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市神話典傳工行什麼消費
擴展閱讀
廣州走路回貴州多久 2025-07-18 20:37:27
天津路氏家族原籍在哪裡 2025-07-18 20:27:45
廈門集美哪裡海釣 2025-07-18 20:11:18

天津市神話典傳工行什麼消費

發布時間: 2022-10-03 13:58:11

1. 古代一些詩人的自傳

李白 (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身長七尺有餘(約1.83米)。生於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又一說為李白出生於四川省江油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大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干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英年早衰,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本人出生於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〇。
杜甫雖然是個寫實主意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作者杜甫的豪氣干雲。其中「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一句,更是顯現出摯友李白寫詩的風格。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
李商隱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47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後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從此,李商隱便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鬱郁不得志,潦倒終身。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窮水盡的下滑趨勢,而李商隱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裡。」董其昌《容台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朴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台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採的一面。這種重辭採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范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後兩京收復,降職為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後一度家於終南山,後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業,遂與好友裴迪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服葯佯為□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後,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還有很多,你只要知道名字,一般在網路都能找到

2. 關於姚氏的歷史和現狀

編輯本段姚姓淵源
一、 出自舜帝後裔 :山海經《海外西經》所載"三身國"亦見於《大荒南經》"三身之國";《大荒南經》中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山海經·海外西經》:「三身國在夏後啟北,一首而三身。」三身國應在今日西南地域,即四川、貴州一帶。相傳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後裔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為姓」。另外,據鄭樵說舜「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可推斷舜還姓媯,因此姚姓也出自媯姓。但以《山海經》中的圖騰而論,姚姓的歷史更早。「三身國」應為金烏族與華胥族中獸族聯姻產生的後裔。使四鳥,即使喚熊等獸類,也是炎帝族具有的特徵。以字形而論,這無疑是一個母系氏族。姚之甲骨文十分類似三個人並立在一起,可能是「三身」國的來由。「姚」姓圖騰可能發展為後來的「一首三身」形象。 二、出自媯姓是五帝之一舜的後裔,出自媯姓。舜所屬的氏族,居住虞地,因此歷史上稱他為虞舜。後來堯接受了四岳的推舉決定由舜接替自己,擔任首領,並且把自己的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據《堯典》記載舜在位期間命後稷根據使節播灑鍾植百穀;挖溝開渠,興修水利;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他根據各人不同的才能,讓他們擔任不同的官職,如任命禹作司空,主管水土;任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任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任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因此舜在位期間,使上古時期出現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記》對此的評價是:「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相傳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後裔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為姓」。至於姚墟的確切位置,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位於今河南省范縣南,唐朝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引用《括地誌》的記載:「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另一種說法是位於今山東省荷澤縣東北一帶。 另外,據鄭樵說舜「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可推斷舜還姓媯,因此姚姓也出自媯姓。 二、出自子姓 據路史記載,春秋時有姚國,為商族的後代,他的子孫便以國為氏,稱為姚氏。 三、源於各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西晉末年,羌族首領姚弋仲在亂世中崛起,自稱虞舜之後,合族改為姚姓。《晉書》中記載:「姚弋仲南安(治所在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赤亭(在隴西縣西)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於西戎,世為羌酋。其後燒當雄於洮罕之間。」 可見,姚弋仲本是漢代西羌燒當氏的後人,由於他出自南安郡,故由他而興的這支姚姓被稱為「南安姚」。後來,他的兒子姚萇建立後秦政權,羌族姚姓迅速繁衍,姚氏也因為有了這支來自甘肅隴西一帶姚姓的加入而壯大起來。 2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岳佳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耀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岳佳部,滿語為Yaogiya Hala,世居葉赫,後多冠漢姓為姚氏。 3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族禹爾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禹爾氏,世居阿魯科爾沁。後有滿足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u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姚氏。 另外,蒙古族努克楚德氏,在明朝時期即改為漢姓姚氏。 明朝時期,有蒙古族人饒五十,因有功於朝廷,被賜予漢姓姚氏,改稱「姚名智」,其厚意子孫世代稱姚氏至今。 4源於德昂族,出自明朝時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屬於漢化為氏。 在德昂族中,有一大族拉耐氏族,有名無姓。在明朝萬曆年間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歸流運動時,被歸入為雲南副總兵鄧子龍所轄姚營兵,駐扎在姚安,因此取漢姓為姚氏,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農歷6月,曾參與著名的「姚營兵變」。 5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壯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為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的漢姓,亦有漢族兵員駐守邊疆時與各民族聯姻後帶入的漢姓。
編輯本段姓氏始祖
姚姓的始祖為上古五帝中的舜帝。《史記》、《說文》等典籍記載,舜,也稱虞舜,名重華,黃帝的八世孫。因生於姚墟(又稱諸馮,今山東省諸城市舜王街道),以地取氏為姚。 人類最早生活在母系社會里,中國人的姓氏追根溯源,也都與母系社會有關,與女媧有關。姓是一個會意字,左邊一個女,後邊一個生,合在一起意味著姓最初是女性的專利,所以中華姓氏中 一批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比如:姬、姜、贏、姒、妊、妘、娮、姚。 說到姚姓,不能不說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領,所以人稱虞帝。古人 往往根據出生地或居住地用做自己的姓氏,舜帝因生在姚墟(山東荷澤縣)而得姚姓,於是姓姚名重華。姚姓的始祖是舜帝,舜帝後裔除去姓姚,還派生出其他的姓,頭一個姓媯。媯是堯帝賜給舜的,所以舜的後裔先都以媯為姓。舜帝死後,大禹接位,大禹把舜帝的兒子商均派往虞國(河南省虞城縣一帶),商均的子孫就把國名虞當作姓氏了。以媯為姓的舜帝子孫代代繁衍,過了一千年,出了一個媯滿。周武王大封諸侯,把媯滿封到宛丘,即今河南淮陽附近,媯滿在這里建立陳國,因為他長壽,所以死後謚號為胡公,媯滿也就被後人稱為陳胡公滿。媯滿又往下十一傳,傳到公子陳完,因為陳國內亂,陳完逃到齊國,並改姓為田,人稱田完。 姚姓經過歷史演變變成媯訥五姓,分別是陳、胡、姚、虞、田。在香港、台灣和東南亞華人等集居地,常常可以見到這幾個姓聯宗的祠堂。[1]
編輯本段相關記載
據《史記》記載,舜年五十歲開始代替帝堯攝行天子的職權,五十八歲時帝堯駕崩。舜為帝堯守喪三年,六十一歲時正式登帝位。 舜帝攝政與在位期間,改革政治,勵精圖治,治理洪澇災害,設立中央政府,制定刑律等,把一個原始、鬆散的部落聯盟,構建成了一個具有基本的國家性質的雛形,拉開了華夏國家文明時代的序幕。 帝舜的人格和道德精神也為歷代民眾所敬仰,被列於「二十四孝」之首,尊奉為帝王的楷模。
編輯本段民間傳說
帝舜即位的第三十九年,南下巡狩,病逝於蒼梧山下,被安葬於九嶷山旁。人民感念帝舜的聖德,就尊舜陵為零陵,意思是地位最崇高的陵墓。今湖南零陵市即因舜陵而得名。 帝舜的死訊傳到家鄉,妻子娥皇和女英悲痛欲絕,匆忙南下九嶷山哭吊。途中二妃悲極,終日哀泣,淚水灑過的地方,便生出叢叢滿身淚痕的斑竹。在過湘江時,二妃不堪哀痛,雙雙投江,香消玉殞,留下了一段為歷代騷客反復詠唱、凄美哀婉的愛情神話。毛澤東也有詩曰:「九嶷山下白雲飛,帝自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二妃死後,被葬於洞庭君山之上,為感念二妃賢德,旁建祠堂,四時享祭。傳說,二妃終成洞庭、湘江二水之神,繼續佑民造福。
編輯本段姓氏衍變
武王滅商時,舜裔已傳至第三十四世媯滿。武王為籠絡天下,特封媯滿為諸侯,並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於帝舜的故地—陳,稱為胡公。媯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始祖。 媯滿傳十世至公子完公(四十四世),因國中內訌,完公為避禍奔於齊國,遂改姓田,名完,成為田氏的始祖。田氏代齊稱王,直至秦並六國。秦末,項羽立田安為北齊王,漢初為韓信所滅。族人田橫遂擁兵東海島嶼,自立為齊王,拒不降漢。漢高帝八年,為了防範和控制故舊諸侯貴族,宣詔齊楚等大家族徙遷關長陵。原齊國王室中的部分人,由於懼怕田橫事件牽連,便歸並入另一支由姚姓衍生而來的王姓,易姓王。至景帝時,王姓女王成為漢景帝妃,後因生武帝劉徹而成為皇後,家族從而再次顯貴。武帝劉徹即位,恩加王氏,特許舅氏男丁復舊姓田氏。第六十五世始恢復姓田。傳至六十七世田淵,因父田延年坐罪,逃匿至今浙江湖州(吳興),再復為舊姓媯。至六十九世冀州刺史媯平,再復姚姓,為江南姚姓的起家之祖。新莽代漢,搜求舜裔姚氏,征姚平之子、七十世姚豐為睦侯,封國於代。王莽敗亡,姚豐復回吳興。此後,姚姓基本穩固下來。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歷史上姚姓的分布與遷徙 先秦時期,姚姓主要的活動地區在河南、山東地區。秦漢兩晉時,姚姓已經播迂到北方各地、江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興起和進入中原,大大擴增了姚姓人群的數量,同時甘肅洮水地區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區。唐朝的兩次南下移民東南,姚姓開始進入福建和廣東。明初姚姓進入台灣。 宋朝時期,姚姓大約有3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姚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姚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浙江、陝i西、江蘇,這四省姚姓大約佔全國姚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於四川、山西、廣西、安徽、河南、江西六省。當時的河北、江浙、陝西是姚姓的三大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姚姓大約有5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9%,為明朝第三十三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這二省姚姓大約占姚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布於廣東、j江西、安徽、山西四省。浙江為姚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姚姓總人口的32%。宋元明期間600餘年,姚姓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姚姓人口的重心由北向東南漂移,浙蘇贛皖是姚姓的密集地區。 當代姚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姚姓的人口已達到410多萬,為全國第六十二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安徽、廣東、江蘇三省,大約占姚姓總人口的25%,其次分布於浙江、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為當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總人口的8.6%。全國形成了以皖蘇浙、粵湘為中心的兩個姚姓高聚集區域。從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姚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西部的回遷十分強勁,大於由北向南的遷移。姚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姚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皖蘇浙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湖北東部和西北、湖南西部和東北、廣東大部、桂貴、雲南東部、四川西南、重慶南部、福建南部、陝西中部、河南西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山西南端、黑龍江東部和西部,姚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以上,其中中心地區可達0.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9.4%,居住了大約50%的姚姓人群。在青海湖和雲南橫斷山脈以東的其他地區,姚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Q.22%一o.44%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5.3%,居住了大約49%的姚姓人群。[2]
編輯本段姚姓發展
姚姓在向南發展
姚姓自誕生後至春秋期間,主要在河南發展,到晉代以前,姚姓已經發展到了山西,廣西,四川等地。公元384年,姚姓建立了後秦政權,姚氏因為有了這支來自甘肅隴西一帶姚姓的加入而壯大起來。後秦政權消亡後,據《晉書》記載,劉裕將姚姓「余宗遷於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有不少是這支姚姓的後裔。之後姚姓的繁衍的速度更快,播遷的范圍更廣,到唐代以前,就已經成為今天浙江、吳興以及甘肅隴州一帶的望族。後來吳興的一支姚姓,遷入陝郡。唐朝以後姚氏的繁衍更加廣泛,已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唐朝,姚姓首次進入福建。據史書記載,陳元光入閩開辟漳州時,隨行人中就有姚姓人。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雲南的姚安、大姚等縣的姚姓人最多而專門設姚州。宋朝,姚姓發展到了廣東。明朝初年,原籍廣西的福建莆田人姚武定,姚武寬,姚武官進入海南,成為姚姓入瓊始祖。江西籍姚姓中的一支也於這一時期遷入雲南蒙化(現雲南省巍山縣),2001年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發現了一份由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親筆題序的《姚氏族譜》,落款為「熙寧四年辛亥年,現文殿學士特進上柱國太子少師、六一居士歐陽修書」。書字後蓋「六一居士"」篆字方形圖記。從族譜及序文中可以看出,巍山姚姓原為江西籍,他們的先祖在唐宋時期已經成為海內望族,這支姚姓的第二十四祖克明、克澄跟隨明軍進入雲南後入籍蒙化(現巍山縣),歐陽修真跡應為明朝初年帶入雲南的,成為巍山姚姓家族的祖傳之寶。清朝,姚姓進入台灣並開始播遷海外。
姚姓在向北發展
姚姓在向南發展的同時也向北發展到了內蒙古,遼寧等地。姚姓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名人輩出,為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點從有歷代關姚姓人的對聯中便可管窺一斑。如「父子成雙史 兄弟號二姚」,上聯說的是隋朝散騎常侍姚察,受命修撰《陳》、《梁》兩部史書,直到去世時還沒有完成,他的兒子繼承父志,修完二史;下聯指宋代都指揮使姚麟,字君瑞,節度建雄定武軍,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誇,治軍嚴明,下屬兵將都樂意為他效命。兄弟二人後來都立了大功,人稱 「二姚」。「爵封梁國 文重桐城」,上聯說的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姚崇,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則天、玄宗朝宰相,為政清廉,深得眾望,開元初年被封為梁國;下聯指清代散文家姚鼐,字姬傳,桐城人。乾隆年間進士。參與了《四庫全書》的修纂。主持江寧、揚州等地書院長達四十年。姚鼐工古文,與方苞等為「桐城派」代表。著有《古文辭類纂》、《惜抱軒文集》、《竺集》等。另外,談到姚姓,臘梅和姚黃牡丹也不能不說。河南省鄢陵縣的蠟梅在中國最為著名,縣城西的姚家村 ,家家戶戶,房前宅後,遍植蠟梅,歷來享有「姚家黃梅冠天下」的盛譽。牡丹花中的名品——姚黃是一個古老品種,據說起源於宋朝一姚姓庭院,被譽為"花王"。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置郡,治所在烏程。相當於今天的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等地。 南安郡:東漢中平五年分漢陽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肅隴西渭水東岸,相當於今天的甘肅隴西縣東部以及定西、武山等縣。隋初廢。
堂號
聖仁堂:舜帝是至仁聖明的帝王。 姚姓又以郡望「吳興」和「南安」作為他們的堂號。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古代
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姚姓英才輩出,名人眾多。姚姓人才之多,略舉如下:上古聖君虞舜姚重華;春秋鄭國大夫姚句耳、姚般;戰國秦國客卿姚賈;西漢經學家姚平;後秦王朝奠基人姚弋仲、姚襄;後秦帝王姚萇、姚興、姚泓;南朝畫家姚曇度,歷史學家姚察;北朝醫學家姚僧恆,畫家姚最,歷史學家姚最;唐朝史學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璹,詩人姚合;北宋古文家姚鉉,名將姚內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孝子姚宗明,南宋一代名臣姚勉、宰相姚希得,中國古代三大聖母之一的岳母姚氏,詞人姚雲文;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政治家、理學家姚樞,文學家姚燧;明朝政治家、高僧姚廣孝,畫家姚綬,抗倭民族英雄姚長子;清朝一代名臣姚文然、姚啟聖,學者姚培謙、姚際恆、姚文田,文學家姚范、姚鼐、姚瑩、姚椿、姚燮,武狀元姚大寧,華僑實業家姚德勝。民國有目錄學家姚名達,文學家姚永朴、姚永概、姚華、姚鵷雛,開國元勛姚雨平、抗日名將姚中英等等。
當代
姚明
在當代,姚姓名人同樣璀璨生輝。政界有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無銜將軍姚遠方、開國中將姚喆;馬來西亞富商姚永芳、姚美良、姚森良,陝商代表人物姚文青;文學作家有姚一葦、姚雪垠、姚奠中、姚克、姚園、姚若龍、姚謙、張庚(原名姚禹玄)等;歷史學家姚從吾;書畫家姚治華、姚少華、姚景林、姚鳴京;作曲家姚敏,歌手姚莉;滑稽藝術表演家姚慕雙、周柏春(藝名);科學家姚開泰、姚熹、姚檀棟、姚期智、姚福生;演藝界有姚晨、姚芊羽、姚笛、姚貝娜、姚居德、姚安濂、姚星彤、姚子羚、姚遙、姚樂怡、姚瑩瑩、姚嘉妮、姚雪松、姚惠蘭、姚二嘎(姚建國);體育界有荷蘭籍出色的單打選手姚潔、國家乒乓球運動員姚彥,更有籃球國際巨星姚明。
名人數
據統計,《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姚姓歷代名人216名,占總名人數的0.4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48位。其中,姚姓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7%,排在並列第30位;姚姓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63%,排在第33位;姚姓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69%,排在第32位。 從名人頻率來看,姚姓名人所佔比例要遠遠高於姚姓人口所佔總人口的比例,充分反映了姚姓人才輩出的盛況。 另外談到姚姓,就不能不說說臘梅和姚黃牡丹。河南省鄢陵縣城西的姚家村,家家戶戶房前宅後,遍植臘梅,歷來享有「姚家黃梅冠天下」的盛譽;而牡丹花中的名品——姚黃是一個古老品種,據說起源於宋朝一姚姓庭院,被譽為花王。這兩個事實,從側面反映出姚姓這個族群非同尋常的文化底蘊和高雅氣質。
編輯本段姚姓楹聯
1.四言通用聯
書法魏晉;史撰梁陳: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畫家姚綬,字公綬,號榖庵、雲東逸史、江西逸史,又稱丹丘先生,嘉善人。天順年間進士,官監察御史、江西永寧知府。擅長畫山水,取法於吳鎮、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墨色蒼潤;也寫竹、石;工行草書,取法魏晉;又能詩,有《榖庵集》。下聯典指唐初時期的史學家姚思廉,字簡之,本為吳興人,後遷關中為萬年人。父親姚察,在南朝陳任吏部尚書,入隋著梁、陳二史,未完成而去世。他從小跟從父親學漢史,得家學,在隋為代王楊侑侍讀,入唐為秦王文學館學士,貞觀年間官至散騎常侍。根據家傳文稿,兼采其他書籍,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 爵封梁國;文重桐城: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大臣姚崇,本名元崇,改名元之,為避開元年號,又改名崇,陝州硤石人。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唐睿宗時期,因奏請太平公主出居東都以削弱其權力,被貶職;開元初年又任宰相,封梁國公,曾奏請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禁絕營建佛寺道觀,獎勵群臣勸諫等十事,並糾正當時不敢捕殺蝗蟲的陋習,推行焚埋法,減輕了災情。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散文家姚鼐,字姬傳,室名惜抱軒,又稱惜抱先生,安徽省桐城人。清乾隆年間進士,官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長達四十年,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為「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惜抱軒全集》。 學閎兩漢;書撰梁陳: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翰林學士姚燧,字端甫,柳城人。少從許衡游,有西漢風。有《國統離合表》、《牧庵集》。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散騎常侍姚察,勵精學業,授秘書丞,敕成陳、梁二史,未畢,臨亡,戒子思廉續成之。 文明世澤;元德家聲:上聯典指舜生於姚墟,因以為姓。虞舜時代,為華夏文明肇始期。下聯典指舜禪讓於禹,斯為元(大)德。 弘文學士;廬墓家傳: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姚思廉,累官弘文館學士。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姚棲雲與其子、孫、曾孫,四世孝親,廬墓終喪。
2.五言通用聯
遠山嵐邑近;斜日樹陰疏:此聯為唐朝時期的詩人姚倫《過章秀才洛陽客舍》詩句聯。姚倫,唐朝任揚州大都督符參軍。 大典光華夏;文章耀桐城: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畫家姚廣孝,長洲人。十四度為僧,工詩畫,識陰陽數術之學,為燕王心腹謀士。燕王立,錄功第一,拜太子師。嘗監修《太祖實錄》,纂修《永樂大典》等。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散文家姚鼐(公元1731~1815年),字姬傳,桐城人。乾隆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參與纂修《四庫全書》。辭官後主持江南紫陽、中山等書院。工古文,與方苞等為「桐城派」代表,提倡唐宋古文傳統,對清朝時期的經學、文學影響很大。所著《登山泰山記》等山水文章,為後人稱道。有《古文辭類纂》、《惜抱軒文集》、《竺集》等。 父子成雙史;兄弟號二姚:上聯典指隋朝時期的散騎常侍姚察。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都指揮使姚麟,字君瑞,節度建雄定武軍,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誇,治軍嚴明,下樂為之用。兄弟均立大功,聲蓋一時,關中號「二姚」。
3.六言通用聯
建德長綿世澤;蝦湖丕振家聲:此聯為安徽省貴池市姚氏宗祠聯。上聯典出該支姚氏由建德縣遷來。下聯典出該祠為蝦湖(因產大白蝦而得名)舊址。
4.七言通用聯
但覺眼前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此聯為明朝時期的進士姚文然自題聯。姚文然,字弱侯,桐城人。入清授國史院庶吉士,累官刑部尚書。於國家利害、吏治得失、民生休戚等,知無不言。所著奏疏及詩文集,皆質實醇厚,有古風,卒謚端恪。 立定腳跟豎起脊;展開眼界放平心:此聯為清朝時期的進士、書法家姚文之自題聯。姚元之,字伯昂,桐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工隸書、行草,畫筆亦妙。有《竹葉亭雜詩稿》。 天開美景風雲靜;春到人間氣象新:此聯為明朝通判姚琛撰書春聯。姚琛,字弦璧,潮陽人。由撫州通判遷順天治中,之官三日,即疏乞歸養,以孝聞。鄉人多所感化。 寨主子終諧貴婦;刺史女得偶相公: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姚雄事典。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大臣姚崇事典。
5.八言以上通用聯
抗心希古,任其所向;含毫命素,動必依真:此聯為隋朝時期的散騎常侍姚察《名畫記》聯語。 既儆既戒,惠此中國;來旬來宣,玉於太原:此聯為江碧山贈姚亮甫聯。
編輯本段家族族譜
編輯本段姚姓字輩排行
湖南益陽姚氏字輩:「守道如珍友敦修自景行奇才光後裔盛業繼先程經術儒林重勛猷著鼎銘」。 湖南平江姚氏字輩:「仕志用伯叔季廷思自修英標才勝世繼武定功周輔佐致文明允執厥中行祖德經綸學佑啟步雲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謨訓克和栛萬邦九歌惟敍韻」。 四川恩溪姚氏字輩: 輩序:「一人垂拱御萬字仰鴻猷發育齊天峻昭明如日周」; 字序:「臣心常貞靖卿士若尹良吏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長」。 四川南江姚氏字輩:「仕志用伯叔季廷思自修英標才勝世繼武定功周輔佐致文明允執厥中行祖德經綸學佑啟步雲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謨訓克和栛萬邦九歌惟敍韻」。 廣西市裡姚氏字輩:「存仲祖廣萬伯興再天文世代昌榮遠佑啟振乾坤」。 安徽合肥姚氏字輩:「勵德從大本」。 江蘇盱眙姚氏字輩:「瑞玉蘭生輝」。 姚氏雍睦堂字輩:「釁承貞福順念思永志正賢能德國學知喻開紹嘉聲振大啟運敦修萬年華攜才光遠裔凱澤暎朝霞宗乾元煥孝義為先勛猷恆著教育純全」。 姚氏一支字輩:「(培)宗純才炳大孝珍貴萬國安康祖德廣遠孫子榮昌」。 姚氏一支字輩:「文德如玉尚潤希正一宏緒繩先世遠慶錫萬傅榮作善長適吉崇師必顯名懋修期繼美廷選振家聲」。 資料有待補充。

3. 神話典傳圖書專營店信得過嗎

神話典傳圖書專營店是信得過的,該店品種多是值得信賴的。
專營店的書是正版。因為對於專營店的書來說,專營店裡面銷售的書。都是直接是書廠授權的,都是正版圖書的。並且專營店裡面的書,都是帶有編號的正版圖書,要是在專營店裡面買到盜版圖書,是可以進行索賠的。
所以專營店裡面的書都是正版的。書肯定是正版的,其次書籍的成本其實是特別低的,只是以往實體書店的成本較高,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之中,書籍貴了才是正版的,現在淘寶等網店的出現,降低了成本,才給人感覺書籍很便宜的現象。

4. 周恩來小時候的成長故事

1、周恩來不滿半歲時,叔父周貽淦病重。當時,周貽淦結婚不到一年,沒有子女。按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習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所以,周貽淦心裡很難過,還擔心自己過世後妻子陳氏日後被家族當成外人看待。為了使周貽淦在彌留之際得到一點安慰,也使陳氏有所寄託,周貽能、萬氏夫婦決定把兒子周恩來過繼給他們。就這樣,周恩來幼年時由守寡的嗣母陳氏撫育,稱陳氏為「娘」,稱生母萬氏為「干媽」。

陳氏出身於書香門第,性格文靜,才學出眾,會書畫,好詩文,有很好的修養。因為年輕守寡,陳氏從不外出,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對周恩來的撫養上。

直到陳氏去世前,周恩來幾乎一天也沒有離開過她。陳氏對周恩來的要求十分嚴格。4歲時,陳氏就教他識字。5歲起,陳氏就送他進私塾讀書,並取學名恩來,字翔宇。

2、1904年,周恩來一家搬到清河縣(今清江市)外祖父家居住,在萬家的家塾繼續讀書。陳氏常給他講歷史和神話故事,他所讀的第一部小說《西遊記》,大概也是在這段時間內看的。

1914年10月,周恩來在《射陽憶舊》中寫道:「幼時喜聞故事,凡有人能語余以奇聞怪事者,輒繞膝不去,終日聽之不倦。」1905年,周恩來一家又遷入陳家祖居的陳家花園,在家塾中就讀。

此後幾年內,陳氏為了把周恩來培養成棟梁之才,每天黎明時刻,就把他叫起來,教他讀《三字經》《千字文》《神童詩》《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中的一些篇章。陳氏還輔導周恩來閱讀了外祖父家所藏的《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小說。

3、雞叫三遍過後,周家花園里傳出了陣陣琅琅的讀書聲:「鋤禾、 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讀著、讀著,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會詩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的時候,他望著白花花 的大米飯迫不及待的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麼來的呢?」

蔣媽媽很喜歡周恩來好問的精神,就笑著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渾身有一層硬硬的黃殼。它的一生要經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移栽鋤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這碗大米飯,可真不容易啊!」周恩來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澆灌出來的。」蔣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一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

為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 有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

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 「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說服了陳媽媽,連忙 把頭埋在一盆涼水裡,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 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一把奪過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

「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乾的一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著,周恩來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這止。

4、年少的周恩來,經常與在奉天省(今遼寧省)謀生的伯父周貽賡通信。通過字里行間的所思所想,周貽賡對這位侄兒的才學和品行十分欣賞。當周貽賡在奉天度支司(相當於現在的財政局)俸餉科升任科員,生活稍稍安定後,便寫信要周恩來到東北去,跟隨自己繼續讀書。

1910年春,周恩來隨同回家探親的三堂伯周貽謙來到奉天省銀州(今鐵嶺縣),在他家寄居,並入銀崗書院(初級小學)讀書。

這年秋天,他移居奉天府(今沈陽市)周貽賡家,入新建的奉天第六兩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名為東關模範學校)丁班學習,課程包括修身、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英文、圖畫、唱歌、體操10門。

5、經過東北的磨煉,周恩來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但更大的變化,是發生在他進入天津南開學校以後。因為與東北相比較,在天津可以接觸到大城市的社會生活,可以呼吸到近代社會的空氣,這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同去東北求學一樣,周恩來轉赴天津,也是得益於伯父周貽賡。1913年春,周貽賡工作發生變動,改任天津長蘆鹽運司榷運科科員。周恩來隨伯父搬到天津,住在河北區元緯路元吉里。

隨即,他進入大澤英文算學補習學校補習功課,准備南開學校的入學考試。8月中旬,他順利考入南開學校,19日報到入學,編入己三班(以後改為丁二班)。

在南開學校的4年的學習生活,使周恩來從各方面都成熟起來。由於伯父收入微薄,經濟上有困難,他很少回家,平時利用假日和課余時間,為學校刻蠟版,抄寫教學講義,以補貼膳食費,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1914年8月20日,因家境貧寒又品學兼優,經老師推薦,他從本學年起,免交學費,成為當時南開學校少有的免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