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哪個地方最先被淹
擴展閱讀
壽山石去福州哪裡買 2024-04-26 16:53:10
廣州大樂透中心在哪裡 2024-04-26 16:29:22

天津哪個地方最先被淹

發布時間: 2022-11-30 07:39:42

⑴ 如果冰川融化,最先淹沒哪個地區

首先是海平面上升,淹沒大量土地和沿海的港口城市及海岸城市,使人口密集的國家無處居住,太平洋珊瑚礁島國將全軍覆沒。
兩極冰川融化是因為氣溫上升,兩極這么冷都冰川融化,說明其他地區的氣溫將更高。
有傳言,被冰凍在兩極的遠古病毒如果冰雪融化將被釋放並激活,那時將發生大疾病,不過這個傳言可信度不高。 威尼斯有危險:水位高,水城是低地;又是水城,一旦海域的水域上升,威尼斯將會被淹沒!如果北極的冰雪全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就會上升7米,包括上海、廣州等眾多城市將會被淹沒。1、東北將新增兩個出海口,分別是最東北的黑龍江撫遠,和吉林省琿春。
2、遼東灣將向北退至鐵嶺市,鐵嶺有望成為大城市。
3、京津冀地區的秦皇島、天津、唐山、北京、以及河北省的東南部將沉入海底
4、山東半島將變成兩個島嶼,第一大島不再是台灣。
5、江蘇和上海消失,僅有雲台山紫金山等零星小島
6、安徽的淮北平原和長江沿岸地區被淹
7、江西的鄱陽湖平原、湖北的江漢平原、湖南的洞庭湖平原三大糧食產區被淹沒,形成一個大湖區。
8、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的海岸線退縮較少,但杭嘉湖平原和珠三角平原淹沒
9、台灣、海南的沿海平原被淹

⑵ 海平面上升,是天津先消失還是廣州為什麼網上的推測都是說廣州的廣州海拔更低嗎

天津的海拔最低,只有3.3米,廣州的海拔是6.6米,如果排除很多地理位置和其他人為干預性因素來看,天津會先被淹。
希望我的回答受到您的採納

⑶ 天津經歷過哪些自然災害

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間發生水災387次,天津被淹70多次。從1907年至1948年的四十二年間,天津被淹7次,市區遭洪水侵襲3次。以1801年的洪水為最大,淹沒天津舊城牆26級磚塊,水深約3.9m。1890年永定河決口,天津市也遭洪水襲擊。

1917年9月,天津市區被洪水浸泡兩個月之久,水深1m,街道行船。

1939年汛期,暴雨積水,津城部分地區頓成澤國。7月諸河水系陡漲,侵佔天津兩年的日寇及偽政權,不顧淪陷區中國人民死活,不但不採取防汛抗洪措施,反而於8月7日炸開南運河楊柳青附近的碼頭、桑園兩處大堤,洪水便向津城西南窪地狂奔,到10日大水已把整個天津市區包圍。20日,海光寺西南牆子河決口,洪水由南門外灌入市區,市民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被淹70餘天,市區78%地區被淹,郊縣的9/10被洪水所劫,受災人口達15萬戶、80萬人,水深1-2m,1.4萬多戶房屋倒塌。中原公司一樓被水淹,敵偽「華北建設總署」在這里臨街的建築物牆上,鑲上「天津水災高度永久紀念」的標志,一直保留至今。日本侵略者乘水泛船巡視街頭。八里台一帶的高台地上,築起成片新搭的窩棚,有的災民賣兒賣女維持生活。這次水災損失摺合小米25億kg以上。水災過後,瘟疫猖獗,許多人家沒死於水災,卻接連死於霍亂。由河北省逃到天津的難民有5萬餘人。

1963年8月上旬,華北地區出現大陸創記錄的特大暴雨、南子牙河、大清河、滏陽河暴雨中心降雨量達2050mm,降雨量超過1000mm的地區達5560kmz。海河各支流越過京廣鐵路的洪峰流量達78000m』/s,而海河幹流的泄洪能力僅為1300m』/s,連同其它河道也不超過4600m』/s,造成大水災,使天津市受到嚴重威脅。在中央部署下,河北省積極組織抗洪,天津市動員了近100萬人參加防汛斗爭。在充分利用水利設施,並打開了津浦鐵路25孔橋泄洪,利用團泊窪滯洪,擴大入海等措施,擴大了泄洪入海通道,確保了天津市區的安全。但洪水在海河流域造成了6145萬畝農田受災,糧食減產30多億kg,棉花減產250萬擔,房屋倒塌1450萬間,鐵路被沖毀75km,損失總額達60億元,接近天津市全年生產總值的一半。

1985年8月2日下午,新港碼頭遭強海潮襲擊,潮水漫過新港船閘橋面,直瀉閘內。潮水通過下水道倒灌,碼頭上部分貨物被淹。平均水深0.3m,最深處達0.5m。1985年8月19日適逢大潮,加之台風影響,最高潮位達5.5m,塘沽沿海及海河口一帶水深0.5-2.0m,受害面積5.9kmz。初步統計結果,國家和人民財產損失達5620萬元。大潮過後,為加固加高防潮堤,又耗資700餘萬元。

1988年7月7日10-17時,全市平均降雨43.9mm,由於降雨時間長、強度大,超過了排水管道的承受能力,造成市區25處積水,最深0.3-0.4m。全市原有漏房和嚴重漏雨及危房21392間,7日大雨後,又發現了漏房8930間。7月21日6-22時,市區降雨120mm,海河水位上漲0.3m,造成市內低窪地區出現51處積水片,使參加保險的50多個企業和近百戶居民家庭財產被積水浸泡,損失50萬元。

1989年6月8日凌晨一場大雨,使河北區新開路地道積水1m多深,過往該地道的行人車輛被迫繞行鐵路沈莊子道口,使其從6至17時處於擁擠堵塞狀態。

1991年9月1日傍晚,突降大到暴雨,塘沽區大沽影院附近地勢低窪,積水0.5m左右。

⑷ 關於天津自然災害的論文(400-600字)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⑸ 海河的來歷

海河水系,是由海河幹流及五大支流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共同組成。歷史上,五大支流在天津附近匯合,然後經海河幹流入海,構成一個典型的扇狀水系。

以漳河為源,發源於山西長治市,至海河防潮閘全長1031公里,流域面積26.33萬平方公里。以衛河為源,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全長1,050公里。

河海的水文特徵:

海河流域處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降水又多以暴雨形式降落,全年降水量往往是幾次暴雨的結果。海河干支流水量主要依據降雨補給,因此年徑流量的時空變化與年降水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北部地區河流如潮白河、永定河等還有季節性融雪水補給,形成不太明顯的春汛。除降雨及融雪補給外、海河還受地下水補給。流經太行山、燕山區的河流。

地下水多以泉水形式補給河流,如江滹沱河、滏陽河、漳衛河等均接受泉水補給,地下水補給量一般佔8~10%左右,但個別河段地下徑流豐富的可達40%,地下徑流少的僅佔5~6%。

⑹ 天津海河的水是哪兒來的

天津海河的水是哪兒來的?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因此天津人都被稱為「海河兒女」。我查了一下,海河為典型的「扇狀水系」,五條支流發源於燕山山地和太行山地,長度相近,而且據說,海河是一條典型的潮汐河流,漲潮時海水可沿河道逆水至楊柳青、楊芬港和楊村,故有「潮不過三楊」之說。

自古沒有水就沒生物,水是萬物源泉,「海河」就是我們天津人的母親。作為一個「從水上漂來的城市」,河對於天津的意義不言而喻。天津人把海河看成是母親河,有人以為海河的源頭就在天津。其實,只能說海河的幹流在天津,全長73公里。天津的海河文化、渤海文化、運河文化、漕運文化、碼頭文化—都是傍水而生。

過去天津有津沽、直沽、丁沽、津門等別稱,明朝燕王朱棣在此地渡河奪了天下,海河的源頭至今說法不一。我了解了一下,海河源頭是太行山、燕山,甭管是哪一路的漕運,都必須從南北大交通的要沖,傳說是龍的九個兒子棲息之所,九河先匯集到海河,再奔騰入海,天津九河下稍之論由此而來。關於三岔河口的記載,天津文史館的錢剛介紹道,《宋史》曾記有1081年黃河至「清州獨流寨三岔口入海」,整個水系幹流很短,但支流眾多,其中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0多條。不過不管天津的水從哪裡來,反正都流入大海了。

海河,又稱沽河,現名源於民間,為中國華北地區最大水系。

海河由薊運_潮白_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與漳衛_南運河五大水系組成,它們自不同方向在天津市區及其附近匯合,東流至大沽口入渤海。

海河以衛河為源,全長1090公里;匯合處以下幹流長76公里。海河幹流是指從天津市金鋼橋附近的三岔河,東到大沽口海河閘上的一段河道。

海河流域面積26.46萬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為717米³/秒,徑流總量226億米³。流域地勢是北、西、西南三面高,東北部低,故各支流由北、西北、西、西南方向匯聚於天津市。

海河五大河源出燕山、太行山、五台山、恆山和黃土高原,水系呈扇狀分布:

①、薊運河_潮白河_北運河。

薊運河有二源,東源州河,西源泃河。兩河在天津寶坻區九王莊匯合後叫薊運河,下游於江窪口接納還鄉河等以後,經北塘、永定新河入海;全長316公里。

潮白河源於河北沽源縣的白河和豐寧滿族自治縣的潮河,兩河在北京密雲區匯合後稱潮白河。在南流至牛欄山東側納入懷河,於順義區趙庄南納箭桿河,在通州區入北運河;全長467公里,流域面積1956平方公里。

北運河源於北京的溫榆河,由東沙河、北沙河與南沙河等組成。三河於昌平區沙河匯合後,流至通州區始稱北運河。東南流向,在天津武清區接納龍鳳新河,至天津大紅橋入海河,全為人工開挖而成,長140公里。

②、永定河。

永定河長681公里,流域面積5.09萬平方公里(至屈家店站)。永定河上游由洋河與桑乾河兩河組成;兩河於河北懷來縣朱官屯相匯後入官廳水庫,經水庫出官廳峽,方稱永定河。永定河到天津北郊屈家店與北運河匯合後入海河。

永定河含沙量大,僅次於黃河,故又稱渾河、小黃河。因含泥沙量大,泥沙沉淤成「地上河」,常常泛濫成災。

③、大清河。

大清河又稱上西河,長約483公里,流域面積3.27萬平方公里(至工農兵閘)。大清河支流繁多,絕大部分發源於太行山東麓,源短流急,上游主要由北支拒馬河與南支趙王河組成。

④、子牙河。

子牙河由滹沱河與滏陽河兩大支流組成,兩河於獻縣臧家橋匯合後稱子牙河。子牙河經西河閘至天津十一堡匯南運河,至第六堡與大清河相匯,後至金鋼橋與北運河合流。全長747公里(至海口),流域面積4.6萬平方公里(至獻縣)。上游多支流,汛期下游宣洩不暢,舊時常泛濫成災。

⑤、漳衛河_南運河。

南運河系指京杭運河山東至天津的一段,因位於天津市以南,故名。上游由漳河與衛河組成,兩河於河北省館陶縣境內匯合,在此以下至山東臨清市稱衛運河。

海河五大河源出燕山、太行山、五台山、恆山與黃土高原,含沙量大,汛期同時漲水,下游宣洩不暢,由於水利失修, 歷史 上水旱災害頻繁。據記載,1368~1948年的580年間,海河曾發生水災387次,旱災407次。每次較大的水災,涉及的縣都有100多個。在這期間,天津市被淹70多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海河流域進行了全面治理。在支流上游山區控制水土流失,築庫防洪蓄水,如密雲、官廳等水庫;中游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下游平原區增闢新河,分洪入海。中下游辟獨流減河、永定新河、子牙新河、潮白新河等排洪河道,已形成分流入海的水系;在大沽口建有擋潮閘。因此,海河全流域基本上免除了洪澇災害。


圖片皆選自網路。

去年有一部電視劇《河神》很火,說的就是海河。海河是我國七大河流之一(其他分別是長江、黃河、珠江、淮河、淮河、松花江、遼河 ) 。海河和黃河一樣,入海口都是渤海。 歷史 上,海河河道曾受到黃河的侵襲,但最後還是各走各的路。

海河的水從哪裡來? 當然從它的源頭來,從它的支流來 。海河主要有五個支流,分別是 北運河 、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 南運河。 其中有兩條運河,這是什麼道理,運河也是支流?原來,海河水系的形成自古就受到人類的影響,大的有曹操為統一北方,人為連通了幾條大河,還有隋煬帝修建的永濟渠。

而五個支流又分別有自己的支流,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像扎到土地深處的根系一樣,延伸到京、津、冀、晉、魯、豫、遼、內蒙古八省區。這些二級、三級甚至更低的支流中,就有我們熟悉的 桑乾河(丁玲寫過《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漳河、衛河、淇河(詩經里經常見到它的身影)等。

天津人對海河的感情非常深,天津的名字原本寓意「天子的渡口」

海河是天津人的母親河,以往經常有人會說海河的源頭就在天津。地理上講,說海河的主幹流經過天津,全長只有七十多公里。古人《辭海》中記載,海河發源於河南省的衛河地區,由此推算海河全長約一千一百公里,《中國統計年鑒》根據科學考證認可並沿用這一觀點。但是從《海河流域綜合規劃》中描述,海河實際上發源於山西省境內的漳河,由此推算海河全長約一千公里。

海河是一個水系總稱,上游包括五大支流即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實際上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最大水系。海河水系東臨渤海,南至黃河,西起太行山,北達內蒙古高原,橫跨晉、京、津、冀、魯、豫、遼、內蒙八省市,總流域面積近三十萬平方公里,流經區哺育了幾千萬人口,是華北地區除了黃河之外,當之無愧的又一條母親河。

天津號稱九河下梢!整個京津冀地區的河流幾乎都匯聚到了海河。

這是地理稱謂上的海河流域圖,但不是這些水都流到海河了。

這是一張詳圖,但入海河的水,也就是天津三汊河口以下部分,還要更少一些。

歷史 上海河流域水患很多,黃河也曾奪海河水道入海。最近的大水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毛澤東還專門為此下令「一定要根治海河」。修了很多水渠,圍堰,分流了海河的水量。

目前海河水主要是通過南北運河流過來的永定河,大清河,潮白河,子牙河等河流水量,這些原本就是海河的支流,水利興修之後很多有了自己直接的入海口。但也可以通過人工調配方式進入海河。

海河原本也算是和黃淮江濟同規模的大河,支流遍布河北,規模大的如漳河,衛河,子牙河,滹沱河,大清河,小的如永定河,潮白河,滏陽河。後來因為河網密布,從漢朝開始便有了發達的漕運,隋唐時更是耗費巨力修建了運河,後來北宋初年黃河奪永濟渠(隋唐運河一段)經薊縣入海,河道漸漸淤塞,由此海河水災頻發,可稱三年小澇,五年大澇。在此之後黃河多次改道,更是使原本井然有序的海河,淮河,濟河水系紊亂不堪,加重了原本就嚴重的水患。海河為河北之患的這一局面結束於建國後的五十年代中期,毛主席提倡治理海河,在河北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修通了子牙新河,漳衛新河等渠道疏導海河上游各支流水路,徹底消除了海河水患,但正因為如此,使得海河及其上游支流水位明顯下降,間接導致了九十年代因河北地區大規模超采地下水導致的土地鹽鹼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忽視自然規律的大規模人為干預下,海河雖然不復為患,但也使海河的規模大幅縮減,為後來河北地區人口激增工業大規模發展造成的水資源日漸匱乏的困境鋪下了隱患。

山西省是缺水的地方,然而有個縣竟然有上百處泉眼,境內湖泊大大小小10多個!這里的水全部流向了海河,山西省第二大水庫後灣水庫,全部由這個縣的水流域形成!這個縣就是北方水城中國沁州—沁縣!所以說沁縣是千裏海河第一個源頭!

簡單的回答,目前海河裡的水是花錢從潘家口水庫買來的,原先引灤入津解決天津的生活用水問題,現在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開通,天津人民喝水大部分是丹江口水庫的水,潘家口水庫的水成了備用水源,也有一部分用作景觀水,海河裡的水現在就是用的引灤入津的水了。

在國內眾多的水系之中,海河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其他的河流都是一條幹流,所有支流都湧入其中,然而海河卻是個超級扇形水系,華北平原的北部,有很多的河流都被歸入海河水系。

當然,的確有條河叫做海河,最出名的河段就是天津境內的海河幹流河段,天津境內的海河屬於海河幹流,其上游源頭,出於內蒙古高原的東部山脈一帶。



說到天津,就不得不提海河,這就好像黃浦江對於上海,秦淮河對於南京,錢塘江對於杭州是一樣的,海河是我國七大河流之一,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河流。

通常說的海河水系,並不止一條河,主要包括海河幹流、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與永定河這五大河流,還有三百多條支流水系組成,整體形成扇狀匯入渤海之中。



海河流域,主要以海河水系與灤河水系組成,流域面積超過31萬平方公里,其中半數以上都是山地高原,雖然不大,但流域內生活著近億人口耕地達到1.8億畝。

因為海河的特殊形狀,位於海河幹流下遊方向的天津,在古代也被稱作「九河下梢」,並且海河在天津形成了大量的沽口,而且五大河流在天津三岔河口匯入了海河之中。



兩千多年前的《禹貢》之中,海河被稱作「逆河」,因為海河受到海潮倒灌,經常出現逆流的現象,直到隋朝時期改稱「沽河」,北宋時期稱作界河,直到明朝才出現海河的名字。

以前天津有句俗語,叫「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不過對於九河到底是哪些一直眾說紛紜,甚至於在古代「九」通常都是個虛數,未必就真的是九條河。



由於海河囊括的河流很多,所以海河水系有許多的源頭,而對海河源頭的說法向來都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直到現在,都是個莫衷一是的問題。

主流上有兩個說法,按照《辭海》是以衛河為源頭,按《海河流域綜合規劃》以漳河為源,按照河流「唯遠為源」原則,海河的源頭被認為是衛河源頭,也就是山西陵川奪火鎮的太行山區。



海河流域屬於暖溫帶的溫帶大陸氣候區,夏天炎熱降水較多,冬天非常寒冷乾燥,因此經常出現暴雨之後河水猛漲的情況,旱時旱死,澇時澇死。

主要來說,海河的水量超過八成來自於降水,此外地下水補給占據一成,有些地方的地下水補給佔比能夠超過四成,地處河口的天津,這里的海河水幾乎都來自降水。




知道哪裡嗎?山西省沁縣漳源鎮,漳河源頭。

⑺ 誰能提供有關五六十年代中國華北地區治理河道,民間稱「挑海河」的歷史資料,只要詳細准確就行!

挑海河(就是挖天津的海河)
新聞摘錄:1963年12月14日的《天津日報》,頭版頭條為毛主席親筆書寫的「一定要根治海河」。轉天的《天津日報》頭版中,《響應毛主席號召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報道便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治理海河再次成為全社會的頭等大事。

背景說明:據記載,從1368年到1948年的580年間,海河流域發生過387次嚴重水災,天津被淹泡過70多次。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號召。自1958年開始,海河流域人民按照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的方針,從上游到下游,從支流到幹流,對海河水系進行了全面根治。上百萬治河大軍包括中小學生、家庭婦女,完成了大大小小一系列整修工程,從根本上對海河進行了治理,終於使海河舊貌換新顏。
再給個傳送門。http://hi..com/%D7%ED%CE%D4%BA%AE%CD%A4/blog/item/e9cbcbfc598024f0fd037f51.html

⑻ 天津濱海新區有沒有被淹

濱海新區是指漢沽、塘沽和大港,那裡不可能被淹,不過局部地區也是會有積水的。 那裡緊靠渤海,如果那裡被淹的話,天津市區就只能看到電視塔了。

⑼ 津南蛤蠣堤是什麼

原來的老天津人管古貝殼堤叫蛤蜊堤,它是由遠古的貝殼沉積下來形成的,能夠反映沿海的海陸變遷,天津的古貝殼堤是世界三大古貝殼堤之一,對於認識天津的地質演變有著重要意義。

古貝殼堤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海岸堤,其形成必須兼備適合於貝類繁殖、並被大風浪將其帶至岸邊堆積的底質、坡度與水動力等條件。所以,根據古貝殼堤的位置可確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據新老貝殼堤的關系,也可以分析海岸演變過程與目前動態。

四道古代貝殼堤

一幅天津活地圖

貝殼堤是由海生貝殼及其碎片和細沙、粉沙、泥炭、淤泥質粘土薄層組成的、與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狀地貌堆積體。它形成於大海的高潮線附近,是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標志。

距今五千至一萬年前發生的全新世海侵,使天津平原大部被淹。以後海面回降,河流沖積,逐漸成陸。貝殼堤就是這一歷史過程留下的遺跡,它是天津海岸帶頗具特色的海岸地貌類型,反映了自陸向海方向的海岸線變遷。堤高0.5至5米,寬幾十至幾百米,長數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餘公里。

堤上貝殼種類豐富,多為潮間帶或淺海泥沙海底軟體動物的現生種屬。

古貝殼堤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海岸堤,其形成必須兼備適合於貝類繁殖、並被大風浪將其帶至岸邊堆積的底質、坡度與水動力等條件。所以,根據古貝殼堤的位置可確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據新老貝殼堤的關系,也可以分析海岸演變過程與目前動態。

天津古貝殼堤與美國聖路易斯安納州貝殼堤、南美蘇利南貝殼堤並稱世界三大古貝殼堤,在國際第四紀地質研究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天津平原東部,至少有四道基本平行於現代海岸的貝殼堤。
第一道貝殼堤北起天津漢沽區蟶頭沽,經天津開發區、驢駒河、高沙嶺、白水頭直到大港區馬棚口一帶,距今200至1790年,分布於海積平原東部特大高潮線附近,走向大體與現代海岸一致,在岐口與第二道貝殼堤匯合,以貝殼及其碎片為主,貝殼種屬反映潮間帶環境,根據考證,明末清初堤上已有人居住;

第二道貝殼堤北起東麗區白沙嶺,向南經津南區鄧岑子、板橋農場三分場至大港區上古林一帶,距今1500至2600年,距現代海岸0至20公里,規模宏大,連續性好,以貝殼及其碎片為主,反映了瀉湖海河口生態環境。堤上發現戰國、漢唐文物,說明這里是東漢初年至唐代之間的古海岸線;

第三道貝殼堤北起東麗區荒草坨,向南經崔家碼頭、巨葛庄、中塘直至薛衛台一帶,距今2800至3800年,呈南北走向或西北至東南走向斷續壟崗狀展布,貝殼種屬反映了瀉湖———濱海生態環境。堤上現有西周和戰國文物;

第四道貝殼堤從北向南分布在大港區甜水井、大蘇庄、樹園子直到河北省境內,距今4500至4700年,貝殼堤距現代海岸22至27公里,貝殼種屬反映的為濱海河口內灣軟泥灘沉積。

保護區與美國切斯比克灣國家河口研究保護區建立起姊妹保護區關系,被確定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7fa270100094n.html
(我在鄧岑子村後和大沽排污河巨葛庄附近還有上古林見過這種貝殼堤,早些年人們挖取它作建築材料等,造成破壞,所幸現在已經開始保護了)

⑽ 天津市內六區哪地勢高,有沒被淹的嗎

紅橋區的丁字沽,西沽公園,5路終點站附近,地勢高是全天津市都有名的,那麼大的雨,雨過地皮濕!房價相對整個紅橋區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