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早期同安屬於那個市
1949年9月19日同安解放,1973年歸廈門所轄,1996年11月20日撤縣設區,今為廈門市轄區中最大的行政區。以前屬於泉州府管轄
㈡ 同安在哪裡
同安是福建省廈門市的下轄區,位於廈門島的正北面,緊挨著集美區。
㈢ 廈門同安以前屬於漳州的嗎
錯了,以前屬泉州,(包括漳州龍海的海澄、角美等設同安縣)
㈣ 福建同安縣屬於哪個市
福建同安縣屬於廈門市。
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析同安縣劃歸廈門市,1970年6月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3年6月復析同安縣歸廈門市,曾是廈門經濟特區的唯一轄縣,地處廈、漳、泉三角開放區的中心地帶,是我國沿海較早的開放縣之一。
同安縣,別稱銀城,隸屬於泉州府,於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劃南安縣大同場設立,轄區包括今廈門市全境(除海滄區海滄街道、新陽街道、嵩嶼街道、翔安區蓮河村)、金門縣、龍海區部分地區。因縣城呈束腰銀錠狀故稱「銀城」。
㈤ 同安的歷史
晉太康
印象同安
三年(282年)析東安縣(駐地今福建省 南安市)置同安縣,當年即廢。康貞元十九年(803年)析晉安4鄉置大同場,為縣之前身。
後晉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場為同安縣,正式升場置縣,轄3鄉11里,隸屬於泉州府。轄區包括今廈 門、同安縣、金門縣及龍海一部分。[1]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並吞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府為清源軍(轄今泉州、廈 門、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昇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
宋同安縣下轄3鄉33里,後並為27里,再縮為11里,即同禾、民安、翔風、嘉禾(以上屬綏德鄉)、長興、從順、感化、歸德(以上屬永豐鄉)、仁德、安仁、積善(以上屬明盛鄉)。[2]
元代改里為都,3鄉之下統44都。永豐鄉下轄原從順里西界1~5都,原感化里西界6~8都,原歸德里西界9~10都,原長興里東界1~3都,計13都;明盛鄉下轄原仁德里西界11~13都,原安仁里西界14~16都,原積善里西界17~20都,計10都;綏德鄉下轄原同禾里東界4~7都,原民安里東界8~11都,原翔風里東界12~20都、原嘉禾里西界21~24都,計21都。[2] 元代屬於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復里制,里下轄都。增置在坊里轄縣城2隅。全縣共劃3鄉12里2隅44都。洪武二十年為防倭患,盡徙大小嶝島2都人民於內陸。永樂元年(1403年)從順里5都並為3都,感化里3都並為1都,長興里3都並為1都,歸德里2都並為1都,縣轄3鄉12里2隅35都。後都下設圖。成化六年(1470年),大、小嶝2都人民奏復其舊。至此,同安縣下轄12里2隅37都53圖。[2]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 門,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縣 綏德鄉 嘉禾里 改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
清代開始,隸屬福建 興泉永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 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 門。清沿明制。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翔風、民安2里(丙洲除外,劃歸從順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馬巷廳。光緒間行保甲制,改圖為保。至清末,同安的行政建制層級為:縣→鄉→里→都→保→甲(每保10甲,每甲10戶)。全縣共3鄉9里21都。[2]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 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4月,劃出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不久廢。
民國元年(1912年),裁馬巷廳復歸同安縣。至民國36年,穩定為13鄉鎮150保2325甲,保持至1949年9月同安解放。[1] 民國四年,1915年劃出 金門島和附近島嶼設置金門縣。
1933年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廈門市成立,旋改特別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治所泉州),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 門, 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撤銷,廈門島內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地同安縣)。
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廈 門、泉州、莆田)。
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 廈門島淪陷, 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進入了福建大陸,攻入廈門, 後金門戰役(古寧頭戰役),金門炮戰。詳見金門戰役、金門炮戰[3] 相關 文章和詞條(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正式劃上了句號)。
1949年9月 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泉 州,管轄泉州、莆田、廈門。
1950年7月 改屬福建省泉州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同安縣,後改名為晉江專區。
1953年11月 劃出同安縣集美鄉到廈門市郊。
1958年10月 從晉江專區劃出改隸於廈 門。
1970年8月 再劃歸晉江地區。
1973年9月 歸隸廈門市。[2]
1949年後縣以下建制歷經區、鄉、公社、鄉鎮、鎮的變更。
1996年12月 全縣轄19鎮、場(不含良種場),共18個居委會213個村委會。轄域面積由解放初的1481平方公里縮小為1078.55平方公里。[1]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
2003年0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分出設立廈門市翔安區,將廈門市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2003年09月,撤銷開元區、鼓浪嶼區,大幅減少政府編制,節約行政開支,促進社會發展,降低施政成本。行政區劃調整前:同安區面積1048平方千米,人口55萬。行政區劃調整後,同安區轄大同街道、祥平街道、蓮花鎮、新民鎮、洪塘鎮、西柯鎮、汀溪鎮、五顯鎮。區人民政府駐祥平街道。現有土地總面積658平方公里,人口71萬(其中外來人口37.6萬)。
㈥ 廈門市在未成立經濟特區前,是屬於泉州市還是漳州市廈門市區也怎麼那麼小沒深圳市區是1/10大。
福建省廈門市管轄,但由於特殊的經濟區有不同於其他地級市。書記,市委副省級,地級市的廳局級市委書記。據了解,廈門的管理狀態很快就會升級為直轄市,是中央直接負責。但是仍然有不同的市,直轄市直屬中央政府是不一樣的,雖然同是中央直屬。論廈門帳戶的帳戶真的被嚴格控制,除了賬戶購買超過150平方米的房子,還有就是,作為引進人才來實現的結算,當然,相關的問題是非常復雜的。請向有關部門咨詢下
㈦ 同安是屬於哪個城市
廈門。同安區是廈門市的六區之一,同安區是廈門最大的行政區,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現有土地總面積658平方公里,連接翔安區和集美區,距離廈門島大約40分鍾車程。環東海域位於同安區,翔安區交界處,是廈門市政府新規劃的北部市級中心。
廈門簡稱「廈」或「鷺」,別稱鷺島,是福建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
廈門市由廈門半島、鼓浪嶼及其眾多小島嶼、島礁和同安、集美、海滄、翔安、杏林灣、馬鑾灣、同安灣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390多平方千米。其中廈門島面積約為157.76平方千米(含鼓浪嶼),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島嶼,全島海岸線約為234千米。
廈門地形以濱海平原、台地和丘陵為主。廈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地貌構成類型多樣,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灘塗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於同安與安溪交界處的雲頂山海拔1175.2米,為全市最高的山峰。
廈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1度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為3-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
㈧ 同安歷史多久了
安別稱「銀城」,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縣,不久廢。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復置。1997年5月撤縣設區。2003年9月,廈門市區劃調整,原同安區一分為二,拆為同安區和翔安區。民國三年(1914年)以前,其轄域包括現在的廈門市、金門縣及龍海市東北部。後幾經變動,至2007年底,下轄新民、五顯、洪塘、汀溪、蓮花、西柯等6個鎮,大同、祥平等2個街道辦事處以及竹壩開發區、鳳南農場、白沙侖農場和81個行政村、42個社區居委會。81個行政村、42個社區居委會。全區總人口40多萬,其中外來人口10萬人,土地總面積657.59平方公里。同安地處閩南「金三角」的中心,是廈、漳、泉交通要沖,南去廈門36公里,東北去泉州64公里,西南到漳州68公里。它背山面海,海岸線長86公里。內陸東、北、西三面分別與南安、安溪、長泰為鄰。東南隔海與金門、台灣相望,角嶼離金門只有2.26公里,是統一祖國的重要窗口。行政中心是大同鎮,是區人民政府所在地。
同安,歷史悠久,物華天寶、地靈人傑,被稱為「文明之邦」、「海濱鄒魯」之地。夏商周時屬揚州,春秋戰國為越地,秦為閩中郡,漢稱東安縣,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縣,始稱同安。至今1700多年歷史。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建城,東西長,西北狹,形似銀錠,故稱銀城。歷史上同安曾轄金門、廈門兩島及集美、杏林、海滄和龍海市的部分地區,並曾設巡檢司於澎湖,兼領台灣。1949年9月19日同安解放,1973年歸廈門所轄,1996年11月20日撤縣設區,今為廈門市轄區中最大的行政區。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96982.html?wtp=tt&fr=ikwas0
㈨ 同安什麼時候歸屬廈門
同安區是福建省廈門市的一個市轄區,原為同安縣,別稱「銀城」、「銀同」,地處閩省東南沿海、「閩南金三角」的核心地帶。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縣,不久廢。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 舊稱「同安縣」,1997年5月撤縣設區。2003年09月,廈門市區劃調整,原同安區一分為二,拆為同安區和翔安區。調整後,仍為廈門市最大行政區。[1]
同安區 ,是廈門市最大的行政區,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土地總面積658平方公里,連接翔安區和集美區,距離廈門本島大約40分鍾車程。[1] 環東海域位於同安區,翔安區交界處,是廈門市新規劃的東部市級中心。
晉太康
印象同安
三年(282年)析東安縣(駐地今泉州市南安)置同安縣,當年即廢。康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4鄉置大同場,為縣之前身。
後晉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場為同安縣,正式升場置縣,轄3鄉11里,隸屬於泉州。轄區包括今廈門市、同安縣、金門縣及龍海一部分。[1]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並吞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廈門)。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
宋同安縣下轄3鄉33里,後並為27里,再縮為11里,即同禾、民安、翔風、嘉禾(以上屬綏德鄉)、長興、從順、感化、歸德(以上屬永豐鄉)、仁德、安仁、積善(以上屬明盛鄉)。[2]
元代改里為都,3鄉之下統44都。永豐鄉下轄原從順里西界1~5都,原感化里西界6~8都,原歸德里西界9~10都,原長興里東界1~3都,計13都;明盛鄉下轄原仁德里西界11~13都,原安仁里西界14~16都,原積善里西界17~20都,計10都;綏德鄉下轄原同禾里東界4~7都,原民安里東界8~11都,原翔風里東界12~20都、原嘉禾里西界21~24都,計21都。[2] 元代屬於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復里制,里下轄都。增置在坊里轄縣城2隅。全縣共劃3鄉12里2隅44都。洪武二十年為防倭患,盡徙大小嶝島2都人民於內陸。永樂元年(1403年)從順里5都並為3都,感化里3都並為1都,長興里3都並為1都,歸德里2都並為1都,縣轄3鄉12里2隅35都。後都下設圖。成化六年(1470年),大、小嶝2都人民奏復其舊。至此,同安縣下轄12里2隅37都53圖。[2]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縣 綏德鄉 嘉禾里 改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明代屬於泉州府。
清代開始,隸屬福建 興泉永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 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清沿明制。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翔風、民安2里(丙洲除外,劃歸從順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馬巷廳。光緒間行保甲制,改圖為保。至清末,同安的行政建制層級為:縣→鄉→里→都→保→甲(每保10甲,每甲10戶)。全縣共3鄉9里21都。[2]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4月,劃出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不久廢。
民國元年(1912年),裁馬巷廳復歸同安縣。至民國36年,穩定為13鄉鎮150保2325甲,保持至1949年9月同安解放。[1] 民國四年,1915年劃出 金門島和附近島嶼設置金門縣。
1933年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廈門市成立,旋改特別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治所泉州),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撤銷,廈門島內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廈門島淪陷, 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進入了福建大陸,攻入廈門, 後金門戰役(古寧頭戰役),金門炮戰。詳見金門戰役、金門炮戰[3] 相關 文章和詞條。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正式劃上了句號。 1949年9月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泉州,管轄泉州、莆田、廈門。1950年7月,改屬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同安縣,後改名為晉江專區。 解放後,1953年11月劃出同安縣集美鄉到廈門市郊。
1958年10月,從晉江專區劃出改隸於廈門,1970年8月,再劃歸晉江地區,1973年9月,歸隸廈門市至今。
下轄新民、五顯、洪塘、汀溪、蓮花、西柯等6個鎮,大同、祥平等2個街道辦事處以及竹壩開發區、鳳南農場、白沙侖農場和81個行政村、42個社區居委會。[2]
1949年後縣以下建制歷經區、鄉、公社、鄉鎮、鎮的變更,1996年12月,全縣轄19鎮、場(不含良種場),共18個居委會213個村委會。轄域面積由解放初的1481平方公里縮小為1078.55平方公里。[1]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
2003年0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分出設立廈門市翔安區,將廈門市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2003年09月,撤銷開元區、鼓浪嶼區,大幅減少政府編制,節約行政開支,促進社會發展,降低施政成本。行政區劃調整前:同安區面積1048平方千米,人口55萬。行政區劃調整後,同安區轄大同街道、祥平街道、蓮花鎮、新民鎮、洪塘鎮、西柯鎮、汀溪鎮、五顯鎮。區人民政府駐祥平街道。現有土地總面積658平方公里,人口71萬(其中外來人口37.6萬)。[1]
㈩ 同安區的建制沿革
晉太康三年(282年)析東安縣置同安縣,當年即廢。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4鄉置大同場,為縣之前身。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正式升場置縣,轄3鄉11里。包括今廈門市、同安縣、金門縣及龍海一部分。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並吞閩國部分, 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南唐 保大七年,西元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廈 門、莆田、漳 州)。宋乾德二年,西元964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平海軍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
宋同安縣下轄3鄉33里,後並為27里,再縮為11里,即同禾、民安、翔風、嘉禾(以上屬綏德鄉)、長興、從順、感化、歸德(以上屬永豐鄉)、仁德、安仁、積善(以上屬明盛鄉)。
元代改里為都,3鄉之下統44都。永豐鄉下轄原從順里西界1~5都,原感化里西界6~8都,原歸德里西界9~10都,原長興里東界1~3都,計13都;明盛鄉下轄原仁德里西界11~13都,原安仁里西界14~16都,原積善里西界17~20都,計10都;綏德鄉下轄原同禾里東界4~7都,原民安里東界8~11都,原翔風里東界12~20都、原嘉禾里西界21~24都,計21都。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復里制,里下轄都。增置在坊里轄縣城2隅。全縣共劃3鄉12里2隅44都。洪武二十年為防倭患,盡徙大小嶝島2都人民於內陸。永樂元年(1403年)從順里5都並為3都,感化里3都並為1都,長興里3都並為1都,歸德里2都並為1都,縣轄3鄉12里2隅35都。後都下設圖。成化六年(1470年),大、小嶝2都人民奏復其舊。至此,同安縣下轄12里2隅37都53圖。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縣 綏德鄉 嘉禾里 置思明州; 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清沿明制。 清代朝廷《聖祖實錄》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 :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恢復置興泉道,領興化、泉州二府。清代開始,同安縣、廈門島隸屬福建興泉永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 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先在莆田(興化府駐地),中期從莆田移駐泉州,再自泉州移駐廈門。 《世宗實錄》卷五十三: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興泉道道治於泉州府屬廈門廳。《世宗實錄》卷一四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6)升延平府大田縣、泉州府永春縣、德化縣為永春州來道屬,改道名為興泉永道,至清末,興泉永道領府二一州:興化、泉州、永春州,直隸州一:永春州。
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翔風、民安2里(丙洲除外,劃歸從順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馬巷廳。光緒間行保甲制,改圖為保。至清末,同安的行政建制層級為:縣→鄉→里→都→保→甲(每保10甲,每甲10戶)。全縣共3鄉9里21都。 鴉片戰爭期間,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英軍攻陷廈門,霸佔興泉永道道署,改為英國駐廈門領事館。1863年(同治二年),清朝收回遷回道署舊址。次年,興泉永道道尹曾憲德又拆除英國領事館洋樓,重建道署,並立《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石碑記述此事。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 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4月,劃出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置思明縣,不久廢。裁馬巷廳復歸同安縣。至民國36年,穩定為13鄉鎮150保2325甲,
1933年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廈門市成立,旋改特別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 門, 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撤銷,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地同安縣)。
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 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廈 門、泉 州、莆田)。保持至1949年9月同安解放。
1949年9月 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泉 州,管轄泉州、莆田、廈門。1949年9月 第十兵團進入了福建大陸,攻入廈門, 後金門戰役(古寧頭戰役),金門炮戰。詳見金門戰役、金門炮戰 相關 文章和詞條(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正式劃上了句號)。
解放初,暫以民國舊保甲為基礎,劃全縣為7區150保2325甲。第一區駐灌口後祥,轄27保;第二區駐潘塗後溪,轄22保;第三區駐垵柄,轄16保;第四區駐布塘,轄19保;第五區駐馬巷,轄30保;第六區駐曾厝,轄22保;第七區駐大同,轄14保。
1950年7月 改屬福建省晉江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同安縣。
1950年底開始,廢除保甲制,建立鄉政權。至1951年3月,全縣共建立7區2鎮,下轄139個鄉9個街道。
1952年,經過三年的剿匪、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全面開展民主建政。10月,將原7區2鎮擴增為10區138鄉2鎮。
1953年11月 劃出同安縣集美鄉到廈門市郊。
1955年10月,重新劃為7區(東孚、後溪、洪坂、後寨、布塘、馬巷、洪鍾)1鎮(城關),下轄141鄉(其中東山、碧岳、田洋、朝宗、祥橋、鳳崗、五顯等7個縣直轄鄉)6條街(後爐、三秀、東溪、雙溪、西溪、西安)。1956年6月,合並區、鄉,將全縣原7區1鎮、141鄉合並為4區2鎮,下轄49鄉10個街道。
1956年7月,經上級批准增設灌口鎮,將灌口鎮周圍的農業人口區域增設張庄鄉,即為4區3鎮50鄉。同年12月,經省民政廳批准,城關鎮成立西溪、友誼、三秀、後爐、東溪5個居民委員會,同時撤消原6個街公所。
1957年,省人民政府指示將灌口區的金山、錦宅2鄉劃歸龍溪縣,又將東孚、鼎美等12鄉劃歸廈門市郊區。至此,全縣實為3區2鎮36鄉。
1958年3月,撤區並鄉,全縣為16個大鄉2個鎮。鎮下設居委會,鄉下轄高級農業社:原澳溪鄉、杜川鄉與平和鄉的雲埔合並為新峰鄉,原蓮湖鄉、河田鄉與平和鄉的雲洋、窯市合並為永豐鄉,原策槽鄉、朝陽鄉與惠東鄉瑤頭、坑打、陽翟合並為城郊鄉,原西榮鄉、祥溪鄉(由營溪鄉析置)合並為雲峰鄉,原美山鄉、丙洲鄉與惠陽的惠東、西埔、埭頭合並為美山鄉,原新民鄉、西湖鄉、鳳山鄉合並為新民鄉,原平原鄉、碧霞鄉、新南鄉合並為洪塘鄉,原美澤鄉、西嶺鄉、峰林鄉合並為汀溪鄉,原新鳳鄉、牧茶鄉、詩林鄉合並為新圩鄉,原汀山鄉、汀豐鄉合並為果園鄉,原西岩鄉和水電鄉的洪前、洪鍾、新店3個支點合並為新岩鄉,原新垵鄉、舫山鄉和曾美鄉的湖崗、六鄉2個支點合並為巷東鄉,原海峰鄉、海鳴鄉合並為巷南鄉,原巷西鄉和曾美鄉的曾林支點合並為巷西鄉,原鹽山鄉和水電鄉的呂塘支點合並為鹽山鄉,原前哨鄉、普誼鄉合並為前線鄉,兩鎮設置不變。
1958年10月 從晉江專區劃出改隸於廈 門。
1958年下半年,開始建立人民公社,撤消原鄉建制。至1959年2月,全縣共建立7個人民公社,6個農林場,下轄127個大隊、5個居委會。
1959年2月,全縣共建立7個人民公社,6個農林場,下轄127個大隊、5個居委會。
1960年4月,精簡機構,全縣合並為4個人民公社,下轄116個大隊、5個居委會,並設立10個農林場:撤銷蓮花公社建制,將所屬河田、窯市、峰星、澳溪、雲埔、雲洋、羅溪7個大隊並入策槽公社;撤銷布塘公社建制,將所屬的埔頂、金柄、新圩、詩坂、東陵、桂林、帽山、竹山、後壟、布塘、明溪、美塘、五顯、西洋、三忠、龍泉、郭山、同龍、洪塘、石潯、後埔等21個大隊並人汀溪公社;撤銷新店公社建制,將所屬沙美、霄壟、珩厝、東園、呂塘、新店、浦東、澳頭、歐厝、海山10個大隊並人馬巷公社。保留城關公社。國營農場增設鳳南農場、白雲飛林場、海濱林場和祥溪林場。1961年9月,恢復區建制,全縣設5個區(下轄18個公社1個農場)、2個縣屬公社及12個農林場,下轄213個大隊、5個居委會。
1964年4月,撤消區級建制,全縣共劃為12個公社,下轄202個大隊、5個居委會,另設8個農林場。此後行政區劃相對穩定。
1969年2月,撤消東坑公社建制,所屬瓊頭等10個大隊並人馬巷公社,湖頭等8個大隊並人新店公社。全縣為11個公社202個大隊8個農林場。
1970年8月 再劃歸晉江地區。
1971年3月,原南安屬的大嶝公社及石井公社的蓮河、霞浯2個大隊劃歸同安縣。
1973年9月 歸隸廈 門,1949年後縣以下建制歷經區、鄉、公社、鄉鎮、鎮的變更。
1980年,為3個街道、13個大隊更名、復名。
1982年,調整區劃,全縣劃為12個公社(鎮),下轄210個大隊、11個居委會,並設7個農林場和18個社辦農林場 。
1984年4月,恢復馬巷鎮建制,下轄友民、三鄉、後亭、五美等4個居委會和五星村委會。同年9月,政社分開,建立鄉、鎮人民政府。改城關鎮為大同鎮、馬巷公社為後濱鄉、新民公社為祥橋鄉、策槽公社為西柯鄉、巷東公社為內厝鄉、果園公社為五顯鄉。蓮花、汀溪、新圩、新店、洪塘、大嶝等公社均保留原名改社為鄉。村委會更名30個。並成立新店鄉陳塘回民村委會。1985年,大同鎮周圍8個村委會劃歸大同鎮。原大同鎮屬三秀山農場劃歸五顯鄉。
1987年,新店撤鄉建鎮,撤後濱鄉並人馬巷鎮。
1988年12月,新圩撤鄉建鎮。
1991年12月,大嶝、蓮花、西柯、汀溪、內厝、祥橋、洪塘、五顯全部撤鄉建鎮。
1992年3月,改祥橋鎮為新民鎮。1993年3月,馬塘從新圩村析出,建立馬塘村民委員會。至1997年4月,全縣共轄12鎮、7個農林場,213個村委會、18個居民委員會,2175村民小組、246個居民小組。
1996年12月,全縣轄19鎮、場(不含良種場),共18個居委會213個村委會。轄域面積由解放初的1481平方公里縮小為1078.55平方公里。
1997年05月01日,撤銷同安縣,設立同安區。
2001年06月08日,調整行政區:一、撤銷大同鎮,設立大同街道,將洪塘鎮所轄康潯村、下溪頭村、東宅村3個行政村劃歸大同街道。二、設立祥平街道。1、將大同鎮所轄陸豐社區、西溪社區2個居委會和過溪村、祥橋村2個行政村劃歸祥平街道;2、將新民鎮所轄杜橋村、西洪塘村、西湖村、鳳崗村、溪聲村5個行政村劃歸祥平街道;3、將西柯鎮所轄瑤頭村、卿朴村、陽翟村三個行政村劃歸祥平街道。祥平街道轄陸豐、西溪、祥平3個居委會和過溪、溪聲、鳳崗、祥橋、杜橋、西洪塘、西湖、陽翟、卿朴、瑤頭10個村。
2003年04月26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市翔安區,將廈門市同安區所轄新店鎮、新圩鎮、馬巷鎮、內厝鎮、大嶝鎮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前:同安區面積1048平方千米,人口55萬。行政區劃調整後,同安區下轄大同街道、祥平街道等2個街道辦事處,新民鎮、五顯鎮、洪塘鎮、汀溪鎮、蓮花鎮、西柯鎮等6個鎮以及竹壩開發區、鳳南農場、白沙侖農場和81個行政村、42個社區居委會。 區人民政府駐祥平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