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國的英文名字是什麼
1、Republic of Korea大韓民國;South Korea韓國。
2、大韓民國(韓語:대한민국):
韓國是一個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APEC、世界貿易組織和東亞峰會的創始成員國,也是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成員。韓國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
(1)天津市雅樂氏市場做什麼的擴展閱讀:
韓國的國家象徵
1、國旗
太極旗,是1882年8月由派往日本的使臣朴泳孝和金玉均在船上第一次繪制的,1883年被李熙正式採納為李氏朝鮮的國旗。1949年3月25日,韓國文教部審議委員會在確定它為大韓民國國旗時作了明確解釋:太極旗的橫豎比例為3:2,白地代表土地,中間為太極兩儀,四角有黑色四卦。
太極的圓代表人民,圓內上下彎魚形兩儀,上紅下藍,分別代表陽和陰,象徵宇宙。
四卦中,左上角的乾即三條陽爻代表天、春、東、仁;右下角的坤即六條陰爻代表地、夏、西、義;右上角的坎即四條陰爻夾一條陽爻代表水、秋、南、禮;左下角的離即兩條陽爻夾兩條陰爻代表火、冬、北、智。整體圖案意味著一切都在一個無限的范圍內永恆運動、均衡和協調,象徵東方思想、哲理和神秘。
2、國徽
國徽公布於1970年7月。
國徽中央為一朵盛開的木槿花。木槿花的底色白色象徵著和平與純潔,黃色象徵著繁榮與昌盛。花朵的中央被一幅紅藍陰陽圖代替,它不僅是韓國文化的一個傳統象徵,而且在此代表著國家行政與大自然規律的和諧。一條白色飾帶環繞著木槿花,飾帶上縫著國名「大韓民國」四字。
3、國歌
韓國的國歌是《愛國歌》。
4、國花
木槿花是韓國的國花。花開時節,木槿樹枝會生出許多花苞, 一朵花凋落後,其它的花苞會連續不斷地開,開得春意盎然,春光燦爛。因此,韓國人也叫它「無窮花」。
Ⅱ pd-1/pd-|1市場領域的競爭激烈嗎
.
這 個 葯 是 免 疫 抑 制 劑 。杭 州 五 舟 就 可 以 買 到 ,有 正 規 醫 院開 具 的 正 規 處 方, 還 有 專 業 的 醫 療人 員 送 貨 上 門 進 行 用 葯 指 導 。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
.
.
.
.
.
.
.
.
.
.
.
.
.
.
....................................................................
....................................................................
這首絕句,字面上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歷來注家頗多異議。有人認為它只是贊美樂曲,並無弦外之音;而楊慎《升庵詩話》卻說:「花卿在蜀頗僭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譏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沈德潛《說詩晬語》也說:「詩貴牽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竊,則想新曲於天上。」楊、沈之說是較為可取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禮儀制度極為嚴格,即使音樂,亦有異常分明的等級界限。據《舊唐書》載,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訂大唐雅樂,「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這些條分縷析的樂制都是當朝的成規定法,稍有違背,即是紊亂綱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曾因平叛立過功。但他居功自傲,驕恣不法,放縱士卒大掠東蜀;又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杜甫贈詩予以委婉的諷刺。
耐人尋味的是,作者並沒有對花卿明言指摘,而是採取了一語雙關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這儼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樂曲贊美詩。你看:
「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城,即成都;絲管,指弦樂器和管樂器;紛紛,本意是既多而亂的樣子,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的,這里卻用來比狀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樂曲,這就從人的聽覺和視覺的通感上,化無形為有形,極其准確、形象地描繪出弦管那種輕悠、柔靡,雜錯而又和諧的音樂效果。「半入江風半入雲」也是採用同樣的寫法: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盪漾在錦江上,冉冉飄入藍天白雲間。這兩句詩,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樂曲的那種「行雲流水」般的美妙。兩個「半」字空靈活脫,給全詩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樂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嘆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天上的仙樂,人間當然難得一聞,難得聞而竟聞,愈見其妙得出奇了。
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後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誇,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贊譽到了極度。
然而這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長的。這可以從「天上」和「人間」兩詞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宮也;「人間」者,皇宮之外也。這是封建社會極常用的雙關語。說樂曲屬於「天上」,且加「只應」一詞限定,既然是「只應天上有」,那麼,「人間」當然就不應「得聞」。不應「得聞」而竟然「得聞「,不僅「幾回聞」,而且「日紛紛」,於是乎,作者的諷刺之旨就從這種矛盾的對立中,既含蓄婉轉又確切有力地顯現出來了。
宋人張天覺曾論詩文的諷刺雲:「諷刺則不可怒張,怒張則筋骨露矣。」(《詩人玉屑》卷九引)杜甫這首詩柔中有剛,棉里藏針,寓諷於諛,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謂作得恰到好處。正如楊倫所評:「似諛似諷,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此等絕句,何減龍標(王昌齡)、供奉(李白)。」(《杜詩鏡銓》)
單復編在上元二年成都詩內。舊註:公有《戲作花卿歌》,此花卿即驚定也。【朱注】唐曲《水調歌》後六疊入破第二,即此詩,見郭茂倩《樂府詩集》。
錦城絲管日紛紛①,半入江風半入雲②。此曲只應天上有③,人間能得幾回聞④?
(江風,言音之清。入雲,言聲之高。天上,形容歌舞之妙。《杜臆》:胡元瑞因李群玉有贈歌妓相同,因以花卿為歌妓。竊謂此詩非歌妓所能當,其為花驚定無疑。其人恃功驕恣,故語含譏刺。能得幾回聞,言其必不能久也。)。
①漢靈帝歌:「清絲流管歌玉鳧。」曹植詩:「齊謳楚舞紛紛。」②梁元帝詩:「江風當夏清。」曹植《七啟》:「長裾隨風、悲歌入雲。」③古詩:「誰能為此曲。」《宣室志》:玄宗夢仙子十輩御雲而下,列於庭,各執樂器而奏之,其度曲清越,殆非人世也。及樂闋,有一仙子前曰:「此神仙紫雲之曲也。」樂府《隴西行》:「天上何所有。」④《列子》:「耳目所觀聽,皆非人間之有。」焦竑曰:花卿恃功驕恣,杜公譏之,而含蓄不露,有風人言之無罪,聞者足戒之旨。公之絕句百餘首,此為之冠。
楊慎曰:花卿在蜀,頗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諷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當時錦城妓女,獨以此詩入歌,亦有見哉。
此詩,風華流麗,頓挫抑揚,雖太白、少伯,無以過之。其首句點題,而下作承轉,乃絕句正法也。李白《蘇台覽古》雲:「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亦首句點題也。有在次句點題者,如杜常《華清宮》雲:「行盡江南數十程,曉風殘月入華清。朝元閣上西風急,都入長楊作雨聲。」是也。有在三句點題者,如儲光羲《寄孫山人》雲:「新林二月孤舟還,水滿清江花滿山。借問故園隱君子,時時來往住人間。」是也。有在四句點題者,如韓愈《楚昭王廟》雲:」丘墳滿目衣冠盡,城闕連雲草樹荒。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是也。有一句二句點題者,如李白《秋下荊門》雲:「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是也。有一句三句點題者,如李白《與史欽聽黃鶴樓吹笛》雲:「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也。有一句四句點題者,如皇甫冉《送魏十六還蘇州》雲:「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是也。有二句三句點題者,如常建《三日尋李九庄》雲:「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盪輕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是也。有二句四句點題者,如孟浩然《濟江問舟子》雲:「潮落江平未有風,輕舟共濟與君同。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是也。有三句四句點題者,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會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也。又有兩扇立格,對起分承者,如少陵《存歿口號》雲:「席謙不見近彈棋,畢曜仍傳舊小詩。玉局他年無限事,白楊今日幾人悲。」是也。
本詩作於至德二年(756)春天。在這前一年詩人去靈武投奔肅宗的途中,被安祿山的叛兵俘虜帶到了長安,後來逃出。詩中所寫的就是當時在長安所見到的荒涼情景,回想起從前的盛況,悲憤之情貫穿全篇。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離開鄜州去投奔剛即位的唐肅宗,不巧,被安史叛軍抓獲,帶到淪陷了的長安。舊地重來,觸景傷懷,詩人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詩人沿長安城東南的曲江行走,感慨萬千,哀慟欲絕,《哀江頭》就是當時心情的真實記錄。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寫長安淪陷後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長安有名的游覽勝地,經過開元年間疏鑿修建,亭台樓閣參差,奇花異卉爭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幬,匝於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真是說不盡的煙柳繁華、富貴風流。但這已經成為歷史了,往日的繁華象夢一樣過去了。現在呢,「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一個泣咽聲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裡,這就是曲江今日的「遊人」!第一句有幾層意思:行人少,一層;行人哭,二層;哭又不敢大放悲聲,只能吞聲而哭,三層。第二句既交代時間、地點,又寫出詩人情態:在春日游覽勝地不敢公然行走,卻要「潛行」,而且是在冷僻無人的角落裡潛行,這是何等的不幸!重復用一個「曲」字,給人一種紆曲難伸、愁腸百結的感覺。兩句詩,寫出了曲江的蕭條和氣氛的恐怖,寫出了詩人憂思惶恐、壓抑沉痛的心理,含蘊無窮,不愧是文章聖手!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寫詩人曲江所見。「千門」,極言宮殿之多,說明昔日的繁華。而著一「鎖」字,便把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蕭條冷落並擺在一起,巧妙地構成了今昔對比,看似信手拈來,卻極見匠心。「細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裊裊的柳絲,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為誰綠」三字陡然一轉,以樂景反襯哀慟,一是說江山換了主人,二是說沒有遊人,無限傷心,無限凄涼,大有使人肝腸寸斷的筆力。
「憶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墜雙飛翼」是第二部分,回憶安史之亂以前春到曲江的繁華景象。這里用「憶昔」二字一轉,引出了一節極繁華熱鬧的文字。「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先總寫一筆。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宮築復道夾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後妃公主經常通過夾城去曲江游賞。「苑中萬物生顏色」一句,寫出御駕游苑的豪華奢侈,明珠寶器映照得花木生輝。
然後具體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游苑的情景。「同輦隨君」,事出《漢書·外戚傳》。漢成帝游於後宮,曾想與班婕妤同輦載。班婕妤拒絕說:「觀古圖畫,聖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漢成帝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來了;被班婕妤拒絕了的事,楊貴妃正幹得自鳴得意。這就清楚地說明,唐玄宗不是「賢君」,而是「末主」。筆墨之外,有深意存焉。下面又通過寫「才人」來寫楊貴妃。「才人」是宮中的女官,她們戎裝侍衛,身騎以黃金為嚼口籠頭的白馬,射獵禽獸。侍從豪華如此,那「昭陽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擁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該是何等景象啊!才人們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雙飛的鳥。可惜,這精湛的技藝不是去用來維護天下的太平和國家的統一,卻僅僅是為了博得楊貴妃的粲然「一笑」。這些帝王後妃們哪裡想得到,這種放縱的生活,卻正是他們親手種下的禍亂根苗!
「明眸皓齒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寫詩人在曲江頭產生的感慨。分為兩層。第一層(「明眸皓齒今何在」至「去住彼此無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悲劇。「明眸皓齒」照應「一笑正墜雙飛翼」的「笑」字,把楊貴妃「笑」時的情態補足,生動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應第一部分「細柳新蒲為誰綠」一句,把「為誰」二字說得更具體,感情極為沉痛。「血污遊魂」點出了楊貴妃遭變橫死。長安失陷,身為遊魂亦「歸不得」,他們自作自受,結局何等凄慘!楊貴妃埋葬在渭水之濱的馬嵬,唐玄宗卻經由劍閣深入山路崎嶇的蜀道,死生異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裡仰射比翼鳥,今日馬嵬坡前生死兩離分,詩人運用這鮮明而又巧妙的對照,指出了他們佚樂無度與大禍臨頭的因果關系,寫得驚心動魄。第二層(「人生有情淚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總括全篇,寫詩人對世事滄桑變化的感慨。前兩句是說,人是有感情的,觸景傷懷,淚灑胸襟;大自然是無情的,它不隨人世的變化而變化,花自開謝水自流,永無盡期。這是以無情反襯有情,而更見情深。最後兩句,用行為動作描寫來體現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緒的迷惘煩亂。「黃昏胡騎塵滿城」一句,把高壓恐怖的氣氛推向頂點,使開頭的「吞聲哭」、「潛行」有了著落。黃昏來臨,為防備人民的反抗,叛軍紛紛出動,以致塵土飛揚,籠罩了整個長安城。本來就憂憤交迫的詩人,這時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長安城南的住處,卻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煩意亂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詩人內心的巨大哀慟。
在這首詩里,詩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復雜的。當他表達出真誠的愛國激情的時候,也流露出對蒙難君王的傷悼之情。這是李唐盛世的輓歌,也是國勢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現的,是對國破家亡的深哀巨慟。
「哀」字是這首詩的核心。開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聲哭」,就創造出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後面寫春日潛行是哀,睹物傷懷還是哀,最後,不辨南北更是極度哀傷的表現。「哀」字籠罩全篇,沉鬱頓挫,意境深邈。
詩的結構,從時間上說,是從眼前翻到回憶,又從回憶回到現實。從感情上說,首先寫哀,觸類傷情,無事不哀;哀極而樂,回憶李、楊極度佚樂的腐朽生活;又樂極生悲,把亡國的哀慟推向高潮。這不僅寫出「樂」與「哀」的因果關系,也造成了強烈的對比效果,以樂襯哀,今昔對照,更好地突出詩人難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結構上的波折跌宕,紆曲有致。文筆則發斂抑揚,極開闔變化之妙,「其詞氣如百金戰馬,注坡驀澗,如履平地,得詩人之遺法」(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四)。
【鶴注】此至德二載春日,公陷賊中作。長安朱雀街東,有流水屈曲,謂之曲江。此地在秦為宜春苑,在漢為樂游園。開元疏鑿,遂為勝境,其南有紫雲樓、笑蓉苑,其西有杏園、慈恩寺。江側菰蒲蔥翠,柳陰四合,碧波紅蕖,依映可愛。黃生曰:詩意本哀貴妃,不敢斥言,故借江頭行幸處標為題目耳。
少陵野老吞聲哭①,春日潛行曲江曲②。江頭宮殿鎖千門③,細柳新蒲為誰綠④。(此見曲江蕭條而作也。首段有故宮離黍之感。曰吞聲、曰潛行,恐賊知也。曰鎖門、曰誰綠,無人跡矣。)
①【錢箋】程大昌《雍錄》:少陵原,在長安縣西南四十里。宣帝陵在杜陵縣,許後葬杜陵南園。師古曰:即今所謂小陵者也,去杜陵十八里。【朱注】他書俱作少陵,杜甫家在焉,故自稱杜陵老,亦曰少陵也。《恨賦》:「莫不飲恨而吞聲。」②《韓非子》:張孟談曰:「臣試潛行而出。」③隋煬帝詩:「三月三日向江頭。」《後漢·順帝紀》:修飾宮殿。王筠詩:「千門皆閉夜何央。」④枚乘賦:「吁嗟細柳。」謝靈運詩:「新蒲含紫茸。」
憶昔霓旌下南苑①,苑中萬物生顏色②。昭陽殿里第一人③,同輦隨君侍君側④。輦前才人帶弓箭⑤,白馬嚼嚙黃金勒⑥。翻身向天仰射雲⑦,一笑正墜雙飛翼⑧。
(此憶貴妃游苑事,極言盛時之樂。苑中生色,佳麗多也。昭陽第一,寵特專也。同輦侍君,受之篤也。射禽供笑,宮人獻媚也。)
①《高唐賦》:「蜺為旌,翠為蓋。」《兩都賦》:「虹旃霓旌。」《雍錄》:曲江在都城東南,其南即芙蓉苑,故名南苑。②宋之問詩:「苑中落花掃還合。」古樂府:「萬物生光輝。」陸機詩:「灼灼美顏色。」③《漢書》:飛燕立為皇後,寵少衰。女弟絕幸,為昭儀,居昭陽殿。唐註:李白詩:「宮中誰第一,飛燕在昭陽。」亦指楊妃也。④《漢書》:成帝游於後庭,欲與班婕好同輦。《莊子》:「謦欬吾君之側。」一句中曰同,曰隨,曰侍,似乎重復。楊慎曰:古人文辭有不厭鄭重者。《詩》雲:「昭明有融,高朗令終。」《易》曰:「明辨晰也。」《左傳》曰:「遠哉遙遙。」宋玉賦:「旦為朝雲。」古樂府:「暮不夜歸。」邯鄲淳碑:「丘墓起墳。」《後漢書》:「食不充糧。」在今人則以為復矣。⑤《舊唐書·百官志》:內官,才人七人,正四品。曹植《七啟》:「亦將有才人妙妓。」《搜神記》:李楚賓帶弓箭游獵。⑥何遜詩:「柘彈隋珠丸,白馬黃金勒。」《明皇雜錄》:上幸華清宮,貴妃姊妹各購名馬,以黃金為銜勒,阮籍《亢父賦》:「被害嚼嚙。」⑦曹植詩:「翻身上京。」《謝氏詩源》:更贏善射,能仰射入雲中,以一囊系箭頭而射,名曰鎖雲。《杜臆》:上雲仰射,則一箭不待言矣。⑧一笑,指貴妃。下文明眸皓齒,就笑容言。宋玉《好色賦》:「嫣然一笑。」潘岳《射雉賦》:「昔賈氏之如皋,始解顏於一箭。」《隋書》:長孫晟射鵰,一發雙貫。潘尼詩:「舉戈落雙飛。」張九齡詩:「欲寄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①?血污遊魂歸不得②。清渭東流劍閣深③,去住彼此無消息④。人生有情淚沾臆⑤,江草江花豈終極⑥。黃昏胡騎塵滿城⑦,欲往城南望城北⑧。
(此慨馬嵬西狩事,深致亂後之悲。妃子遊魂,明皇幸劍,死別生離極矣。江草江花,觸目增愁,城南城北,心亂目迷也。此章,四句起,下二段各八句。)
①曹植《洛神賦》:「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②吳均詩:「血污秦王衣。」《易》:「遊魂為變。」《唐·後妃傳》:安祿山反,以誅國忠為名。及西幸,過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唐國史補》:玄宗幸蜀,至馬嵬驛,縊貴妃於佛堂梨樹之前。《太真外傳》:妃死,瘞於西郭之外一里許道北坎下,時年三十八歲。【錢箋】帝由便橋渡渭,自咸陽望馬嵬而西,由武功入大散關、河也、劍閣,以達成都。③《西證賦》:北有清渭濁徑,《山海經注》:渭水出隴西首陽縣烏鼠同穴山。左思《蜀都賦》:「緣以劍閣。」註:「劍閣,谷名,自蜀通漢中道。」④蔡琰《笳曲》:「去住兩情兮難具陳。」虞羲詩:「君去無消息。」⑤陶潛詩:「人生似幻化。」謝朓詩:「有情知望鄉。」樂府:「拾得楊花淚沾臆。」⑥江頭花草豈終極乎,蓋望長安之興復也。梁簡文帝詩,「江花玉面而兩相似。」曹植詩:」天地無終極。」⑦《淮南子》:「薄於虞泉,是謂黃昏。」《前漢·周勃傳》:「擊胡騎平城下。」⑧原註:「甫家居城南。」【朱注】陸游《筆記》:「欲往城南忘城北」,言迷惑避死,不能記其南北也。荊公集句兩篇,皆作望城北,蓋傳本偶異耳。北人謂向為望,欲往城南乃向北,亦不能記南北之意。曹植《吁嗟篇》:「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古樂府:「戰城南,死郭北。」王嗣奭曰:曲江頭,乃帝與貴妃平日游幸之所,故有宮殿。公追溯亂根,自貴妃始,故此詩直述其寵幸宴遊,而終之以血污遊魂,深刺之以為後鑒也。
「清渭東流劍閣深」,唐注謂托諷玄、肅二宗。朱注辟之雲:肅宗由彭原至靈武,與渭水無涉。朱又雲:渭水,杜公陷賊所見。劍閣,玄宗適蜀所經。去住彼此,言身在長安,不知蜀道消息也。今按:此說亦非,上文方言馬嵬賜死事,不應下句突接長安。考馬嵬驛,在京兆府興平縣,渭水自隴西而來,經過興平,蓋楊妃藁葬渭濱,上皇巡行劍閣,是去住西東,兩無消息也。唯單復注,合於此旨。
蘇轍曰:杜陷賊詩,有《哀江頭》詩,予愛其詞氣,若百金戰馬,注坡驀澗,如履平地,得禱人之遺法。如白樂天詩詞甚工,然拙於紀事,寸步不遺,猶恐失之,所以望老扯之藩垣而不及也。
潘氏《杜詩博議》雲:趙次公注引蘇黃門,嘗謂其侄在進雲:《哀江頭》即《長恨歌》也。《長恨歌》費數百言而後成,杜言太真被寵,只「昭陽殿里第一人」足矣。言從幸,只「白馬嚼嚙黃金勒」足矣。言馬嵬之死,只「血污遊魂歸不得」足矣。按黃門此論,上言詩法繁簡不同耳,但《長恨歌》本因《長恨傳》而作,公安得預知其事而為之興哀。《北征》詩「不聞殷夏衰,中自誅褒妲」,公方以貴妃之死,卜國家中興,豈應於此詩為天長地久之恨乎?
《迂叟詩話》:唐曲江,開元天寶間旁有殿宇,安史亂後,其地盡廢。文宗覽杜甫詩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因建紫雲樓、落霞亭,歲時賜宴,又詔百司於兩岸建亭館焉。
黃生曰:此詩半露半含,若悲若諷。天寶之亂,實楊氏之禍階,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陳,又不敢曲諱,如此用筆,淺深極為合宜。又曰:善述事者,但舉一事,而眾端可以包括,使人自得其於言外,若纖悉備記,文愈繁而味愈短矣。《長恨歌》今古膾炙,而《衷江頭》無稱焉,雅音之不諧俗耳如此。
七絕乃唐人樂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齡後,當以劉夢得為最。緣落筆朦朧縹緲,其來無端,其去無際故也。杜老七絕欲與諸家分道揚鑣,故爾別開異徑。獨其情懷,最得詩人雅趣。……
他說杜甫「別開異徑」,在盛唐七絕中走出一條新路子,這是熟讀杜甫絕句的人都能感覺到的。除了極少數篇章如《贈花卿》、《江南逢李龜年》等外,他的七絕確是與眾不同。
首先,從內容方面擴展了絕句的領域。一切題材,感時議政,談藝論文,紀述身邊瑣事,凡能表現於其他詩體的,他同樣用來寫入絕句小詩。
其次,與之相聯系的,這類絕句詩在藝術上,它不是朦朧縹緲,以韻致見長之作;也缺乏被諸管弦的唱嘆之音。它所獨開的勝境,乃在於觸機成趣,妙緒紛披,讀之情味盎然,有如圍爐閑話,剪燭論心;無論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罵,都能給人以親切、真率、懇摯之感,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朴質而雅健的獨特風格,是耐人咀嚼不盡的。
《戲為六絕句》(以下簡稱《六絕句》)就是杜甫這類絕句詩標本之一。
以詩論詩,最常見的形式是論詩絕句。它,每首可談一個問題;把許多首連綴成組詩,又可見出完整的藝術見解。在我國詩歌理論遺產中,有不少著名的論詩絕句,而最早出現、最有影響的則是杜甫的《六絕句》。
《六絕句》作於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評論作家,後三首揭示論詩宗旨。其精神前後貫通,互相聯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六絕句》第一首論庾信。杜甫在《春日憶李白》里曾說,「清新庾開府」。此詩中指出庾信後期文章(兼指詩、賦),風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健筆凌雲,縱橫開闔,不僅以「清新」見長。唐代的「今人」,指手劃腳,嗤笑指點庾信,適足以說明他們的無知。因而「前賢畏後生」,也只是諷刺的反話罷了。
第二、三首論初唐四傑。初唐詩文,尚未完全擺脫六朝藻繪余習。第二首中,「輕薄為文」,是時人譏哂「四傑」之辭。史炳《杜詩瑣證》解此詩雲:「言四子文體,自是當時風尚,乃嗤其輕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爾曹身名俱滅,而四子之文不廢,如江河萬古長流。」
第三首,「縱使」是杜甫的口氣,「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則是時人哂笑四傑的話(詩中盧王,即概指四傑)。杜甫引用了他們的話而加以駁斥,所以後兩句才有這樣的轉折。意謂即便如此,但四傑能以縱橫的才氣,駕馭「龍文虎脊」般瑰麗的文辭,他們的作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這三首詩的用意很明顯:第一首說,觀人必觀其全,不能只看到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說,評價作家,不能脫離其時代的條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雖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們應該恰如其分地給以評價,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學習。
這些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這三首詩的意義,遠不止這些。魏、晉六朝是我國文學由質朴趨向華彩的轉變階段。麗辭與聲律,在這一時期得到急劇的發展,詩人們對詩歌形式及其語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而這,則為唐代詩歌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來,六朝文學又有重形式、輕內容的不良傾向,特別到了齊、梁宮體出現之後,詩風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詩論家對六朝文學的接受與批判,是個極為艱巨而復雜的課題。當齊、梁余風還統治著初唐詩壇的時候,陳子昂首先提出復古的主張,李白繼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務華去實」的風氣扭轉了,而一些胸無定見、以耳代目的「後生」、「爾曹」之輩卻又走向「好古遺近」的另一極端,他們尋聲逐影,竟要全盤否定六朝文學,並把攻擊的目標指向庾信和初唐四傑。
庾信總結了六朝文學的成就,特別是他那句式整齊、音律諧和的詩歌以及用詩的語言寫的抒情小賦,對唐代的律詩、樂府歌行和駢體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導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毀譽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至於初唐四傑,雖不滿於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但他們主要的貢獻,則是在於對六朝藝術技巧的繼承和發展,今體詩體制的建立和鞏固。而這,也就成了「好古遺近」者所謂「劣於漢魏近風騷」的攻擊的口實。
如何評價庾信和四傑,是當時詩壇上論爭的焦點所在。杜甫抓住了這一焦點,在《六絕句》的後三首里正面說了自己的看法。「不薄今人愛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傑等近代作家。杜甫之所以愛古而不薄今,是從「清詞麗句必為鄰」出發的。「為鄰」,即引為同調之意。在杜甫看來,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清詞麗句」不可廢而不講。更何況庾信、四傑除了「清詞麗句」而外,尚有「凌雲健筆」、「龍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張兼收並蓄:力崇古調,兼取新聲,古、今體詩並行不廢。「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當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
但是,僅僅學習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一類的「清詞麗句」,雖也能賞心悅目,但風格畢竟柔媚而淺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須恢宏氣度,縱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鯨魚於碧海;於嚴整體格之中,見氣韻飛動之妙;不為篇幅所窘,不被聲律所限,從容於法度之中,而神明於規矩之外。要想達到這種藝術境界,杜甫認為只有「竊攀屈宋」。因為《楚辭》的精采絕艷,是千古詩人的不祧之祖。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劉勰所說:「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則顧盼可以驅辭力,咳唾可以窮文致」(《文心雕龍·辨騷》),不至於沿流失源,墮入齊、梁輕浮側艷的後塵了。
Ⅲ 韓國是什麼時候建國的
大韓民國 (Republic of Korea),簡稱「韓國」
國慶日:8月15日(1945年)
國 旗:太極旗,是1882年8月由派往日本的使臣朴泳孝和金玉均在船上第一次繪制的,1883年被高宗皇帝正式採納為李氏朝鮮王朝的國旗。1949年3月25日,韓國文教部審議委員會在確定它為大韓民國國旗時作了明確解釋:太極旗的橫豎比例為3:2,白地代表土地,中間為太極兩儀,四角有黑色四卦。太極的圓代表人民,圓內上下彎魚形兩儀,上紅下藍,分別代表陽和陰,象徵宇宙。四卦中,左上角的乾即三條陽爻代表天、春、東、仁;右下角的坤即六條陰爻代表地、夏、西、義;右上角的坎即四條陰爻夾一條陽爻代表水、秋、南、禮;左下角的離即兩條陽爻夾兩條陰爻代表火、冬、北、智。整體圖案意味 著一切都在一個無限的范圍內永恆運動、均衡和協調,象徵東方思想、哲理和神秘。
國 徽:為圓形。圓面為五瓣的木槿花,中間為陰陽圖案。綬帶上寫著「大韓民國」。
國 歌:《愛國歌》
國名釋義: 取自民族名稱。歷史上,朝鮮半島中南部曾是原韓族定居之地,李朝末期,改王稱帝,換國號為大韓帝國
國 花: 木槿花
語 言: 朝鮮語
民 族: 朝鮮族
宗 教: 基督教新教、佛教、天主教等
貨 幣: 韓元
時 差: 比北京時間早1小時
氣 候: 溫帶季風氣候
國家政要:總統盧武鉉 (Roh Moo-hyun),2002年12月當選,2003年2月宣誓就職;總理李海瓚(Lee Hai-chan),2004年6月就職;國會議長金元基 (Kim One-ki),2004年6月當選。
人口:4838.7萬(韓國行政自治部根據2004年1月1日),全國為單一民族,通用韓國語。宗教以佛教、基督教為主。
首都:漢城 (Seoul) ,人口1027.7萬(2003年)。2003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漢城遷往中部地區。2004年8月,韓國政府最終確定並正式公布了新行政首都的地址,位於韓中部地區的燕歧—公州將成為新的行政首都。韓國政府定於2007年7月在燕歧-公州動工建設新行政首都,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別形成擁有30萬和50萬人口的城市。自2012年至2014年,韓國主要國家行政機關將遷往新行政首都。2004年10月,韓國憲法法院裁決,韓國國會2003年12月通過的《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反憲法 。韓國政府制訂的將行政首都從漢城遷往中部地區的計劃將因此被迫停止執行。2005年1月,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漢城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
行政區劃:現有1個特別市(漢城特別市),9個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濟州道),6個廣域市(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
自然地理:位於亞洲大陸東北朝鮮半島的南半部。北部以軍事分界線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鄰。其餘三面被黃海、朝鮮海峽和日本海所環抱。面積9.96萬平方公里,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000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韓國多丘陵和平原,約70%是山區,地勢比半島北部低。丘陵大多位於南部和西部。西部和南部大陸坡平緩,東部大陸坡很陡,沿西海岸河流沿岸有遼闊的平原。韓國屬溫帶的東亞季風氣候。六月到九月的降雨量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約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減少。冬季平均氣溫為零度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熱,氣溫為25攝氏度。三、四月份和夏初時易受台風侵襲。
簡 史:公元1世紀後,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古國。公元七世紀中葉,新羅在半島占據統治地位。公元10世紀初,高麗取代新羅。14世紀末,李氏王朝取代高麗,定國號為朝鮮。1910年8月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獲得解放。同時,蘇美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北半部和南半部。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告成立,李承晚當選首任總統。1960年李承晚在全國性學生運動中下台。1961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開始長達18年的統治,期間韓國經濟實現持續高速增長。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全斗煥發動政變,並於1980年出任總統。1987年韓國實行總統直選,同年盧泰愚當選第13屆總統。第14至16屆總統分別為金泳三、金大中和盧武鉉。韓國於1991年9月17日同朝鮮一起加入聯合國。
政 治:韓國現行憲法是1987年10月全民投票通過的新憲法,1988年2月25日起生效。新憲法規定,韓國實行三權鼎立、依法治國的體制。根據這部新憲法,總統是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力量司令,在政府系統和對外關系中代表整個國家,總統任期5年,不得連任。總統是內外政策的制定者,可向國會提出立法議案等;同時,總統也是國家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各項法律法規的實施。總統通過由15-30人組成並由其主持的國務會議行使行政職能。作為總統主要行政助手的國務總理由總統任命,但須經國會批准。國務總理有權參與制定重要的國家政策。總統無權解散國會,但國會可用啟動彈劾程序的方式對總統進行制約,使其最終對國家憲法負責。韓國實行一院制。國會是國家立法機構,任期4年,國會議長任期2年。憲法賦予國會的職能除制定法律外,還包括批准國家預算、外交政策、對外宣戰等國家事務,以及彈劾總統的權力。韓國法院共分三級:大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大法院是最高法庭,負責審理對下級法院和軍事法庭作出的裁決表示不服的上訴案件。大法官由總統任命,國會批准。大法官的任期為6年,不得連任,年滿70歲必須退位。
經 濟:20世紀50年代韓國經濟從崩潰的邊緣走向復甦,60年代韓國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70年代躋身於新興工業國(地區)行列,80年代發展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90年代開始把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作為努力目標。韓國經濟實力雄厚,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是韓國的支柱產業。韓國曾是個傳統的農業國。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農業在韓國經濟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 地位日見低下。韓國是農產品主要進口國家,進口量趨於增長,但其農業市場對外國的參與極為敏感,是個對外開放程度較小的經濟部門。韓國耕地面積為19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平原、丘陵地區,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2%。韓國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有經濟價值的50多種。有開采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藏量不大。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工業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浦項鋼鐵廠是世界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2002年汽車產量320萬輛,居世界第6位。造船訂單標准貨船噸數759萬噸,重新成為世界第一。電子工業以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半導體集成電路發展迅速。近年來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韓國風景優美,有許多文化和歷史遺產。旅遊業較發達。主要旅遊點有漢城景福宮、德壽宮、昌慶宮、昌德宮、國立博物館、國立國樂院、世宗文化會館、湖岩美術館、南山塔、國立現代美術館、江華島、民俗村、板門店 、慶州、濟州島、雪岳山等。
文 化:韓國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韓國的美術主要包括繪畫、書法、版畫、工藝、裝飾等,既繼承了民族傳統,又吸收了外國美術的特長。韓國的繪畫分東洋畫和西洋畫,東洋畫類似中國的國畫,用筆、墨、紙、硯表現各種話題。此外還有各類華麗的風俗畫。與中國、日本一樣,書法在韓國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韓國人素以喜愛音樂和舞蹈而著稱。韓國現代音樂大致可分為「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兩種。民族音樂又可分為「雅樂」和「民俗樂」兩種。雅樂是韓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宮廷舉行祭祀、宴會等各種儀式時由專業樂隊演奏的音樂,通稱「正樂」或「宮廷樂」。民俗樂中有雜歌、民謠、農樂等。樂器常用玄琴、伽耶琴、杖鼓、笛等。韓國民俗樂的特色之一是配上舞蹈。韓國舞蹈非常重視舞者肩膀、胳膊的韻律。道具有扇、花冠、鼓。韓國的舞蹈以民族舞和宮廷舞為中心,多姿多彩。韓國的戲劇起源於史前時期的宗教儀式,主要包括假面具、木偶劇、曲藝、唱劇、話劇等5類。其中假面具又稱「假面舞」,為韓國文化象徵,在韓國傳統戲劇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Ⅳ 《周禮 考工記》「方九里,旁三門,面朝後市,左祖右社。」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制度,標准(理想化)的城市面積為9平方里,每側有三門,城市裡共有9條南北向幹道,9條東西向幹道,每條幹道路幅寬9軌(一軌為兩輪馬車輪間距),左面(東側)為祖先的宗廟,西側為祭天地的社稷壇,南面皇宮,北面是集市。
原文: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夏後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階,四旁兩夾,窗,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廟門容大扃七個,闈門容小扃三個,路門不容乘車之五個,應門二徹三個。
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環塗以為諸侯經塗,野塗以為都經塗。
白話譯文:
匠人營建都城,九里見方,[都城的四邊]每邊三門。都城中有九條南北大道、九條東西大道,每條大道可容九輛車並行。[王宮的路門外]左邊是宗廟,右邊是社稷壇;[王宮的路寢]前面是朝,[北宮的後面]是市。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見方。
夏後氏的世室,堂前後深七步,寬是深的四倍[為二十八步]。堂上[四角和中央分布]有五個室,[每室四步見方,每邊都有]三個四步見方;[每邊都有四道牆,每道牆厚三尺,每邊都有]四個厚三尺。[堂的四周]有九層台階。
[每室的]四方[各開一門],每門兩旁有兩窗相夾。[用蛤灰]把牆塗飾成白色。門堂是正堂的三分之二,[堂後的]室是正堂的三分之一。殷人的重屋,堂深七尋,堂高三尺,[堂上]有四注屋,[四注屋上]有重屋。
周人的明堂,用長九尺的筵來量度,[它的南堂]東西寬九筵,南北深七筵,堂高一筵,共有五室,每室二筵見方。室中用幾來度量,堂上用筵來度量,宮中用尋來度量,野地用步來度量,道路用車軌來度量。
廟門的寬度可容七個大扃,闈門的寬度可容三個小扃,路門的寬度容不下五輛乘車並行,應門的寬度為三軌。路寢內有九室,九嬪居住在那裡。路門外有九室,九卿在那裡處理政事。把國事劃分為九個方面,由九卿負責治理。
王宮門屋屋脊的建制高五雉,宮牆四角[浮思]建制.高七雉,城牆四角[浮思]建制高九雉。[城內]南北大道寬九軌,環城大道寬七軌,野地大道寬五軌。用王宮門阿建制[的高度],作為[公和王子弟]大都之城四角[浮思]高度的標准。
用王宮宮牆四角[浮思]建制的高度,作為諸侯都城四角[浮思]高度的標准。用王都環城大道的寬度,作為諸侯都城中南北大道寬度的標准;用王畿野地大道的寬度,作為[公和王子弟]大都城中南北大道寬度的標准。
此文出自西周·周公旦所著的《周禮 考工記》
(4)天津市雅樂氏市場做什麼的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史記·周本紀》載:「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周公廢黜殷祀,襲擊淮夷以後,回到西周首都豐京,寫下了《周官》。《周官》即《周禮》,是西漢景帝、武帝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徵得的先秦古籍,是記錄周代禮制的集大成者。
周禮目的是以周人的標准來規范各族和各代禮樂內容,各種典禮所用的音樂主要是「雅樂」——宗周豐鎬京畿之樂,並通過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個不同等級的統治階級中去;其意義在於擴大周文化的影響,加強周人血親聯系和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其本質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
作者簡介: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發之弟。周文王姬昌還在世時,周公非常孝順,忠厚仁愛,勝過其他兄弟。到姬發即位,旦經常佐助輔弼姬發,處理很多政務。周文王時,周人已經開始了與商王朝的周旋與斗爭。
當初,姬昌取得了商紂王帝辛的信任,殷王賜命姬昌弓矢、斧鉞,可以有徵伐之權。姬昌受命七年駕崩,姬發即位,仍然以太公望(姜尚)為國師,以周公旦為輔相。太公、周公是武王最為得力的助手。
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這一點與太公不同,因此,無論軍國大事,還是其他的疑難小事,武王總是與周公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