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時調小曲的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我國北方較有代表性的時調小曲類曲種。其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
人執節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時調源於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天津城區。其曲調非常豐富,包含許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調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調,如天津本地流行的《靠山調》、《鴛鴦調》、《大數子》和一些外地流入但天津化了的民歌小曲如「拉哈調」、「秦樓悲秋」、「怯五更」、「後娘打孩子」、「叉桿解獄」、「對花」、「十杯酒」等,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天津時調是清朝末年在天津出現的一種曲藝,起源於各地的民歌。它淵源於明、清以來的時調小曲,又和很多地區的民間小調有密切關系。由於天津當時是水陸碼頭,五方雜處,各地人都有,主要在船夫、搬運工人、手工業者、人力車夫中傳唱天津時調吸收了各種民歌曲調。後來逐漸發展成型,由女演員演唱,先是在妓院中流行,最後開始登台演出。天津時調包括慢板和數板,慢板是主要唱腔,字少,唱腔婉轉曲折,激越豪放,適合抒情。數板半說半唱,主要用於敘事和交代故事情節。一般開始用慢板唱,然後插入數板,再接唱慢板。音域較寬,伴奏樂器用三弦和四胡,後來增加了笙和琵琶等。唱腔為天津口音,現代演出逐漸向普通話過度。天津時調除《要婆婆》等少數二人對唱節目外,大多是一人獨唱,伴奏樂器是大三弦以及四胡、節子板。它的腔調有「靠山調」、「老鴛鴦調」、「新鴛鴦調」、「喇哈調」、「落尺時調」、「落五時調」等。另有外地傳來的「探清水河」、「怯五更」、「下盤棋」等小調。天津時調唱詞句式有以七字句為主的,有長短句相間的;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近於數唱的「垛子板」,如「靠山調」中的「大數子」等。它的語音聲調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天津時調的傳統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風貌。其中有歡快的《踢毽兒》、《放風箏》;也有悲涼的《光棍哭妻》、《後娘打孩子》,還有相當多的反映妓女悲慘遭遇的《秦樓悲秋》等。它最初只是人們勞動之餘的演唱活動,20世紀20年代以來有了職業歌手,有的在地攤、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時事的曲目,如《民國六年鬧大水》、《直奉戰》等。最早登台演唱時調的是兼演京韻大鼓的女演員趙寶翠,其後有高五姑、秦翠紅、趙小福、姜二順等著名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津演員王毓寶與弦師祁鳳鳴等人一起對「靠山調」,進行了藝術革新,豐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揚琴等伴奏樂器,並將其定名為天津時調。建國後,著名演員王毓寶與弦師及詞曲作者通力合作,堅持改 革,把天津時調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天津時調伴奏樂器原為一大三弦,後增四胡、笛、揚琴、低胡、大阮等。曲目皆為短段。
在時調改革中,成績最突出、貢獻最大的演員是王毓寶。解放初,她出演於小梨園、大眾曲藝社(玉壺春)、燕樂等園,與白雲鵬、小彩舞、花五寶、郭榮啟等著名演員同台。1950年加入紅楓曲藝社,1952年參加群聲曲藝社。在演唱傳統曲目的同時,努力學習積極排演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如《雨後花》、《改邪歸正》、《大紅旗》等,1953年天津廣播曲藝團成立,她成為該團第一位時調演員,並於當年參加了時調的改革創新工作,在有關人員的協助下,成功地演唱了革新曲目《摔西瓜》,成為時調改革創新的第一個舞台實踐者。此後,她不斷上演新曲目,以精湛的演唱技藝為新唱腔潤色增輝。三十多年中,她先後上演了《摔西瓜》、《想心事》、《知心話》、《提意見》、《制寒衣》、《翻江倒海》、《毛主席來到咱農庄》、《為女民兵題照》、《看焰火》、《心連心》、《糊花燈》、《紅岩頌》、《換崗哨》、《賣椰子的老大娘》、《大寨步步高》、《軍民魚水情》、《毛主席送我上講台》、《清華參軍》、《重上井岡山》、《鳥兒問答》、《心中贊歌向陽飛》、《拷紅》、《劉主席來到花明樓》、《夢回神州》等新曲目。其中不少成為她優秀代表曲目,如《軍民魚水情》、《心中贊歌向陽飛》、《毛主席來到咱農庄》、《夢回神州》等。
Ⅱ 天津有什麼地方性特色的民歌詩歌
天津的三弦或京韻大鼓
Ⅲ 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間曲藝:天津時調
天津不光是我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同樣它也是我國藝術文化中心。 天津文化 中包含著許多特色的當地民間曲藝,接下來我我將為大家介紹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間曲藝:天津時調。我我將從它的藝術特色和傳承意義兩點出發。
藝術特色
天津時調是天津土生土長的一種曲種。其原名叫「時調」,源於下層社會流行的民歌、小調。如有來自手工業者自編自唱的「靠山調」;有來自於青樓妓院的「鴛鴦調」(俗稱「窯調」);有膠皮車(人力車)的車夫們,在勞累之餘,坐在自己的車簸箕上哼唱的一種「膠皮調」和來自民間生活的「拉哈調」等。靠山調,大約產生於清同治末年或光緒初年,緔鞋作坊里的工匠每當日落時,坐著小馬扎(用木條或木棍交叉組成支架,坐處用帆布帶綳扎而成),背靠房山自編自唱的一種曲調。
內容多是抒發內心的感慨與憂愁。這種小調,被人們稱之為「靠山調」。後經演唱者不斷完善,創造出新的曲牌,如「悲秋調」、「解憂調」、「怯五更調」、「小五更調」、「反正對花調」等,這種所謂「九腔十八調」,成為「靠山調」的基本調式。拉哈調(「拉哈」為天津土語,指作事不認真),是由流行在河北和天津一帶的民歌小調「糊塗調」、「撒大潑」等演變而成。此調的旋律以天津方言為基礎。
因字行腔、拍節也是一板一眼,常以對唱的形式出現。像《要婆婆》、《要女婿》等都是傳統的名唱段。這些小調先後流傳到妓院,經過青樓妓女們的哼唱,又被稱之為「窯調」。後來經過文人和歌妓們的改編革新,形成了時調。
時調在詞句、腔調和板式等方面都與其他曲種有別。它在詞句上,全篇最多不過五六十句,甚至只二三十句,就能把整個內容表達出來;唱腔上,周而復始地反復唱定型的曲譜;板式上,只有慢板、二六和快板三種。詞句的規律是四句為一番,每番第三或第四句後面加一襯腔,即「哎哎喲」。唱詞有七字句或五字名,可以加「三字頭」或襯字,句尾多押平聲,以陽平為合格(因天津話多為陽平)人這種格調多用於靠山調。
時調的「數子」不分頭尾,都可用五言句,且也不限於四句為一番。可根據情節分成幾段。拉哈調則不受句、番數的束縛。在節奏方面,靠山調是慢板,數子是快板,拉哈調是二六板。在演唱上,靠山調是唱,數子是說,拉哈調是半唱半說。總之,天津時調的腔調豪放,演唱時爽朗潑辣,不拘謹滯澀,很能表達天津人的性格和情感。
傳承意義
天津時調最初主要流行於天津底層市民聚集的南市、河東地道外、紅橋區鳥市、和平區等處的曲藝演出場所,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後,對「靠山調」等進行成功改革,使之成為主要的演唱曲調,並創作出許多精品節目。「文革」前期天津時調又一度陷入危機,改革開放後重獲生機,日趨振興,一些傳統曲調、曲目恢復上演。但近年來天津時調發展又面臨嚴峻的考驗,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生存危機,亟待扶持和搶救。
Ⅳ 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
1、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主要流傳於天津市。
天津時調源於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並流傳於天津城區,以天津方言語音演唱。天津時調的表演形式為一人或兩人執節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時調曲調非常豐富,包含許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調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調。
2、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上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子板數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
3、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一種採用京東方音說唱表演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主要流行於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懷柔和天津寶坻一帶。
京東大鼓約形成於清代中葉,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有過不同的稱謂,如京東怯大鼓、樂亭調、平谷調大鼓、平谷調等。表演時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擊鼓為節,旁有樂師伴奏。京東大鼓經典劇目主要有《王婆罵雞》《耗子告貓》《大八義》《小八義》等。
(4)天津有什麼民歌擴展閱讀
天津的建築:
1、古代建築
天津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6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包括獨樂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樓教堂、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等。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黃崖關古長城,有各種造型的烽火台20多座,盤旋於群山峻嶺之中,四周風景優美如畫。
全市現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著名的有天後宮、玉皇閣、文廟、天主教堂、清真大寺、大悲禪院、廣東會館,以及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革命活動舊址等。
2、近代建築
天津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築獨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又有眾多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國的中古式、德國的哥特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典式、日本的帝冠式等,通常把這些外國建築稱為「小洋樓」。
Ⅳ 天津曲藝有哪些種類
1、鐵片大鼓
鐵片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較有代表性的漢族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該曲種以演唱時敲擊鐵片(實為銅片)而得名。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大鼓藝人王佩臣在天津使之成型的曲種,流行於天津、北京地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脫胎於清代中葉產生於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於京津地區。解放前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調。藝人演唱則多見於拆唱節目中,專演此曲種者很少。最早有鍾萬起、金小山等,稍晚有曹寶祿、王子玉等。自金萬昌出,經其加工創新,這一曲種才煥發了新的青春。
3、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發源於河北三河、香河、北京平谷、天津寶坻等京東地區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主要樂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挾銅板,右手擊鼓外,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和揚琴。由於伴奏及曲調簡單。
4、相聲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
5、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是中國曲藝曲種之一。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
河北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制新腔,專唱短篇曲目,稱京韻大鼓,屬於鼓詞類曲藝音樂。
Ⅵ 天津有什麼好聽的歌曲呢
你是想要聽代表天津最強音的音樂嗎?
張邁《天津,我可愛的家鄉》
蔣大為《我是天津人》
關牧村或韋唯《天津,我愛你》
還有《天津邀請你》《天津歡迎你》或天津飯演唱的天津說唱系列等,都能反映天津。
如果是老天津衛的,天津時調、天津評劇、天津快板書等曲藝歌曲也能反映天津衛民風民俗。
Ⅶ 楊柳青是哪個民族的民歌
《楊柳葉子青》這是一首代表性的蘇北民歌,是漢族的。
歌詞是:
「東庄的哥哥出遠門哪,
ho ho yi ho ho
西庄的妹妹來送行哪,
楊柳葉子青a niang
青a niang a dong a niang
楊柳葉子青 a niang
qing a qing a
dong a dong a
楊柳葉子青 a niang !」
《武林外傳》拿它來開了個玩笑。
這里有個曲譜,可惜歌詞是改編了的:
http://www.tom163.net/yuepuku/gequyuepu/hechangqupu/200605/5339.html
Ⅷ 有哪些與天津有關的歌曲
1、《牛逼的天津》
天津飯,算是一首把天津的一些特點展示出來的,但是詞曲的整體水平不算高,他的音樂可能也只能在天津的一部分年輕人中流傳,難以像題主所提到的其他的一些城市代表音樂那樣傳遍全國。可以把這個歌手理解成為天津的「陰三兒」,但是個人覺得水平要遜於他們。
2、《大餅卷一切》
《大餅卷一切》是搖滾大鼓李亮節的第二張專輯,專輯中比第一張《天津娃娃》多了對天津本土的民俗的挖掘,專輯同樣包容了京韻大鼓,京東大鼓,北京琴書,太平歌詞,單弦,相聲等多種曲藝形式,形式更加新穎,內容也更加豐富,趣味性和可聽性更強,專輯的同名主打歌《大餅卷一切》也因為網路節目十三億分貝的播出,成為天津神曲暢紅網路。
3、《天津娃娃》
《天津娃娃》是搖滾大鼓李亮節的首張專輯,將天津傳統曲藝以及天津本土民俗與搖滾樂相結合,作品融合京韻大鼓,京東大鼓,鐵片大鼓,天津時調,天津快板,太平歌詞,相聲等多種曲藝類別,嫁接音樂風格多元化,深受天津人民喜愛,相聲廣播92.1台歌《說學逗唱》最是深入民心。
4、《走過天津的大街小巷》
單單看歌詞,在這首歌里,看似表達了李亮節老師了對天津的變化,實則是深情的懷念。
5、《天津我可愛的家鄉》
這是首典型的城市主旋律歌曲,可能和各個城市的官方歌曲一樣,不怎麼好聽,但是當地人都聽過無數遍的。當然,這個應該不是題注想知道的,但是先說這首是因為,你得先聽過這首之後,才能聽出下一首中的一個重要的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