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為什麼八十年代廈門沙茶麵好吃
擴展閱讀
廈門鹽酒雞哪裡最好 2025-05-11 01:28:44
杭州382多久一輛 2025-05-11 01:02:25

為什麼八十年代廈門沙茶麵好吃

發布時間: 2022-08-23 01:41:40

㈠ 大家覺得廈門的沙茶麵好吃嗎

挺好吃的。上個星期帶三歲半的兒子去廈門旅遊,吃了兩家的沙茶麵,是是黃側和花生湯家的,另一家是那個網上最有名的烏糖沙茶麵家的,有一點點辣味,孩子能接受,覺得很好吃。個人覺得第二家的味道更好些。

㈡ 廈門沙茶麵至今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廈門沙茶麵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沙茶麵的起源是來源於印度尼西亞的一種調味品,這種調味品叫沙嗲醬 ,當時是由印尼華僑傳入廈門的。 沙茶麵不要因為它裡面有個茶字就以為和茶有關,其實沙茶麵和茶沒有任何的關系。 傳統沙嗲醬 這樣為什麼到了廈門之後變成沙茶醬,主要是因為沙嗲醬 跟廈門的方言茶是非常相似的,後來慢慢的就演變成了沙茶麵。

沙茶裡面的湯底非常的濃厚,配料都是自由選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添加不同。配料有著不同的價格,在沙茶麵里必不可少的就是海鮮和海鮮丸。 沙茶麵的製作方法雖然看過去非常的簡單,將喜歡的各種材料加入湯頭之中煮熟,然後就可以撈起放入碗中再加入湯頭,這樣一碗可口美味的沙茶麵就製作好了。但是沙茶麵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湯頭,它的湯頭就是整碗沙茶麵的精髓和靈魂,其實對於很多外地的遊客來說並不是吃得習慣沙茶麵,但是多吃幾次就會被沙茶麵的這種味道給迷住。


㈢ 你知道廈門沙茶麵嗎,好吃嗎

沙茶麵,是一道著名的湯類麵食小吃。流行於福建閩南地區、台灣地區、東南亞地區。中國的沙茶麵分閩南沙茶,廣東潮汕沙茶等風味。其妙處在在於沙茶醬的製作,而沙茶醬用以製作湯頭。沙茶醬主料有蝦干,魚干,蔥頭,蒜頭,老薑等十幾種食材構成,經油炸香酥再研磨細,製成沙茶醬待用。
去了一趟廈門旅遊。入住賓館後第一時間就去找好吃的!和前台打聽了下哪兒有好吃的?在陌生城市裡找路!終於吃到在廈門的第一口美食!四里沙茶麵!特別有名,那滋味!真是讓人懷念啊!回來就買了沙茶醬,沒事兒就給自己下一碗沙茶麵!為什麼叫順式呢?因為這是我做的方法呀!沒有當地人教我,全是自己琢磨的。別的方子我也試過,不夠味兒。我這方法,挺合我胃口的。要麼你試試? 參與活動: #暖冬宴 幸福面#
難度:切墩(初級)
時間:10-30分鍾
非正宗順式沙茶麵的用料
主料:
福臨門掛面100克
魚丸六個
沙茶醬三勺
花生醬一勺半
蔥 芝麻適量
鹽適量
沙茶麵的做法
1
取一湯鍋,加水,煮魚丸!
2
加入沙茶醬。攪拌到融化。
3
加入花生醬。也要輔助攪拌融化噢。中小火熬著!
4
下面條!用的雞蛋掛面!
5
煮到斷生。
6
看!湯汁已經濃郁了的!
7
挑入面條,煮到全熟。加鹽調味!
8
撒了把蔥絲兒!再來把芝麻!開吃!
9
超級濃郁噢!
10
魚丸Q彈勁道。
11
面條吸滿了沙茶
12
魚丸也有沙茶香噢!
沙茶麵的烹飪技巧
沙茶醬和花生醬的比例是2:1。 我用的是皇牌沙茶醬。 也可以面條煮全熟。澆熬好的沙茶醬汁。 想加什麼食材就加什麼食材。魚丸,魷魚,生蚝各種加!

㈣ 廈門沙茶麵的歷史

詳細步聚
1、將鹼水油麵放入沸水中大火汆5分鍾,取出控水放入大碗中備用;綠豆芽去頭去尾;韭菜洗凈,切長3厘米的段;鍋內放入沸水,大火沙茶麵燒開後放入綠豆芽大火汆1分鍾,撈出過涼;韭菜段放入沸水中大火汆0.5分鍾,撈出過涼。 2、豬大腸洗凈,放入鍋中加鹽5克、料酒大火煮30分鍾,撈出切成長2厘米的段。 3、鍋內放入沙茶醬、高湯大火燒開,放入鹽2克、雞粉調味後下炸豆腐片、豬大腸、蝦仁、綠豆芽、韭菜段大火燒開,出鍋澆於鹼水油麵上即可。
製作提示
鹼水油麵本身含有一種鹼味,汆水是為了去其鹼味。
說到歷史啊。還真的不是很清楚。

㈤ 廈門沙茶麵是起源於沙嗲醬,這種小吃是從什麼時候傳入廈門的

廈門沙茶麵是起源於沙爹醬,這是一種來自於印度尼西亞的餐飲調味品,是由印尼華僑傳入到廈門,至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

三、 沙嗲醬起源於印尼,由印尼華人傳入

沙嗲醬一種起源於印度尼西亞的餐飲調味品,是由南洋地區的華僑們流傳到廈門地區的。這也是因為當時廈門地區有著通航岸口,所以成為了很多海外飲食的流傳地。印尼地區的華僑將沙嗲醬這一獨特的醬料傳入到了下面,在經過當地的改良結合,組成了跳頭湯,色澤紅黃,鮮香微辣。再配上甘甜爽滑的面條,就組成了如今的特色小吃沙茶麵。

總結

來到廈門旅遊,不僅要了解當地的人文風情,也要品嘗當地的小吃。最出名的特產沙茶麵,可是要去嘗一嘗的,滋味濃厚的面湯也一定會讓你感受到其中的鮮美,甜辣可口的味道會讓你傾倒。

㈥ 沙茶麵是廈門的著名小吃,沙茶麵中的高湯是如何熬成的

沙茶麵是廈門的著名小吃會發現沙茶麵,它的關鍵之處在於它的湯汁,它的湯汁要想熬得好,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並且會發現湯汁熬得好面會更好吃,這也是靈魂所在。


大骨湯汁兒熬完之後還需要做花生醬,一定要用新鮮的花生米把它炒熟之後,再用攪拌的機器把它攪拌成泥,放在袋子里進行保存,然後就製作出美味的花生醬,所以你會發現湯汁有一種濃郁的香味,因為裡面也放入了自製的花生醬。接下來就是熬沙茶湯在裡面放入骨頭湯,以及提前製作好的花生醬,再加入沙茶辣和適量的干辣椒混合在一起,美味的沙茶麵通知就製作好了,所以發現湯汁的製作過程比較多,而且使用的原材料都是最有營養最豐富的。最後加上面讓整體的味道變得更香,再加上一些配菜美味的沙灘面,就是做好了製作的過程,時間比較久,都是需要提前准備的。

㈦ 老廈門都未必知道的關於廈門的冷知識

1、沙茶麵80年代才開始盛行

作為廈門最著名的小吃—沙茶麵,它的盛行也就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沙茶麵什麼時候開始在廈門出現無從考證,但翻閱民國(30-40年代)幾本介紹廈門 旅遊 的書籍中,都未提及沙茶麵,蝦面、牛肉麵、雞蓉面(泡麵)在當時是主流。解放以後不久即公私合營,私人檔鋪逐漸消失。據老者回憶,50-60年代,在國營的飲食店裡可以點到沙茶麵,不過只是眾小吃的一種,並沒有專門吃沙茶麵的地方。到了文革後的1978年,才出現賣沙茶麵的攤販,後面才有專門做沙茶麵的店鋪。不同於其他閩南小吃,當時,僅在廈門市區能吃得到沙茶麵,島內郊區、島外、漳州、泉州等地都極為罕見,所以沙茶麵也成為了廈門小吃的代表。如果你在廈門看到哪家賣沙茶麵的店說自己是百年老字型大小,那一定是瞎扯淡的了。


2、哪裡才是廈門的中心?

廈門島是廈門市的中心,廈門島的幾何中心雖然在江頭(仙岳路與成功大道交匯處),但大部分人不認為它是廈門的中心。因為廈門在很長一段時期市區僅僅局限於廈門島的西南一角,距離江頭的直線距離還有8公里。在清朝,廈門城的中心點在今天的市公安局(老文化宮)。改革開放前,中山路、中山公園一帶才稱作廈門,火車站已經很偏遠了。20-30年前,篔簹大開發,市政府遷往濱北,白鷺洲被認為是廈門新的中心。廈門中心的變遷,是早期廈門島內發展不均衡,市區不斷東擴的縮影。而如今,以前沒人要住的五緣灣成為廈門最貴的地塊,SM廣場在幾何中心,萬達廣場在東部,會展、兩岸金融區也在東海岸,島外建設熱潮滾滾,已經很難說哪裡是廈門的中心了。

▲廈門人眼中的廈門(刻板印象)


3、廈門鐵道東西曾是兩個世界

廈門民國形成的老城區在廈門島的西南隅。1957年建成的鷹廈鐵路把廈門島分成了東西兩塊。改革開放後建設的篔簹、東渡、湖裡、蓮花等新區,都未曾跨過鐵路以東。就算到了1995年,廈門島還是被鐵路分割成了兩個世界。西部是老市區、美麗的篔簹新區以及欣欣向榮的湖裡工業園。可是所有的道路遇到鐵路就戛然而止。90年代的地圖乾脆只印廈門島的西邊,城市的邊際被鐵路包圍著。而東部,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只有零星的幾路近郊公交可以到達東部比較大的村落。


▲1992年廈門交通地圖只有廈門島的西部,東以鐵路為界。


4、廈門的士不找零?

在廈門坐的士有一個潛規則,常常司機不會找給顧客五毛零錢。比如計價9塊5會直接收客人10塊。實際上,關於計程車的收費找零問題,政府價格管理部門並無專門的規定。既然計程車計費標准中有保留了「角」的單位,那麼,計程車司機就無權擅自把「角」進到「元」,除非乘客本人自願。這樣說來,計程車司機在遇到帶「角」的零頭時,能找零則找零,如果不能找零的話,只能主動讓利,即減掉「元」以下的零頭。所以,下次乘車遇到這種情況,不妨問一下司機有沒有零錢找哦。


5、廈大大南門不在南邊

廈大校門的命名讓很多人一頭霧水,西北邊的大門不叫「西門」或「北門」,卻叫「大南門」。原來,此門是1921年廈大建校時起名的,因毗鄰南普陀寺,面向思明南路,進校門後的馬路為大南路(廈大至南普陀)而得名,許多廈大學子簡稱此門為「南門」。但是此南非校區之南,大家可別搞混了。


▲廈門大學大南門


6、廈門第一座隧道與高架

廈門島內山多平地少,為了提高交通的流量與效率,廈門島內如今遍布著大量的隧道與高架橋,其密度在全國數一數二。不過,隧道及高架在廈門是近十幾年來才興起的。在2000年以前,廈門的隧道與高架橋屈指可數,公路隧道僅有鍾鼓隧道及仙岳隧道。第一座公路隧道是鍾鼓山洞,北起萬石植物園鍾山,南至南普陀寺鼓山,全長1161米,1986年通車。鍾鼓隧道大大拉近了廈門市區與廈大的距離。第一座高架橋是文園路一中門前的高架橋,長130米,雙車道,1991年通車,解決了學生進出存在安全隱患。


▲1990年代鍾鼓山洞舊影


7、百家村不是農村

廈門老市區有一個地名叫百家村。雖然地名有一個「村」字,不過它可不是農村。1927年,為興建廈門第一座公園—中山公園,原公園片區的124家住戶自願遷往此處,為構建中山公園騰出空地,故名「百家村」。百家村的發展亦由此開始。百家村是廈門民國年代規劃且得到實施的幾個新區之一,也是至今保留較為完整的一個老街區,內遍布著眾多的風貌建築,散發著濃厚的市井文化氣息。

▲百家村老街


8、廈門島內唯一的少數民族村落

湖裡區鍾宅村是島內惟一的少數民族村落,位於廈門島東北部,面積3.5平方公里。鍾宅村聚居著3000多名畲民(2000年),其中超過90%為鍾姓。鍾氏先祖原居於河南省許州潁川郡朱昌縣安邑鄉,後遷徙至福建海澄縣嶼上村居住,於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移居鍾宅村,至今已有600多年 歷史 。當地的民俗文化蘊涵著民族信仰,至今仍演繹著本族特色的習俗,例如「送王船」。遺憾的是,鍾宅村已經列入了拆遷的計劃,即將消失。


▲鍾宅鍾氏宗祠


9、五緣大橋上的題字改過了好幾回

五緣灣原名鍾宅灣,因北岸的鍾宅村得名。橫跨鍾宅灣的大橋於2004年建成,當時的名稱是「鍾宅灣大橋」。但到了2005年,出於兩岸政治上的寓意,叫了600多年的鍾宅灣被更名為「五緣灣」。大橋也隨之更名為「五緣大橋」。而五緣大橋上的字一開始使用的是無署名的簡體字,2008年又換成了江澤民題寫的繁體「五緣大橋」。


▲不同時期的大橋題字


10、「前村埔路」寫錯了嗎?

在前埔蓮前東路南側有一條路,路牌上寫著「前村埔路」。很多人都以為廣告公司做路牌的時候把「前埔村路」的字寫顛倒了。其實不然。「前村埔」這個地名確實存在。前埔行政村由前埔、前村等自然村組成,其中前埔自然村的別名也叫「前村埔」,所以這個路牌是沒有錯的。

▲前村埔路路牌


11、1924年,廈門才有了第一條馬路
以前廈門市區沒有馬路,只有狹窄的街巷。民國初,陳舊落後的市政設施,已不能適應廈門商埠日益發展的需要。1920年,地方人士向政府請准徵收兩個月鋪捐和發行公債後,一面規劃測量,一面從徐州、溫州、廣東招工1000多人來廈門,當年12月興築從提督路頭至浮嶼長700餘米的新馬路。此路仿英國「麥嘉頓」式,兩旁建立南洋騎樓式的人行道,一可遮陽,二可避雨,是廈門第一條近代化馬路,遂以「開元」命名。開元路歷時四年於1924年建成。

▲開元路街景


12、廈門北站曾經在島內

現在說起廈門北站,大家想到必然是位於集美後溪的北站。不過在集美的廈門北站還沒建成之前,廈門北站指的是島內的高崎火車站。高崎火車站1958年建成,1982年改名為廈門北站。2010年,新廈門北站啟用後,高崎火車站恢復原名。2012年改稱廈門高崎站。2015年,高崎站停止辦理客運業務。


▲廈門高崎站


13、「內厝澳」還是「內厝沃」?

到了鼓浪嶼,明明碼頭上寫的是「內厝澳碼頭」,路牌也是「內厝澳路」,但沿路的門牌號卻成了「內厝沃」,這不禁讓人疑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澳」跟「沃」普通話一個讀ao4,一個讀wo4,閩南話的發音也不相同,意思更不同,怎麼會混著使用呢?這是因為在70-80年代,「沃」曾經做為「澳」的簡體字出現過一段時間,後來廢除了。所以除了內厝澳以外,幾乎廈門所有帶「澳」的地名,都可以見到兩種寫法。比如:「頂澳(頂沃)」、「下澳(下沃)」、「澳頭(沃頭)」。「澳」其實才是正確的寫法。但是「下澳社區」如今變成了「下沃社區」,頂澳卻不變,比較混亂。

▲門牌上為內厝沃路,路牌卻是內厝澳路


14、鼓浪嶼近1/3的路名以省市名稱命名

鼓浪嶼上的道路30餘條,有近1/3的路名以省市地名命名。其中,福建路以省命名。泉州路、漳州路、福州路、三明路、興化路(莆田舊稱)以市命名。永春路、海壇路以縣命名。安海路以鎮命名。


▲鼓浪嶼路牌


15、廈門島內還有多少城中村?

現在廈門島上的城中村都是由原禾山地區的村莊演變而來,湮沒在大馬路及高樓大廈之中。若以成功大道與仙岳路為界,把廈門島用「十」字分成四個區域來看。西南已經幾乎完全城市化。北部由於機場限高,不少村莊還有保留。而東部因為原本是前線(面對金門)的原因,發展較晚,城中村至今仍然不少。但是這幾年東部的發展力度很大,村莊也不斷的在消失或萎縮。如今廈門島上仍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城中村,不過比起民國年間統計的178社,已經消失了很多。


▲廈門島內現存城中村分布(紅圈部分)


16、這個廈門地名99%的本地人都「讀錯」

曾厝垵的「垵」字,隨便問一個人,這個字怎麼念,絕大部分會回答你是平聲的ān。廈門話也是念平聲,與「安」同音。但字典卻告訴你這個字讀ǎn(第三聲),不讀ān(第一聲)。公交車的報站廣播跟隨字典,念的是上聲的ǎn,反而有點怪怪的。只能說這個正規讀法沒什麼群眾基礎。


17、淘大食品的英文為何是AMOY?

AMOY是廈門的英文舊稱。可是在淘大食品的包裝上,英文出現了AMOY的字樣。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淘化大同的前身淘化在1908年於中國福建省廈門成立,除釀制豉油外,也兼營牛奶業務。1928年,淘化大同正式於香港成立,設廠製造豉油。為紀念公司發源地,淘化大同將其英文名稱定為Amoy Food。解放以後,廈門的淘化大同根據業務被拆分並入了醬油廠與罐頭廠,成為後來海堤、古龍品牌的基礎。而淘化大同品牌繼續在香港經營,一直延續至今。


▲淘大食品商標


18、有些地名的廈門話不能直接照字念

區分廈門本地人與其他閩南人(或者特務)的方法除了口音外。可以讓他們念一下「文灶」、「蓮坂」、「安兜」、「泥金」這幾個地名。如果他們直接用閩南話念出上面的地名,基本可以排除是本地人。因為這幾個地名廈門話要念「麻灶」、「劉坂」、「庵頭」、「塗任」。這些地名的文字後來被雅化了,但是廈門話卻保持原來的傳統,一般也只有本地人才知道。


19、廈門島上有兩個城隍廟

廈門城城隍廟原址位於廈門城內,今中山路城隍廟巷一帶。文革時毀,原城隍廟的范圍被改建為新華路郵局及思明區人民醫院。1980年代,龍海人吳天發在廈港南華路11號之2住宅重建廈門城隍廟,後來規模慢慢擴大。廟內供有一尊明代的石獅子和明代的城隍爺。但是按道理說,「有城才有城隍」,而南華路遠離古廈門城。近來又有信徒在古城西路接近原址的位置復建了一座城隍廟行宮,也請進了廈門城開基祖城隍金身。因此出現了廈門島上有兩個城隍廟並存的特殊景象。


▲南華路城隍廟vs古城西路城隍廟行宮


20、廈門有5條街巷 年齡超過250歲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版《同安縣志》記載,當時廈門的古街道,已有25條,近城的叫內街,有橋亭街、新街仔、塔仔街、局口街和菜媽街5條;近海的叫外街,有石埕街、提督街、碗街、紙街、竹仔街、磁街、外關帝廟後街、神前街、中街、亭仔下街、木屐街、港仔口街、島美路頭街、轎巷街、五崎頂街和走馬路街等16條;內、外街中間,還有火燒街和關仔內街2條;在廈門港又有橋仔頭市和市仔街2條。這些古街道寬僅3米左右。250年後的今天在還沿用乾隆年間街名,剩下局口街、橋亭街、菜媽街、小走馬路和市仔街5條。


21、中國第一所幼稚園在鼓浪嶼

中國最早創辦幼兒園(幼稚園)的地方是鼓浪嶼。清光緒二十四年正月(1898年2月),英國人韋愛莉在鼓浪嶼創建懷德幼稚園。創辦以來一直沒有間斷,即今鼓浪嶼日光幼兒園。在廈門,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幼兒園是民國初年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幼稚園。

▲懷德幼稚園畢業生合影


22、廈門最高的地方有多高?

同安汀溪的雲頂山為廈門市轄內最高山峰,位於安溪、南安兩縣交界處。峰頂常有雲霧,故稱雲頂山,海拔1175.2米,相當於356層樓高。廈門島最高峰是洪濟山的主峰雲頂岩,海拔339.6米,與今天在建的廈門國際中心同高。鼓浪嶼島最高峰為日光岩,海拔92.6米,比對岸的瑞頤酒店略矮一些。

▲同安雲頂山


23、帶有民國色彩的路名

在同安路實驗小學對面,有幾條平行的小路名稱很特別。它們是忠孝里、仁愛里、信義里(有沒有很像台灣的路名?)。這些路名源於民國初年新生活運動所倡導的國民道德中的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幾個在台灣路名中仍然常見的字眼,在大陸已不多見。廈門其他比較有民國色彩的路名都被改名了,比如民國路改為新華路,民生路並入民族路,新生路並入深田路等。可惜,由於拆遷,忠孝里與仁愛里名存實亡,信義里相對完整,還有不少一些老別墅。


▲忠孝里、仁愛里、信義里周邊地圖(1980年)


24、幸福路竟與宮廟有關?

幸福路是大家很喜愛的廈門路名,因為幸福的寓意很美好。但是其實這條路本跟幸福沒有太大的關系。這條路以前叫做佑福路,因為那裡有座佑福宮而得名。一直到了文革破四舊,才將「佑福路」改了一個字,變成了「幸福路」。

㈧ 廈門沙茶麵的由來:閩南僑胞的貢獻

每個地方都有著每個地方的特色,在中國這邊土地上從古至今沿襲下來的歷史文化是數不勝數的。對於吃貨們來說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吃貨們對於吃的東西信息也都是很關注的,你知道廈門沙茶麵的由來嗎?

沙茶麵是東南亞廣泛流行的著名的湯類麵食小吃,在中國的沙茶麵分有閩南的沙茶,廣東潮汕的沙茶等風味,其妙處在在於沙茶醬的製作,用沙茶醬再製作湯頭。

而其中以廈門的沙茶麵為典範,閩南美食大師楊繼波老先生的沙茶麵配方的唯一傳授徒弟廚師技師王大全繼承傳統使之發揚光大。沙茶醬主料有蝦干,魚干,蔥頭,蒜頭,老薑等十幾種食材構成,經油炸香酥再研磨細,製成沙茶醬待用。

廈門沙茶麵是起源於印度尼西亞的一種餐飲調味品沙嗲醬的,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是由印尼華僑傳入廈門的。在東南亞原名「沙嗲面」廈門叫它「沙茶麵」是因為「嗲」字音與廈門閩南話的「茶」字音相同,所以人們也稱之為沙茶這也是沙茶的由來。

是由一定比例的沙茶醬和膏湯配成的湯頭加上配料而成的,沙茶醬是由幾十種營養豐富的海鮮與山珍經過十多道工藝精製而成的,常吃可強身健體有益身心健康。不過在南洋一帶沙茶醬是拿來調味的,但「沙嗲」傳到廈門,卻一頭跳入湯鍋。

做成了滋味濃厚的面湯——沙嗲面,其味道鮮美醇厚,甜辣可口,嘗過的人就大多會為這色澤紅黃、鮮香微辣的美味所傾倒!讓所有人所接受並成為「老字型大小中華名小吃」好的東西應得到好的發展,讓我們一起將美味的沙茶麵帶給所有人分享!

追根溯源,「沙茶」和南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閩南多華僑,閩南先民們漂洋過海,定居南洋,但始終保持著與故土的血脈聯系,海外交通,舟車往來,未曾斷絕。許多海外飲食都輾轉流傳於閩南,沙茶便是由馬來華僑(一說印尼)傳入廈門的。

南洋有「沙茶糕」,「沙茶蝦」等等美味。這「沙茶」傳到廈門,卻一頭跳入湯鍋,做成了滋味濃厚的面湯——沙茶麵,其味道鮮美醇厚,甜辣可口,嘗過的人就大多會為這色澤紅黃、鮮香微辣的美味所傾倒。

【結束語】在每個地方都常見的山珍海味與能夠突出地方特色的地方小吃相比,我還是更加推薦這些小吃。沙茶麵可以說是既劃算又實惠的麵食,中午剛吃完一大碗沙茶麵還有很多海鮮料的我現在還沒餓,你也想吃嗎?

㈨ 沙茶麵是廈門的著名小吃,這道小吃的主要原材料是什麼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面,湖北有熱乾麵,陝西有油潑面,而廈門著名的小吃是沙茶麵。在廈門的街頭有非常多的沙茶麵店,來到了廈門肯定是要去嘗一碗沙茶麵的沙茶麵的靈魂其實還是在於湯底,熬出來很濃香的湯底是需要非常多的香料,會比一般當中用到的咖喱的香料還要多上好幾味。而這道小吃是有多種配料研製而成,其中有香草,辣椒,丁香,陳皮,胡椒,花生,黃姜等等差不多將近有30餘種的香料,再配上海鮮,蝦。就製成了濃稠的沙茶湯,之後再選用閩南特色的油麵,將油麵和青菜在開水當中燙熟之後撈出放在碗里,再趁熱澆上濃稠的沙茶湯,撲面而來的就是濃郁的香氣。

最後去到廈門市一定要去品嘗一下沙茶麵的是非常好吃的,同時還有福鼎肉片,莆田鹵面,海蠣煎都是很好吃的。

㈩ 廈門沙茶麵特別出名,做這種美食需要用到哪些食材

人們在時間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都喜歡吃面,吃饅頭來充飢。沙茶麵就是非常不錯的特色美食,不僅能夠管飽,而且特別美味。做出美味好吃的沙茶麵,所需要的食材也是非常多的。例如首先要准備好面條,瘦肉,豬肝,蝦肉,油豆腐,青菜。而且要根據自己的口味,准備好沙茶醬,番茄醬,澱粉,鹽,料酒,糖,蔥,姜,雞精,大骨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