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時調指的是什麼
擴展閱讀
從北京到鐵嶺多少公里 2025-07-22 23:14:02

天津時調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0-15 10:25:55

① 什麼是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以前是天津的俚曲,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天津時調用天津地方語的字音演唱,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天津鄉土氣息。清末民初以來流傳於天津(主要在船夫、搬運工人、手工業者、人力車夫中傳唱)。它淵源於明、清以來的時調小曲,又和很多地區的民間小調有密切關系。其伴奏樂器有大三弦、四胡、琵琶、笙、揚琴等;腔調有「靠山調」、「老鴛鴦調」、「新鴛鴦調」、「喇哈調」等;唱詞句式有以七字句為主的,有長短句相間的。其傳統曲目有歡快的《踢毽兒》、《放風箏》;也有悲涼的《光棍哭妻》、《後娘打孩子》、《秦樓悲秋》等。

② 天津時調是什麼

中國曲藝曲種。由流行於天津的民間小單調發展而成。其主要曲調[靠山調],據說是當地製鞋作坊中緔鞋工人休息時靠在「山牆」上歌唱的曲調。唱腔由慢板和數板構成。慢板四句式,歌唱性強,唱詞每宇都有拖腔。數板是上下句反復體,半說半唱,長於敘事。1900年前後開始出現專業藝人,演唱內容以四時景色和男女愛情為主。初期為單曲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有多種曲牌和唱腔的聯唱,並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表演形式為一人站唱。伴奏樂器有三弦、四胡、揚琴、笙等。常用曲調還有[鴛鴦調]、[拉哈調]、[大數子調]等。傳統曲目有《七月七》、《喜榮歸》、《拷紅》、《採茶》等。新曲目有《紅岩頌》、《翻江倒海》《糊花燈》等。

③ 天津人的飲食文化和習慣

天津人飲食文化:

津地飲食豐富,民眾愛吃會吃,尤喜食海鮮,素有「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之俗語。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中之銀魚、紫蟹皆為天津特有的名貴海鮮食品。

民間小吃風味獨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發祥大麻花不僅是舊時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享譽世界的美食佳品。特色早點有煎餅果子、鍋巴菜、老豆腐、果子、燙面炸糕、卷圈、荷包蛋、糖果子、果篦兒。

天津人民俗習慣:

天津是諸多曲藝形式發源、興盛和發展的地方。其中,天津時調、天津快板、京東大鼓、京韻大鼓、鐵片大鼓、快板書等曲藝形式是在天津形成;而京劇、河北梆子、相聲、評劇、評書、單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是在天津興盛和發展的。相聲和京劇更是天津曲藝的重要代表。

(3)天津時調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名人故居

天津是我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依河而帶海,為京畿門戶,會南北舟車,因此集八方商賈,得風氣之先,逐漸從一個小小的軍事據點逐漸演變成一個有千萬人口的大城市。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在以後的40多年的時間里,先後設置了英、法、美、德、日、俄、意、奧、比九國租界,租界的面積是天津老城的八倍,這在全國十幾個設有租界的城市裡,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④ 通常所說的曲藝,除了相聲,評書,快板之外,還有哪些

「曲藝」概念

「大麴藝」指當今的百戲,「小曲藝」指說唱故事的藝術。

全部曲種

相聲 | 小品 | 評書 | 山東快書 | 快板 | 二人轉 | 鼓曲 | 天津時調 | 梅花大鼓 | 鐵片大鼓 | 西河大鼓 | 京韻大鼓 | 單弦 | 北京琴書 | 山東琴書 | 四川清音 | 福州評話 | 南昌清音 | 蘇州評彈 | 揚州評話 | 蒙古族好來寶 | 白族大本曲 | 姚安蓮花落 | 侗族琵琶歌 | 花燈說唱 | 陝西獨角戲 | 陝北說書 | 壯族末倫 | 獨腳戲 | 雙簧 | 上海說唱 | 金錢板 | 貴州琴書 | 潞安大鼓 | 樂亭大鼓 | 蘭州鼓子 | 長沙彈詞 | 常德絲弦 | 四川諧劇 | 四川揚琴 | 湖北評書 | 西藏折嘎 | 青海平弦 | 九江文曲 | 粵曲 | 三弦書 | 大調曲子 | 河南墜子 | 尺唱 | 錦歌 | 徐州琴書 | 溫州鼓詞 | 蘇州評話 | 紹興蓮花落 | 桂林零零落 | 安徽琴書 | 鳳陽花鼓 | 福建南音 | 蘇州彈詞 | 壯族蜂鼓說唱 | 京族彈唱 | 天琴彈唱 | 尼吶哩 | 瑤族鈴鼓 | 打溜子 | 寧夏坐唱 | 湖南瓦鄉歌話 | 雞毛竹 | 神農架龍鳳鼓 | 土家圍鼓 | 竹柝曲 | 來帕爾 | 嘣嘣妥 | 伊若樂 | 天津岔曲 | 平鼓彈唱 | 內蒙古陶力 | 龍頭琴彈唱 | 扎年彈唱 | 烏力格爾圖道 | 溜子說唱 | 湖北土家小曲表演唱 | 口弦琴 | 瑪克塔拉 | 岱日查 | 烏力格爾 | 笑呵亞熱 | 花腰傣鋩鼓說唱 | 瑪克塔拉 | 吉林才談 | 嘛哈哩 | 古爾魯 | 恩施三才板 | 彝漢雙語相聲 | 吉林獨角戲 | 青海白嘎爾 | 哈調彈唱 | 藏語說唱表演 | 吉林鼓打令(唱談) | 都它爾彈唱 | 廣東小曲表演唱 | 西藏相聲 | 瓦鄉歌話 | 酋水土鼓 | 格薩爾說唱 | 上海滑稽戲 | 京東大鼓 | 太平歌詞 | 梨花大鼓 | 子弟書 | 西城板 | 滑稽大鼓 | 八角鼓 | 太平鼓 | 山東大鼓 | 花鈸大鼓 | 北京曲劇 | 十不閑蓮花落 | 聯珠快書 | 岔曲 | 馬頭調 | 槐書 | 鑼鼓曲 |

http://www.cnquyi.com/class_more.php

⑤ 天津時調的相關信息

名角多出老四區各有絕活驚四座
時調是天津土生土長的曲調,用天津地方語言演唱,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當時天津人非常喜愛。據著名時調表演藝術家王毓寶介紹,傳說在清朝末期,時調已在天津的四個地區盛行,並且出了不少民間藝人。這四個地區是宜興埠,丁字沽一帶,河東的沈莊子,郭莊子一帶,西頭的西城根、西北角一帶,城裡。
其中以城裡最為興盛,持久不衰。最有代表性的藝人,城裡楊開泰,他自彈自唱,有行腔柔和細膩的特點,唱起來婉轉動聽,所唱的段子也比較文雅。在河東地區,有位溫老先生,他以吐字清晰,嘴皮子利索而見長,並敢於標新立異。他在唱拿手段子《拴娃娃》的時候,不僅備有道具長命鎖,而且還帶一紮總角小娃站在身邊,作為不出聲的配角,老先生邊唱邊表演,動作有些滑稽,演唱效果很火爆。此外,河西三義庄賣蒸餅的蒸餅王,一位鞋匠也曾唱得名噪一時。
前臉鋪綱說葷話舊年時調陋習多
作為一位已經78歲高齡的老藝人,王毓寶經歷了天津時調由舊轉新的全過程,而且在她的努力下,許多舊時的陋習才得以改變。
在回憶起當初的那段日子時,老人告訴記者,最初時調並沒有專業演員,多是搬運、手工業工人和車夫,轎夫,瓦木油漆工匠以及緔鞋、剃頭等行業的勞動人民,在業余時演唱。後來隨著城市商業的發展,逐漸有了專業或半專業的藝人,出現了老一輩的時調演員,如大寶翠,秦翠紅,高五姑等。「在舊社會里,唱大鼓、說相聲、說書、演雜技等,統稱『什樣雜耍』。在天津的街頭巷尾,隨處可以聽到『看什樣雜耍去』這句話。天津人對什樣雜耍極為喜愛,但從業的藝人卻是處於社會底層,統稱為吃開口飯的下九流,其中時調更受到歧視。」
據她介紹,當時走票唱《靠山調》並沒有一套陳規。一般票友出場,彈弦就唱,沒有什麼「伺候一段」的「鋪綱」(一種戲前鋪墊),後來,時調登上曲藝舞台,演唱者按傳統,還是上台就唱,一曲唱罷,鞠躬下場,答謝聽眾。她正式登台的時候,就依循著時調演出的老樣子,上台後一言不發,起弦就唱,鞠躬而止。但是演唱時調,雖然沒有「鋪綱」,但也有它的陋規。「這種陋規可能起於時凋走上舞台的初期。那時演唱由男女合演,男藝人光說不唱,叫做『時調前臉』,在女藝人的演唱中,前臉隨意插科打諢,有時言語下流不堪入耳。這種時調前臉的陋規直到上世紀30年代仍未根絕,特別是在三不管,三角地等地的—些簡陋小時調場,更以此迎合某些聽眾的低級趣味。當我們家庭生活極為困窘的時候,有人勸我父親放我下海,並許諾『打錢』、『分份』養家,被我父親堅決拒絕。後來,鳥市『玉茗春』答應取消前臉和鋪綱,我便在那裡開始了正式的從藝生涯。」
1953年天津市廣播曲藝團建成之後,邀集了時調演員與曲藝界的老前輩,對時調進行了初步研究,根據其歷史源流及藝術特色,才將這個曲種定名為「天津時調」。並對時調進行改革,重點放在凈化上。首先對傳統唱段、唱詞,作—番必不可少的篩選,以凈化內容,其次是凈化舞台,除了伴奏者之外,搬走了沒有用處又妨礙演員的長方桌。在唱腔設計上,根據需要,改變了一些死板的傳統唱法,又試加了揚琴、笙等吹打樂器,改變伴奏方法。此外,根據演唱內容的分段、間隙,增加了間奏。這些改革、拓新,一直沿用至今。

⑥ 時調小曲的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我國北方較有代表性的時調小曲類曲種。其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
人執節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時調源於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天津城區。其曲調非常豐富,包含許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調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調,如天津本地流行的《靠山調》、《鴛鴦調》、《大數子》和一些外地流入但天津化了的民歌小曲如「拉哈調」、「秦樓悲秋」、「怯五更」、「後娘打孩子」、「叉桿解獄」、「對花」、「十杯酒」等,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天津時調是清朝末年在天津出現的一種曲藝,起源於各地的民歌。它淵源於明、清以來的時調小曲,又和很多地區的民間小調有密切關系。由於天津當時是水陸碼頭,五方雜處,各地人都有,主要在船夫、搬運工人、手工業者、人力車夫中傳唱天津時調吸收了各種民歌曲調。後來逐漸發展成型,由女演員演唱,先是在妓院中流行,最後開始登台演出。天津時調包括慢板和數板,慢板是主要唱腔,字少,唱腔婉轉曲折,激越豪放,適合抒情。數板半說半唱,主要用於敘事和交代故事情節。一般開始用慢板唱,然後插入數板,再接唱慢板。音域較寬,伴奏樂器用三弦和四胡,後來增加了笙和琵琶等。唱腔為天津口音,現代演出逐漸向普通話過度。天津時調除《要婆婆》等少數二人對唱節目外,大多是一人獨唱,伴奏樂器是大三弦以及四胡、節子板。它的腔調有「靠山調」、「老鴛鴦調」、「新鴛鴦調」、「喇哈調」、「落尺時調」、「落五時調」等。另有外地傳來的「探清水河」、「怯五更」、「下盤棋」等小調。天津時調唱詞句式有以七字句為主的,有長短句相間的;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近於數唱的「垛子板」,如「靠山調」中的「大數子」等。它的語音聲調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天津時調的傳統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風貌。其中有歡快的《踢毽兒》、《放風箏》;也有悲涼的《光棍哭妻》、《後娘打孩子》,還有相當多的反映妓女悲慘遭遇的《秦樓悲秋》等。它最初只是人們勞動之餘的演唱活動,20世紀20年代以來有了職業歌手,有的在地攤、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時事的曲目,如《民國六年鬧大水》、《直奉戰》等。最早登台演唱時調的是兼演京韻大鼓的女演員趙寶翠,其後有高五姑、秦翠紅、趙小福、姜二順等著名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津演員王毓寶與弦師祁鳳鳴等人一起對「靠山調」,進行了藝術革新,豐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揚琴等伴奏樂器,並將其定名為天津時調。建國後,著名演員王毓寶與弦師及詞曲作者通力合作,堅持改 革,把天津時調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天津時調伴奏樂器原為一大三弦,後增四胡、笛、揚琴、低胡、大阮等。曲目皆為短段。
在時調改革中,成績最突出、貢獻最大的演員是王毓寶。解放初,她出演於小梨園、大眾曲藝社(玉壺春)、燕樂等園,與白雲鵬、小彩舞、花五寶、郭榮啟等著名演員同台。1950年加入紅楓曲藝社,1952年參加群聲曲藝社。在演唱傳統曲目的同時,努力學習積極排演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如《雨後花》、《改邪歸正》、《大紅旗》等,1953年天津廣播曲藝團成立,她成為該團第一位時調演員,並於當年參加了時調的改革創新工作,在有關人員的協助下,成功地演唱了革新曲目《摔西瓜》,成為時調改革創新的第一個舞台實踐者。此後,她不斷上演新曲目,以精湛的演唱技藝為新唱腔潤色增輝。三十多年中,她先後上演了《摔西瓜》、《想心事》、《知心話》、《提意見》、《制寒衣》、《翻江倒海》、《毛主席來到咱農庄》、《為女民兵題照》、《看焰火》、《心連心》、《糊花燈》、《紅岩頌》、《換崗哨》、《賣椰子的老大娘》、《大寨步步高》、《軍民魚水情》、《毛主席送我上講台》、《清華參軍》、《重上井岡山》、《鳥兒問答》、《心中贊歌向陽飛》、《拷紅》、《劉主席來到花明樓》、《夢回神州》等新曲目。其中不少成為她優秀代表曲目,如《軍民魚水情》、《心中贊歌向陽飛》、《毛主席來到咱農庄》、《夢回神州》等。

⑦ 天津四大文化是什麼

1、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天津文學

天津文學是「津味文學」和「衛派文學」的集合,在某一歷史階段曾間斷性地呈現出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如「津味小說」的出現,但置放到一個更為長遠的歷史視域來看,「天津文學」的地域性和傳承性都不那麼明顯。

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天津文壇是由解放區來的作家、詩人、戲劇家主導的,他們自身也成為天津文壇的主體,如孫犁的《風雲初記》和《津門小集》等,都在這時期誕生。天津作家馮驥才是天津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小說、散文眾多,《挑山工》《珍珠鳥》等多篇文章入選教科書。

⑧ 天津民俗

天津快板、相聲、天津時調、天津快書、話劇、跨鼓中幡、高蹺、耍獅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相聲
相聲是一種歷史較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盡管相聲藝人供奉的祖師是漢代的東方朔,但這個曲種的真正形成和發展起來卻是在清同光年間。早年北京有窮不怕(朱少文)、萬人迷、李德錫等人在天橋鬻藝,為相聲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獨有的曲種,它產生於清末明初,1900年時已有專業藝人演唱。這個曲種唱腔包括靠山調、鴛鴦調、膠皮調等民間小調。專業藝人出現後,對這些民間小調進行了加工改造和創新,使之成為反映時代風貌、社會生活,並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曲種,定名為天津時調。

⑨ 時調的天津時調

天津曲種。清末民初以來流傳於天津(主要在船夫、搬運工人、手工業者、人力車夫中傳唱)。它淵源於明、清以來的時調小曲,又和很多地區的民間小調有密切關系。天津時調除《要婆婆》等少數二人對唱節目外,大多是一人獨唱,伴奏樂器是大三弦以及四胡、節子板。它的腔調有「靠山調」、「老鴛鴦調」、「新鴛鴦調」、「喇哈調」、「落尺時調」、「落五時調」等。另有外地傳來的「探清水河」、「怯五更」、「下盤棋」等小調。天津時調唱詞句式有以七字句為主的,有長短句相間的;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近於數唱的「垛子板」,如「靠山調」中的「大數子」等。它的語音聲調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天津時調的傳統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風貌。
其中有歡快的《踢毽兒》、《放風箏》;也有悲涼的《光棍哭妻》、《後娘打孩子》;還有相當多的反映妓女悲慘遭遇的《秦樓悲秋》等。 它最初只是人們勞動之餘的演唱活動,20世紀20年代以來有了職業歌手,有的在地攤、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時事的曲目,如《民國六年鬧大水》、《直奉戰》等。最早登台演唱時調的是兼演京韻大鼓的女演員趙寶翠,其後有高五姑、秦翠紅、趙小福、姜二順等著名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津演員王毓寶與弦師祁鳳鳴等人一起對「靠山調」進行了藝術革新,豐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簽、揚琴等伴奏樂器,創作和改編了《摔西瓜》、《紅岩頌》、《春來了》等新曲目。
這個曲種唱腔包括靠山調、鴛鴦調、膠皮調等民間小調。靠山調據傳原系修鞋匠人休息時,背靠山牆自娛自樂唱的小調;鴛鴦調是男女相戀的情歌;膠皮調則是人力車夫(天津稱人力車為「膠皮」)等座時唱的小調。這些來自民間的小調充滿鄉土氣息,腔調高亢,詞句通俗,韻味醇厚,很適合天津人的口味,因此舊時街頭巷尾、工余飯後,經常能聽到人們自彈自唱這些小調。專業藝人出現後,對這些民間小調進行了加工、改造和創新,使之成為反映時代風貌、社會生活,並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曲種,定名為天津時調。天津時調著名藝人有趙寶翠、周翠芝、譚俊英等人,其中佼佼者有秦翠紅(綽號「棒子麵」)、高五姑、趙小福等。50年代以來,有王毓寶異軍突起,演唱反映新時代的新曲目,其嗓音洪亮、高亢,無有能望其項背者。以後又有後起之秀,使這一曲種得以繼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