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市的貝殼低長什麼樣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木工加工廠 2025-07-13 17:12:11
福州市區哪裡好玩的廣場 2025-07-13 16:43:56
上海重點中專有哪些專業 2025-07-13 16:34:16

天津市的貝殼低長什麼樣

發布時間: 2022-11-20 19:20:33

Ⅰ 天津貝殼堤的組成

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沿海地區經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
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向海洋方向推進。
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海口處的泥沙,並在貝殼堤外堆積。由此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
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大。

Ⅱ 海邊的貝殼有的像什麼有的像什麼

海邊的貝殼有的像:

1、貝殼樣子是真多,有的像蝸牛、有的像梳子、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圓圓的饅頭、有的像逗號、有的像螺絲刀、有的像竹筍、還有的像刺蝟。

2、海灘上美麗的貝殼宛若一隻只渺小的蝴蝶,靜靜地躺在百合花的懷抱中。

3、海灘上的貝殼就像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有的像星星,有的像方塊,還有的像餅干。

4、海灘上的貝殼就像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有的像烏龜,還有的像扇子。

5、海邊有很多五色的貝殼,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

6、貝殼有的象一座小塔,高高的,底下大,上頭尖,有的象塊烏龜殼,中間高,兩邊低,上面還有一條條花紋;有的像孔雀的尾巴。

7、貝殼各種各樣,有的像一隻趴著的螃蟹;有的像一把彎彎的扇子;有的像一條細細長長的蚯蚓;有的像一塊大大圓圓的鵝卵石。十分漂亮。

Ⅲ 貝殼有什麼形狀

貝殼通常利用7種基本結構形成貝殼,其中交聯薄層、珍珠層和稜柱層結構是最常見的形式。盡管結構不同,但這些層主要由多晶硅陣列構成。單一晶硅通常全部朝向至少一個方向,或者朝向三個方向。

珍珠層的結構和形成機制是貝類結構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發現珍珠層有機質的不可溶部分和可溶部分共同作用,形成了100%的文石;不可溶部分(含有一定的未脫凈的可溶性部分)單獨作用,形成文石和方解石混合物;可溶部分單獨作用,只形成了方解石。

貝殼的力學特性主要受到裂紋偏轉、纖維撥出及有機質橋接作用的影響。貝殼正是在多種因 素、多維度的協同作用下,才表現出良好的力學特性。因此,充分了解貝殼及其產物的力學特性,有助於高級貝殼工藝品和貝殼粉基建築材料的開發。

(3)天津市的貝殼低長什麼樣擴展閱讀

貝殼的光學特性主要是由於貝殼的微結構對光線的反 射、干 涉、衍射及特徵波譜的吸收特性。珍珠層薄層對光的干涉及層與層之間、文石片晶之間的狹縫對光的衍射形成了暈彩,珍珠層表面的暈彩和伴色的顏色與珍珠層的厚度及其變化有關,還與珍珠層內文石晶體的大小、形態、排列方式有關。

殼的內表面有以碳酸鈣為主的文石結構和少量的有機質成分,它們在一定的波譜區域有特徵吸收峰。因此,充分了解貝殼及其產物的光學特性,有助於貝殼產品檢測研究。

貝殼吸附特性是由於其結構組織相對疏鬆,孔隙直徑相對較大,孔隙分布廣而均勻;貝殼粉的表面較大,吸附 效率高基於以上結構特性,貝殼和以貝殼為基質的功能材料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實現對原油、重金屬、硫、染料、農葯殺菌劑等的吸附去除。

貝殼粉可以作為催化劑載體吸附原油。催化劑負載在貝殼粉表面較大的反應面積上面,增大了自身與海面油污的接觸面積,提高了催化吸附反應的反應效率。

貝殼可以用於水處理領域,以貝殼作為羥基磷灰石的鈣源可以吸附去除廢水中的多種金屬。貝殼燃燒後的產物可以用於脫硫處理,因其顆粒內部有更多的氣孔表面參與脫硫反應,反應過程中氣孔不易被脫硫產物阻塞,可以進行較完全的脫硫反應。

Ⅳ 天津的貝殼堤在哪兒呢怎麼去

不是貝殼堤,正確的名字是東 突堤從外灘公園旁邊的和平路向海門大橋方向走3-5分鍾到河北路,坐110路或617路(海門大橋方向去的)

天津哪裡有沙灘

天津的海邊是泥灘,人工沙灘,歷史原因如下

中國歷史時期海岸線的變遷(changes of coastline in Chinese history) 中國東部大陸自全新世以來海岸線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各具體岸段的歷史變遷各具特殊性。幾千年來,山地丘陵海岸的變遷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則由於河流來沙豐富,變化極為顯著。
遼東灣海岸遼東灣北部下遼河(東西遼河會合以下的遼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紀冰後期海侵後,濱海部分受到淹沒,未被淹沒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澤。就西漢時代遼東郡所屬各縣的方位而言,今遼寧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鎮以東的近海地區空無城邑,其時應為大片沼澤化灘地。這一情況,從晉末,唐初遼西、遼東間往返的記載中有所反映。唐人描述遼河下游有「遼澤泥潦,車馬不通」,「遼東以西水潦壞道數百里」,12世紀許亢宗使金,途經下遼河地區,「地勢卑下,盡皆萑苻,沮洳積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遼河。瀕河南北千餘里,東西二百里,北遼河居其中其地如此」。但當時海岸線的確切位置,今已無考。通過微地貌分析和鑽孔資料,有人認為,自蓋縣、大石橋(今營口縣)向西北,經牛庄達沙嶺一線為公元前開始形成的古海岸線。這條古岸線在很長時間內無明顯延伸。大約至10世紀契丹興起,在西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來的漢人進行開墾,草原變成農田,使遼河含沙量漸增,海岸伸展逐漸顯著。明代遼河河口在梁房口關,即今營口附近的大白廟子。岸線由此向西,經沙嶺以南約25公里,至吳家墳附近。營口在明末清初原為遼河口外一沙島。以後泥沙淤積,至19世紀20~30年代與大陸相連,遼河口才延伸至營口之外。
遼東灣西部為大凌河三角洲。大凌河輸沙量不及遼河,三角洲伸展緩慢,與遼河三角洲之間形成了北面至閭下遼河平原海岸歷史變遷圖陽今北鎮縣西南的淺海灣,現名盤錦灣。海灣以北的沼澤,後來一直存在。隋時大凌河口為望海頓,即今錦縣右屯衛,岸線大約在此附近。明代後期三角洲岸線已推進至今錦州東南的螞蟻屯、四合浦、文字官一線。19世紀末,據地圖岸線在頭溝、四溝、大沙溝、元寶底、南項、狼坨一線。
大凌河三角洲和遼河三角洲間之盤錦灣,隨兩側三角洲的發展而逐漸縮小。明代岸線已推展到杜家台附近,東與雙檯子(今盤山縣)、吳家墳岸線相接。杜家台以東、盤山縣以南,遼河三角洲西側仍有小海灣,一直保持至20世紀上半葉。清光緒年間,為排泄遼河洪水,開挖了雙檯子河,促進了盤錦灣的淤積。1958年後,攔斷遼河,分泄營口流路與渾河、太子河等分流,全遼之水均由雙檯子河入海。原已淤為沼澤的盤錦灣逐漸疏干,成為農田和葦場。
渤海灣海岸歷史時期渤海灣海岸的變遷與黃河密切相關。距今8000~5000年前的冰後期,冰川消融,全球范圍內海面上升,渤海灣海岸線約與今4米等高線(大沽零點)相當。此後氣候轉冷,海水消退,海岸線逐漸向東推進。據考古調查,天津附近渤海灣西岸有3條高出地面呈帶狀的古貝殼堤(見天津貝殼堤),自東向西:①蟶頭沽—驢朐河—馬棚口貝殼堤;②白沙嶺—軍糧城—泥沽—上古林—歧口貝殼堤;③小王莊—巨葛庄—沙井子貝殼堤。據C14測定第3條貝殼堤距今3800~3000年,約相當殷商時期。第2條貝殼堤的形成年代,據考古資料,其北段發現戰國時期遺址,南段發現唐宋時期文物。據C14測定,南段歧口附近,下層距今2020±100年,上層距今1080±90年,北段在白沙嶺附近距今1460±95年。說明這條貝殼堤經歷了約千年時間塑造而成。而第1條則形成於宋以後。
渤海灣海岸線的伸展與黃河入海地點的變遷至為相關。自新石器時代以來,黃河長期從渤海灣入海。但一方面是西漢以前中上游植被覆蓋良好,下游多支津、湖泊,輸送到海口的泥沙不多,另一方面是下游又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黃驊和山東無棣之間游盪。其主流則於黃驊一帶入海,故在天津出海的泥沙不多,在波浪作用下,宜於貝殼堤的形成。東漢以後,黃河改由今山東利津、濱州市一帶入海。天津附近泥沙顯著減少,海岸線由淤泥質海岸轉變為沙質海岸,從而形成了第二條貝殼堤。以後黃河在山東入海口的泥沙向北擴散,在堤外堆積了海濱平原。1048年以後,黃河約有80年的時間在天津入海。當時黃河含沙量很高,大量泥沙排入海口,不利於貝殼的生長。1128年黃河改由泗、淮入海,從此脫離了河北平原。渤海灣的來沙減少,故又形成了第三條貝殼堤,標志著19世紀中葉前的海岸線。渤海灣南部海岸,自公元70年黃河改在今濱州市、利津間入海後,三角洲推展迅速。9世紀河口在今濱州市東70公里。
金時置利津縣,其東北35公里有豐國鎮鹽場。12世紀黃河奪淮後,原先三角洲海岸受波浪的侵蝕,有所後退。1855年黃河又改由山東利津入海,新三角洲迅速向外擴展,河口沙洲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海中伸展。近百年來黃河在這一地區造陸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海口的泥沙又由海流向北搬運,在渤海灣西岸第三條貝殼堤外堆積了廣闊的淤泥灘。
灤河三角洲平原海岸,在公元前2~公元3世紀時尚在今昌黎縣北碣石山南附近。秦皇、漢武均曾登此山觀海。東漢以後,灤河入海口尾閭在三角洲上時而西南,時而東南,往返游盪,三角洲不斷向南伸展。《水經注》時代,海岸已在今樂亭以南。
明代海岸西南方約在今柏各庄附近,東南方在碣石山南16公里。19世紀以前,灤河三角洲發展緩慢。乃因清初灤河上游山林為封禁之地。清末開禁,森林採伐嚴重,水土流失加劇,海岸線延伸較快。1938年以來三角洲每年以200米左右的速度向前推進。
蘇北海岸 今天在平坦的蘇北平原上有一條北起阜寧,南至呂四鎮全長300公里的范公堤。這是一條重要的地貌界線,標志了全新世內相當長時期的古海岸線所在。自冰後期海侵,海水深入蘇北平原,在波浪作用下,泥沙橫向運動堆積成岸外沙堤,沿范公堤兩側由幾條沙堤或貝殼堤組成帶狀崗地,即為其時的海中沙洲。今里下河窪地和運西諸湖均曾為潟湖的范圍。沉積剖面表明,興化一帶在沼澤湖沉積(厚約2米)以下,便是濱海相粉砂層。
在廢黃河北岸平原地帶也有沙堤分布,但不及范公堤整齊,堤西在歷史時期曾存在碩項湖、桑墟湖等大湖,亦為潟湖的遺存。是18世紀以後方被淤成平陸的。而雲台山在18世紀以前,則為古稱郁洲的海中大島。
西漢時代的鹽瀆縣在今鹽城縣城東北角,為產鹽地。南宋時大海在鹽城縣東半公里(《輿地紀勝》)。北宋以前黃河長期在渤海灣入海,淮河的來沙不多,其一大支流泗水(又名清河)亦為水流較清的河道。故其時淮河口深闊,潮波可至盱眙以上。8世紀時(唐大歷年間)在淮安、揚州間修築了一條捍海堰,又名常豐堰。不久廢圮。11世紀在范仲淹主持下,重修捍海堰,即今范公堤。可見自西漢至北宋,蘇北海岸線長期穩定在范公堤以東不遠處。
1128年黃河南侵,以後的七百餘年,黃河均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湧入淮河。但在最初幾個世紀中,黃河分由潁、渦、睢、泗入淮,泥沙在沿程堆積,河口延伸並不迅歷史時期江蘇海岸的變遷速。16世紀中葉以後,全河奪泗、淮入海,尤其是1578年潘季馴治河,大築堤防,堵塞決口,出現了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即今地圖上之淤黃河。他採取「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針,大量泥沙堆積在河口,海岸不斷向外延伸。16世紀初黃河在雲梯關(今江蘇濱海縣西南)外入海。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河口在十套以東約15公里的八灘以外。1711年(康熙五十年)雲台山與海州之間渡口淤平,雲台山與大陸相連。雍正時河口又移至八灘以外的王家港。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河口兩岸又漲出新灘數十公里。河口在四洪子。1810年(嘉慶十五年)河口又抵六洪子。19世紀中葉河口已至今大淤尖。廢黃河南岸蘇北海岸可以鹽城縣為例,唐宋時大海在城東不到1公里,15世紀在城東15公里, 17世紀初在城東25公里,19世紀中葉在城東50公里。1855年黃河改道由山東入海,此後蘇北海岸線有不同程度的後退,最初廢黃河口大約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後內縮。進入20世紀後降至每年內縮400米以下,自修護岸工程後,內縮漸停。僅連雲港市以北海州灣仍在淤漲。
長江口海岸長江三角洲是長江和東海長期相互作用下的產物。冰期後海侵,三角洲又漸被海水覆蓋,海岸線大致相當今海拔4~5米位置。距今約6000~5000年,三角洲大部分地區成為淺海、潟湖、沼澤和濱海低地。長江口在鎮、揚以下呈喇叭狀,口外一片汪洋,以後在波浪作用下,逐漸堆積了江北的古沙嘴和江南的古沙堤,形成三角灣。
公元前1世紀長江三角灣北側沙嘴的南緣,約在揚州、泰興以南江岸,折東北至如皋、李堡一線。沙嘴前端在如皋以東。其東有一古沙洲(扶海洲)將長江主泓分為南北二道。由於主泓流向逐漸偏南,接近北岸的沙洲與沙嘴之間的夾江淤積,沙洲並岸,形成了沙嘴的延伸。如扶海洲並岸後,形成了凹入濱海三角洲平原的馬蹄形海灣(即新川港前身)。六朝時期北側岸線大致在今泰興、如皋以南至白蒲以東一線上,沙嘴前端推至如東(掘港),稱廖(料)角嘴。南通尚在大海之中。岸外在今南通與海門間漲出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17.5公里的胡逗洲,唐末胡逗洲並岸,又形成今川腰港馬蹄形海灣。廖角嘴推展至今佘西附近。唐時岸外又漲出東洲和布洲,後合為東布洲。北宋前期相繼並岸,廖角嘴延伸至呂四。南宋時岸線大致在泰興、狼山、刀刃山、江家鎮一線。今海門縣東南部和啟東縣尚未成陸。14、15世紀開始,長江主流移向北泓,海門縣(今啟東縣北)境土地大片坍沒。元至正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門縣治三次向內陸遷徙。最後除呂四一角外全部坍入江中,終於廢縣為鄉,並入通州。清雍正以後又開始沉積,形成海門群沙。乾隆年間海門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門縣。道光年間,海門以東又出現啟東群沙。光緒年間啟東群沙並岸,廖角嘴移至今寅陽附近。今日北部三角洲面貌基本形成。因而長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基本上是自西北向東南逐個合並沙洲而形成的。
唐時長江口門外,漲出東西二沙,即崇明島雛形。12世紀時演變為三沙,亦稱崇明沙。五代為崇明鎮。1277年建立崇明州。明代為崇明縣,因沙灘漲坍,曾五遷其治。清乾隆時崇明沙洲與周圍南沙、平洋沙合並為一沙洲,今崇明島基本輪廓形成。
長江口南岸,在長期波浪作用下,自常熟福山起,經太倉、嘉定方泰、上海馬橋、奉賢新寺,直至金山漕涇一線及其以東,形成數條西北—東南走向的沙堤,俗稱岡身。岡身在吳淞江以北有五條,最東一條相當於婁塘、嘉定、馬陸、南翔一線。吳淞江以南有三條,最東一條相當於諸翟、新市、柘林一線。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岡身地帶馬橋鎮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距今5000年前岡身已經形成。但最東一條岡身以東的陸地,至今尚未發現魏晉以前的文化遺址,表明其成陸不會太早,大約在公元1世紀或3世紀以後。總之,這條岡身地帶,堆積時間竟長達3000年左右。4世紀以後,海岸向前推移。8世紀初,岡身以東約20公里地帶已經成陸。10世紀初時海岸線已達月浦、江灣、北蔡、周浦、下砂、奉城一線下砂捍海塘。200年間推進了約10公里。11世紀50年代的海岸線,北起老寶山,中經橫沔,在奉城和大團之間,折而西南。150年間又向東推進7~8公里。12世紀70年代海岸已抵里護塘,即川沙、南匯、大團一線,海岸又向東推進6~7公里。
明清以來長江口南岸岸線伸展緩慢。萬曆年間修了外捍海塘,清雍正十一年(1733)南匯知縣欽連重修,故稱欽公塘,大致即今岸線。個別岸段還在今岸線之外2~4公里。明中期至雍正年間發生崩坍,乾隆以後逐漸穩定,唯南匯嘴繼續向海伸展。
杭州灣海岸公元4世紀以前,杭州灣北側海岸線,大致由大尖山向東,經澉浦至王盤山,折東北與柘林、奉賢一帶岡身相連。現今從金山衛至王盤山之間為大海,在當時卻為濱海平原。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金山衛灘地和戚家墩海灘及大金山山腰上,陸續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春秋至秦漢時代的村落。乍浦南1.5公里許海中在17~18世紀特大低潮時曾裸露出古代遺址,史稱故邑城。據記載應為東漢海鹽縣故址。據上所述,說明這條岸線穩定了很長時間,直至4世紀的東晉時,王盤山仍為濱海要塞。隨長江口南岸沙嘴的延伸,杭州灣南岸加積,改變了海水的動力條件,引起杭州灣北岸的內坍。王盤山首當其沖,最先坍入海中。唐前期的岸線西起澉浦,東北經望海鎮(海鹽東7.5公里)、寧海鎮(縣東)至金山東南約5公里處,折東北與自奉賢、柘林南來的岸線相接。唐後期金山附近岸線嚴重內坍,唐末五代時海潮直逼金山腳下。海鹽一帶岸線在縣東2.5公里望月亭,乍浦岸線在故邑城以南,這條岸線保持到南宋初年。以後海岸又迅速內縮。12世紀50年代金山始淪入海中,元時海鹽城外寧海鎮也被海水吞沒。海岸距海鹽城約1公里,明時僅及半華里。15世紀60年代岸線逼近金山衛南面,幾無灘地。15世紀70年代以來屢修海塘,坍岸有所控制,塘外灘地稍有擴展。大致與今日相同。
杭州灣南側的姚江平原成陸較晚。20世紀70年代在河姆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000~6000年,就同時發現的古生物而論,當時這一地區仍處於湖澤分布的水鄉澤國環境。說明成陸不久,地勢低窪,距海甚近。故春秋戰國時代遺址多分布在平原和山麓交接地帶。平原的北部成陸更晚。今臨山—滸山(慈溪縣)—上林湖一線北側的古海塘(大古塘),始建於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其北的慈溪平原都是以後形成的。12世紀以後海岸向外推進很多,漲到大古塘(又稱後海塘)以北。13世紀發生內坍,至14世紀坍至蟹浦、觀城、滸山(慈溪)、臨山、麥蓋山北麓,直至松夏鎮(崧城)一線,即大古塘所在。向北呈弓形突出。以後不斷向外擴展,修築了一系列土塘(從後塘至七塘)。從中也可看出海岸線發展的大致趨勢。從後海塘至今海岸約15公里,為近600多年所漲出的土地。第四塘築於明成化年間,即15世紀中後期,從四塘至海邊為8公里。可見16~18世紀外漲較緩慢。19世紀又開始內坍。20世紹開始基本穩定。近幾十年逐漸外漲約6公里。50年代以來修築了八塘、九塘。

Ⅵ 津南蛤蠣堤是什麼

原來的老天津人管古貝殼堤叫蛤蜊堤,它是由遠古的貝殼沉積下來形成的,能夠反映沿海的海陸變遷,天津的古貝殼堤是世界三大古貝殼堤之一,對於認識天津的地質演變有著重要意義。

古貝殼堤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海岸堤,其形成必須兼備適合於貝類繁殖、並被大風浪將其帶至岸邊堆積的底質、坡度與水動力等條件。所以,根據古貝殼堤的位置可確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據新老貝殼堤的關系,也可以分析海岸演變過程與目前動態。

四道古代貝殼堤

一幅天津活地圖

貝殼堤是由海生貝殼及其碎片和細沙、粉沙、泥炭、淤泥質粘土薄層組成的、與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狀地貌堆積體。它形成於大海的高潮線附近,是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標志。

距今五千至一萬年前發生的全新世海侵,使天津平原大部被淹。以後海面回降,河流沖積,逐漸成陸。貝殼堤就是這一歷史過程留下的遺跡,它是天津海岸帶頗具特色的海岸地貌類型,反映了自陸向海方向的海岸線變遷。堤高0.5至5米,寬幾十至幾百米,長數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餘公里。

堤上貝殼種類豐富,多為潮間帶或淺海泥沙海底軟體動物的現生種屬。

古貝殼堤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海岸堤,其形成必須兼備適合於貝類繁殖、並被大風浪將其帶至岸邊堆積的底質、坡度與水動力等條件。所以,根據古貝殼堤的位置可確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據新老貝殼堤的關系,也可以分析海岸演變過程與目前動態。

天津古貝殼堤與美國聖路易斯安納州貝殼堤、南美蘇利南貝殼堤並稱世界三大古貝殼堤,在國際第四紀地質研究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天津平原東部,至少有四道基本平行於現代海岸的貝殼堤。
第一道貝殼堤北起天津漢沽區蟶頭沽,經天津開發區、驢駒河、高沙嶺、白水頭直到大港區馬棚口一帶,距今200至1790年,分布於海積平原東部特大高潮線附近,走向大體與現代海岸一致,在岐口與第二道貝殼堤匯合,以貝殼及其碎片為主,貝殼種屬反映潮間帶環境,根據考證,明末清初堤上已有人居住;

第二道貝殼堤北起東麗區白沙嶺,向南經津南區鄧岑子、板橋農場三分場至大港區上古林一帶,距今1500至2600年,距現代海岸0至20公里,規模宏大,連續性好,以貝殼及其碎片為主,反映了瀉湖海河口生態環境。堤上發現戰國、漢唐文物,說明這里是東漢初年至唐代之間的古海岸線;

第三道貝殼堤北起東麗區荒草坨,向南經崔家碼頭、巨葛庄、中塘直至薛衛台一帶,距今2800至3800年,呈南北走向或西北至東南走向斷續壟崗狀展布,貝殼種屬反映了瀉湖———濱海生態環境。堤上現有西周和戰國文物;

第四道貝殼堤從北向南分布在大港區甜水井、大蘇庄、樹園子直到河北省境內,距今4500至4700年,貝殼堤距現代海岸22至27公里,貝殼種屬反映的為濱海河口內灣軟泥灘沉積。

保護區與美國切斯比克灣國家河口研究保護區建立起姊妹保護區關系,被確定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7fa270100094n.html
(我在鄧岑子村後和大沽排污河巨葛庄附近還有上古林見過這種貝殼堤,早些年人們挖取它作建築材料等,造成破壞,所幸現在已經開始保護了)

Ⅶ 天津比較好的海灘

天津的海灘就是塘沽外灘了~~
不過還是海南那邊的海灘比較好玩~~呵呵

Ⅷ 貝殼有什麼種類

虎斑貝、白玉貝、夜光貝、五爪螺、豬母螺、珍珠貝、貞潔螺、唐冠螺、七角貝、豬耳殼 馬蹄螺 大角螺 寶螺、鳳凰螺、海蝸牛、帽螺、海螄螺、唐冠螺、玉螺、船蛸、鶉螺、蛙螺、彈頭螺、榧螺、穀米螺、假榧螺、法螺、貨貝、冠螺、櫛棘骨螺、紅螺、雙殼綱軟體動物、輻射櫻蛤、紅鮑螺、雞心蛤、鱗硨磲、菊花偏口蛤、日光櫻蛤、太平洋狐蛤、天使之翼海鷗蛤、秀峰文蛤、油畫海扇蛤、純色海菊蛤、紅花寶螺、黃寶螺、拉馬克寶螺、西非櫻蛤、雪山寶螺、眼斑寶螺、白星寶螺、地圖寶螺、百眼寶螺、黑星寶螺、黃金寶螺、狐蛤、鼠寶螺、長鼻螺、大筍螺、紅狐筆螺、紅鑽螺、花點鶉螺、栗色鶉螺、驢耳鮑螺、毛法螺、翼法螺、女王鳳凰螺、泡形榧螺、金棕彈頭螺、金拳鳳凰螺、潤唇鳳凰螺、水晶鳳凰螺、小枇杷螺、膨肚枇杷螺、雄雞鳳凰螺、黑嘴鳳凰螺、金斧鳳凰螺、雲斑穀米螺、網紋長鼻螺、大赤旋螺、鷸頭骨螺、長拳螺、長香螺、刺球骨螺、長旋螺、大千手螺、大皺螺、杜氏長旋螺、洋蔥螺、花斑長旋螺、花邊骨螺、華麗骨螺、金口蛙螺、女巫骨螺、錦鯉筆螺、馬丁長鼻螺、黑齒法螺、扭法螺、橙口榧螺、棕線旋螺、左旋香螺、旋梯螺、贊氏銀杏螺、粗瘤鳳凰螺、花瓶鳳凰螺、火焰唐冠螺、台灣棗螺、錐螺、薄唐冠螺、海兔螺、紫袖鳳凰螺、寶石鍾螺、大輪螺、紫螺、交織鍾螺、馬蹄螺、貓眼蠑螺、夜光蠑螺、赤蛙螺、大白蛙螺、大豎琴螺、南非蠑螺、豎琴螺、西非楊桃螺、紫口蜘蛛螺、水字螺、紅翁戎螺、菱角螺、龍宮翁戎螺、翁戎螺、蜘蛛螺

Ⅸ 貝殼是什麼樣子的

一般可分為3層,最外層為黑褐色的角質層(殼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蝕的作用,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殼質素構成。

中層為稜柱層(殼層),較厚,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稜柱狀的方解石構成,外層和中層可擴大貝殼的面積,但不增加厚度;內層為珍珠層(底層),由外套膜整個表面分泌的葉片狀霰石(文石)疊成,具有美麗光澤,可隨身體增長而加厚。

(9)天津市的貝殼低長什麼樣擴展閱讀

貝殼造型建築: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灣,三面臨水,環境開闊,以特色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海邊,屋頂是白色的形狀猶如貝殼,因而有「翹首遐觀的恬靜修女」之美稱。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像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

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瓷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

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所引起的偉大構想。

Ⅹ 天津好玩的海灘

東疆港人工沙灘和天津海濱浴場。

東疆港人工沙灘

東疆港人工沙灘又稱東疆灣金沙灘,是天津濱海新區首個人工海灘。東疆港人工沙灘的「金沙」平均厚度達1.2米,全部從福建運來。主要游樂設施有水上休閑娛樂區、沙灘親水區、沙灘游泳休閑區、水上運動訓練中心等。

(10)天津市的貝殼低長什麼樣擴展閱讀

東疆港人工沙灘(東疆灣金沙灘)—天津濱海新區首個人工海灘已經建成,藍色的海水,金色的沙灘,或坐在松軟沙灘上吹海風,或光著腳丫在鵝卵石帶上散步,撿貝殼、吃燒烤、玩沙灘排球……您用不著走出天津,就能享受「碧海金沙」帶來的樂趣。東疆港人工沙灘所處的位置是天津海岸線最靠近外海,也是水質最好的地方。

東疆港人工沙灘的「金沙」平均厚度達1.2米,從岸邊呈緩坡狀一直延伸至海邊。人工沙灘所用的「金沙」全部從福建運來,用量近20萬噸。沙灘的緩坡設計充分考慮到潮水漲落時的水流情況,可防止海水退潮時將「金沙」帶走。為保證遊人安全,在公共游樂區沙灘的近海端鋪設了一條寬約58米的鵝卵石帶,所用鵝卵石將從秦皇島運來。此外,天津港還在附近海域修建防波堤,以保持海灘的潔凈,防止海上漂浮物進入人工海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疆港人工沙灘網路-天津海濱浴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