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白沙大橋什麼時候通車
擴展閱讀
福州市哪裡可以打毛衣 2025-05-14 17:59:40
天津雲罩寺在哪裡 2025-05-14 17:44:36
天津機場專線4怎麼收費 2025-05-14 17:42:31

廈門白沙大橋什麼時候通車

發布時間: 2022-09-19 01:34:26

Ⅰ 白沙橋的歷史

1959年9月1日,白沙大橋動工,墩台施工的重點是搶建基礎。當初建設的時機是最好的,因為新安江大壩已經截流,而下游的富春江大壩還未合攏,所以新安江的水位很淺,水面下不到3米即達基岩。水淺流量小,又是枯水季節,河床暴露,白沙渡船停渡,中間用幾條船拼成浮橋,運輸材料的車輛可直接沿浮橋過江,工程進展得非常順利,42天即順利完成了6個橋墩的基礎工程,至12月,橋墩台身就已經全部砌到頂。橋墩建好以後的工程進展就要順利得多。 當初建設白沙大橋的造橋工人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因為這是當時建造的全國最大的一座石拱橋,在建設的時候,大家風餐露宿,日夜奮戰。這些能工巧匠們真是名不虛傳,建設中他們充分發揮了勤勞和智慧,在當時缺乏大型施工設備的前提下,想出了許多技術革新的好點子,使工程又快又好地進行。比如說一塊重500公斤的拱石,要送到20多米高空,在沒有機械設備輔助的情況下,要做到安全吊運到位,難度相當大。工人在普通手拉車車架前端底下再裝一個軸座,上邊裝一個A形帶掛鉤吊架,利用杠桿原理吊運拱石,只需一人搬運,很省力。吊運石料沒有行車,技術人員就設計了木輪的土行車,解決了拱石吊運的定點就位問題。應天時,順地利。得人和,白沙橋主體施工即快速又安全,砌拱最快的一孔,僅用了3天半時間。這在當時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的條件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1960年5月2日,交通部在建德召開了「全國大跨徑石拱橋快速施工現場會」。會上我們還介紹了施工安全經驗。全橋用石1萬多方,從開采、加工、運輸、架橋全過程中,未發生一起死亡事故,甚至連重傷致殘事故也未發生。
1960年春開始輔助設施的建設,有人提議在橋頭和欄桿望柱上安裝石獅,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除了南北橋頭兩對大石獅在外地加工外,其他的石獅全部由工地上的石工雕刻而成。造橋的石工來自全國各地,石工對雕刻石獅的熱情很高,中飯後不休息,晚上挑燈夜戰,沒有額外報酬,夜餐就是一碗青菜面。為了保證質量,指揮部派專人對石獅作品進行評定驗收,不合格的拒收。石工們很在意自己的作品能否入選,人人精雕細刻,個個精益求精。雕刻的260隻大小石獅,形態各異,或蹬或躍,或卧或戲,石質不同,栩栩如生,為白沙橋增色不少。在以後各地橋梁專家來考察驗收的時候都對這些石獅子贊嘆不已,「北盧溝,南白沙」也是他們的稱贊之詞。
白沙大橋的建成,從此結束了新安江「走遍天下路,難過白沙渡」、「隔江如隔海,渡江似登天」的歷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為「白沙橋」題寫橋名,1961年在橋南端小獅山上新建六角形「迎客亭」,中立郭老題名「白沙橋」,背為「白沙橋碑記」,橋亭石柱上刻有省交通廳高級工程師王家騮所作、方葆燕老師書寫的「姿若虹霓為河山增秀色,固如磐石與歲月競久長」的楹聯。如今,白沙大橋已走過50年的風雨歷程,它曾經接受過新安江水電站6次泄洪的考驗。1976年富春江水電站,從法國進口水輪機,主部件重達150噸,要通過白(沙)——七(里瀧)線,水電部撥款150萬元,對沿途40座橋梁,進行加固和改建,唯白沙大橋安全通過,絲毫無損,真有固如磐石與歲月競久長的壯健雄姿。
一橋飛架南北,引來十橋爭輝,現在新安江上第十座大橋——洋溪大橋又正在建設中,但是在我們的心目中,白沙大橋依然是最美麗的。半個世紀過去了,它一直以最蒼老的姿勢,靜卧於此,石做的骨肉,橫跨於清沏的江水之上,通南貫北,成為連接新安江兩岸的重要紐帶和地標性建築。直到現在,平均每天有上萬輛機動車從橋上經過,它依然固如磐石,風采依舊,繼續為我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著巨大作用。

Ⅱ 白沙大橋的介紹

白沙大橋,位於浙江建德縣城南新安江上。為青石大橋。建於1960年1。該橋長362米,高24米,面寬11米,正橋六孔,主孔各跨50米,略成弧形。欄桿上雕有大小石獅二百五十六隻,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堍有迎客亭,亭中「白沙橋」三字漢白玉石碑為郭沫若題。此橋建築技術總結了我國古代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結構特點而有所創新,輕巧明快,氣勢雄偉。

Ⅲ 福建在建我國第一座公鐵兩用大橋,長多少呢何時通車

說起福建,大家應該都知道,作為我國的沿海城市,經濟發展自然不錯。廈門作為旅遊城市,旅遊資源豐富,有著一望無垠的大海,夕陽西下在海邊漫步,別有一番風趣。鼓浪嶼島上風景優美,是旅遊度假的勝地。還有廈門大學,中國最美校園,更受莘莘學子讀書的氣息。雖然廈門很出名,但它並不是福建的省會,福建的省會是福州。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建設加快了建設福州至平潭鐵路、長樂至平潭高速公路的速度,方便了人們從福州到達平潭,縮短了福州到平潭的時間,帶動沿線區域的經濟發展。同時這座大橋的建設為日後建設公鐵兩用大橋提供經驗。所以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通車呢?

Ⅳ 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廈門大橋正式通車與哪一年

廈門大橋檔案
建設長度:全長6695米,主橋長2070米
建設寬度:橋寬23.5米,雙向4車道
通行能力:2.5萬輛次/日
開工時間:1987年10月1日
竣工時間:1991年4月
正式通車時間:1991年12月19日

Ⅳ 有關橋的故事或傳說

1、趙州石橋

唐朝的趙州從諗禪師幼年出家,依止南泉普願禪師20年,80歲時駐錫於趙州城東的觀音院。趙州石橋某天,一位年輕的禪僧前來參禮,談起他在路途中見到的石橋。

禪僧說:「趙州石橋,遠近馳名,學人嚮往一睹風采已久,沒想到親眼見到,也但是是一座普通的小橋而已。」

從諗禪師微微一笑,說:「可惜呀,你遠道而來,只見到一般的石橋,並沒有看到真正的趙州石橋。」

禪僧被從諗禪師這么一提點,頓時心生慚愧,趕緊再問:「請問禪師,什麼才是真正的趙州石橋呢?」

從諗禪師淡淡地說:「度人來往。」

「假如沒有人來往呢?」

「那就是石橋功德圓滿了。」

40年前,佛光山初建時,在東山建了一尊接引大佛。那時受制於經濟的困難、建材的局限,大部分佛像都是用水泥塑成的。之後,各地人士前來參訪,看到接引大佛身邊那一圈水泥塑造的佛像,就批評說:「可惜,都是水泥文化,沒有什麼價值。」

2、神仙橋

豐隆村位於中都市的東南方,是個人稠物穰、風光奇異的地方,村的西北角至今還有一座用石碑搭建起來的小橋,名叫神仙橋。解放前,它是豐隆村通往中都市的必經之地。據說這座小橋始建於明代中葉,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用供奉在自我廟內的石碑搭建起來的。說起來,還頗有一段傳聞呢!

神仙橋由於豐隆村背靠南泉河,因而地下水質十分優良,用此刻喝過豐隆村水的外地人的話說,就是清爽甘甜。即使寒冬臘月,村裡人也敢喝從井裡剛打上來的水。因此,豐隆會造酒的人個性多。那時,著名的酒坊有兩家,一是前街的史家,一是後街的劉家。

劉家釀酒時光較長,大多銷往濟南等地;史家釀酒稍晚,主要銷往中都市。甭看史家後起,由於使用的是村南古井裡的水釀造的,因而入口很爽,咂之香味彌久不去。當時豐隆村西有一條排泄南泉河水用的泄洪溝,溝上原建有一座木橋,但因年久失修,早已頹壞不堪。

好在泄洪溝已幾年沒用,所以人們去中都時,都要從溝底爬上爬下,十分吃力。史家酒坊主人老史有四十多歲,因為起步晚,沒敢僱工。老史兩口子負責釀酒,往中都市送酒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大兒子和大女兒身上。那時進城不像此刻有許多交通工具,靠的就是一雙腳。

史家有一輛獨輪小車,俗稱紅車。純木器製作,連車軲轆都是木頭做的,推起來很費勁。史家兄妹往縣城送酒只能靠這輛紅車。每隔三五天,雞剛叫過三遍,兄妹倆便一個在後推,一個在前拉,將釀好的酒送往中都市。兄妹倆最頭疼的就是過那條溝,每次過都得折騰出一身臭汗。

有一次,兄妹倆又要過溝時,來了一位倒騎毛驢的白鬍子老爺爺。老爺爺問兄妹倆要不要幫忙?兄妹倆當然巴不能得。於是沒用兄妹倆動手,那輛裝有兩大簍酒的紅車便在白鬍子老爺爺的推扶下輕飄飄地過了溝。

兄妹倆既驚訝又感激,妹妹見白鬍子老爺爺身上有個酒葫蘆,便說:「老爺爺,俺給你盛點酒吧!俺家的酒可好喝了。」白鬍子老爺爺一臉饞像地解下葫蘆遞過來。妹妹灌滿酒剛遞過去,他就情不自禁地咂著嘴喝開了。

從此,只要兄妹倆過溝,白鬍子老爺爺准在那裡幫忙。兄妹倆每次都給老爺爺灌滿酒葫蘆。

三個月後,老史去中都市結賬,發現酒錢比往常少些,回來細詰兒女,方知兄妹倆遇到白鬍子老爺爺的事。老史想,哪能這么巧?說不定這個白鬍子是個老神仙!於是對兄妹倆說:「再遇見白鬍子老爺爺時,就把車上的酒都給他,讓他在溝上給咱建座橋。」

隔了沒幾天,兄妹倆又往中都送酒時,白鬍子老爺爺又和他們不期而遇了。妹妹沒等白鬍子開口,便甜甜地說:「老爺爺,這次俺把車上的酒都給您,求您在溝上給俺建座橋行不行?」老爺爺撫著白鬍子笑眯眯地問:「誰讓你這樣說的?」

「俺爹唄!」妹妹笑嘻嘻地答道。「好!」白鬍子老爺爺點點頭,然後解下酒葫蘆遞給了妹妹。奇怪,以前往葫蘆里灌酒,只幾下就灌滿了,這一次裝了快一簍也不滿。兄妹倆又繼續裝下去,兩簍酒光了,酒葫蘆也滿了。

白鬍子老爺爺用手一指,那葫蘆輕飄飄地就到了他手裡。他一邊咂嘴弄舌地喝著,一邊對兄妹倆說:「回去告訴恁爹,下次再來時,橋就修好了。」

到了兄妹倆再次送酒,來到泄洪溝前時,一座造型儉朴,結實耐用的小石橋果然橫亘在溝上。左右望望,白鬍子老爺爺卻不見了。

3、昔人橋

昔人橋了,據說是與蘇小小有關,蘇小小是當時有名的歌妓,才女。酷愛山水景色,不明白她的感情怎樣,但紅顏早逝。死與西泠,葬於西泠橋畔,卻為實事。今日的西泠橋不明白是不是當年的昔人橋,我沒看到過很多這方面的資料,不便多說。

因橋留下的感情故事絕不僅僅僅如此,卻能給人留下無盡的思索和遐想,也顯示出了橋的寓意和韻味。

4、碎盤橋

解放初,庄行有個小橋村,不知何年代起,被風水先生相中為「三元不敗」的風水寶地。一天,有兩個風水先生帶了羅盤來到小橋村,都想定塊「來龍秀地」。

看見村頭歌聲嘹亮,紅旗招展,翻身農民們正在大搞春耕。這兩個風水先生見狀,搖頭嘆息:「風水本無靈,不可再騙人。」說罷,將手中羅盤往橋上狠狠一摔,碎片橫飛。從此,該小橋便呼為「碎盤橋」。

5、趙州橋

關於趙州橋還有一段搞笑的神話故事。相傳趙州橋是魯班所造。這座大橋建成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著毛驢,帶著柴榮,也興沖沖地去趕熱鬧。他們來到橋頭,問魯班這座大橋是否經得起他倆走。魯班心想:這座橋,騾馬大車都能過,兩個人算什麼,於是就請他倆上橋。

誰知,張果老帶著裝有太陽、月亮的布袋,柴榮推著載有「五嶽名山」的小車,上橋後,橋竟被壓得搖晃起來。魯班一見不好,急忙跳進水中,用手使勁撐住大橋東側。因為魯班使勁太大,大橋東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

橋上也因此留下驢蹄印,車道溝,柴榮跌倒時留下的一個膝印,和張果老斗笠掉在橋上時打出的圓坑。

Ⅵ 廈門大橋什麼時候建的

廈門海滄大橋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也是廈門市歷史上投資最大的交通工程項目,工程全長5926.527米,主跨648米,海滄大橋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工程概算總投資28.7億人民幣。海滄大橋工程於1996年12月18日破土動工,主體工程於1997年6月份正式開工建設,全橋於1999年12月30日順利通車。舒展在廈門東渡港和海滄投資區之間的西海域上

Ⅶ 廈門大橋創建歷史

廈門大橋始建於1987年10月1日,1991年4月主體工程竣工,同年5月試通車,總投資1.56億元人民幣。廈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由高崎引道、跨海主橋和集美立交三部分組成。

大橋歷史

廈門大橋建設之前,廈門出島唯一的通道是高集海堤,海堤只有2個車道,而廈門島內的機動車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有近1萬部。海堤已經不堪重負,而且經過幾十年「服役」,路面坑窪不平,車速也上不去,一旦發生事故,施救車都難進去,堵上半天更是家常便飯。當時他從島內去同安,早上7點從輪渡出發,要到下午1點才能到,一路都是堵車,尤其是海堤[1]。

1991年,廈門大橋通車了,以後短短數年間,廈門大橋又帶動了島內嘉禾路、廈禾路的改造和建設,島外同集路的建設,島內外交通網路迅速得到改善。這時他從島內到同安,只要一個小時就到了,整整節省了5個小時。
「全國第一」不好當
廈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跨越海峽的公路大橋,這個「全國第一」不好當。廈門大橋1987年10月開工,到1991年4月竣工,12月正式通車,花了整整四年,相比之下,建海滄大橋花了3年,杏林大橋花了2年多,集美大橋只花了1年多。
正因為是 「全國第一」,在建橋的過程中,建設者遇到了許多前人從未遇到過的困難。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也留下了對廈門海域水文、地質等方面的詳細記錄資料,為後來幾座大橋和隧道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建橋過程中,建設者發揮聰明才智,取得了許多技術創新,後來的許多工程都從中受益。朱獎懷回憶說,在建廈門大橋之前,中國建橋一般都是立桿照明,中間一排路燈,兩邊兩排路燈,廈門大橋就取消了兩邊的路燈,把燈光從下面打在扶手上,這樣兩面的視覺就沒有了障礙,開車過橋就更順暢了。這個做法後來在許多橋梁的建設中都得到了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