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鎮南關為什麼有這么多
擴展閱讀
福州今天有沒有哪裡 2025-07-12 06:13:31
深圳零擔物流什麼意思 2025-07-12 06:08:08

廈門鎮南關為什麼有這么多

發布時間: 2022-09-08 08:23:31

⑴ 清軍為什麼能在鎮南關大敗法軍

1884年底,劉永福的黑旗軍配合西線清軍,圍困占據宣光城的法軍達3個月之久,城中法軍幾乎彈盡糧絕。但隨著法國援兵的到來,宣光未能攻克。1885年2月,法國再次增兵越南,在法軍統帥波里也(BrièredeI′Isle)指揮下,集中兩個旅團約萬餘人的兵力向諒山清軍發動進攻,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2月13日,法軍未經戰斗,即佔領戰略要地諒山。2月23日,法軍進犯文淵州,守將楊玉科力戰犧牲,清軍紛紛後撤,法軍乘勢侵佔廣西門戶鎮南關,炸毀關門,並在關前廢墟中插上一塊木牌,得意地用漢字寫著「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廣西軍民在法軍退走後在關前插上木樁,寫上「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作為對法國侵略軍的回答。由於潘鼎新的戰敗,清政府革去他廣西巡撫職務,任命年近7旬的老將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領導鎮南關前線的抗法斗爭。
馮子材決心「保關克諒」,並相機出擊收復北圻各城。馮子材趕到鎮南關後,根據前線清軍各部之間多存派系門戶之見的情況,首先召集前敵諸將曉以大義,使各將領在抗擊侵略者的斗爭中團結起來。各將領共推馮子材為前敵主帥,統一指揮協調各軍的行動,已從鎮南關退至文淵(關外15公里處)、諒山,准備組織新的進攻。馮子材親自爬山涉水勘察地形,根據當前敵情和鎮南關周圍的地形條件,決定在關前隘地區依託有利地形,構築堅固防禦陣地。關前隘在鎮南關內約4公里處,系鎮南關通往內地之要沖,東西山嶺對峙,中間有一條長2公里多、寬1公里多的盆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馮子材親督士卒用土石築起一道長1.5公里、高7尺、寬4尺的土石長牆,橫跨於東西山嶺之間,牆外挖成深4尺的壕塹,並在東西山嶺修建堡壘多座,形成一個完備的山地防禦陣地體系。在兵力部署上,是時,廣西前線清軍共有90餘營4萬餘人,分駐於鎮南關至龍州一線。廣西巡撫潘鼎新畏葸怯敵,遠離前線;馮子材親率所部萃軍9營扼守長牆及兩側山嶺險要,充作第一梯隊,擔任關前隘主陣地正面防禦。總兵王孝祺部8營屯馮軍之後為第2梯隊;湘軍統領王德榜部10營屯關外東南的油隘,保障左翼安全並威脅敵之後路;馮子材另以所部5營屯扣波,保障右翼安全;廣西提督蘇元春部18營,屯關前隘之後2.5公里的幕府為後隊;另有12營屯憑祥機動。總計前線兵力約60餘營,3萬餘人,一切准備就緒。1885年3月中旬,馮子材得悉法軍將經扣波襲艽封、攻牧馬,繞出鎮南關之北,急調兵力前往扣波和艽封,挫敗了法軍迂迴的企圖。19日,有人密報法軍將入關攻打龍州,為了打亂法軍的進犯計劃,馮子材決定先發制人。於21日夜率王孝祺部出關夜襲法軍占據的出擊文淵(今越南同登),擊毀法軍炮台兩座、斃傷法軍多人,取得較大勝利。清軍的主動進擊,打亂了法軍的作戰部署,迫使法軍東京軍區副司令尼格里上校決定不等援軍到齊即向清軍堅固防禦陣地發起進攻。23日晨,法軍第2旅千餘人趁濃霧偷偷進入鎮南關,另以千餘兵力屯於關外作預備隊。上午9時30分,大霧開始消散,法軍兵分兩路組織進攻:第一四三團第1營和外籍軍團第2營等沿東嶺向大小青山方向實施主攻;第一一一團第1營沿關內谷地前進,向長牆進攻,企圖在主攻部隊得手後兩路夾擊,攻佔關前隘清軍防禦主陣地。法軍主力在炮火掩護下,攻佔東嶺三座堡壘。並猛攻長牆。馮子材指揮所部頑強抵抗,一面商請駐於幕府的蘇元春部前來接應,並通知王德榜部從側後截擊法軍。在丟失三座堡壘的危急關頭,馮子材大聲疾呼:「法再入關,有何面目見粵民?何以生為?」守衛清軍在馮子材的愛國情感鼓舞下,英勇抗擊,誓與長牆共存亡,阻止了法軍的前進。下午4時許,蘇元春率部趕到東嶺參戰,王德榜部也自油隘襲擊法軍,並一度切斷了法軍運送軍火、糧食的交通線,牽制了法軍預備隊的增援,有力地配合了東嶺的戰斗,戰斗呈膠著狀態,入夜,清軍進一步調整部署,由蘇元春部協助馮子材守長牆,王孝祺部奪西嶺,陳嘉部守東嶺。馮子材還另調駐扣波的5營馮軍前來抄襲法軍左翼。次日晨,尼格里指揮法軍在炮火掩護下,分三路再次發起攻擊,沿東嶺、西嶺和中路谷地進攻關前隘陣地。馮子材傳令各部將領:「有退者,無論何將遇何軍,皆誅之」。經激戰,法軍接近長牆,馮子材持刀大呼,率先率領兩個兒子躍出長牆,沖向法軍。全軍感奮,一齊出擊,與其進行白刃格鬥,戰斗異常慘烈。戰至中午,終將中路法軍擊退。與此同時,陳嘉部、蔣宗漢部在東嶺與法軍展開了激烈爭奪戰,傍晚時分,王德榜在擊潰敵之增援部隊及消滅其運輸隊後,從關外夾擊法軍右側後,配合東嶺守軍奪回被占堡壘。這時,王孝祺也已擊退沿西嶺進攻之敵,並由西嶺包抄敵後,使其腹背受敵。法軍三面被圍,法軍死傷近300人,後援斷絕,彈葯將盡,被迫敗退,尼格里只得下令撤退,狼狽逃迴文淵、諒山。馮子材抓緊有利戰機,率部乘勝追擊,於26日攻克文淵,29日攻克諒山,宣稱斃法軍近千名,重傷法軍指揮官尼格里,後又將法軍殘部逐至郎甲以南。取得重大勝利。 張梅認為鎮南關大捷「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雙方剛停戰張之洞上報「探報法添兵到,定二八之日分路復攻諒山」。 老將馮子材身先士卒,並顯示出高超的用兵藝術。他採取堅固防禦陣地待敵,爾後轉入反攻的作戰方針,激勵官兵奮勇殺敵,並採用主動出擊、陣前伏擊、近戰殲敵、夜襲、包抄迂迴、連續追擊等靈活有效的戰術,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

⑵ 請問一下鎮南關大捷雙方的傷亡情況怎麼樣啊還有就是如果中法戰爭繼續打下去,中國真得能夠打贏法軍嗎

不能。

鎮南關戰役中,清軍以兩萬人之眾據守鎮南關,以守代攻,迎擊總兵力約為7000人(能真正作戰的約為4000人)的法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傷亡代價,不能不說這場戰役贏得其實是很勉強的。

總體上講,清軍地武器裝備比起法軍,差距不算太大,但清軍的戰鬥力卻十分虛弱,面對雖然氣焰囂張,但是卻面臨著遠離後方補給基地,失去了游弋於江河中的炮艇火力支援且兵力十分薄弱的法軍,在法軍指揮官出現重大指揮失誤地情況下,也沒有能夠達到全殲法軍的戰役目標,這其實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而且,鎮南關戰役結束後,法軍吸取了戰敗地教訓,很快集中了一支強大的兵力,而此時徹底倒向法國的越南政府也出兵數萬支援法軍作戰,清軍所面臨的戰場形勢其實並不容樂觀,而且清軍在越南戰場上雖然取得了勝利,而台灣戰場上,重要城市基隆卻被法軍奪占,對中國來說,「乘勝議和」爭取以最小地代價結束這場戰爭,是必然的選擇。

中法戰爭中清帝國「全局大敗,局部小勝」罷了。看地圖就知道了,當時法國佔領和經營越南已經是既定事實了,鎮南關只是把侵略者擋在國土外面而已,沒有阻止法國通過戰爭達成自己的既定目標。

說到中法戰爭的結局,大中學教科書幾乎都是這樣表述:在中法戰爭中,中國軍隊英勇戰斗,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並收復了諒山,就在前線勝利進軍聲中,腐敗軟弱、一味求和的清政府「乘勝即收」,與法國侵略者加緊談判,最後竟在1885年6月9日簽訂了屈辱的《中法新約》,造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局面。歷史果真如此嗎?我們還是從當事人的一些記載來看個究竟吧。

如果把中法戰爭分解為「海戰」和「陸戰」兩個領域的話,大的結局擺在那裡——海戰全敗;陸戰呢,勝敗其實不太好評估。那種全景的、教科書式的敘述往往是空洞的。我們不妨通過個別當事人的視角來透視那段歷史。——唐景崧可以說是中法戰爭陸路戰場的見證人,從1882年,「請纓」出關,到1885年戰爭結束,唐景崧一直活躍在抗法前線。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匯輯成《請纓日記》,雖有失實之處,但不失為一部中法陸路戰場的實錄,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其真相。

中法戰爭是由法國侵略越南引起的,起初是法國人跟越南人打仗,面對法國堅船利炮的進攻,越南軍隊節節敗退,大半國土落入敵手。法國人不斷尋找著通往中國南疆的交通要道,探測到紅河可以直通雲南,於是派兵往越南北部進攻。越王見本國軍隊不中用,便把流落到越南的劉永福黑旗軍當作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劉永福是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1864年組織黑旗軍,三年後進入越南,駐扎在保勝,並將黑旗軍擴充成一支很有實力的隊伍。1873年應越南國王的請求,率軍抗擊法軍,擊斃法軍頭目安鄴,因功被越王封為興化保勝防禦使。

這一仗使劉永福聲威大震,也給遠在北京的一位廣西籍小京官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位小京官就是時任禮部候補主事的唐景崧。唐景崧在1865年考取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經考核擔任禮部候補主事。但此後的仕途並不順利,在吏部主事的位子上一「候補」就是十五年,這令他非常郁悶。1882年4月,法國海軍上校李威利率軍佔領河內,越南北部告急,中國南疆告急。「鄉關消息近蒼黃」,出生於廣西灌陽的唐景崧看到家鄉面臨的危機再也坐不住了。在苦苦思索應敵之策時,他想起了劉永福這位曾經打敗過法國人的老鄉。於是,上書光緒帝,提出為「綏藩固圉」,自願「請纓」出關,聯絡劉永福的黑旗軍,抗擊法國侵略者。清政府面對南方的局勢束手無策,想不出什麼好的應對辦法。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收到唐景崧的請願書,皇帝自然高興,很快就下了批示:「吏部候補主事唐景崧,著發往雲南,交岑毓英差遣委用。」這是一個模稜兩可的批示,並沒有明確派唐景崧到越南去。但唐景崧認為,雲南離劉永福控制的地區近,朝廷怕引起外交糾紛,故派他去雲南,有「暗寓用劉之意」。唐景崧按照自己的理解,輾轉進入越南,與劉永福取得了聯系。這是清政府介入越南抗法斗爭的開始。

唐景崧到越南後,一面拜會越南官員,一面做劉永福的思想工作。據他記載,他為劉永福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以保勝為基地,扼守山西,控制北寧等北方七省,自立為王;中策是主動出擊河內;下策是株守保勝。參照其他史料,唐景崧當時並未勸劉永福自立為王,而是勸說他不要株守保勝,一定要固守山西,並通過主動進攻河內的方式來達到保衛山西的目的。在唐景崧的策動下,黑旗軍主動出擊,進駐到河內以西不遠的紙橋附近。1883年5月15日,派黃守忠突襲河內城外教堂,並攻擊其中的一個營壘。這可惹惱了法軍將領李威利,他於19日率軍傾巢出動,直撲劉永福營地。當時,劉永福有三營共兩千多人,駐扎在紙橋以西。右營管帶黃著恩請任前鋒,劉永福告誡他與洋人作戰不要操之過急,黃著恩慨然說道:「見洋人而能忍耐,就不是人了。我就是戰死也要擔任先鋒。」於是把部隊開到紙橋分三隊應敵:一隊據守橋旁關帝廟,二隊埋伏在廟後,自己帶親兵為三隊扼守直通河內的大路。劉永福派左營管帶吳典鳳率部埋伏路左,前營管帶黃守忠駐扎大路,劉永福率親兵在後督戰。法軍在猛烈的槍炮掩護下,向楊著恩的右營發動猛攻,先後突破一隊、二隊,對三隊形成夾擊之勢。面對敵人炮火的猛烈轟擊,楊著恩沉著應戰,鼓勵戰士要拚死抵抗。當敵人的子彈打傷他的雙腿,士兵們勸他退出陣地時,他誓死不離開,他忍痛坐在地上指揮戰斗,一次又一次向敵人射擊。右手受傷就用左手持槍,繼續射擊,最後胸部中彈而壯烈犧牲。法軍繼續進攻前營,黃守忠力戰不退卻,吳典鳳從路左殺出,直沖法軍,兩軍「紛攪成團」,一片混戰,黑旗軍乘亂割下李威利首級,法軍潰退。劉永福因黃著恩中彈身亡、吳鳳典受傷而停止追擊。據《請纓日記》載,此役,斃法軍頭目三十餘,士兵二百多,黑旗軍死亡三十餘人。此數似有誇大之嫌,有研究者認為法軍死亡人數為32人,這可能比較可信,但黑旗軍擊退了法軍的進攻則是事實。黑旗軍後來又阻法軍於懷德,冒雨勝法軍於丹鳳,聲威大震。

劉永福的黑旗軍武器准備差,並不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而且是在幾乎獨立作戰的情況下,能夠在抗法戰斗中屢屢獲勝,除了作戰英勇外,還與其戰術得當有關。他們往往採用伏擊戰來偷襲敵人,講究的是出其不意,這是在武器裝備大不如人的情況下的取勝之道。但是,包括黑旗軍在內的中國軍隊,由於裝備差,在城池的攻守上與法軍存在著很大差距,因此在隨後的山西戰役、北寧戰役中連連失利,城池一座座被法軍攻佔。以山西保衛戰為例,當時的守軍有黑旗軍、清軍以及越軍六千多人,法軍也有約六千人。戰斗的經過我們無需描述,中國軍隊雖然進行了頑強抵抗,但最後還是因戰局不利棄城逃遁。撤退部隊慌不擇路,顛沛流離,用狼狽不堪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如果說山西戰役,法軍遇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那麼,在北寧戰役中,法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守衛北寧的桂軍和黑旗軍共五十餘營一萬多人,散布在各據點。進攻北寧的法軍兩個旅也有近萬人。他們用大炮轟擊中國軍隊陣地,一些守軍不戰而潰。這一仗,法軍死傷五十餘人,而清軍則傷亡慘重,僅黃桂蘭所部左路軍就傷亡七百多人。自清軍直接介入戰爭後,戰事接連失利,除武器裝備等硬體不如法軍外,官兵素質、戰術素養以及協同作戰能力都有很大差距;清軍內部鬧不團結,各自為戰。這些都是清軍失利的原因。

這場陸路戰爭,中方始終處於退勢和守勢狀態,被法軍從紅河邊步步壓到了自家國門口下。戰爭的總體態勢是很明顯的。

法軍攻城略地,佔領宣光等城鎮後,大清國焦慮不安。為了扭轉中國在海戰中的不利局面,清政府於1884年8月命令各軍進攻北圻,以牽製法國海軍的行動。張之洞任兩廣總督後,命唐景崧自帶四營,號稱「景軍」。他親率景字軍四營「行無人之地千餘里」,與滇軍、黑旗軍合力圍攻宣光城。黑旗軍駐扎在左育攔截援軍,景軍和滇軍負責攻城。當時,宣光守軍不多,只有六百多人,但宣光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守軍有先進的武器。而擔負攻城任務的滇軍和景軍,因缺乏攻城大炮,只能採取比較落後的「滾草龍」、「挖地洞埋炸葯」等辦法,不斷地向宣光發起進攻。後因糧草匱乏,以及劉永福把守的左育失守,敵援軍將至,不得已解圍而去,致使宣光戰役功敗垂成。清軍的出擊不但沒能扭轉敗局,反而讓法軍擴大了戰果:他們接連攻下諒山等地,把戰火燒到了中國邊境,直至以偏師直取鎮南關,轟毀關門後揚長而去。至此,清軍已經到了已無退路的地步。

在關鍵時刻,清政府起用了老將馮子材,他經過精心准備,率軍在鎮南關設伏,打敗了法軍,乘勝追擊,收復了諒山。這段歷史,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已經耳熟能詳了,我們不必復述。但是,清軍取得鎮南關戰役勝利後,是不是從根本上扭轉了陸路戰場的不利局面了呢?從當時的情況看,鎮南關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仍被法軍佔領,據前線指揮官報告,諸軍軍心不穩,「軍民多怨」,法軍也不斷添兵,企圖奪回諒山,而特別能打硬仗的黑旗軍經左育失利後,軍心渙散,僅剩五百多人,後多方招募也不足一千人。此外,法軍對台灣的進攻,也吸引了清政府的注意力,是保台灣還是保越南,成了兩難的抉擇。在陸戰無勝算絕對把握,台灣又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乘勝即收」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⑶ 鎮南關大捷到底消滅了多少法軍呢

鎮南關大捷是清光緒11年發生的中法戰爭。目前可以考證的資料大約分為三方:第一個是清軍方面的描述,大約是有上千法國人在戰斗中死傷,第二個是法軍方面自己的描述,大約有200多人左右的傷亡,第三個是越南方面的描述,大約也是上百人的傷亡。在清朝時期,當時的越南還屬於清朝的藩屬國,而法國在1883年入侵越南,逼迫其簽訂《順化條約》,該條約旨在使越南脫離當時清王朝的藩屬地位,而納入法國的保護。當時的慈禧太後一聽到這個消息是勃然大怒,立即派兵前往越南,意圖消滅侵佔越南的法國人。但清軍在越南的戰爭失敗了,被打退,而法軍趁機佔領了鎮南關。這是已經很被動了,英國出面,在中間調停,中方被迫簽訂了《中法新約》,開放中法邊境允許通商。而駐守鎮南關將士未收到命令,還在不斷偷襲法軍,大戰再次爆發。

清軍方面的描述的法軍死亡數

清軍當時參與圍剿的有三股力量,一個是廣西巡撫潘鼎新的淮軍,宣稱殲滅法軍數百人,並繳獲了大量槍炮;一個是廣西提督蘇元春和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率領的湘軍,他們宣稱擊斃了法軍有數千人,斬首的有數百人;還有一個是關外軍務幫辦馮子材的粵軍,他們也是最終決戰獲勝的關鍵,宣稱是殲滅法軍千餘人。根據當時清軍方面描述的法軍死亡數來看,應該差不多就是一千人左右的樣子。

關於鎮南關戰役中,消滅法軍的人數情況,各位還有什麼了解到的信息,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共同了解歷史。

⑷ 鎮南關大捷真的這么不堪嗎

不能。

鎮南關戰役中,清軍以兩萬人之眾據守鎮南關,以守代攻,迎擊總兵力約為人(能真正作戰的約為人)的法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傷亡代價,不能不說這場戰役贏得其實是很勉強的。

總體上講,清軍地武器裝備比起法軍,差距不算太大,但清軍的戰鬥力卻十分虛弱,面對雖然氣焰囂張,但是卻面臨著遠離後方補給基地,失去了游弋於江河中的炮艇火力支援且兵力十分薄弱的法軍,在法軍指揮官出現重大指揮失誤地情況下,也沒有能夠達到全殲法軍的戰役目標,這其實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而且,鎮南關戰役結束後,法軍吸取了戰敗地教訓,很快集中了一支強大的兵力,而此時徹底倒向法國的越南也出兵數萬支援法軍作戰,清軍所面臨的戰場形勢其實並不容樂觀,而且清軍在越南戰場上雖然取得了勝利,而戰場上,重要城基隆卻被法軍奪占,對中國來說,「乘勝議和」爭取以最小地代價結束這場戰爭,是必然的選擇。

中法戰爭中清帝國「全局大敗,局部小勝」罷了。看地圖就知道了,當時法國佔領和經營越南已經是既定事實了,鎮南關只是把侵略者擋在國土外面而已,沒有阻止法國通過戰爭達成自己的既定目標。

說到中法戰爭的結局,大中學教科書幾乎都是這樣表述:在中法戰爭中,中隊英勇戰斗,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並收復了諒山,就在前線勝利進軍聲中,軟弱、一味求和的清「乘勝即收」,與法國侵略者加緊談判,最後竟在年6月9日簽訂了屈辱的《中法新約》,造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局面。歷史果真如此嗎?我們還是從當事人的一些記載來看個究竟吧。

如果把中法戰爭分解為「海戰」和「陸戰」兩個領域的話,大的結局擺在那裡——海戰全敗;陸戰呢,勝敗其實不太好評估。那種全景的、教科書式的敘述往往是空洞的。我們不妨通過個別當事人的視角來透視那段歷史。——唐景崧可以說是中法戰爭陸路戰場的見證人,從年,「請纓」出關,到年戰爭結束,唐景崧一直活躍在抗法前線。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匯輯成《請纓日記》,雖有失實之處,但不失為一部中法陸路戰場的實錄,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其。

中法戰爭是由法國侵略越南引起的,起初是法國人跟越南人打仗,面對法國堅船利炮的進攻,越南軍隊節節敗退,大半國土落入敵手。法國人不斷尋找著通往中國南疆的交通要道,探測到紅河可以直通雲南,於是派兵往越南北部進攻。越王見本隊不中用,便把流落到越南的劉永福黑旗軍當作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劉永福是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年組織黑旗軍,三年後進入越南,駐扎在保勝,並將黑旗軍擴充成一支很有實力的隊伍。年應越南國王的請求,率軍抗擊法軍,擊斃法軍頭目安鄴,因功被越王封為興化保勝防禦使。

這一仗使劉永福聲威大震,也給遠在的一位廣西籍小京官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位小京官就是時任禮部候補主事的唐景崧。唐景崧在年考取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經考核擔任禮部候補主事。但此後的仕途並不順利,在吏部主事的位子上一「候補」就是十五年,這令他非常郁悶。年4月,法國海軍上校李威利率軍佔領河內,越南北部告急,中國南疆告急。「鄉關消息近蒼黃」,出生於廣西灌陽的唐景崧看到家鄉面臨的危機再也坐不住了。在苦苦思索應敵之策時,他想起了劉永福這位曾經打敗過法國人的老鄉。於是,上書光緒帝,提出為「綏藩固圉」,自願「請纓」出關,聯絡劉永福的黑旗軍,抗擊法國侵略者。清面對南方的局勢束手無策,想不出什麼好的應對辦法。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收到唐景崧的書,皇帝自然高興,很快就下了批示:「吏部候補主事唐景崧,著發往雲南,交岑毓英差遣委用。」這是一個模稜兩可的批示,並沒有明確派唐景崧到越南去。但唐景崧認為,雲南離劉永福控制的地區近,朝廷怕引起外交糾紛,故派他去雲南,有「暗寓用劉之意」。唐景崧按照自己的理解,輾轉進入越南,與劉永福取得了。這是清介入越南抗法斗爭的開始。

唐景崧到越南後,一面拜會越南官員,一面做劉永福的思想工作。據他記載,他為劉永福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以保勝為基地,扼守山西,控制北寧等北方七省,自立為王;中策是主動出擊河內;下策是株守保勝。參照其他史料,唐景崧當時並未勸劉永福自立為王,而是勸說他不要株守保勝,一定要固守山西,並通過主動進攻河內的方式來達到保衛山西的目的。在唐景崧的策動下,黑旗軍主動出擊,進駐到河內以西不遠的紙橋附近。年5月15日,派黃守忠突襲河內城外教堂,並攻擊其中的一個營壘。這可惹惱了法軍將領李威利,他於19日率軍傾巢出動,直撲劉永福營地。當時,劉永福有三營共兩千多人,駐扎在紙橋以西。右營管帶黃著恩請任前鋒,劉永福告誡他與洋人作戰不要操之過急,黃著恩慨然說道:「見洋人而能耐,就不是人了。我就是戰死也要擔任先鋒。」於是把部隊開到紙橋分三隊應敵:一隊據守橋旁關帝廟,二隊埋伏在廟後,自己帶親兵為三隊扼守直通河內的大路。劉永福派左營管帶吳典鳳率部埋伏路左,前營管帶黃守忠駐扎大路,劉永福率親兵在後督戰。法軍在猛烈的槍炮掩護下,向楊著恩的右營發動猛攻,先後突破一隊、二隊,對三隊形成夾擊之勢。面對敵人炮火的猛烈轟擊,楊著恩沉著應戰,鼓勵戰士要拚死抵抗。當敵人的子彈打傷他的雙腿,士兵們勸他退出陣地時,他誓死不離開,他痛坐在地上指揮戰斗,一次又一次向敵人射擊。右手受傷就用左手持槍,繼續射擊,最後胸部中彈而壯烈犧牲。法軍繼續進攻前營,黃守忠力戰不退卻,吳典鳳從路左殺出,直沖法軍,兩軍「紛攪成團」,一片混戰,黑旗軍乘亂割下李威利首級,法軍潰退。劉永福因黃著恩中彈身亡、吳鳳典受傷而停止追擊。據《請纓日記》載,此役,斃法軍頭目三十餘,士兵二百多,黑旗軍死亡三十餘人。此數似有誇大之嫌,有研究者認為法軍死亡人數為32人,這可能比較可信,但黑旗軍擊退了法軍的進攻則是事實。黑旗軍後來又阻法軍於懷德,冒雨勝法軍於丹鳳,聲威大震。

劉永福的黑旗軍武器准備差,並不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而且是在幾乎作戰的情況下,能夠在抗法戰斗中屢屢獲勝,除了作戰英勇外,還與其戰術得當有關。他們往往採用伏擊戰來偷襲敵人,講究的是出其不意,這是在武器裝備大不如人的情況下的取勝之道。但是,包括黑旗軍在內的中隊,由於裝備差,在城池的攻守上與法軍存在著很大差距,因此在隨後的山西戰役、北寧戰役中連連失利,城池一座座被法軍攻佔。以山西保衛戰為例,當時的守軍有黑旗軍、清軍以及越軍六千多人,法軍也有約六千人。戰斗的經過我們無需描述,中隊雖然進行了頑強抵抗,但最後還是因戰局不利棄城逃遁。撤退部隊慌不擇路,顛沛流離,用狼狽不堪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如果說山西戰役,法軍遇到了中隊的頑強抵抗,那麼,在北寧戰役中,法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守衛北寧的桂軍和黑旗軍共五十餘營一萬多人,散布在各據點。進攻北寧的法軍兩個旅也有近萬人。他們用大炮轟擊中隊陣地,一些守軍不戰而潰。這一仗,法軍死傷五十餘人,而清軍則傷亡慘重,僅黃桂蘭所部左路軍就傷亡七百多人。自清軍直接介入戰爭後,戰事接連失利,除武器裝備等硬體不如法軍外,官兵素質、戰術素養以及協同作戰能力都有很大差距;清軍內部鬧不團結,各自為戰。這些都是清軍失利的原因。

這場陸路戰爭,中方始終處於退勢和守勢狀態,被法軍從紅河邊步步壓到了自家國門口下。戰爭的總體態勢是很明顯的。

法軍攻城略地,佔領宣光等城鎮後,大清國焦慮不安。為了扭轉中國在海戰中的不利局面,清於年8月命令各軍進攻北圻,以牽製法國海軍的行動。張之洞任兩廣總督後,命唐景崧自帶四營,稱「景軍」。他親率景字軍四營「行無人之地千餘里」,與滇軍、黑旗軍合力圍攻宣光城。黑旗軍駐扎在左育攔截援軍,景軍和滇軍負責攻城。當時,宣光守軍不多,只有六百多人,但宣光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守軍有先進的武器。而擔負攻城任務的滇軍和景軍,因缺乏攻城大炮,只能採取比較落後的「滾草龍」、「挖地洞埋」等辦法,不斷地向宣光發起進攻。後因糧草匱乏,以及劉永福把守的左育失守,敵援軍將至,不得已解圍而去,致使宣光戰役功敗垂成。清軍的出擊不但沒能扭轉敗局,反而讓法軍擴大了戰果:他們接連攻下諒山等地,把戰火燒到了中國邊境,直至以偏師直取鎮南關,轟毀關門後揚長而去。至此,清軍已經到了已無退路的地步。

在關鍵時刻,清起用了老將馮子材,他經過精心准備,率軍在鎮南關設伏,打敗了法軍,乘勝追擊,收復了諒山。這段歷史,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已經耳熟能詳了,我們不必復述。但是,清軍取得鎮南關戰役勝利後,是不是從根本上扭轉了陸路戰場的不利局面了呢?從當時的情況看,鎮南關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仍被法軍佔領,據前線指揮官報告,諸軍軍心不穩,「軍民多怨」,法軍也不斷添兵,企圖奪回諒山,而特別能打硬仗的黑旗軍經左育失利後,軍心渙散,僅剩五百多人,後多方招募也不足一千人。此外,法軍對的進攻,也吸引了清的注意力,是保還是保越南,成了兩難的抉擇。在陸戰無勝算絕對把握,又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乘勝即收」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⑸ 廈門在那一年在哪個地點曾經下過雪

在廈門一些志書及報刊上,多次宣稱廈門百多年來曾有過幾次降雪。在這些記載中,言之鑿鑿地點明下雪范圍在廈門島的有兩次:一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廈門、同安下雪」;二是「1941年1月30日,廈門市區大雪紛飛」。

討論廈門是否下過雪,首先要確定「廈門」的范圍。如果「廈門」指的是1973年9月後包括同安縣在內的廈門市,那麼,由於同安縣境內分布有海拔較高的中、低山和高丘,而根據氣溫的變化規律,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就降低0.6C°。因此,同安山區下雪並不是什麼稀罕的事。

實際上,人們在談論廈門是否下過雪時,「廈門」這一地理概念並不包括同安縣,而只是特指廈門島。人們都知道,廈門島是個溫暖的海島。按照氣象學劃分四季的標准,廈門島是無冬季的。無冬季的廈門島是否下過雪,這才是人們所感興趣的。

那麼,上述關於廈門島內下雪的說法究竟能不能經得起考證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第一條記載。這條記載開始時只是簡單地稱:清乾隆年間廈門曾下過雪。其根據是:當時有個叫張錫麟的詩人寫有一首題為《南關踏雪》的詩。作者稱,南關即鎮南關,鎮南關有雪可踏,足見廈門島曾下過雪。隨後,又有人考證出:張西林的《南關踏雪》寫於乾隆十六年,其中有「昨夜鴻山雪片稠」之句。於是,這條記載就變成「清乾隆十六年,廈門、同安下雪。」這種說法實在是牽強附會。

據清道光版《廈門志》卷十三《列傳下》的記載,張錫麟「字爾芾。龍溪貢生。屢試不售,遂無意場屋。放情山水,以吟詠自娛。居鷺江雙池之上,因號池上翁。所著有《池上草》三集、《唱和詩》二卷、《史論》三卷。」張錫麟既然是龍溪貢生,且多次參加科考,就肯定不是廈門的永久居民。其詩句中雖然提到「鴻山」這一地名,但地名常常有雷同的現象,因此,此鴻山是否是廈門島內的鴻山尚未可定論。其所寫之詩題為《南關踏雪》,但「南關」即「鎮南關」的說法所出無據。查閱清道光版《廈門志》和民國《廈門市志稿》,均未見「南關」即「鎮南關」的說法,亦未見鎮南關所在地鴻山的釋文中有關於雪的記載。退一萬步說,即使張錫麟的《南關踏雪》真的寫於廈門島,將文藝作品當作史實依據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古人吟:「燕山雪花大如席。」如果有人據此詩句稱「燕山曾下過雪片象草席一樣的雪」,那就成了笑話。李白有詩吟:「白發三千丈」,如果有人據此詩句得出「李白的頭發長達三千丈」的結論,豈不是荒謬絕倫。因此,乾隆十六年廈門島曾下雪的說法應該說是缺乏依據的。

第二條記載更具有轟動效應,氣候溫暖的廈門島不僅下雪,而且是「大雪紛飛」。但這一記載的考證並不太困難,因為這一「氣象奇觀」出現在1941年1月30日,距今只有60餘年,現今年齡在80歲左右的人對於此應該不會忘記的——如果廈門島上確實出現過「大雪紛飛」的奇觀的話。但是,筆者調查了多位75歲以上的老人,卻沒有一人在廈門島上見過雪花或雪片。

據最先發布這一信息的人士稱,這一信息出自廈門淪陷期間日本人編印的題為《更生廈門重要日誌》日文版的資料,完全可靠雲雲。但是,筆者仍不相信,對於廈門氣象史上如此稀罕的現象,身處其時的廈門人會一無所知。最後,筆者要來原資料的復印件,去向通曉日文的同志討教。結果大吃一驚:原記載根本不是「大雪紛飛」,而是「午後九時短時間出現零星小雪」。將「短時間零星小雪」譯為或寫成「大雪紛飛」,現象是更奇特了,消息是更轟動了,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卻受到嚴重的傷害。

綜上所述,在廈門島,並未出現過類似「雪片稠」、「雪片紛飛」之類的下雪天氣,但在特強寒流來襲時,也會出現如《更生廈門日誌》中所記載的「零星小雪」。所謂的「零星小雪」,也就是廈門人所說的「雨夾雪」、「落米雪」、「落雨雪」。在廈門的史籍和有關資料中,還有幾次類似的記載。一是民國《廈門市志稿》記載,清光緒十八年十一月(1893年1月中旬),廈門島「雨雪」;二是1983年1月22日,廈門島「寒雨,雨中夾冰粒」。從氣象學的角度來看,將上述現象稱為凍雨更為准確。

所謂凍雨,是由冷暖空氣交鋒所產生的。當強寒流入侵時,使鋒面下的氣溫和地面溫度降至0°C以下,而鋒面上方的氣溫卻保持在0°C以上,而且有比較充足的水分。當鋒面上方的雲層形成的水滴落入溫度低於0°C的氣層時,就成為過冷雨滴。過冷雨滴一旦落到溫度低於0°C的物體,便立即凍結成冰。這就是凍雨。根據廈門有氣象記錄以來的記載,廈門島的極端最低氣溫是1.5°C.但這並不能排除局部地區的氣溫在一定時間內降到0°C以下。因此,即使在廈門島內,遇到強寒流來襲而且上空的水汽比較充足時,出現凍雨的現象是不足為奇的。

考察一個地方的氣候現象,最權威的資料當然是專業氣象機構的記錄。清光緒六年(1880年),由外國人控制的廈門海關為了業務的需要,在廈門設立了測候所,這是廈門最早的氣象觀測機構。1948年4月,在原廈門海關測候所的基礎上,成立廈門測候所。1952年8月建立廈門氣象站,後改為廈門氣象台、廈門氣象局。截止至2003年2月,從所能接觸到的氣象觀測資料看,尚無發現關於廈門島下雪的記錄。

時間下限為1990年的《福建省志·氣象志》(方誌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五章第四節《寒害》是這樣記述福建省下雪的情況的:「福建飄雪比較少見……通常的雪區只限於閩北,很少延伸到南部……近百年來雪區范圍最廣的一次出現於1975年12月11-14日……全省共計52個縣市都先後飄過雪……雪區向東南擴展到福清—仙游—永安—安溪—華安—永定一線。」廈門島的地理位置在上述雪區以南100公里左右,下雪的概率可想而知。筆者以為,用這段記述作為「廈門島是否下過雪」這一問題的總結是極為恰當的。

⑹ 廈大白城的人文歷史

明朝以來,倭寇不斷騷擾我國東南沿海,1387年,為了防禦倭寇入侵,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肖來福建策劃設防建築城堡。廈門乃我國東南門戶與海防重鎮,則在設防之列,於1394年建成廈門城(即現中山公園附近)。在鴻山寺附近設關卡道口稱「鎮南關」。而後在入海口築「塔城」(即現黃厝村塔頭),以及部分臨海的山坡構築土石城牆(如現廈大白城一帶)等。
「白城」興建的確切時間尚不清楚,現見的《廈門志》、《鷺江志》均未作記載。相傳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屯兵廈門,在南普陀寺前演武場操練官司兵時就有這個「白城」,它成為演武場的首要防線。後為來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也是一道重要的守防陣地。這道城牆由於用石灰呈白色而得名「白城」,城牆的中間地帶有個通向城外海灘炮台的孔道,與「鎮南關」對應稱「鎮北關」。而「白城」的范圍,據稱包括現廈大「白城新村」31-18樓,綿延物理館、南洋研究院樓,海外函授大樓,直至廈門港沙坡尾連成一片,猶如一條堅固的白帶橫亘著。1926年9月,魯迅先生從北平來廈門大學執教,於9月23日給許廣平的信中曾寫道:「我對於自然美,自恨並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動。但好幾天,卻忘不掉鄭成功的遺跡。離我的住所不遠就有一道城牆,據說便是他築的。」(銅陵《廈門通信》)。信中提及的城牆即「白城」。魯迅初來廈大時居住現生物館,故距「白城」城牆較近。
清朝道光年間發生鴉片戰爭,「白城」成為廈門海防的前哨防線。1840年8月中旬,英國軍隊入侵我國奪取浙江定海之後,又乘戰艦企圖襲取廈門,就被設在「白城」外海灘上的炮台火炮擊退。為了加強軍事防線與炮火威力,清政府還特命閩浙總督顏伯燾,福建巡撫劉鳴翱到廈門布防,建造船塢,鑄造火炮,在「白城」前架設自白石炮台到磐石炮台的系列炮位。1841年8月25日,當英軍再次入侵時,展開了猛烈的炮戰,盡管最後被攻破,但在我國人民抗英斗爭史上,卻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後一戰役攻也稱「石壁之戰」,英國人稱這些系列炮台為「長列炮台」。有的文章記述了「炮台後面有一片崎嶇的石山,中國人在山邊築了一道堅固的城牆,作為炮台的側面防禦。」文中所指的城牆,當為「白城」。
時代在變遷,但「白城」之名仍流傳世間。在國民黨統治時期這里還成設為監獄,而處決點就在今天廈大東校門入口那裡的一條坡度極陡且有彎度的附近,這和當時另兩個相關時期和場地有一點相似,一個就是那時起有一階段叫白色恐怖階段;另一個就是位於重慶市,原是四川軍閥白駒的別墅——白公館,它在1939 年時被國民黨軍統局將此地改建為監獄,1943年中美合作所改為第一監所。而這三個詞語都有個「白」字,這不是有些巧合嗎?
而在廈門大學建校初期,確實曾在鎮北關和「白城」山上建教員帶眷住宅,取名「白城」宿舍,林語堂、周辨明等著名教授均在那裡住過。1938年日寇入侵廈門,廈大為其據作軍營,那裡的住宅亦被拆毀,到了抗戰勝利後於1948年間才得以重建(靠東邊原「白城」大山頭處的稱「大白城宿舍」,小山頭處的則稱「小白城宿舍」)。
五十年代,1957至1958年間將「小白城宿舍」改擴建為南洋研究所樓和新物理館。八十年代又在原大小「白城宿舍」前蓋起教工宿舍,稱「白城新村」1至17號樓,直至九十年代又將原「大白城宿舍」改擴建為「白城新」18至31號樓;並在南洋研究所樓旁蓋超導盧海外函授大樓等。從而白城一帶則成為廈大校園諸多大樓群之一,也是教工住宅中心區之一。廈大白城公交站原來名叫廈大游泳池,因為陳嘉庚先生曾在白城外修有一游泳池,後因建白城天橋被拆除。公交公司在新村路口設停靠站(廈大白城)乃至環島路建成後,此名才逐漸為人所知。
「白城」和「鎮北關」的殘跡現仍遺存,位於現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海外教育學院)大樓右旁,鮮為人知。在「鎮北關」口的巨石上,刻有原我國國防部長張愛萍上將題寫的「鎮北關」三個大字和廈大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陳國強於1998年的題語:「鎮北關系明代抗倭所建的白城關隘之遺址,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此及城內演武場操練官兵。」位於廈大建南大禮堂靠白城這側的大門邊的平地上有一處石碑,上面記載著清朝軍民一起對抗外來侵略者保護大小旦(地名)的歷史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白城的歷史和輝煌!

⑺ 廈門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鷺島
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
園博苑
同安影視城
蓮花森林公園
天竺山森林公園
集美嘉庚紀念勝地
海滄大橋東岸旅遊區
廈門二十景:鼓浪洞天、皓月雄風、菽庄藏海、胡里炮王、
大輪梵天
、五老凌霄、萬石涵翠、太平石笑、雲頂觀日、金山松石、虎溪夜月、金榜釣磯、鴻山織雨、篔簹月色、天界曉鍾、東渡飛虹、東環望海、青礁慈濟、鰲園春暉、北山龍潭

⑻ 廈門有哪些有趣的街道名字,你知道這些街道名字背後藏著的故事嗎

廈門是著名的旅遊城市,一座新興的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廈門在不斷加快現代化城市建設,同時也在努力保存在城市歷史的記憶,很多有趣的地名被保留了下來,它們背後都有關於自己的故事。

廈門6個有趣的地名,以及名字背後的故事

廈門有很多有趣的地名

廈門還有很多有趣的地名,比如二王街,三條巷,四仙街,五緣灣道,六仙公巷,七星路,八卦埕,九條巷,十一間,三十六崎巷,百家村路,萬壽路等。

更多廈門有趣地名,等我們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