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安家祠堂在哪裡
擴展閱讀
廈門大功率焊接機怎麼樣 2024-04-24 15:37:47
廈門是哪個海灣 2024-04-24 15:37:10

天津安家祠堂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12-08 04:35:52

『壹』 中國李氏祠堂在哪裡

1、福建省廈門市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始建於明初的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中國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清代、民國及1985年均曾重修。

清雍正、乾隆年代,兌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開始遷入台灣台北蘆山等地,繁衍成為台灣著名的蘆山李氏。位於福建廈門市集美區兌山村,是廈門涉台文物之一。

宗祠坐西南朝東北,建築面積200平方米,為兩進一天井式結構。宗祠內供奉開基祖李仲文及各位祖先的牌位。宗祠是凝聚中國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中國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2、陝西省澄城縣李氏宗祠

陝西的渭北高原不似八百里秦川曠遠遼闊,也不似陝南山地高深空靈,它就像是永遠攥緊的拳頭,有不絕的內力鼓動其中。億萬年前河水沖刷出的地貌,如今是缺水的地方,土乾涸凝固成大地的雕塑。

堯頭,就是在這片土地上。溝壑縱橫之間是一排排黃土的窯洞,和這片土地一樣,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量。

2006年5月,堯頭窯及手工製作工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李義倉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3、江西省贛州市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烏桕壩鄉境內,與烏桕壩鄉政府僅有一牆之隔。宗祠祭典代表著中國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佔地面積約有一千五百平方米,外形與結構均為龍南、全南、定南縣三縣褚祠之冠。整座祠堂分上、中、下三廳,內有兩個天井,青磚灰瓦,雕梁畫棟,祠堂兩側牆上雕有伸出屋檐的龍頭。

4、安徽省青陽縣李氏宗祠

在青陽縣沙濟鄉上章村。始建於明,重修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嘉慶四年完工,光緒年間作過修繕,1998年5月4日,被安徽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坐北朝南,面闊17.6米,進深50.4米,建築面積共887平方米。前後共3進:前廳、享堂、寢樓。圓形木柱,粗可合抱;方形石柱,頂梁而立。

前廳寬敞明亮。其後一長方形天井,經兩側撫廊進入享堂(又稱敘倫堂)。享堂為李氏族人聚會之所。享堂後又一天井(後天井),自後天井登石級可達寢樓。樓為李氏族議事之地。樓上為「神堂」,有藏譜室櫥。

5、山東省章丘市李氏宗祠

位於山東省章丘市綉惠鎮茂李村村南,於清咸豐初年(1855年)創建,距今已有140餘年歷史。根據建築柱礎看,現存的建築體應為清代。

據民國十二年(1923年)修《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元代由河北棗強遷至章丘茂李村。 整個祠堂院落南北長100米, 東西寬22米,分前後兩院。

前院主要建築為大門和過廳。硬山頂,上施灰瓦,磚、石、木結構,門上懸「李氏先祠」匾1塊。過廳居前後院中間,5間, 面闊12.4米,斗拱系五鋪座單下昂,硬山頂,灰土瓦,磚、石結構,是原來李家用作集會的地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建省廈門市李氏宗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陝西省澄城縣李氏宗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西省贛州市李氏宗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徽省青陽縣李氏宗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山東省章丘市李氏宗祠

『貳』 王氏宗祠的宗祠緣由

王氏宗祠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1061),元代遭兵風焚,明永樂十二年,(1414)於舊址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維修。經乾隆、嘉慶、光緒年間多次擴建而成。始祖王萬庄,宋代進士,曾任寶慶邵陽令。晚年攜家眷雲游,卜於長坪。此地山環水繞,當時祠前有一口闊約百畝的大水塘,塘中小山儼若一方官印。有好事者去挖,越挖越長。有個風水先生怕毀了這風水寶地,殺了只狗,將狗血淋到印山上,從此印山再不往上長了。萬庄公這才買田安家,在水塘邊建了小祠堂,名叫崇本堂。後來祠堂被燒毀,萬庄公十四代孫王大禮上書衡州知府史中,史中批示同意建祠。這時王氏族中出了個工部尚書王詔,由他主持修祠,20年後建成。史中親自將「楚南第一家」改為「衡陽第一家」。從此,「衡陽第一家」聲名大振。

『叄』 天津第三文化宮在哪裡

三宮就是南開文化宮,在南開區白堤路,現在已經重修完對外開放了可以從中山門坐905路到南豐路站下車,前走幾步左拐白堤路,再簡直走5分鍾就能到3宮了,無需倒車 天津905路 市區線路 東姜井06:00--22:00 → 中山門東里06:00--22:00 ; 票價2.00元(空調車),無人售票,城市卡有效,月票無效回程:中山門東里 - 廣寧路 - 中山門南里 - 中山門 - 二宮 - 大橋道 - 河東體育場 - 東風地道 - 東風立交橋 - 天津工業大學 - 華北醫院 - 南橫街 - 天津站(B站台) - 北安橋 - 百貨大樓 - 榮業大街 - 南門外大街 - 南開二馬路 - 南開二緯路 - 長江道 - 南開三馬路 - 南豐路 - 凱立家園 - 公交三公司 - 長江公寓 - 咸陽南路 - 嘉陵南里 - 雅安西里 - 資陽路 - 川南里 - 川府新村 - 蓮安里 - 田川里 - 昔陽里 - 密雲一支路 - 景園里 - 東姜井(興寧路) - 國福龍鳳食品公司 (38站)

『肆』 李純祠堂之謎

南開區白堤路西側,有一處天津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佔地兩萬多平方米,這就是「李純祠堂」。每天過往的行人也許不會想到,這一「祠堂」的「前身」竟是一座王府,它是當年由北京清庄王府原樣不動「移居」天津的,操作者就是當年赫赫有名的李純李督軍……

讀冠軍背後的故事 走入香港夢想之都
大型休閑游戲燃燒戰車 盛夏靚麗風景線

滄桑庄王府 天津重再生

李純祠堂的名字有些陌生,不過,提起天津的那個「舊書市場」,卻是大名鼎鼎。每到周六、日,這里人來人往,前來淘寶尋書的人絡繹不絕。前些天,舊書市場從這里消失了,裡面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此時踏進這一深宅大院,不難體會王府建築的宏偉氣派。

從白堤路邊的高台階走上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寬大的院落。南北相對的大殿居中而建,兩側較小的東西配房規模略小,曲折蜿蜒的迴廊伸入後院深處。地面的方磚還是那麼完整,有些地方由於經常被人踏過而有些發亮,四角牆邊,綠油油的青苔不知何時爬上牆基。抬頭觀望,大殿上的綠琉璃瓦整齊地排列在屋脊之上,屋脊兩端的大吻與垂獸、跑獸,安詳地守衛在它們永久不變的位置上,它們忠於職守的「信念」似乎並沒有隨著年代的久遠而略有改變。

天津市文物專家魏克晶告訴記者,眼前的李純祠堂是王府式的建築,絕非祠堂家廟的格局。1914年,江蘇督軍李純在北京西直門外以20萬元購得前清庄親王府(原為明朝大宦官劉瑾舊宅),拆建後改為居民住宅出租,拆下的建築部件、材料(如琉璃瓦、雕梁畫棟、牆磚、石雕等)則拆運抵津,並於1923年在此建成仿古建築,其建築結構與當年的王府建築一模一樣,故有天津「王府」之稱。

布局顛倒建 花園在前面

按照魏克晶的考察,這座李純祠堂是按照坐北朝南意圖設計的,所以正門應該從宅院南邊的照壁開始。「很多人以為坐落在白堤路上東南角入口是正門,那是不對的。」

「雖然說李純祠堂的建築都是王府的建築,但當年重建時,把原先的王府建築布局顛倒了過來。原來庄王府的布局與其他王府應該一樣,先是住宅,後是花園。但李純祠堂正好相反,把花園建在了大門口,而把其他四進院子(原為四進院落,現最後一道院已經被建為新式樓房)建在花園以後,這也是有人誤以為前面的那個門是此宅正門的一個原因。」李純祠堂歷時10年建成,佔地2.56萬平方米,為矩形建築布局,由花園、照壁、石牌坊、石拱橋、大門、前殿、中殿、後殿、配殿和迴廊組成。整座建築色彩絢麗,碧瓦朱欄,宏偉壯觀。

整座建築的照壁雖然還在,但已經被一些後來興建的平房遮擋住,看不清本來的面目,只有把守大門的兩尊石獅依然蹲在那裡。摸著光滑的石獅,魏克晶告訴記者:「這兩個石獅是明朝留下的,想必是庄王府承襲劉瑾的住宅時一並收納了。沒想到幾百年後又到了天津。」魏克晶先生說,第一代庄親王是努爾哈赤的親兄弟,清軍入關後,庄親王的王府就是明朝大太監劉瑾生前的住宅。

過了一進門的牌坊,後面便是馱碑的贔屓,偌大的漢白玉石碑竟然沒有一個字刻在上面,儼然一塊無字碑。馱碑的動物叫「贔屓」,傳說龍生九子,它是其中的一個,因其壽命長而且擅於負重,所以古人在建築中大多用它來馱石碑。現在還流行著「摸摸頭,什麼也不愁;摸摸背,一輩子不受累;摸摸牙,想啥就來啥;摸摸尾,一輩子不後悔」的說法。

建宅頗大膽 門前金水橋

走過花園,橫在眼前是一座不太起眼的小橋,略呈拱形的石橋下還保留著窄窄的護庄河。走過小橋,就是李純祠堂的正門了。本想隨意地從橋上跨過,沒想到魏克晶卻止住了腳步。「你覺得這小橋有什麼特殊嗎?」魏克晶先生問道。「沒有呀!」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小橋還是很簡單。「北京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大家都看到過吧,李純祠堂前的這座橋就是那樣的設計,實際上就是一個縮小了的『金水橋』。過去只有皇宮的門前才能有這樣的小橋,其他住宅要有這樣的建築都是違禁的。」

幸虧李純祠堂是在民國以後建的,不然就要被殺頭了。當年李純在此處建宅,張揚的場面恐怕政府的高官有所耳聞,據說袁世凱還過問過此事。也可能是因為袁世凱的壓力,李純才把它對外稱為是李家的祠堂,沒敢說是自己居住的住宅。

落魄王爺家

缺錢賣王府

當年魏克晶在考察李純祠堂時,李家後人曾依稀記得這座宅院是1914年開始興建的。這一年,剛好是清皇室退位三年以後。雖然八旗子弟、王公大臣的日子大不如以前,但再怎麼說也不至於淪落到賣住宅的窘境。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何況王爺家呢?

天津社科院羅澍偉教授揭開了王爺府落敗之謎。「第十代庄親王載勛,約出生於1856年前後,1879年襲庄親王爵。義和團運動興起後,他力主藉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後對外宣戰,經載漪奏請,命載勛與剛毅為統率京津義和團的團練王大臣。載勛借機在府中建壇。各地義和團到北京後,先在庄親王府掛號編伍,載勛自己也是頭裹紅巾,身著短衣。團首有自稱關羽的,載勛竟然跪迎,不敢仰視;不久又被任命為京師步軍統領,就是九門提督,懸賞捕殺洋人。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對抗洋人的指揮所———庄王府遭到破壞,大半部分被毀,只有後院得以保存,所以李純購得的庄王府也並非全部。」

載勛更倒霉的日子在後面,及至「和議」開始,載勛被各國指為「禍首」。先是被革去官職,就近在山西蒲州(今永濟)府派員管束,擬隨後交宗人府發往盛京圈禁。但各國對這一處理方案並不滿意,慈禧太後不得不於光緒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1901年2月13日)發布上諭:「已革庄親王載勛,縱容拳匪,圍攻教堂,擅出違約告示,又輕信匪言,枉殺多命,實屬愚暴冥頑。著賜令自盡……」翌年正月初三(1901年2月21日)葛寶華蒲州,先懸白帛於載勛所居行台後的古廟內,然後宣旨。載勛告別親眷,纏帛於頸而死。

因為庄王載勛是有罪之人,其家屬的各項待遇也變得十分有限,民國以後,日子更加舉步維艱,李純兄弟出20萬元購買這個王府,當然能夠成交了。羅澍偉教授告訴記者,此前有說法認為,1916年,李氏兄弟聽說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購買北京東單三條的清豫親王府,在修建協和醫學院和附屬醫院時,從地下挖出了大批的銀子,兄弟二人怦然心動,於是開價20萬元現大洋買下了庄王府,並用庄王府的材料籌建住宅。

顯貴李督軍

誇富建私宅

李純,字秀山,天津河東人,1874年出生在水梯子大街東興里,一家數口以賣魚糊口。為生計所迫,李純15歲即入營當差,17歲被保送天津武備學堂。因其為人精明干練,畢業時以精於德國操法而留堂任教。中日甲午戰爭後,袁世凱在小站操練新軍,李純任教練處提調,備受青睞。不久即出任北洋陸軍第六鎮第十一協協統(旅長)和隨營學堂監督,從此成為袁世凱的親信。辛亥革命後,李純在江西助袁世凱平「二次革命」,遂被委任為江西都督兼民政長。袁世凱稱帝失敗,李純又被任命為江蘇都督兼浦口商務督辦。

李純一生兩任南方省都督,生財有道,據說他的財產有1000萬元之多。李純有生之年拿這些錢幹了兩件有據可查的事。

一件是資助學校。他所以熱心教育,曾在天津的河北、河東捐建了三所「秀山小學」,日常開銷也全部由他負擔;同時應教育家嚴修、張伯苓之請,捐助南開學校基金50萬元,在八里台南開大學建了「秀山堂」。

另一件便是在京津兩地廣置房地產,天津有東興里經租處,北京有平安里經租處,均由其弟李馨負責。現在的這座李純祠堂,就是當年開價20萬現大洋,買下了坐落在北京西城的庄親王府,然後將保存完好的後半部分全部拆除,樑柱磚瓦運到天津南開區,施工數年建成,為掩人耳目,稱為李家祠堂;同時庄王府原址另建為平安里、志興里等處房產700餘間,由平安里經租處負責出租。

專家考證 李純祠堂是家宅

羅澍偉教授認為,李純祠堂的建築格局,基本保持了庄王府的原貌,如戲台上的蟠龍藻井等等,均系王府舊物。由北京拆遷到津,雖是李純兄弟的個人行為,卻涉及了那個時代的兩段歷史。北京的王府能夠完好保存至今的已不多,而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在外地的,在全國來說也是僅此一座。

能夠證明李純祠堂的建築取自王府的,還有許多證據。魏克晶指著二道院大殿屋脊上綠琉璃瓦說,過去皇帝居住的房屋可以用黃色的琉璃瓦,王爺的住宅只能用綠色琉璃瓦,低於王爺級別的大臣住宅用其他的顏色。這一點足可說明李純祠堂取自過去王府的建築。另外,大殿的台階上有一塊御路石通到大門口,如果不是王府,誰敢有這樣的台階?

李純祠堂院內,盡管各個建築的威武氣勢還在,但漆皮剝落的建築外觀讓人感到一絲惆悵。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蝕,許多木質結構已經開裂,露出深深的木紋。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殿外部彩繪已經風化嚴重,很多地方都已經痕跡全無。建築在主要木質結構上都採用榫卯結構,不用釘子。也正是這樣,才有了組裝重建的可能。

魏克晶告訴記者,庄王府如果從第一代甚至更早幾十年算起,恐怕至少有300年以上的歷史,即使當年李純遷建庄王府時,肯定也花費了不少工夫。由於所有的建築為木結構,當年遷建的難度肯定不小。只不過,過去的工匠都掌握這些木結構建築的拆裝技巧,將大件、整件的木料經過編號運到天津,然後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組裝,應該不是什麼難事。當年他在考察李純祠堂時發現,所有的斗拱、立柱以及其他小木料的材質均為同一年代,所以當時肯定是原拆原建,與原來的王府房屋一致。

李純為了避人耳目,對外稱修建祠堂,那麼這里的布局是否真的是祠堂的布局呢?魏克晶認為,從各道院兩邊的迴廊來看,這里應該是住人的住宅,因為家庭住宅才有建迴廊的必要,而祠堂卻不必要。另外,從考察發現來看,現在李純祠堂旁邊的一片土地,當年也是被李純所購買,那片地在如今「李純祠堂」的西面,按照中國傳統建築的講究,祠堂要建在住宅的西邊。所以說,現在稱為「李純祠堂」的建築,應該是李純的住宅。

1920年10月12日夜,李純突然在江西都督府里暴卒,引起了社會廣泛猜測。據他的參謀長齊燮元說,李純是因「憂國憂民」而自殺的。另一說法則是,其妾與李純的馬弁有染,為李發現,李被該馬弁槍殺。只是由於李純莫名其妙地早亡,「李純祠堂」的功用才沒有被證實。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使在李純死後,也沒有證據表明李家曾經將列祖列宗的牌位擺放到「祠堂」中。

『伍』 天津中北祥雲地塊以前是祠堂嗎

你好,津南區,河東區,寶坻區,薊州區,河北區,和平區,紅橋區,寧河區,武清區,東麗區,天津中北祥雲地塊以前是祠堂喲。

『陸』 天津李純祠堂為啥不開放

疫情的原因。根據查詢天津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的消息顯示:截止到2022年11月15日,天津疫情現有確診51例,就導致天津李純祠堂並沒有開放。疫情期間,請大家出行注意安全,戴好口罩,做好個人防護。

『柒』 天津中北鎮以前哪了是祠堂

現在的天津東北這拿著還是有很多祠堂里的,現在的食堂已經非常的少見了。

『捌』 天津社會山南苑後面的祠堂,誰知道社會山樓盤後面的那個祠堂是幹啥用的,是放骨灰的嗎

心態,緣分,覺悟,修為,境界,境界,傳承與理解決定對自己影響的大小……

『玖』 天津梅江香水園原來是祠堂地嗎

洞庭路以南,三十年以前,基本都是農田,也有一些窯廠與墳地,屬於黑牛城大隊管轄,至於是否是祠堂地,現在與原先變化太大,已經無法對應地理位置了,梅江那一帶墳地是有的,那裡屬於河北省,是郊區。

『拾』 合陽南大門――安家堡村

我村位於路井鎮東南八公里處,地處溝沿沿,又在縣邊邊,是合陽的南大門。東鄰金水溝,與黑池鎮彭城村隔溝相望;西靠卓里村;南邊與大荔縣兩宜鎮的東白池、北白池村連畔種地;北與黨定村相連。全村1000餘人,下設四個村民小組,佔地面職4平方公里,土地面積3400畝。

村上以安、白兩姓居多,其次有:屈、聶、雷、張、呂等姓氏。據村上老人說,我村因水患先後遷址三次:第一次在現村東「城裡頭」;第二次遷到本村「新城裡」以北;後遷到現址。村裡以安姓居多,故名安家堡。據考證,新池宋家莊村的「安姓」及范家窪村的「安家」都是從安家堡村遷出去的。

解放初期,我村僅有兩條大巷,即現在的南巷和北巷。南巷西頭路南邊,有一個小巷,住著兩戶人家,名曰「小道巷」;南巷中間路南還有一個小巷,住著七八戶人家,也稱小巷;北巷東頭路北也有一個「挑幫巷」,北巷西頭偏北處住著十幾戶人家,是新建的巷,所以叫「新城裡」。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村上擴建了幾條新巷,規劃布局更趨合理,村容村貌今非昔比,發生了巨變。

村民世世代代精耕細作,夏糧以小麥為主,秋糧有糜子、穀子、黑豆、黃豆、綠豆、扁豆、紅薯等;經濟作物有西瓜、脆瓜、棉花等。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村民大都種植蘋果、李子、葡萄、桃核、油桃、桃、梨等經濟作物,農作物有改良的玉米、油葵等。因村上土地平坦,抽黃灌溉履蓋面積達85%以上,經營農作物是村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我村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標志稱謂很有趣,是先祖根據其地形、地物的特點而稱呼的,一直延襲至今。村南有窪背後、下埝、南埝上、猴子溝、一桿旗、溝南、寨子背後;村西有塔寶坻、尖角、磚塔;村北有雙碑、上埝、龍縫、卓里斜;村東有西畛、河坡、廟河。東溝叫金水溝,也叫「水泉溝」因溝下有一股常年四季汨汨而流的泉水而得名。上世紀七十年代,乾旱少雨,當時的社員在金水溝往返八里陡坡路擔水澆地,抗旱保苗。1974年第四小組在金水溝打了一眼機井,引水上源,解決了村民飲用水問題。後來機井因管理不善被廢棄了,實在可惜!

別小看我村住在金水溝沿岸,金水溝給村民帶來許多實惠呢!溝里到處都是棗樹,結出的棗皮薄、肉厚、質地較密、味甜汁多、色澤鮮亮、含糖量高、格外甘甜;溝里還生長著道地的防風、遠志、北柴胡、麻黃、地骨皮、野酸棗仁、青蒿、杜仲、車前等十多種名貴優質野生中葯材;也生長著白蒿芽、地軟、薺菜、牛角花等十多種綠色無污染野菜;還生長著幾十種叫不上名的野青草,是牲畜、山羊的優質飼料;還有,村上老人去世後都安葬在金水溝畔,背風向陽穴位好,又不佔用耕地,真乃一舉兩得。

我村裡曾經有三眼古水井。南巷、北巷各一眼,村東頭南北路白家、安家祠堂中間有一眼。井深都在五十八丈左右(約180米),水質甘甜,是地地道道深水井,也是村民祖祖輩輩飲用水的唯一水資源。到井上絞水需要四個精壯勞力配合完成:有抻繩的、完挑的、搭挑的、轅里的。由於井深人多,要擔回一擔水得幾個小時,所以絞水是男勞的重體力活計。村裡曾經有兩個澇池:南澇池在南巷東頭南邊,佔地約450平方米;北澇池在村東北邊,佔地約600平方米。在那十年九旱,靠天吃飯,嚴重缺水的年代,兩個澇池功不可沒!主要用於夏季農作物抗旱保苗、飼養員飲牲口、婦女洗衣服、社員家庭修蓋建築等,改革開放以後,水井和澇池逐漸完成了它們的使命。

在我十來歲的時候,每逢夏季的夜晚,廈房裡蚊蟲叮咬,悶熱難忍,勞作了一天的村民便坐在門前的大槐樹下,搖著蒲扇、抽著水煙、端壺濃茶,有聲有色地諞村上過去的人文故事、當下的家長理短。我則靜坐在父母身旁,仰望星月,豎耳傾聽大人們談古論今。當時對大家諞的「三閑」一知半解,蒙蒙攏攏。參加工作後,我每逢節假日,也不忘向老年人咨詢村上的典故。據安治科老人說:「咱村裡人文典故多著哩,幾天幾夜都擺不完……」安老先生回憶:到民國末期,村上有大小廟宇十九座,遍布村上各個角落。有影響力的廟宇有:利市廟、馬王廟、三義廟、地母廟、文昌閣、中義廟、華王廟、無量廟、岳王廟、墩台廟、大寨子、小寨子……現存的古跡有「大寨子」。位於村東南角,佔地60多畝,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始建於1895年,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寨子是為防守抵禦外來侵略而建的。大寨子已被縣文化局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墩台廟」位於村東南角,佔地約150平方米,據傳說:是白氏曾先祖們套著牲口拉了500大車土夯壘起來的。現存遺址的土夯基高八米,以前用青磚砌成四周,原來供奉著文昌爺的神像。廟宇在民國末期被毀壞。「油坊窯」內有土窯兩孔,解放前村民在這里軋油,解放戰爭時期「乳羅山」戰役打響,村民們躲在窯洞里避難。

我村的名人也出了許多,最具影響力的是安儼。據合陽縣志記載:安儼,字子榮,安家堡村人。宋太宗淳化時進士,歷任理寺議事、太子右贊善大夫、右司諫、郎州知府等職。淳化共五年(990――994),宋太宗趙匡胤、丙申年乾隆41年(1776年)弘歷,立碑居今242年。相傳在清朝入關後,順康時代為了安民、表彰歷代忠臣孝子,在北京午門外有安儼的功績碑,同時在石檔內有埋葬安儼的墳位,該墳位原在鐵鏈山麓,地下存有神道碑。清康熙年撥專款將該碑移至風水大師勘察的路井鎮乳陽村西頭。該碑現安放在我村東北角安儼紀念廣場內。

村上的近代人物安益鈴,在辛亥革命時期曾擔任長安警察巡官;安省三,畢業於陝西第一師范大學,民國時期擔任縣教育督學等職;安建民曾擔任過安徽省錄事,相當於現在的省委秘書長;白西元曾擔任過西安市公安局長等職;村裡還出了近代名人安文質、安文遲、安保福;還哺育了白增堯、安學均、安武濟、安丁卯、(抗美援朝);安存學(西藏平叛);白三印、安振乾、安民學(民間老藝人);安乙丁(少將軍銜)……據村裡細心人統計,我村僅縣團級以上就有18名之多。

我村過去的文化遺產積淀深厚。村裡在民國二十二年建有兩座戲樓。具有關中地區古戲樓標準的建造風格,是能工巧匠盡展聰明才智的精湛建構。用兩個字表述就是「氣派」,兩座戲樓距離不到200米,均面朝北,對面都有廟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裡的宣傳隊每逢農閑時節或傳統節日,都要點上氣燈唱大戲,給文化生活匱乏的農村帶來了不盡的歡樂!在文革期間,因「破四舊立四新」,戲樓連同部分廟宇、祠堂被村上拆除,在村西頭修建了村完全小學校。學校大院內修建了構造新穎的舞台,舞台北邊是露天廣場,供村民夏季觀看戲曲使用;舞台南邊建有「七間廳」,供村民冬季看戲使用。因村上有方圓幾十里唯一的戲檯子,縣上的線戲、山西的蒲劇、甚至大荔、澄縣的秦腔大戲每年都要來村裡演出幾天幾晚上,每逢村裡唱戲,周邊三縣四鄉八村的群眾都前來觀看,把戲台內外擠得嚴嚴實實,十分熱鬧,村民也以村上有大戲台而為之自豪和驕傲……

我村的文化遺產在十里八鄉乃至縣上都小有名氣。最具代表性的有:獅子滾綉球、獅子上桿、跑馬馬、打鞦韆等,有的項目曾赴省、市、縣參加過表演或比賽,還得過大獎哩!

村裡的溝溝岔岔,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村民的寶貴財富。我是吃著安家堡的紅薯、小米稀飯、喝著古井的甜水長大成人的。父母親生養了我,村裡那肥沃的黃土地哺育了我,父老鄉親培養了我,我愛我的家鄉――安家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