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什麼時候成為第一大城市
擴展閱讀
泉州廈門有什麼好玩的 2025-05-10 16:38:52
泗陽到杭州的哪個汽車站 2025-05-10 16:38:51

廈門什麼時候成為第一大城市

發布時間: 2022-08-22 19:35:50

廈門什麼時候成了經濟特區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面積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後,廈門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面積13.1平方公里,並逐步實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隨後,國務院相繼批准設立海滄、杏林、集美三個台商投資區,實行經濟特區現行政策。1992年又批准設立象嶼保稅區。其間,國務院還批准廈門市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經濟管理權。1994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特區地方立法權。2010年經國務院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到全市6個行政區。

㈡ 福建第一大城市是福州,廈門,還是泉州

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福廈泉各有千秋,福州省會,廈門特區,泉州作為一個普通地級市能成為中心城市肯定是有其強大實力做支撐的,都是中心城市各有長短。
泉州人口數量全省第一
泉州GDP總量全省第一
泉州汽車保有量全省第一
泉州全國百強縣,千強鎮數量全省第一
泉州華僑數量全省第一
泉州品牌全國馳名商標數量全省第一
泉州上市企業數量全省第一
泉州電商,淘寶村,淘寶鎮數量全省第一
泉州A級物流企業保有量全省第一
泉州快遞業務量快遞收入全省第一
泉州市場主體(包括個體工商戶)數量全省第一
泉州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全省第一
泉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全省第一
泉州全國異地商會數量全省第一
福布斯上榜富豪數量泉商全省第一
泉州600萬資產以上家庭數量福建第一
泉州千萬資產以上家庭數量福建第一
泉州億元資產以上家庭數量福建第一

㈢ 中國第一大城市 是哪個

排名:
1、上海,經濟指數10,環境指數8,文化指數8,旅遊指數7,;
2、南京,經濟指數8,環境指數9,文化指數8,旅遊指數7,綜合指數8;
3、大連,經濟指數7,環境指數10,文化指數7,旅遊指數7,;
4、北京,經濟指數7,環境指數5,文化指數10,旅遊指數9,;
5、廈門,經濟指數7,環境指數10,文化指數6,旅遊指數7,;
6、深圳,經濟指數10,環境指數7,文化指數7,旅遊指數5,;
7、哈爾濱,經濟指數6,環境指數9,文化指數7,旅遊指數7,;
8、廣州,經濟指數9,環境指數5,文化指數8,旅遊指數6,綜合指數7;
9、杭州,經濟指數6,環境指數6,文化指數7,旅遊指數9,綜合指數7;
10、蘇州,經濟指數4,環境指數8,文化指數6,旅遊指數9,;
另外西安、重慶、青島、昆明、成都的綜合指數也算比較高的。

㈣ 中國的第一大城市是什麼城市

城市 綜合競爭力 排名 綜合GDP增長 排名 綜合收入水平 排名 1~10 上海0.83685 1 0.7394 5 0.71026 2 深圳0.73751 2 1 1 1 1 廣州0.53949 3 0.80556 2 0.59353 3 北京0.53243 4 0.58448 19 0.52152 4 杭州0.51766 5 0.70037 7 0.46595 7 寧波0.5077 6 0.66104 9 0.46979 6 蘇州0.4558 7 0.65459 10 0.36692 13 無錫0.44251 8 0.68299 8 0.32957 19 廈門0.43789 9 0.61269 16 0.44842 8 天津0.42653 10 0.64564 13 0.29508 24 中國10大城市按規模人口: 北京、上海、天津、武漢,沈陽、廣州、、重慶、西安、南京、哈爾濱 中國7大商業中心依次為1上海2北京3天津4沈陽5武漢5廣州6南京7成都 中國10大(電話號碼3位)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沈陽、南京、武漢、成都、西安、廣州 中國7大區域中心城市:北京,沈陽,上海,武漢,廣州,西安,重慶 中國8大通信、交換中心局城市: 北京、上海、廣州、沈陽、西安、南京、武漢、成都 中國8大郵政中心城市: 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成都、西安、沈陽 中國電信4大節點城市: 北京、上海、廣州、西安 中國7大電網城市: 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沈陽、武漢、濟南 中國5大高教城市:北京,上海,武漢,西安,南京 中國5大鐵路樞紐: 北京、鄭州。上海、廣州、武漢 中國鐵路全路6大客運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成都 中國人民銀行12個分支機構城市: 上海、南京、天津、沈陽、武漢、廣州、西安、成都、濟南 、北京、重慶、深圳 2005年五一黃金周中國10大旅遊城市排名: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青島,西安,深圳,大連,蘇州,武漢 中國歷史上的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沈陽、西安、南京、武漢、廣州、重慶 中國17大鐵路局所在城市 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沈陽、 鄭州、 濟南、 蘭州、 成都 、 南昌 、哈爾濱、柳州、昆明、呼和浩特、烏魯木齊 太原 中國18個口岸城市(可以進出口葯品) 北京、天津、上海、大連、青島、西安、成都、武漢、重慶、南京、杭州、寧波、福州、廈門、廣州、深圳、珠海、海口 中國7大城市可以有電影終審權的城市: 北京、上海、西安、廣州、武漢、沈陽、成都 中國中科院11個分院城市: 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新疆、沈陽、長春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7大網路中心城市: 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沈陽 中國15個副省級別城市:哈爾濱 長春 沈陽 大連 濟南 青島 南京 杭州 寧波 廣州 深圳 武漢 成都 西安

採納哦

㈤ 按GDP來算,泉州一直是福建第一,廈門何時超越泉州

說到福建,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就是廈門,但其實,廈門的GDP在福建省的排行並不是第一,而泉州截止2018年,已經連續16年坐在福建省GDP排行的頭把交椅。從2018年福建省GDP來看,泉州的GDP總量比廈門多了一倍左右,雖然廈門的經濟建設更好,但從兩者GDP的差異上看來,一時半會兒廈門的GDP還是無法趕上福州的

㈥ 廈門為什麼被設為經濟特區

中央1985年85號文件說,「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為了發展東南經濟,加強對台工作,和平統一祖國大業作出的重要部署。」

㈦ 廈門城市的歷史

廈門歷史沿革簡述

福建有四大島,依大小次序排列是:平潭島,東山島,金門島,廈門島。
宋元明清的廈門,指的都是廈門島。歷史上的廈門,行政級別很低,它隸屬同安縣,「同安縣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縣隸屬泉州府。據最新唐墓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唐時廈門,稱嘉禾嶼,又名嘉禾里。宋時延續此名,稱其「產嘉禾,一莖數穗,故名」。不過,在24巻簡明《中國大網路全書》里,尚查不到「嘉禾嶼」詞條,可見其默默無聞。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興築廈門城,城建成於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廈門之名。清初,鄭成功據廈門,以廈門為反清復台基地,設思明州,旋廢。民國元年,改設思明縣。1933年先改為思明市,後改為廈門市。連同鼓浪嶼,廈門市面積總共不過約為130平方公里,可謂彈丸之地、蕞爾小島。現在廈門面積1516平方公里,那是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島外的擴展。由於填海造地,目前實際面積已達1645平方公里。這個數字不大,但已經是本島面積的十多倍。
廈門地理位置,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民國廈門志》說它「實屏蔽澎、台,控制浙、粵」,《台灣府志》雲:「台郡、廈島,鳥之兩翼」。明設中左所,清駐水師提督、海防廳、台廈兵備道、興泉永道。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十閩之保障,海疆之要區也。故武則命水師提督五營弁兵守之,文則移興泉永道、泉防同知駐焉。」(《道光廈門志》)也就是說,廈門本身的行政級別低,但在廈門設置的軍事機構與行政機構級別很高,台廈兵備道連台灣都管了,興泉永道署管興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
如果把廈門看作一個人,他出身貧寒,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漁夫,是灌園織布的村姑。如果把廈門視為一本書,它開篇平平,沒有大起大落,但平淡中有伏筆,有哲理,越來越引人入勝,創造過輝煌的篇章。
廈門歷史地位的彰顯,始於明末清初。明永樂以後,中國閉關自守。鄭成功為籌集軍餉,在廈門設立五商、十行,以廈門港為中心,積極開展海外及沿海地區的貿易。眾所周知,南宋時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榮帶動了它管轄而離它不遠的廈門的發展。後刺桐港沒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沒落時,興起的是廈門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閩海關在廈門設立。近代的廈門,成為帝國主義列強覬覦之地。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中,廈門與廣州、上海、寧波、福州一起,被迫成為對外通商的口岸,也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這是廈門的恥辱,但也是廈門抗辱奮爭、發展的契機。新中國建立後,台灣海峽兩岸關於「一個中國」的「對話」,使廈門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那「對話」的形式很特殊,是軍事對峙,是「萬炮震金門」。改革開放以後,廈門成為經濟特區、副省級單列市,越來越為全國乃至世界所關注。著名經濟學家錢偉長預言,廈門的未來將成為東方紐約港。盡管這只是一種方式的表述,但的的確確,廈門更輝煌的篇章,有待未來寫出。
相比起中原歷史文化名城,廈門歷史不長,建城至今600多年。但古之同安包含廈門,今之廈門包含同安,同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1700多年(從它第一次建縣,即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算起)。至於廈門的人類文明史就更長了,20世紀30年代,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就多次在本島西南部採集到石錛、石斧,50年代文物普查,曾發現12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最近的翔安考古調查,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的石斧。
漫步廈門,我深切感受到,這是一塊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它懷抱里沒有埋藏國之重器,也罕見令人震驚的世之珍寶,然而,它在近現代抗爭中崛起,擁有不遙遠過去的輝煌;他飽含歷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鐵馬之聲猶縈在耳,一部近現代的發展史歷歷在目。它盈蘊深遠的文脈,充滿現代化活力,讓人觸得到深沉而強有力的脈搏。

㈧ 泉州如何能超越省會福州,一躍成為福建省的第一大城市

在福建省境內,廈門市是知名度最高的城市,同時也是副省級城市。福州則是福建省的省會,也是知名度比較高的城市。但是,這兩個城市都不是最大的城市。福建省最大的城市是泉州,按照2018年的統計數字,泉州的經濟總量明顯超越了福州和廈門。那麼,知名度比較低的泉州,如何超越了廈門和福州,成為全省境內的第一大城市呢?


依靠自身的優勢,泉州地區的經濟高速發展。其實除了港口以外,泉州通往各地的鐵路和公路也非常發達,各種貨物在泉州運往全國各地,各地的貨物也可以從泉州運往東南亞各國,以及更遠的地區。為了方便運輸,很多企業直接在泉州建立了工廠,依靠這些工廠的帶動,很多人在家門口就能夠工作。企業和工廠的建立,還能夠帶動餐飲、娛樂等各個行業的發展,對泉州地區的影響很大。

按照2018年的統計數字,泉州的經濟總量明顯超越了福州和廈門,屬於福建省的第一位。甚至超越了中部地區的一些省會城市,例如南昌、石家莊、合肥等等。目前,泉州還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站。言而總之,依靠各方面的帶動,泉州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大家有什麼感興趣的話題,可以在文章下留言,作者會挑選相關內容,與大家慢慢聊。

㈨ 廈門發展歷史

看下廈門島的歷史沿革跟島內的發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廈門島設嘉禾里,隸屬泉州南安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移泉州永寧衛中、左二所於廈門島,兵額1204名,兵船20艘。廈門故稱中左所。
其餘不多述,總之清代以前的廈門島一直都屬於泉州府轄區。
泉州與廈門一府雙中心時期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鄭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分理軍政各事。三月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灣荷蘭殖民者派何斌來思明州請求通商,鄭成功以荷蘭當局每年輸餉5000兩、箭坯10萬枝、硫磺千擔為條件許之。之後鄭經又於康熙二年(1663年)將州改制為縣,設縣署,有知縣等職。是為「思明縣」之名首次出現。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萬正色帶領清軍大舉進攻金廈,鄭經逃往台灣,廈門被清兵佔領。由此,結束了30年之久的鄭氏政權,廈門歸屬清政府統治,並取消思明縣,恢復廈門稱謂,仍歸同安縣管轄,復稱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師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師東征台灣,同月攻佔澎湖,鄭克塽降。收復台灣後,在台改承天府為台灣府,屬福建省;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與福建分治。
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移府廈門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專設水師提督,駐海澄,首任提督為施琅)
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又奏准開放海禁,並在廈門設立海關(清泉州府有海關關所十所,分布於泉州沿海各縣)。自此清政府把廈門作為與台灣聯系的樞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設立台灣廈門兵備道,統一管理廈門與台灣軍政要務。清政府開放海禁,在廈門設閩海關,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貿易者,皆由海關辦理,由此開放廈門與台灣鹿耳門為規定的負責運送士兵,軍資與貿易的唯一單口港,但商民經常無視這一指定航線,"其貪時之迅速者,俱從各處直走外洋,不由廈門出入」,後大勢所趨又開放石獅蚶江等港與台灣對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萬正色題請未准後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媽祖。康熙恩准敕封媽祖為天後,次年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從泉州改駐廈門(稱為泉州府廈門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蘇祿國(今菲律賓)派泉州籍華僑龔廷彩為正使,率領官員12人,華僑舵工,水手31人,前來中國朝貢,於7月25日抵達泉州灣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廈兵備道,而將原設泉州的興泉兵備道衙門移駐廈門。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華僑出入國。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劃永春直隸州歸興泉道,並改稱分守巡海興泉永兵備道。屬於監察區級別。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備銜,稱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共管轄二府一州。其職能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驛務,監發兵餉、監造戰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晉江蚶江港(今石獅)與台灣鹿港對渡貿易。設海防通判駐蚶江。泉州附屬各港口航行於台灣的船舶均要到蚶江關口掛驗,方准出海。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許蚶江與台灣八里岔對渡。蚶江港興盛時期,每日有300餘艘船舶進出港口。嘉慶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鄭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灣史》(台北版)載:道光四年(1824年)台灣又開放海豐與蚶江通航。稱為「泉州總口」的蚶江,成為大陸與台灣通商貿易的中心碼頭。清政府在蚶江設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屬正五品衙門),下設海關、厘金(稅務)、營盤、海陸訊,統管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對台貿易達110年之久。

廈門獨立出泉州府時期

直至鴉片戰爭後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租界,成為閩南對外中心。這段特殊時期不屬於泉州府管轄范圍,在這之前廈門島都是屬於泉州府的一部分。
動盪的民國時期廈門島正式獨立出泉州。
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後時局穩定,廈門設立特區,泉廈分治成為定局。
自廈門島建制開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屬於泉州管轄范圍,泉州府的廈門島自清代開始發展,成為泉州以外的另一個中心其實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鄭成功開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導廈門島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廈門的地位。近代廈門剛獨立出"泉州府「的發展也是一樣,1933年初廈門市政籌備處成立,並改為思明市政籌備處,由泉州晉江人許友超任處長,許友超在《思明市政籌備處匯刊》說:「思明為閩南要埠,政務煩劇,治理實難。......」申請設市。1933年12月1日廈門市政府成立,廈門獨立設市始於此,泉州晉江人許友超成為廈門歷史上的首任市長。新中國建國後廈門首任市長是泉州永春人梁靈光。從官方到民間泉州對廈門的推動可謂"名正言順「,清末民國時期最初廈門島獨立出泉州的近現代發展中,泉州民間對廈門的推動:如最早開發了大半個廈門島的泉州人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等他們開發了大半個鼓浪嶼的別墅,開發了廈門最早的商業區中山路一帶的商住樓,廈門最初的水電、馬路、電話通訊等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與他們有關,清末至民國鼓浪嶼上的富商別墅最多數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廈門本土最著名的陳嘉庚在捐建廈門教育方面也沒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幫助,特別是在1934年陳嘉庚的企業破產後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到了現在自不用再說了,看看廈門十大富豪大多是哪裡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廈門其實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動發展起來的,這股力量貫穿了整個廈門島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