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戰役雙方是怎麼部署的 天津戰役簡介
天津戰役為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1月平津戰役中,人民 *** 東北野戰軍對 *** 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城市攻堅戰。遵照中央軍委及 *** 平津前線總前委命令,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指揮野戰軍主力5個縱隊22個師和特種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工兵等,共34萬人奪取天津。同時以1個縱隊(2個師)位於軍糧城地區監視塘沽,並准備截殲天津突圍的 *** 軍隊。此役,人民 *** 以傷亡2.3萬人的代價,取得殲滅 *** 軍13萬餘人與佔領天津的勝利,為和平解決北平創造了有利條件。
簡介
天津戰役是平津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放戰爭中最重要的攻堅戰,由時任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指揮。 *** 中央軍委關於平津戰役最初的作戰計劃是,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在把50多萬 *** 軍隊分割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和塘沽5個孤立點後,先打下塘沽,以阻止 *** 部隊海上外逃,迫使平津守敵放下武器,避免平津兩大城市遭戰火破壞。但是經過偵察發現,塘沽周圍不適於構築工事和展開兵力,平津守敵又企圖頑抗,於是中央軍委改變原定計劃,決定首先攻取天津。天津地形復雜,市內被河流切成若乾地區,周圍又是沿海窪地,易守難攻,而守敵達13萬人,並且繞城構築了現代化防禦工事。根據這種情況,考慮到天津南北長、東西窄的特點,以及市內河流分布情況,制定了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割後圍,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按照這個方針,東北野戰軍遂以第 l、第2、第 7、第 8、第 9縱隊全部和第 12、第 6縱隊各一部共22個師 34萬人,配屬大口徑火炮 538門、坦克 30輛、裝甲車 16輛,由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指揮,發起攻城作戰。從1949年1月3日至12日,用了10天時間,掃清了天津外圍的18個據點,完成了攻城的准備工作。曾先後3次要求守敵放下武器,但都遭到拒絕。於是,中國人民 *** 於1月14日上午10時發起總攻,500多門大炮經40分鍾火力急襲,在守軍防禦體繫上打開缺口;工兵在護城河上架設浮橋,隨後,各步兵縱隊由天津最窄的東西兩側發起對攻,僅一個小時即突入市區,與守軍展開巷戰,經過29個小時的激戰,至當日 15時,戰斗結束,殲敵13萬多人,活捉 *** 軍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勝利佔領天津。整個戰役中,除中紡七廠因守敵頑抗而被毀外,全市工廠、學校、街道大都保持完好。
蔣傅軍部署
總兵力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國軍隊即於九月三十日在塘沽登陸,進駐天津、北平、唐山、秦皇島等地區,接著空運國軍第九十四軍到天津和唐山一帶。一九四六年九月,又海運第六十二軍到秦皇島登陸,接替第九十四軍在天津和唐山的駐區。一九四七年春美軍撤走後,又於八月調第九十二軍接替第六十二軍在天津的駐區。以上國軍的活動,都是在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的指揮下進行的。到一九四七年年底,華北「剿總」成立以後,即由「剿總」總司令傅作義指揮。
一九四八年十月,遼沈戰役開始以後,傅作義將駐在天津的第九十二軍一部調到葫蘆島,另一部調到唐山,增援錦西國軍,其駐地又由第九十四軍接替。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 向平綏線的張家口和新保安進攻,傅作義又將駐天津的九十四軍兩個師西調平綏線,將第八十六軍由秦皇島調駐天津。當張家口和新保安相繼解放,傅作義的嫡系部隊被殲後,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迫近平津,傅作義又於十二月十日急將第六十二軍的兩個師從北平、豐台凋到天津。
從此,天津戰役前夕守衛天津的國軍計有:第八十六軍三個師,第六十二軍兩個師,第九十四軍一個師,河北省兩個保安師,天津市警備旅一個旅;臨時增編的有第六十二軍第三一七師和第九十四軍第三0五師(人員武器不全),加上憲兵第四團、汽車兵團、警察等,共約十三萬餘人。
動機
1948年夏,經過易縣、淶水戰役的失敗後,時任 *** 華北「剿總」總司令的傅作義鑒於 *** 的野戰威力,採取了集結部隊於平綏、北寧鐵道線區的措施;將張垣、北平、天津作為三個基點,連同平津張鐵路線上的重要城鎮,預行工事設施,以為依據,實現所謂「靈活機動、集中優勢」的「依城決戰」方略。
然而9月下旬濟南解放,十月初東北完全解放,華北的 *** 軍更為孤立暴露。無論華東、中原 *** 的北進或東北 *** 的入關,聯合起華北 *** ,都要形成為絕對優勢。(當時傅所指揮的連雜編的護路旅、保安團以及後勤部隊,不逾五十萬。)對此形勢再不容排成一線,必須集結一頭,策定根本動向。計有三條路線:
(一)傅內部屬於察綏系,傾向西去,保察綏基地,但不能帶動蔣嫡系中央軍,尤其不能和馬鴻逵合作,沒有後路;
(二)蔣介石以徐(州)海(州)在危急中,想放棄平津,免蹈遼沈復轍,給傅以華東全責,依青島為後路,以圖挽救淮海危局;
(三)美國以司徒雷登通過胡適等人的呼喊,要以軍火直接給傅,就須東靠,死踞津、沽海口,擾亂華北。
十月後,蔣介石與傅作義不斷討論,最終傅傾向於「依託美援保持津沽」的向東靠,以觀望形勢。其認為有能力保住平津,支撐華北(防止東野直驅徐蚌),得到了蔣介石的支持。
依照此意圖,陳長捷在天津構築的大量工事,進行固守。
戰略
天津市的碉堡工事始於日本侵佔天津的時期。日軍曾在天津市郊的主要交通要道構築紅磚碉堡,有的高及一丈多,有的低及數尺,大大小小總共有幾十個,並在碉堡周圍架設一層鐵絲網。在一九四五年間,美軍接替日軍,加築一些鐵絲網。國軍接替美軍後,更積極修築碉堡工事。一九四六年間,第九十四軍在高碉堡駐有部隊,又加築一些鹿砦的障礙物。而後於1947年,進一步完善了天津環城碉堡工事線。此時,天津城防工事長達八十四華里。有一道寬五米、深三米的護城河。內牆頂到河底高達七米,牆內每隔三十米有一座碉堡。環城圍繞一道鐵絲網和電網,沿著護城河有大型碉堡三百八十多個,連同市內縱深的碉堡先後完成共約一千多個。環繞天津市護城河放進運河河水和海河潮水,經常水深保持兩三米左右。沿著環城碉堡工事線只留了八個門為出入交通,其餘都圍繞了鐵絲網。每個大型碉堡部安裝了電話,足夠一班兵力的駐用。而且在護城河內牆各大型碉堡之間還構築散兵坑掩蔽部和交通壕及馬路,連貫一起,便於使用汽車運送人員、彈葯、糧食的補給。原來天津市周圍是廣闊平坦的水網地帶,可以四通八達的,自從構築環市碉堡工事線以後,形成了天津城防形勢。在戰事尚未迫近天津市郊的時期,只有在八個門來往交通,每個門都駐有警察和憲兵,檢查行人和車輛,入夜閉門。其餘地段築有鐵絲網和護城河,不易通行。
但 *** 方面對解放戰爭的發展情勢判斷不足,認為將來主力作戰會在天津外圍一百里或幾十里的地區,天津市為後方而不是前線,以一個師或兩個師必要時一個軍防守天津就足夠了,故而當時環城碉堡工事過於靠近天津市區。1948年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再向天津市商民籌款幾十億元法幣,加築水泥鋼筋碉堡幾十個,分布在天津市郊的主要地區在戰前又倉促修建了一些以紅磚牆構成的工事。其將外圍防禦陣地前1000米以內的樹林、房屋清除以利於射擊視野,並布了4萬顆地雷。同時還在市內各主要馬路、胡同巷口等地築了380多座大碉堡,此外,還將運河水引入護城河,使護城河的水深達3米。國軍在天津連年構築碉堡工事,是企圖憑借堅強工事而作頑強抵抗。
部署
十二月十一日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在平津交通被切斷、北平形成孤立據點的情況下,依據北平、天津和塘沽的現存殘余部隊,最後對華北地區作出「防守」計劃,將天津和塘沽為一個防守區,以第十七兵團司令官侯鏡如兼任司令,陳長捷兼任副司令,陳長捷兼任天津警備司令、天津防守司令,第六十二軍軍長林偉濤和第九十四軍軍長鄭挺鋒兼任副司令。
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一日,陳長捷根據傅作義對平、津、塘的整個部署,認為應固守天津,將強城防,又判斷敵人主攻方向為天津北面宜興埠、丁寧沽方向而來,那裡沒有河流,容易使用大兵團接近。其將天津市分為三個防守區,他並指定西北區以第六十二軍擔任,由林偉濤指揮;東北區以第八十六軍擔任,由劉雲瀚指揮;南地區以第九十四軍第四十三師擔任,由陳長捷兼任指揮;其餘部隊為總預備隊在耀華中學附近。
共軍部署
總兵力
東北野戰軍集中第三十八軍(一縱)、第三十九軍(二縱)、第四十四軍(七縱)、第四十五軍(八縱)、第四十六軍(九縱)五個陸軍軍、第四十三軍(六縱)第一二八師(十七師)、第四十九軍(十二縱)第一四五師(三十四師)共二十二個步兵師及東北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大部(野炮四個營、十榴四個營、重炮五個營、重迫擊炮三個營、高射炮五個連、坦克二十九輛、裝甲車三十輛、工兵四個營)約三十四萬人組成東西兩個突擊集團對天津 *** 守軍發起總攻。西突擊集團由第三十八軍(一縱)、第三十九軍(二縱)組成,自和平門南北兩側突破,向市區金鋼橋、金湯橋及其以南地區(今解放橋以北)挺進;東突擊集團由第四十四軍(七縱)、第四十五軍(八縱)組成,自民族門、民權門突破,也向市區金鋼橋、金湯橋、勝利橋(今北安橋)及其以南地區(今解放橋以北)挺進;南集團由第四十六軍(九縱)和第四十九軍(十二縱)第一四五師(三十四師)組成,在前後尖山、黑牛城、紀家莊和灰堆地段進行輔助攻擊。第四十三軍(六縱)第一二八師(十七師)為總預備隊。
部署
天津戰役前,中央軍委最初部署先殲塘沽之敵,控制出海口,從而防止傅作義逃跑。但劉亞樓通過觀察地圖發現先攻塘沽有諸多不利:塘沽以東、以北地形開闊,鹽田連綿,冬季不結冰,不能構築工事,不便大部隊運動與迎敵,更不能對敵形成四麵包圍;敵17兵團司令部及防守司令部均設在軍艦上,很容易逃脫……為了進一步確認自己的想法,劉亞樓進行了實地勘查,並聽取各縱隊的意見,最終決定不打塘沽轉而奪取天津。中央軍委同意改打天津的決定,並任命劉亞樓擔任天津前線司令員。
1949年1月2日, *** 天津前線指揮部根據天津地形特點和敵軍布防情況,擬定了天津戰役作戰方針,即:「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分割後圍殲,先吃肉後啃骨頭。」1月6日至8日, *** 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開會議,決定首先打下天津,盡早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目標
在天津戰役前,東北野戰軍總部在戰役的部署中,東北野戰軍天津前線指揮部將主要攻擊方向定在天津中部。
具體部署是:西線,由一縱、二縱配屬特種兵縱隊三分之二炮兵組成西集團,為第一主攻方向。從西向東攻擊,由天津西南和平門(小西營門)南北地段突破,即從和平門兩側(在和平門、西營門、勝利門間),以金湯橋為第一目標,迅速與東集團會合,然後會同南集團,殲滅南半城之敵,爾後視情況向北半城發展。
東線,由七縱、八縱配屬特種兵縱隊三分之一炮兵,組成東集團,為第二主攻方向。從東向西攻擊,由天津城東之王串場(民權門)、民族門地段,從民權門(在民權門、民族門、中正門間)兩側由東向西實施主要突擊,第一步到達金湯橋與西集團會合,然後七縱向南半城發展,以八縱向北半城攻擊。
❷ 天津市什麼時候成立的
天津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設「天津衛」。同年12月又設天津左衛並築城,至此,天津城初具規模。19世紀中葉被辟為通商口岸,逐步發展成為當時中國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天津市地處華北平原的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
「天津」這個名字出現於永樂初年,為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正式設衛(衛所是明朝的軍事建置),有「天津衛」之稱。天津的集市和商業區正式出現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物資豐富、貿易活躍的天津是當時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後,隨著清王朝統治地位的穩固和經濟的發展,天津衛作為京師門戶的地位日益重要。18世紀初,由於埠際商業的發展,天津出現了辦理匯兌業務的錢庄,商業、金融業的發展使天津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天津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1948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平津戰役,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❸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天津的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哪場戰役
解放天津的戰役屬於平津戰役的一部分。平津戰役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
1月14日,解放軍以強大兵力發起對天津的總攻,東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22個師34萬人和1260門大炮在劉亞樓指揮下,經過29個小時激戰,攻克了這座堅固設防和重兵守備的大城市,天津國民黨守軍10個師13萬人全部被殲,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天津解放。
❹ 使天津解放的戰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合力進行平津戰役,平是北平,津是天津,平津戰役使天津獲得解放.
故選C.
❺ 請詳細的介紹一下平津戰役中的解放天津 謝謝
淮海:海南一帶
平津:上海、天津一帶
遼沈:遼寧一帶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❻ 天津是什麼時候解放的
1949年1月14日在金湯橋會師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天津政府成立
❼ 歷史 解放戰爭時 哪一場戰役解放了天津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3天。
❽ 天津什麼時候解放的
1949年l月14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天津發起總攻,經29小時激戰,全殲天津守敵13萬多人,活捉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六十二軍軍長林偉傳,六十六軍軍長劉雲瀚和天津市市長杜建時等,
於l月15日解放了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