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古文化街的中心是哪裡
擴展閱讀
從南通怎麼去深圳 2025-09-23 06:56:45
廈門醫院醫保怎麼用 2025-09-23 06:48:03

天津古文化街的中心是哪裡

發布時間: 2023-03-03 13:38:57

❶ 天津古文化街屬於哪個區

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天津市南開區,隸屬於南開區。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是以中式傳統風格商業建築群及媽祖文化為特色,體現天津傳統及民俗文化的商業文化街區。

一、歷史文化與傳統

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是天津城市發祥地之一,代表了天津老城區的形成過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元代海運興盛,元泰定三年(1326),下令「作天妃宮於海津鎮」,即現在的天後宮。

天妃宮建成後,南來北往的漁翁船夫紛紛前來祈求平安,船隻在此聚集,商品在此交換,人民在此生息繁衍,三岔河口地區也正是因此成為天津最早的居民聚落點,並逐漸形成宮南、宮北集市,發展成為宮南、宮北大街。

街區中保留的天後宮、玉皇閣等歷史風貌建築和傳統城市肌理是天津城市發展史的重要物質實證,是天津因河而生、因河而興的有力證明,其中所記錄的空間信息為研究天津城市空間演變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古文化街經過兩次重修改造,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二、整體空間格局

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格局是以天後宮為核心,在發展過程中向海河、京杭大運河、老城廂延伸,街區在歷史上通過渡口、道路、浮橋、有軌電車等與海河、估衣街、大胡同等形成了較好的空間聯系,形成熱鬧的「環城通衢」。

街區內以天後宮、宮南大街、宮北大街為主軸,以襪子胡同、大獅子胡同等東西向街巷為主要街巷構成魚骨狀空間格局。

三、自然環境和開放空間

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以天後宮廣場為核心,廣場內樹立兩根高高的幡桿,高九丈九,最初作為燈塔使用,高懸的紅燈可以為海上的船隻指路引航。

天後宮廣場對面的戲台每逢傳統節日都會上演傳統戲劇,四周為傳統民俗商業店鋪。天後宮廣場為包括民俗活動、商業活動等各種社會活動提供了場地。

街區內現狀有玉皇閣公園一處,為完全開放型的公園綠地。同時,在古文化街各路口節點、天後宮、銀杏古樹旁都分布有廣場空間,開放空間資源良好,成為遊客休閑駐足的特色活動空間。

建築風貌

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歷史上有民居、宗教和商業建築,現狀以宗教建築、商業建築和辦公建築為主,整體建築風格多以中式傳統建築為主,兼有中國北方、南方建築風格。

商業建築主要包括三種風貌形式,

其一是仿清小木作建築,青磚灰瓦,注重細部雕刻和裝飾彩畫。

其二是仿西方折中主義建築,使用古典三段式,青磚飾面,有連續的拱券外廊,多採用拱門拱窗,檐口有連續的線腳裝飾,坡屋頂上開老虎窗。

其三是簡潔的現代主義建築,灰色面磚飾面,立面開大面積的玻璃窗,形式簡單少裝飾。街區內法定保護建築三處。

一是天後宮,坐西朝東,面向海河,經過多次重建、修繕,現在具有較為完整的、多層次的院落空間。自東至西,有戲樓、幡桿、山門、牌樓、大殿、藏經閣、啟聖祠,牌樓兩側分列鍾鼓樓,後有多座配殿,跨古文化街上座張仙閣,院內配有多處游廊。

二是玉皇閣,坐西朝東,面向海河,原為古代天津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群,現僅存清虛閣。

三是通慶里,現為商業建築,原為里弄式居住建築。建築平面以巷弄為軸線對稱布局,相對獨立的四個院落分列巷弄南北兩側,巷口處建有過街樓,建築功能、風格、裝飾和里巷布局既有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又有西洋建築符號。

同時融合了中國南北方民居的風格,是天津近代折中主義建築的代表。

❷ 天津古文化街地址屬於哪個區

南開區。

❸ 馮鞏楊議打卡天津古文化街,這個景點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天津古文化街吸引人的地方在於這里擁有各式地道美食以及老字型大小工藝店。天津古文化街地處南開區,始建於上個世紀的八六年。這條古文化街參照清朝時期的店鋪風格建造而成,自建成之後便逐步演變為天津市最具規模的集貿市場。天津古文化街的中心是一處名為天後宮的建築。天後宮最初叫作天妃宮,建造於元朝時期。由此可以看出,天後宮的出現時間要遠遠早於古文化街,甚至於天津當地還曾有過“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說法。

除了天後宮之外,天津古文化街上的主要景點還有南北兩座牌樓以及位於天演廣場的嚴復故居等。不過相比起這些景點,天津古文化街更吸引人的其實是各式商鋪以及小吃。在天津古文化街上隨處可見古玩、字畫、風箏以及泥人張彩塑等店鋪。除此之外,狗不理包子、煎餅果子、天津麻花等地道小吃也都可在這條文化街上尋到。

身為津門十景之一的古文化街屬於國家5A級景區,每年都會有諸多外地遊客前來遊玩。前幾日,馮鞏與楊議兩人便也曾前往天津古文化街打卡遊玩。

❹ 天津市南開區有什麼著名景點

天津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北角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長687米,寬5米,系商業步行街。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古文化街內有近百家店堂。是天津老字型大小店民間手工藝品店的集中地,有地道美食: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餅果子,老翟葯糖,天津麻花等。旅遊景點有天後宮,喜馬拉雅,大清郵幣,泥人張彩塑等。

天後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航女神。傳說她是福建人,姓林名默,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元時京城每年需北運大批糧食,先從海路運抵天津,然後再轉河運至京城。元政府為祈求航海安全,便將護航女神崇為天妃,並在沿海城鎮建起天後宮。天津的天後宮建於公元1326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天後宮介紹天津的歷史變革,陳列著各種民俗風情實物。皇會是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游此會而得名。傳統的演出場所在天後宮前的廣場以及宮南、宮北一帶。古文化街建成後,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吉日)在此舉行盛大的皇會,表演龍燈舞、獅子舞、少林會、高蹺、法鼓、旱船、地秧歌、武術以及京戲、評劇、梆子等。

景點景觀
南北牌樓
整修後的古文化街,依然保持著當年的建築風貌和基本線型,其建築風格為仿明清小式建築,層高均為一、二層;街區走向自然曲直,錯落有韻;外檐建築尺度適中,商店鋪面長短有序,呈現出鱗次櫛比的古街效果。古文化街充滿了濃郁的古老味、文化味、中國味和天津味。在古文化街南、北兩入口處各建有牌樓一座,其彩繪的形式是「煙琢墨石攆玉」式。其南口牌樓坊心上的文字是「津門故里」(面朝南)和「晴雪」(面朝北);其北口牌樓坊心上的文字是「沽上藝苑」(面朝北)和「金鰲」(面朝南)。

天後宮
天後宮是古文化街的中心地帶,在天津很早就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之說。在天後宮內供奉的是「天後娘娘」——林默,其廣場有兩棵豎立了600餘年大帆桿,在廣場的東側、臨近海河方向有一座戲樓,天後宮廣場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空間。

天後宮廣場高高矗立的兩棵帆桿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據傳,在天後宮建成的不幾年,為了保佑出海的人們永遠平安,在天後宮的門外建起了這個帆桿,在每年的皇會和天後生日的那天,這兩棵高大的帆桿上各掛有24個大紅燈籠,用以祈盼出海人們平安返航,相傳到了夜晚,返航的人們剛剛進入大沽口,就可以遠遠望見家鄉的帆桿了,歸航的人們更是歸心似箭,總是連夜返航與家人團聚。

天後宮內主要有14間,分別是:前殿、正殿、葯王殿、台灣殿、鳳尾殿、藏經閣、關帝殿、元辰殿、啟聖祠、財神殿、碧霞元君殿、王三奶奶殿、良緣閣。

天演廣場(嚴復故居)
古文化街大獅子胡同是嚴復故居所在地,原房屋已不存在。為挖掘歷史文化,先後走訪了嚴復先生的後代和歷史專家,結合景觀設計,在嚴復故居原址建設天演廣場,設立嚴復銅像和天演論石刻。

嚴復(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閩侯)人,曾改名為宋光,字又陵,又字幾(音:ji幾)道,晚年號為:瘉壄(音:yu ye愉野)老人。以譯述赫胥黎的《天演論》而在中國近代思想界名聲顯赫,是中國近代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以進化論為武器,喚醒人們「自強保種」,挽救民族危亡,他被毛澤東主席評為「代表了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與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齊名。嚴復在津還創辦了《國聞報》,積極宣傳變法圖強,在中國近代史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仿古彩繪
在古文化商貿區的建設中,天津市房產總公司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文化街進行了整修。整修後的古文化街,在注重提高防火、抗震等級的同時,增添了供暖、製冷、通訊、公共衛生設備和停車場等配套設施,整個街區總體配套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為了提高街區的文化品位,天津市房產總公司採取公開招投標的方式,聘請多家專業設計單位,進行嚴格篩選,好中選優,並對街區地面鋪裝、小品雕塑、燈飾點綴、門窗造型等實施了統一布局和精心設計。為了延續天津歷史文脈,展示天津民俗,保留百年民居通慶里、擁有600年歷史的古建築玉皇閣和中西合璧式民居建築劉家大院;位於街區兩端的牌樓得到了重新修復,「旋子大點金」式的彩繪,使南口的「津門故里」、「晴雪」和北口的「沽上藝苑」、「金鰲」十二個大字又泛出了金光;坐落在街北入口處的「天津古文化街」石碑,源自天津薊縣上億年的古化石上,鐫刻著李瑞環同志的題字,與整修後的古文化街街景更加協調。最為別具特色的當屬古文化街仿古彩繪了。宮前廣場展示的是以天津民俗為內容的彩繪畫面,描繪了清末民初天津衛的市井民俗;從街南到街北依次展開的仿古彩繪,其西側以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為題材,東側則以中國歷史故事、古代傳說以及戲劇名作為題材,並依照漢、唐、宋、元、明、清的歷史順序逐一展開,使廣大遊客彷彿置身於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

實用信息
遊玩路線
游覽時間:3小時

適合人群:朋友

到達方式:公交

途中景點:津門故里牌坊→天後宮→民俗文化館→古玩城→商業廣場→官銀號→沽上藝苑牌坊→玉皇閣→通慶里→文化小城→戲樓

交通指南
自駕車

1、市外(北京市-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

途經:S30京津高速-下雙街出口-京津快速-京津路-天泰路-黃緯路-五馬路-海河東路-獅子林大街-張自忠路-景區正門

需時:1小時45分鍾

2、市內

途經:黃河道-南馬路-城廂東路-東馬路-通北路-張自忠路-景區正門

需時:11分鍾

自由行

1、公交車方式

公交車路線:15路、12路、856路、907路、861路、675路、681路、863路、903路、907路、469路

目的地站點:東馬路站

票價:2元/人

班次:10分鍾/班

首/末班車時間:06:00-21:00

2、計程車方式

起步價:11元

地理環境
古文化街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北角(天津公路零點)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長687米,寬5米,系商業步行街。

天後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航女神。傳說她是福建人,姓林名默,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元時京城每年需北運大批糧食,先從海路運抵天津,然後再轉河運至京城。元政府為祈求航海安全,便將護航女神崇為天妃,並在沿海城鎮建起天後宮。

天津的天後宮建於公元1326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介紹天津的歷史變革,陳列著各種民俗風情實物。皇會是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游此會而得名。傳統的演出場所在天後宮前的廣場以及宮南、宮北一帶。古文化街建成後,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吉日)在此舉行盛大的皇會,表演龍燈舞、獅子舞、少林會、高蹺、法鼓、旱船、地秧歌、武術以及京戲、評劇、梆子等。

歷史文化
古文化街是由仿中國清代民間小式店鋪組成的街道。以元代古跡天後宮為中心,天後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參觀旅遊項目。

這條街上有一座享譽幾百年的古廟,它原名「天妃宮」,後改稱「天後宮」。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匯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後宮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後的廟宇。

於1986年元旦建成開業。自古以來,這一帶就是天津最大的集市貿易和年貨市場,每年春季,天津規模盛大的皇會——娘娘誕辰吉日就在這里舉行,屆時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新建的古文化街內除兩端牌樓及宮前戲樓為仿清大式建築外,其餘近百棟房屋皆為仿清民間小式古建築。

漫步古文化街,進出店鋪時,您會看到許多店鋪門面檐下、枋間有一幅幅極具江南造園藝術風格的蘇畫。構圖生動有典,形態逼真,使得古文化街絢麗無比,風采迷人。

在門面建築裝飾中除彩繪故事畫外,另樹一幟的是磚、木雕刻裝飾。其內容廣泛,多數帶有濃郁的民俗氣息和吉祥喜慶寓意。

士寶齋前木雕取意《清明上河圖》幾處波瀾起伏、情節變化的畫面。北頭一幅是:汴河岸邊泊著許多船隻,河心一隻大船上七八人拚命搖櫓。船工的奮力以進,說明載重量之大河水上運輸的繁忙緊張情況。中間一幅,畫面正中是汴河上東水門外的虹橋。橋下一隻載滿大船正要通過,全體船夫緊張操作,橋上車輛、牲口、各色行人和看水、看船的人摩肩接踵,構成一股都會生活的洪流,是《清明上河圖》畫卷的高潮部分。

古文化街無論建築風貌、店鋪裝修、匾額楹聯,經營商品都帶有濃郁的藝術氣息。漫步古文化街上已足賞心悅目;而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碑帖、古籍、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天津風箏等專業店鋪叢聚本街,供您觀賞、選購。至於中西樂器、藝術陶瓷、裝潢小件也都有專店,買上一兩件,固是愜人心意的事,而流連一番,或許也可以受到熏陶、啟迪,攝取到一些營養吧。

街區特點
建築精美
古文化街的建築總面積有2.2萬平方米,古建築高低錯落、蜿蜒曲折,一閣一檐皆有講究。所有名堂,一律青牆紅柱、磨磚對縫,配上不同形式的隔扇門窗、欄桿、屋頂翼角,顯得雋秀、古樸、典雅,加之匾額、楹聯、宮燈、旗幡、精美的木雕及1500多幅艷麗的油漆繪畫,更增添了這條街的古典文化氣息。

經營商品
街上大致經營3類商品:①文物、古玩及古傢具,如文房四寶、古舊書籍、傳統年畫、珠寶玉石、古式家什等。②民間傳統商品,如娃娃樂、泥人張的彩塑、有300多年歷史的楊柳青年畫、風箏魏的風箏、刻磚劉的磚刻、修竹齋的劉海空竹、景德鎮的瓷器、蘇州的刺綉等。③酒樓、茶莊、飯館和娛樂場。天後宮前廣場和露天戲台經常演出地方戲劇、民間曲藝。

著名建築
天津古文化街為津門十景之一,景名「故里尋蹤」。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門外,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現已修復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後宮及宮南、宮北大街。天後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參觀旅遊項目。

天津的天後宮建於公元1326年,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雲集,熱鬧非常。今日天後宮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城、天後宮及皇會的興起和變遷,陳列明代天津城磚、清代漕運模型及各種民俗造型(婚禮儀仗、服飾等)、清代水機等文物。

除了天後宮,這里擁有距今600年天津最大的道教殿堂——玉皇閣,最具天津特色的四合院群落——通慶里,和中西合璧式的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劉家大院。而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碑帖、古籍、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天津風箏等專業店鋪也叢聚本街。

其他
名俗風情
古文化街的「皇會」,也是一個遐邇聞名的傳統活動。「皇會」最初叫「娘娘會」。相傳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後宮」海神娘娘的生日。清代康熙年間開始,在海神娘娘誕辰之前出會4天。每逢此時,民間的法鼓會、大樂會、鶴齡會、重閣會、中幡會、高蹺會等,沿街表演各種技藝,呈現一番盛況。古文化街修復以後,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復了「皇會」。在這一天,以龍燈、高蹺、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獅子舞和武術等表演為主,街頭熙熙攘攘,熱鬧異常,成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盛舉。不可不留「市井相連」的古文化街,盡管來自祖國四面八方和天津的各種工藝品,應有盡有。其中具有濃厚天津地方特色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和「風箏魏」風箏等,最為著名。

建築特色
整體建築是仿清代民間建築風格,在宮南和宮北兩邊,各有一座彩繪牌坊,分別是「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四字,街內的近百家店鋪均為清式建築,門窗上多飾有彩繪圖案,內容以歷史、神話、人物、花鳥為主,形式有透雕、浮雕、圓雕等。

古文化街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如文房四寶、名人字畫、文物古玩、工藝品等,最有名的有楊柳青畫社、泥人張彩塑工藝品經營部等。此外,古文化街還有老字型大小的小吃鋪,如石頭門坎飯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