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量大質優 集中供地大幕拉開
備受關注的土地供應「兩集中」新規近日在多個城市陸續落地,根據各地目前已擺上「貨架」的首批集中供地清單,預計未來20多個熱點城市近期土地出讓總價有望超過萬億元,今年第一波集中拿地大潮來臨。
一大批出讓地塊在路上
「集中供地」新政主要涉及「兩集中」,即集中發布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同時2021年發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超過三次。
自2月23日天津率先發布「集中供地」新政後,多個城市隨後分別發布了2021年住宅用地集中供應相關文件。4月15日,長春首場土地集中出讓已落下帷幕,表明「兩集中」供地模式的第一槍正式打響。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2個城市公布了2021年首批集中供地的面積,合計4064.03萬平方米。已有12個城市明確首批集中出讓土地的日程表,大部分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長春、廣州、無錫、天津、北京、杭州、長沙、重慶等地已經明確掛出首批集中出讓地塊的正式出讓公告,上海、南京等地發布了預公告。
其中,廣州將集中出讓48宗地塊,土地面積達到了393.6公頃,天津和杭州分別集中出讓58宗和57宗地塊,土地面積均超過300公頃,北京則明確首批集中供應30宗項目,共涉及12個區,其中朝陽區10宗,建設用地面積約41公頃,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計劃出讓16幅地塊,共計94.93萬平方米。
易居中國執行總裁丁祖昱表示,從首批已經正式發布出讓文件的城市來看,除無錫、長沙外,其餘城市土地供應力度均很大,佔2020年全年宅地供應面積的比重超35%,尤其是北京和廣州,分別為56%和55%,其次是天津,比重也達45%,總體供地節奏快於往年同期平均值。
優質地塊頻頻登場
除了量大外,質優也成為本次土地集中供應的特點之一。監測數據顯示,3月以來掛牌的住宅地塊中,起拍單價超過1萬元/平方米的高單價土地有85宗,其中位於集中供地重點城市的有62宗,分布在北京、廣州和無錫三個城市。
特別是在北京,起拍單價超過3萬元/平方米的地塊有16宗之多,分別位於海淀、朝陽、昌平、大興、豐台和石景山區,其中,海淀和朝陽供地達12宗,佔北京此次集中供地幅數的四成。
在這些地塊中,不乏曾因關注度過高而遺憾退出的優質地塊,例如,去年底因「競地價、競政府持有商品住宅產權份額、競高標准商品住宅建設方案」的掛牌出讓方式引發社會熱議,並被中止出讓的兩宗海淀區樹村地塊,也在首次集中掛牌之列,根據本次出讓公告,樹村12號地塊起始價55.9億元,摺合樓面價約67220元/平方米;樹村13號地塊起始價62.1億元,摺合樓面價約67229元/平方米。同樣經歷「回爐重造」的還有金盞鄉小店村3005-02、3005-08兩宗地塊,本次出讓摺合樓面價也達到5.1萬元/平方米。
此外,無錫掛牌的16宗宅地均設置了最高限價,其中超過1萬元/平方米的地塊有8宗。不過,丁祖昱表示,鑒於當前無錫樓市熱度較高,房企拿地增加土儲的意願十分強烈,大部分地塊大概率會以封頂價成交。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算了一筆賬,北京推出的地塊合計起拍價1036億元,廣州合計起拍價901億元,天津合計起拍價503億元,無錫合計起拍價228億元。累計來看,第一批入市地塊起拍價已經超過6000億元,疊加即將出台的上海、深圳等城市,預計未來熱點城市第一批賣地有望超過萬億元。
土地市場將分化
從4月15日長春首場土地集中出讓情況來看,與以往分散式的拿地相比並沒有出現明顯變化,總體保持穩定。溢價成交的只有6宗地,其中僅有1宗地觸及最高限價,而該次土拍足足出讓了38宗地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房企對於集中供地政策還持觀望態度,而前期准備不足、市場預期不佳也是房企謹慎拿地的一大因素。
相較於成交平淡的長春,克而瑞預計,近期土拍焦點將集中在北京、廣州、天津、無錫、紹興、義烏、溫州等熱點城市,土地價格將依然居於高位。展望未來,在調控越發嚴厲的背景下,房企投資態度仍將保持謹慎。「兩集中」新政落地後,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土地市場將逐漸分化為兩個賽道,企業在不同類型的城市投資策略、投資方式也將有所區別。
短時間內大批量的土地供應,無疑對企業的資金鏈將是巨大的考驗。張大偉認為,資金實力強的企業仍將獲得更多的拿地機會,而資金壓力大的企業可能面臨更大的沖擊,企業分化將進一步加劇。
多數房企對集中供地的反應較為積極,他們認為新政有利於平抑土地市場熱度,穩定土地市場預期,但在供地節奏趨同背景下,房企需對不同區域及城市的潛力、競爭環境進行精準研判。
土地供應新規之下,房企在調整拿地節奏、拿地方式也在發生改變。對此,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陳霄表示,在當前形勢下,冷靜客觀、審慎拿地已成為大多數房企2021年的策略。疊加「三道紅線」等因素,房企之間合作拿地案例或將增多。
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則認為:「再大的房企也不可能兼顧所有地塊,總有兼顧不到的地方,那麼此時中小企業就有拿地機會。給予中小房企一定開發產品的機會,也可以豐富市場產品,防止大房企壟斷市場,有利於樓市穩定健康運行。」
此外,同策研究院分析師汪恆認為,集中供地將引導房企重新排兵布陣,優化城市布局。土地集中供應,使得房企短期能同時調動的資金量有限,降低了單場土拍整體的土地競爭強度,同時通過調控單場土拍供地的結構,優質熱點地塊與遠郊地塊搭配供應,降低整體土拍溢價率。而目前土地集中涉及多個熱點城市,房企為避免資金空轉必然會下沉進入非集中供地的城市,從而引導房企進行城市群優化布局。
2. 土地財政收入大幅回落,呼喊開發商,八大省會城市行動了
財政收入對老百姓有影響嗎?很多人覺得這好像與我的日常生活沒有任何的關系吧,實際上財政收入影響了每一個老百姓。
大馬路、高鐵、火車、地鐵、飛機、學校、醫院、公園等眾多公共服務設施都是與財政收入息息相關的,如果沒有足夠的財政撥款,我們能享受到到這么好的公共服務設施嗎?
財政數據是高度標准化、高度規范,統計不會存在偏差、騰挪、口徑調節的問題,可以說財政數據是各類型數據中最真實,正因為真實才顯得珍貴才顯得明了。
4月20日財政部發布第一季度收支狀況, 一句話總結就是收入的少花費得多 。
財政收入主要分為三塊稅收,非稅收和賣地收入。
3月份稅收增速,從1~2月10.1%,下降到-0.2%,增值稅個稅消費等各方面都在下降,只有企業所得稅出現了輕微的增長。
增值稅跟工業息息相關,個人稅跟服務深度捆綁,3月份下旬沿海生產也已經受到了巨大的影響,許多地方不能跨市工業與服務業已經支撐不起來了,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自然而然就會出現減少。
4月份並未完全的結束不少人都在,估計4月份的 汽車 銷量和 汽車 購置稅,整體的數據並不容樂觀。
近期大宗商品的價格出現了突飛猛進,有特別收益金專項收入,礦產資源專項收入出現輕微增長,但是放在全國這么大盤當中,就非常微弱了。
影響財政最大莫過於土地出讓金,第一季度全國政府性資金預算收入為13842億元,同比下滑25.6%,中央政府資金預算收入為853億,同比下降7.9%;地方政府性資金基本預算12989億,同比下降26.5%,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達到11958億元,同比下降27.4%。
長三角和珠三角超級城市群,土地出讓金都出現大幅度回落,第一季度廣東、安徽、天津、廣西、湖北、湖南土地出讓收入下浮分別為96%、95%、90%、87%、75%,另外29個省市土地收入都要比去年少,增速均為負數。
長三角南京,20宗土地流拍了6宗,流拍率高達30%,成交14宗主要都是以國資房企為主,民營企業沉默不語。
珠三角東莞首輪供地流拍率更高,推出八宗地塊,6宗流拍率75%,成交兩宗土地被國資房企包攬。
2022年首輪集中供地的城市,北京流拍率6%、福州流拍率33%、廈門流拍率10%、青島流拍率6.3%、合肥流拍率25%、武漢流拍率14%、成都流拍率12%。根據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國住宅用地流拍和撤牌數量836宗,流拍撤牌率為23.5%。
從各方面的數據來看土地成交量不容樂觀,第1季度土地出讓金累計減少達到了0.45萬億,折算下來平均每個月減少1,500億。
根據民生證券周君芝指出:若按此推衍,全年土地出讓金減少金額達到2.1萬億元,同比減少高達-23%。2021年全國300城土地出讓金總額5.62萬億,同比下滑9%,全國每年土地出讓金體量基本在8萬億左右徘徊縮小2.1萬億相當於縮水了1/4。
收入大幅度縮水,支出卻大幅度的增加 。
3月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增速高達10.4%,進一步加速一季度支出進度已達到了24%。
錢都花去哪裡了?投向哪一個行業?
科技 、債務付息、農林水事務、文化 旅遊 體育 傳媒、社保就業,衛生 健康 、教育、城鄉社區事務、交通運輸支出、環保,錢都投在這些行業了。
4月21日業績會上保利說,並購基本都是基於項目層面,不追求是在。收並購上完成一定具體投資金額和項目數量,在項目研判上市公司變得更加謹慎。
當前房地產的形勢遠超出老百姓想像的范圍,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放寬樓市政策,截止到4月20日,全國超過85個城市開始松綁樓市政策,2022年的房地產市場像極了2014年,放鬆樓市政策,降准、降息、降利率、降首付、解除限購、限貸、限價等政策,像極了2014年局面。
根據第一 財經 數據顯示,2022年至今,包括鄭州、哈爾濱、福州、蘭州、昆明、南寧;南京、銀川等8個省會城市出台了放鬆樓市政策,不要覺得放鬆了,樓市政策真的會迎來2014年,這樣的爆發結果是並不太起色。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第1季度商品房銷售面積為3104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8%,住宅面積下降18.6%,商品房銷售額度為299655億元,下降22.7%,住宅銷售額度下降25.6%。
冷冰冰的數據好像沒有太大感覺,
如今房地產市場漲價的事情很小了,更多的是房價會不會降了?又或者說看看樓下的中介公司是不是倒閉了很多,最直觀的去售樓中心或者是房產局交易中心,看看有沒有人過戶就知道了。
財政的數據是確確實實地能感覺得到,如今房地產銷售達不到預期,接下來樓市政策可能會進一步的放鬆。經濟學家馬光遠提到,房地產既不能出現過冷也不能出現過熱,如今市場太冷了,要回暖才是最關鍵的。
央媒《經濟日報》發文《發揮穩定樓市在穩大盤中的作用》文章中提到購房者觀望情緒濃厚,或將購房計劃擱置,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即便想買房,也並不會像過去一樣加杠桿買房,而房地產企業從銷售的融資端再到拿地端,整體都受到了全方面的阻礙,循環不順暢。
維持房地產內循環恢復賣地收入,銷售、融資、拿地、缺一不可,我們常說房地產的價格應該下降,其實有沒有考慮到房地產對於財政貢獻這么大,一旦出現大幅度的回落,對於 社會 經濟影響也是非常大。
有人問有沒有一種辦法,能逐步地代替房地產土地財政收入的有,但是很難實現得了,2021年就已經提及過的「房產稅」,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的商品房市場達到450萬億,假設有1/3的房產需要徵收房產稅,增收金額在1%~2%,折算下來每年的稅收在1.5萬億至3萬億,可以彌補當前土地財政帶來的損失。
我前一篇文章寫到,土地稅收出現了大幅度下降,多少人都在吐槽麵粉的價格都這么貴了,麵包的價格變得更貴了,普通老百姓根本買不起房,了如今土地的財政出現大幅度的縮減,意味著未來房價就會下跌,這何嘗不是一種好事呢?
還有各種各樣的惡意評論認為房地產就不應當存在房地產不可能賣這么高的價格實際上跟剛剛開頭所提到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惡意評論認為房地產就不應當存在,房地產不可能賣這么高的價格,實際上跟剛剛開頭所提到的沒有房地產,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中,國內的經濟增速有這么快嗎?國內的基礎建設設施有現在這么方便嗎?不要一邊在享受房地產帶來的紅利同時,卻在吐槽。
有日本房地產崩盤了,美國房地產崩盤了,我國海南的房地產也崩盤了,如今國內的房地產得到有效的控制,未來整體的樓市走勢會傾向於平穩的狀態。
經濟學家馬光遠說了一句非常粗俗的話,房地產是我國第1支柱產業,未來100年都不會變臭是因為你沒吃過,吃過的不知道他有多香,相信大家都能明白這句話中的含義。
3. 天津市怎麼樣算不算一線城市
發現包括天津市人在內的很多人都對「天津」乃至「中國」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認知錯亂。其中根源並非出自於天津這個城市作為一個客觀存在本身,而出自於觀察者自身主觀的社會位置和其與生俱來的生活經驗。
1. 「天津沒歷史」,天津自隋朝開鑿大運河以來,便是北方漕運與海運的樞紐,歷經三河匯海(三會海口),直沽寨、海津鎮、天津府,到近代九國通商,直至成為中國和亞洲第一的國際都市,天津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不可以說沒有歷史。直到建國後,劉少奇主席依然指出了天津作為三北樞紐在全國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性。
2. 「天津的人文素質低」,這可能是對天津最大的高級黑。遠了講,古代天津有「三取、問津、輔仁、集賢、稽古、會文」等著名書院,是北方文教最發達的地方。時載:「天津士人,工於應試文字,近年舉人會試者計逾百數,實為天下罕見。」當時天津雖位於北方海濱一隅,不及科甲最發達的蘇杭,但明清兩季也是士子舉人輩出之所,「在全國各個地區的科舉發展史上也是罕有匹敵的。」而到了近代,天津更是開中國社會現代化之先河,擁有中國現代化標志性創舉的近一百多項第一,「百年中國看天津」不足為奇。開埠後,天津的文教工商不斷發展,城市工人與民族資產階級隨之壯大,伴隨著西方知識和科學思想的引入,一批現代高等學府在天津建立,北洋大學、北洋法政、北洋工藝、北洋警校等等,不能詳盡。天津不光只有天大南大,還有天津外國語大學(前身為法國高等工商業學校),津沽大學(拆分為多所目前多所天津市內的高校如天津師范,天津財經,以及後來被河北遷到保定的河北大學)。時人雲:「天津人較早接受了西方的自由、平等觀念,加之見識廣,多機變。」當時法國人註:「天津培養了這個國家幾代的精英。」今天,這些歷史也許被眾所周知的原因掩蓋了,但一個城市一所高中,倆位總理,咱們就當這是一個美麗的巧合。至今,天津市依然擁有眾多百年以上的大中小學校,人文底蘊之深厚非中國其他城市可類比。這些都培養了天津人獨特的文化個性與身份,與其他地方乃至附近的北京也截然不同。(天津人確實與全國大多數人不分享北京夢上海夢深圳夢,原因不是戀家,而是對於自己城市或清晰或模糊的更多了解,天津畢竟還是那個天津,不是隨便什麼地方)
3. 對天津認知的多維度錯亂,這並不怪大家。作為互聯網新媒體影響下成長的網民,部分80後與90和00後,或者說多數外地人或部分本地人對天津的認知主要依靠新媒體(外地高考應試為主,地理與歷史不考的內容基本沒人看)。年輕人逆反心理,以及挑戰既有權威的心態,於是一種「認知錯亂」產生了。在中央政府眼中,中國的主要城市排序為京津滬,而在大眾認知中,卻成了北上廣,近年後者甚至開始喧賓奪主。原因不外乎,在早年地產商眼中,天津是一個不隨波逐流的城市,在北上廣深大玩套路賣地炒樓推高GDP的時候,天津卻要把自己建成一座「花園城市」,房價與地產商們期待的賺錢剪羊毛的節奏慢了半拍。當然這其中不乏出自地方利益的狹隘考量,但在地產商眼中,天津確實是一個很「不識時務且後進」的城市。
4. 對天津-北京關系的認知錯亂。這方面的錯亂原因要多歸功於早年間北京的地方文化身份對於天津的認知錯亂,於是產生了後來流傳於津京地區關於「天津的設立是為保護北京」,「天津是首都門戶」等等假設,隨著北京地區文化作為中國文化代表之後,這些假設被植入大眾意識里。
「天津」作為一名詞並非明朝時期的發明,天津在古漢語中意為「銀河、天堂」,如隋朝時便有以「天津」命名的「天津橋」,還有「天津鋪」「天津嶺」「天津河」等諸多地名,並於明朝年間設置衛所以保衛天津這個業已存在的重要交通貿易樞紐。
前述提及天津的發展源頭可追溯至隋朝開鑿大運河,而天津作為歷史上「大運河」北方的終端與樞紐,大運河才是賦予天津存在意義的歷史開端,天津的發展也並不以中國首都的選址為轉移,(作為名詞,同時期「北京」尚未被賦予任何歷史含義)。
與其說天津的設立,是後人附會的「拱衛北京」,不如說天津的發展壯大始終與漢民族對抗北方胡人的歷史密切相關,(北京還處在「胡」占區)。從隋唐到北宋,天津在中原民族對抗胡人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北宋時期,在今天天津市區,大宋與遼隔海河對峙,通過大運河轉運軍械糧草的過程里,天津發揮著北方貿易與金融中心的作用,北宋政府用鹽引茶引等金融工具支付運輸費用。
在之後的朝代更迭中,隨著大明的傾覆,原本與天津同氣連根的北京再一次被滿清占據,滿清入關徹底改變了北京的人口結構與文化。而天津則成了一座處在北方地區的中原文化孤島,透過大運河和海運與江淮平原及閩浙地區保持商貿、金融、文化的聯系紐帶。
5. 天津作為一個擁有獨特文化身份的工商業城市,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三北樞紐、金融貿易中心,對中國北方、全國乃至整個東北亞政經布局,天津有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視野與見解,從首提環渤海聯席會議到自由貿易港的概念,天津始終為中國貢獻自己的想法,但卻…大家懂得。例如上世紀90年代上海深圳金融市場管理混亂造成的全國性金融系統癱瘓,最後卻由關閉當時已經發展的相對成熟並具有一定規模的天津、大連、武漢的證券交易所來收尾,決策背後之考量耐人尋味,對全國政經布局之影響今已凸顯。
6. 因為眾所周知的理由,天津之後「被二線」,「被新一線「,還經常被拿來比較,並客串「被超越的角色」。北京是首都,上海和深圳現在有後台不敢比,之後就剩下了天津這個大塊頭,夠分量。於是乎,天津成了各新媒體城市營銷號,以及北漂滬漂杭漂等等其他網紅城市還在為「居者有其所」奮斗的新「市民」們所撰寫的網文中的最受歡迎被比較城市。這種社會現象背後反映的是「新人」們對其舊身份的自我剝離(自卑),和對其新身份認同所需的自我認可(自尊)。當然這也側面反映了天津的發達,畢竟沒人總想和國際庄與宇宙山比。
7. 新天津人復雜心理所造成的認知錯亂。新天津人包含部分前四郊五縣居民(這里指部分,比如很多靜海村民,但很多對天津的認知程度也很高)與相當多留津外地人。除了前述各地「漂泊的新人」們自卑與自尊這對兒矛盾心理所產生的自我認可的需求外,由於遠低於「老天津市民」對天津歷史與文化的認知,「初代新天津人」還會額外發展出基於另一組心理矛盾之上的亞人格,該亞人格存在於新身份所含內容里歧視舊身份的部分,會觸發「新天津人」保護內心深處殘留的最後一絲脆弱舊人格自尊的心理防禦機制,外在表現為扭曲客觀歷史發展過程,誇張放大自我舊身份的角色含義或貶低壓縮新身份屬性,使之順應其內心自尊的需求。但科學的講,天津作為一個客觀存在實體,其獨特歷史文化和與之所代表的現代市民身份卻不是以「新人」們的個人人格意志為轉移的。天津畢竟不是一個「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地方。
天津也許是中國遼闊版圖上唯一一個還在提供替代性全國政經布局方案的獨立城市文化實體。這是由天津自身獨特的地理、歷史與現代市民文化決定的。至於替代誰,答案就在為何建國後只保留了京津滬三個直轄市。北京代表的皇清式全國政經布局,上海的(江浙)財閥壟斷式全國政經布局,天津的北洋式全國政經布局。三種布局之間也走過了幾十年的比較,目前的狀況 對於全國而言可能是最無言的無奈,然而各地吃瓜群眾也樂的在互噴中自我麻醉下去。
4. 2021年天津拍賣會時間
2021年12月26日9:00在天津市河北區遠洋賓館四樓舉辦的2021天津國拍「天津文物」秋季文物專場拍賣會。
擴展知識:
天津國拍在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的關懷下,由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局牽頭,吸納國有大型企事業單位資金壹千萬元,組成的天津市宣傳系統規模最大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國拍在起步之初就立足社會化、市場化,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運行機制。天津國拍具有鼎級的執業資質,是天津市僅有的幾家同時具有文物拍賣權和公物拍賣權的拍賣公司之一,是中國拍賣協會理事單位、中拍協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單位,也是天津市場協會(天津市商委直屬機關)的創辦單位之一,任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拍賣專業委員會牽頭單位。在天津市拍賣協會成立之際,天津市商委、各大拍賣行一致推舉天津國拍為副會長單位,總經理劉幼錚被選為天津市拍賣協會第一副會長,並在2005年中拍協大會上被選舉為中國拍賣協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國拍以「誠實第一,信譽至上」為服務准則,堅持 「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建立起一整套嚴格規范的現 代企業管理制度。經市商務委、市工商局、市文化局等管理 部門審定的經營范圍有:中外文物及藝術品、動產、不動產、 各類公物產權、罰沒物資、無主物資及各類無形資產、知識 產權、土地使用權的拍賣業務,中外文物及藝術品的鑒定, 估價及展覽、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