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靜海有多大
天津市轄縣。位於天津市西南部。面積1414.9平方公里,轄中旺、靜海、唐官屯、陳官屯、獨流、王口、台頭、子牙8個鎮,城關,東雙塘、大豐堆、梁頭、北肖樓、良王莊、府君廟、徐莊子、二堡、沿庄、東灘頭、大張屯、西翟庄、大郝庄、團泊、蔡公庄、胡連庄、楊成庄、大莊子28個鄉。縣政府坐落在靜海鎮靜文路22號。全縣人口49.28萬人。
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京杭大運河及海河流域的子牙河、大清河、獨流減河、馬場減河5條一級河道流經全境,境內總長度約200公里。較大的窪淀有團泊窪、賈口窪、東淀、西淀,團泊窪水庫佔地6000公頃,是良好的鳥類自然保護區。水庫附近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資源,水溫達82℃,總儲量達80多億立方米。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農副特產有:天津冬菜、靜海葦簾、天津紅小豆;名貴中葯枸杞和金絲小棗,質嫩味鮮的青幫大白菜;獨流老醋等。
全縣可耕地69946公頃,盛產小麥、玉米、大豆、葵花、西瓜、蘋果、桃、梨等。農機總動力60.1萬馬力,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工業主要從事紡織、服裝、皮革製品、輕工、化工、機械、電子、建材等20多個行業,有縣、鄉、村工業企業近2300多家,中外合資企業24家,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216個,出口達17大類350個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縣共有商場21個,供銷合作社20個,規模較大的有縣百貨商場、五金商場和副食商場。有集市22個,以靜海鎮、獨流鎮、唐官屯鎮和中旺鎮四個集市規模較大。城鎮職工較大住宅區有文化里、紅星里、新華里、北緯一路四個居民點。全縣現有林木796.8萬株,林木覆蓋率達10.46%,境內公路四通八達,京滬鐵路和國干線京福公路貫穿南北,一般干線5條,縣級公路12條。
全縣城鄉建設日新月異,靜海賓館、萬人體育場、室內游泳館相繼落成。全縣有中學51所,小學299所,有衛生院以上醫療機構10家。境內名勝古跡較多,有光緒五年修建的九宣閘及建閘碑文,「古城注」遺址、漢代古城、漢代古墓和宋代木船被稱為靜海「三古」。
Ⅱ 了解天津市靜海縣的幫忙解答下~
1和北京比差不多隻有北京的十分之一吧!2它位於天津市區的西南部離市中心30公里左右!3靜海縣境內是有個飛機場是軍用的!位於蔡公庄鎮境內!4靜海縣的地圖在網上都能找到、要是找飛機場的具體位置那你肯定找不到!那是軍用的要知道!只有去那才能找到!希望以上可以幫助到你!
Ⅲ 蔡公庄鎮的歷史沿革
天津市靜海區轄鎮。1958年建公社,1962年設蔡公庄公社管理區,1983年更名蔡公庄鄉,1995年建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0公里,面積108.2平方公里,人口2.5萬。津鹽公路縱貫南北,津團公路橫跨東西。馬廠鹼河,迎豐渠在轄區南部交匯。轄蔡公庄、楊家場、順小王、劉祥庄、土河、惠豐西、惠豐前、惠豐中、惠豐東、四黨口南、四黨口西、四黨口東、四黨口中、四黨口後、朱家房、幸福村、官坑、太平村、滿井子、王虎庄、大屯21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制管、冶煉、五金、化工、紡織機械等廠。農業主產小麥、玉米、大豆、「天津紅小豆」。
Ⅳ 天津靜海135規劃蔡公庄飛機場規劃
2020年完成擴建,2017年到2018年實施村莊搬遷
Ⅳ 蔡公庄鎮的經濟概況
2014年以來,坐落在天津市靜海區蔡公庄鎮四黨口樂器城的天津奧維斯樂器有限公司訂單不斷,企業正為抓緊製造一批出口樂器而處於滿負荷生產狀態,良好的發展形勢讓公司董事長張國民十分高興。像奧維斯一樣,在該鎮工業區的友發德眾鋼管、裕興鋼管等企業生產也是紅紅火火。得益於這些規模企業和大項目帶動,蔡公庄鎮首季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截至3月底,完成生產總值2.17億元、固定資產投入1.23億元、財政收入4493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8%、9.1%、81%。
以土河村生豬屠宰基地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土河村、惠豐和劉祥庄、四西村生豬養殖業。二是以鎮村園區為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和經濟結構調整。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做大做強鎮工業集中區,積極引導企業擴大規模,實現進一步招商引資。對9套設備進行技改,對無縫鋼管、螺旋焊管、方管、樂器、拔絲鍍絲5個產品進行升級,投入技改資金3500萬元。與此同時,加大軟體建設,年內以鎮政府投資為主體,籌集資金150萬元,對園區的道路、綠化進一步完善。認真搞好村級工業集聚區建設。以四中樂器城、太平村工業集聚區為重點,繼續加快村級工業集聚區建設。投入資金200萬元,硬化路面12公里,鋪設上下水管道15公里,對園區主要幹道進行綠化和亮化,力爭年內引資5000萬元,鎮村園區入駐企業13個。三是立足文化興鎮,把樂器產業做優做大。進行樂器城建設,把分散的生產經營單位遷入樂器城,形成規模優勢。在已經入駐3家的基礎上,再入駐3家,完成投入1500萬元。同時,積極引進資金和技術,加強與德國亞爾瑪公司在技術、銷售和資金上的合作,努力實現產品升級,把蔡公庄的樂器品牌打出國門,樹立蔡公庄的知名度,為進一步招商引資打造靚點。
Ⅵ 靜海區的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靜海乃退海之地。3000多年前,尚屬澤鄉,後經自然變化,海河平原開始出現,逐漸成為陸地。「四不象」 等野生動物曾在這里生息、繁衍。夏、商時期,先民開始在此狩獵飼養。夏代的易氏部落、商代的亳氏部落,就定居於此。《靜海縣志》記載,東周時期,此地被稱為「長蘆」,先後歸屬於齊、燕、趙等。秦屬巨鹿郡。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時,屬齊國。
前663年(齊桓公二十三年),靜海一帶被割讓給燕國。
戰國時,前312年(齊宣王八年),齊國伐燕,屬齊國;前284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將樂毅伐齊,屬燕國;
前247年(趙孝成王十九年),趙國和燕國交換土地,靜海一帶屬趙國。
前223年(秦始皇帝二十四年),屬秦朝鉅鹿郡上谷地。
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在陳官屯鎮西釣台村附近建「東平舒縣」治。東平舒縣大致包括後來的大城北部、靜海全境和天津市郊海河以南地區。
東平舒縣位於渤海西,束州東,滹池河北,泒水南,屬渤海郡管轄,人口約40000餘人。這一時期,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相對穩定,農業、商業及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繁榮的東平舒文化。
公元前47年(西漢元帝初元二年),「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為海水所漸」。海水吞沒了靜海地區,東平舒縣遷至後大城縣內,東平舒文化消失了。90年(東漢元和二年),屬河間國;219年(建安末年),屬章武郡;三國時(220年—280年),屬魏國冀州刺史部章武郡;265 年(西晉太始元年),屬章武國;東晉十六國(317年-420年)時,屬冀州章武郡;南北朝(420年—589年)時,屬瀛州章武郡;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東平舒縣去「東」字,稱「平舒縣」;直至晉隋以前,這里仍為「渤海西南隅一澤國」。
隋朝初期,海水逐漸退去,但仍為一片沼澤。607年(隋朝大業三年),屬瀛州河間郡。唐朝(618年-907年),時,先屬河北道滄州;621年(武德四年),改屬景州。896年(唐乾寧三年),設置「乾寧軍」。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時,屬契丹國南京道析津府寧州。936年(五代後晉元年),石敬瑭割16州與契丹, 乾寧軍被割,改稱「寧州」。959年(後周顯德六年),柴世宗北伐,收復靜海,仍稱為乾寧軍,屬永安縣(後河北省青縣)管轄。柴世宗的北伐,奠定了宋遼以界河(海河、大清河)為界的基礎。
北宋(960年-1127年)時,先屬河北路滄州;982年(宋太平興國七年即遼乾亨四年),宋朝為防禦遼軍侵擾,沿界河設置窩子寨(後靜海鎮)、獨流東寨、獨流北寨、沙窩寨、當城寨、釣台寨等軍事地點,歸清州管轄。1048年(宋慶歷八年),黃河改道,使界河水勢發生變化,設在這里的寨、鋪逐漸失去了軍事防禦的作用,駐軍開始開荒屯田,並兼管民事訴訟。隨著移民的流入,一些較大的寨、鋪逐漸演變成為農業自然經濟區,屬高陽關路滄州,由此,靜海地區進入了穩定發展的時期。宋紹熙年間(1190年一1194年),靜海為金所轄,其時,已有主戶5623戶,客戶1192戶。
1108年(北宋大觀二年),置靖海縣,其意是渴求安定太平,治所渦口寨(即今靜海鎮)。1113年(北宋政和三年)並入乾寧縣(即今青縣)。
1193年(金明昌四年),復置靖海縣,屬河北東路清州。
1230年(元太宗二年),屬清寧府;後屬中書省河間路清州。
1265年(蒙古至元二年),並入會川(後河北省青縣),屬河間路管轄,仍名「靖海」 。其間連年戰亂、水患不絕,致使人口稀少、經濟衰敗。元朝後期,制鹽業迅速興起,靜海地區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
1368年(明洪武元年),為避諱「 靖難」以求安寧,改「靖」為「靜」,稱靜海區,屬河間府。1375年(洪武八年)改屬順天府(後北京)。1377年(洪武十年)改屬河間府青州。金(1115年-1234年)、元(1206年-1368年)兩代,靖海縣東南抵滹池故瀆,北至界河,東至西泥沽,西南隔鹽河與大城縣相望,西北傍淀池與霸州為鄰。
據《明史》和明嘉靖年間《河間府志》載,明代,靜海區東西長220里,南北寬120里。其四至:東至渤海170里,西至順天府文安縣界50里,西南至青縣界60里,北至順天府武清縣60里。後來天津市區的大、小直沽,津南區的鹹水沽及東麗區軍糧城,當時均屬靜海區。明朝時靜海區分19里:阜民、子牙、新興、歸德、政化、永豐、獨流、廣富、保和、常樂、呼家莊、曹家莊、賈家口、羊糞溝、德化、新口、稍直口、大直沽、秀麥。1523年(嘉靖二年),因災荒,人民逃散,並為10里。清順治初年,因兵燹,人民逃亡,並為9里。 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靜海區分四路一巡檢。東路:東窯至楊家場,共77村;西路:谷家莊至高里庄,共66村;南路:唐官屯至小新莊,共99村;北路:羊糞港至馮家莊,共71村;奉新驛兼銜巡檢,共69村。據清朝康熙年間《天津府志》載,清初,靜海區東西長200里,南北寬140里。其四至:東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縣界40里,南至青縣界40里,北至順天府武清縣界100里。1725年(清雍正三年)屬天津州,1731年(雍正九年)改屬直隸省天津府。
1730年(雍正八年),據清朝乾隆年間《天津府志》載,從縣內劃出15個村歸天津州。九年,撥滄州、靜海、武清三州縣的267個村莊歸天津縣。此後,靜海區面積縮小,東西廣200里,南北袤100里。其六至:東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縣界40里,南至青縣界40里,北至武清縣界60里,東南至滄州界75里,東北至武清縣界75里。清朝同治年間(1861—1875),靜海區分四路,轄48個地練、349個村。東路轄磚垛、雙窯、大泊、小韓庄、常流庄、管鋪頭、沈青庄、中旺、和順、曲河、尚碼頭、土河、大莊子、順民屯、縣東街等15個地練106個村。西路轄西五里庄、花園、賈口、谷家莊、梁頭、東河頭、灘子頭、禪房、楊芬港、瓦子頭、子牙等11個地練71個村。南路轄縣南街、雙塘、長屯、陳官屯、高家莊、齊家莊、寨里口、大郝庄、唐官屯、靳官屯、楊官屯、舊張屯等12個地練96個村。北路轄縣北街、白楊樹、蕭家樓、獨流、當城、良王莊、沙窩、木廠、琉璃城、青凝侯等10個地練78個村。到鴉片戰爭前夕,靜海區的面貌已大為改善,人口激增,面積達1800平方公里,耕地200萬畝,分東、西、南、北四路,轄348個行政村, 總戶數達46000戶,人口17萬多人。
清末民國初期,縣境縮小。民國《靜海縣志》載:「南北極長處相距120里,東西極寬處相距100里,截長補短約方80餘里,計7000餘方中里。」其四至:東至天津縣界35里,西至大城縣界25里,南至青縣界40里,北至武清縣界45里。
1913年(民國二年),屬直隸省渤海觀察使;1914年(民國三年),屬津海道。
1923年(民國十二年),靜海區劃分6個區,轄356個村鎮。第一區,區公所駐大侯庄,轄村莊50個;第二區,區公所駐中旺鎮,轄村鎮86個;第三區,區公所駐唐官屯鎮,轄村鎮83個;第四區,區公所駐瓦子頭鎮,轄村鎮52個;第五區,區公所駐獨流鎮,轄村鎮51個;總區,區公所駐靜海鎮,轄村鎮34個。
1928年(民國十七年),直屬河北省。1930年(民國十九年)5月,靜海區劃分6個區、281個編鄉、1720個閭、8561個鄰。第一區,區公所駐靜海鎮,轄64個編鄉;第二區,區公所駐惠豐橋,轄78個編鄉;第三區,區公所駐唐官屯鎮,轄47個編鄉;第四區,區公所駐東子牙鎮,轄35個編鄉;第五區,區公所駐獨流鎮,轄34個編鄉;第六區,區公所駐良王莊,轄23個編鄉。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屬河北省天津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屬河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37年,日本侵略軍攻佔華北,靜海淪陷後設「靜海區公署」,屬津海道;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靜海區面積1886.3平方公里。東至小官房,西至大瓦頭,南至戴官屯,北至謝家堡。
1944年9月,抗日武裝在縣境西部地區建靜大縣政府。轉年10月9日,改為靜海區政府。
1944年冬,在津浦鐵路東部成立中共津南工作委員會。1945年5月,建津南縣,轄9個區,一區(拋庄)、二區(李庄)、三區(馬圈)、四區(蔡公庄)、五區(大十八戶)、六區(管鋪頭)、七區(梨園頭)、八區(青凝侯)、九區(巨葛庄),共轄199個村。
1944年9月,以大城縣的七、八區為依託地建靜大縣。1945年春,境域擴至津浦鐵路以西地區,轄6個區:一區(德歸、鄭庄一帶)、二區(茁頭、台頭一帶)、三、七區(獨流、當城一帶)、四區(朱家村、東子牙一帶)、五區(小黃窪、東灘頭一帶)、六區(流河、沿庄一帶)。 1945年10月,靜大縣易名靜海區。
另外,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在靜海區西南部和大城縣部分地區建立了革命政權,設置靜大縣人民政府,由冀中第八分區管轄。 1945年3月,靜海區和大城縣分設,靜海區仍屬冀中第八分區。
1945年,日本侵略軍投降後,國民黨政府在靜海設靜海區政府,屬河北省第二行政專員公署,由河北省滄州專署管轄。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靜海區劃分6個區,36個鄉鎮,482個保,4899個甲。第一區,區公所駐靜海鎮,轄6個鄉鎮、93個保、1027個甲;第二區,區公所駐惠豐橋,轄9個鄉、127個保、1270個甲;第三區,區公所駐唐官屯鎮,轄8個鄉鎮、90個保、839個甲;第四區,區公所駐大瓦子頭鎮,轄4個鄉鎮、63個保、630個甲;第五區,區公所駐獨流鎮,轄6個鄉鎮、66個保、678個甲;第六區,區公所駐良王莊,轄3個鄉、43個保、455個甲。
新中國建立前後,楊芬港、楊官店等地析出,王口、台頭等地並入,靜海區面積漸增。東至小官房,西至里,南至燒窯盆,北至十一堡,幅員1894平方公里。
1948年12月,靜海解放,靜海區人民政府由東藏庄(後屬河北省大城縣)遷到靜海鎮,由河北省天津專署管轄。
此時,靜海區劃分12個區、5個市。12個區是:一區(旺村)、二區(王家村)、三區(灘里)、四區(梁頭)、五區(岳家園)、六區(王家院)、七區(八里庄)、八區(大黃庄)、九區(陳官屯)、十區(靳官屯)、十一區(宗保村)、十二區(孫庄)。5個市是:王口、唐官屯、靜海、獨流、台黃。
1949年3月,原津南縣的磚垛、灣頭、中旺、馬圈、拋庄5個區並入靜海區。
新中國建立後,1949年10月,屬河北省天津專區。
1949年12月,靜海區劃分12個區,並以區駐地名稱呼之:城廂(一區)、獨流(二區)、台黃(三區)、王口(四區)、子牙(五區)、陳官屯(六區)、唐官屯(七區)、中旺(八區)、馬圈(九區)、蔡公庄(十區)、磚垛(十一區)、良王莊(十二區)。
1954年5月,靜海區劃分10個區、2個區級鎮,下轄110個鄉和鄉級鎮。2個區級鎮是:楊柳青、獨流。10個區是:一區(城關)轄8個鄉鎮;二區(管鋪頭)轄12個鄉;三區(獨流)轄6個鄉;四區(王囗)轄11個鄉鎮;五區(子牙)轄14個鄉鎮;六區(唐官屯)轄9個鄉鎮;七區(中旺)轄13個鄉;八區(蔡公庄)轄13個鄉;九區(陳官屯)轄12個鄉鎮;十區(良王莊)轄12個鄉。
1957年8月,靜海區置25個鄉、2個鎮和2個辦事處。25個鄉是:城關、梁頭、王囗、八里庄、子牙、唐官屯、東灘頭、陳官屯、西翟庄、大郝庄、蔡公庄、王穩庄、大莊子、徐莊子、中旺、趙連庄、府君廟、大六分、台頭、大南河、良王莊、小甸子、大豐堆、管鋪頭、當城。2個鎮是:楊柳青、獨流。2個辦事處是:中旺、蔡公庄。
1958年8月30日,靜海區劃分8個人民公社(括弧內為公社駐地):紅旗人民公社(靜海)、東風人民公社(獨流)、旭升人民公社(王口)、衛星人民公社(子牙)、鋼龍人民公社(唐官屯)、團泊窪人民公社(洋閘)、火箭人民公社(小甸子)、紅色人民公杜(楊柳青)。
1958年11月,青縣、靜海區合並,稱靜海區,縣治靜海鎮,改屬河北省天津市,域境擴大,幅員3534平方公里。東至萬新莊,西至里,南至東呈村,北至大柳灘。
1961年5月13日,青縣、靜海區分置, 靜海區駐靜海鎮, 改屬河北省天津地區。
1961年5月,靜海區劃分24個公社:城關、梁頭、大豐堆、東雙塘、子牙、東灘頭、徐莊子、陳官屯、大郝庄、西翟庄、蔡公庄、趙連庄、管鋪頭、團泊、中旺、大莊子、唐官屯、獨流、良王莊、府君廟、台頭、王口、流河、馮庄,屬天津市、天津專區雙重領導;1962年1月,流河、馮庄公社劃歸青縣,1963年2月,趙連庄公社劃歸北大港區。
1965年3月,靜海區置3個縣轄鎮和23個公社。3個縣轄鎮是:靜海、獨流、唐官屯;23個公社是:城關、梁頭、大豐堆、東雙塘、二堡、東灘頭、陳官屯、大郝庄、西翟庄、蔡公庄、胡連庄、管鋪頭、團泊、中旺、大莊子、大張屯、良王莊、獨流、府君廟、徐莊子、台頭、王囗、子牙。
1960—1967年間,青縣所屬的村莊及楊柳青、大南河、馮庄、趙連庄、常流庄等地先後析出,面積逐漸縮小。1967年後,靜海區的境域沒有變化。
1967年1月,屬天津專區;
1973年8月1日改屬天津市。
1974年4月,子牙公社析出沿庄公社。1983年,公社建置均改為鄉建置。
1984年6月,管鋪頭鄉更名楊成庄鄉,獨流鄉更名北肖樓鄉;1988年3月,王口鄉和中旺鄉改為鎮;4月,陳官屯鄉改為鎮;1989年8月,台頭鄉和子牙鄉改為鎮;1993年11月,大邱庄撤村建鎮。
1996年12月,蔡公庄鄉改為鎮。1997年初,梁頭鄉改為鎮。
1998年,靜海區共有17個鄉、11個鎮。17個鄉是:城關、東雙塘、大豐堆、北肖樓、良王莊、府君廟、徐莊子、二堡、沿庄、東灘頭、大張屯、西翟庄、大郝庄、團泊、胡連庄、楊城庄、大莊子。11個鎮是:靜海、唐官屯、獨流、王口、台頭、子牙、陳官屯、中旺、大邱庄、蔡公庄、梁頭。1999年12月21日,團泊鄉改為鎮。
2000年12月1日,雙塘鄉改為鎮。
2001年3月16日,大豐堆鄉改為鎮;同年8月,沿庄鄉、西翟庄鄉改為鎮。
2001年8月,在原有鄉鎮基礎上進行區劃調整:撤銷大莊子鄉,並入中旺鎮;撤銷大張屯鄉、大郝庄鄉,並入唐官屯鎮;撤銷東灘頭鄉,並入沿庄鎮;撤銷二堡鄉,並入台頭鎮;撤銷北肖樓鄉,並入獨流鎮;撤銷府君廟鄉,將原府君廟鄉所轄王家院、李家院、府君廟、十里堡、普提窪、白楊樹6個村並入良王莊鄉;將西五里、北五里、魏家莊、付家村4個村並入靜海鎮;將王家營、苟家營、劉家營、馮家村4個村並入獨流鎮;撤銷胡連庄,並入團泊鎮;撤銷城關鄉、徐莊子鄉,並入靜海鎮。
2003年9月25日,將原蔡公庄鎮的大屯、滿井子、王虎庄3村劃歸大邱庄鎮。
2006年1月1日,將原西翟庄鎮龐莊子村劃歸大邱庄鎮。
2010年3月3日,將大豐堆鎮的岳莊子村、白公坨村、崔莊子村、李八庄村,西翟庄鎮的巨莊子村、東尚碼頭村、西尚碼頭村、前尚碼頭村、北尚碼頭村,蔡公庄鎮的官坑村、太平村,團泊鎮的胡連庄、五美城、三間房、劉房子、丁房子、東房子、刑家桓共18個村劃歸大邱庄鎮。
2015年8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天津市靜海縣,設立天津市靜海區,相關的行政區域界線、政府駐地均未做調整。
Ⅶ 蔡公庄鎮的介紹
蔡公庄鎮1隸屬天津市靜海區。1958年建公社,1962年設蔡公庄公社管理區,1983年更名蔡公庄鄉,1995年建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0公里,面積108.2平方公里,人口2.5萬。津鹽公路縱貫南北,津團公路橫跨東西。馬廠鹼河,迎豐渠在轄區南部交匯。轄蔡公庄、楊家場、順小王、劉祥庄、土河、惠豐西、惠豐前、惠豐中、惠豐東、四黨口南、四黨口西、四黨口東、四黨口中、四黨口後、14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制管、冶煉、五金、化工、紡織機械等廠。農業主產小麥、玉米、大豆、「天津紅小豆」。蔡公庄鎮結合自身實際,立足鎮域特色和優勢,深入實施「工業上規模、農業成格局、文化興產業」戰略,年內實現財政收入3512萬元,同比增長25%,人均純收入8136元,比上年純增600元以上,到2011年,全鎮生產總值實現8億元,財政收入8000萬元,力爭達到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萬元。加快富民強鎮步伐,確保完成全年目標,該鎮重點採取以下三大舉措:一是加快農業產業步伐,打造品牌農業。抓好四中村投資2000萬元的600畝以地熱為特色的高科技蔬菜無土栽培和養殖項目。全力打造無公害「灣頭山芋」種植基地,今年推廣1000畝。以順小王村為重點,抓好25萬株經濟林的改造建設,對現有的棗樹品種實行產品更新和嫁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