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門炮戰的過程
戰前准備:
在金門炮戰之前,解放軍已經對金門島進行了周密的部署。解放軍前線總指揮葉飛上將調集炮兵部隊17個炮兵營組成蓮河地區炮群,15個炮兵營組成廈門地區炮群,又以海軍岸防兵的6個海岸炮兵連配置在圍頭、廈門、蓮河等地,負責對料羅灣進出艦艇進行打擊和封鎖。解放軍所用火炮有152加榴炮、155榴彈炮、122榴彈炮以及130海岸炮等各型火炮,總計439門。同時,福建沿海的民兵也動員起來,配合解放軍炮兵部隊進駐,和正規部隊共同戰斗,各個炮位都配屬了一定數量的民兵。
早在7月初,解放軍參戰部隊就開始向福建沿海地區集結,秘密開進。除了炮兵部隊,海軍、空軍部隊也進駐福建。其實,早在1955年,忙完了朝鮮戰場作戰任務的空軍主力就計劃南下轉場福建,但是由於為了表示對台灣的和平意願,空軍暫緩入閩。到了1958年,形勢直轉急下,且戰備機場都修建完畢,空軍主力轉場進駐福建,開始為奪取制空權做准備。海軍除了加強海岸炮兵的戰備任務,為了在近海奪取制海權,除廈門本地原有駐扎的海軍炮艇外,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一大隊12艘魚雷艇在上海裝上火車,海軍官兵集體改穿陸軍軍服,將運送魚雷艇的軍列改裝成「陸軍新兵專列」秘密走陸路抵達廈門,並在廈門海域進行戰備。
而台灣方面,1958年8月初,台灣當局也宣布台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8月7日和8月14日,兩岸空軍在台灣海峽上空發生激烈空戰。8月20日,蔣介石親自抵達金門島,對金門守軍進行激勵。此時,距離金門炮戰全面爆發只有三天時間。
大陸方面,嚴陣以待的解放軍炮兵部隊時刻准備著炮擊命令。解放軍通過提審俘虜等各種偵查手段,獲得金門島部隊大致分布和金門防衛司令部駐地信息。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在地位於金門島最高峰太武山南側,火炮難以擊中,解放軍炮兵部隊則在內地尋找一類似高的山頭進行模擬炮擊,獲得諸元數據後准備進行射擊。
炮戰過程:
八二四海戰
8月24日解放軍海軍魚雷艇於料羅灣擊沉軍租商船「台生」號(民生公司所有之戰車登陸艦),並重創「中海」號戰車登陸艦(LST201)。「台生」號上至少有200人陣亡。中海號陣亡8人、受傷12人。在返航途中,175艇中彈負傷掉隊,被擊中沉沒。艇上艇員大部分犧牲或被俘,只有五人游回大陸獲救。這一劇情被改編為著名故事片《海鷹》,一時全國聞名。
炮戰發生之後,為了回應解放軍的猛烈攻擊,美國國防部在8月24日將第七艦隊布防於台灣海峽,此後第七艦隊協助台灣當局海軍補給金門,並且與台灣當局空軍、台灣當局海軍陸戰隊、台灣當局陸軍舉行一連串防空兩棲作戰聯合演習,並派駐F-100戰斗機及勝利女神導彈營至台灣,同時也成立作戰指揮中心。
8月25日以後,國軍企圖維持金門的海上補給,利用夜晚運補。而解放軍則以艦艇與岸轟,企圖維持封鎖。
料羅灣海戰
自八月二十三日大規模炮擊後,解放軍炮兵炮擊點逐漸收攏彈著點,集中打金門的西村、沙頭兩機場和料羅灣,意圖困死金門島。在解放軍炮兵和海軍的封鎖下,機場完全不能起降,金門島15萬軍民的補給全靠料羅灣的海運。
9月1日,由馬公啟航准備運補金門的台灣當局海軍巡邏艦沱江號,在9月2日與解放軍在料羅灣發生遭遇戰,史稱料羅灣海戰,沱江號在此役遭到重創,但仍成功達成運補任務。在戰斗中,魚雷艇隊對敵艦目標判斷失誤,放過了絕佳的戰機,在混亂中174、180兩艘魚雷艇相撞沉沒。
9月8日,解放軍持續向金門群島發射53300餘發炮彈,其重點指向金門新頭碼頭,途中解放軍海岸炮兵第150連的炮火擊中正在卸貨中的美樂號中型登陸艦(LSM242),官兵死傷11人,登陸艦則中彈引爆船運軍火燒毀。金門駐軍炮兵於下午一時三十分開始還擊,共發射10100餘發,迄六時三十分,解放軍受壓制而停止射擊。
美國介入
自9月2日料羅灣海戰後,9月3日起,美國海軍開始為國民黨海軍提供武裝護航,但不進入原有的三海里。緊接著,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中國領海為12海里。在外交上,中美兩國開始了政治博弈。我政府宣稱,沒有允許,外國艦船和飛機不得出入我國領海和領空。 面對封鎖,金門島物資逐漸緊缺。雙方除了繼續進行炮戰外,還在台海上空進行頻繁的空戰。9月24日,國民黨空軍使用AIM-9響尾蛇空空導彈擊落解放軍空軍殲5戰斗機一架,首開全世界空空導彈擊落戰斗機的先例。
9月15日,在華沙舉行的中美大使級會談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代錶王炳南提出要求蔣撤出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承諾一定時期內不進攻台灣,王炳南要求「中國政府聲明,直接威脅廈門、福州兩海口的,為國民黨軍隊所佔據的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必須收復。如果國民黨軍隊願意主動地從這些島嶼撤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不予追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台灣方面撤出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的要求下,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以美國政府名義表示美國政府曾以金門島群、馬祖列島並不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防禦義務之中因而要求台灣當局放棄金門,並允諾提供當時美國陸軍5個師的標准裝備作為補償並提供運輸工具供金馬地區軍民後撤。但此要求被蔣介石所拒絕。美國遂通過第三國表示可能在保衛台灣外島的戰役中使用戰術核武,美國同時支援國軍重裝備。蘇聯共產黨總書記赫魯曉夫警告北京不可觸發美蘇核武對抗。
美援台八吋炮
9月中旬,美軍支援國軍六輛203公釐口徑的M55自行火炮,俗稱八吋炮,由國軍陸軍第1軍炮兵607營接用,在台灣實行一周的熟悉訓練後,分兩梯次自左營軍港由國軍海軍美字型大小運輸艦運到澎湖。9月18日和21日,國軍啟動「轟雷計劃」,由美軍和國軍合作運送八吋炮前往金門。為分散風險,仍分兩梯次進行,每次由三艘國軍海軍通用登陸艇(LCU)各裝載一輛M55,LCU又停置於美軍一萬噸級船塢艦(LSD)中,在國軍軍艦護航下駛往金門。美軍船塢艦在離金門3浬處停泊,三艘登陸艇接著航向金門,在炮火中搶灘上陸。
9月26日,第一批三輛M55首次投入戰斗,摧毀圍頭地區炮陣地,下午四點,圍頭近海岸邊的陣地火炮後撤,M55以火力追擊。9月29日第二批三輛M55投入戰斗,主要攻擊大嶝及蓮河炮陣地和工事。9月27日國軍炮兵607營第三梯次搶灘成功,金門增加6門M2牽引式八吋榴彈炮,至此金門國軍共有12門八吋長程重炮。
對於國軍八吋炮的戰果,國共雙方有不同的記載。在台灣方面,當時俞大維得到戰報,稱國軍觀測和射擊准確,圍頭解放軍炮位工事散飛火炮破碎,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八吋炮一個多小時的射擊中,徹底殲滅解放軍40幾處目標。台灣當局和國軍因此士氣大振。金防部司令胡璉也記錄:「只是一百多發的奇襲射擊,眼看到敵岸上炮毀人亡、煙幕沖天。我軍官兵久處敵人彈幕壓抑,至此歡聲雷動。」當代台灣軍史作家分析,12門八吋炮到位後,國軍取得火力上的優勢,其影響所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在炮戰上轉為劣勢,無法再以炮戰封鎖金門或削弱其防守態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考慮到在政治上已有收獲,又不願沖突升高引發美蘇勢力直接投入戰場,乃至使戰火延伸到華南地區,因此接連宣布「停火一周」、「停火兩周」、「單打雙不打」,降低沖突能量。
在大陸方面,報告文學作家沈衛平提出,他查閱大量當時廈門前線的作戰文書、電報往來、情報分析、戰斗簡報和總結,對金門使用203榴炮情況只有個別資料提到寥寥一二筆,重視程度遠遜對待台灣部署「屠牛士」地地導彈和「響尾蛇」空空導彈,以及美國航空母艦特混艦隊。9月16日之後,解放軍廈門前線的炮兵火力從未減弱。9月26日之後的戰斗損失統計,也未見有大幅度增加的情況。同時他訪問參戰士兵與民兵,受訪者多表示大陸方面的炮工事相當堅固,加之203榴炮的命中率很有限,同時金門方面為避免曝露203榴炮位置而未頻繁使用。沈衛平總結道,「203榴炮的抵達,無疑增強了金門的防務,但並未改變火力方面大陸強金門弱的總體態勢;該型巨炮肯定給大陸製造過麻煩,但麻煩則肯定不像台灣所講的那樣邪乎。」
國際反應
金門炮戰開打後,國際間和美國內部的輿論因為擔心區域沖突升高為大戰,多反對台灣當局堅 守大小金門和馬祖等外島,也反對美軍介入。9月11日,英國外相塞爾文·勞埃表示,美國協防外島乃至使用戰術性核武顯然會有連鎖反應的危險,而台灣當局自外島撤軍則可加強其國際地位。9月29日,美國參議員約翰·肯尼迪稱美國須防衛台灣,但必須擺脫外島。紐西蘭總理Walter Naoh建議台灣自外島撤軍,而由國際間保證其地位,成為一個獨立而中立的國家。10月1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表示台灣當局將眾多部隊布防在金門不是好辦法,但國軍不能在敵軍壓境的狀況下撤退。
10月21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飛抵台北與蔣介石會面,杜勒斯表示要突破大陸的炮轟封鎖必須動用核子武器,蔣介石最初表示或許可以考慮使用戰術性核子武器,但當得知必須動用相當於廣島威力的核彈時,便表示不願因為使用核武器以引起世界大戰或將美軍卷進大規模沖突。杜勒斯指出美軍支援金門在政治上的困難與限度,並向蔣介石提出若干條件,暗示台北當局接受「兩個中國」的解決方案。杜勒斯離開後,蔣介石和其子蔣經國會商,決定與北京接觸、降溫。蔣氏父子秘密派人傳話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說,如果大陸持續炮擊,台灣不得不自外島撤軍,中國就有分裂之虞。美國學者陶涵認為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把金門當成台灣與大陸連系的樞紐,在這點上雙方默契一致。
沖突降溫
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彭德懷宣布,「基於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炮擊七天」。10月13日再宣布停火2周。惟至10月20日下午,解放軍稱因美方軍艦參加對台灣運補船團護航,宣布停火無效,並於當日下午四時開始,恢復炮擊,迄黃昏時止,共射擊11,500餘發,國軍炮兵亦於下午五時集中七個營之火力,予以反擊。10月25日後解放軍放棄強攻,雙方炮兵在此時仍持續炮擊作戰。隨後解放軍方面宣布採行「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的方針持續炮擊,隔年1月八日至十五日,一連五天均無戰事,十五日,解放軍突又作零星擾亂性射擊。
自此以後,每逢單日,則僅有小規模之射擊,或發射宣傳彈,國軍亦常利用單日對大陸進行零星射擊,或發射宣傳彈,至於大規模之炮戰,則從未再發生。
後期炮戰與單打雙不打
金門炮戰之後二年(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發動較小規模的六一七炮戰、六一九炮戰,爾後采「單打雙不打」方式陸續鳴炮,直至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為止。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金門炮戰為一場不求殺傷和佔領,而是政治意義高於軍事意義的戰爭。
B. 金門海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稱金門登陸戰,中華民國政府方面稱金門戰役或金門保衛戰[1]),是發生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一場戰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金門戰役等等。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解放軍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開始攻取廈門,解放軍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成功攻取廈門。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葉飛將軍將屬下的32軍船隻分發給28軍,決定集中船隻來進攻大金門,但是鑒於船隻數量還是不足,日期一再的延後,終於在1949年10月24日當晚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結果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斗三晝夜,全軍覆沒。
C. 金門戰役全過程
金門戰役,又稱古寧頭戰役,是發生在中國國共內戰末期的一場戰役。1949年10月中國國民黨棄守廈門的不久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葉飛將軍將解放軍下的32軍船隻分發給28軍,決定集中船隻來進攻大金門,但是鑒於船隻數量還是不足,日期一再的延後,終於在1949年10月24日當晚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結果在島上苦戰三晝夜,因後援不繼,造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金門軍隊全軍覆滅。
戰役准備
解放軍初始的作戰部署是運送第一個梯隊三個團約九千人在瓊林和古寧頭之間灘地登陸,再運送第二梯隊,近約兩萬人登陸大金門,先打下西半部再打太武山,預計三天後拿下大金門,但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國軍)湯恩伯將軍預測到解放軍會在雞髻頭至古寧頭之間平坦沙岸登陸大金門,於是在沿岸布地雷達七千四百五十五枚,此外鄭果師長也下令在西半島築防禦工事,完成土堡約兩百座對抗解放軍登陸。
戰役經過
10月24日晚上九時,解放軍第一梯次三個團分別在澳頭、大嶝、蓮河登船完畢,二十五日約凌晨一時半抵達壟口、後沙、古寧頭一帶。為了掩護登陸,解放軍炮兵開始從大、小嶝炮擊金門北岸官澳、西園、觀音亭山、古寧頭等地猛烈射擊。解放軍隔岸炮擊火力有限,最先在壟口登陸的解放軍二四四團死傷慘重,二五一團在古寧頭突破登陸,二五三團在在湖尾登陸,突破防線,這時解放軍葉飛將軍接到登陸成功報告,以為勝利在望,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設在海灘的障礙物勾掛住解放軍船隻,而搶灘船隻因退潮全陷在沙灘上。
國軍海軍掃雷二零二與南安二艇於三時左右在古寧頭西北海面,猛烈轟擊擱淺的解放軍船隻和軍隊。天亮後一百多艘解放軍船無一返回,二十五日解放軍二四四團一度佔領雙乳山,天亮時遭國軍裝甲部隊反擊退敗。在湖尾登陸的解放軍二五三團佔領觀音山和湖尾高地,到二十五日中午被迫撤退,解放軍二五一團沖出包圍前進到古寧頭,固守林厝,被國軍十四師和一一八師強力反攻,團長李光前陣亡,負責反攻古寧頭的十四師傷亡慘重。
二十六日凌晨,解放軍二四六團團長孫玉秀率該團的兩個連和解放軍第八十五師的兩個連增援。二四六團在湖尾登陸;另兩連在古寧頭登陸。二四六團的兩連,天亮時突破包圍,在古寧頭和據守該地解放軍會和,清晨六時三十分,國軍高魁元軍長指揮反擊,一一八師從浦頭以北海岸線向林厝攻擊。林厝戰況激烈是因為解放軍據永久工事還擊。九時多,國軍空軍輪番炸射。解放軍採取巷戰,雙方戰況慘烈,十二時國軍攻下林厝,十五時拿下南山。
國軍已掌控情勢,勝券在握,三五二團於十五時攻入北山,一一八師師長李蘭樹以三五三團接替三五二團,偕同戰車繼續攻擊任務,午夜時分,解放軍彈盡糧絕,突圍到海邊,一千三百餘人困在古寧頭以北斷崖下沙灘,二十七日清晨國軍猛攻,擊斃四百餘人,其餘投降,上午十時,古寧頭戰役正式結束。
D. 金門戰役是什麼時候發起的
1949年11月14日,毛澤東致電三野副司令粟裕,並告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和政治委員饒漱石,要求他們以金門失利為戒,進一步做好攻擊舟山群島的准備工作。
那是在解放軍三野十兵團在攻佔廈門島後的第七天,就發起了金門戰役,並於1949年10月25日2時30分奪取了金門古寧頭陣地。
但因後續兵力不濟,加上國民黨軍隊快速增援,到1949年10月26日下午7點,登陸的解放軍大部分壯烈犧牲了。
這次戰役的失利,並沒有阻止新中國解放沿海島嶼的決心。為了削弱國民黨在沿海地帶的軍事力量,解放軍後來陸續展開了對舟山群島、海南島、萬山群島等島嶼的登陸戰。
事實上,毛澤東並沒有忘記金門失利的教訓,他對解放舟山群島的戰前准備總是放心不下,盡管在那個時候,解放軍已經對舟山群島展開了攻擊戰。
毛澤東的電文如下:舟山群島共有敵軍五萬人,並有頗強的戰鬥力,你們以兩個半軍進行攻擊是否足夠?鑒於金門島及最近定海(即舟山群島)附近某島作戰的失利,你們須嚴重注視對定海作戰的兵力、部署、准備情況及攻擊時機等項問題。如果准備未周,寧可推遲時間。提議你們派一要員直赴定海附近巡視檢查一次。
對於金門渡海戰役的失利,毛澤東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而這個時候,他的戰略思路也發生了改變,他不得不發出這樣的自問:我強大的人民解放軍為什麼在攻擊海島的戰役中多次失利呢?於是,毛澤東很快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我人民解放軍主要是陸軍,於渡海作戰沒有經驗;另外,敵人不僅有著較為強大的海軍,而且還有美國人武裝起來的空軍。在敵人掌握著制空權及制海權的前提下,如何解放沿海島嶼以及攻佔舟山群島、台灣都成了我軍戰史上的新課題。
毛澤東也意識到,必須審慎研究渡海作戰的戰略和戰術問題,因為在這之前都是在陸地上和敵人作戰,從來沒有海上作戰和海上登陸的經驗,所以必須慎重。
E. 金門戰役的介紹
金門戰役(中華民國國軍方面稱古寧頭戰役、古寧頭大捷或金門保衛戰,中國人民解放軍方面稱金門戰斗、金門登陸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和金門戰役等。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成功佔領該地。在粟裕授意下,解放軍葉飛將屬下第32軍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終於在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斗三晝夜,金門島的戰斗,共斃傷國民黨軍9000餘人,登島部隊共3個多團9086人(內有船工、民夫等350 人)大部分壯烈犧牲,一部被俘。這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的一次重大損失。解放軍雖然很看重金門戰役的教訓,但並沒有將其視為重要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在其著作中,稱金門戰斗失利只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一個小插曲,僅是暫時延緩解放軍攻取東南沿海島嶼,並未影響全局。金門戰役結束後,解放軍用兩個月就消滅敗退西南的國軍,東南沿海島嶼也在吸取經驗的解放軍逐步奪取。金門戰役後半年,解放軍隨即攻佔海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