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衛是朱棣的哪個哥
擴展閱讀
天津住總有哪些建設項目 2025-07-12 23:33:15
深圳北到泥崗坐什麼車 2025-07-12 23:30:35

天津衛是朱棣的哪個哥

發布時間: 2023-01-13 17:01:01

1. 什麼是天津衛為什麼叫天津衛

天津,簡稱津,別稱天津衛、津門、津沽、沽上、沽,位於東經117°10',北緯39°10',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海河下游,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穿越天津市區蜿蜒入海,毗鄰首都北京和河北省,素有「河海要沖」和「畿輔門戶」之稱,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載的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大直轄市之一, 國家中心城市、北方經濟中心、環渤海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和全球職能城市。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亦是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國際航運融資中心、中醫葯研發中心和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
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到2004年,天津建城已有600周年。
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由天津開始的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全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的港口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往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天津已經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港口大都市和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1]
自從明朝永樂二年,成祖親傳諭旨「築城浚池,賜名天津」建衛至今,這座城市歷經了六百餘年的沉澱。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天津作為通商口岸後,工商業、金融業迅速發展,一時成為全國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在全球享有盛譽,「南上海,北天津」代表著中國的一個時代..
與眾多文化古城相比,這座年輕的城市正在以嶄新的姿態,通過「天津速度」詮釋著北方經濟中心的誕生。

2. 你知道天津為什麼叫天津衛嗎

有許多城市都擁有自己的別稱,而這些城市的別稱都來自於一個城市的發展和當地的特點,人們為了能使這個城市更貼切而取的。而在 天津文化 中,天津又被稱為「天津衛」,而且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元朝,天津曾有多個名字。想知道是哪些名字嗎?都是哪個時期的?

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

由於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天津的前身-直沽出發,偷襲滄州,並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

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

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天津建成以後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在明清兩朝多次重建,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土城牆也換成了磚牆。清朝雍正3年(1725),天津改衛為州,雍正9年(1731)又升州為府,並另設天津縣,天津城也成為了地方行政中心。

天津衛為了加強防衛,同時兼顧防洪抗洪,天津城在雍正年間重修時將原來3丈5尺的城高降低為2丈4尺,將城基寬由原來的2丈5尺擴建為3丈2尺,使天津城城牆成為一個梯形。重建後的天津城不僅擴大了東南西北四個城門,還在城牆上設置了守望塔和炮塔等防禦設施。至今天津還流傳一首民謠說:「天津市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這些建築也是在天津城重修中建設的。

建衛築城後的天津各方面都有較快發展,特別是糧、鹽兩個經濟支柱更為顯著。永樂帝建都北京後,南方的物資都需經天津轉運,天津的航運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

3. 天津衛的由來

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天津」的得名一直是個懸念。雖經多方考證,目前尚無一個沒有爭議的答案,而正是這些爭議,給民間傳說提供了足夠的想像空間。據天津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主任郭鳳岐介紹,天津之名的由來,目前流傳較廣的有四種說法。
星官說
《隋書·天文志》在記載「九坎東列星」時說:「尾亦為九子箕,亦曰天津」;《宋史·天文志》道:「天津九星在虛宿」;舊《靜海縣志》卻雲:「女宿上有天津九星」;乾隆《天津縣志》收記了以上諸條,並把此作為天津「故以為名」的說法之一。
緣河說
《金史》卷二十七《河渠志》記載:泰和六年(1206)「十二月,通濟河創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為一司,通管漕河閘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天津衛志》在記述「學田」時,稱其有「一坐落天津河北武清縣」。由此可見,天津河確實有之。
關口說
據《天津縣志》介紹:「按舊志,天津本近口關名,在良鄉北……據《畿輔通志》考證,天津關在宛平縣西二百一十五里。《方輿紀要》則稱關在陽鄉里北百餘里,至易州出大龍門凡十五關口,中間差大者曰天門關,或雲天津口。」
賜名說
這是史料最充分、記載最清楚的一種說法。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樂」。永樂二年(1404年),在直沽設衛築城。為了紀念「靖難之役」的勝利,朱棣賜名「天津」,意謂「天子經由之渡口」。1961年在和平區南門外大街路東民居發現的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立的《重修三官廟碑》記載:「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鹵之區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內難,聖駕嘗由此渡滄州,因賜名曰天津,築城鑿池,而三衛立焉。」

4. 天津為什麼叫天津衛

原因:「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4)天津衛是朱棣的哪個哥擴展閱讀:

天津簡稱津,別名津沽、津門等。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

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的港口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往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天津已經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港口大都市和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

5. 天津衛民間故事

1、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朱棣為與朱允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一四○二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地,叫群臣獻名。

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一點六萬多人。

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2、水鬼

話說這是在民國時期的天津,在那時期也被人們稱為天津衛,說是在當地的一個小村莊,村莊裡面有一對老夫婦,且叫這對夫婦為王氏夫婦吧!這對老夫婦五六十歲的樣子,為了生計就在村莊不遠處的小河邊種了一片葡萄林,因為那時候害怕別人投啊!

就在葡萄園的旁邊搭了一個窩棚,平時小兩口就在吃喝在這個窩棚裡面,守著自己的葡萄,但是最近這個老王頭就有點不高興了,因為最近下了大雨,附近的河裡面就淹死了很多人,恰巧老王頭的窩棚就在河邊。

那個時候的百姓相信有鬼啊!就這么一天的晚上,老王頭琢磨了這個事情一晚,好不容易睡著了,但是突然覺得腹部一陣疼痛啊!就要上廁所,但是他們平時解決這個問題都是到河邊的大樹下,這時候老王頭就沒有辦法了,去又害怕,不去又憋不住了,隨後一咬牙,拿上手紙就一溜煙兒跑到這個大樹下,正准備解褲子,就聽見一陣怪風。

隨後只見河面上出現了兩個人形的東西,只有一隻腳,咚~咚~咚的就跳到了離大樹不遠的地方,老王頭借著月光看了個一清二楚,這兩人紫色的臉,綠色的長舌頭,分明就是水鬼上岸啊!

嚇得老王頭話都不敢說,隨後這兩個水鬼就才是喝酒,推杯換盞間只聽一個水鬼說道,「我明天就要投胎轉世了,等了三年終於等到機會了,明年午時三刻在村子裡面的井口,有一個瘸子,臉上還有一顆痣的年輕人回到井口打水,到時候我就把他拖下水,當我的替死鬼,我就可以投胎了」「哎呀,恭喜哥哥,賀喜哥哥啊!」

隨後又和這個水鬼開始喝酒,這時候老王頭嚇得一動不敢動啊!最後那兩個水鬼酒也喝完了,就把酒瓶一扔,跳到河裡消失了,此時的老王頭已經是癱軟在地上了,褲子也濕了,一溜小跑趕緊跑回了自己的窩棚。

冷靜下來的老王頭就琢磨,明天午時三刻有一個瘸腿的男子要到成為替死鬼了,突然!老王覺得不對勁,村子裡不就自己外甥是瘸腿嗎!村子不大,裡面的人他都認識,一定是自己的外甥,越想越不對勁,他決定明天去看看。

第二天吃完早飯以後,就和自己老伴吩咐了一下,自己就往村子走去,到了以後恰好午時三刻,他干凈跑到村子井口邊,此時遠方恰巧來了一個男性,一看確實是瘸腿的,但不是自己外甥啊!眼看他就要打水了,老王頭心想,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啊!自己遇見了就不能不管啊!

隨後他就把這個年輕人保住了,大喊道「這人欠我錢不還,大家趕緊來幫幫忙啊!」隨後折騰了半天,抬頭一看,午時三刻已經過去了,他就叫這個小夥子到了一個隱秘的地方,把昨晚的事情說了一遍,小夥子聽完,那叫一個感動啊!

千恩萬謝的謝完了老王頭,老王頭自己也覺得這個事情辦得漂亮,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走到一半的時候,才想起自己沒吃午飯啊!飢腸轆轆的,恰好此時路邊有個路邊攤,就坐下點了幾個小菜,開始吃起來了,酒過三巡,老王頭突然抬頭看見一個道士模樣的人。

「南無無量天尊,施主可否賞貧道一頓飯啊!」老王頭心想這有啥,吃吧!隨後叫了一些酒菜,這個老道也是不含糊,頓時甩開了腮幫子大吃一通,吃完後老道就說「貧道不能白吃你的飯,我給你說件事,你自己聽聽」這個老道就把老王頭今天早上救小夥子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

隨後又說道「你可闖了大禍了,你把水鬼的替死鬼給救了,他們今晚必定要來找你報仇啊!」老王頭一聽,撲通一下,跪在了地上,連說「老神仙救救我啊!」接著老道就說「我遇見了自然是要管的,但是我也弄不死這個水鬼,這樣你伸手過來」隨後就在老王頭的手裡寫了一個「雷」字!

囑咐他今晚水鬼來找他,你就他這個手拿出來對著水鬼,這個是「雷符」能傷到水鬼,隨後你趕緊趁此機會向南跑,跑到太陽出來才停下,這樣你就得救了,老王頭聽見後趕緊給老道道謝。隨後回到了家裡,他趕緊叫自己的老伴回家去住,自己一個人留下來。

明天早上再給自己送飯來,晚上的時候,老王頭迷迷糊糊的就睡著了,突然就聽見窩棚外面傳來了咚~咚~咚的聲音,隨後兩個水鬼跳進了窩棚,大喊道「老賊,拿命來!」老王頭趕緊把手心朝向了水鬼,只聽「轟隆」一聲,兩個水鬼應聲而倒!

老王頭趕緊推開門就尋了南方開始跑,只聽身後水鬼追來,「老賊,休走,拿命來」,嚇得老王頭又加快了步伐,大概跑了兩個多小時,跑到了一個山林裡面,隨後看見了太陽才停了下來。

隨後老王頭就倒在了地上,這一倒下就不知不覺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他趕緊回到了葡萄園,只見老伴蹲在地上大哭,葡萄園的葡萄也不見了,後來才知道,老道和那個小伙聯合起來騙了老王頭,偷走了老王頭的葡萄。

3、漢沽城區南有一個營城庄。清光緒年修《寧河縣志》說,「營城去邑五十餘里,唐太宗有高麗之役,因築土城駐中軍。」故名營城。清乾隆年間詩人邵蘭譜有《營城題詠》:天策神威鎮八方,垂衣猶欲捐扶桑。樓船選將方懸月,城堡屯兵劍拂霜。誰識垣牆猶歷歷,只看煙水正茫茫。

行人休問初唐事,古壘荒丘伴夕陽。明、清兩朝,營城為海口軍事重地。明永樂三年,調海防千總邵益謙戍防於此。清順治三年設營城營,後改為營城汛,與北塘、新河合稱「海口三鎮」。清咸豐九年在營城西南沿河兩岸築炮台四座,設兵營兩座,屯兵三千,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時,營城守軍曾全力赴援。

寨上是漢沽區政府所在地。《寧河縣志》載:唐太宗東征凱旋,其中軍駐營城,「其前軍、後軍則更屯它村。所謂前後寨上者是也。」所以舊時有前寨上、後寨上之稱。民初之後,寨上即為漢沽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寧河縣志》載,其附近還有一處叫「晾甲坨」的。由思家坨再往東行三四十里,有一村名「灑金坨」。相傳是因唐軍東征凱旋時駐扎於此,曾在高坨子上灑落金銀而得名。此村現屬營城鎮,是天津市最東端的行政村。

4、薊縣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東征時築台擂鼓點將之處;「東二營」、「西二營」是李世民東征時於此地駐扎兵馬的兩個營盤;「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於此安營紮寨,初名大、小安寨,後改今名;「驗甲宮」是李世民東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鎮」原名「商君店」,因傳說戰國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

後唐太宗東征至此,因地名諧音「傷軍」犯忌,故改名「邦軍店」,後民間演化為「邦均鎮」;「馬伸橋」是李世民東征路過此地,御馬勞乏伸腰,故村名馬伸腰,後演化為馬伸橋。

5、作為宋遼戰爭的另一方,關於遼國和蕭太後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寶坻區有「打扮庄」,相傳遼國蕭太後督軍南下,與宋兵交戰,曾在此築梳妝樓,梳洗打扮,故名。

寶坻區大口屯鎮綉針河東岸有毗鄰兩村——大小「綉針口」,相傳遼代建村,綉針河當時為蕭太後的運糧河,此處為巡查護衛運糧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區有黃花店鄉,始建於遼代會同年間(938~947),據《畿輔通志》轉引《東安縣志》載:「省抑宮在安次南,遼會同中建。以禁嬪妃之有犯者。元時屢遷廢後於其地。今屬武清縣,俗名皇後店。」此地原屬安次縣,明初劃入武清縣。

今稱「黃花店」,系由「皇後店」諧音演化而來。與之對應的地名是泗村店鄉的「太子務」,遼代成村。傳說遼太子曾前往皇後店(軟禁失寵遭貶後妃的冷宮),探視被罷黜的母親,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後演化為太子務。

6. 為什麼有「天津衛"一詞.來由和意義是什麼

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威海衛同上

7. 什麼叫「天津衛」

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設衛築城600年的紀念日。天津設衛建城600 年,決不是說天津只有600年的發展史。從秦漢到宋元,歷代在天津地區挖渠開河,運糧建寨,設官建制,發展魚鹽業生產等活動。由於金、元兩朝,建都北京,天津地位日顯重要。但是天津作為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都市卻是從明朝開始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文繼位,史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由於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天津的前身-直沽出發,偷襲滄州,並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
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在軍事部門設立的同時,天津衛也開始了築城建設,初建時的天津城其實是個土城,這座土城周長9里多,城高3丈5尺,寬2丈5尺,城的形狀是東西長、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盤,所以當時人們也把它稱為「算盤城」。
天津建成以後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在明清兩朝多次重建,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土城牆也換成了磚牆。清朝雍正3年(1725),天津改衛為州,雍正9年(1731)又升州為府,並另設天津縣,天津城也成為了地方行政中心。
為了加強防衛,同時兼顧防洪抗洪,天津城在雍正年間重修時將原來3丈5尺的城高降低為2丈4尺,將城基寬由原來的2丈5尺擴建為3丈2尺,使天津城城牆成為一個梯形。重建後的天津城不僅擴大了東南西北四個城門,還在城牆上設置了守望塔和炮塔等防禦設施。至今天津還流傳一首民謠說:「天津市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這些建築也是在天津城重修中建設的。
建衛築城後的天津各方面都有較快發展,特別是糧、鹽兩個經濟支柱更為顯著。永樂帝建都北京後,南方的物資都需經天津轉運,天津的航運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海河、南運河、北運河等眾多河流均在天津交匯。海河全長73公里,它穿越天津市中心,東入渤海,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海河作為天然河流,就成為中國北方人民的水運通道。(東漢時期曹操開挖河渠工程,將海河平原上的300多條大小河流由分流入海改為眾流歸一,初步形成了成扇面型的海河水系),隋朝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了全長1400多公里的大運河,溝通了海河與黃河、淮河、長江等水系的聯系,奠定了天津四通八達、航運樞紐的地位,為天津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金、元以後,漕運開通,不論海漕還是河漕,江南的漕糧都要經過海河運抵京都,永樂帝建都北京以後,天津轉輸漕糧的任務更加繁重,到明朝宣德十年(1435),明朝政府專門在天津設置管理漕運的專門機構,當時大運河上糧船上萬艘,轉輸漕糧500萬石,繁榮景象另人嘆為觀止。
漕糧的轉輸帶動了天津的運輸業和商業的發展,在海河、南運河、北運河三河交匯的三岔河口逐漸形成了許多商業區,貨棧、錢庄、會館等行業應運而生,集市貿易也隨即興旺,十集一市的輪轉也使當時的天津人有天天趕大集的感慨,商業的繁榮昌盛使天津也成為世人矚目的城市。這時的天津已遠遠超出單純軍事要地-「衛」的地位。
清初史學家談遷經過天津時發出了「城鎮百貨交集」的感嘆。清朝順治12年(1655),荷蘭使節哥頁在天津被「人煙稠密,交易頻榮」的景象所震驚,他命隨從人員將海河兩岸的景象繪圖帶走,並把天津和廣州、鎮江並稱為中國的三大港口。
明清時期的天津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成熟而開放的城市。

8. 天津為啥叫天津衛 天津叫天津衛的原因

1、原因:「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2、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3、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4、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9. 天津衛是什麼意思

天津的別稱;明成祖朱棣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衛。「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

拼音jīn注音ㄐ一ㄣ

簡體部首氵部部外筆畫6畫總筆畫9畫

繁體部首水部五筆86IVFH五筆98IVGH倉頡ELQ

鄭碼VXBD四角35107結構左右電碼3160

區位2982統一碼6D25筆順丶丶一フ一一一一丨

基本字義

津jīn(ㄐ一ㄣ)

1、渡水的地方:津渡。關津。津要。問津。

2、口液,唾液:津液。津津有味。

3、汗:遍體生津。

4、滋潤,補:津潤。津貼。

5、中國天津市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