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冀縣是清朝什麼陵
擴展閱讀
北平如何變成北京 2025-07-10 20:57:05

天津冀縣是清朝什麼陵

發布時間: 2023-01-19 14:05:07

A. 冀州的歷史

冀州的概念,不僅有其地理上的含義,也有行政區劃上的含義,兩者都隨著時代的更迭而有所變化 。
公元前770年,我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周王朝分天下為十二州,把冀州分為幽、並兩州。冀縣之地屬並州地區鮮虞國轄區。鮮虞國姬姓為狄族,因愛穿白衣服,又稱白狄。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成王戲封他的弟弟叔虞唐侯於並州的鮮虞國,後改國號為晉。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鮮虞國為晉所滅。冀縣轄境又屬晉國的東陽地區(今太行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公元前475年,進入歷史上的戰國時期。鮮虞人於公元前414年又建立中山國,勢力很強,中山國在我冀縣境始設扶柳邑。公元前296年,即周赧王二十年,趙王文偃以燕齊之師滅中山國後,冀縣之地又屬趙國管轄(國都在今邯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廢封建、置郡縣,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冀州屬巨鹿郡(轄冀、邢、恆、貝四州,治所在今平鄉縣)。並於今邢台置信都縣。信都之名,據史料載起源於趙成侯,趙成侯據邢,頗具雄心,為了表示他「言必信,行必果,布信於天下」的決心和信心,改邢為「信都」 。
西漢全國各郡轄治范圍基本上是沿襲秦制。但劉邦為了屏衛王室也曾將少量的同姓子侄等分封各地,西漢初析秦巨鹿郡為信都、常山、清河三郡。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信都縣。(因張耳為常山王,王趙地,將都城邢台改稱襄國,信都之名遂從此移於冀縣。)縣境西部置扶柳縣。信都、扶柳皆屬信都郡,隸冀州,郡外領縣十六,即辟陽、扶柳、下博、桃、昌城、觀津、東鄉、蓚、歷、高堤、平堤、武邑、廣川、南宮、東昌、西梁,郡治信都。漢高後呂雉六年(公元前182年)封趙王張耳之孫(劉邦長女魯元公主之子)張侈為信都侯,改信都郡為信都國。後張侈因受諸呂之亂,有罪,國除。公元前155年(漢景帝二年),封他的八太子彭祖於冀,為廣川王,改信都國為廣川國。前元二年(公元前153年),又改為信都郡。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封劉越為廣川王,復為廣川國 。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鑒於秦代中央直轄四十郡,多有不便。於是在「郡」上又加了一級行政機構,除都城附近的司隸部外,分天下為十三個刺史部。因以《禹貢》《周禮》所載之州為名,故又稱十三州。其中冀州轄四郡六國,冀縣屬廣川國。冀州刺史部包括今河北省邯鄲、邢台、石家莊三個地區的全部,衡水地區的大部,保定地區的西南部,滄州地區的一小部,河南省北端三、四個縣,山東省西端三、四個縣。刺史部設刺史一人,「傳車周流,非有定鎮」。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封劉齊為廣川王,漢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還為信都郡,隸冀州刺史部。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復封廣川國。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復為信都郡。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封三太子劉興為信都王,遂改廣川國為信都國。漢成帝陽朔二年(公元前23年)復為信都郡。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又封劉景為信都王,復信都國。前漢在郡(國)之上又加刺史部一級行政單位。冀州刺史部領郡(國)十一、縣一百五十五,刺史部巡行無常治。西漢時的冀州無論從所轄范圍、州的治所都與今天的冀縣無關 。
王莽新朝時(9年),改信都縣為新博亭,信都國為新博 。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25年)改信都郡為長安國,治信都。明帝永平15年(72年)封他的六太子劉黨為樂成王,改長安國為樂成國。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封章帝之孫劉得為安平王。改樂成國為安平國兼置冀州治此,領縣十三(信都、阜城、扶柳、南宮、經、武邑、觀津、堂陽、武遂、下博、饒陽、安平、深澤)。城內有漢冀州從事安平趙征碑。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國除,改為安平郡,郡治信都。這時巨鹿人張角的黃巾起義軍攻破冀州城。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舉韓馥為冀州牧。按「舊志」載,謝介庵說(引《漢書》),袁紹值漢亂,起兵,逐韓馥,自領冀州牧。時為初平二年(191年),據有青、幽、並、冀四州之地。與其子袁尚,二世皆鎮鄴(今臨漳縣鄴鎮一帶,現臨漳西有故鄴城,袁紹墓即在此)。冀州刺史部領有安平、常山、中山、河間、清河、趙國、巨鹿、渤海、魏九個郡,約百餘個侯國(縣),州的治所在鄗(今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東漢時冀州刺史部比西漢時更為廣大,增加了今滄州、廊坊地區,天津市地區一小部分 。
到了魏晉,取消兩漢時「部」而設置「州」的建制,成為州、郡、縣三級行政單位。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敗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佔領冀州,自領冀州牧。建安十八年(213年)封曹操為魏公,領有冀州,河東等十郡。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220年10月東漢獻帝退位,曹丕稱帝,年號由延康改黃初,因曹操封魏公,國號魏。從這一年起,我國進入三國時期。三國時魏冀州所轄范圍與東漢時大體相同。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因為鄴城為五都之一(長安、譙、許昌、鄴、洛陽),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信都為三級治所,從此冀州與冀縣開始聯系起來。
西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馬孚為安平王,安平郡改為安平國,仍以漢制,州治信都。冀州領安平、巨鹿、趙國、平原、樂陵、渤海、章武、河間、高陽、博陵、清河、常山、中山十三個郡國。安平國領信都、扶柳、下博、廣宗、經、觀津、武邑、武遂八縣。阜城縣並入信都(據《大清縣一統志》)。「范志」載,晉武帝太康五年(284年),立原安平王孚之曾孫祜為長樂王,遂改安平國為長樂國。懷帝永嘉三年(309年)夏,羯族首領後趙石勒攻陷冀州,殺信都刺史王斌,將都城自冀州信都徙理襄國,下設三個州,冀州治信都 。
317—420年,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活動於冀州地區的先後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行政區劃基本沿襲西晉。至季龍,冀州治長樂郡。前燕,鮮卑族慕容儁平冉閔。冀州又徙理信都。前秦氐族苻堅克慕容暐,州徙於鄴。後燕慕容垂自稱燕帝,據中山(今河北完縣),復移冀州於信都。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改為北朝,與南朝形成對峙局面,史稱「南北朝」。北魏拓跋圭皇始元年(396年),置冀州,治信都,轄長樂、武邑、勃海三郡;長樂郡領信都、扶柳、堂陽、棗強、索盧、廣川、南宮、下博八縣。515年,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六月,道人法慶聚眾造反於冀州。531年,高歡率眾至信都,並自此起兵,平定河北。高歡專權東魏朝政十六年,死後被尊為齊神武皇帝。到了北齊(560年),扶柳並入信都,郡治信都,州治鄴。於是,冀縣轄域此時主要是信都縣地(《河北省各縣沿革治略》《晉書》《畿輔通志》) 。
隋文帝滅陳之後,中國又由割據轉為統一。由於幅員的廣闊,改州為郡,行郡、縣兩級制。當時全國共有郡190個,縣1255個。自隋以後,冀州做為一級行政區之名消失於史籍。隋一級行政區是郡。冀州轄境愈後愈狹,兩漢時冀州轄境為河北省中南部,隋唐轄境相當於漢時一個郡,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罷郡為冀州,州治信都。六年分信都縣,置長樂縣;十六年分長樂縣,置澤城縣(扶柳縣故治)。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將信都改名長樂縣,同年廢州,復為信都郡,領長樂、堂陽、衡水、棗強、武邑、蓚、南宮、武強、鹿城、下博、阜城十一個縣。十二年復名信都縣(見《冀縣志》《冀州志》《隋書》) 。
據「范志」《唐書》載:唐高祖武德初年,改郡為州,由州刺史代替了郡太守。四年(621年),改信都郡為冀州,領信都、堂陽、南宮、棗強、武邑、衡水、阜城、蓚、武強九縣,治信都,是年十二月劉黑闥陷冀州。西晉以後,冀州所轄范圍縮小,到唐時只包括這九個縣。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以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設道、州(郡、府)、縣地方三級。冀州屬河北道(轄州二十九個)。當時「信都為望,蓋上縣也」(《元和郡縣志》)。「冀為上州」(《唐書》)。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冀州為魏州。咸亨三年(672年),復名冀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罷州為信都郡,領縣九。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罷郡復為冀州,屬河北道,領縣六:信都(戶16023,人口72673人)、南宮、堂陽、棗強、武邑、衡水。唐哀帝天祜二年(905年),改信都為堯都縣(望),隸冀州。據《新選漢和辭典》昭和56年版《避諱一覽表》稱,五代梁太祖朱晃因諱其祖名信,改信都為堯都。天平四年取冀州 。
五代十國時期,仍依唐制,為堯都縣,不久復為信都縣,隸屬冀州,州治信都(據《河北通志》) 。
960年宋王朝建國後,宋太宗趙光義於至道二年(997年),以「路」代替了唐代的「道」,分天下為十五路,冀州屬河北東路。河北東路治大名,領三個府、十一個州。熙寧元年(1068年)棗強省入信都縣為鎮。十年復析置,信都縣仍屬冀州,州治信都。冀州領信都、南宮、棗強、武邑、蓚、衡水、阜城七個縣。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升團練為安武軍節度。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歸屬金國,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仍為冀州,治信都,置安武軍節度,屬河間府,隸河北東路。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蒙古軍攻陷冀州。金宣宗興定三年(1219年),蒙古張柔率兵南下,元太祖八年取冀州(見《冀縣志》《宋書》) 。
元滅宋後,於1271年建立元帝國,把全國行政區劃改為路、府、州、縣四級。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省信都縣並入冀州。冀州屬真定路,隸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轄冀、深、晉、蠡四州。冀州領信都、南宮、棗強、武邑、新河五縣,州治信都。二年復治信都縣(見《冀縣志》《元史》)。元順帝平正二十七年,明朝攻取冀州 。
1368年,朱元璋建國後,於明初廢道設府,行府、州、縣制。真定府領冀、定、晉、趙、深五州。冀州領南宮、新河、棗強、武邑四縣。洪武二年(1369年),州治信都,廢信都縣,歸冀州直轄,屬真定府。這一年開始,從山西洪洞、榆次和山東等地開始向我區移民。據「舊志」載,自明以來,冀州由於陪輔京都,成為「畿內巨州。冀州城池是京師附近相當大的一個城池,被譽為「冀九州第一雄都」「古所稱一大都會也」 。
清初,仍沿明制。雍正元年(1723年)改真定府為正定府,冀州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六月冀州改為直隸州,歸布政司直轄。信都仍歸冀州直轄,廢縣。外領南宮、新河、棗強、武邑、衡水五縣,州治信都。這是歷史上冀州轄區最小的時期 。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內務部規定全國地方行政區劃為省、道、縣三級。廢府州制,始改冀州為冀縣,屬大名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冀縣屬河北省(見《冀縣志》《冀州志》《河北通志》) 。
冀州行政區劃范圍隨著歷史朝代的興廢更替,經歷了一個由大到小的發展演變過程。兩漢時,河北的中南部為冀州。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短命的王朝,沒來得及在政治上進行重大的變革,只是改州為郡,仍依漢制。唐朝時冀州屬河北道,其管轄區約等於兩漢時的一個郡。宋朝時,冀州屬河北東路。唐宋兩代的「道」和「路」性質一致,只是名目不同。其下唐為郡,宋為州。州郡之名互易的事屢見於史書。其轄縣之多少,亦略有不同而已。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區直隸中央政府管轄,是京畿重地。清朝,冀州是直隸省轄下的直隸州。1913年,降州為縣,「冀州」一詞便被冀縣所代替。從此,它再也沒有做為行政區劃而使用了 。

B. 為什麼清西陵沒有清東陵的名氣大

清東陵始建於順直,歷時18年,一直延續到光緒三十四年,一六六一年,直至一九○八年。清西陵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八月。清西陵是雍正陵、嘉慶陵、道光陵和光緒陵,他們一生勤儉節約,與清東陵相比埋葬得不夠好。從陵墓的大小和埋葬的皇帝的影響來看,清東陵的名字顯然比清西陵的名字要大。

還有皇後陵、淮陽陵、公主陵、阿格林陵和葉王陵3座,共14座。自從陵墓建立以來,清朝在永寧山下,沿著沂水河,在陵墓內外種植了成千上萬棵松樹。現在有15000棵古松和20多萬棵幼柏,隱藏在松林中的14座陵墓,看起來像一幅華麗的山水畫。

C. 清東陵和清西陵在哪裡

清東陵:河北省唐山市遵化西北30公里處 。

清東陵,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D. 清皇陵都在什麼地方

清朝皇陵分別在河北遵化市和河北省保定市易縣。
由於兩個陵園各距北京市區東、西一百里,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以西23公里的昌瑞山,距北京125公里。佔地面積2500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龐大,建築完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

E. 古代冀州是哪個城市

冀州,是漢籍《禹貢》所描述的漢地九州之一[1]。《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現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遼寧省與內蒙部分地區。
冀州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一書。
中文名 冀州
地位 漢地九州之首
起源 漢籍《尚書·禹貢》
位置 今日之山西省、河北西北豫北等地
包括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及遼寧省與內蒙部分地區
快速
導航
地域范圍九州之首行政區劃史文化
地區介紹
冀州是漢地九州之一,在綿長的歷史中,曾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2]。傳說遠在四千年之前,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軒轅氏黃帝在征服蚩尤、炎帝兩個部落之後,定居晉南[3],依山川大勢,「割地布九州」。在唐堯時,洪水為害,淹沒九州。大禹又「隨山浚川」「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奪取了部落聯盟首領的職務。據《左傳》記載,夏啟即位以後,將夏的統治地區劃為「九州」,並鑄九鼎「象徵九州」。設置九州是為了管理居民;鑄造九鼎是為了記載夏王朝的功德,象徵夏王為九州之主。關於九州的說法,在流傳下來的古籍記載中有幾種說法:[4]
《禹貢》稱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尚書》「禹貢九州圖」
《爾雅》按殷制,稱九州為冀、幽、兗、營、徐、揚、荊、豫、雍,分冀為冀、幽兩州;
《周禮》按周制,稱九州為冀、幽、並、兗、青、揚、荊、豫、雍,分冀為冀、幽、並三州。按《尚書·堯典》的說法,虞舜在禹治水之後,又就禹指九州,分治幽、並、營三州,合為十二州。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
——《尚書·禹貢》
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東漢-冀州
——《史記·楚世家》
冀州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一書。關於它為什麼取名叫「冀」,按歷史發展的次序,有以下多種解釋:
(1)按《釋名·釋州國》雲:「冀州亦取地以為名也。」王炎《禹貢辨》雲:「晉地有冀,秦地有雍,則是冀、雍以地名州。」據史料考證,古冀州境內的晉國西南部有一個叫「冀」的國家,它的國都在河東皮氏縣東北的冀亭(今山西河津縣)。《水經·汾水注》曰:「汾水過冀亭南……京相璠曰:『今河東皮氏縣有冀亭,古之冀國所都也。」因而取這個國家冀的名稱做為州的命名。後來冀國在春秋中期為晉國滅亡。據《左傳·僖卅三年》雲:「冀已為晉邑。」因此,晉國轄域又稱為冀州。《呂氏春秋·有始覽》雲:「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爾雅·釋地篇》雲:「兩河間曰冀;冀,近也。」所謂兩河之間,指的是大河(黃河)和清河(古濟河)之間的地帶[4]。
(2)按《周禮·職方》雲:「河內曰冀州。」所指的河內是指黃河以東、以北的地區。冀州的地域囊括到晉國以北的地方。因此,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北部》中說:「冀,北方州也,從北異聲。」「北方名冀,而因其以名其州也。」在《異聲玉篇》中也說:「冀,北方州也,故從北。」這時冀州所指地境已經是現山西及其以北的較大地域。
地域范圍
先秦
根據《尚書·禹貢》中記載的內容,禹分的九州分別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5]。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說明秦、漢以前的冀州地區一般是指今日之山西及河北全省地區,即趙、魏、韓三國的范圍。另有蔡沈《書集傳》中說:「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兗河之西,雍河之東,豫河之北。
以現代的地理概念來解釋,這些地方的位置是在:冀州,起自黃河壺口,涉及今山西全境、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區,地為白壤。冀州三面距河,西與南及東南部大致以黃河為界,東北以遼河為界,北以戈壁沙漠為界。今遼寧的西境,河北北境,河南北境,山西全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皆冀州之境,面積約一百四十餘萬平方公里。[5]
漢代的冀州范圍
西漢有十三州及司隸,十三州分別是並州、冀州、幽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幽州與並州是由冀州分割出來[6];而司隸分別屬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7]。
冀州∶河東郡、河內郡[7]及魏郡、巨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趙國、廣平國、真定國、中山國、信都國、河間國[8]及涿郡、勃海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廣陽國[9][10]及太原郡、上黨郡、雲中郡、定襄郡、鴈門郡[11]
東漢末的冀州,其范圍至少相當於今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山西、陝西六個省市全部地區及內蒙一部份地區[12]。
晉代
晉代的冀州范圍
按《晉書·地理志上》[13],冀州州域如下:
冀州∶冀州、平州、幽州、並州
北魏
北魏的冀州范圍
按《魏書·地形志》[14],冀州州域如:
冀州∶司州、定州、並州、瀛州、淪州、肆州、幽州、晉州、懷州、建州、汾州、東雍州、安州、義州、南汾州、南營州、東燕州、營州、平州、恆州、朔州、雲州、顯州、武州、西夏州、寧州、靈州[14]
隋代
隋代的冀州范圍
按《隋書·地理中》[15],冀州州域如下:
冀州∶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內郡、長平郡、上黨郡、河東郡、絳郡、文城郡、臨汾郡、龍泉郡、西河郡、離石郡、雁門郡、馬邑郡、定襄郡、樓煩郡、太原郡、襄國郡、武安郡、趙郡、恆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漁陽郡、北平郡、安樂郡、遼西郡
明代
明代的冀州范圍
根據《大明一統志》,明朝屬於冀州州域內分野的府縣如下:
冀州∶順天府、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部分[16]、永平府、延慶府、保安州、萬全都指揮使司(萬全都司)、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潞州(明嘉靖八年升潞安府)、汾州(明萬曆二十三年升汾州府)、澤州(清雍正六年升澤州府)、遼州、沁州、彰德府、衛輝府、懷慶府、廣寧(廣寧衛)以西之地[17]

F. 清朝皇帝的皇陵分別是哪些分別在哪裡

我們知道皇帝死後是要被安葬在皇陵的,清朝存在將近300年,一共經歷了10位皇帝,除了宣統溥儀,事後未入皇陵,其餘的九個皇帝分別葬在東西兩處皇陵,而清朝入關前他們的皇室死後則被安葬在關外三陵,即昭陵,福陵,永陵,位於河北省,而入關後安葬皇室的陵墓清東陵和清西陵則位於河北。

小編認為這三處皇陵都非常的雄偉壯闊,我們可以在去之前了解好歷史知識,寓教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