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津的老字型大小都有哪些
天津的老字型大小有:
1、桂發祥:起源於1937年,由范桂才和范桂林兄弟始創。當時,他們在天津大沽南路各開了一間麻花店「貴發祥」和「貴發成」。
特色是製作的麻花中都夾有一根由桃仁、青梅、桂花等十幾種配料組成的什錦酥條。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時,兩店合並,取主要調料「桂花」之「桂」,更名為「桂發祥麻花店」。
3、果仁張,中華老字型大小,其果仁製品創制已有160餘年歷史,是天津市的特產之一。種類繁多,諸如琥珀花生仁、琥珀核桃仁、虎皮花生仁、凈香花生仁、奶香瓜子仁、五香松子仁等優質產品。
果仁張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第一代張明純和第二代張維順曾在清宮御膳房當廚,專門炸制各種小食品,受到皇上嘉許和西太後賞識,遂被譽為宮廷小吃。
解放後,第三代張惠山炸制的凈香花生仁、玻璃核桃仁、虎皮花生仁等品種,在1956年天津市飲食商業優質品種展覽會上被評為優良食品,參加過波札那國際博覽會。
4、天津烤鴨店:原名「正陽春鴨子樓」,始建於1862年。1935年,正陽春在熱鬧繁華的勸業場附近開業,因正門朝陽而取名。
相傳早年北京烤鴨師傅鄭春來津謀生落戶,在泥濘空曠處蓋起了一間門朝東不足百平米的店鋪經營烤鴨。因其朝向好門前開闊,每天清晨整個店堂都沐浴在陽光中,即使寒冬店內依然溫暖如春。一天鄭春師傅突發奇想,在自己姓名中間加上陽字取諧音「正陽春」以此做字型大小恰似天人合一。
從此「正陽春」生意紅火,遠近聞名。隨著時代變遷,「正陽春」1935年11月易主,同年在原址建起了一座佔地122平米的二層樓房,更名為「正陽春鴨子樓」。故後人習慣以此為建店始年。
5、大福來:創於清光緒年間的老字型大小,傳說那年乾隆帝下江南回京途經天津,路過張掌櫃的煎餅鋪,先嘗了煎餅卷大蔥,後叫上湯。女主人急切中就把煎餅撕碎,放上鹽、香油、香菜,用沸水一沖送上。乾隆邊喝邊吃,感覺煎餅一泡味道更佳,就問女主人名字,回說郭八。
乾隆一聽,笑說:「鍋巴可不能叫湯,應再加上一個『菜』字才好。」又過了幾天,張掌櫃剛開門納客,一位御前護衛就闖了進來,大聲嚷道:「你的大福來了!」說著,放下皇上賞的二百兩銀子。「大福來鍋巴菜」就此成名。
Ⅱ 達仁堂的簡介
從1917年起,先後在北京、青島、武漢、長沙、福州、西安、長春、大連、鄭州、開封、香港等開設了分店,銷售葯物1000餘種。達仁堂為采購人參,特建立達仁參號,另開辟養鹿場、蜂場自取鹿茸及優質蜂蜜,另外開辦達仁鐵工廠、達仁女校等。
尤其是1934年樂肇基、樂松生先生在任期間,引進西方科學技術,採用電動石磨、電動羅篩;安裝冷凍機、打深井建水塔,以為葯用,在當時中葯界開風氣之先。1949年全國解放,達仁堂的經營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53年,達仁堂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成立了達仁堂國葯有限公司。1955年,達仁堂實現公私合營,調整了機構。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達仁堂曾先後兩次更名。1966年更名為「天津工農兵葯廠」,1973年更名為「天津第二中葯廠」,直至1980年5月1日,達仁堂恢復了老牌匾,由當時的衛生部副部長,國家醫葯總局局長胡昭衡先生親筆題寫了廠牌。並形成了今天的廠標。
達仁堂繼承了三百餘年的「家傳蜜制」制葯經驗和傳統,始終恪守「只求葯物真實,不惜重資,炮製之術必求其精」的宗旨,選料必求地道優質,炮製上更是精益求精,各種原料認真挑選,以凈貨投料,葯粉研磨精細,細籮篩選,嚴格遵循先輩流傳的傳統工藝,一絲不苟。達仁堂集南北炮製技術於一家,生產的丸散膏丹「望之不甚寶貴,服之實效如神」。解放前津京一代名醫開方時,指定患者購買達仁堂的葯。達仁堂葯品不僅暢銷全國,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出口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