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茶的起源來自神農嗎
什麼是茶
茶產地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茶科目
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所飲用的「茶」,在植物分類學里,被列為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茶亞屬、茶組、茶系。茶組被統一命名為「Camelliaslnensis(L)O Ktze',為全世界所採納。茶組里有17個茶種,目前世界各國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組里的一個「種」,其染體多為二倍體(2n=30)。其餘茶組植物,大多處於野生狀態,雖也有被採摘利用的,但染色體多為單倍體(n=15)。因此,科學意義上的「野茶」,是分類學里「茶系」以外的「茶組」植物的總稱,它們不是人類廣泛利用和飲用的「茶」。由於嚴格意義上的「野茶」和目前廣泛栽培的茶樹不是同一類茶系植物,能否飲用,需待進一步的科學驗證。
茶傳說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神農嘗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從他的胃腸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有毒。當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 就在肚子里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 好似在肚子里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
茶類別
茶的分類及其特點(根據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如:以製造方法和茶色來分可分為紅茶、黃茶、綠茶、青茶、黑茶、白茶;以產地可分為川茶、滇茶、浙茶、閩茶等;以綠茶為重心的分為蜀茶、浙茶、魯茶;以發酵程度可分為全發酵茶、半發酵茶、輕微發酵茶;以制茶季節分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而綠茶、青茶、白茶屬於基本茶類,黃茶、黑茶、花茶、緊壓茶、果味茶和保健茶屬於再加工茶類)。
茶字意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字極具象徵性意義。自「茶」字普遍使用後,古代文人對茶字有不少趣解。
「茶」字的來龍去脈:古時稱「茶」為「荼」,何時少了一筆的呢?那是在唐代開元年間,編了一部《開元文字音義》,由唐玄宗作序,書中「荼」字不知何固就少寫了一筆,變為「茶」字。皇帝代序的書誰還敢不遵照執行?經過一段混用時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
以「茶」字象徵長壽:茶字以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於一百零八歲,所以把一百零八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久而久之,許多人便用「茶」字代表長壽。更用茶來作為佳節送禮送健康的代表性物品了。
讓「茶」字回歸自然:「茶」字由草字頭、「人」及「木」字三部分構成,「人」字在草字頭之下,「木」字之上,意為人在草木間,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導人類回歸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最古老的「茶」字是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呢?我國歷史上稱謂和寫法極其復雜。參見《中國茶葉大辭典》一書詞目的定名,以茶名和茶字的詞目來說,不算「草中英」、「酪奴」、「草大蟲」、「不夜侯」、「離鄉草」等謔名趣名,還有荼、橈、蔎、茗、荈、葭、葭萌、椒、茶荈、苦茶、苦荼、茗茶、茶茗、荈詫等等叫法和寫法。面對這些茶的方言、俗名、異體字和互相可以通假的字,一般因其繁也就不想去探究其中的原因了。其實,如果把這些茶名茶字梳理梳理,找找相互間的關系,弄不好對我們要求搞清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的起源也有關系。
上述這些茶名和茶字,看似很多,但如果我們從音節角度上將它們一分,不外單音節和雙音節二種。如果將單音節中茶和茶義字去掉木字旁的俗寫和互可通借的橈、椒等字,剩下的,也就只有《方言》所提到的「葭」和陸羽《茶經》記載的「一曰茶、二曰荼、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這幾個字了。雙音節的除去由二個單音節茶或茶義字構成的復合詞,如茶茗、茗茶和荈詫等等,也就只剩苦荼和葭萌二詞了。這也就是唐以前的茶名和茶字的基本情況。
茶字源
從現有的文獻來說,還是以《爾雅》中關於茶的釋文為早。其載:「苦荼。」《爾雅》是秦漢間的一部辭書,「蔎」和「苦荼」,也可以說是我國漢語和漢文中以雙音節茶名來釋單音節茶字的二個茶的最早記載。關於這點,四川省林業學校林鴻榮先生在《茶事探源》一文中,考釋得非常清楚。其稱《爾雅》「苦荼」的釋文,和有的訓詁書上所說:「聞雅名而不知者,知其俗斯知其雅矣」,「蔎」是茶的雅名,這里是以俗名來釋雅名。
而且從晉人郭璞有關這條釋文的注釋「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從這點來看,《爾雅》的編者,這里還不是以中原而是以蜀人的俗名來釋巴蜀茶的雅名。這里肯定「苦荼」是蜀人之語。同樣,我們上面提到的雙音節的「詫」,也是巴蜀的方言。這一點,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所提的「蜚廉、雚菌、荈詫、白斂」。
草葯史書中,將茶不記作「苦荼」而稱為「荈詫」,這明顯也是巴蜀方言的一種例證。這一點,浙江農業大學著名農史專家游修齡先生關於我國古代作物名實考證的有關文章中講得很清楚。我國或中原最早的作物名稱,一般都取單個音節,雙音節的名物,應考慮來自國外或我國邊疆少數民族。所以,不但肯定我國早期文獻中的雙音節的茶名和茶義字出之巴蜀,而且也相當肯定,我國茶的單音節名和文,極有可能也源於巴蜀雙音節茶名的省稱和音譯的不同用字,而有姓氏名譜和作品記載「茶」字名的人正好是蜀人司馬相如。其它說法有較早的,但卻沒有具體的人名作品記錄。因此司馬相如就成了「茶」字的第一記錄者或發明人。
❷ 廈門市交通委員會的領導
姓名 職 務
林金平 市交通委員會主任
市人民政府口岸辦公室主任
市交通工作委員會副書記
黃河俊 市交通工作委員會書記
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
鄧成輝 市交通工作委員會副書記
市交通紀律檢查工作委員會書記
李宜坤 市人民政府口岸辦公室副主任
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
楊名炎 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
張沙沙 市人民政府口岸辦公室副主任
林鴻榮 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
王文傑 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
馬超南 市交通委員會副巡視員
陳秉清 市人民政府口岸辦公室副巡視員
傅仁仁 辦公室主任
❸ 廈門實驗中學2015年初一年報名名單排名
2015年廈門實驗中學七年級招生擬錄取名單(面向同安區小學)
序號 姓名 性別 畢業學校
1 曾曼璐 女 廈門市同安區瑤頭小學
2 葉宇凡 男 廈門市同安區實驗二小
3 李暘 男 廈門市同安區大同中心小學
4 孫曉芬 女 廈門市同安區新星小學
5 鍾蘇慧嫻 女 廈門市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
6 潘琳娜 女 廈門市同安區後田小學
7 廖楚勤 女 廈門市同安區新民中心小學
8 陳予昕 女 廈門市同安區陽翟小學
9 黃姍妮 女 廈門市同安區大同中心小學
10 羅予欣 女 廈門市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雙溪)
11 林婉瑩 女 廈門市海滄區育才小學
12 蘭欣 女 廈門市同安區祥平中心小學
13 楊文凱 男 廈門市同安區大同中心小學
14 劉雅雲 女 廈門市同安區第二實驗小學
15 黃春江 女 廈門市同安區新民中心小學
16 林予樂 女 廈門市同安區大同中心小學
17 樂煒 男 廈門市同安區岳口小學
18 沈夢辰 女 廈門市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
19 寧晟 男 廈門市同安區第二實驗小學
20 施雨欣 女 廈門市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
21 洪宇洋 男 廈門市同安區田洋小學
22 楊奕豪 男 廈門市同安區大同中心小學
23 柯玉清 女 廈門市同安區西柯中心小學
24 陳宇佳 女 廈門市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
25 林靜 女 廈門市同安區新星小學
26 張玥 女 廈門市同安區大同中心小學
27 陳清揚 男 廈門市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
28 林鴻蕊 女 廈門市同安區官潯小學
29 謝錦洋 男 廈門市同安區大同中心小學
30 姚家輝 男 廈門市同安區陽翟小學
31 庄奕芃 男 廈門市同安區第二實驗小學
32 陳嘉盛 男 廈門市集美區二小
33 曹燕蘭 女 廈門市同安區埭頭小學
34 陳椏萱 女 廈門市同安區新城小學
35 林鈺潔 女 廈門市同安區新星小學
36 王弘煜 男 廈門市同安區岳口小學
37 顏倚彥 女 廈門市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
38 陳志毅 男 廈門市同安區陽翟小學
39 陳靖敏 女 廈門市同安區第二實驗小學
40 向靖雯 女 廈門市同安區新星小學
41 邱藝琳 女 廈門同安區新民中心小學
42 蘇曉琪 女 廈門市同安區西柯中心小學
43 葉晨陽 女 廈門市同安區大同中心小學
44 黃贇曦 女 廈門市同安區西柯中心小學
45 余承旭 男 廈門市同安區陽翟小學
46 陳雯馨 女 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西浦小學
47 林煒婷 女 廈門市同安區陽翟小學
48 顏建樹 男 廈門市同安區陽翟小學
49 顏延哲 男 廈門市同安區梧侶學校
50 林倩妮 女 廈門市同安區美星小學
2015年廈門實驗中學七年級招生擬錄取名單(面向思明、湖裡、集美進城務工隨遷子女)
序號 姓名 性別 畢業學校
1 郭子寒 男 演武第二小學
2 車景翰 女 華悅學校
3 郭嘉豪 男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4 游嘉雲 女 湖裡區第二實驗小學
5 王偉濤 男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6 曾丹娜 女 湖裡實驗小學
7 鍾佳雯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8 張瑩 女 安兜小學
9 賴燁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0 盧思宏 女 安兜小學
11 楊弘毅 男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2 羅佳慧 女 湖裡區第二實驗小學
13 李雯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4 吳守煒 男 文心小學
15 劉宇民 男 金山小學
16 張敏紅 女 安兜小學
17 金博 女 區烏石浦小學
18 黃欣 女 廈門實驗小學
19 辛韻汐 女 湖裡區第二實驗小學
20 胡欣羽 女 江頭中心小學
21 王傲 男 華悅學校
22 尹豪 男 安兜小學
23 葉家成 男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24 蔣鑫爾 女 鍾宅民族小學
25 呂海婷 女 東芳小學
26 江之悅 女 烏石浦小學
27 王雙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28 李長霖 女 英村小學
29 蔣鑫妮 女 湖裡區鍾宅民族小學
30 曾智彬 男 安兜小學
31 占華征 男 華悅學校
32 楊軼凡 男 僑英小學
33 陳友能 男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34 翁軾晨 男 前埔北區小學
35 蘭雅欣 女 烏石浦小學
36 童偉傑 男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37 龍欣羽 女 高林中心小學
38 盧夏芸 女 新源小學
39 周源樺 男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40 張志軍 男 安兜小學
41 徐錦中 男 華悅小學
42 盧子欣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43 李博 男 江頭中心小學
44 吳佳斌 女 啟泰學校
45 李文薈 女 安兜小學
46 邱霖海 男 華悅學校
47 曹圻錚 男 烏石浦小學
48 唐沈陽 男 啟泰學校
49 林子軒 男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50 劉俊傑 男 華悅小學
51 饒欣瑤 女 東芳小學
52 王語林 女 烏石浦小學
53 林晨忻 女 啟泰學校
54 楊丹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55 陳璐 女 華悅學校
56 陳世缽 男 烏石浦小學
57 黃文瑜 女 烏石浦小學
58 郭亮 男 江頭中心小學
59 洪達 男 烏石浦小學
60 劉思語 女 江頭中心小學
61 陳弘傑 男 安兜小學
62 藍佳鴻 男 華悅學校
63 王旭 男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64 高瑛 女 高殿中心小學
65 黃嘉明 男 高崎小學
66 朱思思 女 呂嶺小學
67 鄧函琪 女 安兜小學
68 楊涵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69 葉淑菱 女 烏石浦小學
70 廖莉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71 范春姝 女 寨上小學
72 吳慧 女 湖裡區第二實驗小學
73 林於茗 男 金山小學
74 王瑩瑩 女 蓮前小學
75 陳奕馨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76 李筱晴 女 英才學校
77 徐雯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78 邱洋 女 烏石浦小學
79
80 朱賢裔 男 華悅學校
81 吳駿逸 男 康樂第二小學
82 徐旭俊 男 新源小學
83 黃煒鈁 男 烏石浦小學
84 陳俊壕 男 華悅學校
85 諸依雯 女 華悅學校
86 陳宇航 男 康樂第二小學
87 黃奕坤 男 高殿中心小學
88 楊翔鶴 男 江頭中心小學
89 林冰茹 女 東芳小學
90 黃子為 男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91 袁志 男 僑英中心小學
92 陳少坤 男 呂嶺小學
93 張鷺 女 湖裡區光華小學
94 侯佳萍 女 湖裡區第二實驗小學
95 曾振達 男 安兜小學
96 吳琪斌 男 安兜小學
97 歐艷芳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98 許智宏 男 高林中心小學
99 蘇雅鑫 女 呂嶺小學
100 鄧家傑 男 華悅學校
101 鍾汾玥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02 許晶 女 蓮龍小學
103 丁茜 女 安兜小學
104 王晶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05 林羿 男 烏石浦小學
106 洪政揚 男 高浦小學
107 周禕 女 翔鷺小學
108 羅瑀岩 男 灌口中心小學
109 胡偉俊 男 湖裡區第二實驗小學
110 景晨陽 男 華悅學校
111 陳美靜 女 華悅學校
112 吳靜軒 女 烏石浦小學
113 車博雨 男 烏石浦小學
114 洪佳慧 女 康城小學
115 許陽 男 江頭中心小學
116 甘璐 男 博林民辦學校
117 駱洋 女 高殿中心小學
118 王瑞安 男 華悅學校
119 王智翔 男 湖裡區第二實驗小學
120 李慶聖 男 安兜小學
121 江欣銳 男 曾營小學
122 吳怡婷 女 東芳民辦小學
123 賴美伊 女 高崎小學
124 向艾 男 僑英小學
125 趙晨璐 女 火炬小學
126 張祖霖 男 人民小學
127 郭靜薇 女 華昌小學
128 李祺 男 康樂第二小學
129 資源 男 安兜小學
130 張鷺 女 啟泰學校
131 陳芳 女 西濱小學
132 沈斌 男 安兜小學
133 葉錦聰 男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134 王中經 男 華悅小學
135 吳靜怡 女 呂嶺小學
136 陳欣怡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37 張偉鵬 男 烏石浦小學
138 楊洋 女 康樂第二小學
139 王燕燕 女 安兜小學
140 梁敏 女 高殿中心小學
141 藍雅婷 女 博林小學
142 李毅熊 男 前埔北區小學
143 夏睿蔓 女 江頭中心小學
144 邱傑 男 烏石浦小學
145 余翰華 男 江頭中心小學
146 蘇澤坤 男 安兜小學
147 張玉婷 女 金鳴小學
148 唐雅巧 女 高殿中心小學
149 廖家揚 男 呂嶺小學
150 陳盟軍 女 東芳民辦小學
151 張奕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52 劉紫榮 男 啟泰學校
153 龔婉萍 女 蓮龍小學
154 閆雪雯 女 華悅小學
155 張瀾 女 安兜小學
156 林昊 男 湖裡區第二實驗小學
157 廖函 女 烏石浦小學
158 熊文豪 男 金鳴小學
159 林柳彤 女 杏濱中心小學
160 賴長清 男 李林小學
161 彭貝凡 女 烏石浦小學
162 曹亮辰 男 火炬學校
163 王璇 女 僑英小學
164 曾慶玲 女 李林小學
165 吳迎盈 女 新源小學
166 李瑩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67 吳雅雯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68 王若維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69 彭瀟傑 男 火炬學校
170 易才得 男 華悅學校
171 蔡伊婷 女 江頭中心小學
172 藍澤青 男 湖裡區安兜小學
173 謝國霞 女 東邊小學
174 鄭睿茹 女 金鳴小學
175 楊璇 女 呂嶺小學
176 肖嘉藝 女 廈門市人民小學(東浦分校)
177 張澤澤 男 新源小學
178 奉佳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79 曹燁驥 男 廈門市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80 龍小敏 女 新村小學
181 吳潤威 男 李林小學
182 劉琦 女 博林學校
183 黃榕 女 新村小學
184 藍澤琛 男 安兜小學
185 杜秋菊 女 烏石浦小學
186 蘇群 女 華悅學校
187 蘇夏婷 女 僑英小學
188 許少傑 男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189 林銘進 男 僑英小學
190 戴文韜 男 烏石浦小學
191 謝文哲 男 蓮龍小學
192 葉琳 女 湖裡區第二實驗小學
193 符浩 男 康樂第二小學
194 林靜妤 女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195 劉佳欣 女 僑英小學
196 呂錦傑 男 康樂第二小學
197 溫成輝 男 灌口中心小學
198 李勇 男 安兜小學
199 徐文煌 男 高浦小學
200 劉穎 女 湖裡第二實驗小學
❹ 軍利(中國)航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軍利(中國)航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2017-01-23在上海市黃浦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上海市黃浦區麗園路700號5樓501室X-004。
軍利(中國)航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000MA1FP85L45,企業法人林鴻榮,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軍利(中國)航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軍利(中國)航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對外投資1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軍利(中國)航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❺ 泉州晉江福全古城:「古廈門城」就這樣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晉江紀行:
二十年前,還是大學生時,曾在晉江城區短暫逗留,現依稀只記得吃過一碗味道極佳的沙茶麵。半年前,和家人前往五里橋觀光,從橋的南安一側徒步趕往晉江一側,因暮色漸起,只是匆匆一行。此外,對晉江地區,一直未曾有深入的接觸。
11月10日,忽然心血來潮,與友人啟動晉石(晉江與石獅)自駕之旅,經翔安、南安,先是進入晉江境內的圍頭半島,期間,網路了一下鄰近的景點,得知不遠處有個福全村。剛開始,以為福全村只是一般的漁村聚落。當村口巍巍然的城樓突然映入眼簾時,才恍然大悟 —— 這居然是一座大明古所城舊址。
對於所城,我並不陌生。
明初,為抵禦海上倭亂,朱元璋派人前往沿海構建衛所海防體系,修建了為數眾多的衛所之城,形成中國漫長海岸線上的鏈式「長城」。其中,位於泉州府境內的永寧衛便是其中較為有名的一座。
作為永寧衛下轄的兩個千戶所,福全所與中左所(廈門城)的城防建設,可謂並蒂而生。一是 建造時間都是 138 7年 , 二是建造者都是朱元璋的發小江夏侯周德興。 從一些資料看,六百多年前的中左所,就總體的格局而言,很可能大致相同於現在的福全古城。
今天,昔日的中左所已經壯大成為一座繁華的國際化海灣城市,而與之同時建造的福全所,則靜靜座落在圍頭半島的一隅,波瀾不驚,人煙稀少,彷彿已被匆匆的時光之流所遺忘,又彷彿刻意地為後人留下滄桑 歷史 的印痕。
令人不解的是,這個小小的彈丸之地,竟然人才輩出,古代曾出過11 位進士,9位舉人,恢復高考那年,村裡同時有6人考上廈門大學。特別是城裡的蔣氏人家,不僅曾世襲所城千戶之職,還曾出過一位明末相國— 蔣德璟。蔣德璟與其父蔣光彥都是進士出身。我在古城內行走時,看到蔣德璟的相國府遺址上已經蓋起了一棟新宅,應該是紀念館。
福全古城最高的地方叫元龍山,山上有座關公廟,我在古城裡,也見過另一座關公廟。小小地方,居然有兩座關公廟,顯然,關公的信仰在這里很流行。元龍山不算高,比較奇特的是,它由巨岩組成。站在元龍山上,遠遠地,可以看見古城的錯落民居、海灣一角與及為數不少的白色風力發電機。
慢慢走在福全古城裡,如同走在神靈與祖靈共同佑護的家園里,不敢有一絲的喧嘩,唯恐驚動這海風輕拂中的沉睡世界。無論是中西合璧的番仔樓,還是用心良苦的官式大厝,很多已經人去樓空,只是在廳堂中懸掛著已故老人的遺像。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已經坍塌到只剩殘垣斷柱的大厝,其屋檐上蔓延著紫色的喇叭花,花兒開得正艷,但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或許只是一宿風雨,可能便會使它消失於人世。這座大厝的廳堂中,同樣擺放著一幅頗為顯目的遺像,面部特徵較為奇異,似乎是南洋人的長相,細觀之,遺像上竟還有英文徽記。據村民講述,從福全古城曾走出大量的華僑華人。這些華僑華人愛鄉情深,對古城的保護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且一有機會,便會返回古城省親。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
從平和的莊上、壺嗣、南山城、雲霄的菜埔城、漳浦的趙家堡(其實也是城)、長汀的古城再到此次的福全所城,我對福建的城堡有了初步的了解,盡管有不少城堡已經湮滅於人世,我還是不得不說,福建最值得探尋的建築,其實是「城」。不管是土城,還是石城,不管是衛所之城,還是平民之城。畢竟,城市終究是人世間最繁華最重要的生息之地。
太過匆匆,福全古城尚只是了解其一斑,而我已經深深為其所觸動。
寫於2018年11月
作者簡介:林鴻東,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鷺客社創辦人,在廈門翔安工作。
LOOKERS 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❻ 揭陽市第一中學的辦學條件
20世紀初葉,到榕江學堂任教的,既有進士、舉人、廩貢,又有留洋歸來的新型知識分子。其中有名儒柯樹(舉人)、郭玉龍(舉人)、吳秋帆(廩貢)等,有嶺東著名學者陳朴庵、陳月庵、楊淡吾、吳青民等。30年代以後,曾延聘郭篤士、林受益、邱及、康步青等名流為教師。40年代,曾聘張華雲、周了因、王顯政、吳寒水、劉昌潮等來校任教。50年代,學校語文教師有「三士一風」,即郭篤士、陳隆士、黃彬士、羅英風,還有林鴻榮等。數學教師中有陳代數(昌映)、方幾何(發創)和李三角(思慧)和鄭國棟等,物理教師林拱辰和林慶瑞是北大和中大的高才生。
截止至2012年揭陽市第一中學有教職員工258人,其中女教職工138人。研究生(含在讀)15人、雙學位5人、高級教師68人。 自2006年至2012年,揭陽市第一中學取得國家級榮譽(含競賽獲獎)的教師有27人次,省級榮譽(含競賽獲獎)的有32人次,市級榮譽(含競賽獲獎)的有47人次。截至2008年底,學校教師擁有國家級榮譽5位,省級榮譽21位。其中國家級勞動模範1位、特級教師4位。 截至2015年,據學校官網顯示揭陽市第一中學特級教師有許聲建、張程瑞、林楚鑫、郭炎賢等,另外教師曾楊慧被評為廣東省首批「名教師」 。 2012年英國華威大學學生代表團一行到揭陽第一中學支教交流。華威大學代表團由6名學生會幹部組成,皆為來自香港的大二留學生。在為期三天的交流活動中,代表團圍繞英國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結合自身的留學經歷和實踐,給學生們開講座、授經驗,內容包括課堂全英教學交流、中西文化差異交流講座、學生會社團管理座談會等。
2014年3月16日至3月22日是揭陽一中國際教育周,在當天的活動中,揭陽市第一中學與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基督學校等4所學校簽訂姊妹學校合作協議,合作期暫定5年。雙方將在共建青少年教育學術研究論壇,教師、中學生交換和留學,共同舉辦國際文化藝術節,冬夏令營項目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
2014年9月16日廣東省揭陽市第一中學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簽訂合作項目,揭陽市第一中學成為廣東省首個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簽訂合作協議的高中學校,2015年起可直接輸送5名優秀學子到美國就讀本科。
2014年11月13日至14日,揭陽市第一中學舉行校友回校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在法國、加拿大、日本的部分校友回到母校進行文化交流。在14日的講座上,該校55屆校友、法國國家博士、里昂中法大學終身教授和理事會秘書長林建生作了題為「中法文化交流」的講座,向在座的聽眾講述自己的中學生活與赴法留學經歷,介紹法國及中法大學的特點。
❼ 震撼!翔安劉五店或是疍民聚居地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 」鷺客社」。 從種種資訊看,九龍江自古就是江船如織的疍民活動區域。那九龍江的江口呢?《廈門志》(清)」風俗記「 」載:」港之內或維舟而水處,為人通往來、輸貨物。浮家泛宅俗呼曰五帆。五帆之婦曰白水婆。「 」民國《廈門市志》亦指出「 」在廈港一隅,悉賴海面生活者有5000餘人」。 顯然,廈港一帶一直都被公認為疍民聚居地。 廈港有疍民,廈門的其它地方有沒有?本來我以為沒有。有一天,我在研習關於疍民的資訊,了解到廣西一種名為疍民棚(水上高架屋,又名水欄)的民居時,忽然有所頓悟。 明代田汝成《炎徼紀聞》中說:」蛋(疍)人瀕海而居,以舟為宅。或縫篷水滸,謂之水欄「 」。由此可知,疍民並非完全居住在船上,他們的傳統民居,實為水欄。而廈門翔安劉五店很可能也曾是疍民聚居地。一是我在劉五店的古店街,看到類似水欄的高架屋結構,只不過柱子是石頭的。二是劉五店人開辟的馬來西亞吉膽島五條港,恰好就是原汁原味的水欄。 五條港的水欄 之前我就對此有所疑惑,但一直沒往疍民與水欄方向去想。 眾所周知,南方百越族的主要民居形態就是樓下架空的干欄建築,水欄不過是干欄因親水而產生的一種適應類型。近期,在與一些翔安本地人交流中發現,劉五店至丙洲一帶,曾經分布不少船民,特別是劉五店,更是船民密集之地。呂塘村史研究者洪神扶老先生告訴我,過去翔安靠海吃飯的人很多,但劉五店一帶的釣鉤艚船民是世世代代長居水上的! 這不正是疍民? 同為九龍江口,廈港有大量疍民,距之不遠的劉五店古港口,豈就沒有疍民。之前之所以沒人去研究這個翔安的疍民,只不過是因為翔安旅遊業不發達,文化資源的挖掘缺少動力罷了。 劉五店漁民竟會遠至馬來半島開拓水欄式的新家園,那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具有遠航能力的疍民呀!這種遠程的航行,一般的漁民是做不到的。翔安疍民的消失,與明代頻頻實施海禁,不少疍民被迫築堤圍墾造田,上岸耕作可能有莫大關系。在廣東,此類田被稱為「 」沙田」。沙田的開發,把大量疍民變成了耕民。劉五店古店街很可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造的。 明朝 *** 還曾把很多疍民當作海防的兵力,這與劉五店漁兵在歷史上的存在形成了相互的印證。 歡迎讀者對此提出寶貴的意見! 往期導讀: 震撼!翔安神秘風動石,竟酷似韓國支石墓! 翔安龍船山風動石,真正的「 」天下第一奇石」! 作者簡介:林鴻東,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鷺客社創辦人,在廈門翔安工作。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❽ 什麼叫字的重心
初級的重心是居中居正 此時,重心即中心,量的分配均勻。適用於對稱的字或筆畫特性左右、上下差異不大的字。 比如"重"字,很明顯,左右應該對稱,兩側的"量"分布均勻,那麼重心就在中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