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勸業場是哪個租界
擴展閱讀
蘇州和廈門冬天哪個冷 2025-07-22 01:47:25
深圳到安慶有哪些物流 2025-07-22 01:45:13
廣州疫情持續多久解封 2025-07-22 01:44:19

天津勸業場是哪個租界

發布時間: 2022-10-07 21:17:11

⑴ 天津勸業場是干什麼的

大型綜合賣場

⑵ 勸業場的歷史沿革

天津勸業場的開幕營業日選定在1928年12月21日,匾額由津門名寫家華世奎書寫。因為地處舊法租界,勸業場開業前曾擬名「法國商場」,最後改成「勸業商場」,是採納了股東之一載振的意見。場內掛著「勸吾胞輿」「業精於勤」「商務發達」「場益增新」四個條幅作為辦場的宗旨,「勸業商場」四個字便是取了這四句話的首字連綴而成的。 1958年,勸業場與毗鄰的天祥商場合並。場內有15個經營商場和儲運部,經營品種近3萬種,日客流量近20萬人次。單憑這三個數字,就足以說明勸業場的魅力。
今天的勸業場仍然是金街上最亮的一顆珍珠,新廈老廈雙星耀目,靚麗霓虹交相閃爍,走進那個叫人眼花繚亂的世界,感受勸業場汩汩而出的「場」氣,她已經遠遠超越了櫃台與商品的簡單組合,而變成了商業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化身。
勸業場建於1928年,由井陘礦務局津保售煤處總經理、買辦高星橋集股興建,是當時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百貨商場。「天津勸業場」匾額為著名書法家華世奎所書,開業時場內高懸「勸吾胞輿,業精於勤,商務發達,場益增新」場標。投資人不直接參加經營,而是採取貨位招商的辦法,最多時樓內有大小商戶和攤位三百多家。場內設有天華景戲院、天宮影院、天樂評戲院等八個娛樂場所,合稱「八大天」。勸業場集購物、娛樂、休閑於一體,是中華著名商業老字型大小。該建築位於和平區濱江道152號至166號,為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由法商永和營造公司建造,法籍工程師穆樂設計。建築為框架結構五層樓房(局部八層),石材飾面,窗戶形式多樣,建築形式帶有折中主義色彩。 1964年自天津二商校分配到勸業場工作的。進場以後,面對寬敞的店堂,盤旋的樓梯,燙金的牌匾和琳琅滿目的商品,真是興奮不已。當年商場的一大特色是櫃頂陳列。即在每處櫃台頂部都有一組用商品擺成的實物造型,每一組「立體雕塑」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例如香皂櫃台的頂部就是用香皂擺成天安門形狀。擺放之精巧、寓意之鮮明令人拍案叫絕。
最引人注目的是勸業場外牆的玻璃櫥窗。在這里,美工師傅精心設計了許多電動商品陳列,例如:70年代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圍繞地球旋轉的微縮模型,不停地播放著《東方紅》的樂曲。這組櫥窗陳列吸引了廣大遊人駐足觀賞,成為濱江道上一處亮麗的文化景觀。
在計劃經濟時期,勸業場是天津民需商品主要的供應基地,經營始終十分紅火。當時,每層樓都有各自的營銷熱點。天祥一樓的自行車、縫紉機、大衣櫃;勸業一樓的尼龍襪子、二樓的皮鞋、三樓的9吋小電視機,四樓的梅花牌手錶和三五牌座鍾,都在不同的時期吊足了顧客的胃口。那時,在每天營業前,勸業場周邊所有的大門外,都會聚集百餘顧客,開門鈴聲響後蜂擁而入,爭先恐後地開始一場跑樓梯的「短途賽」。

⑶ 天津的勸業場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勸業場的開幕營業日選定在1928年12月12日,匾額由津門名寫家華世奎書寫。因為地處舊法租界,勸業場開業前曾擬名「法國商場」,最後改成「勸業商場」,是採納了股東之一戴振的意見。場內掛著「勸吾胞輿」「業精於勤」「商務發達」「場益增新」四個條幅作為辦場的宗旨,「勸業商場」四個字便是取了這四句話的首字連綴而成的。

⑷ 勸業場是什麼意思

一種銷售百貨的商場。也叫「勸工場」。
勸業場,是天津市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位於和平區和平路與濱江道相交處,是一座折中主義風格的大型建築。
該建築建成於1928年,由買辦高星橋創辦,大樓由法籍工程師慕樂設計,建築面積共2.1萬平方米,主體五層,轉角局部七層,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天津勸業場的開幕營業日選定在1928年12月21日,匾額由津門名寫家華世奎書寫。因為地處舊法租界,勸業場開業前曾擬名「法國商場」,最後改成「勸業商場」,是採納了股東之一載振的意見。場內掛著「勸吾胞輿」「業精於勤」「商務發達」「場益增新」四個條幅作為辦場的宗旨,「勸業商場」四個字便是取了這四句話的首字連綴而成的。

⑸ 為什麼好多地方都有勸業場

勸業場是大城市中的綜合商業大樓。最著名的有:天津勸業場、 北京勸業場、 成都勸業場、濟南勸業場和武漢勸業場。 天津勸業場坐落在和平區和平路與濱江道相交處,是一座折中主義風格的大型建築,建成於1928年。最早由買辦高星橋創辦,大樓由法籍工程師慕樂設計,建築面積共2.1萬平方米,主體五層,轉角局部七層,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勸業場的開幕營業日選定在1928年12月21日,匾額由津門名寫家華世奎書寫。因為地處舊法租界,勸業場開業前曾擬名「法國商場」,最後改成「勸業商場」,是採納了股東之一戴振的意見。場內掛著「勸吾胞輿」「業精於勤」「商務發達」「場益增新」四個條幅作為辦場的宗旨,「勸業商場」四個字便是取了這四句話的首字連綴而成的。 解放前,勸業場的一、二兩層樓及三樓的一部分租給鋪戶或貨攤,經營日用百貨、布匹、器皿、鍾表、首飾、文房四寶、舊書、古玩、工藝品等;四、五、六層是劇院、影院、茶社等游藝場,設有天宮劇院、天華景戲院、天樂戲院、天緯球社、天露茶社、天升戲院、大觀園以及夏天開放的屋頂夜花園「天外天」,時稱「八大天」。 1958年,勸業場與毗鄰的天祥商場合並。場內有15個經營商場和儲運部,經營品種近3萬種,日客流量近20萬人次。單憑這三個數字,就足以說明勸業場的魅力。 今天的勸業場仍然是金街上最亮的一顆珍珠,新廈老廈雙星耀目,靚麗霓虹交相閃爍,走進那個叫人眼花繚亂的世界,感受勸業場汩汩而出的「場」氣,她已經遠遠超越了櫃台與商品的簡單組合,而變成了商業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化身。 七十年代的勸業場 1964年自天津二商校分配到勸業場工作的。進場以後,面對寬敞的店堂,盤旋的樓梯,燙金的牌匾和琳琅滿目的商品,真是興奮不已。當年商場的一大特色是櫃頂陳列。即在每處櫃台頂部都有一組用商品擺成的實物造型,每一組「立體雕塑」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例如香皂櫃台的頂部就是用香皂擺成天安門形狀。擺放之精巧、寓意之鮮明令人拍案叫絕。 最引人注目的是勸業場外牆的玻璃櫥窗。在這里,美工師傅精心設計了許多電動商品陳列,例如:70年代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圍繞地球旋轉的微縮模型,不停地播放著《東方紅》的樂曲。這組櫥窗陳列吸引了廣大遊人駐足觀賞,成為濱江道上一處亮麗的文化景觀。 在計劃經濟時期,勸業場是天津民需商品主要的供應基地,經營始終十分紅火。當時,每層樓都有各自的營銷熱點。天祥一樓的自行車、縫紉機、大衣櫃;勸業一樓的尼龍襪子、二樓的皮鞋、三樓的9吋小電視機,四樓的梅花牌手錶和三五牌座鍾,都在不同的時期吊足了顧客的胃口。那時,在每天營業前,勸業場周邊所有的大門外,都會聚集百餘顧客,開門鈴聲響後蜂擁而入,爭先恐後地開始一場跑樓梯的「短途賽」。 勸業場的服務是有其優良傳統的。早在建場之初,德華馨等名店就有嚴格的店規:明碼標價、童叟無欺。解放後領導一直教育職工要視顧客為親人,與顧客廣交朋友。勸業場的售貨員不僅僅真心誠意地為津門父老服好務,對外地顧客也一視同仁。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最普通的人們當作最知心的朋友。堅持在這塊寸土寸金的經營寶地上,「一分錢的買賣也要做」。銷售商品大至金銀珠寶,小至針頭線腦都要有貨,不僅銷售「高、精、尖」,也要做到「小、專、全」。在這里,一分錢可以買兩根針、一綹線,或三個扣釘、五個曲別針;三分錢可以零灌一小瓶鴕鳥墨水,6角錢可以買一卷簡裝的120膠卷,6角5分錢可以買半斤相紙,回家後可以洗上百張精美的照片……商場堅持商品拆零銷售,堅持鋼筆修理業務,堅持一百多項便民服務措施。對於這些,廣大津門父老至今記憶猶新。 清末民初的時代記憶 八十華誕勸業場,在其建成之初,便凝結了兩個時代的記憶。此話怎講?且聽簡略道來。 天津勸業場的初創,離不開兩個大股東。高星橋招股籌建勸業場,每股10萬元,他自認6股;另一合作夥伴,居津遜清慶親王載振3股。這90萬元投資,將商場建到了第三層,高星橋又向銀行借貸50萬元,蓋成了六層大樓。別人動搖,退股,載振不為所動。1928年,這座法租界第一大商場落成,租界當局希望就叫它「法國商場」。自家開的商場,幹嘛為「法國」忙活?一旦國人再倡抵洋排外,還得跟著吃掛落兒。高星橋覺得此稱不妥。載振提議,冠名「勸業場」。這一命名,對於天津勸業場的文化積淀,實在是個大貢獻,是高起點的發端。 有記載講,載振想到用這個字型大小,因為北京有個勸業場,載振是股東。如此看待天津勸業場的命名,難說不是一葉障目,只見小緣由,忽略大背景。不妨設問,北京怎麼就有了一個勸業場,載振為何對「勸業場」情有獨鍾? 載振是清朝慶親王奕劻的長子。庚子之後,苦撐苦挨的清廷,奕劻是活躍的實權派。奕劻任外務部總理大臣,又任軍機大臣,還受命「總理財政處、練兵處」,大權獨攬,聚斂也多。其子載振跟著顯貴,封了爵,人稱「振貝子」。1902年,載振被派為英皇加冕典禮專使,出訪英法美日四國,他接觸到各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情況,有所感觸,記錄於《英軺日記》一書中。歸國後,他愈加得到慈禧太後的信任,成為御前大臣。《清史稿》有這樣一筆:「載振赴日本大阪觀展覽會,歸請振興商務,設商部,即以載振為尚書。」還未到而立之年,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商務部長,這無疑是載振人生最具光彩的經歷;而這一經歷,於國於民的意義,恰恰在於「勸業」。 「勸業」一詞,本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各勸其業,樂其事」,漢代人講「百姓勸業」,「勸」的意思是努力從事,與漢語「勸學」「勸農」之「勸」不盡相同,後者為鼓勵,「勸農」即鼓勵農耕。近代日本,維新強國,政府設勸業寮,金融有勸業銀行,展銷有勸業博覽會——他們創造性地運用「勸業」一詞,將漢語「勸業」和「勸農」及「勸工」等詞義相融合。 當年,落後挨打的中國,學西方也學東洋,含著新意的「勸業」,便帶著時代氣息,從日本折返華夏。天津檔案館藏有《津海關道唐紹儀為日本大阪市開設第五次勸業博覽會等事札當海關稅務司好博遜》,講的就是1903年大阪勸業博覽會。這次勸業博覽會吸引許多中國人渡海往觀,載振也去了大阪。 載振乘興而歸,回國後建議振興商務。多年從事洋務經營的盛宣懷,前一年提過建議,被擱置,這回有了著落。商部設立了,載振任尚書。1906年清朝改革官制,「改商部為農工商部,仍以載振為尚書」。此時,這位農工商部部長,也才年僅三十。農工商部更是旨在「勸業」的部門——後來,清政府決定在各省任命勸業道,掌管各省的農工商事務。當然,這已與載振沒什麼關系。他因歌妓楊翠喜丑聞,做農工商部尚書僅一年,便辭官去職。 與載振有關的,是清政府於1905年在北京設立勸工陳列所,附設勸業場。此前,1902年張之洞在武漢創辦兩湖勸業場;此後,1907年,袁世凱在津建成勸業會場,地址是今中山公園。它們都屬於會展形式的商場。可以講,那是一個大江南北呼喚「勸業」的年代。這以後出現的勸業場,更接近一般意義上的商場,如1909年成都勸業場,1917年上海勸業場,1927年濟南勸業場。 清末民初,延續兩個時代的中國的勸業運動,1928年在天津做了一個總結。「勸業場」,不僅僅是慶王載振的人生追憶。 「天津勸業場」,華世奎書匾。這位前朝遺老書法家,辛亥年時在奕劻內閣任要職,曾書寫宣統皇帝退位詔書。與載振,是父子兩輩的交情;對於晚清「勸業」新政,也應該是個見證者。

希望採納

⑹ 勸業場怎麼得名

天津勸業場坐落在和平區和平路與濱江道相交處,是一座折中主義風格的大型建築,建成於1928年。最早由買辦高星橋創辦,大樓由法籍工程師慕樂設計,建築面積共2.1萬平方米,主體五層,轉角局部七層,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勸業場的開幕營業日選定在1928年12月12日,匾額由津門名寫家華世奎書寫。因為地處舊法租界,勸業場開業前曾擬名「法國商場」,最後改成「勸業商場」,是採納了股東之一戴振的意見。場內掛著「勸吾胞輿」「業精於勤」「商務發達」「場益增新」四個條幅作為辦場的宗旨,「勸業商場」四個字便是取了這四句話的首字連綴而成的。

解放前,勸業場的一、二兩層樓及三樓的一部分租給鋪戶或貨攤,經營日用百貨、布匹、器皿、鍾表、首飾、文房四寶、舊書、古玩、工藝品等;四、五、六層是劇院、影院、茶社等游藝場,設有天宮劇院、天華景戲院、天樂戲院、天緯球社、天露茶社、天升戲院、大觀園以及夏天開放的屋頂夜花園「天外天」,時稱「八大天。

1958年,勸業場與毗鄰的天祥商場合並。場內有15個經營商場和儲運部,經營品種近3萬種,日客流量近20萬人次。單憑這三個數字,就足以說明勸業場的魅力。

今天的勸業場仍然是金街上最亮的一顆珍珠,新廈老廈雙星耀目,靚麗霓虹交相閃爍,走進那個叫人眼花繚亂的世界,感受勸業場汩汩而出的「場」氣,她已經遠遠超越了櫃台與商品的簡單組合,而變成了商業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化身。

⑺ 天津租界的各國租界地

英租界工部局(市政廳)戈登堂,1976年震損,拆除後改建為天津市人民政府大樓。
天津英租界始設於1860年,是外國在天津設立最早的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寶士徒道(今營口道)。這就是所謂的「原訂租界」。
此後,英租界又經過三次擴張:中日甲午戰爭後,英國擅自將租界自海大道擴張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將原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不久,又繼續將租界擴張至牆子河外。至此,英租界東臨海河,南沿馬場道至佟樓,西至海光寺大道(今西康路),北沿寶士徒道與法租界毗鄰,共佔地六千餘畝,是各國租界中最大的一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英租界由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租界成立
天津法租界始設於1860年英租界設立之後。界址為:東、北臨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東南與英租界毗鄰。不過,天津初期的對外貿易並不興盛,來到這里的少數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東門外三岔河口的宮北大街,僅有天津英租界內建造了少數房屋;天津法租界內甚至沒有任何法國機構,只有1個供英美僑民使用的宗教建築合眾會堂,法國在天津的主要活動就是位於三岔河口的望海樓天主堂,連法國領事館都設在臨近的宮北大街。
兩次擴張1870年6月發生了天津教案,外國僑民紛紛移居租界,天津英租界首先得到開發經營。由於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國力不振,天津法租界一段時間內仍不見起色。直到1880年代才開始著手進行市政建設。
法租界劃定後,即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是擴張至牆子河(今南京路),此後又越過牆子河擴張至老西開,並在老西開建立起天主堂、主教府、醫院和學校。1916年竟出動警察強行將老西開佔領。此事激起了天津人民和全國人民大規模的反法斗爭,是為著名的「老西開事件」,終使老西開未能正式並入法租界。經過不斷擴張,法租界共佔地兩千八百餘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法租界由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租界繁盛1900年以後,由於海河航道得到疏浚,同時挖出的泥沙又填平了各國租界中的大片沼澤,使得天津的投資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天津法租界的商務活動也趨於繁盛,民國初年,天津法租界內興建了眾多精美的歐式建築。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兵變,華界的北門外大街、宮南大街、宮北大街遭到士兵搶劫、毀壞,華人商業大批轉移到法、日租界,在法租界內主要集中在杜總領事路(梨棧大街,今和平路)。在中國北方傳教的天主教會各大修會的賬房—首善堂(遣使會,設在承德道21號)、崇德堂(耶穌會,在河北東南部獻縣等地傳教,設在營口道20號)、普愛堂(比利時聖母聖心會,在內蒙古傳教)以及立興洋行(法國)、先農公司(英國)、儀品公司(比利時)等各國企業紛紛在這一帶進行房地產投資,買地蓋房出租。
1920年代,在法租界內的杜總領事路與福煦將軍路(今濱江道的大沽北路至南京路段)十字路口陸續建成天津勸業場、天祥商場、泰康商場等商業設施,以及國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館,渤海大樓、浙江興業銀行等眾多整齊美觀的西式建築,形成天津最繁盛的商業中心。當時,天津的中外上流社會人士主要聚居在天津英租界今五大道區域,而勸業場一帶則成為他們進行消費、娛樂的區域。
法租界東至海河,南沿寶土徒道(2013年的營口道)與英租界相鄰,西至小埝(2013年的新興路),北沿秋山道(2013年的錦州道)和日租界毗鄰。 原美國兵營(今天津醫科大學東院)
天津美租界約設於1862年。界址為:東臨海河右岸(西岸),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與英租界毗鄰。共佔地一百三十餘畝。
美租界劃定後,恰值國內南北戰爭進行,無暇對租界進行開發;美國政府遂於1880年聲明放棄在天津的租界,但清政府並未接收。直至1902年,美、英兩國政府私相授受,將美租界並入英租界,但美國要求對原租界保留一定的權利。這樣,天津美租界便成為英租界的南擴充界。 天津德租界在天津存在的時間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借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飭令天津海關道同駐津德國領事商談劃定租界事宜。同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天津道李岷琛與德國領事司艮德簽訂《天津條約港租界協定》,允許德國在天津永久設立租界。天津德租界東臨海河,北接原來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東,南界小劉庄,面積為1034畝。
自1900年起,德租界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後佔領了北洋西學學堂(今海河中學)、三義庄、桃園村一帶,以及東樓、西樓附近,共佔地四千二百餘畝。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宣布將天津德租界接收。1921年德國政府聲明,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條款,中國政府正式將天津德租界收回。 天津日租界始設於1898年。最初,日本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廂東南,劃定了租界與預備租界的范圍;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劉庄劃出停船碼頭。
自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後,日本先將預備租界及最初未能劃入日租界的天津城廂東南閘口繁華區列為擴張租界;同時與法國暗中商定,將部分法租界的擴張界劃給日租界,並強迫清政府予以承認,條件是將小劉庄停船碼頭交還中國。經過擴張,日租界東北臨海河右岸(西南岸),東南與法租界毗鄰(錦州道),南至牆子河(今南京路),北起閘口至福島街(今多倫道),再向西南至南門外大街和海光寺共佔地兩千八百餘畝。
天津日租界設立後,一直是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華北地區的基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隨同收復淪陷區,將天津日租界收回。 天津俄租界始設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軍隊佔領了天津火車站及海河左岸(東、北岸)的大片土地。由於這一區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車站的通道,引起兩國不滿。經德國從中調停,俄國同意改劃原訂租界范圍,將火車站地區交還中國,俄租界遂分為東、西兩區。
俄租界西區位於海河北岸,東至火車站西側拉普切夫路(原二經路,今天津站西側),西南至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北至京山鐵路。俄租界東區,自海河轉彎處向南,迄大直沽(今十五經路),東至京山鐵路,西臨海河,與英、法、美、德租界隔河相望,共佔地近六千畝。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時代在華的一切特權,包括租界。後經雙方談判,天津俄租界於1924年正式由中國政府收回。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布為意租界。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佔地近八百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意租界由中國政府收回。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鍾河(今獅子林大街),佔地一千餘畝。
天津奧租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1919年,由中國政府收回。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庄,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佔地七百餘畝;此外,自大直沽村西至京山鐵路,比利時還劃定預備租界一塊。
天津比租界自劃定後,並未進行開發。後經中、比雙方談判,中國政府於1931年將天津比租界收回。

⑻ 天津勸業場的由來

勸業場是天津商業的標志性代表,座落在和平路和濱江道的交界處,始建於1928年,「勸業場」當時被人譽為:城中之城,市中之市,可以說天津形成現代格局的繁華是從「勸業場」開始的。而說到勸業場,還得從一個人和一塊匾說起。 這個人是高星橋,勸業場的創始人。

高星橋1881年隨祖父來到天津,自幼隨父在天津打鐵,後來在老城裡上過九年義學,又隨其兄在鐵路上當過司爐和煤礦上的司磅員。

由於高星橋人聰明機靈,在煤礦期間好學的他學會了德語,受到主管德國人漢納根的器重,將他調入帳房,又來由於工作出色高星橋被提升為煤礦售配處的經理,從此高星橋步步高升,逐漸成為煤業買辦,並與漢納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18年,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煤礦主管漢納根要回德國,他便把自己在中國的產業全部贈送給了高星橋,高星橋代理了德華銀行、「起士林」餐廳等許多德國商人的在華產業。

藉此機會,他積極投資房地產,先後蓋起了「交通旅館」「威爾遜大樓」,繼而又與他人合股興辦大型商場「勸業場」,成為當時靠洋人發跡的買辦典型代表。



優良傳統

勸業場的服務是有其優良傳統的。早在建場之初,德華馨等名店就有嚴格的店規:明碼標價、童叟無欺。解放後領導一直教育職工要視顧客為親人,與顧客廣交朋友。勸業場的售貨員不僅僅真心誠意地為津門父老服好務,對外地顧客也一視同仁。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最普通的人們當作最知心的朋友。堅持在這塊寸土寸金的經營寶地上,「一分錢的買賣也要做」。銷售商品大至金銀珠寶,小至針頭線腦都要有貨,不僅銷售「高、精、尖」,也要做到「小、專、全」。

在這里,一分錢可以買兩根針、一綹線,或三個扣釘、五個曲別針;三分錢可以零灌一小瓶鴕鳥墨水,6角錢可以買一卷簡裝的120膠卷,6角5分錢可以買半斤相紙,回家後可以洗上百張精美的照片。商場堅持商品拆零銷售,堅持鋼筆修理業務,堅持一百多項便民服務措施。對於這些,廣大津門父老至今記憶猶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勸業場、網路-天津勸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