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區僑聯主席相當於什麼級別幹部呢
僑聯是政協組成單位之一。
中國僑聯主席是正部級。
直轄市區僑聯是正處級。
副省級城市區僑聯是副處級。
地級市區僑聯正科級。
❷ 林龍安的簡介
林龍安,男,1964年生,福建惠安 縣人。 1988年畢業於集美財政專科學校, 廈門禹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現任中國民主建國會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僑聯委員、福建省僑聯常委、廈門市政協常委、廈門市僑聯副主席、中國僑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香港廈門聯誼總會永遠名譽會長、副理事長、集美大學常務校董、客座教授、廈門市總商會(工商聯)副會長、禹洲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廈門禹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集團涉及房地產投資開發、通訊電信等行業,2006年、2007年、2008年連續榮獲「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中國房地產企業發展戰略拓展金獎」和「福建省著名商標」等。個人曾榮獲「優秀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廈門市榮譽市民」等稱號。熱心社會公益事業。
❸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的部分僑捐工程
愛國僑胞、港澳同胞捐資近4000萬元的華僑大學9項僑捐工程及廈門校區綜合教學樓奠基暨落成典禮,國務院僑辦副主任劉澤彭,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鄭立中,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張偉超,福建省僑聯主席李欲唏,閩港澳經濟合作促進委員會副主任鄒爾均,市委副書記吳鳳章,市人大副主任、市僑聯主席陳聯合,市僑辦副主任胡家榕及數位為華僑大學捐資的人士鄭年錦、王穗英、王石筠等參加了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的奠基儀式 。
2012年、華僑大學廈門校區三幢建築——陳延奎大樓、萬川行政大樓、陳明金大樓舉行奠基、落成典禮。國務院僑辦副主任馬儒沛、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副會長趙陽等出席儀式。
奠基動工的陳延奎大樓,建成後將作為華僑大學華文教育培訓中心。大樓總建築面積36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0名華裔青少年學生共同學習和生活。大樓由華僑大學董事會副董事長、菲律賓著名僑領、菲律賓航空公司董事長陳永栽先生捐資5000萬元人民幣興建,大樓以其父親陳延奎之名命名。
萬川行政大樓,建築面積6428平方米,為華僑大學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綜合樓,由張志猛、黃麗玉伉儷捐資500萬元港幣興建。張志猛為現任華僑大學董事、廈門廈信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及香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將捐建的大樓命名為「萬川」,也有感念父母的特殊意義——其父名為張家萬、母親名為洪秀川。
陳明金大樓為教學、行政綜合樓,總建築面積與萬川行政大樓相同,為6428平方米。由華僑大學董事、澳門金龍集團董事長陳明金先生捐資410萬元人民幣興建。這三棟大樓的捐建人也到現場觀禮。陳明金先生還為華僑大學捐贈了一部校車。
2014年、華僑大學副董事長、醫療系校友,康業信貸集團董事,香港華僑華人總會會長李碧蔥捐建的李碧蔥音樂舞蹈大樓,以及印尼華僑、華僑大學董事李朝耀捐資建設的李朝耀大樓在廈門校區落成;董事杜祖貽教授2004年倡建、海內外知名人士捐助的四端文物館新館在廈門校區開館。
李碧蔥音樂舞蹈大樓位於廈門校區,樓高7層,建築面積11535平方米,外形似一架鋼琴,用於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學科研。
李朝耀大樓高4層,建築面積4987平方米,作為建築學院建築學科實驗大樓,為建築學院師生提供教學、科研場所。
四端文物館新館位於廈門校區鄭年錦圖書館一側,設有器物區、書畫區、僑鄉碑拓區、杜四端先生與早期旅港福建商會專區、麥繼強與張愛華特展專區等展廳。該館目前館藏文物數百件,其中不乏廖承志之母何香凝女士畫作真跡等珍貴藏品 。
❹ 僑聯主席如何產生
根據《章程》規定,僑聯主席每屆任期五年,期滿經歸僑僑眷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❺ 林惠祥的人物生平
1901年6月1日(農歷4月15日),林惠祥出生於福建晉江縣的一個小商之家。自幼聰穎好學,特別喜歡聽大人們講神話、傳說之類的故事。九歲入私塾,即能熟讀所學詩文。1926年畢業於廈門大學。1927年秋,林惠祥考入了菲律賓大學研究院人類學系,並跟從美國教授拜耶(H·O·BEYER)作人類學的研究工作,1928年畢業,獲人類學碩士學位。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特約編輯員,後參加該院民族學組研究工作。1931年任廈門大學歷史社會學系主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人類博物館(我國第一個人類博物館)館長、南洋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由廈門大學校黨委書記兼任)。他從事東南亞和中國東南地區考古發掘和民族調查研究,是中國對台灣省高山族最早進行調查研究的學者,著有《台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他對民族文化和中國民族的來源及劃分系統等問題,頗多創見。他的《文化人類學》一書確立了中國人類學體系,受到當時學術界的普遍重視與歡迎;另一著作《中國民族史》獲得國內外學者好評。他還先後參加調查和發現武平、龍岩、長汀、閩侯等地的新石器,並撰寫了有關台灣新石器、福建古民族、中國與東南亞古民族的關系等方面的論文。1929年和1935年他兩次冒險隻身深入日本侵佔下的台灣,調查高山族(當時稱番族),獲得圓山新石器和高山族文物。1934年,為普及人類學知識,他運用自己搜集、發現的考古和民族文物,創辦了廈門市人類博物館籌備處。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攜帶文物避難南洋,繼續從事東南亞的考古和民族研究。
曾祖父在台灣經商,事業發達,至父親林毓鑒時家道已衰落,僅經營小商業。惠祥自幼隨父在台灣生活,至宣統元年(1909年)回故鄉蚶江入私塾讀書。民國元年,考入福州東瀛學堂,學業成績全班第一。畢業後,因家貧不能升學,在家自修,經過兩年刻苦攻讀,中英文都達到中學畢業程度,還能翻譯英文小說。民國8年(1919年),惠祥隨父回台灣,又轉往菲律賓,在一家米廠任書記員,因對商業不感興趣,工余仍自學詩文不輟。
民國10年(1921年),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惠祥以同等學歷考取文科社會學系,為廈門大學招收的第一批學生之一。在廈學習期間,成績優良,連獲甲等獎學金2次,並在廈門中華中學兼任史地和社會科教員。民國15年,獲文學士學位,為廈門大學第一屆畢業生。先在該校預科任教1年,然後到菲律賓大學研究院人類學系跟隨美國導師拜爾教授學習人類學,僅1年時間,就取得人類學碩士學位。
民國17年(1928年)5月回國,先在南京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員,致力於人類學(包括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和博物館學等)的研究,除了撰寫專著,還深入台灣等地作民族學和考古學的野外調查工作。民國18年,受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託,冒著生命危險,到日本占據下的台灣調查台北圓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高山族文化遺俗,後寫成《台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一書,由中央研究院出版,為國內系統調查研究台灣高山族第一人。他把在台北基隆圓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貝冢和高山族地區所發現的新石器等民族文物都帶回大陸,分別收藏於南京博物院和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籌備處。
民國19年(1930年)9月,惠祥回到廈門大學,擔任文學歷史社會學系教授兼主任。民國24年(1935年),再次冒險到台灣高山族聚居地區調查,又帶回一批高山族文物,並將兩次到台灣調查所搜集的考古、民族文物,陳列於校中人類博物館。民國19~26年抗日戰爭爆發這段期間,致力於人類學專著的寫作和出版,其中《文化人類學》一書,對人類學總論、略史以及物質文化、社會組織、宗教藝術、語言文字等,都有精闢的論述;對於中國原始社會組織、婚姻制度等問題,也有獨到的見解,民國23年(193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列為「大學叢書」之一。同期,他又撰著《中國民族史》(上、下兩冊),對中華民族的來源、歷史發展、分類系統等問題,頗多創見,民國25年(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是當時中國民族學專著中最完整詳盡的一部。後來該書被日本學者中村、大石合譯成日文,受到國內外民族學界的重視與引用。此外,他還先後出版《民俗學》、《世界人種志》、《神話論》等專著,為奠定中國研究人類學有關分科基礎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23年(1934年),惠祥在廈門大學西側頂澳仔住家二樓,創辦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籌備處,將自己歷年搜集的考古、民族、民俗等文物,連同華僑、熱心人士捐贈的文物一起陳列,供校內師生及校外各界人士參觀,為中國第一家人類學專科博物館。
民國26年(1937年)暑假,惠祥自費到閩西考察,發現武平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印紋陶等文物。這是中國東南地區最先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他從武平新石器時代文物的研究中,認為石錛、有段石錛和印紋陶,是東南古越族及其先民的遺物,是中國東南地區古文化的特徵。這些創見,為他後來的考古發現所證實,得到其他考古學家的承認。
是年,抗日戰爭爆發,惠祥攜帶文物、圖書避往南洋。民國27年(1938年)1月,他在參加新加坡遠東史前學家第三屆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福建武平之新石器時代遺址》論文,受到與會各國教授專家的重視。在新加坡期間,任新加坡南洋女中教員和《星外》半月刊編輯,雖然生活環境困苦,仍堅持考古和民族問題研究,先後撰寫《馬來人與中國東南方人同源說》、《南洋人種總論》、《南洋民族與華南古民族的關系》等論文,還編譯《菲律賓民族志》、《婆羅洲民族志》、《蘇門答臘民族志》等專著,成為中國研究南洋問題,尤其是研究南洋和南洋考古的開拓者和倡導者之一。年底,他陪同菲律賓僑領李俊承到印度游歷,同時作考古和民族調查,從恆河流域到尼泊爾邊境,歷時兩個多月,獲取大量印度考古和民族文物等資料。
民國28年(1939年)冬,擔任檳榔嶼鍾靈中學校長,積極提倡、參與捐資籌賑活動,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民國30年(1941年),他發現馬來亞吉打史前洞穴遺址,挖掘出一批舊石器時代的遺物。
日本侵略軍侵佔南洋後,他避居後港務農,生活極其艱苦,仍千方百計保存文物圖書。當時,外國學者要用高價收購他所藏的文物圖書,他始終拒絕,不為金錢名利所動。有一次,日本憲兵無理搜查他的住宅,他家裡收藏有一箱古武器(內有日本刀槍),若被查出,將有生命危險。在搜查中,他面對強暴,毫無懼色,安然端坐在箱子上面,結果未被查出,僥幸逃脫劫難。
民國34年(1945年)秋至民國36年(1947年)夏,在新加坡參加陳嘉庚主持的有關南洋華僑籌賑會活動資料的整理編輯工作,協助整理出版刊物,參加《南僑回憶錄》一書的編輯出版工作。 民國36年(1947年)夏,重返祖國,仍到廈門大學任教,擔任歷史系教授。任教期間,因積極支持進步學生運動,反對內戰,並在他主持歷史系舉辦的人類學標本展覽會中,傳播進步刊物,掩護進步學生活動,受到國民黨特務的注意。民國38年(1949年),廈門國民黨當局在潰敗撤退前夕,將惠祥拘捕入獄。不久,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廈門,方倖免於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惠祥任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並被選為廈門市人民代表、廈門市僑聯副主席。他以滿腔熱情參加社會主義建設。1951年,他將搜集的人類學珍貴文物圖書捐獻給廈門大學。同時,積極倡導、主持建立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並任館長。1955年惠祥當選為福建省政協委員。195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1年,惠祥在參加惠(惠安)東土地改革中,根據調查采訪和搜集的實物資料,撰寫《長住娘家風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過渡》,論證惠安「長住娘家」(不落夫家)婚俗的特點及起源。他又應廈門市有關部門的要求,調查廈門港漁民(疍民)的習俗。他還經常到福建各地進行考古調查,先後發現龍岩、惠安、永春、閩侯、長汀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除了撰寫各地遺址研究論文外,經過宏觀研究,撰寫並發表《中國東南區新石器文化特徵之一:有段石□》等多篇重要考古論文,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為了豐富人類博物館陳列內容,惠祥親自和技術人員一道,塑造原始社會與古人類大模型,編寫人類博物館陳列品說明書,利用考古發現、民族調查、社會搜集各種途徑,增添陳列品。
惠祥生活非常儉朴,經常利用廢紙作稿紙,一張紙要兩面都利用。為了節約公家開支,出差不坐軟卧只坐硬卧;住旅館也不住大旅社,而住小客店,經常是三四人擠在一間。他常將家中物品拿到館中使用。1956年,惠祥接受國家高教部委託,培養考古學副博士研究生。他一生培養的學生遍布國內外,其中不少人已成為教授、專家。同年10月以後,惠祥發現自己患有高血壓病症,仍帶病工作,白天到人類博物館上班,晚上堅持撰寫書稿論文。1958年,還把自己僅有的1幢樓房捐贈給廈門大學。他愛好武術,經常在學校運動會上表演,屢獲獎狀。
他一生留下專著18種,論文和譯文70~80篇。
1958年2月13日晚上,猝然腦溢血逝世。 骨灰安葬在廈大校園內。
❻ 什麼是嘉庚精神
嘉庚精神的內涵集中反映在愛國主義精神,還體現在重義輕利,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誠實守信,嫉惡好善的重德精神,剛健果毅,堅韌不拔的自強精神,艱苦樸素,勤勉節儉的清廉精神,與時俱進、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等五個方面。
陳嘉庚,17歲就隨父下南洋經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04年,陳嘉庚的父親在新加坡的企業破產,欠下了20多萬元的巨債,新加坡法律規定,父債子免還。但以信譽為重的陳嘉庚卻立志要還清債務,他不顧親友反對,連本帶利還清了債務,替父還債,之舉成為了商業佳話。
貫穿陳嘉庚先生一生的一條主線,就是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嘉庚先生曾被毛澤東同志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嘉庚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僑界領袖,愛國愛鄉,在半個世紀的奮斗生涯中,為民族的獨立解放,祖國的統一富強,特別是為發展教育事業和振興中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嘉庚先生作為中國僑聯的首任主席,對於全國僑聯的定名、章程草案的制定、成立大會的召開做了許多工作,在全國僑聯成立後的初創階段,盡管年事已高,但仍然克服各種困難,許多工作都親歷親為,推動了僑聯事業的開展,祖國和人民永遠銘記嘉庚先生,僑聯和僑聯工作者永遠銘記嘉庚先生。
(6)廈門區僑聯主席是什麼擴展閱讀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省同安縣集美鎮一個僑商家庭。17歲隨父赴新加坡學習經商,憑著精,勤,慎,從新加坡商界脫穎而出。20餘年躋身於東南亞傑出企業家之列,家資萬貫。
久客南洋,心懷祖國,希圖報效,已非一日,在新加坡過著優渥生活的他,仍一日不忘惦念祖國的安危,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意識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眼見國家步步陷入危難,他決意獻身報國,救民於水火。
1910年,陳嘉庚剪去長辮,加入同盟會,並被新加坡閩僑舉為福建保安會會長,大力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陳嘉庚被推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主席。
他親自到南洋各埠演說動員華僑貢獻己力。1940年,他冒著被日本飛機擊落的危險率領南僑慰問團,沖破重重阻礙歸國,先後訪問了重慶和延安,並在重慶投資設立制葯廠。
在他的號召與帶領下,南洋華僑僅1939年一年即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期間4年多的時間里,南洋華僑共計捐款約15億元,同時購買了大量汽車和軍需物品,極大地支援了中國抗日。
陳嘉庚在海外創辦實業的奮斗精神和心系桑梓的愛國情懷被世人傳頌,他一生傾資興學、赤誠報國的義舉,深為海內外人士所敬仰。他的故事充滿著傳奇色彩,而他的實踐和精神已形成了獨特而又豐富的嘉庚精神。
深深根植在每一位華人華僑的心中,激勵和感召無數國內民眾和海外華僑關心祖國的前途命運,為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而矢志奮斗。
參考資料網路--陳嘉庚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官網--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
❼ 廈門的名人
近代
著名的科學家蘇頌、盧嘉錫,政治家洪朝選、蔡獻臣、施琅,軍事家陳化成、彭德清,教育家周殿熏、林文慶、王亞南,文學家林鶴年、盧戇章、林語堂,醫學家吳瑞甫、林巧稚,愛國華僑實業家葉清池、黃奕住、陳嘉庚、陳六使,體育家馬約翰,文化名人林爾嘉、邱菽園、王人驥、李禧等等,也有清初海盜蔡牽、鴉片大王葉清和、地方軍閥葉定國等歷史人物
市政府
市 長: 劉賜貴
副市長: 丁國炎 詹滄洲 潘世建 黃菱(女) 葉重耕 裴金佳
秘書長:許明耀
古代
香山縣(中山)古代名人錄,以漢、唐、宋、明、清5個朝代之科舉文武進士出身為主,全部在舊志中有傳或記載。其中漢朝陳臨、唐朝鄭愚,是立縣前之名人,故選入之。宋朝梁杞、陳天覺乃立縣之功臣,馬南寶乃宋亡殉國之重臣,今再立傳。此外,元朝由於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以及其他種種原因,香山縣士子參加該朝科舉考試者不多,遍查《香山縣志》,未有中進士者記載其中。故本志僅從明、清兩朝共125名文武進士中(個別非進士出身)選47名官職較高、著作較多、名氣較大者,列入古代名人錄。
陳臨 字子然,香山人。漢順帝永建年間,郡舉孝廉,先任蒼梧太守,漢獻帝建安年間,召聘為廷尉(掌刑獄、即司法官),卒年未詳。
鄭愚 香山人。唐開成二年(837年),授秘書省校書郎,累遷尚書郎,改桂管觀察使、嶺南西道節度使,命授邕州刺使兼御史大夫。僖宗中和初年(881年),命出鎮南海,後召拜尚書左僕射(尚書省的副職),中和四年病故任內。
周尚文 字質善,神涌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選龍岩丞,官至御史。
黃瑜 字廷美,縣城人。明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舉人。天順初年(1457年),帝頒詔求直言,瑜應詔上疏六事。成化五年(1469年)授長樂縣知縣。以年邁告老歸會城番山下,手植槐樹兩株,自稱「雙槐老人」,學者稱「雙槐先生」。卒年73歲。遺著有《應詔六疏事》、《書傳旁通》10卷、《雙槐文集》10卷、《雙槐歲抄》10卷等。
黃� 字世美,黃梁都(今屬斗門縣)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進士。授大理寺評事,升廣西僉事,改任江西僉事,上薦升副使;兵備柳慶,南寧兼分巡右江道,到任不久病故。
黃經 字子常,石岐南門麻洲人。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應天府舉人。任霑益州同知,旋任教職,得泗州學正。辭官回里,撰纂《香山縣志》、《滇陽第一州志》、《淮泗一覽》、《小學節條》,作有詩文千餘首。
黃畿 字宗大,縣城人。幼年精通秋春二經,其撰文章滌棄陳詞濫語,競試不逮,憤收拾書卷,以侍奉親老,絕求仕之志,歸隱居於羅浮山之山巔。潛心研習《大易》、《中庸》。其文章為省內佼佼者。書雲:「蓋粵人著書之精奧者以畿為最。」世稱「粵洲先生」。正德八年(1513年)陪子佐赴京應試,染疾不治,卒於途中,卒年49歲。嘉靖四年(1525年)以子佐貴,謚「文林郎」,追封翰林院編修。著有《粵洲集》、《皇極經世書傳》8卷、《三五元書》25卷、《刪正黃庭經》等。
黃佐 字才伯,號泰泉,縣城人。正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科進士,廷試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有司請修《廣州志》。以翰林外調,除江西僉事,旋任廣西學官。因母病辭官歸家。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翰林編修兼左春坊左司諫。不久,晉侍讀掌南京翰林院,擢南京國子祭酒,穆宗詔贈禮部右侍郎,謚「文裕」。後致仕歸里築室於禺山之陽,潛心研習孔孟之道,是嶺南著名學者,世稱「泰泉先生」。終年77年。其著作凡39種,數百卷外,還纂《廣東通志》70卷、《廣西通志》60卷、《廣州府志》70卷等。
何派行 字應充,小欖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進士。授戶部主事,歷任員外郎中,旋調福建太平府知府。嘉靖四十年入京覲見皇帝,晉陝西行太僕寺少卿;萬曆十七年(1589年)轉本寺正卿。致仕歸家,終年未詳。
❽ 僑聯主席是什麼級別
正部級幹部
中國僑聯是由全國歸僑、僑眷組成的全國性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橋梁和紐帶。中國僑聯是全國性的一級人民團體,是全國政協的組成單位,各級僑聯與同級工會、青年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享有同等待遇。
按照《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章程》和有關規定設置,僑聯機關工作人員職務與級別的對應關系是:
(1)中國僑聯主席:三至四級;
(2)中國僑聯駐會副主席:四至五級;
(3)中國僑聯各部部長(室主任),省(自治區、直轄市)僑聯主席:五至七級;
(4)中國僑聯各部副部長(室副主任),省(自治區、直轄市)僑聯駐會副主席:六至八級;
(5)處長,省(自治區、直轄市)僑聯各部部長(室主任),地(市、州、盟、直轄市的區)僑聯駐會主席,正處級幹事:七至十級;
(6)副處長,省(自治區、直轄市)僑聯各部副部長(室副主任),地(市、州、盟、直轄市的區)僑聯駐會副主席,副處級幹事;八至十一級;
(7)科長,地(市、州、盟、直轄市的區)僑聯各部部長(室主任)、縣(市、旗、省轄市的區)僑聯駐會主席,正科級幹事:九至十二級;
(8)副科長,地(市、州、盟、直轄市的區)僑聯各部副部長(室副主任)、縣(市、旗、省轄市的區)僑聯駐會副主席,副科級幹事:九至十三級;
(9)幹事:九至十四級;
(10)辦事員:十至十五級。
❾ 省僑聯主席是什麼級別
僑聯是民間社會機構,充其量也是半官方性質的,僑聯主席的位子,談不上什麼級別,與行政事業編不搭噶。
❿ 僑聯主席是什麼級別
相當於該級政府的部門,比如全國僑聯是省部級,省僑聯是廳級,市僑聯是縣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