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白厝墓這個地名怎麼來的
擴展閱讀
上海有什麼電器廠 2024-03-29 23:34:09
賽維深圳怎麼樣 2024-03-29 23:21:11
福州麻辣海鮮哪裡學 2024-03-29 23:14:14

廈門白厝墓這個地名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2-08-19 00:07:15

⑴ 為什麼福建海邊很多地方叫「厝」

厝(cuò),廣泛存在於福建各市,受閩南語歌曲及福建旅遊偏重影響,很多人以為厝是福建沿海的專利或者閩南地名的專屬,事實上「厝」是整個閩語方言的特色,從閩北、閩東到閩南,甚至潮汕、雷州等地都有分布

厝」的含義可以說是包羅萬象,近似於普通話的「家」、「屋」、「房」,而以此引申為地名更是司空見慣,因閩語分布區多是同姓家族聚居,故地名也多以姓氏為首字,以「厝」、「宅」、「店」、「林」等為結尾。

廈門海滄的田厝、翔安的蔡厝、思明的曾厝垵、同安的何厝、集美的孫厝等。

漳州角美的石厝、龍海的新厝、平和的烏石厝、漳浦的方厝、華安的大厝等。

潮州潮安的謝厝、饒平的口厝、湘橋的東厝,汕頭潮陽的庄厝、龍湖的陳厝等。

⑵ 為什麼廈門帶"厝"字的地名很多

厝是個古漢語,唐朝那個時候的,更早可以追溯到晉朝。是房子的意思,也可以引申為家。有厝的地方以前都是個村落。另外,閩南話就是唐朝中原那時的話。莆田話是晉朝那時的中原話。

⑶ 為什麼廈門有很多地方名叫什麼厝的厝是什麼意思

廈門地區很多都保留著這種叫法的習俗

厝是古中原語中家和屋子的意思

⑷ 福建為什麼很多地名都喜歡用「厝」這個字

厝是古漢字「房屋」的意思,福建一直以來遠離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對古漢語的保留會沿用至今,帶姓氏是以家族姓氏為村落取名,福建以地勢地形取名也很常見,例如「下厝」「內厝」是指下面的房子,或者裡面的房子的意思。

⑸ 廈門為什麼很多地方都叫「某某厝」

因為這與福建人的習俗有關系,在福建這個「厝」字就相當於普通話中的「屋」字,這是閩方言的居民們比較喜歡的口頭語。而有人統計過發現在廈門與房子相關的字眼中,厝字出現的頻率遠比房屋等字出現的概率多多了。

這都與說慣了閩南語的當地居民有關系,大家都知道地名肯定不是憑空而來的,都是大家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既然很多人都已經習慣稱當地為某某厝了,在新中國之後官方想改也改不了,因為你改了沒人知道這是原來那個地方了。

⑹ 廈門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⑺ 廈門的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國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

⑻ 為什麼廈門的很多地名帶「厝」

「厝」在閩南話中的意思是「房屋」的意思,也指「家」。

⑼ 廈門這個地名的來歷及內涵

一.廈門這個地名的來歷及內涵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 、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人稱廈門島為鷺島,廈鼓海峽又稱為鷺江。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州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廈門市的行政建制始於宋朝,屬泉州府同安縣。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遷開始在島上築城寨,置衛所,城名「廈門」意寓「祖國大廈之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等。1933年廈門正式設市,成為福建省設立的第一個市。
2.廈門歷史沿革:
相傳廈門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