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的朗貝勒府在哪個位置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木工加工廠 2025-07-13 17:12:11
福州市區哪裡好玩的廣場 2025-07-13 16:43:56

天津的朗貝勒府在哪個位置

發布時間: 2023-01-11 23:44:57

1. 清代在什剎海修建的王府有哪些

到了清代,什剎海的水量繼續減少,名稱逐漸定型。德勝橋以西水域稱「積水潭」,以東稱「什剎海」。什剎海地區因臨近皇城、環境優美而成為修建王府的首選之地。 沿岸的格局雖然並沒有發生巨變,但是因為朝代更迭,名宅賜第,轉瞬易主,沿岸原明代的宅園別業或衰落,或為清朝府邸所代替,沿湖景觀中心也由西海向前海和後海偏移。

清入關後所封的4個世襲罔替親王府中就有恭親王府、醇親王府、慶親王府三座王府建在這里。除此之外,還有阿拉善王府、濤貝勒府、棍貝子府、兆惠府等。這些王府官邸演繹了幾乎全部我國近代史和半部清代史。

比較有名的有後海北岸的醇親王府和前海西街的恭王府,為什剎海平添了些許貴氣。在清代,王府並不是私人宅邸,而是屬於皇家的公產,是親王和郡王日常起居和辦公的場所,其他人的宅邸概不能稱為「府」。

乾隆後期和珅得勢,遂選定在什剎前海西岸大建宅第。恭王府花園曾是乾隆寵臣和珅的私宅,後由慈禧賜給了恭親王並因此得名恭王府。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園兩個部分,擁有建築群落達30多處,布局講究,氣勢非凡。

府邸建築分東、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嚴格的中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

中路最主要的建築是銀安殿和嘉樂堂,殿堂屋頂採用綠琉璃瓦,顯示了中路的威嚴氣派,同時也是親王身份的體現。

銀安殿也叫銀鑾殿,是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築。作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和重要節日的時候才會打開,起到禮儀的作用。

嘉樂堂懸掛有「嘉樂堂」匾額一方,該匾是乾隆帝賜給和珅的,但匾額上並沒有署款,也沒有鈐記,但和珅留有《嘉樂堂詩集》,說明是和珅之室名。

在恭親王時期,嘉樂堂主要作為王府的祭祀場所,內供有祖宗和諸神等的牌位,以薩滿教儀式為主。

東路的前院正房名為多福軒,廳前有一架長了200多年的藤蘿,長勢依然很好,極為罕見。東路的後進院落正房名為「樂道堂」,是當年恭親王奕的起居處。

西路的四合院落較為小巧精緻,主體建築為葆光室和錫晉齋。精品之作當屬高大氣派的錫晉齋,大廳內有雕飾精美的楠木隔段,為和珅仿紫禁城寧壽宮式樣。

府邸最深處橫有一座兩層的後罩樓,東西長達156米,後牆共開88扇窗戶,內有108間房,俗稱「99間半」,取道教「屆滿即盈」之意。

其花園又名萃錦園,佔地40畝,園內設計和布局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花園的東、南、西三面被馬蹄形的土山環抱。中路進園門後,土山起障景作用,穿越山洞門後,豁然開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飛來峰」。峰東為流杯亭,峰北正中有一「凹」形的水池,面池是一組廳堂。

穿過廳堂進入中部庭園,有一座石山,為全園的主景。全園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疊石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於山頂,居高臨下,更可觀全園景觀。

山石後面有一列書齋,平面曲折,如蝙蝠展翼,名為「蝠廳」。花園西路以一個長方形大水池為主景,池中心有島,島上有水榭。池北岸有一卷棚頂的大廳,和水榭成軸線相對。

花園東路是一組建築庭院和戲樓,用爬山廊連接中路的廳堂。恭王府花園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是什剎海沿岸清王府附園的經典之作。

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岸,府邸分為正院、住院、花園及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後建有醇賢親祠堂一所,佔地共約80餘畝。花園由於位於住宅西部,故稱為「西花園」。

進入西花園,首先看到兩座土石假山為屏障,循山口過小橋見竹林一片,中有方亭一座。依長廊而行有一座六方亭,篆書額曰「恩波亭」。清代不許民間引玉泉水入宅,「御賜引玉河入庭」是一種殊榮。

後海水在山西花園西部引入,繞園一周,山東端流出園外。因奉旨許引玉泉水進園,故命亭為「恩波」,以示皇恩浩盪。在什剎海沿岸的眾多清代王府和官邸中,獲此殊榮的僅此一園。

1761年,乾隆皇帝下令將原明代建於什剎海西海西北小島上的鎮水觀音庵改建為匯通祠,祠內供奉龍王。同年,疏浚什剎海及月牙河,使水流方向改變,水由西海經月牙河注入前、後海,由於是下游的前海倒流入後海,故有「銀錠觀山水倒流」的說法。

慶王府是北京王府中的一座,第一代慶王永璘為清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個兒子,嘉慶皇帝的同母胞弟。老慶王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在和珅府的前方。後來,慶王永璘的後人奕劻襲承輔國將軍一職,咸豐皇帝命奕劻由老王府遷至定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的宅第。

咸豐年間,奕劻由輔國將軍晉升為貝子,繼而晉升為貝勒。由於深受慈禧太後賞識,奕劻在光緒時期晉升為慶郡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及海軍事務,後來有晉升為慶親王,並被封為世襲罔替親王。1903年授軍機大臣,成為清代最後一個鐵帽子王。

慶王府是在奕劻晉封為慶郡王之後,按照王府的規制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這時的奕劻在府內大興土木,修建了萬字樓和戲樓等處。

府內建築宏偉,面積廣闊,分為5個大院,大小樓房近千間,朱紅大門,高大的宮殿,只是屋頂為泥瓦而不是琉璃瓦,成為當時京城最華麗的王府之一。

濤貝勒府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在同治年間被賜予了貝勒載瀅,後來載瀅獲罪,遷出此府。

光緒年間,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位,於是遷居到了愉王府,作為貝勒府,稱為濤貝勒府。

濤貝勒府總體建築約為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門東向,分中路和東路及西路。中路有四進院落,東路亦有四進院,後三進院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後3排房子,西為戲樓。南為花園,有長廊、亭、花廳和假山等。

棍貝子府又被稱為誠親王新府,根據《嘯亭雜錄》記載:「誠親王新府在蔣家房。」誠親王的舊府位於官園,因改賜慎郡王,所以在蔣家房的基礎上建造了新府。

誠親王胤祉離世後,他的第七個兒子弘暻繼為府主,後被封為貝子,所以此府又稱為固山貝子弘暻府。

根據乾隆時期的《京城全圖》來看,此府東起水車胡同,西鄰光澤胡同,北抵積水潭南岸。佔地面積大,規制嚴整,府正門面闊五間,大殿面闊七間,東西配樓面闊五間,後殿面闊三間,後寢面闊五間。

主體部分在西路,東部以花園為主,規模很大,園中有亭台樓閣,古樹參天,山石點綴,土山環繞。園內有一湖,湖中有一土石相間小島,湖水引自積水潭。

按清代的制度,積水潭水為御用,非經特許,任何人不得擅引。弘暻無特殊建樹,卻也享受到了如此特殊的恩准。弘暻之後府主分別是弘暻的第三子永珊、永珊的第三子綿策和綿策嗣子奕果。

奕果承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之後,改遷別所,此府改賜給庄靜固倫公主為府。庄靜固倫公主為嘉慶皇帝的第四女,後來下嫁於土默特的世襲貝子瑪尼巴達喇。

他們的兒子德勒克色楞承襲貝子,德勒克色楞的兒子索特那木色登襲貝子,之後棍布札布承襲貝子,因而被稱為棍貝子府,一直延續。

後來,棍貝子府原有的建築絕大部分被拆除,僅存有三間卷棚歇山筒瓦頂的花廳,二幢硬山過壟脊的重樓,以及湖與假山。

有一年,清朝的軍機大臣和珅在什剎前海中修築了一條南北方向、略呈S形的大堤,後人俗稱「和堤」,將前海分成兩部分,堤壩東側水域稱為「前海」,西側水域稱為「西小海」。

因為這一帶是皇親貴胄和文人雅士會聚的場所,所以酒肆歌台也自然發達。位於前海北沿的會賢堂原是清光緒朝禮部的侍郎斌儒的私邸,內設戲台,門簪上書「群賢畢至」四字,成為文人墨客聚會之所。

除此之外,什剎海因周圍有10座寺廟而得名,包括廣化寺、火德真君廟、護國寺、保安寺、真武廟、白馬關帝廟、佑聖寺、萬寧寺、石湖寺和萬嚴寺。什剎海附近還有廣福觀,大藏龍華寺等寺廟。

火德真君廟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為象徵天地精靈的龜蛇抱像。傳說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始營造大都城的時候,有龜蛇出現在西直門外的高粱河上,群臣解釋說,這是真武神光臨,其德惟水,水能勝火,宋朝亡定了!

忽必烈大喜,下令在高梁河出現龜蛇的地方建了座「大昭應宮」,祭祀真武大帝。又在城中心海子邊建了這座規模宏大的真武廟。後來元統一我國後,元成宗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使真武成為了北方最高的神!

明成祖朱棣也特別崇奉真武大帝,他在奪取皇權的「靖難之役」中,鼓吹有北方真神相助,是替天行道。他當了皇帝後,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賜名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修「金殿」、造金像,大興土木,費資百萬,把個武當山修得如天宮落地。

火神真君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山門東向,開在廟的東南角上,面對地安門外大街。山門內外各有一座牌樓。山門為歇山頂,面闊一間,黃琉璃瓦綠剪邊。山門內原有鍾樓、鼓樓。進山門,向西穿過配殿,進入南北向的院落。

南面的倒座房是隆恩殿,面闊三間,歇山頂,供奉隆恩真君王靈官。北面正殿是火祖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前出抱廈,供奉火神南方火德熒惑星君。西面為一配殿。

護國寺是北京的八大寺廟之一,原為元丞相托克托的官邸,初名崇國寺,1429年更名為大隆善寺。1472年賜名為大隆善護國寺。1722年,蒙古王公貝勒修繕此寺,為聖祖祝壽,曾對寺廟大加修繕,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

明代劉侗、於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雲:

大隆善護國寺,都人呼崇國寺者,寺初名也。都人好語訛語,名初名。寺始至元,皇慶修之,延佑修之,至正又修之。元故有南北二崇國寺,此其北也。

我宣德已酉,賜名隆善。成化壬辰,加護國名。正德壬申,敕西番大慶法王領占班丹、大覺法王著肖藏卜等居此,寺則大作。中殿三、旁殿八,最後景命殿。殿旁塔二,曰佛舍利塔。

寺前後五進,院中碑刻甚多,其中著名的有趙孟頫書《皇慶元年崇教大師演公碑》和危素撰並書《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選公傳戒碑》等。

寺內除供奉佛教諸佛祖外,還有元丞相脫脫夫婦塑像和輔佐明成祖朱棣建有殊勛的姚廣孝影堂。另有葡萄園數畝,可見其規模之大。

清末學者唐晏所著的《天咫偶聞》中說:

隆善護國寺,俗稱護國寺,即元之崇國寺。趙松雪書演公碑,危太僕書選公傳戒碑皆在殿東階下。月七八有廟市,與隆福寺埒,而宏敞過之。

護國寺廟會與隆福寺廟會齊名,即所謂「東西二廟」之西廟。《京都竹枝詞》中說:

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清末,什剎海地區由於水源日漸減少,臨湖的園亨、寺廟便逐年荒廢,只剩下凈業寺、匯通祠等少數廟宇,其他府第、園囿和古剎多已坍塌。

每至夏季前荷花茂盛時,和堤上便聚集很多攤販,出售小吃和茶水,逐漸成為京城百姓的消夏勝地。

從元朝依託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清三代城市規劃和水系的核心。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什剎海積淀了上至皇親國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階層文化。

這里的胡同和四合院組成了老北京的風俗文化,組成了老北京的歷史,沿著什剎海迤邐的河沿四周,形成了不規則但密如織網的網狀胡同,這些胡同依勢而建,自然天成,被譽為「北方的水鄉」,是古都之源、文化之源,是民眾休閑、感受歷史的勝地。

此外,這里仍舊保存著十分難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勝跡交相輝映的歷史風貌,處處古跡宛如一顆顆明珠,將什剎海點綴地美麗燦爛。

恭王府萃錦園

醇親王府游廊

2. 後金貝勒府面積

1959年北京城內有保存完好的貝勒府3處,至2002年存洵貝勒府、濤貝勒府。洵貝勒府為清洵貝勒載洵的府邸。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城區西單北東槐里胡同。光緒二十八年(1902)載洵過繼給端郡王奕志為嗣。時原在平安里西大街的端王府已毀,故在東槐里立府。府坐北朝南。分三路建築,所有房屋均為硬山過壟脊筒瓦頂。民國期間,載洵將府分割售予孔教大學及奉軍將領萬福林。後幾經易主。西部原孔教大學處為中央機關,已改建成辦公大樓,開門於西單北大街,無復舊貌。東部、南部的部分府牆及東部一組四合院保存完整。東路三進院有前廳、中廳、後廳和配房、耳房,垂花門和游廊與後廳相連。存文物建築72間,建築面積約2 407平方米。

3. 清朝貝勒府和貝子府有哪些格局構成

貝勒王府基高二尺,正門一重,開啟一門。

堂屋五重,各有五間。

屋頂覆蓋筒瓦,屋脊安獅子、海馬。

門與柱用紅青油漆粉飾。梁棟巾金,彩繪花草。

其餘與郡王府相同。

貝子府制

貝子王府基高二尺,正門一重。

堂屋四重,各廣五間。

屋脊安望獸,其餘與貝勒府相同。

鎮國公、輔國公王府與貝子同例。

王府規制,清初期一直很規范,但後來北京王府中也有達不到各項標准者,不是間數不足,就是應起樓處只建平房。當時符合標準的王府只有順治皇帝之次子,康熙皇帝之兄,福全的裕王府。違反規定的有鄭王府,該府的殿基高度超出了規定,又用了不應用的銅獅、龜、鶴等裝飾物,結果鄭王爺濟爾哈朗被"罷免輔政",並罰白銀2000兩。

以上的各項規定只限制王府中的主要建築,對於東西跨院的花園和住屋,限制不太嚴格,所以當時的王府花園的風格不同,非常吸引人。

4. 義達里胡同怎麼樣

國慶節期間到西四閑逛,路過西四北大街胡同的時候發現有一家門口有「義達里」三個字,在門口角落有塊說明的牌子,仔細一看來頭不小,現「北京旅遊網」上的相關內容轉過來,與DPER分享!義達里胡同:婉容外祖父的貝勒府在1947年出版的北京地圖上,在北京西四附件有一個叫「義達里」的地方;前幾日我在西四北大街大院胡同東口很容易就找到了「義達里」。義達里胡同是個死胡同,胡同口有磚砌的門洞,門洞上書「義達里」三個大字。北京稱里的地名不多,大概只有平安里、和平里幾處,而且是近代才出現的。義達里也如此。按史料記載,這里曾是和碩定親王府,後來傳到貝勒愛新覺羅·毓朗時,人稱「朗貝勒府」。毓朗在晚清是顯赫的人物,當過步軍統領和軍機大臣,毓朗的女兒名恆馨,嫁給了榮源,她的女兒即婉容。婉容是宣統皇帝溥儀的皇後,也是中國的「末代皇後」。大清垮台後,民國六年(1917年)以後,毓朗坐吃山空,將貝勒府南部變賣(即今天的二炮招待所一帶),北部的房產變賣後成了民居,名為「義達里」。義達里只有西口沒有東口,毓朗的後人後陸續搬到別處居住。據了解,他的一個恆字輩的後人在「文革」前在隆福寺街擺小人書攤和賣冰棍兒,日子過得不太好。朗貝勒府原是王府規格,佔地廣闊,西起缸瓦市,東至禮王府,北達頒賞胡同,南抵羊皮市胡同。在《1947年北平內城西部圖》上標注有「義達里」地名。義達里的匾額出自書法家張濟新之手,此人曾是張作霖的幕僚,後又是「少帥」張學良的老師。張濟新是書法名家,北京的奉天會館和東北義園匾額皆出其手筆。「九一八事變」之後,張濟新在北平德勝門內開辦東北難民營,遇有難民求助,就贈送書法一幅,讓難民拿去換錢用。張濟新曾為北平和平解放做過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受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義達里」這塊匾額寫於1936年。從這里可以證明,義達里是1936年之後才出現的,其房產主是一位天津的大商人。如今,提義達里,京人所知甚少,但胡同口外的砂鍋居飯庄則頗有些名氣。據傳,這家飯庄最早就「掛靠」在定親王府名下,以經營砂鍋白肉著稱。京城俗諺:「砂鍋居的白肉――過午不候」,便是指此。

5. 康熙兒子們的園子

皇四子胤禛的賜園是圓明園
皇九子允禟的賜園是彩霞園,在眾多皇子賜園中,只有彩霞園是康熙帝曾經駐蹕過的。
皇八子允禩、皇十子允礻我的賜園,因無資料可尋,難以確定其所在位置,但此二園應在後來的承澤園以及索戚畹園(即後來的澄懷園)附近的地域。

允祉、允祺、允佑的建園地點,也肯定不會離暢春園太遠。

允祉的賜園建在與揆方家郊園的緊鄰。揆方居住的自怡園在暢春園西二里處,距西花園很近,因而允祉賜園應在御園的西邊,實際就在康熙帝的眼前。康熙有十九次幸允祉賜園進宴。

同時,在避暑山莊附近:
允祉在獅子溝賜有花園,後建成一座寬敞的獅子溝別墅
胤禛的賜園,是位於同一條山溝的獅子園。
允祺,在虹橋北糧市北山上,建造一座三進院落的宅園,人稱為「五爺府」。
允佑,六次隨駕到熱河,修建宅園一處,人稱「七爺府」
允祿,十一次隨駕到熱河,他在紅廟山下有一座「庄王府」

附:
·【清代皇子分府制度】·

皇子分府是清代一項重要的宮廷制度,關繫到皇子的封爵和生活以及未來的命運,因而為歷代皇帝所重視。

皇子出生以後,因為特殊身份享受錦衣玉食的優越生活。

到結婚、封爵、分府後,他們就要離開在皇宮居住的阿哥所,得到一處與其身份相稱的宮外府邸,並享受規定的優厚的政治和物質待遇。

康熙朝的皇子,一般是到 1 5 歲時完婚,標志著長大成人,即應實行分府。

賜予什麼等級的府第,要根據各位皇子冊封的爵位。

康熙朝進行過兩次皇子封爵,都是由宗人府請封,皇帝欽定其爵位。

·第一次·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所有隨駕出征葛爾丹的皇子賜封爵位。
皇長子允禔為多羅直郡王;
皇三子允祉為多羅誠郡王
的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佑和皇八子允禩,同封為多羅貝勒。

·第二次·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復立允礽為皇太子,
晉封允祉、胤禛、允祺為(和碩)親王;
皇七子允佑為多羅郡王;
皇十子允(示我)為多羅郡王,
皇九子允禟、皇十二子允祹、皇十四子允禵,同封為固山貝子;

皇子分府時的宅第,其來源有的是明代王公官員府第的改建,有的是降襲低級爵位的本朝王貝勒後代交回的舊府,有的是沒收犯罪王公大臣的住宅,也有由工部按定製新建的。在第一次封爵後的康熙三十八年,皇家為已成年的諸皇子建宅分府,諸皇子從紫禁城內的兆祥所遷出宮外居住。

皇子在御園周圍獲得一座賜園,與分府時在京城紫禁城周圍獲得一座欽賜府邸,具有相同的性質和功用。皇子賜園的規模與建制,也必須與其冊封的爵位相一致,不會是一座普通的平民宅園,但也不能逾制僭越,這在清代規制中都有許多明確具體的規定。

[住在皇宮大內的皇子]

允礽理親王府在德勝門外鄭家莊,即今昌平區平西府村;
允祉誠郡王府在官園;
允祺恆親王府在東斜街;
允佑淳親王府在御河橋西岸;
允禩廉親王府在王府井;
允禟貝子府在鐵獅子胡同;
允祹貝子府在東小街;
允祥怡親王府在煤炸胡同;
允禑貝勒府在三轉橋西;
允禮果郡王府在草廠胡同;等等。

6. 北京最小的清代王府是哪個

北京最小的清代王府:循郡王府

清末,北京的王府大約有50餘座,北京尚存府邸22座,假如去掉一座公主府、兩座貝勒府,共有王府19座。仍舊有點王府模樣邊幅的有7座,即克勤郡王府、寧郡王府、惠親王府、鄭親王府、和親王府、敬謹親王府、循郡王府。其中北京最小的清朝王府是循郡王府。

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未成年亡故,由貝勒追封循郡王。永璋無子,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始過繼成親王永理第二子綿懿為嗣子。乾隆五十二年(1787午),綿懿始襲貝勒。此府形制,當是綿懿定為循郡王嗣子後按貝勒府的級別修建的。此後綿懿後嗣均居住於此,直至清末。東院現為外交部宿舍,西院為東城區老幹部活動中心。1984年此干王府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循郡王府在安定門內大街方家胡同13號、15號。西部正院(15號)是現存較少的貝勒府形制的府第,有正堂5間(已拆除),後院還有正房和配房,東跨院屬花園和生活居住區。東部是一組完整的大型四合院落,分主院、中院和後院,布局相似,有北房和東西配房。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循郡王府位於東城區國子監南方家胡同內。坐北朝南,原建築面積1210平方米。正院在西(15號),正門臨街,街南有照壁一座。門內正堂五間巳被拆除,後院尚行正房和配房。東西跨院幾乎無存 。東跨院原規模較大,屬花園和生活居住區,現花園內僅留幾株古樹和積石。再東為一組完整院落(13號),庭院寬敞,房屋整齊,是在原址上重新改建的`。

王府的前世今生

在清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加封親王、郡王稱號的皇子近七十個,北京的王府有五十餘座。那些王府在歲月里覆蓋了厚厚的灰塵,有的消失了,徹底灰飛煙滅,有的尚存於世間,沉睡在平民百姓房屋的包圍之中。

循郡王府中路院落 是現存較少的貝勒府形制的府第,正門臨街,三間一啟門,現已封堵,街南有照壁一座。東路院落大門一間,位於東南角,左右各有倒座房八間和一間。入門設有照壁,院北中央建有一座垂花門,門前有小石獅一對。

北京循郡王府的交通指引

循郡王府附近的公交站:

國子監、北新橋路口北、國子監、雍和宮、北新橋路口西、北新橋站、雍和宮站、方家胡同、交道口東、安定門內、北新橋路口南、雍和宮橋東(東行)、雍和宮橋東、雍和宮站、雍和宮橋東(西行)、安定門。

循郡王府附近的公交車:

13路、684路、117路、116路、機場巴士2線、612路、635路、107路、地鐵5號線、地鐵2號線、104路、124路、特11路、108路、127路、113路、106路、130路、18路、909路、特2路、301路、125路、407路、426路等。

打車去循郡王府多少錢:

北京市計程車的起步價是13.0元、起步距離3.0公里、 每公里2.3元、燃油附加費1.0元(不超過3.0公里不收) ,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