬平方米的圖書館,北洋園校區有一座4.3萬平方米的圖書館,兩校區館藏書刊總量280多萬冊,另有多種音像資料、微縮資料和各類光碟資料庫近200個。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佔地總面積243.57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期90萬平方米建設,於2015年9月投入使用。北洋園校區傳承了厚重典雅的北洋元素風貌,同時充滿和諧、智慧的現代氣息。

Ⅱ 天津大學位於哪個省

天津大學在天津市,那是直轄市,全國四個之一。在渤海西部,與北京一起被河北包圍。

Ⅲ 天津大學屬於哪個教育局管轄,是南開區教育局,還是天津市教育局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985副部級高校

Ⅳ 天津大學是985院校嗎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天津市、國家海洋局共建高校,是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院校,是「2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重點建設大學,卓越大學聯盟成員,中歐工程教育平台,中俄工科大學聯盟合作高校,也是建築老八校之一,形成了工科優勢明顯,理工結合,經管、文、法、醫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院校,學校現有教職工4727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五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七人,973首席科學家17人。


Ⅳ 天大是哪個大學的簡稱

天大是天津大學的簡稱。

天津大學,簡稱 「天大」 ,坐落於天津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首批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高校。

天津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並定名為「天津大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有教職工506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雙聘院士17人,「973」首席科學家有1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7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天津大學

Ⅵ 南開大學旁邊的天津大學是一所什麼學校

南開大學旁邊的天津大學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是985、雙一流,國內綜合排名也很靠前,屬於國內一流水平的工科院校

Ⅶ 天津大學是211和985嗎

天津大學是211和985。

天津大學(TianjinUniversity),簡稱「天大」,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天津,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

天津大學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確定的16所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教育部、天津市、國家海洋局共建高校,位列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

(7)天津大學屬於哪個部擴展閱讀:

1、「211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學校整體條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三大部分;建設項目均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和工程監理制。

各「211工程」學校成立項目法人組織和落實項目法人代表,有關省(區)主管部門成立「211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形成中央、省(區)和學校三級管理體制。

2、「985工程」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以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目標,建立高等學校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牢牢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集中資源,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發揮優勢,堅持跨越式發展,走有中國特色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之路。

Ⅷ 天津大學的前身是什麼大學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學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園區南開區七里台,校園佔地面積14657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

肇基學府 洋洋大風(初創時期)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創於中日甲午海戰之後。當時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紹,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並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從此,誕生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大學。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佔,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以後不容學堂復課,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學堂方在西沽正式復課。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教育部,1913年又改稱國立北洋大學,此後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止。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一開創就是名符其實的大學,並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學出現。創辦之始就援照美國模式辦學,在功課設置、教學內容、教科書、教學方法上,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學堂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各為四年,經過八年,培養出專門人才。同時,資送頭等學堂畢業生出國留學也是學堂創辦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辦之時,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體現了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學堂開學復課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三個學門,後應外交需要附設法文班、俄文班,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辦師范科,至此北洋大學已成為包括文、法、工、師范教育諸科,初具綜合性的新式大學。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大事年表——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學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園區南開區七里台,校園佔地面積14657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

肇基學府 洋洋大風(初創時期)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創於中日甲午海戰之後。當時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紹,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並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從此,誕生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大學。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佔,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以後不容學堂復課,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學堂方在西沽正式復課。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教育部,1913年又改稱國立北洋大學,此後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止。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一開創就是名符其實的大學,並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學出現。創辦之始就援照美國模式辦學,在功課設置、教學內容、教科書、教學方法上,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學堂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各為四年,經過八年,培養出專門人才。同時,資送頭等學堂畢業生出國留學也是學堂創辦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辦之時,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體現了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學堂開學復課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三個學門,後應外交需要附設法文班、俄文班,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辦師范科,至此北洋大學已成為包括文、法、工、師范教育諸科,初具綜合性的新式大學。

篳路藍縷 窮理振工(專辦工科時期)

1919年原采礦冶金學門又分為采礦學門、冶金學門。191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並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上試行大學區制,北洋大學改稱「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不久大學區制廢止,北洋大學暫稱「國立北洋工學院」。

從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學專辦工科,設有土木、采礦、冶金三學門;後學門改稱系,至1935年北洋工學院設有礦冶、土木、機械、電機共四個系(內分七個工程組);為了提高學術及技術水平,北洋工學院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開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組織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經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開始招收研究生,首屆研究生於1937年「七·七」事變前畢業,並被授予碩士學位。

三工連理
薪火相承(抗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30日,天津淪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改組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師范學院和西北醫學院。

國立西北工學院由北洋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而成,學院設在陝西固縣古路壩,初設土木、電機、化工、紡織、機械、礦冶、水利、航空八個系,後又增設工業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國工程師學會及各專門工程學會在貴陽舉辦聯合年會。藉此相聚之機,各屆北洋校友就復校事宜進行了磋商,會談決定在呼籲恢復國立北洋工學院的同時,籌設私立北洋工學院,由全國北洋校友共同籌辦。在此壓力下,國民政府行政院於1942年12月將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升格為國立英士大學,將其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任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工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故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與之相呼應,李書田於1944年春在西安籌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下設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兩系,並以北洋治學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學生刻苦攻讀,奮發讀書蔚然成風。
百川歸海 西沽重興(理工結合時期)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天津收復。北洋廣大師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復國立北洋大學的強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復國立北洋大學,著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學原址復校。此後,泰順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學院和北平部(理學院院長陳藎民接受「北平臨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學北平部)四校師生先後返津參加復校。

1946年10月22日北洋大學正式復校開學。復校後的國立北洋大學,在原來工學院的基礎上,增設了理學院,從此北洋大學進入理工結合時期。工學院初下設土木、水利、采礦、冶金、電機、航空、機械、化學工程學系八系,後增設建築工程學系和紡織工程學系;理學院設置與工學院關系密切的物理、化學、數學、地質學四個基礎學科系。復校後,北洋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為宗旨,制定了「決不忽視窮究學理,同時注重科學應用,使理工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針,並積極付諸實施;同時,成立土木、水利、采礦、冶金和化學工程等五個工程研究所,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並著手招收研究生,以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和研究人員,被各界譽為「科學建國的堡壘」。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大事年表——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學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園區南開區七里台,校園佔地面積14657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

肇基學府 洋洋大風(初創時期)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創於中日甲午海戰之後。當時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紹,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並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從此,誕生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大學。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佔,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以後不容學堂復課,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學堂方在西沽正式復課。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教育部,1913年又改稱國立北洋大學,此後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止。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一開創就是名符其實的大學,並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學出現。創辦之始就援照美國模式辦學,在功課設置、教學內容、教科書、教學方法上,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學堂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各為四年,經過八年,培養出專門人才。同時,資送頭等學堂畢業生出國留學也是學堂創辦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辦之時,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體現了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學堂開學復課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三個學門,後應外交需要附設法文班、俄文班,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辦師范科,至此北洋大學已成為包括文、法、工、師范教育諸科,初具綜合性的新式大學。

[ 回頁首... ]

篳路藍縷 窮理振工(專辦工科時期)

1919年原采礦冶金學門又分為采礦學門、冶金學門。191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並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上試行大學區制,北洋大學改稱「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不久大學區制廢止,北洋大學暫稱「國立北洋工學院」。

從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學專辦工科,設有土木、采礦、冶金三學門;後學門改稱系,至1935年北洋工學院設有礦冶、土木、機械、電機共四個系(內分七個工程組);為了提高學術及技術水平,北洋工學院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開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組織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經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開始招收研究生,首屆研究生於1937年「七·七」事變前畢業,並被授予碩士學位。

[ 回頁首... ]

三工連理
薪火相承(抗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30日,天津淪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改組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師范學院和西北醫學院。

國立西北工學院由北洋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而成,學院設在陝西固縣古路壩,初設土木、電機、化工、紡織、機械、礦冶、水利、航空八個系,後又增設工業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國工程師學會及各專門工程學會在貴陽舉辦聯合年會。藉此相聚之機,各屆北洋校友就復校事宜進行了磋商,會談決定在呼籲恢復國立北洋工學院的同時,籌設私立北洋工學院,由全國北洋校友共同籌辦。在此壓力下,國民政府行政院於1942年12月將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升格為國立英士大學,將其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任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工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故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與之相呼應,李書田於1944年春在西安籌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下設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兩系,並以北洋治學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學生刻苦攻讀,奮發讀書蔚然成風。

[ 回頁首... ]

百川歸海 西沽重興(理工結合時期)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天津收復。北洋廣大師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復國立北洋大學的強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復國立北洋大學,著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學原址復校。此後,泰順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學院和北平部(理學院院長陳藎民接受「北平臨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學北平部)四校師生先後返津參加復校。

1946年10月22日北洋大學正式復校開學。復校後的國立北洋大學,在原來工學院的基礎上,增設了理學院,從此北洋大學進入理工結合時期。工學院初下設土木、水利、采礦、冶金、電機、航空、機械、化學工程學系八系,後增設建築工程學系和紡織工程學系;理學院設置與工學院關系密切的物理、化學、數學、地質學四個基礎學科系。復校後,北洋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為宗旨,制定了「決不忽視窮究學理,同時注重科學應用,使理工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針,並積極付諸實施;同時,成立土木、水利、采礦、冶金和化學工程等五個工程研究所,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並著手招收研究生,以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和研究人員,被各界譽為「科學建國的堡壘」。

[ 回頁首... ]

改天換地 北洋新生(建設多科性工業大學時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學在原校址正式開學復課。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學隸屬中央教育部直接領導。此後,北洋大學師生積極配合新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造,進行了增強教師陣容、課程改革、管理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完成了學校的新民主主義改造。改造後的北洋大學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學校設立理學院、工學院,共設有物理、數學、冶金、土木、水利、采礦、機械、化工、航空、紡織、建築工程、地質工程等12個學系,學系下設水利實驗室等14個實驗室,還設有機械實習工廠與紡織實習工廠。同時,北洋大學的科學研究和培養研究生工作,在改造後也取得了充足的發展,設有冶金、土木、采礦、水利、化工等5個工程研究所,成為當時我國培養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並,定名為天津大學。

在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北洋大學為祖國培養了數千名高級專門人才,成為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各界的棟梁,為我國采礦、冶金、石油工業的創建,為機械、水利、土木工程的開拓,為紡織、化工、航空、電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外交家王正廷、數學家秦汾、礦冶學家王寵佑、法學家王寵惠、詩人徐志摩等傑出人才都曾就讀於北洋大學。革命先驅、廣州起義總指揮張太雷烈士也是北洋大學早期畢業生,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法學家趙天麟、教育家張含英等曾任北洋大學校長。機械專家石志仁、化工專家侯德榜等曾在校任教,在大批校友中,有50餘名專家、學者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之前,天津大學設土木、水利、采礦、紡織、冶金、機械、電機、化工、地質、數學、物理共11個系。

院系調整中,南開大學工學院,津沽大學工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化學工程系,北京鐵道學院的建築工程系等院系並入天津大學;天津大學數學系、物理系並入南開大學。此後,從天津大學調出的科系還有:抽調地質組組建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抽調冶金系、采礦系金屬礦組組建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抽調采礦系採石油組並入清華大學;抽調采礦系採煤組至中國礦業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抽調電信系至北京郵電學院(今北京郵電大學);抽調水利系農田水利及土壤改良專業至武漢水利學院(現已並入武漢大學);抽調土木工程系測量專業至武漢測繪學院(現已並入武漢大學);礦冶工程系調唐山成立河北礦冶學院;紡織工程系調出成立河北紡織工學院(今天津工業大學);化學工程系造紙專業調往天津輕工業學院(今天津科技大學)。1958年又從天津大學抽調力量重新組建河北工學院(今河北工業大學)。

經過全國規模的院系大調整,一方面,天津大學集中了並入院系的優勢,成為全國重點工科大學;另一方面,從天津大學調出的科系歷史悠久、優勢突出,把北洋大學的優良傳統帶到了祖國各地,為新中國工業體制的建立與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調整後,天津大學遷入南開區七里台新校址,下設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建築工程系、化學工程系、紡織工程系、水利工程系7個工科系,20個專業和13個專修科,另設化工研究所和石油工業學校。此後,經過幾年的調整、發展,天津大學已逐步形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格局,並在此基礎上闊步前進,將學校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之一;1955年天津大學重新招收研究生,著力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培養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1958年8月13日,毛澤東主席視察了天津大學,並就學校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高等學校應抓住三個東西:一是黨委領導,二是群眾路線,三是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1958年末在北京舉行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展覽會」上,天津大學展出的項目居全國高校之首,受到各方面的重視。1959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天津大學被定為首批16所重點大學之一。在此前後,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等也先後來校視察工作,對天津大學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和贊揚。

1966年,天津大學設有無線電電子工程、光學與精密儀器、水利工程、機械製造工程、動力與自動化工程、土木建築工程、化學工程等7個系、38個專業。在隨後的十年「文革」期間,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影響了學校事業的正常發展。1977年全國恢復統一高考後,天津大學全面撥亂反正、整頓教學科研秩序,教育質量日益提高,並於1978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學第一批恢復了文革前直屬教育部領導的重點高校地位。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大事年表——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學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園區南開區七里台,校園佔地面積14657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

肇基學府 洋洋大風(初創時期)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創於中日甲午海戰之後。當時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紹,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並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從此,誕生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大學。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佔,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以後不容學堂復課,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學堂方在西沽正式復課。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教育部,1913年又改稱國立北洋大學,此後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止。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一開創就是名符其實的大學,並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學出現。創辦之始就援照美國模式辦學,在功課設置、教學內容、教科書、教學方法上,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學堂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各為四年,經過八年,培養出專門人才。同時,資送頭等學堂畢業生出國留學也是學堂創辦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辦之時,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體現了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學堂開學復課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三個學門,後應外交需要附設法文班、俄文班,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辦師范科,至此北洋大學已成為包括文、法、工、師范教育諸科,初具綜合性的新式大學。

[ 回頁首... ]

篳路藍縷 窮理振工(專辦工科時期)

1919年原采礦冶金學門又分為采礦學門、冶金學門。191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並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上試行大學區制,北洋大學改稱「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不久大學區制廢止,北洋大學暫稱「國立北洋工學院」。

從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學專辦工科,設有土木、采礦、冶金三學門;後學門改稱系,至1935年北洋工學院設有礦冶、土木、機械、電機共四個系(內分七個工程組);為了提高學術及技術水平,北洋工學院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開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組織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經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開始招收研究生,首屆研究生於1937年「七·七」事變前畢業,並被授予碩士學位。

[ 回頁首... ]

三工連理
薪火相承(抗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30日,天津淪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改組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師范學院和西北醫學院。

國立西北工學院由北洋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而成,學院設在陝西固縣古路壩,初設土木、電機、化工、紡織、機械、礦冶、水利、航空八個系,後又增設工業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國工程師學會及各專門工程學會在貴陽舉辦聯合年會。藉此相聚之機,各屆北洋校友就復校事宜進行了磋商,會談決定在呼籲恢復國立北洋工學院的同時,籌設私立北洋工學院,由全國北洋校友共同籌辦。在此壓力下,國民政府行政院於1942年12月將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升格為國立英士大學,將其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任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工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故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與之相呼應,李書田於1944年春在西安籌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下設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兩系,並以北洋治學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學生刻苦攻讀,奮發讀書蔚然成風。

Ⅸ 天津大學是雙一流嗎

一、天津大學是雙一流嗎 天津大學是雙一流大學,雙一流學科有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該校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
二、天津大學簡介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經國家院系調整定名為天津大學,是1959年******首批確定的16所國家重點大學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 類高校。

天津大學的發展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熱情關懷和有力支持,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曾先後親臨學校視察。長期以來,經過全校師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學已成為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學科特色鮮明、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居於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佔地總面積14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用房建築面積83.6萬平方米。學校校園環境整潔,景色優美,被譽為花園式學校,每年4月中旬的海棠季吸引上萬市民前來參觀。學校衛津路校區有兩座總建築面積為2.6萬平方米的圖書館,北洋園校區有一座4.3萬平方米的圖書館,兩校區館藏書刊總量近300萬冊,另有多種音像資料、微縮資料1.45萬種,電子資料庫86個。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佔地總面積243.6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期90萬平方米建設,於2015年9月投入使用。北洋園校區傳承了厚重典雅的北洋元素風貌,同時充滿和諧、智慧的現代氣息。

現有教職工4727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國家「」入選者92人,天津市「」入選者219人,「*」特聘教授、講座教授62人,「973」首席科學家1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5人,國家「*」領軍人才入選者27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8人,具有正高以上職稱的教職工846人,教授779人。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33159人,其中本科生17724人,碩士研究生11410人,博士研究生4025人。

學校以培養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堅持「辦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辦學思路,堅持「育人為本」、「教學優先」、「質量第一」的教育教學理念,對學生實施綜合培養,不斷加強本科教育,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建立起了適應新世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教學體系。現有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6人;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6項;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10個;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27種(參編2種);並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3個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全國示範性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4個,是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入選學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始終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2017屆畢業生一次就業率超過98.59%。

在學科建設上,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醫、教育、藝術、哲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布局。現有64個本科專業,3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天津大學共有25個一級學科參評,進入A類學科數達到14個。其中,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進入A+ 檔、4個學科進入A檔(2%-5%)、9個學科進入A-檔(5%-10%)。與第三輪學科評估結果相比,進入前5%的學科數增加3個,進入前10%的學科數增加8個。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前百分之一,其中3個進入ESI前千分之一。由我校牽頭培育組建的「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於2013年通過教育部認定,成為全國首批14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學校科研實力雄厚,始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3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27個天津市工程中心,22個天津市國際合作基地。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2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2017 年,學校科研成果日益顯現,4 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4 項成果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32 項成果獲天津市科學技術獎,6 項專利獲中國專利獎,6 項專利獲天津市專利獎。2017年,科研經費實現了穩定和持續的增長,實到科技經費總量26.7億元,獲批重點研發計劃15 項,排名全國高校前列;獲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1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45 項、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68 項。人文社會科學逐漸發展壯大,社科項目立項數量提升、研究領域多元化,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 項,4 家智庫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據2017年中信所發布數據, 2016年度我校SCI收錄論文3095篇, EI收錄論文3617篇;據學校圖書館數據,2017年我校SCI收錄論文數3531篇。學校科技產業蓬勃發展,2017年,與省、市、區新簽訂科技合作協議4個, 新增校企聯合研發機構10個,目前已建立校企聯合研發機構66個。加強區校科技深度合作,大力推進天津大學(武清)前沿技術研究院、濱海工業研究院、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和山東研究院等異地研究院建設,切實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

天津大學建校122年來,為祖國培養了20餘萬名高層次人才,為我國近代工業體系的創立和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革命先驅張太雷,經濟學家馬寅初,外交家王寵惠、王正廷,數學家秦汾,著名詩人徐志摩等無數先賢,「兩彈一星」功臣吳自良、姚樹人,香港實業家榮智健等均曾在這里秉燭夜讀;著名法學家趙天麟、橋梁專家茅以升、機械學家劉仙洲、化工專家侯德榜、水利學家張含英、物理學家張國藩、教育家李曙森等知名學者都曾在此執鞭任教。據不完全統計,學校校友中有「兩院」院士60餘位,大學校長50餘位。建國以來,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高級領導幹部,數百名國家特大型企業負責人和總工程師。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天津大學校友在2008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中成功「會師」:崔愷(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奧運項目總指揮)、李興鋼(國家體育場 ——「鳥巢」中方設計主持人)、趙小鈞(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總設計師)等十餘位領軍人物均為天津大學畢業生。

學校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現有各類留學生3046人,來自140個國家和地區。與世界上42個國家和地區的210所高校、研究機構及公司簽署協議。在海外成立了3所孔子學院,分別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孔子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孔子學院和法國尼斯大學孔子學院。

在世紀之初,學校制訂了面向新世紀的總體發展目標和「三步走」發展戰略: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並在本世紀中葉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

天津大學雙一流學科有哪些 附重點專業學科名單

天津大學仁愛學院在哪裡 附准確地址

天津大學仁愛學院教務處電話

天津大學教務處電話

天津大學在哪裡

天津大學生創業補貼優惠政策及扶持標准

天津大學有幾個校區

天津大學仁愛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

天津大學招生辦電話

天津大學生助學貸款申請條件和申請方式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