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廈門相對深圳的比較優勢在哪裡
79年就來廈門了,還記得那時的鷺江道和鼓浪嶼的模樣。1999年,我是多麼渴望在廈門找一份工作,安身立命,卻極為神奇地收不到任何一家廈門企業的面試,但也在廈門,一家深圳的公司收走了我的簡歷,說等面試通知吧。2000年,我終於在廣州,等到了深圳公司的面試通知,在這公司一干就是10年。 並非我的偏見,但是深圳在金融、貿易、工業、稅收、人才、開放度、創新機制等主要層面上勝於廈門,卻是不爭的事實,深圳多元與包容的文化大概在不少人心目中也遠勝於廈門仍然若隱若現的本土文化。若不是還有海西金融中心、總部經濟的概念,廈門,不說被臨近的泉州超過,僅在福建,被其他城市超過也指日可待。 就海西金融中心和總部經濟的概念來說,雖然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是沒有證交所和期貨交易市場,缺乏足夠的經濟腹地,實際上做金融中心是難度很大的一個概念,而就總部經濟來說,有多少全球公司、全國公司會把總部放在廈門呢?結果很可能是變成地產的概念,或者是金蟬脫殼的總部。 但我不想放棄,因為我覺得廈門和我太有緣份,我該給她尋找一點絕不僅僅是為了挽回面子的比較優勢。 要說廈門的比較優勢,許多人一定是先打台灣牌,這固然不錯,但似乎打閩南牌要更切中要害。什麼叫閩南牌呢,起先我們說了,廈門有本土文化,這個文化自然是閩南本土文化的有機構成和典型代表。那麼閩南本土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呢?傳統上認為相對於閩中東(福州)的重學重仕,閩南是重商主義的文化,盡管它也曾有過姚啟聖、李光地和施琅這樣的高官。但重商對於泉州如是、對廈門如是,對漳州似乎又未必,還不夠具有典型性。而且,重商主義在今天的中國,遍地泛濫,相對深圳,廈門沒有優勢。 經過仔細觀察,從潮汕到漳州到泉州沿海,北抵梅州、贛州到龍岩地界,向東輻射到台灣,向南輻射到東南亞,不僅重商,更是重佛。寺院僧侶之重,遠超福建廣東其它區域,幾乎是家家禮佛,戶戶做功德。 這個特點,恰是移民為主的深圳遠遠不具備的,換句話說,可能以佛事為中心的文化產業,可能發展成為廈門的比較優勢。 讓我們看看以佛事為中心的產業包括哪些具體內容?首先是佛寺建築、裝修和裝潢業,其次是佛教教育業,然後是佛教物事(各種物品材料)業,第四是佛教教化業(咨詢、輔導、引導、法事、……),最後是佛教旅遊業,這其中還要包括家庭為佛教事業所發生的各種消費,在這個產業中,價格並不完全遵循供求規律,所以它所創造的GDP非常廣大,保守按這個產業占整個GDP的5%計算,全國至少有2萬億。 我們比較廈門、舟山、五台山、少林寺、峨眉山以及廈門臨近的汕頭、泉州,就可以發現廈門在發展這個產業上的巨大優勢。 首先廈門有非常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相對雄厚的物質基礎,其次,剛才我們說的這個區域信徒眾多,接近2億(包括台灣和東南亞),再次,廈門及周邊有非常知名且重要的佛寺,廈門可配合於該項事業的文化底蘊深厚且人才薈萃,從書畫金石文藝到民間手工藝、閩南戲劇,此外,閩南發達的民間手工藝和大量的能工巧匠非常有利於佛事事業的發展,最後,廈門早就是一個深受歡迎的旅遊城市,觀光遊客極多。相對來說,其它地方都有明顯的或缺。 這樣,廈門就有最好的條件去分享這個至少2萬億的大蛋糕,如果廈門成為全國和東南亞地區佛事產業的龍頭和集散地,那麼她起碼可以分享到一半也就是1萬億,再加上原來的3600億,13600億的GDP絕對讓她有比肩深圳廣州的本錢(靜態的粗略估計,不考慮各地增長的速率和其它產業的增長)。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廈門將徹底成為西到贛州、東到台灣、南到印尼、北抵福州這一廣闊區域的絕對的文化中心城市和商業中心城市,最終會輻射到全國和朝鮮半島。 可以由政府布局、民間基金主導,利用3-5年的時間,培育廈門在佛事產業鏈上的戰略優勢並形成格局,有可能的話,可以做2家上市公司,一家在國內上市,另一家在香港上市。 這樣的格局,將以廈門為中心,通過文化的力量強力吸引周邊,對於整個中國在亞太的戰略格局具有極為深遠的軟實力戰略意義。 而廈門,也憑借文化的高地優勢,領先於深圳。
『貳』 同樣是經濟特區,廈門和深圳比,主要差距在哪裡
廈門和深圳都是經濟特區,在設立以來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兩個城市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下面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存在著這么大的差距。
首先我們先來比較一下幾個經濟特區的GDP,2016年各經濟特區GDP如下:
深圳:19492.6億
廈門:3784.25億
珠海:2226.37億
汕頭:2080.54億
海南:4044.51億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深圳一枝獨秀,廈門成了第二梯隊的領頭羊,說明廈門發展還是不錯的。接下來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廈門與深圳存在的差距。
1、特區歷史與定位
大家都知道,設立特區是為了給國家改革開放找出路,找方法,先行先試。
深圳一開始設立就是全國的中心,國家把全部的政策都給了深圳。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方面人才全部聚集在這里,還包括部隊轉型參與特區建設。深圳從一開始設立就是國家級的經濟特區。
廈門在設立以來就只是一個區域特區,這里沒有來自全國各方的支持,有的只是區域內,特別是閩南金三角區域,藉助廈門特區的窗口作用,發展起自己的民營經濟。
2、交通、通訊對比
深圳和廈門在改革開放前都是小漁村,因此通訊和交通不用說,都是十分薄弱的,然而在深圳的旁邊就是廣州,廣州是全國僅次於上海的大都市,這里是深圳建設的根據地。再來看廈門四周,找不到任何可以依靠的根據地,我想那時候全國各地的人要來一趟廈門也不容易吧。
3、區域優勢
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廣州1980年GDP57億,而福建1980年GDP87.06億,一個市就相當於一個省的65%。深圳有著全國的支持,同時又有省府大都市廣州的輻射和支持,更有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窗口,引來了國內外的人才、資金和技術,促成深圳的飛速發展。
然而廈門在此時還正在摸索著怎麼樣給自己找一條出路,沒有全國的支持,沒有大都市的根據地,本來可以成為開放窗口的台灣卻遲遲得不到解決,卻讓自己成了戰爭的前沿陣地,優勢條件變成了劣勢條件。海峽兩岸的三通直到2008年12月15日才開通,之前與台灣的通訊和交通全部要從香港和澳門中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卻要繞上千公里,轉幾次才能到福建來,發展到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況我想大家都心理清楚。廈門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地處閩南金三角,這里是全國著名僑鄉,憑借著親情才勉強引來了部分海外投資,也憑借著「愛拼才會贏」的閩南精神,自己闖出了一條依靠「三來一補」發展而來的民營經濟。

兩大板塊可以擠出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同樣也可以擠出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廈門要充分利用好特區的優勢,主動發揮自己的窗口作用,服務好閩南經濟發展,攜閩南金三角與江西、潮汕以及福州溫州三個方向建立起經濟走廊,做大做強海西經濟區。作為經濟特區要有大胸懷才能有大發展!廈門努力吧!
『叄』 廈門有沒有超過深圳的可能
可能廈門和深圳都是四個經濟特區城市之一,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均是副省級城市。又地緣相近,因此被拿來比較。但是廈門是區域中心,深圳則是全國的排頭兵。也就是二線城市跟一線城市的巨大差距,不止廈門跟深圳有這樣的差距,大部分二線城市都存在這樣的差距。
但深圳不是天生的一線城市,只能說是一個奇跡。一線城市的人口集聚對年輕人的好處是其帶來生活多樣性,包容性。比如青年人在國內想看搖滾現場、或者音樂劇演唱會展覽,最好的選擇是在北上,其次是廣深,這些資源二線城市沒法比,雖然二線也有livehouse,也有劇院、美術館,但數量和質量有明顯差距。比如我住廈門,我有時也會坐動車去深圳看場演出,去北京看迷笛,去上海時也會順帶買廈門買不到的雜志。去廣州轉機飛國外,因為有時候比直飛便宜很多。= = 跑題了。
其他領域也一樣道理。因此沒有可比性。
『肆』 同樣作為經濟特區,為何廈門發展的遠不如深圳
『伍』 廈門以後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深圳嗎
“深圳現象”不是不可復制,而是很難復制,改革開放至今總共就設立了五個特區,這其中深圳的先天條件最差,深圳的前身寶安縣在建國之初是廣東省有名的貧困縣,深圳能夠發展到今天,除了特區的設立各種政策的大力扶持,還在於其特殊的區位優勢,一河之隔的香港,是深圳早期成名的主要原因。
廈門有對台優勢,但受兩岸政治影響最大,海南土地最多,但定位不清晰,汕頭所在的粵東地區一直是廣東省經濟比較落後,基建比較差的地區,珠海屬在人口規模過小。
五大特區中,除了深圳一枝獨秀,其實又屬廈門發展的最好,雖然經濟總量只及深圳的四分之一,但經濟活躍度和對外開放度絲毫不亞於深圳,那為什麼廈門成不了第二個深圳呢?個人覺得有如下幾點原因。
不過與汕頭的沒落和海南的“慢跑”不同,廈門和珠海應該是五大特區中就目前發展最好的兩座城市,不過很可惜,深圳這樣的奇跡在五大特區中竟然找不出第二個,可見這種成功模式依然難以復制,深圳還是深圳,而廈門不會是下一個深圳。
『陸』 爸爸說廈門10年後就會變成深圳那樣,你們行嗎
廈門永遠成不了深圳,也不可能留得住人才,一個城市的發展很多時候是看這地方的工業,廈門就靠旅遊業發展起來的,雖說有港口,畢竟這邊的港口在國際貿易中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現在創造就業的機會又不多而且收入根房價完全不搭,我個人覺得未來廈門剩下的都是些老年人在這邊安度晚年,想要留住年輕人恐怕不容易,畢竟然後年輕人施展才華的平台少的可憐,這幾年發展的速度確實驚人,主要還是靠政府賣地房價炒出來,這都是些不好的現象
『柒』 廈門是特區為什麼比不過深圳,都是特區
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應該是背靠香港,擁有發育的優勢。當時的香港處於極度繁華的時期,深圳依靠香港獲得發展的第一桶金。而對於其他特區,雖然珠海也有澳門依靠,但是澳門除了賭場,其他靠譜的產業都沒有,也就沒辦法帶動珠海。廈門對台灣雖然有優惠政策,但是台灣當局對大陸並不友好,所以也吸引到大量台商。
其次,深圳當時只是一個小地方,沒有太多本地人意識。對於建設深圳都是全中國人才所共同建設的,而像汕頭這種本地人意識相對強烈的城市,外地人較難在汕頭有大發展。
『捌』 為何廈門不能像深圳那樣搞合作區
廈門也在打造合作區哦。廈門,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廈門的土地總面積是全省最小的,僅為1699平方公里左右。在行政區劃調整難度很大的情況下,通過與周邊地區打造合作區、打造飛地經濟,也是廈門產業發展和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的一種有效途徑。早在2013年。廈門與泉州轄下的安溪縣達成「飛地經濟」戰略意向,並推動在安溪南翼新城啟動思明園建設。計劃數年內,由安溪承接廈門島內百家以上成長性好、貢獻力強的電子、機械類企業入駐。如今,這里漸成項目窪地,一批大項目、好項目集聚開花結果。廈門安溪經濟合作區通過「飛地」建設,採取財稅「五五分成」的合作模式,廈門留住了稅源,安溪拓展了稅源,企業破解了用地、用工成本高等問題。該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安溪與廈門兩地的GDP、工業產值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量,實現企業與兩地政府三方共贏。此外,合作區的財政收入還可享受到省級部分五年內全額返還的優惠。實際上,通過與周邊地區打造合作區,也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大都市圈,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的一種重要途徑,尤其是隨著中心城市的發展,都市圈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玖』 廈門有沒有超過深圳的可能
不大可能,
首先是廈門小,
就是幾個島,
其次是廈門位置,
沒有深圳對接港澳好,
還有就是國家定位,
深圳是改革排頭兵,
廈門更多是一個旅遊城市
『拾』 廈門是經濟特區為什麼發展不如深圳
這個主要是跟政策有關,就比如海南的經濟曾經以百分之六十的增長速度,專家認為海口及北海10年內將成為中國十大城市之一,結果後來呢,鄧爺爺走後,政策來一個180度大轉彎,說要西部大開發,經濟要軟著陸,防止信貸危機及房地產泡沫,在海南及北海的投資商由於得不到貸款,結果倒閉的倒閉,撤資的撤資,出現一系列的爛尾樓,後來北海還出現漂亮的洋樓裡面被當地居民拿來養豬的笑話.
汕頭其實也和海南一樣,都是後來才成立經濟特區的,5個經濟特區中,其實比較成功的就只有深圳,畢竟是第一個,所以政策往那裡傾斜比較明顯,還有就是深圳有地理上的優勢,靠近香港,在當時,深圳經濟在內地算是坐了一回老大,但自從鄧爺爺走後,政策明顯往上海傾斜,開發浦東新區,結果到2003年上海又超過深圳.現在又來個振興東北老工業城市,又往東北傾斜,結果出現青島,大連等大城市出現,所以我認為一個城市的繁榮與落後主要是跟政策有關,潮人汕雖然有東方猶太人的美稱,汕頭也是經濟特區之一,但由於是後期才出現,現在回頭看看就知道了,5個經濟中,汕頭,海南排後.這兩個都是後來才成為特區的.所以汕頭輸在時間上,政策上.