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哪裡柴窯私下收購
擴展閱讀
廈門西站在哪裡 2025-07-05 15:58:00
北京到佳木斯卧鋪多少錢 2025-07-05 14:58:01

廈門哪裡柴窯私下收購

發布時間: 2022-11-29 21:31:14

A. 當代柴窯瓷器

我就有一件珍藏:柴窯三足五蝠人物龍紋鳥耳瓶《尚食局》款,高24.5公分,口9公分,底足7公分;體輕如紙,胎厚約1毫米多點,天青色上濃下淡、細絲開紋片、並且還有新開片紋,釉質滋潤細膩、鏤空一老一少戲龍圖,底足上鏤空五隻蝙蝠,上部兩只鳥耳,鏤空內有到底里瓶,似鐵足,足刮開黑呈黃色土。

B. 景德鎮最大的私人柴窯是哪裡

  • 邑山窯,屬於清代柴窯,創建於清末,距今150多年。是清代御窯「官搭民燒」的合作民窯。

  • 中文名稱

  • 邑山窯

  • 外文名稱

  • Yishankiln

  • 地理位置

  • 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迎祥弄17號

  • 氣候類型

  • 亞熱帶

  • 佔地面積

  • 500平米

  • 開放時間

  • 全日制

  • 景點級別

  • 4A

  • 門票價格

  • 免費

  • 著名景點

  • 御窯廠

  • 目錄

  • 1發展歷史

  • 2歷史淵源

  • 3景點特色

  • 4旅遊信息

  • 發展歷史

    邑山窯創建於清末,距今150多年,由秦先棟創辦。秦先棟號邑山,祖籍江西省都昌縣北山鄉石頭巷村,石頭巷村尚保存有《秦氏宗譜》以及碑銘等史料。邑山窯窯房原址處於景德鎮市珠山區風景路南側,御窯廠東面,為大型雙子窯格局,兩座窯東西相鄰,屬0典型的鎮窯結構。邑山窯燒造的瓷器質量好,產量大,且鄰近御窯廠,是清代御窯「官搭民燒」的合作民窯。邑山窯屬清代鎮窯,容量大,窯房兩層,上層堆放窯柴,供窯工歇息,下層碼放匣缽和入窯瓷坯窯瓷器。窯室長約17米,內徑最寬處4.25米,可容納300多擔瓷坯,尾部煙囪為15米左右,沖出屋頂。窯場周邊有「三義順」「馮利盛」「巢余泰」等8個坯坊,可滿足邑山窯的連續燒造2007年,已劃歸景德鎮市建國瓷廠的邑山柴窯及窯房拆除,土地被房管部門置換後,建成商品住宅樓。隨著20世紀60年代煤窯燒造技術的成熟,柴窯逐漸被取代,1978年徐家窯停燒,後拆除。

    2016年,景德鎮陶瓷文化旅遊集團按原樣復建徐家柴窯及窯房、坯房等建築群,基本恢復了歷史舊貌。

    邑山窯前廳

    旅遊信息

    坐落於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迎祥弄27號,旁邊僅次於正在建設打造的5A級景區御窯廠。邑山窯窯房原址處於景德鎮市珠山區風景路南側,御窯廠東面,為大型雙子窯格局,兩座窯東西相鄰,典型的鎮窯結構。

C. 怎樣鑒別柴窯瓷器

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一件可以確認為柴窯的東西吧?瓷器這個東西是標型學,沒有標准誰也確認不了。

D. 柴窯價值635億。 這個價真的收購嗎

柴窖為國家物質傳承的見證,會有人收購。國家也會搶救性的保護,不會流失。

E. 汝窯出自哪裡

「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這兩句詩,最早出自明代人謝肇淛(音浙)的《五雜俎》。

「雨過天青雲破處」的「天青色」經常被作為汝窯瓷器顏色的描寫。

瓷器上的天青色,傳說需得在煙雨天氣中燒制才可實現。那一抹浪漫純凈的顏色,是無法自己出現的,它必須耐心的等待一場不知何時會降臨的雨,才能夠在積雲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顏色出現。

這兩句常常被人誤傳為是宋徽宗的作品。

誤傳版本為:有一天宋徽宗做了個夢,夢醒之後吟出「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 詩句,指示工匠按照雨後天空的顏色燒造汝窯瓷器。

而實際《五雜俎》卷12記載:「(柴窯瓷器)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請其色,御批雲:『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文中的柴世宗就是後周世宗柴榮。傳說他命人燒造的一批瓷器,仿照雨過天青色,被稱為「柴窯」。

五代時期這個傳說中的柴窯,到現在也沒有找到公認的窯址。柴窯和北宋的汝窯有沒有可能是同一個窯場的不同發展階段呢?

很遺憾,不是。

北宋時期的汝窯窯址目前已經發掘,位於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考古發掘的結果顯示,清涼寺窯的規模化燒瓷始於宋初。宋代以前的地層中,只發現了少量白釉、黑釉瓷片。

很明顯,五代時期的清涼寺村,即使有陶瓷燒造,也是個處在打基礎階段的小窯場,能燒的瓷器沒幾種。僅存在於文獻記載中的精美「柴窯」瓷器,更不可能在清涼寺村燒成了。

(5)廈門哪裡柴窯私下收購擴展閱讀

汝窯,五大名窯之一,因產於汝州而得名,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窯中華傳統制瓷著名工藝之一,中國北宋時期主要代表瓷器。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

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展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經過上百次實驗和研究,1958年燒制出第一批豆綠釉工藝品,1983年8月汝窯天藍釉經過專家鑒定,均達到和超過宋代汝窯水平。從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張名片。

F. 「雨過天青」的柴窯瓷器失傳千年,在古書記載中長什麼樣

這個壺是失傳千年的柴窯瓷器嗎。

G. 柴窯瓷器的特點

柴窯是五代十國皇帝周世宗柴榮的御窯,據記載,柴窯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河南鄭州。 鄭州下屬新密市牛店鎮有個月台行政村,離市區20多公里,農歷每月單日有集。「月台」原來叫「陽子台」,還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屬下弭邑城,後來才改名為「月台」,並且與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有關。2008年8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將月台「唐宋瓷窯遺址」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藏品出手本不易,渠道選擇需警惕。我司主要負責藏品甄選,藏品認可後對接國內各大一線拍賣行推薦參拍,成交後傭金較高。這里不直接收購,也不會通過圖片給您藏品估高價。藏品價格根據市場綜合而定!合作我們坦誠相待,不願阿諛奉承!望廣大收藏愛好者擺正心態。藏品想送拍一線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可詢,詳情(YI,LIU,LIU,3)。8yi漆,ba,O七三 。

出產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製作精美光彩絕倫,是當時諸多窯中最佳的

要認識真正的柴窯器物, 必須先要正確解讀歷代文獻對它的描述。有關柴窯文獻的記載, 自宋代至民國皆有出現, 現按歷史的順序, 在忠於原意的基礎上作一一解釋以及中肯評述如下:

1. 北宋大史學家歐陽修的《歸田錄》 :「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彷彿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粉翠胎金潔,華腴光暗滋,旨彈聲戛玉,須插好花枝。」

註解   :

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   :   柴窯顏色並非簡單的天青色,   是雨正在過去,   天空露出青白這一時刻的雲的顏色。

汝窯磁較似   :   汝窯瓷器比較相似。

官局造無私   :   只能造,   民間不能製造,也就是柴窯為皇室用品,   受監控,   因此可以推斷其外觀包括釉、色、型、大小等都非等閑,具有藝術性,   非一般民窯瓷器可比。

粉翠胎金潔   :   顏色泛紅,   也泛綠,   胎質金屬般堅硬結實。粉,作泛紅解。翠,作泛綠解。金,作金屬般解,   非指黃金。潔,通假字「結」,作結實解。

華腴光暗滋   :   華,   花也,   指紋式華麗,   腴指釉汁肥潤。光,   指亮度。暗,有暗沉之意。

旨彈聲戛玉   :   用手指彈一下,   象彈在玉上面,   聲音清脆悅耳。

2. 明代曹昭在洪武年間撰寫,明中期由王佐增補的《格古要論》記載 :「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柴世宗姓柴氏所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不見。」

註解:

天青色 : 青天般的顏色, 宋朝尚青, 藍和綠都概括為青。

滋潤細膩 : 釉水很潤, 器型很精細。

有細紋 : 存在細裂紋, 就是開片。

多是粗黃土足 : 露胎的底足相對較粗糙,如黃土一般,但並不指底足呈黃色。

近世不見 : 指當時非常罕見。

3. 明代文獻黃一正的《事物紺珠》記 : 「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或雲柴世宗時始進御,今不可得。」

註解:

制精色異 : 型制很精緻, 顏色很奇異, 但無法說得出是那種顏色, 只能用一「異」字來形容。

為諸窯之冠 : 其他窯出品與其比較, 無法企及。

始進御 : 有皇家專用之意。

今不可得 : 非常難得, 罕有。

4. 明代黃一正的《事物紺珠》記載:「柴窯制精,釉色與一般瓷器的綠、黃等諸色不同,位居諸窯之『冠』。」

註解:

指明柴窯器型制精緻,顏色偏向於綠和黃,但與一般瓷器的綠、黃及其他顏色又不同,其他窯的精美比不上它。

5. 明張應文的《清秘藏》記 :「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聞其制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馨』。此必親見,故論之如是。其真余向見殘器一片,制為絛環者,色光則同,但差厚耳。」又曹明仲雲:「『柴窯足多黃土』,未知然否。」

註解:

柴不可得矣 : 柴窯器在明代已經不容易能找到了。

聞其制雲 : 只能是聽聞, 沒看到實物。

青如天 : 顏色如青天般。

明如鏡 : 釉水明亮有如鏡子一般。

薄如紙 : 器物很薄, 如紙片一般, 這里有說是器物本身的胎非常薄,也有單說它的釉很薄。

聲如馨 : 敲擊時發出的聲音如罄一樣。

其真余向見殘器一片,制為絛環者,色光則同,但差厚耳 : 對手上殘器的厚薄與傳聞的「薄如紙」比較感覺差異很大, 提出疑問。

評述:

I. 柴窯器物本就不輕易得到, 原文作者只是對其手上看到的僅有的殘器實物在「色、釉、胎、聲」四方面進行對比描述而矣, 且感覺與傳聞有出入。

II. 「青如天」一說: 宋瓷尚青, 凡綠、藍都以青來概括, 柴、汝、哥、龍泉、東窯均主青色, 簡單地以此三字來形容柴窯器物的顏色, 又如何體現出其」諸窯之冠」呢? 而」雨過天青」與「青如天」的描述卻又不盡相同, 兩者差別非常大。因此現代人不應該以簡單的天藍色來理解和確定真正柴窯器物的顏色。

III. 「明如鏡」一說: 在宋代, 玻璃釉已經出現, 在施釉比較薄的時候,就產生明亮如鏡的效果, 且開小片,也可因此推斷柴窯器施有薄玻璃釉, 帶有開小片。

IV. 「薄如紙」一說: 有說是描述胎的厚薄, 但應該對不同的器物, 其胎應有不同的厚度, 不能一概而論。對於實用器而言, 薄胎一說在邏輯上並不適合,例如清乾隆詩提及的柴窯枕, 若其真的胎薄如紙, 又如何能做枕呢?另一說是描述釉汁的厚薄, 與前述的「明如鏡」互相輝映,這解釋較合理,又例如清乾隆詩提及的柴窯碗,就提到其釉水很薄很罕見。這也說明柴窯器物不輕易製作, 也就是要製成的成本很大, 所花的時間要長, 難度大, 民窯不可能大批量生產, 只有皇家不惜工本才有可能完成, 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它是御用器物, 乃柴世宗皇帝時期所創燒。

6. 古代文人筆記小說, 明謝肇淛的《五雜俎》中第一部記載 : 「所司清其色」和柴世宗「御批」的古文獻。書中記有:「陶器柴窯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與金翠同價矣。蓋色既鮮碧,而質復瑩薄,可以裝飾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復見矣。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清其色,御批雲:『「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

註解:

今人得其碎片,亦與金翠同價矣 : 指出明代時能得到碎片,都價比黃金。

蓋色既鮮碧 : 整件器物的顏色鮮亮, 象碧玉一般。這里要注意古代的玉與現代所講的玉在外觀上有非常大的區別。

而質復瑩薄 : 釉質晶瑩, 很纖薄. 這是以碎片來觀察才能看到其釉胎結合的真正面貌。要注意,這里的「質」只有以釉質解釋才能與「瑩」相呼應,瑩,光亮也,而不是指胎質。

而成器者,杳不可復見矣 : 全品柴窯器物在當時已經很難見到了。

所司清其色 : 臣下請求世宗對器物顏色作批示。這里應該是先有器物, 而後對其作批示, 而不應該更不可能先作批示, 再造器物。

「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

解析如下:

雨:這里指器物表面的氣泡, 給人有正在下雨的感覺。

雨過天青: 正在下雨, 而雨雲將要過去, 天將要露出青白色時刻的狀態, 這時的顏色帶有暗灰, 灰白等的過度色,而非指單一的天藍色, 突出「正在過」的時刻的情景, 帶有動態之意。近看見「雨」, 遠觀見「青」。

雲:天上的雲。

破:破裂, 開裂。在這已經揭示出器物帶有開片紋。

處:處所, 作「...的地方」解。

雨過天青雲破處 : 正在下雨, 在雨雲將要過去, 天空露出青白這一時刻的雲的狀態, 出現開片, 且在開片的地方。此句揭示出器物帶如「雨」般的氣泡, 顏色為下雨即將結束時天空的過度顏色, 器物帶開片。

者:通假字赭, 指赭色。

者般顏色 : 象赭一般的顏色, 但並非純赭色。

作:作...的狀態。

將:將要。

來:過來, 來臨, 有「動」的意思。

者般顏色作將來: 象赭一般的顏色作將要來臨之狀。此句揭示出器物顏色的過度狀態。

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 : 正在下雨, 在雨雲將要過去, 天空露白這一時刻的雲霞的狀態, 出現開片, 且在開片的地方, 象赭一般的顏色作將要來臨之狀。

評述:

柴世宗對柴窯的御批, 揭示出:

I.   柴窯的主色調並非單一的, 而是帶有過度性的暗灰黑轉青白的顏色,類似於天空正下雨而將要結束時的顏色。遠觀近看都給人不同的天空的感覺。

II.   帶有大量氣泡, 讓人有「雨」的感覺。

III.   帶有開片。

IV.   帶有赭一樣的顏色。

V.   給人予動態的感覺, 有「過」和「來」的意思, 也就是帶有動感與立體感。

VI.   先有器物, 才作批示。窯工造出來以後, 給世宗作評價。而並非柴世宗事先提出要求, 然後人們才去造, 這種說法並不現實, 只是臆測。

VII.   柴窯器乃皇家用瓷, 其外觀必定精緻,而其精緻一定表現在器型、釉、胎、藝術性等方面有過人之處,而非粗漏的民窯器可比。

VIII.   宋人尚雅, 柴窯器作為皇家用瓷, 必定會給人很雅緻的享受, 而非粗獷的感覺。

VX.   柴世宗御批所描述的文字, 既然是柴窯的創始人, 就具有權威性,是最早,最直接, 最具體細致對柴窯的評述,其餘的文字記載, 只是對柴窯的進一步說明。

7. 明代谷應泰在天啟年間刊行的《博物要覽》記載:「昔人論窯器者,必曰柴、汝、官、哥,柴則余未之見,且論制不一,有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薄磁,而《格古要論》雲,柴窯足多黃土,何相懸也。」

註解 : 明代谷應泰在《博物要覽》指出古人對柴窯型制描述不一, 是胎薄瓷, 但《格古要論》卻講柴窯底足為黃土, 一精一粗, 相差很懸殊。谷應泰並未見過真正的柴窯器物, 因此提出疑問。

總結 :

基於以上各個古文獻對柴窯器物的各種描述, 現總結出真正的柴窯器物其大致如下 :

1. 柴窯為御用品, 形制古樸雅緻, 極其罕見. 各窯的出品與其無法比擬。

2. 顏色難以具體地形容, 有如天空正在下雨而雨雲正要過去, 露出青白這一時刻的雲的狀態的顏色, 且帶點赭色等, 又兼有綠不綠, 黃不黃的, 又似乎泛紅與泛綠, 有些呈現天青色為主色調, 也包含蝦青,豆青, 豆綠等色, 又有如古玉和斑駁的翡翠一般, 又有如的外殼, 一片一片的暗赭色,又有的大部分暗色的, 沒有青色的, 總體看顏色偏暗. 只能以「異」來形容其所帶的顏色。

3. 釉汁非常出眾, 很潤澤, 亮麗奪目, 光可照人, 推斷其施有薄薄的玻璃釉。

4. 胎骨厚薄適中且堅硬, 但不粗漏。

5. 釉面帶細小的開片紋。

6. 口沿為紫銅色。

7. 底足露胎, 偏土性,且顯露黃土色, 胎土白中帶灰。

8.  紋式有如一塊塊石頭在流動一般, 帶有動感, 層次感, 易令人產生遐想。

9. 表面滿布肉眼可見的氣泡, 給人有「雨」的感覺。

10.   遠觀近看都給人以不同時刻的天空的感覺。

徵集范圍:

中國書畫:歷代名人字畫精品,嶺南名人書畫、海派畫家及當代書畫精品

中國陶瓷:歷代陶瓷精品,以元、明、清官窯為主,宋瓷為佳;

翡翠玉器:明清玉、高古玉、近現代玉器,要求玉質佳、雕工巧、皮色好為佳;

雜項精品:歷代名家文房用品、紫砂、印章、牙雕、硯台、古籍善本、古典傢俱、金銀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