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唱戲叫什麼劇
擴展閱讀
北京尿不盡怎麼治療 2024-04-26 03:12:03
廈門閩南古鎮怎麼收費 2024-04-26 01:13:21

廈門唱戲叫什麼劇

發布時間: 2022-11-29 15:25:52

❶ 一種我爺爺奶奶輩經常聽的類似一種閩南話唱戲,普通話叫什麼

閩南語的戲曲就這么幾種:薌劇、高甲戲、南音、布袋戲(gā lē),等等。所以你的 「版go(第三聲)」 不知是什麼?

❷ 閩南戲劇有哪些

梨園戲、歌仔戲、南管戲、打城戲、高甲戲等。

1、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戲

歌仔戲,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64。

3、南管戲

南管戲 早期由大陸傳到台灣屬於閩南語系的戲劇。包括有「七子戲」、「高甲戲」 、「白字戲」三種。

七子戲:台灣的「七子戲」源自於福建泉州的「小梨園」(童伶)和「大梨園」(成人),一般狹義 的「南管戲」即指「七子戲」(小梨園)。

「梨園戲」為閩南語戲中最古老的劇種,約於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傳入台灣。

4、打城戲

打城戲,流行於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它是由地方民間宗教儀式活動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劇,俗稱「法事戲」、「師公戲」、「和尚戲」。

打城戲的表演藝術重在武功、雜耍,這是從京劇武打程式中學來的,而音樂曲調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礎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戲的音樂曲牌。

2008年6月7日,打城戲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

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參考資料來演:網路——閩南

❸ 老家門口唱大戲第二部叫什麼

老家門口唱大戲第二部。老家門口唱大戲第二部叫老家門口唱大戲第二部,2013年9月26日上映,該劇講述了兩位主人公的經歷,以及他們對待工作、生活的態度,讓很多來到城市打拚的人們找到了共鳴,更被贊為「農村版奮斗」。

❹ 中國五大戲曲都有什麼戲曲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1、京劇: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4)廈門唱戲叫什麼劇擴展閱讀:

中國五大戲曲的特點

1、中國五大戲曲都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們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里,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2、中國五大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徵是虛擬性。舞台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誇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3、中國五大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范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❺ 歌仔戲的代表人物是

廈門歌仔戲老中青三代名角訪談(圖)

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8月25日~30日在廈門舉行,目前籌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此間記者走訪了幾位當年歌仔戲名角,了解了廈門老中青三代歌仔戲藝人的酸甜故事。
老一代名角葉桂蓮:與歌仔戲風雨66載

葉桂蓮老人,已78歲高齡。在歌仔戲里,老人既擅長青衣等角色,又能扮小生、老旦、武旦等行當,先後塑造過許多性格鮮明、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在《秦香蓮》、《白蛇傳》等幾十個傳統劇目中,她扮演了一系列古代優秀婦女的藝術形象;她演唱的《樓台會》、《柳林訴稟》、《秦香蓮》等許多唱段,先後由中國唱片公司灌製成唱片,發行到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地區。

與歌仔戲老藝人葉桂蓮老人家第一次照面,老人家就告訴我「我沒有文化,不認識字,也說不好普通話」,但是這位已經78歲高齡的老藝人,還是用她不靈光的普通話一字一句地給記者講述了她和歌仔戲的66年的風雨緣分。窮得沒辦法只好去學戲

葉桂蓮老人是原廈門郊區蓮坂人,家裡一直都是種田的。在她12歲的時候,家裡窮得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讓她去學戲。當時蓮坂村裡請了一個教戲曲的業余師傅,因為不用交學費,所以葉桂蓮也去學了。學了一年多,她學會了如何唱、如何用自己的感情去表演。

但是只學了一年多,師傅走了,她也就又回家種田了。

這田一種就是10年,當葉桂蓮22歲的時候,她家裡窮得丁當響,這時身邊的朋友就勸她,「你既然學過戲,不如還是去唱戲吧」。就這樣,葉桂蓮在考慮之後,到灌口阿三班戲班,重新唱起了已經放下10年的歌仔戲。那是1948年,戰亂紛紛的年代,沒有幾個人願意唱戲,所以只要自己願意,戲班一般都會收,每個月還會付給戲子們每人三擔稻穀(150公斤)。而且當時戲班的老闆知道葉桂蓮雖然不認識字,但是記憶力特別好,歌喉又甜美,所以也很樂意讓葉桂蓮留下。

有人說演戲都是要靠天分,但是如果只有天分不用功那怎麼也成不了大角色。葉桂蓮老人就是那種有天分,又刻苦的人。葉桂蓮從小就沒有讀過書,所以她什麼字也不認識,學戲的時候只好跟著師傅一字一句地學,幸好她記憶力好,每次師傅教一兩次就能夠記住了。在灌口阿三班學戲的時候,是分班的,每個班的師傅都是固定的。這個班的師傅是不會去教另外一個班的徒弟的。如果你想多學點別的師傅的東西,即使只是一個簡單的表演程式,也要給師傅送上15公斤大米和一條煙。有一回,葉桂蓮有一個翻滾的動作不會,自己的師傅又不教,想請教別的師傅又因為沒有錢買煙和米。她只好每次都偷偷地趴在門縫看,看完之後就自己利用別人休息的時間練,直到練會為止。功底爐火純青曾到北京會演

在灌口阿三班學了兩年後,葉桂蓮又先後在泉州的舊蓮春、新蓮春戲班學藝,直到1951年才從惠安回到廈門,加入群聲薌劇團(歌仔戲在漳州薌江流域被稱為薌劇)。

這時候的葉桂蓮,唱腔以及表演功底已經是爐火純青了,經常會參加一些會演。大約在1956前後,葉桂蓮老人和三十幾名漳、廈、泉等地的薌劇演員,一起來到北京參加全國各地的唱腔會演。葉桂蓮老人說,當時她還見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而且還跟許多國家領導人一起拍了張集體照。她還記得,當時毛主席和其他領導人在第一排,海軍在第二排,他們這些演員都站在第三排。老人家說,真的很後悔當時為什麼不跟別人借點錢把照片沖洗出來。別人說不好看我偏讓它好看

有一次去外地匯演的時候,葉桂蓮老人聽到有人當面對他們說「你們就別演了,你們薌劇又不好聽,動作又難看!」,聽到這些,葉桂蓮當時是氣得不得了。但是轉念一想,薌劇的動作的確比較生硬,在舞台上也顯得比較單調。於是,她開始挖空心思地改良薌劇。她從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開始,怎麼樣攤手才不顯得生硬,怎麼樣拋水袖才能更優美,總之只要能夠想到的,她都仔細地去推敲,去改良。她還根據自己的舞台經驗,動手收集整理了一整套旦角色表演的「水袖」規范動作,這使薌劇表演更加細膩動人。

這之後,聽過葉桂蓮的戲的人,都誇她唱腔好,動作優美,表演細膩入微,惟妙惟肖。可是誰又知道這些風光背後的辛酸,單單是跟隨當時她的老師林鏡泉學一些五線譜、吊嗓子、練發音的一系列基本動作,她就整整堅持練了兩年。

但是,這些辛酸沒有白費,在葉桂蓮四十多歲的時候,當上了廈門市歌仔戲團的副團長,並且一直唱戲唱到五十四歲才退休。青年名角蘇燕蓉:廈門歌仔戲土壤好

2000年蘇燕蓉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歌仔戲專業,之後便進入了廈門歌仔戲劇團,開始了其歌仔戲生涯,主要擔任的角色是「青衣」,主演過《凌波仙子》、《主婢戀》等劇目,並獲得不少獎項。其主演的《媽祖》獲2000年廈門市第二屆金鷺新人獎、《邵江海》獲福建省第二十二屆戲劇會演優秀演員獎、《觀世音》獲全國首屆戲曲演唱大賽紅梅杯「金獎」。

曾入選「2003年中央春節戲曲晚會」的歌仔戲《雜菜湯》至今仍令許多觀眾記憶猶新。主演該劇目的是一位年紀輕輕的美麗姑娘,她叫蘇燕蓉。

至於能獲得如此成績的原因,蘇燕蓉把它歸功於廈門歌仔戲的土壤很好,以及自己對歌仔戲事業的熱愛。

「我並不是把歌仔戲當成我的職業,而是把它看成一項事業。」談到這句話時,蘇燕蓉面露少有的嚴肅。

在表演中,蘇燕蓉碰過不少困難。其中,嗓音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以前的前輩,在唱「青衣」時嗓音都很透亮,發音很清楚。蘇燕蓉雖然音律感比較強,但在發音「清澈」這一點上有些不足。同事們也指出了她這個「缺點」。蘇燕蓉曾經想努力向前輩們學習,使自己的唱腔上往「清澈」路上走,但自我感覺還是有些偏差。雖然前輩們咬字清晰,唱腔好聽,而蘇燕蓉覺得自己「嗓子不是太好」,但經過一番努力,盡管嗓音不夠清澈,不過聽起來圓潤舒服。中年名角陳志明:故事從「七爺」開始

陳志明,國家三級演員,福建省劇協會員。戲路寬廣,擅長小生兼老生,扮相俊美傳神,嗓音渾厚寬廣,唱腔富有韻味,表演獨特,有創造性。主要的劇目有《觀世音》、《狸貓換太子》、《邊關審子》、《邵江海》等。他還因為《邵江海》而獲得福建省第二十二屆戲劇會演優秀演員獎。

其實在閩南文化中心陳耕老師介紹記者采訪陳志明之前,記者就已經開始留意陳志明了。不是因為看過他的資料,倒是因為他在《邵江海》一劇中那個色眯眯的「七爺」扮相。陳志明在《邵江海》中扮演的「七爺」,是一個老色鬼,七老八十的一個老人還對二十齣頭的「春花」心懷不軌。但就是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色卻讓陳志明演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所以陳志明的故事也就從「七爺」開始了。

沒有看劇本之前,陳志明想「七爺」也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角色,心裡想著還是把容易「出彩」的小生留給新人去演,自己就隨便演個老生好了。陳志明說,但是當他一看過劇本後,頭腦里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個「七爺」不就像以前他們村裡的某某大爺么,這個時候在他的眼前就浮現起了那位大爺的一舉一動,也感覺到「七爺」這個角色一定能夠「出彩」。

陳志明認為,演戲這東西很多時候除了要天分之外還要用心。就拿他在《邵江海》中演的這個「七爺」的角色來說,就是因為他平時有留心去觀察一些老人家的一舉一動,這樣碰到這類角色的時候,他就知道用什麼樣的表演手法去表現、刻畫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了。庄必芳:入行緣自偶然

國家三級演員,福建省戲劇協會會員,出身歌仔戲世家,以青衣出名,唱腔韻味地道、講究以情帶聲。1990、1997年連續摘得兩屆福建省中青年演員比賽銀牌,1999年以《雪梅教子》榮獲福建省水仙花杯「名家名段」金牌,是中青年歌仔戲的代表人物。在本屆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的《邵江海》劇中扮演從台灣過來支持邵江海唱歌仔戲的雲中青。

出身歌仔戲世家的她,很多人以為她從小就是跟父母學戲的,其實,與歌仔戲的結緣是很偶然的。

「文革」期間,父母作為歌仔戲演員遭受了很大的迫害,使她父親遭受了很大的打擊,他一直沒教女兒學戲。

1979年,「文革」後龍海招收第一批戲劇學員,一個同學叫她一起去報名,當時她已經是學校的排球隊員,所以沒有報名。但同學還是拉著她去了,要她去做伴。

誰知道她去了後,評委知道她是歌仔戲名家莊少強的女兒後,非要她唱一曲,她不情願地唱了一首《尼羅河畔的歌聲》,結果打動了所有的評委。她就這樣通過了初考和復考。

後來,父親得知了這個消息,堅決反對女兒學唱戲,還把戶口本都藏了起來。年邁的奶奶從父親那偷出了戶口本,把她送上了唱戲生涯。

25歲那年,庄必芳拿到福建省中青年演員比賽的銀牌。

❻ 廈門歌仔戲的演出地點和聯系 方式

歌仔戲是台灣人的叫法,我們閩南一般叫薌劇團,是發源於漳州流傳於廈漳地區的一種地方戲曲,後傳到台灣就叫歌仔戲,唱腔唱調有一點差別,但不大。

廈門比較有名的是廈門市同安華興薌劇團、集美僑聯薌劇團等。

演出地可以在廈門各影劇院。不過現在多是各個村社請去表演的,一些是臨時的影棚,不過歌仔戲一直是人山人海,老少咸宜的劇目。

❼ 很早以前的一部民國劇,女主是唱戲的,男主是賭王

不是電視劇,是電視電影,叫《美人三嫁》 類似的很多,廣東衛視的「 活力影院」、內蒙古衛視的「兒女傳奇」等都在播,喜歡的話網路一下「活力影院」

❽ 福建省戲曲有什麼

福建省戲曲有高甲戲,歌仔戲等。

1,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

2,歌仔戲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8)廈門唱戲叫什麼劇擴展閱讀

高甲戲文化特徵: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以南曲為主,兼收木偶調和民間小調,並在旋律節奏上進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適合舞台上表演各種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濃郁的地方韻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渾高昂,也有清婉細膩的音韻。

歌仔戲文化特徵:歌仔戲音樂分為唱腔和伴奏音樂兩部分。其唱腔屬曲牌聯綴體,在聯綴時可採用同宮同調、同宮異調、異宮同調、異宮異調等方式。唱腔曲牌大體可分為七字仔、雜碎仔、賣葯仔、雜念仔等四大主調以及哭調和調仔等,其伴奏音樂則分為串仔、吹牌和鑼鼓經。

❾ 唱戲的人唱什麼戲

黃梅戲、三角戲京劇等。
唱戲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嗓音條件等選擇唱戲種類。
中國現有戲曲360多種: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等。

❿ 《青衣》講述了什麼劇情

《青衣》是由遼寧華藝影業公司出品,康洪雷、陳枰執導,徐帆、傅彪、潘虹、李明啟、夏力薪主演的都市劇。那麼網友們知道《青衣》講述了什麼劇情嗎?

《青衣》

1、該劇圍繞著20世紀80年代當紅京劇演員筱燕秋的戲夢人生展開,講述了一個唱戲劇青衣的女人對自己事業執迷到病態的地步,這份愛最終成為了她內心的累贅,「人戲不分」和「人生如戲」的狀態交融在她的命運中的故事。

2、劇情簡介:1979年京劇《嫦娥奔月》投入復排,老團長魏笑天選中了剛出戲校的筱燕秋做嫦娥的A角,這一年筱燕秋剛滿19歲。《奔月》上演獲得了極大反響,筱燕秋愛上了後羿的扮演者喬炳璋,可是她不知道喬炳璋愛的是戲台上的嫦娥,根本不是生活裡面的筱燕秋。在一次去部隊的演出中,嫦娥的B角李雪芬激怒了筱燕秋,她把一杯開水澆在李雪芬的臉上。李雪芬住院,筱燕秋受處分,調離了劇團。《奔月》第二次停演。筱燕秋二十歲的春節是跟喬炳璋一起過的,筱燕秋邀請喬炳璋跟她一起再唱一次《奔月》。喬炳璋唱了,筱燕秋人戲不分,把戲中後羿的諾言當做生活中喬炳璋對她的誓言。喬炳璋招惹不起筱燕秋,他退縮了,躲到省裡面去學習。筱燕秋不顧眾人的閑言閑語,痴情地等著喬炳璋回來娶她。一天她目睹了喬炳璋攙著身懷六甲的妻子在街上行走。筱燕秋的夢醒了,心碎了。她決定馬上把自己嫁出去,而且發誓說,誰第一個向她求婚,她就嫁給誰。筱燕秋嫁給了交通警察面瓜,面瓜對筱燕秋的寵愛叫筒子樓裡面的所有女人羨慕,可是筱燕秋心裏面很不快樂,她知道從她結婚的那天開始,作為女演員的筱燕秋已經死了。筱燕秋在筒子樓裡面經歷了懷孕、生育、撫育後代,她淚喪絕望,覺得破舊的筒子樓裡面的生活簡直把她漚爛了。戲校看中筱燕秋潛在的能力,招聘她擔任教學老師。筱燕秋又驚又喜,她使出全身的解數,手把手地教育學生。六年過去了,學生中一個出彩的都沒有。筱燕秋非常失望,突然她發現一個叫春來的學生是個唱青衣的好苗子,筱燕秋傾盡全力,培養春來,希望從她身上找回自己的記憶。

3、喬炳璋當上京劇團團長後,煙廠老闆鄭安邦決定投資復排《奔月》,並點名讓年過四十的筱燕秋擔任主演,筱燕秋減肥墮胎想要把握最後的機會。她幾經掙扎還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退出了戲台,她潛心培養的春來頂替她站在了戲台上。劇場外,筱燕秋舞著長長的水袖唱了起來,她唱得是那樣地美,舞得是那樣地動人。此時的十字街頭上沒有一個行人,只有筱燕秋一個演員和喬炳璋一個觀眾。

以上就是對於《青衣》講述了什麼劇情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