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市有哪些傳說
擴展閱讀
亞運給廣州帶來什麼 2025-07-22 16:42:07
福州哪裡有真皮沙發 2025-07-22 16:40:24
杭州哪個地方最熱門 2025-07-22 16:38:12

天津市有哪些傳說

發布時間: 2022-10-16 06:12:04

⑴ 中國歷史上有什麼著名事件發生在現在的天津

著名事件:大沽口保衛戰。

大沽口保衛戰,發生在咸豐九年五月二十五日(1859年6月25日),共打沉英、法軍艦3艘,重創3艘,英法聯軍共計傷亡420餘人,英國侵略軍司令賀布也受了重傷。大沽口保衛戰的的勝利,是鴉片戰爭後清軍在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大勝仗,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惟一的一次勝仗。

大沽口簡介:

大沽口(Dagu Port)是中國明、清海防要塞。位於今天津市東南50公裏海河入海口處。西北距北京約170公里,東瀕渤海,西鄰海河平原,隔河與塘沽相望。

「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有京津門戶、海陸咽喉之稱明永樂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後,在天津築城設衛,於大沽海口築墩設炮。清代置大沽協鎮營,道光二十年(1840)直隸總督納爾經額,增建大沽南北炮台、炮位,置大炮30餘尊,防兵2500人。

咸豐八年(1858)清大臣僧格林沁統重兵駐扎津沽,督辦防務,設防大沽,建炮台 5座,共置大炮64尊,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分號排列,並設防兵2.5萬,籌建大沽水師,在水底植叢樁以御敵船。

(1)天津市有哪些傳說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美、俄四國3次入侵天津。清咸豐八年(1858),英法聯軍侵佔天津後,迫使清廷簽訂了《天津條約》。咸豐九年(1859)侵略者趁到北京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之機,再次發動了侵華戰爭。

咸豐九年五月十七日(1859年6月17日),英國侵略軍司令賀布率英艦20艘、法艦2艘抵大沽口外,拽倒攔江鐵戧4架,進行挑釁。二十日,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到達大沽,要求清軍將攔河之鐵戧木筏撤掉,清廷讓他們從北塘進京換約,可英、法侵略者卻以武力相威脅不走北塘。

五月二十五日,賀布親率軍艦10艘布列在大沽口,先令火輪拖拽鐵戧,連續拖倒10餘架,而且拒絕天津道送來的勸阻照會。下午2時,用輪船直撞守護炮台的鐵鏈,隨即向炮台發起轟擊。

守衛炮台的愛國官兵抑怒多時,勢難禁遏,各營炮位環轟疊擊,又有小船20餘只,滿河游駛,共打沉英、法軍艦3艘,重創3艘,英法聯軍共計傷亡420餘人,賀布也受了重傷。

大沽口保衛戰的勝利,是鴉片戰爭後清軍在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大勝仗,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惟一的一次勝仗。

⑵ 天津薊縣的白塔有什麼傳說故事

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白塔內,發現了4件玻璃器,其中的磨花琉璃瓶,幾乎與陳國公主墓的完全一樣,天津薊縣獨樂寺始建於636年,遼代984年重建。

白塔塔基發現的這件磨花琉璃瓶器形昀大,高24.6厘米,折肩、平底、細高頸,平口外翻,瓶頸與肩刻幾何花紋。北宋張耒詩中所詠大食琉璃瓶,在遼宋遺物中得到印證,千年以

前曾令「番禺寶市無光輝」的琉璃瓶,果然玲瓏晶瑩。關於白塔,薊縣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古時候,有戶人家為了給重病的兒子沖災,娶了個媳婦。這媳婦很是賢惠勤勞,但過門不久,丈夫就死了。婆婆非常刁橫,對媳婦百般挑剔,非打即罵,媳婦忍氣吞聲,每天要到老遠的地方去挑水。一天,媳婦挑水回來,婆婆嫌她去的時間長了,就劈頭蓋臉打了她一頓,還口口聲聲地嚷著,要把她賣掉。媳婦心中委屈,一邊走一邊哭。忽見前邊站定一位白須白眉的老者,問她為什麼哭,她就把自己的遭遇說了。老者嘆了口氣,從袖中取出一支鞭子說:「這支鞭子通著海眼,你回家去,把鞭子放進缸里,正轉三圈,倒轉三圈,水缸就滿了。」媳婦一聽,對老者感激不盡,剛要跪下謝恩,老者倏地不見了。媳婦回到家中一試,果然靈驗。不料,這時婆婆領著個人凶神惡煞地走了進來,原來婆婆真的把她賣了。婆婆一見媳婦手中的神鞭,就劈手搶了過去,可是缸里的水還是向外涌。媳婦心中一慌,也忘了怎麼停水了。眼看著黑水咕嘟咕嘟往外冒,大街小巷全有水了,整個縣城就要淹沒了。媳婦急忙撥下鐵鍋扣在缸上,自己又坐了上去。這時,水漲,缸也長,好不容易水才住了,再一看媳婦,她也變成石頭人了。

薊縣人為了紀念這個心地善良,拯救鄉親的好媳婦,就為她修建了這座白塔,取名「金爐寶鼎塔」。

⑶ 天津有什麼有名的傳說

民間故事大多「口口相傳」,離奇而又虛幻。但民間故事裡卻包含了才子佳人、神仙鬼怪、公案倫理,充滿幻想光怪陸離,正好合了老百姓胃口,所以生生不息,流傳至今

第一個,當然要提一提咱們的天津老鄉——哪吒了,傳說哪吒就是在三岔河口「鬧海」的。大家都知道他的父親是鎮守陳塘關的李靖,而陳塘關那就是河西區的陳塘庄啊。歷史上的李靖是唐初名將,原籍陝西,從未當過陳塘庄總兵。但《封神演義》把他寫成商末周初人,後來成為統領天兵天的托塔天王。李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後生下哪吒。哪吒生而靈異,神通廣大。哪吒七歲那年,事情的高潮部分終於來了。天下大旱,東海龍王不僅滴水不降,還命夜叉去搶童男童女。哪吒挺身而出,大鬧三岔河口,打死夜叉又殺了龍王三太子敖丙還抽了龍筋。龍王勃然大怒去天宮告狀,途中又被哪吒打得半死。於是,東海龍王請來三位兄弟水淹天津城,逼迫李靖交人。哪吒拆肉還母,拆骨還父。死後,被師傅太乙真人借蓮花與鮮藕為身軀還魂再世。

第二個,要說一說三岔河口的分水劍了。相傳,以前南運河、北運河、海河在三岔河口匯會時三水顏色互不相攪。大禹治水的時候,天津這個地方洪水泛濫,大禹命人在三岔河口的水底放了一把叫做「分水劍」的寶劍,從此大水退去,天津這個地方的人們才有了安穩日子。天長地久,就有人惦記上了這個寶貝。乾隆年間的一個夏天,三岔河口來了一個兩眼炯炯放光的南方人。一連好幾天,他都在三岔河口的一個擺渡口徘徊。他看上了在擺渡口的做生意的郝家老果子鋪的笸(po三聲)籮。這個笸籮可不一般,從鋪子開業就沒換過,每天盛新出鍋的果子,整個被油浸成了琥珀一般的顏色。這個南方人出高價買,可是掌櫃郝胖子說啥也不賣。那個南方人連番漲價引起郝胖子懷疑。再三的詢問下,南方人說出了自己的真是身份和意圖。南方人本姓黃,是會彆寶的「南蠻子」,他看到了水底的分水劍想把劍彆走,但是水底有老龍守著。黃某需要法器相助才有可能成功。笸籮年代久了有了靈氣,也經歷過烈火焚燒,正是他所需要的!黃某以財帛引誘郝胖子做他的助手一起彆寶,郝胖子一時貪財答應了。可是就在行動的時候,郝胖子突然醒悟:「分水劍被拿走,天津的風水就破了,到時侯洪水泛濫全城百姓跟著遭殃,我不成了千古罪人?」於是郝胖子中途退場,不在幫黃某人。最後,黃某人身首異處,分水劍卻保住了。遭受這次劫難後,三條河的水從此不再分成三色,變成了一個顏色了。

⑷ 天津的歷史故事

天津老地名蘊含歷史故事

津地名里蘊含著一些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例如,與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有關的地名就為數不少,河西區的掛甲寺和薊縣、寶坻區一些地名的來源都和李世民有關聯。

據民間傳說,薊縣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東征時築台擂鼓點將之處;「東二營」、「西二營」是李世民東征時於此地駐扎兵馬的兩個營盤;「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於此安營紮寨,初名大、小安寨,後改今名;「驗甲宮」是李世民東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鎮」原名「商君店」,因傳說戰國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後唐太宗東征至此,因地名諧音「傷軍」犯忌,故改名「邦軍店」,後民間演化為「邦均鎮」;「馬伸橋」是李世民東征路過此地,御馬勞乏伸腰,故村名馬伸腰,後演化為馬伸橋。

據民間傳說,寶坻區石橋鎮有兩個相鄰的村子——大小「黑豆窩」,傳說當地盛產黑豆,唐王征東回師路過此處時曾用黑豆喂馬,故名黑豆窩。石橋鎮還有一個叫「歇馬台」的村落,傳說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地高台歇馬,故名。「帳房衢」是李世民東征途中設帳房之處。

在歷史上宋朝和遼國相隔大清河、拒馬河南北對峙,遼國曾多次越過界河與宋軍楊延昭部(即俗稱「楊家將」)激戰。今靜海縣與河北省交界一帶,就是兩軍馳騁交戰之處。傳說靜海縣南部的古城窪(今子牙河與南運河之間的堤外窪地)一帶,就是楊延昭軍隊的大營。其轅門就設在古城窪的北部,後形成村落初名「轅門口」,元朝時更名為「元蒙口」。為偵察搜集遼軍情報,楊延昭派出兩個偵察機構,一處設在轅門以北,後形成聚落初名「探馬庄」,後演化為今名「譚莊子」。另一處設在轅門以西的寺廟內,由楊五郎弟子(僧人)刺探敵情,人稱「禪房」。後形成聚落,現已發展為「東禪房」、「當禪房」、「西禪房」三個村落了。

靜海縣子牙鎮所在地名「王二庄」,原名「望兒庄」,傳說每當楊延昭臨陣與遼兵交戰,其母佘太君常於此眺望觀戰,故名。距王二庄一里多遠有「宗保村」,傳說是楊延昭之子楊宗保領兵駐扎之處。附近還有「孟莊子」和「焦莊子」,傳說是楊延昭部將孟良、焦贊的駐地。寧河縣「潘庄」,因是宋將潘仁美的封地而得名。據民間傳說,武清區「牛鎮」是楊六郎當年抵禦遼兵大擺牤牛陣的地方。最具浪漫色彩的地名是寶坻區的「南仁浮」,相傳楊六郎在此與大刀王懷女交戰被俘,在王的威逼下楊被迫與王懷女成婚,故名「男人服」,後演化為今名。

作為宋遼戰爭的另一方,關於遼國和蕭太後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寶坻區有「打扮庄」,相傳遼國蕭太後督軍南下,與宋兵交戰,曾在此築梳妝樓,梳洗打扮,故名。寶坻區大口屯鎮綉針河東岸有毗鄰兩村——大小「綉針口」,相傳遼代建村,綉針河當時為蕭太後的運糧河,此處為巡查護衛運糧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區有黃花店鄉,始建於遼代會同年間(938~947),據《畿輔通志》轉引《東安縣志》載:「省抑宮在安次南,遼會同中建。以禁嬪妃之有犯者。元時屢遷廢後於其地。今屬武清縣,俗名皇後店。」此地原屬安次縣,明初劃入武清縣。今稱「黃花店」,系由「皇後店」諧音演化而來。與之對應的地名是泗村店鄉的「太子務」,遼代成村。傳說遼太子曾前往皇後店(軟禁失寵遭貶後妃的冷宮),探視被罷黜的母親,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後演化為太子務.

天津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歷史故事
據說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一個這個巷子里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型大小喚作「桂發祥」。這個人很聰明又能幹,炸麻花可以說有一手絕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麵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傳遍整條巷街,人們聞到香味紛紛蜂擁到他的鋪子購買,因此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開了店面。開始還算是賓客滿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乏而生膩,漸漸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後來店裡有個少掌櫃的,一次出去遊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又沒有別的什麼吃的,那少掌櫃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氣撲鼻,味道可口。按照這個方法,劉老八是盡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什錦酥餡。至於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頗費了一番腦筋,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還有青紅絲和冰糖。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把放置時間延長,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精製小麥粉等等,製作成不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氣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滿口生津。

就這樣,經過反反復復的精心研究,劉老八終於創造了金黃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綿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從此「桂發祥」麻花著稱於市,廣受歡迎,成為天津衛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絕」之首。而桂發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創立了百年字型大小,成為天津百姓的最愛食品
參考網址http://www..com/s?wd=%CC%EC%BD%F2%C0%FA%CA%B7%B9%CA%CA%C2&pn=40&usm=1

⑸ 天津的由來

1、天津的由來:

清代乾隆初年,從漸江來天津的詩人汪沆,寫出描寫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詞(通俗詩),詩中說:「天津名自長陵賜」。長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給起的名字。當時不是作為地名,而是作為軍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衛。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2、截至2016年底,天津有16個市轄區(其中1個副省級區),共有鄉鎮級區劃數為245個。市轄區分為中心城區、環城區、濱海新區和遠郊區。

(5)天津市有哪些傳說擴展閱讀:

1、風景名勝:

天津市區依河而建,1989年評選出的「津門十景」分別是「天塔旋雲」、「薊北雄關」、「三盤暮雨」、「古剎晨鍾」、「海門古塞」、「沽水流霞」、「故里尋蹤」、「雙城醉月」、「龍潭浮翠」、「中環彩練」,這些景觀既有名勝古跡及舊景新顏,是新時代天津旅遊景觀的代表。

2、天津地方特產:

天津三絕:天津三絕歷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被稱為天津風味小吃「三絕」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其二是被稱為天津民間工藝「三絕」的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和風箏魏風箏。

特色小吃:糖礅、大餅雞蛋、茶湯兒、果仁張、崩豆張、麵茶、楊村糕乾。

特色早點:煎餅餜子、鍋巴菜、老豆腐、果子、燙面炸糕、卷圈、荷包蛋、糖果子、果篦兒。

天津特產:天津甘栗、天津冬菜、天津大白菜、獨流老醋、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參考資料:天津--網路、天津的由來--華夏網

⑹ 天津有哪些都市傳說(Urban Legend)

在中國類似的都會傳奇有很多,如北京330路公交汽車的鬼故事,1984年到1985年的西單人肉包子案,還有上海的吸血老太婆傳說等等,這些都是傳說並不一定局限於靈異故事,但是由於靈異故事最為惹人驚嚇和關注。

在中國有很多的都市傳說,都是人們根據一些事情,不斷的發展演變過來的,我們要相信科學。

⑺ 有沒有與天津這座城市有關的酒的傳說啊

直沽酒與天津衛的由來

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
金滅遼後於1153年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燕京為中都。由於漕運與鹽業的不斷發展,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一帶日益興盛。金代末年,為保障中都及漕鹽儲運的安全,約在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河口建立了「直沽寨」。因此「直沽」二字是天津城市發展過程中最早的名稱,直沽寨則是天津最早的建置。

據史料記載,天津白酒釀造業早在元代初期(元至元十九年1282)試行漕運(南糧北調),糧船從江蘇太倉劉家河啟碇,飄洋過海,從大沽口進入大直沽,再改換內河糧船,往運河運到大都(今北京)。大直沽則是由南而北長途販運糧食的重要港口。元代《接運海糧官去思碑》刻著這樣的字句:「直沽素無佳釀,海舟有貨東陽之名酒者。」這就說明早在元代初期天津已能造酒了,只是酒造的不夠好而已。但大直沽是北方造酒的最早地區卻是無可非議的事。當時叫「燒酒」,釀制的高粱酒叫白乾燒酒。歷史上由元到明,都是靠南糧北調供應軍需民食,因此北方各地歷來嚴禁用糧食造酒,大直沽則因距離運糧聚散地最近,因此燒酒作坊在不生不滅中一直延續下來。 明朝初期,燕王朱棣為了奪取皇位,率兵在三岔河口渡河南下,兵發滄州取得了勝利。於是將當時渡河的海津鎮命名為「天津」。意思是此處是天子之津梁,天子經過的渡口。永樂二年(1404)在三岔河口西岸築城設衛,這才有了天津衛。朱棣當了皇帝後,定都北京,而北京的糧食仍靠南方供給,三岔河口的漕運就顯示了它無窮的魅力。當時政治、經濟形勢穩定發展,史稱「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之盛世。作為海河五大支流匯合處的天津衛,對我國北方經濟繁榮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百業俱興中,釀酒業方興未艾,「御河之水」成為釀酒業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天津衛」號稱「七十二沽」,其中,大直沽不僅成為漕糧轉運碼頭和商品集散地,而且是天津經濟、政治、貿易、文化等中心,引得達官貴人,一方富賈,風流雅士,文人墨客雲集在此。「海流千派合,舟楫萬方通」(明代曾棨《過直沽》)。好一派「萬年壯麗留畿甸,千里清香上御廚。」的壯觀情景。

《天津詩鈔》見朱竹垞(彜尊)所纂《明詩綜》載無名氏(《天津縣志》作徐公)《直沽棹歌》三首。其一曰:「天妃廟對直沽開,津鼓連船柳下催。釀酒未終舟子報,柁(舵)樓黃蝶早飛來。」意思是說,天妃廟所對的大直沽地方,漕船在柳下河邊都擠滿了,還沒等新酒釀好,舟人就以黃蝶飛至卜得神仙要來吃酒。看,連神仙都等不及了,可見直沽酒的誘惑力有多大。
清朝的詩酒文化

清康熙、乾隆二帝均巡幸過西沽。乾隆皇帝一共來天津10次,一般路線是順北運河到達三岔河口,進入海河(或南下南運河)。作為海運和漕運的必經之處,乾隆皇帝深感此地位置極其重要,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在此地專門修建有「皇船塢」,作為龍船停靠維修場所。
乾隆十三年(1748年)2月初,年僅38歲的乾隆皇帝攜帶孝賢皇後,由北京順運河南下。二月初四離開通州,來到天津,受到隆重接待。乾隆皇帝乘坐的龍船名「安福艫」,長九丈三尺、寬一丈九尺;孝賢皇後乘船名「翔鳳艇」,長八丈四尺、寬一丈六尺,後面是一支龐大的宮廷船隊。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暮春時節來到天津,《續天津縣志》記載:天津連續遭遇水災,乾隆皇帝下旨安排救災事宜。又親自來到北運河,查災情,勘堤防。並親筆賦就了御筆詩兩首,這就是流傳後世的《西沽二首》。詩雲:「西沽三水匯流處,南北運河清貫中。徒時堤防寧有是,要當善道備宜通。」「郡城清曉返巡鑾,逶迤西沽策馬觀。行過煙村大堤接,御舟早已候河干。」返京時,大批送行的官民沿河歌舞歡呼。這個熱烈場面連乾隆皇帝也被感動了,他寫詩:「安撫御艫溯海河,夾堤十里備笙歌。迫因希澤方愁己,一任排當懶聽他。」詩中「十里笙歌」是指海河兩岸經三岔河口一直到北運河,大批歡送的官民歌舞歡呼。三岔河口地區與乾隆皇帝有「不解之緣」,史料頗為豐富,乾隆皇帝首次來天津時正值「年富力強」,第十次來津時,已經白發蒼蒼84歲高齡。
由於直沽白酒以小麥、大麥和豌豆制曲,高粱為主要原料,在「粟貴生齒繁」、「貧者難糊口」(見崔旭詩:《燒酒》),特別是軍需民用無不仰給於江南的時代,用糧造酒不僅遭到貧者反對,亦為官府禁止。因此,山東平原人、清乾隆甲戌(1754年)翰林董元度在《天津雜詩》中仍稱「河豚入市思拚命,滄酒盈樽不遺愁」,而不見直沽酒的蹤影。
清乾嘉詩人唐芝九《各色酒》中,才給直沽酒以全新評價:「茵陳玫瑰五加皮,酒性都從葯性移,還是高糧滋味厚,寒宵斟酌最相宜。」高糧就是高粱白乾酒。天津的「直沽老白乾」已被詩人所承認了。更後,詩人崔旭在《津門百詠》中更說得直接了當:「名酒同稱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隨著時間的推移,酒量越流越涌,酒香越飄越遠。《天津志略》載稱:「天津燒鍋最盛時多達二十七家,大直沽竟佔十六家。」又說:「天津酒業尚稱發達,大直沽一帶尤為最富之區,所制白乾酒質高味醇,世稱佳釀。」
走出國門

此後,大直沽白酒不僅站住了,而且隨著歲月的推移,酒量越流越涌,酒香越飄越遠。除在本地銷售外,還依靠汕頭幫、福建幫、廣東幫、上海幫運銷各地。鑒於直沽高粱酒質優價廉,便爭先來大直沽聘請釀酒技師為他們建造酒廠。如廈門商人聘請了富有釀酒經驗的技師劉金凱,在廈門開設了晉源酒廠,專門從事生產白酒;另一位釀酒經驗豐富的周洪有,受聘到新加坡鄭綿友酒行;還有一位經營酒業的李鳳桂,受聘到新加坡乾源酒行。隨後,義聚永的經理來到香港和新加坡,拜會當地華僑的知名人士,聽取他們品酒的意見,大作宣傳。大直沽白酒從此走出國門,香飄萬里。後又相繼打進美國的舊金山、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一位法籍華人提供的資料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校級軍官在負傷養傷時,才配給一杯『直沽老白乾'飲用」。因為直沽高粱酒在國際市場上頗具名聲,銷路廣、獲利豐,引起日本人的嫉妒。他們想用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奪走我們的市場,但是他們又不會做高粱酒,本國又不出產高粱,於是他們一方面從中國的東北進口高粱,另一方面到中國來請制酒師傅。日本人請來請去請到了大直沽,請出大師傅崔秀嶺,二師傅崔鴻禧,帶領趙玉元、翟玉山、李恩起、張雙喜、尚青侶等7人,簽訂三年合同,去神戶傳授制酒技術,並實際釀造。這些人在日本幹了六年才回國,這事大約是在1914年至1920年左右。

痛心的是大直沽白酒在發展中受到極大的挫折。先是軍閥混戰,使生產調敝,市場購買力下降影響了酒的生意;後是日本侵略軍的侵佔,糧食奇缺,造酒相當困難。大部分在八年抗戰期間倒閉;再後是抗戰勝利,國民黨官員腐敗無能,物價飛漲而又洋酒大量傾銷,大直沽白酒已是奄奄一息,瀕臨絕境。

⑻ 天津民間故事

天津民間故事:王藜閣捐修鳳河東堤

--------------------------------------------------------------------------------
2008-8-26 16:29:05
簡要內容:「孩兒,孩兒,你別哭,有你寶(石)庄王大叔!」這是流傳在武清境內古鳳河東岸一帶的民謠。關於這首民謠,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孩兒,孩兒,你別哭,有你寶(石)庄王大叔!」這是流傳在武清境內古鳳河東岸一帶的民謠。關於這首民謠,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鳳河是武清一條古老的河流,河道較窄,落差較大。每逢汛期,常發水患,兩岸鄉民累遭其害。乾隆五年,兩岸鄉民捐修堤埝,被稱作「民埝」。嘉慶二十年(1815)九月,為保護縣城(今城關鎮)的安全,官府下令拆除東堤民埝。河東數十里村莊、田園盡被水淹。此後,東堤沒再修復,河東一帶幾乎每年都遭水害。

至光緒三年(1877),鳳河又一次暴發洪水。因官府扒堤後,洪水總淹河東,不淹河西,河東鄉民群情激憤,便糾集起來,偷偷將鳳河西堤扒開一段。河西人發現後,迅速聚集上千人,與河東人對峙,械鬥一觸即發。

相持期間,河西人直告京城,並托請本地在朝為官的進士李同仁出面,命武清縣令嚴懲扒堤者。知縣立即差人到河東各村抓人。眼見河東人紛紛被抓,各村街一起商討對策。後來有人提出也找有頭臉的人出面。眾人想到了寶石庄的王藜閣,並托上劉庄的路秀才等人去請。

王藜閣名叫王炳麟,字藜閣,河西務鎮寶石庄人,道光三年(1823)生,監生。在明朝時,其祖上曾五代世襲錦衣衛指揮使。入清後,又出過四位文武進士,任知府、知州、知縣的先後有七人。其父王清選是道光癸巳科(183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起居注協修、河工議敘,後封光祿寺署正銜加一級。王藜閣輕財好義,樂善好施,在當地是頗有名望的鄉紳。

聽完事情緣由,王藜閣說:「家父已經過世,本人又無功名,所請之事恐難勝任。」後經眾人再三懇求,王藜閣才應承下來。

王藜閣受託之後,立即趕往北京,面見直隸總督李鴻章,求其出面平息此事,並請朝廷撥帑銀修築鳳河堤埝。李鴻章與王藜閣的父親王清選原來同在翰林院供職,交誼很深。聽王藜閣所述,深感同情,且事關鳳河兩岸民眾福祉,便將此事上奏朝廷。不久,皇上下旨:「准修鳳河東堤,款物自籌。」

王藜閣隨旨來到縣衙,時任武清知縣的毛璋樂要送個順水人情,便將所抓鄉民全部釋放。又從鳳河兩岸鄉村選出幾位有聲望的鄉賢,與王藜閣一道共商修堤事宜。最後議定,兩岸共釋前嫌,分頭募捐修堤。王藜閣召集河東各村代表協商。大家公推他為總督辦人,又對各村募捐任務進行分攤。經一段時間籌備後,於當年秋後動工。

年過五十的王藜閣,身體力行,晝夜奔忙,經常吃住在工地。新修的東堤,北起通縣鯰魚溝,南至東蒲窪的大南宮。工程剛剛過半,所捐款物就已耗盡。王藜閣為不使工程半途而廢,便將自家的房產地業變賣,所得款物全部捐給了修堤工程。孝力慈航禪林寺受其感染,也再次加捐。經數月苦役,長達六十餘里的鳳河東堤工程終告竣工。

因積勞成疾,工程完工後不久,王藜閣就病倒在床上。而他的義舉,也經各級官府層層上報朝廷。朝廷感念王藜閣的大義,頒旨封其到粵海(即廣東海關)為官。但聖旨到寶石庄時,王藜閣已病至垂危。待聖旨宣讀完畢,便溘然離世。出殯之日,送行的官民排出數里。

至光緒二十年(1894),李鴻章南下路過河西務,特意在朝陽寺(今河西務中學)驛館召見過王藜閣的長子王壽同,追思往事進行撫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水利部曾幾次來人,向王家後人征詢當年王藜閣義修鳳河東堤的舊事。

因捐修鳳河東堤,號稱「河西務大財主」的王家,從此家道中落。王藜閣的五個兒子中,有三個被迫搬到城關、河西務等處,靠僅有的零星薄田度日。寶石庄留下的後人,在土改中也被定為響當當的貧農成份。

鳳河築堤至今已經130年了,其間,雖屢遭洪水,但鮮有大災。每到犯洪季節,家中老人哄孩子時總好念叨:「孩兒,孩兒,你別哭,有你寶(石)庄王大叔!」這首民謠伴隨著滔滔鳳河水,一直流傳到今天。現今,鳳河水患已經徹底根除,兩岸百姓再無洪水之憂。經過加固、加寬的鳳河大堤靜靜地矗立在鳳河兩岸,見證著兩岸人民越來越富足祥和的生活。 (陳景山 馬向東)

http://www.022net.com/2008/8-25/505542352916800.html

清末一代武術宗師霍元甲的「精武人生」

2008-5-8 16:26:57
簡要內容:霍家父子霍元甲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武術大師,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他的事跡在天津曾被人們傳為佳話。

霍元甲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武術大師,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他的事跡在天津曾被人們傳為佳話。

霍元甲,字俊卿,靜海縣小南河村(現天津西郊)人,生於1868年。其父霍恩第,武藝超群,常出入關東,為客商保鏢,在武林中頗有名望。霍元甲幼年身體瘦弱,常受鄉里頑童欺負,在弟兄十人中也常被取笑。霍恩第中大為不悅。他怕有損家風,便禁止霍元甲練武,而讓他去讀書。這大大刺傷了性情剛毅的霍元甲的自尊心,他便偷著練武,暗中和兄弟們比賽。

小南河村西有個棗樹林子,是一塊墳地,平時人跡罕至。霍元甲每偷偷向父親和兄弟們學個三招五式,便到棗林深處練習,邊練邊揣摩。夏天一身汗水,冬天一身風霜,進步很快。後來,他練武的事被父親知道了,遭到了一頓訓斥,但霍元甲決不半途而廢,他答應父親不與任何人較量,不丟霍家的面子。

1890年的秋天,霍家來了一個武林好漢,說是久仰霍家"迷蹤藝"的大名,其實是來比武。言語之間,他侮辱了霍家父子,霍元甲三弟元卿便與之較量,哪知三個回合便敗下陣來。霍恩第正要親自上場,只聽一聲"看我的!"霍元甲旋風般地一躍而出。老人家一看是他,氣得不得了,但擋阻已經來不及了,兩人已經動起手來,只見霍元甲進攻如閃電,站馬步穩如基石。只幾個回合,霍元甲趁對手收腿未穩之際,俯身一腿掃去,對手一下子跌倒塵埃。霍元甲一步向前抓起對手,扔出丈余遠,把對手的腿摔折了。

這出人意料的一幕,使大家又驚又喜。霍元甲"武藝高強"的名聲也從此傳揚開去。

從腳行到葯棧1895年的臘月,霍元甲挑著一擔柴到天津衛去賣。這時他已娶妻生子,日子過的有些窘困。他的柴擔可與眾不同,一條特製的榆木扁木扁擔又長又厚,柴擔足有三、四百斤,可他挑著卻輕松自在,這使行人議論紛紛,贊不絕口。

霍元甲來到西門外的西頭彎子,生意還未開張,便有"混混兒"前來要什麼"過肩錢"、"地皮錢"。兩人由口角,到動起手來。"混混兒"哪是霍元甲的對手,他當眾出了丑,便一溜煙地跑了。一會兒功夫,一夥"混混兒"拿刀槍棍棒前來報復,霍元甲見勢也抽出扁擔嚴陣以待。等到那一幫人包圍上來,他突然大喝一聲,揮舞著扁擔左突右刺,前掃後掄,只聽見風聲呼呼響,"混混兒"們手裡的武器也紛紛落地;接著,他又來了個"古樹盤根"大掃膛,把扁擔沖著"混混兒"們掄了一圈,"混混兒"們哇哇大叫著抱頭逃竄。

時間不長,又來了40多人,把霍元甲團團圍住。霍元甲也紅了眼,他把扁擔"咔嚓"一聲斷為兩截,一手拿著一截,准備應戰。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候,忽聽有人大喝"住手!"原來是"混混兒"的頭目馮掌櫃到了。他把霍元甲邀入家中,設宴款待,並想讓他接手腳行,維持這塊地盤。霍元甲答應回去和家人商量再定。

第二年的春天,霍元甲因生活窘迫,便到天津衛投奔了馮掌櫃。他接手腳行以後,陸續取消了勒索農民和商販們的"苛捐雜稅",招致了腳行里"混混兒"們的不滿。此後,他辭去了腳行的差事,來到北門外竹竿巷懷慶葯棧做了搬運夫。

一天,葯棧進了一批生地,每捆重五百斤。有一個大漢想和霍元甲較量較量,便一個人扛起這五百斤重的生地捆,一連扛了三趟,然後當著眾伙計的面說:"霍師傅,人們都說你武藝高強,力大無比,今日你何不當著眾哥們的面露一手,也讓我們開開眼。"霍元甲早就聽說他在棧里依強稱霸,便想藉此機會掃一掃他的威風。於是,霍元甲向他笑了笑,找了一根最粗最沉的木杠,挑起兩大捆生地,不慌不忙地走進庫房。伙計們見他力挑千斤,無不嘖舌喝彩。那大漢羞得滿面通紅,第二天就辭職不幹了。

過了不久,又出了一件事。一天早晨,懷慶葯棧的伙計去挑水,只見兩個大青石碌碡斜靠著立在井口上,那形勢,稍有觸動,碌碡便會墜入井中。伙計無奈,只好回去請霍元甲。這時,井台周圍已圍了不少看熱鬧的人。霍元甲來到一看,笑著說:"這人真有本事,我佩服他。這分明是沖我霍元甲來的。"說著,他來到井台,貓下腰來,用兩手捧住碌碡,只聽"嗨"的一聲,就把兩個碌碡同時推了出去。

圍觀的人齊聲喝彩。

後來,霍元甲才知道這事是北京源順鏢局的人乾的。這幾件事,更使霍元甲名聲大震。人們給他送了一個綽號叫"霍大力士"。

海河岸邊1900年初春,懷慶葯棧掌櫃農勁蓀趁活計不忙,邀霍元甲出去閑逛。二人來到海河邊,找了一個茶館,邊喝茶邊聊天。農勁蓀曾留學日本,知識淵博,他常給霍元甲講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使霍元甲大開了眼界,明白了不少道理,也激發了霍元甲愛國報國之心。

二人談興正濃之時,忽聞河邊有一陣嘈雜之聲,原來是運皇糧的船隻要在這里停泊。押糧的李剛跳上岸來,轉了一圈,沒找到打樁的地方,他有些著急,抬腳把一個席棚的立柱踢斷了。席棚的主人是山東逃荒的,靠炸果子為生,席棚倒塌,便趕緊跑出來,向李剛求情。李剛不容分說,扯掉席棚,把木樁尖頭朝下,以臂做錘,打起樁來。只見木樁一寸一寸地被打進地里,一下子驚動了不少的人。那果子鋪的主人跪求李剛給點賠償,李剛不耐煩地一腳把他踢開,在木樁上拴好纜繩,揚長而去。

就在這時,只聽霍元甲一聲大喊:"那黑小子,回來!"

李剛自恃是皇家糧船的保鏢,怎把霍元甲放在眼裡?他回轉身來,對霍元甲說:"混小子,你是活膩了,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當他得知對面就是霍元甲時,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氣。但他表面上不甘示弱,便說:""姓霍的,別不識好歹,這事你還是別管的好。"二人言語不合,終於動起手來。霍元甲見李剛身手不凡,便使出家傳"迷蹤藝"中的"閃步擗攔掌手雷"的式子,跳到李剛的背後,在其背上猛擊一"鐵沙掌",只見李剛朝前踉蹌幾步,"哇"的一聲噴出一口鮮血,一頭栽倒。

這時,船上的運糧官見保鏢被打倒在地,大喊大叫,叫人捉拿霍元甲,清兵把霍元甲捆了起來。農勁蓀急得頓足捶胸。他見當朝體仁閣大學士徐桐恰巧在此下船換轎,便去喊冤,徐桐問明情由,慨嘆霍元甲是條好漢,又得知霍元甲是鄉親,便讓人放了霍元甲。

1900年舊歷6月18日,八國聯軍攻陷了天津。北京源順鏢局的"大刀王五"在與洋鬼子斗爭中慘遭殺害。霍元甲耳聞目睹了不少洋鬼子血淋淋的罪行,這使他種下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對清政府的憤懣。他回到家鄉招眾練武,以報效國家。

為國爭光1901年,霍元甲33歲。有一天,他的徒弟劉振聲拿來幾張廣告傳單,上面印著俄國大力士在戲園賣藝的事,聲稱:"打遍中國無敵手,讓東亞病夫們見識見識,開開眼界。"霍元甲看後拍案而起:"真是欺人太甚!"他立即帶著劉振聲趕往天津衛。

他們先找到懂外語的農勁蓀,然後到戲園說明來意。戲園管事久仰霍元甲大名,不敢怠慢,安排他們在頭等席坐定,便去向俄國大力士通報。

戲台上俄國大力士出場了。他身材高大,體壯如牛。他先打了一套拳來活動渾身的肌肉,然後仰卧台上,兩手各舉起一百磅的啞鈴,雙腿再夾住一個,在三個啞鈴上放一木板,木板上放一張八仙桌,四把椅子,然後有四名大漢上去坐在椅子上打牌,而木板毫不動搖。接著,他又表演平卷鐵板。他先拿一厚鐵板讓人用大錘咂三下,鐵板毫無變化,然後他動足氣力硬是將鐵板捲成了筒。最後是斷鐵鏈。他把一條粗鐵鏈一頭用腳踩住,然後繞身幾周,另一端從肩上回過來用雙手拽住,只聽大喝一聲,鐵鏈咔嚓掙斷,落在台上發出巨響。這些表演,使台下的觀眾驚嘆不已。表演過後,他吹噓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並揚言表演三天,"歡迎東亞病夫』的能者上台較量"。

霍元甲哪裡還坐得住,他一個箭步跳到台上,大聲說:"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願當眾與你較量,怎麼樣?是君子斗還是小人斗隨你挑!"

俄國大力士怕當眾出醜,便讓翻譯向霍元甲解釋說他剛才那番話都是誇張宣傳,為的是掙錢,請不要當真。霍元甲再三叫板,他始終不肯比武,最後答應在報上承認錯誤,灰溜溜地離開了天津。

1903年,武清李侍衛邀霍元甲比武。第一項是在空簸籮的邊上走三圈。霍元甲此功不深,只走了兩圈半便把簸籮踢翻了,引起了李侍衛和門徒的嘲笑。第三項是每人各擊對方三掌。李侍衛第一掌出去,霍元甲象沒事一樣,只是腳下的青磚裂開了。第二掌下去,霍元甲紋絲不動,腳下的青磚碎成了小塊。李侍衛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氣。他拼出全身力氣擊出第三掌,只見霍元甲的雙腳陷進青磚地里三寸多深,而身體卻穩如泰山。霍元甲拔出雙腳,微微一笑說:"老師傅請了!"李侍衛哪知他"鐵沙掌"的厲害?只一掌,他就經受不住了,晃了一晃,一頭栽倒在地。

李侍衛笑臉相陪,承認失敗,並邀霍元甲住下,以後再比。誰想到他居心叵測,竟把霍元甲鎖到了小閣樓里。霍元甲在天黑以後使出神力把鐵窗整個推了出去,牆壁也塌了一塊,方才脫身。

1909年,上海來了個名叫奧匹音的英國大力士,在張園設擂,並在報上大登廣告,自吹自擂,侮辱中國人。當時上海苦於無人對敵,便來函邀霍元甲前往。

霍元甲一到上海,便也在張園設擂,並在廣告上寫著"專收各國大力士,雖有銅皮鐵骨,無所惴焉。"這在社會上立即引起了轟動。奧匹音感到事情不妙,便以一萬兩銀子做賭注要挾霍元甲,沒想到胸有成竹的霍元甲一口應承。奧匹音不得不簽訂了賽約。可是,在比賽的那天,奧匹音卻再也不見蹤影,原來他已溜到南洋去了。

日本柔道會得知霍元甲挫敗英、俄大力士,很不服氣,便精選了十幾名高手,來找霍元甲一試高低。

霍元甲先讓他的徒弟劉振聲上場,劉依照師傅的囑咐,開始時紋絲不動。日方武士見狀猛撲過去,抓住劉的衣服想把他摔倒,哪知劉的站樁功夫較深,日武士使出多種招數,都無濟於事,連敗對方五人。

日領隊非常惱火,便親自上陣與霍元甲較量,他自恃技藝純熟,但一交手便知道霍元甲的厲害。他企圖黑手傷人,被霍元甲認破,虛晃一招,用肘急磕其臂,日領隊骨斷肋折。日方承認失敗。

賽後,日方設宴招待霍元甲,席間,日本人知道霍元甲還患"熱疾",就介紹一個叫秋野的醫生為之看病。哪知服葯後,病反而逐漸惡化,僅月余,一代武術大師就含恨離開了人間。事後,朋友們把葯拿去化驗,才知是一種慢性爛肺葯。這是日本浪人暗下了毒手。

霍元甲卒於1909年9月14日,年僅42歲。國人聞此噩耗,無不深感痛惜。

霍元甲逝世後,他親手創辦的"精武體操會"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墓地在上海北郊,碑上刻有"大力士霍元甲之墓。

⑼ 關於天津流傳的鬼故事

以下內容是轉的,有幾年了。

1. Motorola四廠一樓洗手間

某日夜班一女員工去洗手間,完事後發現隔壁格子下露出一穿綉花鞋的小腳,當時沒反應過來,以為是清潔工。後來才想起來,清潔工都是年輕女孩,有那種小腳的嘛。

同樣還是四廠一樓,靠近車間樓梯的那個生產線角落經常會傳來呼喊自己名字的女聲,誰坐那裡,就喊誰名字。

2. 南大經濟系的樓與南大的湖

南大經濟系之樓,和後面的八卦造型的樓組成了墳頭的造型,所以從高層上跳下去死了好幾個人. 有一年,南大的湖淹了幾個留學生,南大的老師們就下去救人了,結果救人的那個老師後來就被人說瘋了,因為那個救人的老師經常看到一個女人在狠狠的瞪著他,質問他為什麼多管閑事~~

3. 羅馬花園小區 蓋樓的時候無故死了好幾個民工,樓蓋好後電梯經常停電,裡面還有女人說話的聲音,據說那裡以前叫『老頭墳地「. 現在有很多人管那裡叫「十八層地獄」,好像那裡的層數也剛好是十八層!寒!

4. 迷城迪吧

有一年,一個女孩去了洗手間,當時洗手間里沒有其他人,她一進去就感覺後背冒涼氣。無意中她發現最後的一個小門外面有一堆白色的東西,感覺像是塑料袋又像是白布,可無論如何看不清楚。她突然就感到很害怕,馬上就奪門而出!後來她找到保安,跟他說明了情況,保安就答應和她一起到衛生間看看。等他們又回到衛生間門口,衛生間的大門無論如何也打不開了,就像被人從裡面反鎖一樣。接著又來了幾個人,大家就都在外面等著,後來有一個女孩試著推了推門,可這次門很輕易的就打開了,而且裡面並沒有其他任何人!而且這時小門邊的白色東西也不見了!

於是那一晚,他們大家就從那裡落荒而逃!

事後,聽說,在迷城開業時,曾有一個服務員因為擦玻璃而從衛生間的窗掉了下去摔死了!

5. 天大的湖

一個網友講的: 我的成長背景咳咳 我家住在天大 媽媽是天大的老師 我--天大幼兒園 --天大附小--天大附中(包括初中 高中)-- 天津大學所以我說它沒有一年不死人的 也決不是道聽圖說的 印象深的幾個吧 小學的時候 學校就三令五申不許去湖邊追跑打鬧 不許下湖游泳 結果還是有個短明鬼 他是怎麼死的呢! 說也奇怪 他那天拿著一個掃吧去湖邊撲蜻蜓 就這么撲 撲 撲的就一頭扎進湖裡了 頭扎進湖邊的淤泥里了吧 喘不過氣來就拚命掙扎要說撲蜻蜓掉進去的話 應該只是岸邊 可是他的屍體缺是2天後從湖中心漂浮起來的 據說人整個膨脹的不象樣子 臉是青紫的七空出血 他奶奶當場就昏死過去了 衣服穿的很齊 而且他是拿著掃吧說撲蜻蜓出去的 所以整個逆水過程是法醫推測的~~~汗還有很多同學去看了 我是不敢 光聽就汗死了已經 ~~~

第2個是一個傻子 沒事就看見他在大學里溜達 結果有一天他掉愛晚湖裡了 當時圍觀了好多人 還有人跳下去救他可是奇怪的是就是撈不著 他沒有一下字就沉下去 一直有個頭露在湖面上 可是游過去的人就是摸不到他 這樣反復幾次也不行 最後當然是死了 奇怪的是 當時表姐就路過湖邊她一直看 可是她告訴我 她和岸邊的人都看見那個「頭「 前後都是黑黑的好象張了整整一個腦袋的頭發 不分前後 而且岸邊的人都這么說 他們還走過去看 也是黑的 全使頭發 主要是那個傻子留的不是長法 一直是小平頭 我 當時聽了可是嚇壞了~~

第三個是一個民工 我大一大二的時候吧 淹死了 為什麼對他印象深呢 看後面就知道了

第四個是一個研究生 就在民工淹死的轉年 好可惜的說 外地人 好象家裡挺苦的 拿所有錢供他上學 他學的很好 拿了很多獎學金什麼的 剛考上研究生研一就淹死了 哎 真不知道他父母聽到消息會什麼感想~~ 我是在第二天 上課的路上 途經 愛晚湖 (又是愛晚湖) 在岸邊看見他的屍體的 不知道為什麼屍體沒被運走 就在湖邊放著蓋了一張破席子 他有1米8幾吧 應該很高 所以腳是露在外面的 還有胳膊穿著一條藍色的游泳褲褲 整個人非常的白 不知道是天生的 還是泡的~~~ 周圍應該還有不少蒼蠅~

巧的是 我奶奶的鄰居說(我奶奶家也在天大)那個民工和這個研究生都租了她的房子住她在天大有一個小平方 開始做小賣部 後來生意不好 就租了(租金很便宜) 暈租給的這2個人都淹死了 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關系 天大的餓湖真的是每年都死人 小學生 大學生 民工 神經病~~~

6. 濱江商廈

據商廈員工稱,商廈(老廈)內有些大柱子,有時晚上會砰砰作響,如果特意去查看,響聲就停止了,打開裡面,也沒有什麼異常。

7. 天津日報大廈

此廈鬧鬼,因為地點是五路合一,又很高,堵住了通道,因此很多冤魂就困在大廈里了,出不去。

據說,晚上能聽到哭聲,電梯經常在某一層樓停下,上去後又沒人。因此日報人心惶惶,請了大師看風水,換門面,大獅子、金字塔。

這個可是娃娃親眼看到的,以前剛建起來的時候就是一座樓,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樓下起來兩個石獅.(聽同學啊,家長的說,似乎天津人都知道這件事),是保安在晚上可以聽見樓內有說話的聲音,早上員工門進屋會發現東西莫名其妙的移位.還有那一陣日報的效益也不好. 大廈請風水先生來看,說此地風水甚差,有冤氣,於是建了一對大石獅以鎮邪氣.剛放上的時候管用了一陣,後來聽說又不行了.於是又請來風水先生,然後就放了一個雕塑上去.也不知道現在好了沒,不過這件事娃娃的同學和朋友都知道. 而且現在大廈下面又有了一個

圓形建築,是個燒烤城,以前叫大同江,現在叫薩拉伯爾。如果從日報大廈的樓頂向下看,那個燒烤城是個八卦太極的圖案,據說就是為了鎮住樓里的臟東西的!

8. 天塔=天津廣播電視塔

據說在建塔的時候死了6或8個民工,屍體沒有找到,可能是砌在塔里了,魂被困,出不去.於是就一直鬧鬼.

前幾天,濱江道正在內部裝修的伊都錦(小日本的商廈)里,一個女工絞在了電梯里,下半身都沒了,現場是殘不忍睹!!商場還沒開業就出這事,不知道以後會不會鬧鬼哦!!寒呀………………

羅馬花園的地址原來是天津一個有名的藝人小蘑菇的墳墓~~

原來聽司機說的~

還有一個地方也很邪就是著名的森淼清華園辣~~

還有一個著名的愛鬧鬼的地方就是外院了!!

考試中心和電教館據說都有鬼

雖然我從來沒見過吧

據說考試中心就是原來的德語系的地下室在200年前是停屍房~

還有北疆博物院那有個封條校友們都知道吧

據說是有一年有人進去就再也沒出來

所以就把那封了

最KB的是晚上從那過有時會聽見裡面有腳步聲

而且透過門縫還會看見裡面有微弱的燈光………………

羅馬花園那個,我聽朋友轉述過一件計程車司機告訴他的事。那個司機說有一次羅馬花園的一個業主坐他的車去辦退房,路上那個業主跟司機說他在那買了套房子,但長年累月不住,可是偶爾回去看,屋裡居然一點灰都沒有,就算門窗嚴密也不至於在哪都摸不到一丁點灰,總象剛打掃過一樣,這人覺得邪門就決定把房子賣掉。

雖然是ZT,但都很屬實,再加一個地方.津河一中心醫院下面有津河字樣石碑的一段,在陰雨天之前經常會有人以各種莫名奇妙的原因落水,包括在眾所矚目並有人搭救的情況之下,無一人生還.絕對屬實,打下這段字,後背還寒氣森森的.

美院後紅樓鬧鬼,安上燈泡就壞,反正原來是宿舍現在改成教師的畫室了。這樣晚上就沒啥人去了。。。。。。。。。因為90年代有兩女生跳樓自殺。

關於外院的,嘿嘿,那兩個在河北路上就能看見的樓,裡面的感覺很怪,不敢多呆;

電教中心的廁所,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觀一下——前提是,你不能太胖!

嘿嘿,北疆博物院,我和我同學倒是總想進去看看呢……是啊,為什麼那個封條N年了還沒拆掉呢?那是個博物院啊……

小師妹說過基建處和醫務室那塊地方好像也……不知道,沒注意過。以後去看看。

2001年11月分我供職於天士力公司,在老廠區也就是254醫院的後面,一天師傅叫我去換會議室的燈泡,當時老廠區已經有辦公的人了,7樓只有我自己,作衛生的阿姨在1樓,進到會議室我開始換燈沒想到的是剛換上的新燈炮再我手裡炸了,當時沒多想又換了一個,意外的是換另一個時又炸了,一連三個,三不同的位置,這時我才意識的出問題了,定下神來仔細看看會議室心裡才害怕起來,因為沒人辦公所以會議室已經好久不見陽光了陰森森的,加上老闆喜歡氣勢會議室的格局真比的上閻羅寶殿。反應過來以後真是心驚肉跳,第一反應就是馬上拉開所有的窗簾放陽光進來,這時作衛生的阿姨上來了驚訝的問:就你自己再這里?我說:對。當時他們看了我好半天才告訴我,這個會議室從來沒有人自己進去的,最少兩個人。或者更多的人。我什麼也沒說收拾工具下樓了,臨走是阿姨們還囑咐以後千萬不要一個人上來。後來得知在辦公樓的不遠處就是254醫院的太平間。那次我遇上的也許就是傳說的鬼打牆。

我家以前就在小蘑菇墳地旁邊,那裡原來有一個停車場。停車場是用木頭釘成籬笆圍起來的。那裡是一大片的土地,土質很黑,晚上沒有路燈,漆黑一片的。當中一條人走多了留下來的土路,下了雨很泥濘。土路旁邊有一棵枯死的老樹,很瘦。樹的斜對面有一棟小房子,牆很黑,我總覺得像被燒過一樣。小時候同學說那房子里住著巫婆。不過我總從那裡過,可以肯定房子里有人住的,不是巫婆。從土路穿過去再拐彎走一小點就到了兒童公園。現在兒童公園好像已經沒有了,那一帶的路也已經基本全都改了……

上小學時常常在小蘑菇墳地那裡玩的,自行車也是在那裡學會的。很是懷念那裡當年的風景。很安靜的一片地方,有風的時候那裡風會特別大,冬天下雪的時候那裡的雪特別的白。

補充一個,天津老幹部俱樂部燕園那裡的那條河。小時候傳說那裡鬧鬼。傍晚的時候,河面就看不清了。說,有個孩子在那條河裡淹死了。孩子死的時候,大人不知道。那孩子落水當天還是前幾天的和別人照過照片。孩子淹死後,照片上別人都好好的,唯獨那個孩子的影像就慢慢模糊不見了。

又及:

1、外院主樓在實驗中學有一個克隆版,我在實驗上學時經常在這個樓里呆著,多晴的天樓道里都不會進陽光,詭異得很,也是經常聽說樓道里有鬼,最邪性的說樓道里劉胡蘭的畫像在半夜12點時眼睛流血……

⑽ 天津衛民間故事

1、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朱棣為與朱允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一四○二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地,叫群臣獻名。

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一點六萬多人。

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2、水鬼

話說這是在民國時期的天津,在那時期也被人們稱為天津衛,說是在當地的一個小村莊,村莊裡面有一對老夫婦,且叫這對夫婦為王氏夫婦吧!這對老夫婦五六十歲的樣子,為了生計就在村莊不遠處的小河邊種了一片葡萄林,因為那時候害怕別人投啊!

就在葡萄園的旁邊搭了一個窩棚,平時小兩口就在吃喝在這個窩棚裡面,守著自己的葡萄,但是最近這個老王頭就有點不高興了,因為最近下了大雨,附近的河裡面就淹死了很多人,恰巧老王頭的窩棚就在河邊。

那個時候的百姓相信有鬼啊!就這么一天的晚上,老王頭琢磨了這個事情一晚,好不容易睡著了,但是突然覺得腹部一陣疼痛啊!就要上廁所,但是他們平時解決這個問題都是到河邊的大樹下,這時候老王頭就沒有辦法了,去又害怕,不去又憋不住了,隨後一咬牙,拿上手紙就一溜煙兒跑到這個大樹下,正准備解褲子,就聽見一陣怪風。

隨後只見河面上出現了兩個人形的東西,只有一隻腳,咚~咚~咚的就跳到了離大樹不遠的地方,老王頭借著月光看了個一清二楚,這兩人紫色的臉,綠色的長舌頭,分明就是水鬼上岸啊!

嚇得老王頭話都不敢說,隨後這兩個水鬼就才是喝酒,推杯換盞間只聽一個水鬼說道,「我明天就要投胎轉世了,等了三年終於等到機會了,明年午時三刻在村子裡面的井口,有一個瘸子,臉上還有一顆痣的年輕人回到井口打水,到時候我就把他拖下水,當我的替死鬼,我就可以投胎了」「哎呀,恭喜哥哥,賀喜哥哥啊!」

隨後又和這個水鬼開始喝酒,這時候老王頭嚇得一動不敢動啊!最後那兩個水鬼酒也喝完了,就把酒瓶一扔,跳到河裡消失了,此時的老王頭已經是癱軟在地上了,褲子也濕了,一溜小跑趕緊跑回了自己的窩棚。

冷靜下來的老王頭就琢磨,明天午時三刻有一個瘸腿的男子要到成為替死鬼了,突然!老王覺得不對勁,村子裡不就自己外甥是瘸腿嗎!村子不大,裡面的人他都認識,一定是自己的外甥,越想越不對勁,他決定明天去看看。

第二天吃完早飯以後,就和自己老伴吩咐了一下,自己就往村子走去,到了以後恰好午時三刻,他干凈跑到村子井口邊,此時遠方恰巧來了一個男性,一看確實是瘸腿的,但不是自己外甥啊!眼看他就要打水了,老王頭心想,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啊!自己遇見了就不能不管啊!

隨後他就把這個年輕人保住了,大喊道「這人欠我錢不還,大家趕緊來幫幫忙啊!」隨後折騰了半天,抬頭一看,午時三刻已經過去了,他就叫這個小夥子到了一個隱秘的地方,把昨晚的事情說了一遍,小夥子聽完,那叫一個感動啊!

千恩萬謝的謝完了老王頭,老王頭自己也覺得這個事情辦得漂亮,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走到一半的時候,才想起自己沒吃午飯啊!飢腸轆轆的,恰好此時路邊有個路邊攤,就坐下點了幾個小菜,開始吃起來了,酒過三巡,老王頭突然抬頭看見一個道士模樣的人。

「南無無量天尊,施主可否賞貧道一頓飯啊!」老王頭心想這有啥,吃吧!隨後叫了一些酒菜,這個老道也是不含糊,頓時甩開了腮幫子大吃一通,吃完後老道就說「貧道不能白吃你的飯,我給你說件事,你自己聽聽」這個老道就把老王頭今天早上救小夥子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

隨後又說道「你可闖了大禍了,你把水鬼的替死鬼給救了,他們今晚必定要來找你報仇啊!」老王頭一聽,撲通一下,跪在了地上,連說「老神仙救救我啊!」接著老道就說「我遇見了自然是要管的,但是我也弄不死這個水鬼,這樣你伸手過來」隨後就在老王頭的手裡寫了一個「雷」字!

囑咐他今晚水鬼來找他,你就他這個手拿出來對著水鬼,這個是「雷符」能傷到水鬼,隨後你趕緊趁此機會向南跑,跑到太陽出來才停下,這樣你就得救了,老王頭聽見後趕緊給老道道謝。隨後回到了家裡,他趕緊叫自己的老伴回家去住,自己一個人留下來。

明天早上再給自己送飯來,晚上的時候,老王頭迷迷糊糊的就睡著了,突然就聽見窩棚外面傳來了咚~咚~咚的聲音,隨後兩個水鬼跳進了窩棚,大喊道「老賊,拿命來!」老王頭趕緊把手心朝向了水鬼,只聽「轟隆」一聲,兩個水鬼應聲而倒!

老王頭趕緊推開門就尋了南方開始跑,只聽身後水鬼追來,「老賊,休走,拿命來」,嚇得老王頭又加快了步伐,大概跑了兩個多小時,跑到了一個山林裡面,隨後看見了太陽才停了下來。

隨後老王頭就倒在了地上,這一倒下就不知不覺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他趕緊回到了葡萄園,只見老伴蹲在地上大哭,葡萄園的葡萄也不見了,後來才知道,老道和那個小伙聯合起來騙了老王頭,偷走了老王頭的葡萄。

3、漢沽城區南有一個營城庄。清光緒年修《寧河縣志》說,「營城去邑五十餘里,唐太宗有高麗之役,因築土城駐中軍。」故名營城。清乾隆年間詩人邵蘭譜有《營城題詠》:天策神威鎮八方,垂衣猶欲捐扶桑。樓船選將方懸月,城堡屯兵劍拂霜。誰識垣牆猶歷歷,只看煙水正茫茫。

行人休問初唐事,古壘荒丘伴夕陽。明、清兩朝,營城為海口軍事重地。明永樂三年,調海防千總邵益謙戍防於此。清順治三年設營城營,後改為營城汛,與北塘、新河合稱「海口三鎮」。清咸豐九年在營城西南沿河兩岸築炮台四座,設兵營兩座,屯兵三千,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時,營城守軍曾全力赴援。

寨上是漢沽區政府所在地。《寧河縣志》載:唐太宗東征凱旋,其中軍駐營城,「其前軍、後軍則更屯它村。所謂前後寨上者是也。」所以舊時有前寨上、後寨上之稱。民初之後,寨上即為漢沽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寧河縣志》載,其附近還有一處叫「晾甲坨」的。由思家坨再往東行三四十里,有一村名「灑金坨」。相傳是因唐軍東征凱旋時駐扎於此,曾在高坨子上灑落金銀而得名。此村現屬營城鎮,是天津市最東端的行政村。

4、薊縣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東征時築台擂鼓點將之處;「東二營」、「西二營」是李世民東征時於此地駐扎兵馬的兩個營盤;「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於此安營紮寨,初名大、小安寨,後改今名;「驗甲宮」是李世民東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鎮」原名「商君店」,因傳說戰國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

後唐太宗東征至此,因地名諧音「傷軍」犯忌,故改名「邦軍店」,後民間演化為「邦均鎮」;「馬伸橋」是李世民東征路過此地,御馬勞乏伸腰,故村名馬伸腰,後演化為馬伸橋。

5、作為宋遼戰爭的另一方,關於遼國和蕭太後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寶坻區有「打扮庄」,相傳遼國蕭太後督軍南下,與宋兵交戰,曾在此築梳妝樓,梳洗打扮,故名。

寶坻區大口屯鎮綉針河東岸有毗鄰兩村——大小「綉針口」,相傳遼代建村,綉針河當時為蕭太後的運糧河,此處為巡查護衛運糧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區有黃花店鄉,始建於遼代會同年間(938~947),據《畿輔通志》轉引《東安縣志》載:「省抑宮在安次南,遼會同中建。以禁嬪妃之有犯者。元時屢遷廢後於其地。今屬武清縣,俗名皇後店。」此地原屬安次縣,明初劃入武清縣。

今稱「黃花店」,系由「皇後店」諧音演化而來。與之對應的地名是泗村店鄉的「太子務」,遼代成村。傳說遼太子曾前往皇後店(軟禁失寵遭貶後妃的冷宮),探視被罷黜的母親,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後演化為太子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