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有哪些春節習俗
擴展閱讀
深圳市更新指標怎麼填寫 2024-04-20 12:59:29
杭州一次性過戶需要多久 2024-04-20 12:48:41

天津有哪些春節習俗

發布時間: 2022-11-29 12:27:46

『壹』 天津的春節習俗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天津衛有「聘不盡的閨女,辦不完的年貨」的諺語。
臘月十五上全街。年貨市場到臘月十五全擺出來了,各種攤販在街市路口,各占攤位,全部出動,以應市民需要,謂之「上全街(讀如『該』)」。天津衛的年貨市場其中在娘娘宮南北,賣兒童玩具的,賣吃的,而居家著重買吃食。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從前漢族地區迷信有灶王爺,是「東廚司命主人間保護神」。到每年臘月二十三,有「祀灶」之舉。認為這一天灶王會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所見所聞。這句話的北京版,則說成:「二十三,糖瓜粘」。因為要用糖瓜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向玉帝訴說自家的壞話。
二十四,掃房子。經終年的雨雷風霜,住宅內外已積滿灰塵,適此時節要打掃干凈,內外整潔。
二十五,糊窗戶。掃完房子,次日要把舊窗紙撕下,房頂、牆紙也要除舊布新。貼上新窗紙、紅窗花及糊(刷)白牆,並貼上新年畫。
二十六,燉大肉。天津人在春節(正月初一到初五)期間,以休閑娛樂為主,燉熟肉菜後,每天用白菜、粉條燴一下,以應親友來時之需。
二十七,宰公雞。天津人俗信雞是「大吉大利」之物,所以要預備大公雞一隻,在除夕享用,但不吃完,要剩餘到跨年後再吃其餘部分,以求富裕(余)。
二十八,白面發。即蒸饅頭。此為「西禮」,山西風俗蒸饅頭在正月拜年時,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初一到初五,不再以生糧米做飯。
二十九,貼倒「有」(包括貼對聯、、吊錢、「福」字等)。用紅斗方紙上寫「有」字,貼在容器或箱櫃之門上,表示並預祝,家中糧物常有,什麼也不缺。將「有」字倒貼與倒貼「福」字意同。
三十,合家歡樂吃扁食。農歷新舊年在子夜相交,要吃餃子。滿人稱為「煮餑餑」,天津沿明朝稱謂,名「扁食」。新年夜五更天忌諱在床上打噴嚏,如果在床上打了噴嚏,則預示著今年要生病,若要打噴嚏時,必須迅速下床。除夕夜,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應,這是鬼在叫你。新年之始,洗漱後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門內偷聽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話,以卜來年之凶吉,謂之「聽懺語」。三十晚上包餃子,要將一枚小錢包在餃子里,誰吃到它,誰一年順利。

正月初一,俗稱過大年。家家喜氣盈門,燃放鞭炮,食素餡餃子,親友互相拜年。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這個「老例兒」意思是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而且還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因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土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水」,灑掃、傾倒垃圾,惟恐把「財氣」掃走。除此之外,天津衛人過年時還講究正月不能剪頭發,不然就得死舅舅;正月不能看病,甚至還不能吃葯,不吉利。老天津衛人往往將初一這天看做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春節期間,老人們忌諱比較多的就是說話方面,不吉利的字、音都被視為禁忌。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 過年的時候,無論孩子們多麼淘氣,家長最多也只是呵斥一下而絕不會打,這是因為新春期間有個「老例兒」,忌孩子啼哭,因為啼哭是「沒彩頭」,兆示疾病、凶禍。所以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初二,黎明即起,祭財神,擔水持柴進屋,意為「進財水」,是日吃撈面。大年初二也是姑爺節(天津人管女婿叫「姑爺」),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舊歷風俗,延續至今。
初三包合子,寓意做買賣可賺對合利。
初四烙餅炒雞蛋
初五稱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初五叫「破五」,也叫「潑污」,「送窮土」,把家裡床下旮旯的土掃出倒掉,潑掉臟水,趕走窮氣。初五還有另一個重要習俗「捏小人」。包餃子剁餡的時候要一邊剁一邊念叨,「剁小人」,包餃子的時候要仔細捏攏餃子皮,叫「捏小人嘴」。吃餃子前照例也要放炮,叫做崩掉小人,正月初五不能到別人家拜年,否則視為小人之嫌。解放後過春節,拜年及「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破五餃子」等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初6金錢豹
正月十四,蒸面刺蝟、老鼠上供,上午頭向外,下午頭向內,』意求馱回財寶

怎麼樣,天津春節有年味吧?這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很勞累,很辛苦,很花錢,很熱鬧,很享受,也很有趣。

『貳』 天津過年習俗 要所有的必須完整

春節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有著古老傳統的民族節日。「春節」一詞古今詞義不同,秦漢時泛指立春後一般日期為春節,魏晉以後很少使用,辛亥革命後實行陽歷紀年,以一月一日為新年,改陰歷(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相沿至今。就現代含義而言,春節一詞有兩種概念,一為狹義的,即僅指陰歷正月初一一天而言,民間俗稱「大年初一」;一為廣義的,即泛指從「大年初一」到「破五」的「過年」習俗活動,歷時五六日。天津民間慣用的,不僅僅是廣義的概念,而且從一進臘月就開始忙年,為過年做著各種准備工作。民間有句俗語:「過了臘八就是年」。過年的活動實際上從臘八就開始,持續到正月十六這樣一個近40天的時間都是過年或從事與過年有關的活動。春節的概念比廣義的更豐富、更長。
天津人喜愛熱鬧的性格特徵,促使民間對過年活動傾注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舊時,不僅有錢的富商大賈要過年,普通的貧民百姓也力爭吃頓餃子來度過這辭舊迎新的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規定春節放假3天。至今,民間仍然象過去一樣,在過年的准備上不惜耗費精力和財力,務求把吃的、穿的、用的准備得豐富齊全,把過年的氛圍營造得熱烈紅火。
忙年 首先是准備過年時家人的穿戴。只要力所能及,一家大小都要添置些衣帽鞋襪,生活再困難的家庭也總得給老人和孩子添置穿戴。一般人家大致從入冬後就開始操持了,就是經濟拮據之家,再遲也要在臘月初動手。
接著就是熬「臘八粥」、泡「臘八醋」,「臘月十五上全街(音gai)」、「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倒錢;三十合家歡樂坐一宿。」人們從一進臘月就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一般家庭在臘八以後,男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年貨就是節日生活吃用之物,不僅要求數量上豐富,質量上也要求從優。盡管有些日用品並不短缺,但購辦齊全是為了圖吉利、求順當。如碟子碗筷之類的添置就是祝願來年生活富足、添人進口、人丁興旺。還要給家裡的老人、孩子買東西。天津有句俗話:「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人要頂氈帽」。
街面上為人們過年預備的各類年貨用品在臘月十五就全部上市,俗稱「上全街」。在以天後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上,年貨攤一個挨一個,並在牆上貼滿「年年在此」的紅紙條,佔好地界兒。賣年畫、花炮、吊錢兒、窗花、燈籠、臉譜、石榴花、春聯、空竹、金魚的……鱗次櫛比,到處是紅紅綠綠,喜氣洋洋。街面上的米面庄、海味店、醬菜園、香燭紙碼兒店等生意也進入高潮。
臘月二十前後,大多數人家開始采買魚、肉、蔬菜和干鮮果、糕點茶食等物。由於不少的中小商人家庭是在臘月二十以後才能從店鋪拿到年終的「饋送」,或是遠行人帶回積蓄錢,故置辦年貨較晚。因此,大部分店鋪一直要忙到「大年三十」下午。在這短短的20餘天中,從掌櫃的到伙計都要從早忙到晚。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謙祥益、瑞蚨祥、元隆、敦慶隆等綢布莊;范永和、大春林、桂順齋、四遠香等糕點店;還有成仁紙碼兒店、萬興錫米面庄、隆昌海味店、正興德茶莊等著名老字型大小都是終日顧客盈門,利市十倍。
祭灶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民間謂之「小年」。民間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視每家行善或作惡的神靈,每年年底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好壞情況,來回需要7天,所以這天各家都給灶王爺送行。這天晚間各家家長主持祭灶,供品為糖瓜、粘糕、草料和清水一碗(後兩種供品為灶王坐騎使用)。糖瓜祭灶和粘糕祭灶的目的都是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讓糖瓜和粘糕粘住灶王嘴,使其少說話或不說話。還有的人家把酒糟抹在灶門上,用來醉灶王,好讓他見到玉皇大帝時醉醉昏昏,無話可說。叩祭畢,紙錁將隨當年灶王神碼兒焚化,是謂灶王上天述職,並燃放鞭炮歡送灶王爺上天。民間規定祭灶時婦女不得參與,女孩子也不得吃祭祀的糖瓜,據說如果吃了就會口圈變黑。
掃房過水 臘月二十四民間例行掃房子,俗稱「掃房子過水」。由於過年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日,又是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之際,因此家家戶戶要將家中打掃得乾乾凈凈。也有的人家在臘月二十四之前就擇一晴暖的日子,進行大掃除,搬箱倒櫃,掃掉四壁、牆角和頂棚上的塵土(俗稱「遢灰」),擦凈門窗和玻璃,擦亮桌椅櫃廚和各處的銅飾件兒,面板、菜板、鍋蓋、拍蓋兒等炊具都要涮洗,要求里里外外一塵不染,以一番新的氣象辭舊迎新。轉天就是臘月二十五人們要用白粉連紙糊窗戶,留新氣眼,有的還作卷簾。
備年飯 臘月二十六開始至二十八是人們准備年飯、年菜的時間。民間俗語有「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之說。家庭主婦們要把過年期間吃的雞、鴨、魚、肉、臘豆,醋溜白菜及其它菜餚一並做好,葷素盡有,裝滿家中的大盆小缸。臘月二十八,開始蒸饅頭,一鍋又一鍋,而且在饅頭上要點紅點,以此祝願家業興旺。各種餡蒸食、年糕等食品都要放在一個專門的房間里,這些食物一般要吃到燈節。
貼倒▲ 臘月二十九貼倒▲(▲諧音「有」,意為天天都有,以此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祈盼)。這一天人們要把春聯、福字、窗花、吊錢兒、黑臘光紙剪成的 肥豬拱門剪紙以及室內外的年畫全貼上,連水缸、箱櫃都要倒貼上「福」字,以取「福到」之意。家庭用春聯多為「忠厚傳家 久,詩書繼世長」及「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等,商號多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有的人家在卧室門上貼門童畫。還有的人家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卷疊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上面散開,謂之「聚寶盆」,准備除夕夜踩歲(碎),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的諺語祝願家道興旺。
大年三十 (小進的臘月二十九也叫大年三十)這天,上午人們便都梳洗整齊,換上新衣裳。這時,由家長供上「增福財神」的神碼兒、「全神大紙」的神碼兒和新的值年灶王神碼兒,但在晚間正式敬神上香前都不許點飯香。中午飯是豐盛的菜餚和稻米飯,晚上是葷餡餃子,取「更新交子」之意。這種餃子的葷餡以豬肉為主,加雞蛋、蝦仁或蟹黃、海參、韭菜等。一般家人有外出者,都必須趕回家來吃這頓團圓飯,故民間也稱這頓餃子為「團圓餃子」。
晚飯後,家家都要把涮洗完凡空著的鍋和面盆等處都放上干咸魚和硬皮糕點「福喜字」,以取多福多喜、吉慶有餘之意。晚9時後,家長盥手後冠服向神佛、祖先上香叩拜,以下眾人先男後女依次行禮,這時外姓婦女不能進入家門,名為「忌人」,同樣自家女人也不得到人家串門。另有一種「媽媽例兒」:出嫁的女兒不能看娘家的燈,不然會妨(輕音fang)死娘家人。除此還要給神佛、祖先上一碗供飯、年糕和水果。供飯是一碗米飯上面放紅棗,插上紅絹或紅紙做的石榴花。供飯要等過了年才吃,據說,吃供飯全家有福。供年糕則象徵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拜神祭祖後,各處燈燭不熄,香火不斷,直到天明。夜12時為「全神下界」之時,各家要鳴放鞭炮,此時標志著舊歲已去,新年來臨,合家晚輩向長輩賀歲叩頭,長輩要給孩子們壓歲錢,然後開始守歲。孩子們多穿戴新衣帽,女孩頭上還帶紅絨絹花,三五成群打燈籠,唱兒歌,放鞭炮。家裡有老年婦女,頭上還要帶紅絹石榴花。除燈燭香火須留心照顧外,大人們一般要堅持「守歲」,玩牌、下棋、吃糖果。女人們則還要忙著包初一的素餃子。這種素餃子的餡有麵筋、香乾、雞蛋、豆芽菜、粉皮等等。包完餃子後,用黃紙蓋上,午夜時要吃點兒,待天將亮時還要煮一些上供,焚香叩拜,並在此時將供奉的全神神碼兒焚化,俗稱「發大紙」。據說是送全神上界,迎新灶君下界,將新的灶王神碼兒重新供在灶王龕內。此時家家放鞭炮(傳說,最初燃放鞭炮是為驅逐惡鬼,而後成為人們祈福求順的一種表達方式,謂之「崩走邪氣」)。20世紀30年代的北門外竹竿巷、估衣街一帶,各商號爭奇斗勝,彩燈、煙花相映成趣。除夕之夜街頭賣糖墩兒、糖果、糕乾之類一夜不停,大年三十之夜民間還有許多禁忌,不許說不吉利的話,特別忌「沒有了」、「少了」、「死了」、「完了」之類語言。也不許掃地、倒水,怕把財氣掃走、倒掉。若有瓷器之類的物品摔碎,則要馬上說「碎碎(歲歲)平安」以此驅走不祥。
大年三十雖說是個喜慶的日子,但又是一個「關口」,因為討債人慣例必在年前討債,若負債人挨過這一天(一般正月十五內不討債)就等於逃過一關,好有喘息還債的餘地。因此,一般商號都要派人提著燈籠去催帳,天亮後仍不熄燈,繼續催討。有的欠債人無力償還,則設法避而不見,直到天大亮後,街上行人漸多,由於已是大年初一,即使雙方再見面,也不再提帳款之事,須等正月十五以後催要,所以民間有句俗話:「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祭紫姑 是女孩子們從事的祭祀活動。閨中女孩們用綢絹等布頭兒裁製成小衣褲頭形,並縫成特殊的「小布娃娃」,這就是自製的紫姑神像。大年三十這天,女孩們把紫姑神像供在廁所里或便桶上,俟到正月十五夜占卜吉凶,同時也敘敘自己悲苦衷情。紫姑,即坑三姑,民間俗稱「馬糞娘」。此系江淮舊俗傳入天津,清中葉後在城區土著中失去傳承。
登高拜年 正月初一,要吃大年三十夜裡包的素餃子,目的是討一年的素凈。這天,一般人家都是家居自樂,不外出活動,晚上早睡。後來,民間又有在初一早上登高的習俗,以圖吉利。舊時,天津城區多為平房,登高的地點主要有鈴鐺閣、鼓樓及玉皇閣等處,人們以登高來求吉利高升。到20世紀40年代後,民間才開始在大年初一鄰里親朋間互相拜年。以「過年好」、「恭喜發財」等吉慶話互致問候。民間還有「過年過得好,沒讓老鼠咬」的問候打諢俗語。在平日里,就把說好話稱之為「拜年話」。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敬財神 正月初二,民間為「敬財神」日。天微明,家主人盥洗後要敬財神。清晨,挑水的水夫把一束用紅繩捆紮,貼有「真正大金條」紙條的柴禾擲到住戶、店家院里或立在門前,表示「送財」(諧「柴」音),寓意主家新年大發財源。因舊時居民吃水全靠水夫挑擔挨家送水,所以,挑水的還要給每家送一擔水,在門前喊「進財進水來了!」於是,接財水的人家要熱情接待水夫,一般當時都不給錢,須待初五後再算帳。此外,大多數人家在這天要請「全可人『開市』」,全可人進屋後念吉利語,預祝一年遂願。從此日起至燈節前後,親戚朋友仍舊拜年,給小孩壓歲錢。「開市」也標志著對女人的禁忌解除。20世紀四五十年以後興起在初二這天,出嫁的閨女要回娘家,姑爺拜老丈人、丈母娘。即使娘家長輩都已過世,出嫁的閨女也可到娘家兄、弟家團聚,權作回家。初二這天的飲食中午一般都是撈面,晚上備酒席款待姑爺們。
現今,民間有的家庭仍沿襲「敬財神」的習俗,只是送財送水的事象已不存在了。而初二回娘家則成為定俗,並戲稱「姑爺節」。
「合子」往家賺 正月初三,傳統食俗是包合子,多為三鮮餡,而且要供財神。自初一至初三,民間傳承食俗曰「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合子也象徵家族團圓美滿,發達興旺,因此除初三吃合子外,民間還講究在初八、初九這兩天吃合子,以取「合子加八越吃越發」、「合子加九越吃越有」的吉利。還有在正月十一吃合子,說是合子拐彎兒。
破五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也稱「潑污」。民間有「送窮土」、「捏小人」的習俗。舊時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在五更天起床,起床後,揭開炕席,把炕底的塵土打掃得一干二凈,然後用紙剪一個女人模樣的剪影,稱「窮娘娘」像,放在塵土上,用簸箕撮出,倒在街上,一邊倒一邊放鞭炮,以震跑窮氣,震跑來尋住處的窮娘娘,民間稱之為「送窮士」。
此外,在這天清晨,各家各戶還要把過年時積存的臟東西扔掉,污水潑掉。這是因為「破五」這兩個字與「潑污」相諧,人們過年時都穿新衣裳,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凈凈,污物污水不能像平日亂扔亂潑,恐會沖犯神靈,所以先把這幾天的贓物積攢起來,俟初五一起潑出去。而今這一習俗已經不存在了。人們一般在大年三十夜裡不倒臟物臟水,初一時就可解除禁忌。
民間特別講究的是「破五」捏小人習俗。這天,各家各戶都要包餃子,驅邪穢,捏小人。家庭主婦在用刀剁菜餡或肉餡時,一邊剁,口中要一邊念叨「剁小人」,以宣洩對說壞話的小人的憎恨之情。包餃子時,主婦們還要仔細地捏餃子皮,不露一點縫隙,惟恐煮餃子時發生破口現象。這種舉動稱「捏小人嘴」,意思是將說壞話的小人嘴捏嚴實,使其不再亂說,這是為自己和家人祈順求福的一種民俗活動,至今仍然沿襲。
開市 正月初六(亦有的在正月初八),街上各門市商店開業,全體店員聚在門前燃放鞭炮,商店及住家要支付初一以來的各種零碎開銷。
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又稱「元宵節」,民間俗稱「燈節」。
舊時,天津人過燈節通常由正月十四到十六,歷時3天。城廂內外,民宅鋪戶,通衢張燈結綵,燃放花炬。夜晚,人們走上街頭,賞燈之餘,或品畫工,或猜文虎。這一天,民間各種花會也多上街表演。高蹺、法鼓、獅子舞等與沿街燈盞交相輝映,為節日增添了色彩。
食元宵 正月十五這天要吃湯元,津地土語叫「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兩種。糕點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餡品種多樣,故稱「什錦湯元」,製作時用畚箕搖制,煮熟後松軟可口。一般家庭自製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餡後用手摶成,煮熟後略顯硬實。
這一天,民間講究在神像前或屋門荷葉墩上供前一日蒸好的發面刺蝟、老鼠馱元寶麵食。擺供品多為家中年長者,講究午前擺供的刺蝟、老鼠頭朝外,午後掉轉頭朝里,意謂把元寶馱回了家。晚飯前煮元宵要先供神佛、祖先。
舅送燈 正月十五,民間還有舅舅給外甥送燈的習俗。舊時,講究送「鴨子」形的燈,取其諧音「押子」之意,以為外甥祈福,「外甥打燈籠——照舅(諧『舊』)」也有預祝外甥長命百歲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燈的種類日趨繁多,金魚燈、蒺藜燈等取富裕有餘和吉利的寓意。
走百病 正月十五、十六兩日,民間還有「走百病」的風俗。特別是正月十六,婦女不僅要回娘家,而且多結伴出遊,一邊賞燈散逛,一邊以行「走」除百病,民間認為在「走百病」時,必須越過3條河流,跨過3座橋,而且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就是要用手觸摸橋樑上的鐵釘或是廟觀門上的門釘。因「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徵男子,所以婦女特別是未有身孕的婦女則必須誠心摸釘,以求子嗣,使其家業興旺,有傳宗接代之人。如今,民間仍非常隆重的過「燈節」,只是其中的一些習俗有所簡化。
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俗稱「大填倉」。在此之前的正月初十是「小填倉」,也叫「食食兒」。填倉節是一個由農村發展到城市的節日。
打囤 大填倉是節日的正宗日子。舊時,這一天城市居民和郊縣農民都舉行不同的民俗活動。市民多在正月二十四日晚飯後,用石灰、粉筆或灰碳在院子當中畫一個直徑約2尺至3尺左右的古老銅錢式的圓圈,錢孔四周分別寫上「金銀滿囤」4字,有的在錢孔處寫有「囤」字。朝著門外圓圈的下端,再畫上一個梯子,然後圓圈當中處放上一包米,用磚頭壓上,謂之「糧囤」或「米囤」。同時,在住宅屋裡的地當中,也照樣畫上一套,圓圈內放上洋錢,有的放銅子兒,包在剪紙吊錢兒里,用磚頭壓上,稱作「錢囤」,上述這些活動統稱「打囤填倉」。在翌日晨,將壓在囤處的米包和錢包拿出,壓放在自家炕席角下,直到夜晚取出。居民打錢囤時包銅子兒所用的剪紙吊錢兒不能是新的,而要用春節時貼過的廢舊吊錢兒,多採用上有「大發財源」、「五穀豐登」等吉利語的吊錢兒,以寓吉祥。
蒸饅頭 有的人家,在填倉節蒸饅頭。蒸時先把揉成形的饅頭放置籠屜內,再用手指在每個饅頭頂上摁一個坑兒,這叫「天倉」。蒸熟饅頭後,揭開籠屜蓋,先看小坑(天倉)里是否有水,如水滿滿的,就象徵今年年景好,是豐收年;如水不滿,就是一般年景;如沒有水,就預示著天要大旱,糧食欠缺,人們稱這是「干倉」,一般要再蒸一籠屜饅頭試一回,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
食物及禁忌 此日,吃稻米飯,熬魚湯,其意預卜豐年,糧食歸倉。富有之家兼食清蒸咸快魚(即壓鍋快魚)。還有的人家喝雜面湯,吃餑餑頭,象徵五穀豐登。這些都是應民間吉語所言「大囤滿來小囤流」。也有少數吃饅頭的。大多數人家還吃一種民間小吃——豆餡油炸糕,以取個圓圓甜甜的吉利。
這天,家家須早早睡眠,夜間有響動也不得驚擾,說是「老鼠娶親」。這天,婦女皆不可動針線。
如今,每逢填倉節,農村各家仍有這種民俗習慣,但已不那麼規范。城市居民中的一些舊式家庭大多用春節用過的舊吊錢兒包一些硬幣或整錢,置於炕被下。還有簡單一些的只吃應節食物米飯和熬魚湯。
二月二
天津民間流傳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意指這一天是龍王露頭的日子,天也要下雨,而且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
引錢龍 舊時這一天,農家主婦們清晨起床,以鞋或掃帚擊打炕沿,口中輕聲念叨「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隨著念,端起盛灶灰和谷糠的簸箕走出大門外奔河邊,到河邊後再折身往回走,一邊走一邊撒草灰、谷糠,有意彎彎曲曲地撒進院內,直撒到水缸邊,再繞水缸撒一圈,名曰「引錢龍」,示意引龍回家後,蛇蠍等百蟲不敢出來傷人,且生活富足。接著蒸年糕,表示歡迎龍的到來,同時表示蒸死害蟲,使其不再糟蹋莊稼。
畫倉 二月初二這天下午,城郊農家要舉行「畫倉」儀式。這種畫倉,由年長者操作,其手端一簸箕灶灰一把把撒在谷場和庭院上。先撒倉頂,再撒倉肚,隨後撒倉門。撒完後,命兒孫抓些五穀雜糧放置倉里,上面用紙再加磚或石板壓嚴,以此示意倉糧完好,不受損壞,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二月二又被認為是土地神生日,各土地廟均有香火。
食物與禁忌 這天的應節食物是煎燜子、烙餅、炒雞蛋和豆芽菜。燜子是一種涼粉,切成塊油煎,再用麻醬、醋、蒜、香油等小料拌著食用。煎燜子意在煎死一切害蟲。烙餅稱為「龍鱗餅」,以示保護龍或堅固龍鱗,使龍鱗完整。吃豆芽菜,喻示萬物生輝,日後生活美滿。晚上還要做面條,叫「龍須面」,即有保護龍須不傷之意。漢民族有的人家煮豬頭,以待龍醒後來臨,給全家人帶來幸福。這天忌婦女做針線活,以防針扎壞龍眼、扎傷龍身。盛行男人在此日剃頭頭的吉利。
如今,天津城鄉仍沿襲龍抬頭的舊俗,但大多數人家僅僅是吃應節飯食而已。此日剃頭理發之風則日趨興盛。

『叄』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天津過年有哪些風俗習慣把它們寫下來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不吉利的話語。
大年初一
十二點過後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了。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春節餃子即象徵新年與舊年在」子時「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餃子必定是肉餡,初一早晨的為素餡,代表一年素素凈凈沒有災厄之事。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初一一早出門走親訪友,俗稱拜年,在送年禮方面,天津人講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臘梅、海棠和迎春花。現在一般為酒(久)和糕點(高)。而且在這天還禁止灑水、掃地、倒垃圾等行為,因為天津人往往將水、土視為「財氣」,將垃圾、糞便看做「肥水」,灑水、掃地、倒垃圾會把「財氣」掃走。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當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也是為了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餄子往家轉,初四的大餅炒雞蛋。」這樣的天津俗語中也體現了天津在歡度春節的大喜日子裡,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子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從微觀上說,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從宏觀上說,人和百業興,和諧春節年味濃,民俗飲食溢鄉情。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不然會被認為是小人。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餃子也代表元寶,主迎財神之意,部分商戶也會選擇這天迎財神開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元宵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和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舊)。
正月十六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出去走一走,俗稱」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稱為打囤,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

『肆』 天津人過年有什麼講究

從50年代到前幾年,天津人在春節時對親戚朋友大都送點心(糕點)。大年初二,姑爺送媳婦娘家,那時因無「的」可打,幾乎人人的自行車後衣架上,都是點心盒子。這才發生「點心盒子大旅行」現象,親友間以致發生「禮品還家」的趣聞。這兩年變成了西點,但仍不出糕點的范圍。可是,從前天津人送年禮卻不只集中於點心、鮮貨。

天津人送禮一貫講究應時到節,新鮮可心。既是新春到來,就要有春天氣息,因此就有送鮮花的舉動。那年頭兒,不重西洋禮節,沒有送折枝(剪枝)鮮花的,而是送整盆的臘梅、迎春海棠。每盆都要捆紮成「型」,迎春用自身枝條編成扁圓的嬌黃花盤,似有蜜蜂徘徊飛翔;臘梅、海棠則紮成大圓球形,團團似火,春意盎然。這種禮品高雅且有人情味兒,送盆花,沒有買的,大都是租的,花匠到落花時來取老根兒。

這年時寒風凜冽,天津冬季「三珍」正當其時,因此,送銀魚、紫蟹、鐵雀做禮品也成風氣。花錢不多,卻是時鮮,顯出送禮人的拳拳之心。再有,是送暖窖的韭黃(應該叫做黃韭菜)。彼時,冬天除去大白菜外,能吃到這種鮮嫩細菜,也會令受禮人動情。此外,也可送茶葉 (天津人講究喝茉莉花茶)

一想到瑞雪豐年,外面是灰黑的天空,家家戶戶貼滿猩紅的春聯、吊錢,屋內鮮花怒放,時鮮清香,這種年味兒真令人神往。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娘娘宮在天津人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的意義。以前幾乎所有天津人在新婚時會朝拜娘娘,觀念中將媽祖和送子娘娘混淆了,希望娘娘能保佑早生貴子,求取一個泥娃娃作為自己的孩子。如果一年之中沒有生育,會將泥娃娃抱到娘娘宮「洗澡」,也就是換一個更大的泥娃娃,使泥娃娃「長」一歲。如果生育了孩子,會尊泥娃娃為「大哥」,自己行二。因此以前天津人互相尊稱「二爺」,沒有叫「大爺」的,因為大爺一般都是泥娃娃大哥。(和北京人的風俗不同,北京人認為「二爺」都是管家或門房,互相都尊稱「大爺」)。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過年時從天津人家門口路過,你會被家家戶戶門窗上的紅色吸引住。這是一種叫「吊錢兒」的東西。吊錢兒是用紅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吊錢兒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實物形,如口叨著元寶,身馱著聚寶盆憨厚可愛的「肥豬拱門」等。一種是圖案類,長方型紅色,花卉中加著吉祥話,下綴橢圓形的散穗。因為各種圖案都要上方刻有銅錢的圖案,俗稱吊錢兒。吊錢兒年三十貼上,到正月初五才能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所以,女人們結結實實地貼好吊錢後,無不絮絮叨叨地囑咐孩子,別弄壞了門窗上的吊錢兒。 紅色在天津人眼裡不僅艷美,更是驅邪避災、保佑平安的吉祥色。他們崇拜紅色,比如過年時,要給「本命年」屬相的親人買紅腰帶、貼身穿的紅色衣物,從新年開始穿上,以保平安。 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為什麼天津民間崇尚紅色的習俗這么濃厚?主要緣由是對從天後宮里供奉的海神天後娘娘的崇拜擴展而來。因為據史傳記載,天後娘娘林默生前酷愛紅色,「嘗衣朱衣,飛翔海上」「乘席渡海」,救助危船,她死後屢顯神靈。傳說遇險船戶向天後呼救時,天後娘娘便化為神燈示佑於船桅頂端,或化為一條小紅船,或一根紅纜繩,或一片紅雲,引導人們脫險。老漁民傳說這紅纜是天後娘娘從紅衣上撕下的。所以,在天津市對紅色崇尚的緣由來源於沿海。 當然,現代天津人對紅色避邪的迷信心理已經淡薄,婦女穿戴紅色衣物,多是出於愛好。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鬧元宵":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鬧元宵"也是過年,因此,要鬧得轟轟烈烈,要鬧出"年味"來。從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內繁華的街道,遊人如織,燈火輝煌,鑼鼓喧天,非常熱鬧。十五這天,平時分家單過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晚飯,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徵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而元宵節過後,年味兒這才漸漸散去......

『伍』 天津的春節習俗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陸』 天津人過年都有什麼風俗

天津人過年都的風俗是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天津春節習俗又稱「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國農歷春節期間的社會風俗習慣。由於天津衛自明代設立以來逐漸形成一個「人雜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節習俗融合了中國南北方的新春習俗特點,並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

『柒』 天津春節習俗的飲食習俗

春節期間,天津的飲食習俗有獨特而又普遍的特點。
天津人稱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兒」,並有喝臘八粥、吃臘八蒜和腌制臘八醋的習俗。此外。「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頓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初一餃子,初二面」的諺語也體現了天津在臘月的飲食風俗。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裡要做傳統的天津風味素餡兒餃子,餃子餡包括香乾,油條,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紅色的粉皮,和餡使用醬豆腐(腐乳),麻醬等,風味別具一格。餃子做成後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來吃。在包餃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禮兒」還有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中要有雞和魚,取自諧音「吉慶有餘」,年夜飯的米飯下通常藏有一個荸薺,寓意元寶。年菜以辣白菜、燴蠶豆瓣、辣豆等為主。在大年三十當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此外在大年三十這一天,人們有吃紅果糖葫蘆的習俗,用來表示來年吉祥,已婚未生子的女人們還要吃棗和栗子,取其諧音「早立子」。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體現了在初一和初三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飲食習慣。農歷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餅卷雞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餃子,捏小人嘴」的習慣,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順利。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國各地風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為填倉節,諺語:「填倉填倉,干飯魚湯。」體現了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飯熬魚的習俗。

『捌』 天津當地有什麼風俗習慣

天津的過年風俗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參考http://..com/question/402211898.html

『玖』 不同地方的春節風俗有哪些

1、江蘇年俗: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拾』 北方過年有哪些風俗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那麼,你知道北方過年有哪些風俗嗎?下面跟我來了解一下!

北方過年有哪些風俗 篇1

春節習俗:天津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天津還有春節貼吊錢兒的習俗,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春節習俗:河北

年初一:祭拜天地

年初二:狗狗過生日

年初三初四:走親訪友,媳婦回娘家

年初五:「破五」祭財神

年初六:百無禁忌,出門活動筋骨

年初七:吃面條,祝長壽

年初八:凌晨拜天公

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場

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後記得回歸清淡

年十四:准備鬧元宵

年十五:吃元宵看燈火

春節習俗:山東

山東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農村還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上貢品,燒香燒紙,人們稱之為「發紙」。當然還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樓」,祭拜各方天神。在山東農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頭拜年的習俗,一大早天還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給族中年老的長輩磕頭拜年,小孩拜年還要給「壓歲錢」。在吃過早飯之後,家族中所有女子給族中長輩磕頭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墳上祭祖的習俗,祭祖要帶上豐盛的貢品、紙錢、香鉑,並且還要帶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靈。初三初四則是走親戚的日子。

春節習俗:山西

山西人在臘八節過後,就忙著准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准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

春節習俗:陝西

陝西人一進臘月,就忙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里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裡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里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著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凶。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里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著哩!」意思是誇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於孩子,就是已娶妻養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春節習俗:河南

河南人把除夕慣稱大年三十兒,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河北:在古時,趙國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春節習俗:甘肅

在甘肅,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像,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誇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正月打鞦韆,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游戲。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北方過年有哪些風俗 篇2

習俗一:送灶神

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在這一天,人們會在灶神的畫像前擺放各式各樣的貢品,如糖果,酒,清水等,目的是為了讓灶神吃飽喝足後可以在天宮為自己美言幾句。雖說是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卻也代表著人們的一種美好期望與寄託。

習俗二:打掃房間

臘月二十四,是家家戶戶大掃除的日子,或是洗窗簾,或是打掃庭院,一來有著掃除災禍的寓意,二來代表著辭舊迎新。即代表著對過去的告別,也代表著對未來的迎接與期盼。

習俗三:殺豬做肉

由於生活水平以及個人素質的提高,現在的人已經不似過去那樣殺豬宰肉了。只需要去肉鋪購買足夠的肉回家來做即可。做法也多種多樣,或是燜燉,或是翻炒,或是剁成肉餡,或是做成丸子。

習俗四:蒸饅頭

饅頭向來是北方飲食的一大特色。在春節快要來臨時,家家戶戶會提前發好面,等到第二天找來左領右舍一起做,這個揉面,那個掐劑子,在一片歡聲笑語中製作出熱騰騰的饅頭。

習俗五:置辦年貨

每年到了臘月二十幾,家家戶戶都會開始置辦年貨,或是各式各樣的燈籠,或是小巧的燈具,或是帶有美好寓意的吉祥物,都會逐漸走進各家各戶的炕頭上,大門上,窗簾上。

習俗六:貼春聯 守歲

在大年三十這天,不管老少,不管男女,都會站在家門口貼帶有美好寓意的春聯,嘮著家常。到了晚上,一家人會圍坐在桌前吃著年夜飯,看著春節晚會,不睡覺等待新年的。

注意事項

北方各地的習俗也都不一樣。

祝大家春節快樂。

北方過年有哪些風俗 篇3

1、祭祀。在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准備好貢品祭祀已故的親人,表示對他們的懷念,希望他們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風順。

2、貼春聯。北方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己家的門兩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給節日帶來喜慶之氣。

3、掃舊。新春到來之際家家戶戶大掃除,把家裡里里外外收拾的乾乾凈凈的,即是迎接新春佳節,又有掃除晦氣之意。

4、貼掛貼。過年貼掛貼(又叫桃符)和貼春聯一樣,五顏六色的掛貼給春節增添了喜慶。

5、貼年畫。北方人喜歡在春節時張貼年畫,給春節增添了許多喜慶的氣氛。

6、守歲。北方人有守歲的習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後一家人吃年夜飯,有辭舊迎新之意。守歲,即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餃子。守歲習俗始於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7、放鞭炮。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俗,有喜慶的寓意。

8、拜年。北方人有晚輩給長輩拜年的習俗,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輩們三五成群地到長輩那裡拜年問好。

9、扭秧歌。扭秧歌是北方過年特有的習俗,不管男女老少組織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扭秧歌拜年,場面十分熱鬧。

10、過年當天男人貼春聯,女人在准備各種美食,貼春聯之後,在祖先的排位前面擺放水果,菜品,糕點,筷子,來緬懷先人。

11、晚上家裡的人不會去串門,在家守歲,包餃子,等待12點的鍾聲,放鞭炮,以示慶祝新年的到來,還有一個說法就是迎接死去的列祖列宗回來一起過年,鞭炮為列祖列宗引路的說法。開始吃新年的第一頓餃子,爭取在新的一年裡第一時間抓一個好彩頭。每個人都要喝一點酒,寓意一年當中衣食無憂。

12、睡覺不要脫衣服,代表一年不會一無所獲。燈都要亮,代表一年紅紅火火,亮亮堂堂。

13、每逢祝壽,尤其是給老年人祝壽,人們都喜歡送壽桃,以此來預祝過生日的壽星健康、長壽。這個送壽桃祝壽的習俗據說是從孫臏開始的。傳說,孫臏18歲時就離開家鄉,到千里之外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一晃十二年過去了,孫臏在師傅那裡刻苦學習,廢寢忘食,甚至從來沒回過一次家。五月初五那一天,孫臏突然想起來,今天是母親的生日。老母親已經有八十高齡了,天天盼著兒子回家。十二年沒見面了,不知母親身體如何。再說孫臏的家裡,這天大擺酒宴為老母親慶壽。老母親見全家人唯獨少了一個孫臏,心裡難過便哭了起來。正當一家人勸慰母親時,孫臏回來了。孫臏看見母親那因為思念兒子憔悴的面容,心裡難過極了。他趕忙從懷里捧出師傅送的桃送給母親說「今日告假回來,師傅送我一個桃孝敬您。」大家看見孫臏的母親吃了桃以後,變得健康年輕了,紛紛效仿孫臏,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甚至是一般親朋好友過生日的時候,送上壽桃,表示衷心的祝福。

14、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我國民間都盛行舞獅。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平添了許多節日的喜慶、熱鬧氣氛。舞獅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子舞。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當時的獅子舞,還流傳到了日本。

15、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亭宴會。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16、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17、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對於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18、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初三到親朋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19、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20、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21、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22、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23、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24、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後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要把灶王爺和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