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灣與大陸互通的港口有哪些
兩岸首批互通開放港口全名單
大陸方面為63個港口,包括:丹東、大連、營口、唐山、錦州、秦皇島、天津、黃驊、威海、煙台、龍口、嵐山、日照、青島、連雲港、大豐、上海、寧波、舟山、台州、嘉興、溫州、福州、松下、寧德、泉州、肖厝、秀嶼、漳州、廈門、汕頭、潮州、惠州、蛇口、鹽田、赤灣、媽灣、虎門、廣州、珠海、茂名、湛江、北海、防城、欽州、海口、三亞、洋浦等四十八個海港,以及太倉、南通、張家港、江陰、揚州、常熟、常州、泰州、鎮江、南京、蕪湖、馬鞍山、九江、武漢、城陵礬等十五個河港。
台灣方面為11個港口,包括:基隆(含台北)、高雄(含安平)、台中、花蓮、麥寮、布袋(先採專案方式辦理)等六個港口,以及金門料羅、水頭、馬祖福澳、白沙、澎湖馬公等五個「小三通」港口。
——據《海峽兩岸海運協議》
高雄港擬與大陸多個港口結盟
2009年04月10日 12:24:1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台北4月10日電(記者張勇)兩岸直航增進了兩岸港口間的交往和聯系。台灣知名的高雄港將與大連港締結為姊妹港,從而在航線開辟、貨源互通等方面開展互惠互利的合作。
據台灣媒體報道,高雄港務局局長謝明輝最近赴大陸進行「拓展商機之旅」,拜會了上海、青島、天津、大連4個港口,並與上海、青島、大連等3個港務集團簽訂了合作意向書。訪問還直接促成高雄港與大連港的此次結盟。
據介紹,大連港務集團董事長邢良忠預計4月14日率團抵高雄,與高雄港務局簽署結盟的有關協議。
高雄港務局副局長黃國英表示,以往兩岸港口間往來較少,此次能與大連港結成姊妹港,將是兩岸港口合作的里程碑。兩岸港口合作的空間非常廣闊,高雄港下一步還計劃與上海、青島、天津等大陸港口結盟。
『貳』 台灣的淡水資源有沒有大陸的提供
完全沒有,台灣本身山高水短,是靠水壩在雨季蓄水,供旱季使用。
『叄』 我想從台灣坐船去廈門,可能實現嗎從哪裡坐船到哪裡多少錢需要什麼證明嗎
台灣只能搭飛機到金門再坐船過來廈門!
要護照台胞證!
可以問一下復興航空公司有一條龍
『肆』 台灣到廈門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什麼
台灣與廈門之間, 有直飛航班,
或是可以經過小三通(金門-廈門以船運連結), 再從金門搭台灣的國內線
『伍』 金門縣是台灣還是福建的
金門縣屬於福建省泉州市,由台灣當局實際控制。
金門縣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海域泉州圍頭灣與廈門灣內,屹立於台灣海峽西部,與中國大陸最近處僅2310米,位於九龍江出海口外。
西與廈門島遙望,東隔台灣海峽與台中市相望,北與泉州市晉江市相望。東距基隆198海里,東南距澎湖82海里,距高雄160海里,西距廈門18海里,距離角嶼僅1.8公里,離台灣島有210公里。
金門縣氣候:
因受地形影響(花崗岩丘陵,為金門主要地形,金門無良好的蓄水地物,金門無巨川長流,最長者為西半島之浯江溪,惟已呈乾涸狀態,舊河床隱約可辨。其他如金沙溪、後水溪、前埔溪、小徑溪、西堡溪、山外溪等大多是涓涓細流,源短量少,平時多已涸渴;如遇風雨,又復一瀉入海,雨不能得其利,旱則患其災)。
大興水利,攔河築壩,新辟湖塘,如太湖、蘭湖、慈湖、雙鯉湖、榮湖、陵水湖、田浦水庫、金沙水庫等等;但蓄量不多,遇旱年,常有缺水之苦。再加上開放觀光,用水量大增,更使得供水更加的吃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金門縣
『陸』 福建廈門和台灣哪個縣市隔海相望啊
金門縣
『柒』 台灣的地理位置、名人、名山、名水、風俗習慣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共劃7市16縣。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台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佔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二、 歷史概況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捌』 水能夠介紹一下台灣南投縣
南投縣
--------------------------------------------------------------------------------
中國台灣網 (2006年01月16日)
南投縣位於台灣的地理中心,是全台唯一不臨海的縣份,境內80%以上為山地,翻開南投的開發史,舉凡人文史跡,或自然資源,莫不與山林有關,真是名副其實的"高山縣"。該縣面積4106平方公里,人口54萬。
歷經數百年的移民融合,當地原住民雖和後來的平埔族、漢人,在平地共同生活,但各族群仍保有原來的聚落與風俗民情,形成了南投特有的濃厚人文景觀;而昔日震撼全台的抗日英勇事跡--霧社事件,至今於古戰場舊址,仍立有紀念碑,供後人憑吊。
南投境內古跡特多,號稱「前山第一城」的竹山,為境內開發最早之地,有"崇本堂"、"敦本堂"及陳佛照公廳等精美大宅;而吳光亮開發中路時,更留下甚多軼聞、史跡,如八通關古道及道旁的「萬年亨衢」碣,集集鎮上的"開辟鴻荒"、"化及蠻貊"碣;其他如先人興學義舉的"明新書院"、"藍田書院"和"登瀛書院",供奉當地人信仰神明慚愧祖師的鳳凰山寺等,都成了珍貴的文化資產。
另一方面,縣內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造就玉山公園、溪頭、杉林溪、惠蓀林場和日月潭等天然遊憩區,為南投贏得不少觀光好評;而廬山溫泉、東埔溫泉、雙龍瀑布、龍鳳瀑布等,亦皆有可觀;此外,充滿懷舊風味的集集支線鐵路,和鹿谷一帶的茶園風光,則提供遊人另一種主題旅遊。而山林的氣候和濁水溪含高養分的水質,讓南投的特產小吃豐富且多樣。如竹山的竹製品和紅薯、集集的山蕉、埔里的紹興酒、水裡二坪山的古早枝仔冰,則為傳統保留了好滋味……。 秀美的山水風情,豐富的文物史跡,和朴實寬厚的人情風味,俱是南投迷人之處。地震過後,人們正努力恢復南投迷人的風貌,許多重建計劃也已積極進行,以重現這處"台灣的瑞士"的昔日風華。
鐵路 西部縱貫線鐵路雖未經過南投縣,但自彰化二水到水裡、車埕的集集支線鐵路,卻橫貫南投縣中部,並連接縣內各主要公路,是條便捷的交通線。
公路 基隆、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皆有台汽客運開往南投;而彰化縣內的彰化、員林客運亦有公車可聯絡草屯、埔里、竹山、集集、水裡等各大重要鄉鎮;或由台中干城站搭聯營公車也可分抵南投各地。南投境內大眾運輸以彰化、員林、南投客運為主,草屯、南投市、埔里、竹山、水裡為五大轉運站。草屯有多家客運可抵國姓、埔里,埔里則有南投客運發往廬山、霧社、清境農場一線,竹山是往鹿谷、溪頭、杉林溪的大本營,水裡除有員林客運行駛新中橫沿線外,還有南投、豐榮客運北往日月潭、埔里,南向地利山區,形成緊密的聯絡網。
風景名勝:日月潭風景面、杉林溪森林游樂區、溪頭森林游樂區、石杭峽谷、玉山公園、東埔溫泉、合歡山、清境農場、廬山溫泉、奧萬大森林游樂區、霧社風景面、惠蓀林場
訪古探幽:南投古書院巡禮
體閑娛樂:九族文化村、水裡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食全食美:埔里特產小吃、南投特產小吃
名優特產:鹿谷凍頂烏龍茶、竹山竹器、日月潭奇拉魚
特色小鎮:集集風光、埔里風情
原住民文化巡禮:泰雅聖石傳說
2
南投縣
南投縣位於台灣的地理中心,是全台唯一不臨海的縣份,境內80%以上為山地,翻開南投的開發史,舉凡人文史跡,或自然資源,莫不與山林有關,真是名副其實的"高山縣"。該縣面積4106平方公里,人口54萬。
歷經數百年的移民融合,當地原住民雖和後來的平埔族、漢人,在平地共同生活,但各族群仍保有原來的聚落與風俗民情,形成了南投特有的濃厚人文景觀;而昔日震撼全台的抗日英勇事跡--霧社事件,至今於古戰場舊址,仍立有紀念碑,供後人憑吊。
南投境內古跡特多,號稱「前山第一城」的竹山,為境內開發最早之地,有"崇本堂"、"敦本堂"及陳佛照公廳等精美大宅;而吳光亮開發中路時,更留下甚多軼聞、史跡,如八通關古道及道旁的「萬年亨衢」碣,集集鎮上的"開辟鴻荒"、"化及蠻貊"碣;其他如先人興學義舉的"明新書院"、"藍田書院"和 "登瀛書院",供奉當地人信仰神明慚愧祖師的鳳凰山寺等,都成了珍貴的文化資產。
另一方面,縣內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造就玉山公園、溪頭、杉林溪、惠蓀林場和日月潭等天然遊憩區,為南投贏得不少觀光好評;而廬山溫泉、東埔溫泉、雙龍瀑布、龍鳳瀑布等,亦皆有可觀;此外,充滿懷舊風味的集集支線鐵路,和鹿谷一帶的茶園風光,則提供遊人另一種主題旅遊。而山林的氣候和濁水溪含高養分的水質,讓南投的特產小吃豐富且多樣。如竹山的竹製品和紅薯、集集的山蕉、埔里的紹興酒、水裡二坪山的古早枝仔冰,則為傳統保留了好滋味……。秀美的山水風情,豐富的文物史跡,和朴實寬厚的人情風味,俱是南投迷人之處。地震過後,人們正努力恢復南投迷人的風貌,許多重建計劃也已積極進行,以重現這處"台灣的瑞士"的昔日風華。
鐵路 西部縱貫線鐵路雖未經過南投縣,但自彰化二水到水裡、車埕的集集支線鐵路,卻橫貫南投縣中部,並連接縣內各主要公路,是條便捷的交通線。
公路 基隆、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皆有台汽客運開往南投;而彰化縣內的彰化、員林客運亦有公車可聯絡草屯、埔里、竹山、集集、水裡等各大重要鄉鎮;或由台中干城站搭聯營公車也可分抵南投各地。南投境內大眾運輸以彰化、員林、南投客運為主,草屯、南投市、埔里、竹山、水裡為五大轉運站。草屯有多家客運可抵國姓、埔里,埔里則有南投客運發往廬山、霧社、清境農場一線,竹山是往鹿谷、溪頭、杉林溪的大本營,水裡除有員林客運行駛新中橫沿線外,還有南投、豐榮客運北往日月潭、埔里,南向地利山區,形成緊密的聯絡網。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中國、台灣、地理、旅遊、亞洲
貢獻者:
花雨依葶、瘦豬待屠、yinghaoshu
本詞條在以下詞條中被提及:
雲林縣、張俊宏、電信標准鍾、玄天上帝、吳敦義、九二一大地震、日月潭、烏龍茶、大肚溪、霧峰鄉、國立中興大學、奧萬大溫泉、廬山溫泉、桃源鄉、縣轄市、中興新村、惠蓀溫泉、樂樂谷溫泉、東埔溫泉、瑞岩溫泉、能高山南峰、能高南峰、台灣百岳、八七水災、馬博拉斯山、八通關古道、台灣小百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鄒族、阿里山山脈 更多>>
『玖』 金門的淡水是從台灣運過來嗎一船一船的運
不是的,金門的飲用水從廈門調運。
『拾』 台灣有沒有曾經要求大陸運飲用水
從來沒有,台灣以水庫儲水,加上台灣台風很多,帶來雨量,本身組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