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翻砂廠,做什麼的
鑄造廠(你所說的「翻砂廠」)鑄造軸承座所用的生鐵都是有專門的生產廠家生產的,它並不是「大型鋼鐵廠的下腳料」。
㈡ 翻沙廠是做什麼的
翻砂是將熔化的金屬澆灌入鑄型空腔中,冷卻凝固後而獲得產品的生產方法。
在汽車製造過程中,採用鑄鐵製成毛坯的零件很多,約佔全車重量的60%左右,如氣缸體、變速器箱體、轉向器殼體、後橋殼體、制動鼓、各種支架等。製造鑄鐵件通常採用砂型。砂型的原料以砂子為主,並與粘結劑、水等混合而成。
砂型材料必須具有一定的粘合強度,以便被塑成所需的形狀並能抵禦高溫鐵水的沖刷而不會崩塌。為了使砂型內塑成與鑄件形狀相符的空腔,必須先用木材製成模型,稱為木模。熾熱的鐵水冷卻後體積會縮小,因此,木模的尺寸需要在鑄件原尺寸的基礎上按收縮率加大,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相應加厚。
空心的鑄件需要製成砂芯子和相應的芯子木模(芯盒)。有了木模,就可以翻制空腔砂型。在製造砂型時,要考慮上下砂箱怎樣分開才能把木模取出,還要考慮鐵水從什麼地方流入,怎樣灌滿空腔以便得到優質的鑄件。
砂型製成後,就可以澆注,也就是將鐵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澆注時,鐵水溫度在1250~1350度,熔煉時溫度更高。然後還要經過除砂、修復、打磨等過程,才能夠成為一件合格鑄件。
(2)天津翻砂廠什麼樣擴展閱讀:
50年代翻砂的鑄造工藝
50年代初期,經過私營聯營,私營翻砂廠相對集中人力物力,生產設備也有所改進,手拉鼓風機改為電動鼓風機,舊式熔爐改為分節式熔爐。
1952年 ,月熔鐵量已達81.8噸,其中工業用鑄件佔全部生產量的80%。
1953年,為城建部門鑄制的水管季產量為825噸。
1954年,由於節約鋼鐵 材料,鑄鐵管開始用水泥製造,外地的鑄造廠也不斷發展,加之武漢地區鑄造 業設備簡陋,技術落後,以致產銷阻滯,處於半停產狀態。
1956年,建立的公私合營武漢鑄造工廠,是當時武漢最大的專業鑄造廠。
1959年轉為國營,易名武漢鑄造廠。國家先後投資49萬元,建立了6個鑄造車間、1個模型車間、1個服務車間和1個實驗室,添置了混砂機、碾砂機、吊式篩砂設備及清鏟機械,並自行製造安裝了1部「牽牛式」吊車。年生產能力為3500噸。全廠職工增至712人。
1956年,該廠試製成功鑄鐵新產品——馬鐵,投入批量生產,翌年又推出 可鍛鑄鐵,填補了武漢鑄造行業的兩項空白。
1959年,鑄造行業年產量達20 400噸,工業總產值7 686萬元。
1960年,武漢機械研究所研製成功不宜鍛造、減少切削和達到無切削鑄造新工藝——熔模精密鑄造工藝。
㈢ 40歲去翻砂廠干怎麼樣
我覺得可以,如果沒有別的工作選擇的話,但是今年四十再有幾年也總是該提前想一想別的出路,人過了五十,一年體力不如一年了,望採納
㈣ 在鄉鎮翻砂廠上班干那種活不累、不臟,工種有沙鑄造型工、精鑄壓臘工、精鑄塗料工、磨件工、車工、銑工煉
車工,銑工要好點,畢竟是加工車間,不會有太多粉塵!
其他的,純搞笑!
關於砂型鑄造,粉塵肯定多,所以沙鑄造型工、精鑄塗料工pass
磨件工是打磨鑄件吧,灰塵鐵屑更是到處飛,要戴類似防毒面具的,而且打磨機操作很累~~~~~~~
煉鋼工一般跟造型是在一個車間的,粉塵自然少不了,而且夏天很熱很熱~~~~~~~~
精鑄壓臘工,抱歉,不是很懂~~~~~~~~
㈤ 機械廠翻沙工是做什麼的
黑色(鑄鐵)鑄造時需要用砂型,即用沙子加上粘結劑等,將木頭模型放在沙箱中,然後用沙子將沙箱充滿,壓實後,取出木模,將鐵水澆鑄進去。翻砂工就是做這個工作的,應該說環境情況比較一般。
㈥ 翻砂廠打磨工作怎麼樣
還可以。一個月3000元左右。要是吃得苦。再之懂點技術。工資還多一點兒。祝你羊大吉!
㈦ 翻砂廠是做什麼的女工人累嗎
翻砂廠是做什麼的女工人累嗎
累呢,不好乾
可以倒鐵水,也可以壓模,不過確實挺累,女的真的不一定乾的了
㈧ 翻砂廠都有什麼污染
答:對空氣( 主要顆粒物)、水體(主要是懸浮物)、土壤 (主要是有機物)都有污染。
㈨ 七印鍋支多大灶台
網路知道
農村以前大鐵鍋6印、8印、10印,這個一「印」...展開
白露飲塵霜17
TA獲得超過3302個贊
關注
成為第511位粉絲
農村鐵鍋的「印」在農村並不是精準的計量單位,也沒有官方認證,過去農村製造某些東西,並沒有太多專業設備,精準的尺寸,大鐵鍋多數也都是農村手藝人手工鑄造,生鐵鑄造,特別厚重,可以使用很多很多年。而農村手藝人做東西,往往「眼是尺子,手是秤」,不需要專業測量工具,照樣做出順手的大鐵鍋來。
在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是用土灶做飯的,小時候我家灶台有三個口,一個12印大鐵鍋,兩個6印小鍋,家裡人多用大鍋做飯,家裡人少用小灶做飯就夠了。鐵鍋都是生鐵,很脆但耐燒,我記得小時候我家盤灶台都是先買來鍋,依據鍋的尺寸大小盤灶台,也沒人深究鐵鍋多少印到底是多大尺寸,反正買鍋的時候你跟人說家裡幾口人吃飯,人家就會給你推薦用大少印的鐵鍋。
如今,我們村的土灶早就拆除完畢,去年臘月我奶奶過世,辦酒席在家裡院子臨時盤了4個灶台,是按照20印大鐵鍋盤的,前來弔唁的親朋比較多,只有大鍋才能夠大家吃飯。鍋子是租借的,店家提前處理過,免去了我們處理的煩惱。不過20印的大鐵鍋,實在是又大有重,如果不是這種紅白喜事的酒席,一般家庭是根本用不到的。
前年我帶女朋友回家,平時家裡就我爸媽兩人,用的都是3印小鐵鍋,我們回家看望他們,鐵鍋做飯不夠吃了,爸爸專門跑到市場買了一口6印鐵鍋,回家後用小火把鍋子燒熱了,然後把帶有脂肪的豬皮燙熱,沿著鍋子從里到外擦拭個遍,直到鐵鍋變色,爸爸將鐵鍋洗干凈才開始做飯的。這道程序我小時候弄過,主要為了防止鐵鍋氧化生銹,也可以在第一次做飯時讓鐵鍋少吸油,除異味。
至於鐵鍋的尺寸用到的「印」,這個真的只能說是民間約定俗語的單位,通過我們用的鍋2印是最小的。以前我倒是問過爸爸,買鐵鍋時為什麼總說多少印,印是什麼?爸爸總笑著說,剛滿月小孩的腳印就是印了,聽得我稀里糊塗的。倒是在農村測量長度、高度用手去測量(大拇指和食指神展開的長度)更讓我覺得靠譜。
所以鐵鍋的「印」大概也類似與用手測量的「一紮、兩扎、三紮……」,只是個大概范圍的數據,並不是精準的數據。
不過有人測量過鐵鍋的數據,發現即便是同一印的鐵鍋,數據也不一樣,比如同是8印的鐵鍋,一口可能測量數據是65厘米,另一口就是66厘米,再測量一口可能就是68厘米,其他印數的鍋也一樣,可見「印」就是和「扎」一樣,都是一個大概的數據,並非精準數據。
其實,在農村生活,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沒必要較真,小時候爸爸總用「手扎」量我的身高,說「一紮」20公分,雖然每個人手掌各不相同,但大概也就是這個范圍內。
(文/阿冰)
這個六印鍋八印鍋,甚至更大的鐵鍋,最近這些年是越來越少見了。記得上世紀的北方農村,家家戶戶都是用大鐵鍋做飯。俺奶奶在八印的鐵鍋裡面做玉米面大餅子,然後還在鍋中間放上一個鐵簾子,在上面一塊兒蒸上一碗曬乾的紅鹹菜,大餅子吃紅鹹菜,簡直別提多美了。最主要的是奶奶做的玉米面大餅子,特別的好吃。現在的家庭廚房用具全是不銹鋼,或者是不沾油,很少有人用過去式的大鐵鍋了。
對於過去的大鐵鍋6印8印10印,怎麼解釋,多少為一印,可以說各地有不同的解釋。有的人解釋的很簡單明了,6印鍋口直徑是60公分,七印鍋口是70公分,八印的當然就是80公分,以此類推,一印當然就是十公分啦。也有人說的更直接,八印鍋就是供八口人吃飯,七印鍋供七口人吃飯,也是以此類推。對於這樣的解釋,我不太認同,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家5個人,也是用8印的大鍋。奶奶家4個人,用的也是八印的大鍋,可以說在農村,不管家裡幾個人,基本上用的都是八印鍋。
有一點我覺得很奇怪,在農村使用的大鐵鍋中,只聽說過有六印鍋,八印鍋,十印鍋,這些都是偶數的,很少聽說有五印鍋七印鍋11印鍋的。也就是說以印為數量單位的鍋,只有偶數沒有單數。
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們村裡有一個翻砂廠,翻砂廠就曾經翻過生鐵鍋。當年我老弟在翻沙場里干過,記得他跟我說過,八印鍋的鍋口直徑是二尺二,重量是22斤。細算一下,二尺二差不多也就是80公分。想當年我們家五口人,用的八印大鍋,不管是貼一鍋餅子還是蒸一鍋饅頭,假如放到現在,半個月也吃不完的。可那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都特別的能吃飯。貼一鍋餅子,要不了兩三天就吃完了。
過去的這些大鍋,只有農村的老人們還在用著,年輕人基本不用了,都買了不銹鋼鍋和不銹鋼籠屜蒸饅頭,說實話,我覺得用什麼鍋出來的饅頭。也不如大鐵鍋蒸出來的饅頭好吃。在大鐵鍋裡面,鋪上麥秸草,蒸出來的饅頭,總是跟其他蒸鍋不一樣,有一股濃濃的麥香味兒。
農村用的大鐵鍋很常見,我自家就有兩口,一口小的,主要是用來炒菜,另外一口大的,用來烹飯,每次家裡來客人的時候都會用到,而且煮出來的飯特別香。但是說到大小,我還真不了解,就只知道打鐵匠講過什麼10印、8印的,而且我們家大口的鍋差不多能管上10-12個人的飯量,挺大的就是。
這個我具體也不知道,估計老一輩的人才會了解吧,奶奶也就說是幾口人就是幾印鍋,聽起來也挺相似,和實際情況也挺相符,估計也是以前沒有具體的測量工具,這個「印」也就是人口的單位吧!
在查閱了一下資料,好多人也都說這個「印」就是「英寸」的諧音,一英寸2.54厘米,但具體量起鍋的直徑,大小並不是實際准確的,差距有點大,比如六印的600毫米,如果按英寸的就是三十英寸了,顯然不是這樣的。
在我看來應該是和鍋的深淺、口徑和重量都有關系,綜合算起來在什麼范圍內就是幾印鍋,但是具體怎麼換算的,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古人的智慧是值得讓人敬佩的,盡管「印」的來源無從考證,但確實適合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6-8印鍋就可以了。
這么簡單的事情,其實之前我也是思考了很多很久,印數越大容量越大,在沒有官方和製造方給出的數據之前,我從印上說起,為什麼沒有一二三四印內。我自己想想也笑。
印字,我理解為人也。我記得小時候家裡用的都是8印以上,很少用6印及其以下,我記得家中長輩說,小鍋一般是家境殷實的地主及財主大戶為戶主單獨使用的「小灶」,記住是小灶。所以,我綜合了農村老輩人的叫法,雖然他們也說不出所以然來,我的理解是根據家庭人口定的郭的大小,一般50年代到80年代乃至90年代,鍋的大小依然是按照「人」的數量來確定使用鍋的大小,而這個大小的尺寸,大家也不用研究了,生鐵鑄造的東西尺寸有個大概就行了,沒必要糾結那個一厘米兩厘米的。
農村生鐵鍋,首先考慮的是鍋底燉菜頂層teng飯的需求,同時兼顧圍著鍋沿糊玉米餅子的需求,巴掌大的玉米餅子,在8印鍋里,沿著鍋邊至少能貼上8個才行。5口之家使用8印鍋,糊一圈玉米餅子,至少得吃2天才行,要不農忙哪能一天糊一次,所以使用8印鍋為合適,家口超過6人的,使用10印鍋,比較合適。
羅羅了這么多,說白了,鍋的大小與咱們祖輩人的一家人口有關系,而這個鍋的大小,完全是祖輩人根據多少年的實踐摸索出來的大小尺寸,這是生活需求的一個概念,與人有關,其他的就不用多說了。
我們家只從搬到樓上以後,就再沒有用八印的大鐵鍋,原來在老房子住的時候,我們家的廚房在廂房裡,廂房裡面按著一口八印的大鐵鍋,每當冬天的時候,我和媽媽還有弟弟坐在炕上看電視的時候,爸爸一個人在大鐵鍋裡面蒸一鍋饅頭,用麥秸稈做籠屜布,做出來的饅頭特別的香。如果蒸饅頭的同時,再蒸上一碗小咸魚,吃著饅頭和小干魚,那簡直是太美味了。
聽我媽和我爸說過他們小時候,用八印的大鐵鍋貼餅子吃,他們那個時候一般吃不到饅頭家家戶戶吃的都吃玉米面餅子。貼餅子的時候,順便在鍋里蒸上一碗鹹菜。我倒是沒有吃過在大鐵鍋裡面貼餅子,不過一想也是很香的。
搬到樓上以後,我們家再沒有在大鍋裡面做過饅頭,不銹鋼鍋蒸出來的饅頭讓人感覺始終少了一種味道。不過還好,我們經常可以吃到大鐵鍋裡面蒸的饅頭,有個鄉下的親戚會經常送給我們。
那麼,農村以前用的大鐵鍋,六印八印十印究竟是多大?關於這個數量單位印,各地的解釋也不太一樣,不過,大體總結一下,也是差不了多少的。雖然說過去農村人家家戶戶都用大鐵鍋,但是很少有人去量一下,鍋口的直徑是多少,但也真有那細心的人,正兒八經的把鍋口量得很仔細。我們家鄰居曾經在供銷社呆過一段時間,夏天的晚上出來涼快的時候,他曾經跟大夥說過,六印的鍋直徑是58公分,七印的鍋直徑大約在66公分,八印鍋口的直徑大約72公分,一印的鍋大概也就十公分左右。
我們這里也有人用一種簡單的方式,說了六印鍋八印鍋十印鍋的大小尺寸,這種方法比較籠統,就是用手丈量一下,一紮大約二十公分,六印鍋也就三紮左右,八印鍋口直徑大約四紮,十印鍋差不多五紮左右,也就是一米吧。也有的人很簡單明了,認為六印鍋就是六號鍋,八印鍋就是八號過,只是把這個印字作為一個區別號碼。
前幾年我們村有不少的私人翻砂廠,也有人翻過生鐵鍋,好像說八印鍋口直徑是二尺二,重量是二十二三斤。其實多少印多少尺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喜歡那個時代的味道。
看到很多答者說:懷念小時候奶奶輩們 、媽媽輩們用大鐵鍋做出來的飯香的味道,為啥懷念?是因為現在生活水平好了,家中都換上了不銹鋼的用具或是電器設備了,被現代化商品所代替大鐵鍋在家中也就失去了它的用途。其實不然,不用大鐵鍋的那還不是真正的農村人,走進我們北方的鄉村裡你會發現,至今人們的家中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還都保留著土灶台,灶台的進火口直接通往裡間的大炕,灶台上的大鐵鍋仍然還在繼續著它的用途。仍然在為冬天人們蒸饅頭,熱炕繼續它的使命,特別是到了過年,家家戶戶必用它蒸過年用的大棗餑餑,而且還都是用八印的大鐵鍋蒸。
那麼,「印」既然做為度量單位,這一印這究竟是多大呢?相信大多人會像農嫂一樣非常好奇,也相信十個人回答會給出十種不同的解法。不過說真的,對於這個問題,農嫂特意的去問過專門賣鍋的人,也咨詢過在計量部門工作的一個朋友,他們說:由於這「印」不是國家法定計量單位,所以「印」究竟是多大在法定計量單位中並沒有明確標准,沒有人能准確印之間的換算關系,也沒有知道一印到底是多少,那隻是過去民間在鑄造鐵鍋的工藝過程中用來做統徑的一個詞彙。
在過去我們民間老百姓用的鍋,基本上都是民間鐵匠造鑄的,標准並不嚴格,統徑不是很精密。過去人們通常測量物體的統徑尺寸時常用的辦法就是用手去比量,把手指張開,把母指和食指張開的長度度數作為某物體的直徑面積。百姓通常稱拇指和食指張開的直徑為一捺,有的地方叫一揸。而用在測量鐵鍋的口徑上人們就把捺量的幾捺的數量換散成了印,也就是把捺用印來代替,所謂幾印,實際上就是幾捺或幾揸。
後來隨著 社會 的推進,民間手藝人的製作工藝也越來越精湛,對於民間使用的大鐵鍋的製作上也越來越標准,外製作工藝上慢慢形成了比較統一的尺寸,按現在的說法在鑄造統徑標准上,六印鍋的鍋口直徑一般是60厘米,七印鍋的鍋口直徑一般是66厘米,八印鍋的鍋口直徑一般是72厘米。現如今隨著 科技 不斷發展,各式各樣的鍋出現在了人們的生活中,大鐵鍋不在是人們生活中唯一的做飯用具了。
但在我們農村人眼裡,不管什麼鍋做出來的飯菜都沒有大鐵鍋做飯出來的有飯香味。現在這些鍋做出來的飯、炒出來的菜相比柴火燒鐵鍋做得飯缺乏了煙熏味,而恰恰這個天然的味道也只有柴火燒鐵鍋才能融入食材中,有了這個味道做出來的飯菜就是覺得有韻味,讓人特別的喜歡。另外,在我們農村「鍋」還有另一層不同的含義,鍋是家中過日子的象徵,是家庭和睦幸福的指數,家中有鍋日子過的才穩當。
我記得小時候農村都是用大鐵鍋煮飯,柴火飯可香了,以前農村說鍋的大小的確是用『印』來描述,我覺得應該是大鐵鍋的直徑吧。人多用大鍋,人少用小鍋。不用刻意去知道到底有幾米,幾毫,小時候的農村還有好多計量工具,比如升子,以前吃個酒席就用一升子小麥,一升子玉米或一升子米,想想那個時候人們真的很真誠,很純朴。
農村地區常見的鐵鍋有「七印」和「八印」,相信很多比較年輕的人對印不是很理解,也不知道「七印鐵鍋」和「八印鐵鍋」的含義。其實很簡單,這里的印指的是尺寸,即度量單位,但這是民間的一種計量方法,不是特別正式的說法。
在我國民間,很多普通人對於一些官方的度量單位不是很了解,在其生活和工作中就創造出了和自己工作屬性相關的計量方法,專屬於某個行業。人們只在度量鐵鍋的時候說印,但是卻很少在其它方面說到「印」這個單位,關於印的具體長度各地也眾說紛紜,有自己的一些說法。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應該記得我們土灶使用的鐵鍋,就是叫做「印」,一般在農村家庭做飯用的鍋都是5到8印,以前也有很多食堂用的都是比較大的鍋,一般是10印以上的大鍋,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用途的鍋可以達到20印,那麼這個「印」到底是一個誰們單位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有的地方說「印」指的是剛滿月孩子的腳印,也就是孩子腳掌的長度,鍋的印數是鐵鍋的直徑長度,一「印」大概是10-12厘米左右。一般土灶上炒菜用2-4印的小鍋,平常做飯的鐵鍋都是5-8印大小。
這是因為,一般人口少的家庭,用6印以下的鍋就足夠了,6口人左右的人就用6-8印的鍋,基本上8印鍋就夠普通家庭使用了,這個鐵鍋的增大主要是做湯的時候可以多加一些水,如果人多鍋小的話,做湯很難夠喝,所以一印也就是一人的說法比較靠譜。
「印」作為對鐵鍋的尺寸的稱呼,流行與鐵鍋比較普遍那個年代,是約定俗成的一種叫法,是對鐵鍋直徑的描述方式,也有人認為鐵鍋的印是英寸的簡寫「IN」的諧音直譯。說是按半徑計算,但是一英寸只有2.54厘米,6印鍋的話是58厘米,這樣也是不能相符的,也許我們是為了大過資本主義,所以這個「印」的長度也要超過他們。
鐵鍋,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它是用來做飯以供人們食用的吹事工具。
生活在農村的人們都知道,鍋的大小不是按厘米來論,而是按印來稱呼的。大鍋24印,直徑是95厘米。18印,直徑是76厘米。12印,直徑是75厘米。8印,直徑是72厘米。6印,直徑是60厘米。
如今的農村幾乎和以前沒有多大區別。一般來說,每家都是三間房子,兩邊是住屋中間是廚房。在廚房的兩邊分別搭兩個土灶各以住屋土炕相通,以為做飯和取暖之用。
一般人家的土灶都是一大一小,大土灶安裝8印鐵鍋,設在常住人的屋側,小土灶安裝6印鐵鍋在另一屋側。
為什麼要搭一大一小的土灶呢?這是因為大土灶(也就是安裝8印鐵鍋的)在人口多的時候所做的飯能夠吃,或者是蒸饅頭蒸餃子時使用。當然,同樣可以做很少的飯。至於設在另一屋的6印小灶一般就是在有客吃飯需要兩個鍋同時做飯時使用和在炎熱的夏季躲火時使用,以免一個鍋不夠用或減少住屋火炕太熱,影響休息。
對於鍋的尺寸,各地或許也有差異。至於1印的鐵鍋是多大尺寸?還真的說不上來,也許是因為現在各家人囗都少了,沒有必要使用大鍋了,而是就用1印鍋做飯就夠用了吧。以免浪費柴火,浪費氣電水吧。
㈩ 翻砂廠是做什麼的
翻沙廠是加工鑄件的,用鑄件的模型在沙框內做成沙型。取出模型後在沙腔內澆灌金屬液體即可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