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廈門名稱的歷史由來
夏」與「廈」,古字相通。所謂「大廈門」、「廈門」,在當時是作為象徵性城名。因為,中國在古代稱為「夏」。張行孚在《說文發疑》中按《說文》說:「夏,中國之人也。所謂中國者,以天下言之,則中原為中國,以列國言之,則王都為中國。」屈原《楚辭·九辯》中有「君子之門九重」,就是說天子有九個城門,天子威儀中國之意。所以說,「大廈門」、「夏門」是表示所鎮的土地是中國區域,或中國領土。再從當年修築「海上長城」來看,金門原名浯洲,又名浯將,周德興在島上築城時,借用「金城湯池」之意將浯洲改為金門,以示「固若金湯」島嶼之內涵。廈門原名嘉禾嶼,又名鷺島,別稱鷺江
『貳』 廈門的由來
廈門的由來,眾說紛紜,根據史書記載和傳說,歸納起來有五說:
築城說:—根據志書記載,「廈門城在嘉禾嶼,明洪武二十七江夏候周德興」的「築城說」。
村名說:—是說嘉禾嶼西南海邊有個「廈門村」,城建在村附近而得名。它是根據明萬曆《泉州府志》卷十一載:「同安縣寨十有四,西南曰廈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載:「二十三都其地為蓮坂、毫灶、吳倉,廈門……」,據此而推斷的「村名說」。清初廢中左所,「廈門」才統稱全島,曰廈門島。
上下說:—有兩說:一據《廈門地名錄》稱,「廈門處於九龍江口外側,與內側的海門相對而言,是在下的出海口,人們俗稱『下門』,『廈門』似系『下門』的諧音雅化而來」的「上下說」。另一說是:「門」是島的稱謂,如浙江沈家門等。廈門島地處大陸的下端,「下門」即下面島嶼之意,雅化而成為「廈門」。
門戶說:—由其地理位置在我國東南沿海而得來的。清乾隆《鷺江志》的作者薛起鳳在「總論」里說,「鷺島者,泉東南島也,以其為泉之門戶,故曰門也」。「鷺島四面環海,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門戶。」清乾隆《廈門志》作者周凱在序文里則說:「廈門處漳之交,扼台灣之要,為東南之門戶。」從歷史事實看,築城起即為海防禦敵人之門,後又為鄭成功「通洋裕國」之門,再後成為進出口、華僑進出之門,如今又有說「祖國大廈之門」。
領土說:—築城取名廈門,意為「華夏之士」不容倭寇侵攏。東晉楊衍之《洛陽伽覽記》寫道:「太和十七年後魏高祖造宮室,洛陽依魏晉舊城門,東西有三門……,北有二門,西頭曰大夏,漢曰夏門,魏晉曰大廈門……」。
「夏」與「廈」,古字相通。所謂「大廈門」、「廈門」,在當時是作為象徵性城名。因為,中國在古代稱為「夏」。張行孚在《說文發疑》中按《說文》說:「夏,中國之人也。所謂中國者,以天下言之,則中原為中國,以列國言之,則王都為中國。」屈原《楚辭·九辯》中有「君子之門九重」,就是說天子有九個城門,天子威儀中國之意。所以說,「大廈門」、「夏門」是表示所鎮的土地是中國區域,或中國領土。再從當年修築「海上長城」來看,金門原名浯洲,又名浯將,周德興在島上築城時,借用「金城湯池」之意將浯洲改為金門,以示「固若金湯」島嶼之內涵。廈門原名嘉禾嶼,又名鷺島,別稱鷺江,借用「華夏之士」而將嘉禾嶼改名廈門,以示廈門是「中國島嶼」。
『叄』 為什麼廈門的英文名是AMOY
這是閩南語的音譯吧,而且Amoy這個名字已經使用了幾百年了。早在十五世紀末的時候,遠洋航行的葡萄牙人來到了廈門,並且用閩南語的葡萄牙語來稱當地為Amoy。
在清末時期又有很多閩南人下南洋去海外打拚,他們也將自己的文化帶到了世界上的其他地區,由此Amoy這個名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雖然現在國家更加提倡用拼音來翻譯城市名,但是這么一個有歷史古韻和特殊意義的譯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外國人一看到這個城市的名字,就能發現原來它是這么得古老。
『肆』 廈門為什麼叫廈門
廈門為什麼叫廈門
「門」 是地名的通稱。江河入海處有山崖的地方,古時船戶、漁民形象化地叫客觀存在為門。廣東珠江口有「虎門」,行政特區有「澳門」,福建閩江口有「長門」、「五虎門」、漳州九龍江入海處有「海門」、「濠門」,此外還有「金門」、「下門」等。「下門」是「廈門」的最早俗稱。「下」與「虎」、「澳」、「長」、「海」、「金」、「濠」是地我的專稱。其涵義也是形象化。以福建漳夏來說:「海門」在九龍江進入廈門港海域這間;「濠門」在海門的東北(《明史》)。按照方位,該是現在嶼仔尾一帶。那地方有個村落叫「石後」,即現在廈門到嶼仔尾客輪的終點站。「後」字閩南話叫「戶」或「護」,《辭海》給「濠」字解釋為「護城河」。這樣「護」字的話音就還有「濠」字的痕跡以及 「戶」字的諧間。而「海門:往下到鼓浪嶼和廈門島,是海潮進出的通道,像護域河河水進出的門,也就是「濠門」。「濠門」以下的一個門叫「下門」。海門、濠門,這兩個門不是明代才命名,而廈門也是明初命名,皆在明洪武二十七年建城之前。清道允《廈門志·序文》說:「廈門處泉漳之交,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廈門志·形勢》說:「金廈尢為險要,門戶之防也。」都說廈門是「門戶」。「廈」與「下」,在閩南話無論文讀或白讀,話音的聲、韻、調都是一致。因此,廈門的「廈門」是由「下」演變的;由「下門」變為「廈門」,是文人雅化的。人們習慣地把北部叫「上」,南部叫「下」;閩南人還習慣把北方人叫「北頂(上)人」;把南方人叫「下南人」。連接「門」為門戶來說,可謂「廈門」是「福建南部的海上門戶」,比之泛稱「大廈之門」或「華夏之門」,更有具體、確切的釋義。總之,「下門」雅化為「廈門」,早在明初命名,而非洪武末年才有。周德興建城,不過是沿用而已
『伍』 廈門歷史是什麼
1、廈門的由來
廈門以前是一座孤島,古時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廈門一直是一座無名島嶼。唐朝開元至天寶年間,大陸陳、薛兩大姓氏漢人先後渡海入島。陳氏族人住南邊,薛氏住北邊。1100年前,廈門的先民們給廈門島取名「新城」。公元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嶼設置軍事機構。嘉禾嶼地處九龍江入海口「海門島」的下方,是漳、泉兩地門戶,民間按地理方位稱此為「下門」。明.萬曆年間也稱廈門為「夏門」過,後來雅化成「廈門」。
2、思明區的名字怎麼來的根據民間傳統的說法,是「先有思明,後有廈門」,廈門原稱「嘉禾里」,後建「廈門城」。明末清初(1650年),鄭成功為了抗清復明,駐軍廈門時,把廈門改為思明州(蘊含「思念明朝」之意),民國初年,建制設「思明縣」;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市劃分行政區域時,為了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把本區命名為思明區。
3、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龍啟元年(933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4、清朝年間,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在鼓浪嶼訓練水師,收復台灣,因此在皓月園這里屹立著一座鄭成功的雕像。此外,在鼓浪嶼的日光岩,可以見到一個石砌的寨門,那是鄭成功當年建造的屯兵營寨。寨門右邊有塊上端平坦的巨石,刻著「閩海雄風」四個大字,那是鄭成功操練水師的水操台遺址。
5、鼓浪嶼走出了中國近代的一代文學巨匠林語堂先生,在鼓浪嶼,仍能有其少年及青年時代生活過的故居以及結婚的教堂。協和禮拜堂,鼓浪嶼歷史上的第一座教堂,百年前這是文學大師林語堂與廖翠鳳舉辦西式婚禮的地方,也是鼓浪嶼有史以來第一次管風琴表演(1878年)的地方。
『陸』 廈門為什麼叫廈門廣州為什麼叫廣州,珠海為什麼叫珠海
答案是:有的是根據地形和所處的位置來命名的,如珠江他的過上有江。廈門是大廈之門,以前進出口貿易很多從這個港口進出。你可以查看一下各的史志。如廈門志這類的,開頭就會有對這個城的名字來歷。
『柒』 廈門名字的由來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人稱廈門島為鷺島,廈鼓海峽又稱為鷺江。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州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
廈門市的行政建制始於宋朝,屬泉州府同安縣。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遷開始在島上築城寨,置衛所,城名「廈門」意寓「祖國大廈之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
(7)為什麼叫廈門名字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
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
元朝,屬泉州路。
明朝,實行里都圖制,廈門為嘉禾里,下設四個都,每個都下轄兩個圖。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寧衛的中、左兩個千戶所移駐嘉禾嶼,並築廈門城,此後遂以中左所作為廈門島的代稱。
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所轄境域包括廈門島、鼓浪嶼、浯洲(大金門)、烈嶼(小金門)等島嶼。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攻佔思明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移駐廈門,翌年設立台廈兵備道(雍正五年(1727年)改為台灣道),管理台灣、廈門兩地政務。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駐廈門。
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興泉道移駐廈門,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興泉永道,管轄興化府(今莆田)、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廈門成為福建東南沿海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廈門成為《南京條約》中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興泉道道署駐地(興化府府城圖中有興泉道道台駐地)
興泉道道署駐地(興化府府城圖中有興泉道道台駐地)
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廈門正式開埠。
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廈門鼓浪嶼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嶼成為「萬國租界」。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興泉永道改名為南路道,轄區不變,後增轄金門縣,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廈門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
1949年09月,同安縣、廈門市分別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福建省轄市。
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
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
1958年0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
1958年0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
1958年08月,金門炮戰爆發,廈門為主戰場之一。
1966年0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
1970年0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
1973年06月,同安縣再歸廈門市。
1978年09月,設杏林區。
1979年0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戰正式劃上句號。
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更名集美區。
1994年02月,國務院批准廈門市行政級別升格為副省級。
1997年05月,同安改縣為區。至此,廈門市轄思明區、開元區、杏林區、湖裡區、集美區、同安區6個區。
1996年11月,同安撤縣改區,
1997年05月,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政府正式掛牌。
2003年05月,經國務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關於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同意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其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設立翔安區。行政區調整後,廈門市下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至2016年12月底不變。
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廈門片區共43.78平方公里。
『捌』 金門和廈門名稱的歷史來源
據史書記載,宋嘉佑三年即公元1058年,就在名叫鷺嶼的海島上築塞設防。明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為了抵禦倭寇侵擾,江夏侯周德興奉命在鷺嶼建造城堡,命名廈門城,取大陸如華夏,鷺嶼即門戶,堅守門戶保大廈之意。同時,在鷺嶼東面的浯洲嶼築城,命名金門城,取金湯永固,雄鎮海門的意思。從此就稱為廈門,金門兩島。
『玖』 廈門別名又叫什麼城市
廈門別名又叫鷺島, 簡稱鷺, 福建省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
廈門市位於台灣海峽西岸中部、閩南金三角的中心,地處北緯24°23′至24°54′、東經117°52′至118°26′之間。東與大小金門島、南與龍海市隔海相望,陸地與南安市、安溪縣、長泰縣、龍海市接壤。
廈門市境域由福建省東南部沿廈門灣的大陸地區和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以及廈門灣組成。2016年,全市土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其中廈門本島土地面積157.76平方公里(含鼓浪嶼);海域面積約390平方公里。
(9)為什麼叫廈門名字擴展閱讀
廈門市的風景名稱:
1、南普陀寺,始建於唐末五代,初稱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稱無盡岩。元廢。明初復建,更名普照寺。
2、鼓浪嶼,2007年5月8日起被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被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首」,素有「海上花園」的美稱。
3、廈門環島路,寬60米,雙向6車道,為城市一級次幹道。機動車道18-24米,非機動車道6-7米,人行道6-8米,綠化帶80-100米。
4、同安影視城,位於廈門同安區,是一座仿北京紫禁城建造的宮殿,總佔地面積1000畝,首期投資達1.35億元,2009年榮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為同安區首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