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頭七,要注意什麼,不能幹什麼
先人頭七祭祀,最主要的講究:
就要准備一桌「回魂供」進行祭祀,注:供品中是不可以有牛肉和馬肉的,因為先人頭七回魂是由牛頭馬面等鬼差護送回家,一旦出現,屬大忌。
頭七祭祀原因:
頭七祭祀是寓意先人亡魂最後一次還陽回家看望,看望完所有的親人之後就正式踏上黃泉路,想回都回不來了。黃泉路的第一站就是望鄉台,先人遠望家鄉回不來。
頭七祭祀注意事項:
先人燒七日的計時方法是,是從去世當天,就算第一天開始計算,這個概念大家一定要周知明確,因為錯燒先人七日,會阻礙先人在陰司里過關通行,大家切記切記
先人下葬後,頭七祭祀若逢農歷佔七日和八絕日(八絕日即農歷立春、夏、秋、冬節氣的前一天和後一天)必須錯開祭拜,且祭拜日只可提前,不可延後。
人死後的第七日其魂魄會回來家中以作最後的懷念,家人會為逝者准備其生前最喜愛的食物及物件以作最後的致意,中國人稱這天為頭七。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乾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頭七如何祭奠親人?
「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兒負責,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 以縮為二十四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 中間每隔二天為「七」即為二十四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壽者照七七四十九日為尾七外,未上壽者即俗所謂「死人快過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為六日,因此實則做尾七為第四十三日。
『貳』 喪葬習俗
1. 指路:親人離世,需要舉行相關儀式」指路」。在這個過程中,同時舉行相應活動,讓逝者認為這個地方是沒有灰塵,是享福的。
2. 喪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藍褲。人們認為白色象徵純潔,藍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紋,不穿棉衣。子女親手給逝者穿衣。逝者遺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燒掉,不能遺留。
3. 停靈:在民間停靈時間,一般不要超過3天,然後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及告別儀式。但部分地區,讓當地的」先生″,根據逝者的生辰八字,測算合適的日子舉行追悼儀式。
4. 出殯:過去出殯時,親屬披麻戴孝,靈車上遺體腳朝前。現在出殯有所不同,因殯葬改革,遺體需要火化。火化後,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裝入布袋中,最後裝入骨灰盒,一般是將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 死牲:過去習俗,死了人,根據窮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獻,大至豬牛,小至雞。逝者如年歲較髙,供品被視為福物,可以分給親屬。祭獻的雞,多留給幫忙送靈下葬的親友出殯回來後食用。
6. 合葬:夫妻合葬的講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若有小輩合葬一起,小輩則在西側,長輩在東側。部分地區,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時,需要將者骨灰盒請出,見面祭拜後,再同時下葬。
7. 朝向:過去都是遺體土葬,朝向是南北豎向,現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也有部分地區參照過去習俗的南北豎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代表永恆的安詳。
8. 焚燒:傳統習俗,是焚燒元寶、黃紙、紙質生活用品(如:汽車、房子、電視、空調等);
9. 服喪:古時的守孝習俗,近代更變為祭七(祭七:指的是頭七至五七、或七七)。在家設置靈堂,祭百日和周年。服喪期間,需要穿素服,食素食。
『叄』 親人去世,頭七怎樣祭祀
朋友,是在老人擺靈堂的地方,照樣擺上供品、照片,頭天晚上就點著香、蠟,第二天上午去墓地帶上供品、燒紙,向親人三磕頭或三鞠躬,往後的三期、五期、百天,都如同過頭期一樣,就OK啦。
『肆』 如何辦理喪事頭七之類的應該做什麼,竟有那些「七」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乾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頭七」習俗,然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便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中 國 傳 統 中 人 死 後 的 第 七 日 其 魂 魄 會 回 來 家 中 以 作 最 後 的 懷 緬 , 家 人 會 為 「 他 」 准 備 其 生 前 最 喜 愛 的 食 物 及 物 件 以 作 最 後 的 致 意 , 中 國 人 稱 這 天 為 「 頭 七 」 。
『伍』 大城市如何過頭七
1、第七天喪家舉行隆重儀式,設靈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燒紙箱焚楮鏹,請僧道誦經、拜懺。
2、人死了之後的紀念儀式是很有講究的。「燒七」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斷七),共計四十九天。民間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散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周年,有的還有百日,周年。
3、其中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也就是「頭七」的回魂夜。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在35天-49天正式進入輪回。從人斷氣到命魂入輪回這段時間,就是佛教所說的「中陰身」。
拓展資料
1、頭七,一種喪殯習俗。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2、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記載,《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
3、根據上述記載和其他若干資料,學者多認為做七習俗來源於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范圍,走向世俗化。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
4、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見《瑜珈論》)。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奠。這種由佛教「生緣說」催生的做七習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時形成,自然應視作當時佛教盛行的產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齋說》,對做七習俗及其理論依據予以駁斥,其根據之一便是「傷禮」,不合儒家對人情哀戚的講求,這也能反證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5、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
『陸』 頭七和五七應該怎麼祭祀
1、頭七
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家人應給死者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
2、 五七
燒五七,喪禮相關的一種儀式。指人死後三十五天,到逝者墳上燒紙祭奠的一種紀念死者的一種方式。
北方傳統的燒五七的方式:五七的日期在喪禮的那天由主事的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宣布,親戚朋友到了五七的日期,自行祭奠,不會另行通知。家人這天很早起來准備酒席,等待著親戚朋友們到來。
親戚朋友們要拿禮的,重要的是女婿方要置辦梁桌子的菜飯拿過來,人齊之後,穿上喪禮上穿過的孝服,把收到的祭禮全部由家人挑到墳上去,家人排成一排哭著上墳祭拜,兒子女兒兒媳們繞著墳撒上幾把土,表示讓死者安息,回到家之後要把祭禮吃完。
(6)廈門城裡如何過頭七擴展閱讀:
五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柒』 頭七 二七 三七 四期 五七 六七 七七要做什麼 還有為什麼這么做
我來回答吧,這個問題確實網上還沒有完整的,不過想想也是件挺累人的事,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就算做件善事吧。
人從死開始就為一天,比如今天老人不在了,那麼今天就算第一天,隔夜就算第二天,每7天算一個「七」。
頭七:
1.前三天家人守靈,家人迎接親朋好友
2.4到6天答謝請客送好友
3.第七天凌晨一點時,在家裡擺上死者愛吃的菜和東西,在路口到家裡的路上,用白蠟燭白城一條路的形狀,用來引死者回家,否則死者回不了家容易在天亮時魂飛魄散,然後在家門口等著,凌晨3點陰氣最盛,死者到家,3點1刻(3點15分)離開回陰間,即可。
二七:
是女兒和女婿來主辦的,要做好滿滿一桌他生前愛吃的菜。由家屬分別喊出逝者的稱呼,並說出一句緬懷的心裡話。焰口為梵語譯音,也稱「面然」,是對餓鬼王的稱呼。俗說,為了避免逝者投身為餓鬼,應對鬼神進行布施。現簡化為,親屬在墓周圍放上幾盤糕點,作為布施,祈禱逝者平安。
三七:
家人要早點休息(刻意迴避),不要哭,不要難過,讓他走的安心一些。
四七:
四七、六七,由女兒、女婿操辦,逝者家兒子(或侄子)不出面做這個禮儀。點燭由外嫁姑娘點,寫酒則有女婿倒酒。其它內容與二七相同。
五七:
這個比較重要。五七與頭七比,則多了「解怨結」內容。即解銅錢串,銅錢串上打了若干結,按親疏輩分依次解結。解開後,親屬每人分發一個。天圓地方,世代昌盛。
六七:
四七、六七,由女兒、女婿操辦,逝者家兒子(或侄子)不出面做這個禮儀。點燭由外嫁姑娘點,寫酒則有女婿倒酒。其它內容與二七相同。
七七:
七七到後,大家要到墳地里大哭一場,因為七七以過,我們的服喪期就滿了,(逝者在七七後就完全離開人世間了)就不需要在過什麼「七」忌日了。七七過後再過就是百日忌和周年忌日了。
補充:過七,每個七的人越到後面人只能越多,不能越來越少。過七這天白蠟燭和香不能停,蠟燭不能吹滅,過晚上12點後可以用勺子把蠟燭壓滅,香燒滿後自熄。要傍晚在家附近的十字路畫圓圈,留缺口,圈內寫逝者名字,燒紙錢或銀元寶給他作為買路用。紙錢盡量每次都差不多,只能多,不能少。每次燒菜要單數,7、9、11碗都可以。期中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比較重要,實在安排不出時間,頭七和七七也是最最重要的。這算是比較完整的了,有遺漏的地方請大家補充。
『捌』 廈門這邊辦喪事的習俗,聽說是需要放手尾錢,那到底什麼時候放手尾錢才合適呢
1、放手尾錢的時間:閩南這邊的習俗一般都是在進廳前,讓手尾錢過下老人的手就要拿起來。
2、手尾錢的數量和寓意:其實不用太多,差不多可以讓後輩子孫平分就可以了。手尾錢的意思就是長輩將財氣留給後世子孫。
3、一般閩南這邊需要等到頭七做完之後再來把這些手尾錢平分給子孫。
希望能幫助到你,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再問~~
『玖』 什麼是頭七三七和五七
頭七意思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
三七意思是人去世後的第十五日。
五七意思是人去世後的第三十五日。
七七意思是人去世後的第四十九日。
按照傳統,人死了之後的紀念儀式是很有講究的。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才結束。這主要受佛教和道教影響。
(9)廈門城裡如何過頭七擴展閱讀:
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周年。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死者從去世之日起,在49天內,每隔七天閻王要審問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稱「過七災」。
在燒七時,喪家要在大門口掛白紙燈籠,表示家有重孝。頭七在家設靈牌,焚香明燭,供獻酒餚祭奠,下餘六七都到墳地化紙錢。一般以一、三、五等單七祭禮較隆重,親友皆至,孝子要哭靈;二、四、六等雙七,親友不來。孝子只燒紙、不哭靈,稱為「空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